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总是和别人处不熟,总有一种距离感?
因为你不愿意改变自己(委屈自己)。但也别太在意,小鸡尿尿,各有各道,人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职场火锅曾经也是这样的人,现在呢,我还是我,不一样的烟火。其实我热情大方,但就是跟别人处不熟,背后听人说“我清高”。我都混成屌丝了,我清高什么呀?其实,仔细内省,这种清高是骨子里带来的,我自己待人真诚大方,但别人总觉“清高有距离”,存在即合理。后来,我也不想改变了,懂得我就懂了,不懂的就算了。
其实,待人真诚,也大方,更愿意与人为善,但人缘并不热络,让人感到有距离,这种人,主要有几种类型和原因:
一是骨子里清高。比如,职场火锅所在的单位,企业文化是做生意,大多数人都是生意人,吃喝玩乐,找关系搭人脉,做人做事都比较实际,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大家互通利益,所以勾肩搭背。只有极少数人,用这些生意人的话来说,就是“文化人”。自古以来,文人相轻,文人不但从骨子里看不起粗人,还从眼神里看不起文人。所以,喜欢独处,自娱自乐,与人有距离感的人,多是文人。
二是戒备心理重。比如,职场火锅有一位朋友,生性多疑,紧张敏感,安全感薄弱,所以,他对人是防备的、警惕的,不能说有被害妄想症,但肯定是以前吃过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跟别人处不熟,保持一种神秘感和距离感,主要是自保,不一定是阴险想害人,而是防人之心不可无。
三是社交障碍者。有些人天生就是“自来熟”、“人来疯”,但相反,这个世界,总有另外一种人,不愿意与人走的太近,一旦人与人交往超过了他的心理距离临界点,他就浑身不自在,情不自禁的退缩,以保持安全交际距离。一方面有社交恐惧,一方面有自卑心理,害怕自己驾驭不了人际关系,被人笑话,与其这样“受累遭罪”,不如躲得远远的,宅男宅女中,有一部分是这样人。
四是天生内向性格。有些人天生就害羞,不一定是胆怯,而是见人脸就红,从生理上来说,社交心智不成熟。对别人不信任,对自己不信任,只有独处,让自己最舒服,不愿意离开自己的舒适状态。这种人,不同于第三种社交障碍者,更多的是性格所致,就是自己舒服,不管外界如何,骨子里还是有点自私的,只求自己安静舒服,不管别人的感受。但这种人的好处是,肯定不会去伤害别人,因为他更怕别人走进来伤害他。
五是假清高的小人。文化相轻,是对自己自负,真清高。还有一种职场客,就是为了升职,故意保持一种距离感和神秘感,装的想一个“未来的领导者”,假装具备“领导素质”。这种职场小人,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他不是不能与员工打成一片,而是故意装的高高在上,显得自己与众不同,高人一等。
综上,如果你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就不要害怕什么,保持自然与人交往,懂你的人自然懂你。不懂你的人你也不必放在心上,活好你自己就好了。如果是社交自卑或社交恐惧心理,你要努力克服或训练,让自己走过“孤独安静”的舒适圈,主动与人交往,大大方方的,慢慢让周围的人接纳你。
最后再说一句话,即使你无法改变你的心态和状态,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世界上许多的成功人士,其实都是这样的人,内心腼腆,不善交际,但不妨碍他们做出伟大的事业。只要保持与人为善,内心强大,把事业经营好,一样可以以适合自己的姿态行走在这个世界上。
为什么我总是和别人处不熟,总有一种距离感?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吴琼燕:
在人际关系中,当你无法开放自己,你与他人之间就会形成一堵无形的墙,总感觉彼此之间有一种走不进对方的距离感。
进行深层的探索,你会发现,这种感觉是自己的感觉,这堵无形的墙其实是自己筑造的,仿佛自己的身外披了一件隐形的盔甲,你走不出这层盔甲,他人也无法穿透。
为什么会有这层“盔甲”?它来源于你保护自我的需要,因为你压抑了、排斥了自己的某些特质、情绪、情感和能量。
这些被压抑、被排斥的部分并不会消失,弗洛伊德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被压抑、被排斥的这部分本质上也是自己人格的一部分,不接纳导致自己和这部分的距离逐渐疏远,无形中形成了一层盔甲,你发现自己走不进被压抑的那个部分,因为你不接纳它。而当你走不进自己的时候,也走不进别人。
与自己的关系就是与他人的关系,只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在外界映射出来,就像我们照镜子,照见的是自己。
如何开放自己?首先要学习如何接纳自己,既欣赏自己优秀的部分,也接纳自己的阴影面,每个人都是天使与魔鬼的化身,心灵最美的地方也有荒芜的地块,但这块荒芜可以耕耘。
其次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如果在童年时期,你的情感和需求经常被忽视,或许你认为表达是不被允许的,也不太懂得表达,通过心理学学习爱的密码,从亲密的人开始学习表达真实的情感、展示真实的自我是修炼的方法之一。
当这种耕耘和学习持续不断地进行,有一天你会发现心中的盔甲逐渐开始融化,神奇地变成了柔软的水流动起来,你不再需要压抑或隐藏自己,而能够全盘接纳自己,拥抱自己的不同部分,并展示真实的自己,那时全世界都会为你敞开怀抱。
为什么我总是和别人处不熟,总有一种距离感?
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 ——余秋雨
生活在大千世界里,人是需要朋友的。没有朋友的人,会感觉自己犹如离群的大雁。
众所周知,盖房子需要先打地基。房子盖的越高,地基要打的深而稳。
换句话说,地基坚固而牢靠,房子也会矗立得长久,不怕风吹雨打。
反之,如果地基不牢固,那么房子就会摇摇欲坠。
人的生命也需要牢固的地基,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这个地基是人在出生之后头几年建筑起来的。
影响这个人一生的身心健康,这个地基的名字叫做“安全感”。
01、
为什么总是和人出不熟?源于缺乏“安全感”。安全感好的儿童内心坚信:“我是可爱的,我是被爱的,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我有能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我相信自己的判断。”
安全感缺乏的儿童的则由以下的表现:他们要么过度怯懦;要么胆大妄为,不顾自身安全;他们要么过度粘人;要么过度独立。
他们不愿意独立解决问题,而是依赖他人的帮助,他们迷恋物品,渴求物质满足离开慰藉物,就六神无主,寝食不安。他们不参与竞争或者不能接受失败。
02、
由于儿时缺乏安全感,长大后依旧缺乏安全感,这样的人与人交往内心没有自信。缺乏安全感的人,总是喜欢察言观色,表现得过于敏感。害怕自己说错了话,引起别人的反感。也会对别人的言行举止有看不惯的地方,内心是处于紧张状态。
朋友小姜就是这样的人。
在他一岁多的时候,妈妈上班,把他送给奶奶照顾。奶奶身边还有姑姑家的孩子,比他大两岁。正是特别淘气的时候,爷爷奶奶、姑姑姑父总是批评哥哥。
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呢?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啦!”他刚刚会看大人的脸色,被大人们那么一吓唬哥哥,他就感觉特别害怕,每天都很小心地做事,通过观察别人脸色说话。
在保持安静、乖巧地同时,也与人们拉开了距离。真多大人们都做过这种事情,压制孩子的情绪、情感、所求……
孩子们听话了,可是他的内心深处没有很“焦虑”、很害怕。长大了他很害怕跟朋友们不与他交心,感觉自己也打不开心扉,总是觉得融入不了“朋友圈”,有几个朋友,也都觉得有距离感。
03、
为什么我总是和别人处不熟,总有一种距离感?主要还是长期形成自我保护造成的。小时候,自己压抑了自己的情绪、情感表达。
这就产生了自己不接纳自己的情绪,而当你走不进自己内心的时候,也走不进别人的内心。自己就会发现:与别人有“距离感”,痛苦的永远是自己。
凌凌在大学时代就是公认的完美女孩,今年31岁了,还是单身。她在与人交往中,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总压抑着。她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对方看,这让男孩觉得她太完美了,反而退缩不前。凌凌内心很焦虑,在朋友的鼓励下,她去看了心理医生。这才知道自己的症结源自于原生家庭。
她儿童时期的没有“安全感”。
04、
如何能与人没有距离感呢?首先我们要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学着敞开心扉,不自卑、不自大。
我原来就是一个特别自卑的人。长得不好看,身材也不好。在与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总觉得矮半截。我拒绝与别人走得太近,没有一个深交的朋友,尽管我其他方面很优秀,但我很孤独。
在24岁那年,我认识了现在的老公。他性格开朗乐观,从不在我跟前不掩饰他自己的缺点。跟他在一起,特别舒服。他说:“我就喜欢你像孩子天真的一面,你在我跟前想说就说,想笑就笑,那才是你最可爱样子。”
从那时起,我就从自己制造的“茧”里一点一点走出来。我开始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让家人知道我的想法。我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
从30以后,我的家庭越来越幸福;我的朋友越来越多,我们交往的越来越亲密。我带动身边的朋友们,我成了一个“知心姐姐”,让大家都能够从自我封闭的心态里走出来。
人心都有复杂的一面,不舍本逐末就好。只要自己能对别人敞开心扉,让别人走进我们,你也就能够收获满满的爱。
为什么我总是和别人处不熟,总有一种距离感?
不是专业心理医生,所以仅仅从自身经历来说一点实用的解决方法,抛砖引玉。
这样的现象经常发生在家教很严、对自身管理很紧的人身上。过于客气、凡事都不去麻烦别人,甚至有讨好型人格。
解决的方法之一是:求助他人,让自己欠他人。然后再去回馈帮助。
忘了是哪个名人说过,跟一个人拉近关系的最好办法就是求助他。
出于一般的礼节,大多数人并不会拒绝这种求助,而一旦接受,两个人之间就发生了某种类似“你欠我或者我欠你”的联系,像左右两个本来一样大的饼干变得不一样大了,再接下去继续咬掉较大的一块饼干就可以把这种联结维护好,继续下去。
距离感是保护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而人类是群居生物,要想生存得更好,就需要去与他人建立一定程度的联系。
不必自卑也不必自责,事实上在你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有人问如何能树立威严增加距离感,让别人觉得我不好欺负。认真体会一下这种人的苦恼,你的心情也许会放松很多。
图侵删,欢迎关注。
为什么我总是和别人处不熟,总有一种距离感?
其实人与人之间,总是会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让人与人的关系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我感觉越是到中年以后,人与人之间的这种距离感,会更明显,不是一个圈子的人,更难走到一起。
当我们处于孩童的时候,几乎没有这种距离感,几乎可以自由的交往,不考虑什么家庭背景,什么社会地位。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什么会逐渐地有一种距离感呢?其实这就就是一种选择,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比如学习好一点的会找学习好的在一起玩,喜欢打篮球的会找同样爱好的人一起交流。因为有共同的爱好,就会有共同的话题,彼此交流能互相学到东西,这种交往甚至延伸到有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利益。这些一直到踏入社会之前,这种距离感还不是很清晰,这跟踏入社会产生的距离感肯定是不一样的。
一般来说所谓的距离感,最主要踏入社会的成年人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有的时候会遥不可及,有的时候会有很大隔阂,收入和地位的差别,阻断了成年人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缺乏了真情,缺乏了友谊。很多人会考虑利益,考虑交换。混好了可能就跟以前的穷哥们,产生了距离,混不好的,看见以前老朋友飞黄腾达,可能就产生自卑感,还是不能回到以前,那种无拘无束,自由相处的年代。于是就产生了距离感,这种距离感是随时都在变化的。
在一切被利益绑架的年代,尤其是人到中年,就不愿意敞开心扉,接纳更多的朋友。随着生活的磨练,经历了太多人情冷暖,感觉到人最大的靠山还是自己,不要依赖任何人,自己强大才是真的强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人与人最好的交往,就是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一切为了生活更美好,能够彼此相互理解,互相信任,这也许就是人与人关系比较融洽的表现。
我希望人与人交往的这种距离感不再是自卑,不再是缺乏尊严。每个人都不容易,最不能缺少的就是这种自信和勇气。有距离感也很正常,君子之交淡如水,保持适当距离,让自己的发展空间更广阔,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坚实地迈出每一步,走出充实有价值的人生之路。
为什么我总是和别人处不熟,总有一种距离感?
要理解为什么,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熟」和「距离感」是什么。
有一种心理现象描述了你觉得总和他人有「距离感」的状态,叫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
心理距离是指人们对他人亲近、接纳或容易相处的程度。它表现在情感、态度和行为的方方面面。心理距离(D)的一个公式如下:
D=q·L·T/S
q是加权系数,L是指物理距离,T是指时间,S是指心理开放程度。
这个公式很好地描述了人们之间是如何熟悉起来的——长时间和他人待在一个地方,并保持内心开放,互相袒露自己的心声。
我们分别来看着三个要素。首先是L,也就是熟悉的人们要常常见面,在物理距离上要靠近。过去常常是邻里之间关系紧密,在电视剧《红色》中,同住一个弄堂里的人们彼此都非常熟悉。
这一点提示我们,要放下手机,从互联网上离线,去接触现实世界。就像正在热播的《头号玩家》最后的经典台词:“现实才是唯一可触摸的真实”
其次是T,也就是相处时间。我们每天一路奔波,在路途上回遇到很多人,我们可能不太会和早上挤地铁时“亲密接触”的人们熟悉起来。因为仅仅物理距离上的靠近,还不足够让人们关系亲近起来,还需要长时间地待在一起。
有一个心理现象叫做「曝光效应」,就是指当一个事物反复多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会趋向于更喜欢它。这个事物也可以是我们每天接触的人。
所以为什么中学的时候,同桌的关系是最亲密的;大学的时候,室友的关系是最亲密的;而工作之后,同部门的同事之间是最熟悉的。
最后一个因素,也是最核心的一个因素S,是指心态的开放程度。哪怕我们每天相处,而且彼此的物理距离很近,可是只要我们内心是关闭的,依然会和他人有距离感。像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男主角里昂就是这样一个内心关闭的人,哪怕他住在大都市的人群里,周围有邻居,每天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但依然孤身一人,甚至行为怪癖。
而当小女孩马蒂达进入到他的生活,每天和他朝夕相处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开始渐渐向她展露自己的内心,于是他们开始熟悉起来。
大多数感觉到和他人有距离感的人,遇到的困难不是L和T,其实是S。人们害怕和担忧当自己向他人展露内心时,会遭受贬低、忽视、批判和嘲弄。
提高S的能力,需要我们提高心理弹性,也就是当自己向他人袒露心声时,能够接受对方任何反应,不论是积极的支持、接纳和鼓励,还是消极的反驳、质疑和不理解。同时也能够对他人的袒露保持接纳的态度,不论对方向自己展示的是多么难以置信和不同寻常的一面,我们都有充分开放的心态去面对。
这就是提高S的能力(降低S值),从而和身边长时间接触的人能够熟悉起来的关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