什么样的人是真正受欢迎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如果你有一颗想让每一个人都欢迎你的心,你在职场上走不长远。在职场上当管理者,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有六成人支持你就不错了,想让百分之百的人喜欢你,你也做不成什么大事。职场上干事创业,不是靠喜欢,而是靠利益和权力的制衡。用术语就是企业治理结构。包括企业创始人,这么伟大的企业家,还要设计毒丸计划,或者保持自己绝对控股呢,这个受欢迎不靠谱,再说喜欢不喜欢也是动态的,但利益是永恒的。在利益的制衡下,你的敌人都只能跟你合作。利益摆不平,你的亲人都会背叛你。
从普遍意义上讲:尊重他人、真诚、诚信、助人为乐、成就他人、给人利益,这样的人普遍受欢迎。但是,利益是根本。举个例子:你对他很真诚、很诚信、很助人为乐,但是你解决不了他的问题,比如,他要加薪他要吃肉他要房子,你真诚值几个钱。另外一个老板,砸钱给他,他喜欢。但是哪天不砸钱了,他又不喜欢了。这是一个动态过程。
人性,千古不变。我认为,因为按照这个三个逻辑做事,受欢迎的程度就会高一些。利益为根本、尊重为基础、成就他人为目的。
第一,你要给人带来利益。这个利益是经济利益和情感利益的综合体。比如,你与朋友之间,不谈利益,但是你们谈感情,感情的依赖也是一种利益(暂且不谈了)。职场上,最大的利益,就是提职加薪。缺少这个环节,你就是掏心掏肺,他怎么真心欢迎你,他恨不能赶紧把你换掉。
第二,你要尊重他人。你给他利益,但比不尊重他。他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有些企业家说,砸钱最好使,但是不配合尊重他人,最后肉吃完了,他照样离你而去。尊重是马斯洛的第二层次需求,是一个基本的心理需求。
第三,你要成就他人。你给利益,也尊重他,但如果不能成就他的事业和发展,他依然不会真心欢迎你。人的最高需求是实现自我价值。真正伟大的企业家,要成就他人,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比如,马云说过,那些高材生都走了,剩下的都成了亿万富翁。优秀的企业家,善于知人善任,帮助他人实现自我成就。你让一个员工成长为总裁,他努力回报你,实际还是双赢。你尊重他、给他利益,但是在利用他,他实现不了自我价值,还是要跳槽,背叛你。
综上,你要让每一个人都喜欢你,几乎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你想讨好每一个人,你的想法就错了。你想讨好每个人,其实就得罪了所有人。这个辩证关系,你首先要明白。任何一个管理者,都要围绕他的目标来管理,总有人不符合他的目标导向,他要做的就是开掉他(得罪他),根本不要考虑他是不是喜欢的问题。
什么样的人是真正受欢迎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01我们已经身处——陌生人社会
我们社会最近两代人,也就是近三十多年的时间,开始适应工业化城市的陌生人社会,而西方人已经在这种社会里打拼了小一百年了。
社会结构的底层逻辑在悄然变化,人们的生存原则也在一点点的改变中。
但在意识层面,大部分的人是要看到了,带有本质变化的事件或事物的出现后,才会恍然大悟:原来社会的主流早就变了。而自己似乎已经开始适应了。
这也并非是后知后觉,按照规律发展,总结和认知是在大量现象之后的。
02被颠覆的传统认知——受欢迎的人
在基本成型的陌生人社会里,我们面临一个颠覆传统的认知——怎样才算受欢迎的人。
先看一下这两个表达:“我想更多人喜欢我。”和“我想所有人喜欢我。”你觉得自己更接近哪一种想法。
“所有人喜欢我”这就是一个神,如果你恰好就有这个想法,就要看自己是否有成神的天梯。
而“更多人喜欢我”,却是个可能改善的状况。
我们先说一些现象:
有的人认为被别人信服就是“受欢迎”,经常给别人提建议,然后沉浸在自我满足中。
有的人特别看重小群体(6~15人)的饭局和酒桌,忙碌于组织和参与,其实只是沉溺于“热闹”。
有的人认为妙语连珠很厉害,但和“言多必失”的风险相比好处根本不值一提……
如果你在看这篇文章,是不是会不自觉地比对呢?
如果你是早早跳出去的人,那么恭喜你,已经进入新的赛道。
如果你恰巧还陷在其中的话,就可以尝试重置系统,让更多的人喜欢。
03重置“受欢迎”系统
在得到《关系攻略》里,熊老师把“受欢迎”这种特质分成四部分:
第一:得到对方心理上的理解支持,更容易收获内心的自洽。
第二:可以和对方无碍沟通,满足社交需要。
第三:在一个群体中的互相支持,协调成长。
第四:遇见危机时的支持和帮助。
这些分类可以辅助我们重新思考“受欢迎”这件事。
另外还有几点建设性的意见供参考:
1、把自己的能力提上去,能力高了之后,就能对更大范围的人开展攻势和策略。
2、想在社交中寻求质变,尽量一对一的对话。
3、聚会或饭局中,试着比自己本来的状态稍微拘谨一点,这种策略送给社交对象一个“熟悉了之后这人更可爱了”的惊喜。
做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做更好的自己,做意想不到的自己……就会吸引越来越多人的喜欢。
什么样的人是真正受欢迎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也许我们曾经都愿意和别人坦诚相待,可是随着我们见过的世界越大,见过的人越多,我们被伤害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有一种痛苦叫做遇人不淑,我们信任的、期待的可能都只是别人的一个个谎言。
孔子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往往会“听其言而观其行”,有的人虽然能说得天花乱坠,但是他们言行不一致,他们可以伪装自己的言语,但是从行动中一定会露出马脚。
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受欢迎的人呢?这些,孔子在《论语》中,就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与朋友交而信与朋友相处的时候一定要讲究信用,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础是相互信任。曾经一个富商在乘船时不小心落水了,他大声呼救,一个渔民听到声音以后赶快赶了过来,这个富商拼尽力气朝渔民喊道“救我上来我就给你一百两黄金”。
渔民听到以后不顾一切把这个富商救了起来,可是这个富商上岸以后只给了渔民一点点钱,他觉得这些钱足够打发这个渔民了,渔民虽然感到气愤但也没说什么。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富商过河时又不小心跌落水,水流湍急大家都不敢救他。这个时候渔民看见有人落水匆忙赶过来,当他发现是之前那个食言的富商落水转身就走,那个富商最终也被淹死了,失去了他所有的财富。
如果一个人喜欢耍滑头,自己承诺的事情不愿意去兑现,平时自己说过的话也不当一回事,和这样的人相处时一定要慎重。狼来了的故事大家从小就知道,那些不讲诚信随意、随意践踏别人信任的人,下场就是被恶狼带走。
入则孝,出则弟想要判断一个人的人品,可以从看他是如何与父母、兄弟的相处的。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虽然孝顺不是绝对的衡量标准,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一些小事中看出不一样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对待父母恭敬、孝顺,对待兄弟姐妹和睦友爱的话,这样的人人品大概率会很好。
因为父母和兄弟姐妹是我们人生中最亲近的人,我们平时和他们相处的时候不需要掩饰,往往会展露出最真实的自己。如果一个人始终能够孝顺父母、团结兄弟姐妹,这样的人肯定是一个纯粹、单纯的人。
子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一开始子路是一个非常鲁莽的人,他的性情比较耿直,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大家都不太喜欢他。
但是子路对父母一直很孝顺,因为家里穷,所以他总是把好吃的东西留给父母,让父母每顿吃米饭,自己只吃一些糠菜。
子路在拜孔子为师后经常向孔子告假,孔子非常不解,问子路为什么总是频繁的请假回家。原来子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回去给父母买大米,他们家在离集市很远的地方,子路每次都要走五十里才能给父母背回一袋米。
孔子听了非常感动,他知道虽然子路容易得罪人,但是他的本质不坏,于是更加耐心地教导子路。子路也不负老师的期望,慢慢地变成一个谦和有礼的人。后来他去楚国担任官职,在过上锦衣玉食的日子后,每次吃到美味的食物都还会想到自己的双亲而泪流满面、难以下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接受的事情也就不要强硬地塞给别人,这是设身处地的为别人考虑,因为自己经历过,知道有多痛,所以不愿意让别人再去感受那种痛苦。这是一种宽容,一种慈悲,是人生的大智慧。
而有的人总是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推给身边的人,这样的人不懂得去保护身边的人,他们经不住现实的考验,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是那个最先丢盔弃甲、抛弃同伙的人。
而那些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必然是善解人意的人,她们让人如沐春风。
董卿在录制《朗读者》的时候总是保持着谦卑、恭敬的态度,从来不因为自己的成就而显示出优越感,总是耐心地倾听每一个人的发言。
她和比自己矮的嘉宾说话时会特意半蹲下来,因为穿裙子不方便,所以她在节目中经常半蹲半跪,她对待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人是这样,对待年幼的孩童或者身体残疾的人也是这样。
有一期节目请的嘉宾是身体残疾,只能坐在轮椅上的赖敏,她在准备朗读的时候情绪波动太大,悲伤地哭了起来,一时间不能控制住自己。
董卿在旁边半跪着轻声安慰她,她眼里满是泪光和心疼,几乎也要哭出来,看着悲伤的赖敏,她安慰道“如果太难过的话,我们就不读了好吗。”
作为节目的主持人和制作者,她宁愿自己去承担外界的指责压力、节目的经济损失,也不想去消费赖敏的痛苦,因为她懂得赖敏的悲伤,所以体谅她。与人交往时,要留心这个人是否值得我们付出真心与他们交往。我们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去观察一个人,虽然这些不是绝对的衡量标准,但是从这几个方面去观察,我们一定能够发现一些被我们忽略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从一些为人处世的细节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性,这些小细节能够帮助我们及时的辨认出哪些人心怀不轨,可以避免我们遇人不淑。
我们也要多与那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人做朋友,大家都希望自己的身边都是光明磊落的人,没有谁想和恶人同流合污,“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我们喜欢什么样的人交往,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