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如果晋没有分成韩、赵、魏,晋国会不会完胜秦国?

如果没有韩、赵、魏三家分晋,以晋国强大的实力,足够将秦国“吊起来揍”。秦穆公为何会称霸西戎,那不是被晋国逼得只能往西边发展吗!

经过“崤之战”后,秦国已经彻底丧失了与晋国争霸的资本,而秦国东进之路从此也被晋国扼制,直到春秋结束,秦国也未能再踏足中原。

面对实力强大的晋国,连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都退出了争霸行列,足见晋国当时有多么强大。并且晋国的霸业要比秦国维持时间更长,秦国自秦穆公之后便开始衰落,而晋国自晋文公之后,还有数位君主再度复霸,晋悼公在位时期更是将晋国霸业推到巅峰。

虽然晋国到了后期,国政基本掌握在卿大夫家族手中,但晋国的国力和军事并没有衰落多少,只是各大卿族互相倾轧,导致晋国陷入内斗,无力再对外征战罢了。如果晋国没有分裂,秦国别说是和晋国抗衡,连关中都出不去。

看完晋国的发展,再对比日渐衰落的秦国便能明白。

晋国——始封于唐,后改国号为晋

晋国最初其实并不称为“晋国”,而是叫“唐国”,而且原先的唐国属于上古诸侯国,国君为唐尧后裔,并不是后来的姬姓国君。

在周成王在位时期,因唐国发生叛乱,威胁到周王室对河东地区的统治,于是周公旦和王子虞便率军攻灭了唐国,并将原唐国百姓迁到杜地,同时将周王室子孙迁到唐地,为此唐地从原先的诸侯封地变成了周王室所有。

此时周成王还年幼,有一天他和三弟姬虞(周成王姬诵和姬虞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因此感情非常好)在宫中梧桐树下玩耍时,周成王一时兴起,便从地上捡起一片被风吹落的梧桐叶,并用小刀制作成了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圭”(代表身份地位),随手就送给了弟弟姬虞。

年幼的周成王还对弟弟说:“我要封给你一块土地”,在姬诵看来这不过是一个闹着玩而已,没一会功夫就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可弟弟姬虞很高兴,还拿着哥哥用梧桐叶做成的“圭”去找叔叔周公旦(此时周公代周成王执掌国政),并将哥哥封给他土地一事告知了周公。

《史记》记载:“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

跟随在周成王身边的太史尹佚也没有将此事当作玩笑,还建议周成王选择一个吉日册封姬虞为诸侯,表示“天子说的话,史官都要如实记载,因此天子无戏言”。而周公听了侄子姬虞的话后,也赶紧换上礼服前去向周成王道贺。周成王这才知道自己的一句戏言将要成真,“哦不!天子无戏言,我可没有开玩笑,是真的想要封给弟弟一块土地。”

于是周成王选了一个吉日,便将到手还没捂热的“唐地”封给了三弟姬虞,按照在古代排行次序“叔”是老三,加上封地在唐,因此姬虞此后又被称为“唐叔虞”。这时周王室收回唐地还不到两年时间,便又再次分封了出去,成为周朝的二代唐国,而唐叔虞建立的二代唐国也就是晋国的前身。

唐叔虞去世,其子姬燮继位后,便将国号“唐”改为“晋”,姬燮也成为晋国的第一任君主,史称“晋侯燮”,此后这个国号一直沿用了六百余年,直到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才从此消失,变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

晋国称霸中原

从唐叔虞、晋侯燮到晋武公时期(这个时期共有十八位国君),晋国一直在稳步发展。在此期间,第十一任君主晋文侯曾协助周平王东迁,并诛杀周携王,结束了长达二十余年“二王并立”的局面,使周王朝再度重新统一,这才稳定了东周初年的局势(这时秦国的秦襄公也是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才被周平王正式封为诸侯)。

可以说是晋文侯帮助周平王改变了命运,因此深得周平王的倚重,同时晋文侯也因此获得了辅佐天子、代王征伐的大权。晋国拥有合法扩张权利后,便开始迅速崛起,进入晋国历史上第一个发展高峰期,因此晋文侯在在晋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晋文侯也为晋国日后称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晋文侯之子晋昭侯继位后,曾将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桓叔,导致晋国分裂为翼城和曲沃。晋国自此进入了长达六十七年之久的内乱时期(公元前745年至公元前678年)。直到晋武公时期(曲沃武公,曲沃桓叔之孙,以曲沃旁支身份最终代晋文侯一脉,成为晋国正统),才彻底结束内乱,使晋国重新统一,晋武公此举也为晋国第二次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时西边的秦国还在收复岐山以西的土地,秦襄公自己也在攻打岐山时去世,直到秦武公在位时,秦国才将岐山以西之地全部收回,成为西方的新兴强国。公元前678年秦武公去世,首开活人殉葬制度之风,此举逐渐使秦国出现人才断流,公元前677年,秦国迁都雍城,此时的秦国距离晋国还有不小的差距。

《史记》记载:“献公五年,伐骊戎。十六年,伐灭霍,灭魏,灭耿。十九年,乃使荀息以屈产之乘假道於虞。虞假道,遂伐虢,取其下阳以归。”

而晋国接下来即将进入第二次大发展时期,晋献公在在位时期,奉行尊王政策,先后攻灭骊戎、耿国、霍国、魏国等诸侯。不久后又采取“假道伐虢”的计策,用宝物向虞国借道,攻灭了虢国,大军返回时,又顺道灭亡了虞国,虞公还没捂热的宝物又回到了晋献公手中。

晋献公在位时吞并了十七个国家,以及压服了三十八个国家,史称为“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献公时期的强势扩张,为晋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晋文公称霸中原奠定了基础,此时的河西之地也归晋国所有。

随着国力膨胀以及政治需要,晋文公在位时不断改革军事,为此晋国的军队编制也不断扩大,从原先的二军扩为三军,之后又扩充至五个军,并任用有才能的人辅佐他治理国家。在晋文公执政九年的时间中,晋国先后伐曹、攻卫、败楚、救宋、服郑、威秦,于公元前632年在践土会盟,借天子之力威慑诸侯,奠定了其春秋霸主的地位。

晋文公继位四年,便登上中原霸主的宝座,晋国自此开创了长达百年的霸业。晋文公在位时期,秦国和晋国的关系还不错,毕竟晋文公是得到秦穆公的帮助才最终回国做了国君。不过晋文公刚去世,秦穆公便派兵图谋中原,本意是去攻打郑国,但没能得逞,便攻灭了晋国的附属国滑国,此举导致秦晋失和。

晋文公之子晋襄公继承霸业后,公开与秦国抗衡,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秦军攻灭滑国在回程途中,被晋军伏击,全军覆没,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崤之战”。此战也标着晋、秦两国关系从友好转为世仇,从此秦国东进中原之路被晋国扼制,直到春秋之世结束,秦国也未能踏入中原一步。

秦穆公只好向西发展,经过几年征战,最终称霸西戎。不过秦穆公去世后,由于后世之君多为平平之辈,加上人才被殉葬,导致人才断流,秦国便开始逐渐衰落,就这样踉踉跄跄地走完了春秋之路,到了春秋末期,秦国已经从强国之列沦为偏安一隅的老弱小国。

反观晋国,在晋文公去世后,晋国又出现数位像很有能力的君主,比如晋文公之子晋襄公继父再为中原霸主;晋景公派兵攻入楚国本土,结束楚国霸业;晋厉公率领诸侯大败秦军,又败楚国,再次复霸天下;晋悼公挟天子而令诸侯,将晋国霸业推至巅峰,独霸中原。

基本上整个春秋时期都是由姬姓晋国在替周天子行使王道,这段时间晋国基本享有领导诸侯之权,晋国也维持了百年之久的霸业。虽然晋国、楚国、齐国和秦国并称为春秋四大强国,但晋国掌握了中原的绝对支配权和实际统治权,天下没有诸侯能与晋国争锋和抗衡。

如果没有三家分晋,晋国会不会完胜秦国?

其实看到这里,这个问题基本上已经有了答案。面对中原霸主晋国,秦国连中原都无法踏足,秦穆公这才改变战略,向西发展。而且自秦穆公之后,秦国霸业逐渐衰落,反观晋国却再续霸业,最后又独霸中原。若是秦穆公时期,秦国还能和晋国抗衡一下,但秦穆公之后,秦国已经和晋国不在一个阶层。

在晋悼公将霸业推至巅峰时,秦国已经无力再与晋国周旋,只要晋国遏制住秦国的东进之路,秦国就只能被困在关中。并且秦国自秦穆公之后就开始不断衰落,别说是抗衡晋国,秦国连晋国的一个氏族都不敌。

《史记·秦本纪》记载:“桓公三年,晋败我一将。”

在公元前601年,秦桓公派遣勇猛善战的名将杜回带兵攻打秦国,结果被晋国魏氏的令狐文子魏颗大败于辅氏,秦国猛将杜回也被晋国俘获(相关典故“结草衔环”)。春秋四大强国之一的秦国竟然不及于晋国一魏氏之族,而魏氏只是晋国十一个世族中的一个,并且还不是最强的家族。

不过晋国这些世家大族在维护晋国百年霸业的同时,卿族势力也不断增大,开始蚕食晋国君主的君权,晋国这些卿大夫家族为了生存,或是为了争权夺利,开始互相倾轧,经过极其残酷的兼并厮杀后,十一个家族最后只剩下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四个家族,后来韩赵魏三家又联合起来攻灭了智氏,之后便有了三家分晋。

《史记》记载:“出子二年,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之。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强,夺秦河西地。”

晋国后期虽然由六卿掌权,但国力和军事并没有衰落,在春秋末期,晋国还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而秦献公即位之前,秦国多次更换国君,导致秦国日渐衰落,这已经不是晋国能不能完胜秦国的问题,而是秦国压根就不是晋国的对手。

即便三家分晋后,秦国连魏国也打不过,“阴晋之战”便是最好的例子,魏国五万魏武卒便大败秦国五十万大军,此战之后,秦国再也无力抵抗三晋的攻势。要不是三晋反目成仇,加上魏国转移了战略目标,秦国都有可能被魏国灭掉。

如果没有三家分晋,秦国别说是对抗晋国,能不能踏足中原都是一个问题。在春秋末期,日渐衰落的秦国连关中之地都无法保住,还被三晋逼迫到北洛水以西,这时的秦国哪里还是什么强国,不过就是一个偏安于一隅的老弱小国。

结语:

如果没有三家分晋,晋国进入战国时期依然是最强的诸侯国,只要晋国遏制住秦国东进道路,秦国连关中都出不去,又谈何统一天下呢!不过衰落的周王室已经无法再承担天下共主的职责,诸侯之间的平衡迟早会被打破,而晋国的分裂,便是打破平衡的开始,同时也给秦国崛起创造了条件。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历史上如果晋没有分成韩、赵、魏,晋国会不会完胜秦国?

晋国吊打秦国,本来就是事实。春秋晚期,有东南西北四个大国,东邪齐国,南帝楚国,西毒秦国,晋国则一家独领北丐和中神通的两份实力,你说哪家最强,那当然得是晋国。

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前夕,楚国的势力差不多已经蹂躏了整个中原,黄河下游的大国,如齐如宋都被楚所侵略,鲁、卫、郑、陈、蔡等国都已投降了楚人。换句话说,如果不是此时晋国的崛起挽救了大局,那么战国时期的秦灭六国的场景,就会提前出现,成为所谓楚朝。

然而最终是晋国出手,击破了弥漫中原的荆楚入侵势力,压迫其退回原有之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使中原复呈安定之象。中原诸侯之逼于威势而附楚者,皆脱离楚国复回至中原集团,听从晋国之领导。晋国得到周天子策命,拥有 代表周王室行使征伐大权的 "尚方宝剑 "。

那么,此时的秦国又是个什么情况呢?前627年,晋秦崤之战,晋胜。前625年,晋胜。前620年,秦晋令狐之战,依旧是晋胜。

于是秦国卧薪尝胆,数十年后再来。前594年,秦晋辅氏之战,晋将魏颗打败秦国。前578年,秦晋麻隧之战,晋厉公打败秦国。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晋厉公打败楚国。

你瞧瞧,又打三回,依旧是秦国全部吃鳖。

所以在春秋时期,晋国是毫无疑问的吊打秦国。

但,就是从此时开始,晋国开始走上分裂道路。前376年,三家分晋,晋国不复存在。

不过,此时的赵韩魏三家,依旧是个团结的三国协约。在战国初期,达成合作关系的三家,以魏国为首,曾经威风一时。当时赵献侯想联合魏文侯消灭韩氏,赵、魏平分韩氏。韩武子想联合魏文侯消灭赵氏,韩、魏平分赵氏。对于赵、韩的提议,魏文侯均给予了明确的拒绝。于是最终赵、韩都感激魏文侯,由是达成团结对外的合作态势。

应该说,魏文侯的策略,完全正确,他的目的,就是先灭秦,再图天下。公元前419年起,魏国西渡黄河,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筑城,从此开启灭秦大计。11年后,魏国已完全占领河西,对秦绝对占有优势。

但很可惜的是,魏国并没有坚持这个正确的策略,随后他便发动了对中山国的战争。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中山国与魏国并不搭界,中间隔着赵国。魏国占领中山,必然会引发赵国与魏国的矛盾。

三晋联盟之际,曾向东击败齐国,向南击败楚国,但魏文侯却贪图中山国这样的小利,从而与盟友赵国失和,正是这项重大失误,造成了三晋联盟的逐步走向瓦解。

试想,如果魏国不是调头向东,而是专心致志向西,灭掉秦国,魏国便有了一个稳固的后方,以此图天下一统,难道不是很有希望吗?

历史上如果晋没有分成韩、赵、魏,晋国会不会完胜秦国?

三家分晋标志着战国的开始。而魏国战国早期的强国,赵国也曾经是和秦国一样的超级大国。从这样也可以看到当年晋国的强大。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如果晋国不分裂,只是延长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并不会出现晋灭秦国进而统一天下的情况。都说秦国奋六世余烈而天下一统。其他国家未必有这个雄心和机会。这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孙武曾经语言,晋国若想独霸,除非姓赵(大义意如此)。也就是说,如果晋国不分裂。如齐国田氏代姜。取代晋国是赵氏,智家也行。则完全有实力和秦国分庭抗礼。但晋国却是一分为三实力大大减弱。自然无法与秦国比拟。而且赵魏韩三国最先成为秦国的盘中餐。

晋国的最大问题是公室实力太弱,卿的实力太大。春秋五霸晋国的霸权持续时间最久。就造成士卿固话化。上下流通不畅。而士卿只会为自己谋划。士卿之间相互兼并。最终就造成晋国国君成为他们最大的阻碍。分晋成为他们必然的而唯一的选择。还有一点就是晋国地处四战之地。战略关系不稳定。从晋文公开始的六卿制度,但随着时间推移,六卿主政而公失位、当然,“秦统一天下有其必然性。秦国推行商鞅的新法,是其强大的首要原因,如果晋还存在,如果不思进取。就会和齐楚也一样。这和分不分晋关系不大。

秦国的强大在于其制度的先进,而非山东六国多弱小。秦国的统一和晋国解没解体没有关系。最好的结果大概只能推迟。齐,楚,燕,以及后来的赵魏韩都是公室秉政。最有名的就是战国四公子、唯独晋国在曲沃代晋后屠杀公族。晋国是个无公族的局面。只能重用六卿。最后剩下三家。也就是说无论卿族之间如何兼并诛杀,但最高权力一直掌握在卿大夫家族手中。此时此刻的卿族大夫们为了保住世袭权力,为了保证家族利益、他们是绝对不会考虑国家利益,所以晋国内耗很大,到了最后耗完了国家也就覆了,晋国被分掉不可避免。晋就是缩小版的东周王室,把国土全封出去,控制不住就把自己架空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 关注和点评。

历史上如果晋没有分成韩、赵、魏,晋国会不会完胜秦国?

不可否认的是春秋时期的晋国确实是一个大国,晋文公时期晋国曾经是春秋五霸之一。晋国虽然也曾经衰落过,不过晋国相对于中原各国来说一直是一个强大的存在。晋国的地理位置恰好把秦国和中原各国分开。晋国在春秋时期也经常和秦国发生冲突,秦晋战争中战争中晋国基本上处于优势。但是远远不是吊打,只是略占优势。正式由于晋国的存在,所以挡住了秦国东出的道路。由于晋国的存在,秦国始终被锁在函谷关以内,秦国只能转而称霸西陲。

春秋末年时期,晋国的内部公族衰落,六家卿大夫逐渐掌握了晋国政权。赵韩魏三家击败了最强的智家,后来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庞大的晋国轰然倒塌。如果晋国没有灭亡,那么秦国有没有翻身之日呢,晋国会不会吊打秦朝呢。我觉得即使晋国不被瓜分,能不能吊打秦国还主要看日后的发展。

春秋末年不少诸侯国都面临本国公族势力衰微的问题。晋国和齐国公族衰微最具代表性,齐国的姜氏最终被田氏代替。晋国国内公族也严重衰落,国内出现了智、韩、赵、魏、范、中行六家操控朝局的情况。当时的晋国实力已经逐渐衰微,没有当年春秋霸主的风采。当时的晋国虽然庞大,但是战斗力已经大打折扣。秦国虽然没有晋国综合实力强大,但是晋国内部不稳定,秦国绝不至于被晋国吊打。除非出现了晋国公族重新夺回权力,或者一家效法田氏代齐。否则内部分裂的晋国很难做到吊打秦国。春秋时期就算是鼎盛的晋国也没有做到吊打秦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一个重要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当时中国社会经过激烈的大变革,无论是国家发展模式还是战争方式都和春秋时期不同。春秋时期一些大国不复存在,一些强国也已经严重衰落。战国七雄中的赵国、韩国、魏国和齐国(田氏)都是新兴国家。只有秦国、燕国和楚国一脉相承。这一时期国家实力进行了重新洗牌,谁能抓住机会,谁就能在列国中脱颖而出。魏国率先进行变法,结果魏国便在战国初年占据优势。魏国仅仅凭借三分之一个晋国吊打了秦国一段时间。战国初年,魏国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占据绝对优势,也占尽了便宜。如果晋国不灭亡,而且晋国在战国初年抓住了改革变法的浪潮,晋国完全有可能吊打秦国。如果晋国抓不住变法的浪潮,或者变法不彻底,晋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楚国。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多于秦国。楚国变法不彻底加上几代楚王昏庸,结果楚国成为秦国眼中的大肥肉,成为秦国宰割的对象。

想在战国时代获得生存的能力,仅靠土地面积和人口并不十分牢靠,还需要综合强大的国力。秦朝经过商鞅变法之后,迅速强大起来。秦朝强大之时,魏国的霸权已经衰落,魏国、赵国和韩国三晋成为秦国打击的对象。三晋联合起来也不是秦国的对手。

秦晋两国谁能在后来占据优势,最主要看谁能进行彻底有效的变法。如果晋国变法比秦国成功,晋国完全有可能吊打秦国。如果晋国的变法不如秦国,晋国和三晋的区别也不会太大。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就算再来一次晋国依然会分裂,秦国依然会统一六国。

历史上如果晋没有分成韩、赵、魏,晋国会不会完胜秦国?

周王朝建立之初,征服了唐国,需要有一个号召力的人选,治理这个地方。周成王与周公,看中了周成王的弟弟叔虞,两人上演了一出“双簧”:

周成王先是将一片剪成玉圭形状的桐叶,赏给了叔虞;接着周公出来说话,认为玉圭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此举是册封叔虞。尽管周成王予以否认,但周公以“天子无戏言”反驳,于是周成王封叔虞于唐,故叔虞又成为唐叔虞,这便是“桐叶封弟”的典故。叔虞执政30年去世,其子燮父即位,将国都迁往晋水河畔,并将国号改为“晋”,正式开启了晋国的历史。

桐叶封弟

纵观历史,晋国存世684年的历史中,始于唐叔虞,终于晋静公,前后经历了三十九位国君。其中从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开始,至公元前482年晋定公止,是晋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直称霸中原。众所周知,晋文公为“春秋五霸”之一,其他四位是齐桓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之下,通过对经济、军事等多领域的改革,加之自然资源丰富,使得齐国实力大增,同时,在游牧民族袭扰中原之时,适时的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令到齐桓公在诸侯中迅速建立起了威望。

位于南方的楚国,长期徘徊于中原主流文化之外,一直想称霸中原。公元前597年,机会来了,楚庄王伐郑,与前来援救的晋军战于邲,史称邲之战。此役借着晋国将领的不和,楚军大获全胜,迫使一些中原的诸侯国臣服,为楚庄王在公元前594年会盟推为盟主,奠定了基础。

楚庄王

称霸的时间段,齐桓公称霸了32年,其死后,齐国陷入内乱,从此一蹶不振;楚庄王称霸的时间则更短,只有三年。至于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最多的时候,也只有1/3的诸侯承认,而楚庄王呢,仅仅只有楚国的几个邻国承认,还是迫于淫威之下。

很显然,在当时众多诸侯国眼中,晋国才是霸主,且晋文公开启的霸业时间长达150余年,横跨公元前7世纪、6世纪、5世纪三个世纪,占据了春秋霸主时代的四分之三。邲之战之后,重整旗鼓的晋国先是打败齐国,无奈之下,齐国派太子彊到晋国做人质,从而粉碎了齐楚联盟;接着又派出申公巫臣南下,教吴车战,达到“联吴制楚”的目的,使得楚国“顾头不顾腚”,晋悼公执政时期,楚国势力已经彻底淡出了中原。

与此同时,宋襄公也有心接替霸业进入末期的齐国,但未能与时俱进,更新理念,坚守所谓的“君子礼战”。先是宋襄公不让军队攻击正在渡河的楚军;待楚军渡河后摆好架势,宋襄公又不准士兵不得对受伤的楚军下手,以及不能抓拿白头的老兵。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如此一来,宋军大败,宋襄公也因伤离世。

西面的秦穆公,也不甘示弱,也想着跨河东进,称霸中原,但碍于实力强大的晋国。为此,秦穆公费尽心机,趁着晋国国内内讧,多次插足晋国的内政,达到削弱晋国的目的,但始终未能如愿。

公元前628年,机会来了,借着晋文公去世,秦穆公派遣孟明视率兵,意图借道晋国,偷袭郑国,宣告新一代霸主的诞生。但却碰到郑国商人弦高,导致偷袭计划泄露;无奈之下,秦军班师回朝,在崤山峡谷遭遇晋军,全军覆没,主帅孟明视被生擒。从此,秦穆公惧怕晋国,再也不敢踏足中原,《史记·秦本纪》记载其“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也即是说,秦穆公打不过晋国,也只能找西戎练练手,称的是西戎的“霸”。

秦穆公

可见,这一时期的晋国,是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偶尔有打盹的时候,但缓过神来,齐楚都不是对手,更别提秦国了,完全有实力将秦国按在地上摩擦。有鉴于此,清代历史学家全祖望认为除了齐桓公之外,应该将晋文公以及之后的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列入五霸之列。事实上,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孙子晋景公、玄孙晋悼公,一直到晋定公的十一位国君,虽然有着起伏,但晋国基本上还是中原诸侯国的“一哥”。

至于“三家分晋”,这个得从曲沃代翼说起。公元前746年,晋昭侯将曲沃封给叔叔成师,这便是曲沃桓叔,也标志着晋国分裂成了翼和曲沃。曲沃这支到了武公执政时期,武公打败晋侯缗,结束了晋国的分裂。史称“曲沃代翼”。

到了公元前677年,晋献公即晋文公的父亲即位。为避免“曲沃代翼”的再次发生,晋献公将原晋国诸公子们全部诛杀,造成了晋国公族势弱。晋文公执政后,调整了父亲的打击公族的政策,启用了一批旧族,缓和矛盾,同时确立了三军,各设立了一将一佐,这就是三军将佐,也叫三军六卿。

此后晋国国君逐渐势弱,从而形成了中行氏、范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六大家族;最终,六大家族只剩下了韩氏、魏氏、赵氏三家。公元前433年,晋国的疆域全部落入韩、赵、魏三家之手,晋国国君只剩下了绛、曲沃,作为遮羞的“裤衩”,晋国已是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干脆连“裤衩”都不给了,这边接受完周威烈王的赐封,等于是从名义上,正式承认了赵、魏、韩的诸侯地位,那边便将晋静公废为平民,史称“三家分晋”:

魏国:为战国初期的强国。吴起为担任主帅期间,魏国逐渐占领了黄河以西的五百多里土地,将秦国的疆域压缩在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

赵国:经过“胡服骑射”后,赵国实力大增,成为了秦国战国中后期的主要对手;

韩国:为三家之中最弱的一家,但也跻身战国七雄之列。能够在诸侯环伺之下,传世接近200年,实力也是不容小觑。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没有分裂的晋国是多么的强大。

历史上如果晋没有分成韩、赵、魏,晋国会不会完胜秦国?

因为三家分晋之后春秋也就结束了,所以晋国和秦国的争斗也就都发生在春秋时期。要想了解晋国能否吊打秦国,甚至说已经被六卿把持的晋国能否吊打秦国就要明白晋国历史上都干了些什么事,尤其是六卿掌国时期。

晋国称霸

曲沃代翼之后两年晋武公去世,晋献公即位。献公上位后奋发有为,积极开疆拓土,渐渐地晋国和秦国接壤,晚年因为骊姬之乱晋献公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赶跑,献公死后晋国内乱,当时的秦穆公想要扶立晋国新的国君,以便控制晋国,他先是选择了夷吾成为晋惠公,没想到即位后的晋惠公是个白眼狼,不仅之前答应的一概不算数,还派兵攻打秦国,战败被俘后,晋惠公让太子质秦,关系才慢慢缓和。秦穆公还想拉拢晋国,就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太子。没几年,晋惠公病重,太子偷偷跑回晋国即位,又是个白眼狼,秦穆公气坏了,他选择了重耳,并将自己的女儿改嫁给重耳送重耳回国,重耳回国后就是后来的晋文公。后面的晋文公先一步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并且是通过击败楚国顺利称霸的。

秦晋争霸

秦穆公之前拉拢晋国其实就是想要称霸,但无奈晋国有了晋文公,先一步称霸。晋文公死后,秦穆公急于称霸,偷袭晋国,没曾想新君即位的晋襄公在秦军半路上就将秦军击败,俘虏秦国三员大将,并且一连两次将他们三人俘虏。多亏秦穆公用人不疑,孟视明也不气馁,终于击败晋军,报了当年的仇,但晋国此时仍然十分强大,秦国仍旧被晋国阻挡,不能东进,秦穆公也知道,所以在取胜之后立马率军回国,从此调转枪头,一路向西发展,成为西戎霸主。秦国三公时期和晋国互有征战,但秦楚自秦穆公时期就结盟攻击晋国,所以秦国并不能说对晋国占优。经历过秦桓公时期的两场败仗之后,秦景公时期晋秦谈和,之后没有再发生大战。

晋楚争霸

晋襄公这头刚刚击败秦军,楚国的楚成王不甘于当年败于晋文公,想要重新向北发展争霸,双方再次开战,这一次楚军又败了,晋襄公稳固了晋国的霸主之位。到楚庄王时期,楚国国力发展,晋楚两国发生了邲之战,晋军在秦楚两国的联合下失败,楚庄王称霸,但晋国仍是中原大国。

在晋景公击败齐国后,楚国凑热闹为齐国报仇,实际是想和晋国争霸,但结果只是拉拢了一群小国结盟,晋国也不甘示弱,向周宗室献上齐国俘虏,双方谁也不服谁。晋景公死后,晋厉公和楚国开战,在鄢陵之战中射瞎了楚王一只眼,楚国撤兵,晋国胜利。后来楚国和晋国继续纠缠,晋国采用“三驾疲楚”,并连吴制楚使楚国无力和晋国争霸。

晋齐争霸

齐国自齐桓公称霸,但齐桓公晚年重用易牙、竖刁等佞臣,齐国的国君继承发生动荡,自此之后,齐国霸业衰落。到了齐顷公时期,因为齐国侮辱晋国大夫郤克,郤克发誓要报私仇。第二年晋国就和齐国开展,齐国派了太子质晋才结束战争。两年后齐国攻鲁,鲁向晋求救,晋国再度发兵,这一次差点抓住齐顷公,后来终于讲和,甚至齐顷公一度想要奉承晋景公为王,但晋景公并没有接受,这就是鞌之战。此后晋国征战也多次带上齐国,齐国一直以小弟身份跟随晋国。

直到齐灵公时期,齐国才渐渐有了和晋国争霸的心思,但也是经历过灵、庄、景三个国君的努力才渐渐有了和晋国抗衡的实力,齐庄公时期,晋平公两次打败齐军,一次打败楚军,维护晋国霸业,但晋平公后期大兴土木,晋国开始走了下坡路,晋平公死后,之后齐国的齐景公开始了和晋国的争霸之路。

六卿动乱

晋平公晚期,晋国内政基本被晋国六卿把持,晋平公不理国政。等到晋顷公幼年即位,晋国国政彻底落入六卿“赵、魏、韩、智、范、中行”六家手中。齐景公频频挑战晋国,最终挑战到晋国底线。齐国攻击鲁国,晋国六卿中的三卿立马团结应对,齐景公退兵。

5年之后,晋国发生动乱,晋国六卿中的“范、中行”两家联合赵家内部一小撮人马攻击赵家家主赵简子,赵简子联合魏韩智三家平叛,范、中行两家向齐国求救,齐景公出兵插手晋国内政。经过8年苦战,赵简子终于平息动乱,齐国插手晋国内政的计划破产,齐景公不久后也去世,齐国在齐景公去世后国政被田氏掌控,在不久后就发生了“田氏代齐”。

晋国在六卿没有彻底掌权时,能够和春秋时四大国中的三国秦楚齐分别争霸,通过殽之战打落秦穆公的争霸之心,通过鞌之战让齐国称臣,鄢陵之战射瞎楚国国君的眼睛,之后连吴制楚,使楚国无力和晋争霸。在六卿掌权后,晋国实力犹存,但此时内斗严重,齐景公虽然做到了准霸主,但一旦开始攻击晋国核心利益,晋国六卿随即就会反击齐国,可见晋国实力之强。三家分晋之前的秦国因为经历过几次动荡,国力早已衰颓,但此时的晋国并没有余力去攻打秦国,一来秦国和晋国之间并没有开展的理由,另一方面,晋国的内斗严重制约了晋国的发展,最终就像前苏联一样,虽然强大但顷刻间就会分崩离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