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用了多长时间?
如果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算起,秦王政统一六国用了十年时间,这也是普遍认可的说法。不过在嬴政正式亲政掌权之后,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就已经打响,也就是嬴政取消逐客令,重新重用李斯、尉缭等外来宾客后不久。
嬴政亲政后就开始周密部署统一六国的战争,最终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战略策略,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37年的冬季,随后秦国便打响了统一天下的战争。
虽然韩国是山东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但嬴政亲政之后,第一个出兵攻打的国家并不是韩国,而是赵国。秦国先是利用间谍在赵国和燕国进行活动,以达到挑起两国战争的目的,之后再打着援助燕国的借口乘机进攻赵国的战略要地“阏与”。
其实早在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就曾经进攻过阏与,为此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阏与之战”,但秦军被赵括的父亲赵奢用奇计打败,此战不仅让威行诸侯的强秦遭遇大败,还导致向东兼并的兵锋受到了重大挫折,在长平之战发生之前,多年不敢轻举妄动。
好在嬴政继位后,山东六国已经相当衰落,秦国东进途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元气大伤,短时间内难以恢复;诸如齐、楚两大强国也已是徒具强国虚名;魏国之前虽是霸主,但在马陵之战后,魏国一失去霸主地位,到了战国后期,随着信陵君的去世,魏国失去了最后东山再起的机会。
韩国和燕国虽然也位列战国七雄,但在六国中属于弱小之国,韩国早在韩桓惠王时就已臣服于秦国,同为“弱国”的燕国只略强于韩国。战国后期的秦国却已经发展成为战国七雄最强大的国家,为此,战略要地阏与被秦国顺利拔除,从而使赵国西面门户大开,为秦国之后围攻在赵国邯郸城打下了胜利基础。
如果不是赵国还有边疆名将李牧坐镇,在“肥之战”中成功截击、击退了秦军(秦军几乎被全歼,只有秦将桓齮及少数护卫逃走),估计赵国将会成为被秦国第一个灭亡的国家,李牧也凭此战白获封武安君(肥之战也称为“宜安之战”),之后李牧又在“番吾之战”中再次击退了秦军,拖延了赵国的灭亡。
以此可见,在秦始皇在攻灭韩国之前,就已经攻打赵国多年,如果赵国没有名将李牧,赵国很可能就会成为秦国第一个灭亡的国家,而不是韩国。从公元前236年,嬴政派王翦攻打赵国要地阏与算起,到公元前221年,齐国不战而降为止,秦始皇统一六国用了十六年的时间。
虽然无论是十年还是十六年,时间都比较短暂,迅速,不过秦统一六国战争并没有这么简单。秦国虽是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但如果六国齐心联合,秦国是否能完成统一大业也犹未可知。
秦始皇之所以能在短时间迅速统一六国,除了秦国强大的原因,也是因为秦始皇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战略策略,两者相辅相成,秦始皇才顺利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
秦王嬴政亲政掌权,确定统一六国战略在公元前238年,嬴政先后铲除了长信侯嫪毐和相邦吕不韦两大政治集团,彻底掌握了朝政大权,开始亲政。随后嬴政本该和文武百官商议制定具体的统一战略,对山东六国进行最后一击,但此时却发生了一件事,韩王派遣水工郑国为秦国修水渠的疲秦之策被嬴政发现。
于是嬴政在秦国王族和本土大臣们的劝说下,下达了驱逐外来客卿的“逐客令”,不论官员大小,只要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开秦国,本是楚国人的李斯也在驱逐之列。但李斯并不甘心,他入秦本是为了干出一番事业,从而飞黄腾达,当时李斯都已经做到秦国的高级官员,客卿一职。
李斯眼看着距离飞黄腾达的目标已经不远,不甘心就此离开秦国,于是给嬴政上了“最后”一道奏章,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谏逐客书》。嬴政看后大为感动,同时认为李斯说的在理,这才取消了逐客令,并重新重用李斯、尉缭等外来士子,正是有这些外来臣子的协助,嬴政才最终确定了具体的统一战略,尤其尉缭的建议很重要。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彊,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
正是有这些外来臣子的协助,嬴政才最终确定了具体的统一战略,尤其尉缭的建议很重要。李斯的建议是先攻取较弱的韩国,以达到震慑各国的目的,但尉缭的建议却可以破坏六国的计划,从根本上瓦解合纵,最后彻底消灭各国,即用重金贿赂各国权臣,以达到扰乱各国谋略的目的。
虽然当时秦国是最强的国家,以秦国的实力,消灭六国中的任何一国可以说是轻而易举,尤其是韩国、燕国这样的“弱国”。但如果六国要是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那么秦国统一六国的计划就可能无法顺利进行,还可能会迎来灭顶之灾,而六国合纵也是嬴政最为担心的问题。
诸如春秋时期晋国的智伯瑶、战国时期齐国的齐湣王就是前车之鉴。智氏是当时晋国乃至整个周王朝境内最具权势的卿大夫家族,但在韩、赵、魏三家联合下也被攻灭;齐国之前的国力可以与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抗衡,但后来在秦、燕、魏、赵、韩五国联合攻伐下,齐湣王也只能逃亡,最后落得一个悲惨下场。
因此,秦始皇要想完成统一大业,就必须要解决六国各种的棘手问题,而尉缭的计策正好解决了秦始皇最担心的问题,不仅损失国力和兵力,只用一些钱财便能打乱各国谋划,瓦解六国合纵,如此以来,秦国便可以尽数将各国消灭。而尉缭也因此被秦始皇坚决挽留,并任命为国尉一职,可见秦始皇对尉缭的重视程度。
随后秦始皇在尉缭、李斯等人的协助下,制定出详细的统一战略。主要有两个内容:第一就是采用尉缭的计策,用钱财从内部分化瓦解各国,第二继承先代“远交近攻”的政策,具体的战略步骤是“先弱后强、先近后远”,即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逐个击破、统一天下,在这种战略策略下,秦国开始了统一战争。
秦王嬴政展开统一六国的战争在公元前236年,嬴政继位秦王的第十一个年头,秦国用间谍挑起燕赵战事,乘机对赵国发起了进攻,被秦国垂涎已久的战略要地阏与被秦军拔除,从而使赵国西面门户大开,秦军便可以通过阏与不断西进,进而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不过却被赵国名将李牧,在“肥之战”和“番吾之战”中先后击退。
秦国攻赵多年,虽然攻取赵国不少城邑,但在李牧的阻击下,秦国始终没有攻下赵国都城邯郸。于是秦国将目标放到六国中最为弱小的韩国身上,在公元前230年,嬴政派遣内史腾攻打韩国,韩国灭亡,韩地被秦国设为颍川郡。
《史记》记载:“悼襄王六年,大饥,民讹言曰:“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
同年赵国发生大饥荒,加上赵国民间谣言四起,于是秦国乘机大举出兵攻打赵国,加上秦国的统一战略中的第一个计划起到作用,赵国权臣郭开被秦国用重金收买,从而导致李牧被赵王派人杀害,一年后(公元前228年),秦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灭亡,只有公子嘉逃到代地自立称王,邯郸一带被秦国设立为邯郸郡。
接下来秦国的目标本应该是魏、楚两国,奈何燕国太子丹派遣刺客荆轲入秦,发生了“荆轲刺秦王”的事件,导致秦王嬴政大怒,于是在公元前227年,嬴政派王翦、辛胜攻打燕国,公元前226年,国都蓟城被秦军攻破。燕王喜逃往辽东,加上杀掉儿子太子丹向秦国求和,秦军将主力调往南线作战。
此时的燕国虽然没有彻底灭亡,但燕王喜比代王嘉也好不到哪里去,无非燕王喜还有一些残余势力,比代王嘉稍微强一些罢了。秦军调往南线后,在公元前225年,王翦之子王贲灭亡魏国,被秦国设为砀郡。同年,秦国出兵攻打楚国,三年后,楚国灭亡,江南地区成为秦国的九江郡、长沙郡、会稽郡。
同年(公元前222年)燕王喜和代王嘉被俘虏,燕国的辽东地区和赵国的代地分别成为秦国的辽东郡和代郡,燕国和赵国彻底灭亡。此时六国中只剩下最后的齐国,因齐国宰相后胜也被秦国买通,齐王在后胜的建议下,不仅没有在秦国攻打其他诸侯国时出兵援助,在公元前221年,还直接投降了秦国,齐地被建立为齐郡。
至此,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史称“秦始皇”。之后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作为秦王朝的政治制度,被后世王朝所效仿,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结语:从公元前236年,秦始皇派遣王翦攻打赵国算起,到公元前221年,齐国灭亡为止,秦始皇统一六国用时十六年。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国开始算起,时间为十年。如果赵国不是李牧多次成功击退秦军,不然赵国很可能就会成为第一个被秦灭亡的诸侯国。
不过无论是十年还是十六年,都说明秦始皇统一六国是迅速完成的,不过迅速完成的背后不只是秦始皇一人的功劳,是源于秦国数代先君的积累,以及数代秦人不辞辛苦的付出。是数以万计的秦人,用他们的身躯和鲜血铸造了大一统秦王朝,为后世中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秦始皇统一六国用了多长时间?
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建立秦朝。
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在公元前2世纪。
秦灭六国之战又称为秦灭六国、秦朝统一之战、秦朝统一六国、秦朝统一中国、统一六国,指中国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的秦国进行消灭山东六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
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
从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按顺消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过程:
并韩灭赵
秦在发动攻赵之前,即依李斯、尉缭之谋,以间谍挑拨活动,挑起燕赵两国之间的战争,待燕赵战起,秦国即借口援燕抗赵,开始对赵进攻。秦军从西面、西北面、南面三路攻赵,但把进攻的重点指向赵国南部,以陷赵军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困境。秦始皇十一年冬,燕赵两国正在酣战之际,秦派王翦率军进攻太行山之战略要地阏与,使这个早为秦国垂涎的战略要地一举被秦拔除,从而打开了从西面进攻邯郸的通道。秦杨瑞和军进攻韩阳(阏与之北),也顺利攻克,这样邯郸的西北方向即失去了屏障。秦桓龁军从南阳出发,攻占邺邑所属之安阳。至此,秦军已推进到邯郸之南,仅与赵都邯郸相隔一条漳水和少数城邑。各路秦军虽有30万之众,但由于受到赵20万大军的顽强抗击,在攻占上述地区后,即被阻于现地。后来,经过连续作战,秦始皇将原来由南北3支攻赵部队,编为1个独立作战单位,由桓龁统率。
始皇帝十三年(公元前234年)这个新编部队,再度向赵南部进攻。桓龁避开正面渡河,改由漳河下游渡河迂回赵扈辄军的侧后,攻击邯郸东南的平阳。两军于平阳展开交战,赵军被击破,被斩10万人,赵将扈辄阵亡。赵王启用北部边疆名将李牧为统帅。李牧军曾歼灭匈奴入侵军10万之众,威震边疆,战斗力最强。李牧率军回赵,立即同秦桓龁军交战于宜安肥下地区,给秦军几乎全军覆灭的沉重打击,只有统帅桓龁带领少数护卫突围逃走。韩国在七国中为最小,而所处地位却最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关东进之道路,秦要并灭六国,必须首先灭韩,因而形成了秦韩两国间的连续战争,经过秦国的多次打击,韩的土地日渐缩小,韩于是向秦表示愿为藩属。秦始皇十七年,韩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秦为彻底灭韩,派内史腾率兵再度对韩进攻,韩无力抵抗,内史腾指挥秦军攻克韩都,俘虏韩王安,把所得韩地改建为颍川郡。 这样,韩成为当时六国最先被灭亡之国。
秦始皇十五年,赵王迁四年(公元前232年),秦又出动南北两路大军对赵进攻。
赵军统帅李牧决定先集中兵力,打击北面来犯的秦军,取胜后,再攻击南面的秦军。李牧指挥的赵军机动灵活,风驰电掣,先给进攻番吾的秦军以沉重打击,跟踪追击,驱逐秦军退出赵境,立即回师南进,声势所及,锐不可当,漳河沿岸秦军闻讯,不战而走,上党等地秦军也纷纷撤退,不敢应战,秦军第3次大举进攻失败。赵军虽然在李牧统率指挥下,一再战胜,可是兵力损失后难以补充,单凭现有兵力无法对秦持久作战,必须立即寻求外援。而这时楚、魏业已削弱,燕、赵关系欠佳,只有联齐,争取齐国人力物力的支持,才能与秦相抗衡。秦也察觉赵的这一企图,立即派遣一批策士到齐进行游说活动,极力破坏齐、赵的联合,孤立了赵。秦则不失良机,接着发动又一次大规模的进攻。
秦始皇十七年,赵王迁六年(公元前230年),赵发生特大旱灾,秦就于次年再度发动对赵大举进攻。秦军派出南北两路大军并抽调一些少数部族兵参加作战,赵军则在大将军李牧、副将司马尚指挥下,继续对秦军作战。秦军虽经苦战,但胜负未分。秦王和他的谋臣认为秦两次伐赵均被李牧所阻,都深感在军事上无法取胜,遂改用反间计,不惜重金收买赵国内奸赵王宠臣郭开在赵王面前造谣诬蔑李牧、司马尚企图谋反。赵王竟不加分析即轻率罢免了李牧、司马尚,改任赵葱、颜聚为赵军统帅,并错误地将名将李牧杀害。
赵王迁由于中了秦之反间计,为秦灭赵铺平了道路。赵葱不是王翦的对手,很快被秦军击败,赵葱被杀,颜聚收拾残兵退回邯郸勒兵固守。内奸郭开被秦收买,甘心为秦效劳,多方劝赵王投降。赵公子嘉则坚决反对,主张战斗到底,率领宗族、宾客参加了首都邯郸的保卫战。但赵王丧失斗志,任由内奸郭开摆布,竟下令开城向秦军投降。
秦国攻下邯郸后,赵国灭亡,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是为代王。 前222年秦将王贲攻代,代灭,公子嘉自杀(或说被迁西戎)。建国250多年的赵国最终灭亡。
灭魏
赵被秦灭亡后,秦即想南下灭楚,但中间尚相隔一个魏国,魏此时虽然已只剩国都大梁附近的一些城邑,但终属秦进军楚地之障碍,于是决定先灭魏,再伐楚。本来魏处于“天下之枢”,具有优越的战略形势,但由于战争频繁,大量削弱了魏的实力。多年来,在强秦的进攻下,节节败退,不断割地求和,魏国大河以北领土被吞食殆尽。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兵进攻魏国首都大梁。秦战地统帅王贲认为大梁城垣坚固,很难在短期内攻拔,于是引大沟之水冲灌大梁城,经3个月战争,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贲所杀,魏国灭亡,秦以其地建为东郡。
灭楚
秦军灭赵、破燕并魏后,紧接着大举进攻楚国。当时楚仍为中国南方大国,拥有今河南西部及东南部,山东南部,湖北、湖南两省,洞庭湖以东和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全部。
楚国此时尚有对秦作战所需要的实力。秦始皇认为年少壮勇的将军李信,曾以数千兵急追燕太子丹于衍水,并获得了胜利,是率兵攻楚的理想将领。于是便委以重任,并问李信说,如果派兵攻楚,需要多少兵马?李信答复说“不过用20万人”。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则说“非60万人不可”。始皇不同意王翦的意见,而同意李信的说法,当即说:“王老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然壮勇,其言是也。”王翦以言不见用,谢病告老,归还频阳。李信则受命为秦军统帅,与蒙恬率兵20万对楚进攻。李信把兵力集中于颖川郡,鉴于秦楚接界多为平原,无险可扼,认为这次作战的目的在于歼灭楚之野战部队。李信判断,当秦军向楚进攻时,楚军为抗御秦军之进攻,必将兵力集中于汝水两岸,即淮阳、商水、上蔡边界地区。进而决定采取两翼钳形攻势,包围歼灭楚军。于是确定以部分军队由蒙恬指挥,沿汝河两岸前进,从正面进攻楚军。主力军由李信亲自指挥,从汝水以南,经过舞阳、平舆、新蔡、颍邑迂回楚军左侧翼,与蒙恬军会师,包围楚军,聚而歼之。
秦军排除楚边境部队的抵抗,于汝河南北分向寝、平舆展开攻击,击破楚军,李信军占领了平舆,蒙恬军占领寝城。秦军未遇楚军重大抵抗,进占两城后,渡过洪河东进。
楚军统帅项燕以秦军转变进军方向,孤军深入,立即率楚军主力,兼程急进,追击秦军于棠溪,给秦军以沉重打击。李信战败,率军往城父方向撤退。楚军乘胜猛追,3昼夜战斗不息。秦军连日所筑营垒,都被楚军攻破,都尉一级将领7人阵亡,李信军损失惨重,多亏城父蒙恬军的掩护,李信得以突围逃回秦境,才免被俘。这是秦统一战争中宜安战后,又一次重大的挫折。
秦军遭受重大挫折,秦始皇虽然感到自己当初对统帅人选有误,但并未动摇灭楚之决心,仍然继续进行灭楚战争。李信失败后,秦军统帅一职只有重行起用王翦。秦始皇移樽就教,亲往王翦家乡频阳邀请王翦出任秦军统帅。王翦谢绝说,身体不好,难以从命。秦始皇则坚持请他出征,并问他有什么要求。王翦此时才说:“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60万人不可”。秦始皇应允。王翦于是接替李信,担任秦军统帅,率领60万大军对楚作战。秦始皇亲送王翦至京郊灞水之滨。王翦请求秦王多赐给他一些田宅。秦王答应了他的要求,王翦遂带兵东去。
王翦根据已往长期作战经验,知道楚军和赵军都具有坚强的战斗意志,是能战能守的军队。楚军新近击破李信指挥的秦军,锐气旺盛,斗志昂扬,对付这样的敌人,不仅没有胜利的把握,一旦行动不慎,还会影响整个战争前途。所以王翦进入楚国后,即令部队在商水、上蔡、平舆一带地区构筑坚垒,进行固守,并令部队不许出战。休整待命,故双方相持数月没有大的交战。
楚对秦军大举东进,也集中全部兵力应战。当时秦已灭三晋,无后顾之忧,有物力的大量支援,能够打持久战。楚则无论军事、政治都远为落后。统帅项燕仍然集中楚军主力于寿春淮河北岸地区,等待秦军的进攻。楚王责怪项燕怯战,派人数度催他主动进攻秦军。项燕军只得向秦军进攻,但既攻不破秦军的营垒,秦军又拒不出战,项燕无奈,引军东去。王翦立即令全军追击楚军,楚军为涡河所阻,双方交手,楚军被击破东逃。秦军追至蕲南,平定楚属各地。斩杀楚将项燕,王翦率兵直取楚都寿春,楚国首都被秦军攻陷,楚王熊负刍被俘。秦军进军蕲南,只经1年多的作战,号称南方赫赫之强国的楚,便冰消瓦解。
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秦派将军王翦、辛胜率军对燕作战。统帅王翦以直接攻略燕国首都蓟城为作战目标。同时判断燕军必然依托燕赵大道经过的各河川作抵抗,尤其燕赵界上较大河流易水定有重兵守备,不宜将主力投入正面进攻。易水下游,河流深广,渡河不易,由易水上游山地迂回包围易水正面燕军,可出敌意外,容易成功。于是,王翦决定以部分兵力由中山(今河北定县)北攻燕。燕军与代郡赵嘉部赵军,已组织了联合部队于易水北岸抗击秦军。王翦以秦军主力,迂回易水上游,包围易水燕代军右翼,双方在易水以西相遇,秦军击破燕军,赵军撤回代郡,燕军残部向蓟城退却。秦继续对燕进攻,击破燕军抵抗,进围燕都。燕无固守首都决心,向辽东撤退,使秦军轻取蓟城。王翦攻克燕国首都后,立即派将军李信率军急追东退的燕军,追击到衍水击破燕太子丹率领的残部。此时逃到辽河流域的燕统治者,认为秦军攻燕,是完全由太子丹的谋刺阴谋引起,祸起于太子。赵嘉亦劝燕王杀太子丹,献首于秦以求和。于是燕王杀太子丹,献首求和,但秦军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其军事进攻。
秦军追击燕残部到辽东,由于地方偏远,对全局关系不大,即把兵力转用于对楚作战。经过3年左右时间,秦对楚战争胜利结束,又转用兵力,由将军王贲指挥,进攻辽东。燕军无力应战,燕王喜被秦军俘虏。秦又立即转移兵力,攻击代郡,赵嘉率部虽力战,终于不免失败,悲愤自杀。
灭燕
在灭赵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兵临燕国边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终日,眼见秦国扫平三晋,就要向自己杀来,却无计可施。燕太子丹最终想出了孤注一掷的暗杀行动,即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时值公元前227年。刺杀行动最终失败,但是秦王政差一点死于荆轲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国,立即增兵大举进攻。前226年,秦军攻下燕都蓟(今北京市),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郡。秦将李信率领秦军数千人,穷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潜伏于水中幸免于难。后来,燕王喜经过权衡利害关系,派人将太子丹杀掉,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想以此求得休战,保住燕国不亡。燕王喜逃到辽东以后,秦军主力就调往南线进攻楚国。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贲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灭齐
齐经过燕军进占,元气大为损耗,以至没有力量参与东方各国与秦国纵横捭阖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在秦军并灭赵、韩、燕、魏、楚战争时期,齐国一直置身度外,坐视各国灭亡。过去当秦赵长平之战的关键时刻,赵向齐请求援助军粮,有政治远见的周子曾向齐王说:“且赵之与齐楚,捍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力主积极援赵。齐王竞没有接受这一具有战略远见的建议,尔后各诸侯国虽几度联合对秦作战,齐都避免参加,或者参战不力,企图讨好于秦。
齐王建继位40余年,三晋、楚、燕与秦战争连绵不断,齐由于与秦没有共同边界,未被攻击,上下宴然,长期处于和平环境,不备兵革,不修战备,政治上达惊人的麻木程度。齐王建本人昏庸无能,齐相国后胜又是一个贪财无厌之徒,秦多年来用重金贿赂后胜,后胜就为秦远交近攻的策略效劳,终日规劝齐王建臣服于秦,朝野上下已无丝毫斗志。所以尽管秦灭六国时,齐还拥有70余座城邑,但仍不堪一击。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贲统帅的军队,由燕南部对齐北境突然进攻,直趋齐都临淄。齐则毫无作战准备,竟无应战之兵。齐相后胜力劝齐王投降,齐王建也就不战而降 。齐王建被送于共这个地方,饿死于松柏之间。这个贪图享受、丧失国家的亡国之君,得到应有的下场。
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同时还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结起来,对中原地区同南方、西南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对匈奴、越族的战争后,秦的疆域空前辽阔,东达大海,西至临洮,“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意义
秦国前后用了十年时间就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从此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的统一使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为中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秦始皇统一六国用了多长时间?
秦国用了10年时间,相继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统一了六国。秦灭六国之战,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封建统一战争。战国末年,在七雄中日益强大的秦国在秦王嬴政的领导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用了10年时间,相继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并建立起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君主制朝代——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用了多长时间?
首先来看看,秦始皇的一生,都经历了哪些事情。
公元前259年,出生在赵国邯郸;
2岁,在邯郸经历赵国的邯郸保卫战;
8岁时才从赵国来到秦国;
9岁,爷爷秦孝文王去世;
13岁,父亲秦庄襄王去世,嬴政即位,尊吕不韦为相国;
14岁,修郑国渠、任李斯为朗 ;
22岁亲政,平定嫪毐之乱,幽禁赵姬;
23岁撤职吕不韦,收拢权力;
22岁至29岁,重用尉缭、李斯等人,养精蓄锐,积攒国力;
29岁至39岁,灭六国;
30岁,灭韩;
32岁,灭赵;
35岁,灭魏;
37岁,灭楚;
38岁,灭燕;
39岁,灭齐,一统六国;
40岁,缠一度量衡,统一田亩制,车同轨,统一币制,修驰道;
41岁,泰山封禅;
43岁,修建连万里长城;
44岁,派蒙恬北击匈奴;
45岁,开放岭南,修建灵渠;
49岁,因病去世。
从这就能看出,嬴政在9岁的时候便成为秦国的太子。等他即位之后,13岁到21岁的这段时间,他的手中是没有权力的,权力都分别被母后赵姬、相国吕不韦控制着。
等嬴政长大后,自然不会愿意权力再被别人所控制,因此在加上嫪毐叛乱,嬴政便顺势诛杀嫪毐,并幽禁母后赵姬,随后又罢免吕不韦,自此秦国的权力便都由嬴政亲自掌握,随后嬴政便开始着手准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准备。
到公元前230年,嬴政认为灭六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一统六国的战争,便开始了。
一,公元前230年,秦灭韩
秦始皇一开始策略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因此最为弱小的韩国,便第一个被秦国盯上,没多太多功夫,就被内史腾所灭。
二,公元前228年,秦灭赵
赵国的运气不是很好,在韩国灭亡后,自己却发生了特大旱灾,这让秦始皇十分高兴,抓住这个机会便发兵赵国。
但是赵国在李牧的指挥下,哪怕赵国缺粮少兵,也能多次打败秦军。最终秦国还得使用离间计,让赵王下令处死李牧,这才能最终灭掉赵国。
三,公元前225年,秦灭魏
赵国被灭后,秦国的下一个目标便是魏国。但没想到的是,公元前227年,燕国上演了一场荆轲刺秦王,这把嬴政气的,也不管魏国,硬是要先把燕国暴揍一顿。
公元前226年,清军占领燕国都城蓟城,但因为燕王跑到辽东,因此燕国并还没有被灭掉。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嬴政突然想到,自己之前的目标是魏国啊!既然如此,自己还在燕国的地盘上干嘛?
于是乎,回过神来的嬴政,在公元前225年便把魏国给灭了。
四,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灭楚的难度是最大的,第一次李信和蒙武率领20万大军,结果大败而归,后来还是得王翦出马,率领60万大军,历经2年,才能灭掉楚国。
五,公元前222年,秦灭燕
楚国被灭后,此时的燕国就只剩下一点点的地盘,因此很容易的就被秦军灭亡掉了。
六,公元前221年,秦灭齐
燕国被灭后,东方六国就只剩下一个齐国。当清军出现在临淄城下的时候,昏庸无能的齐王建毫无准备,最终在相国后胜的蛊惑下,开门投降。
从亲政,再到灭掉六国,秦始皇先后用了18年。在如果没有自秦孝公开始数代人的努力,那秦始皇也无法开创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用了多长时间?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灭掉齐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改称皇帝,继续执政了12年,在巡游时半道死于原赵国沙丘离宫,秦二世在赵高、李斯篡改遗诏继位三年后,发生了陈胜吴广起义,二世被赵高所杀,子婴继位三月后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共计十五年
扩展资料:生平经历
秦始皇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公元前259年1月27日)出生, 出生地在当时的邯郸廓城(大北城)温明殿遗址和丛台以南,在今城内中街以东,丛台西南的朱家巷一带。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
秦国从公元前230年起,到灭齐时止,耗时10年陆续兼并了六国。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灭六国后,以王号不足以显其业,乃称皇帝。并继续执行孝公变法以来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由军功而上升起来的贵族。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东巡途中的沙丘宫。
秦始皇统一六国用了多长时间?
秦始皇从开始着手统一六国,到实现完全的统一,要分两个方面来说。第一方面是灭六国,实现中国领土方面上的大统一;另一方面是统一了六国后,开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庞大而统一的封建王朝的统一。
秦王嬴政13岁登上王位,开始他的称霸之旅。由于即位时还是少年时期,他上位后并未掌握实权。王政由母亲赵太后和吕不韦把持,但他此时已经就时刻关注着山东六国的局势。慢慢的发掘培养为自己效忠的人才,提拔起了一代名将王翦,蒙恬等名将,社交家顿弱、姚贾和谋士尉繚与李斯等人,这些人才都是他日后在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得力干将?秦王八年(公元前239年)此时21岁的嬴政已经没有耐心等下去了,他迫切地需要掌握实权,执行他统一的计划。次年,嫪毐开始谋划妄图杀王夺政,嬴政借机启用王翦镇压暴乱,铁血夺权,清君侧。直到24岁时,秦王嬴政作用他睿智的头脑和冷酷的手腕,终于肃清了政治上的全部障碍,开始了统一天下的宏图伟略。他提拔了一批之前物色好的人才,在众人的辅佐下,灭六国之战进展的十分顺利。他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先与强大的楚国和齐国交好,然后讨伐国力较弱的韩国,赵国,燕国和魏国。这样楚国和齐国坐看几个实力相对较弱的小国的灭亡,不仅不相助,还趁火打劫。但很快秦国就把矛头指向他们。这样楚,齐两国也孤立无援,很快就被灭掉了。
从秦王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嬴政用了10年的时间,灭掉了六国,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
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后,他面对的是多年战乱后满目疮痍的土地,流离失所的百姓,还有长期割据所形成的地域差异。这样的一统国家在管理起来根本就不可能有效地管理。因此他开始了二次统一,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对秦王朝所有方面都进行改革。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庞大而统一的封建王朝。
首先,他先确定了秦作为王朝至高无上的地位。
嬴政先到泰山封禅,祭告天地,宣布秦为秦王朝,定咸阳为首都。接着为了区分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至高地位,他把“王”的称号改了,他认为自己功业空前,远超五帝,“王”根本无法彰显自己的功德和权威,就取了“三皇”与“五帝”中的“皇”和“帝”,国君就称“皇帝”。他又自称“朕”。并把“朕”“制”“诏”作为皇帝的专用语。他自称秦始皇。
政权上的改革
为了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掌控所有的权利,秦始皇采用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采用郡县制,把天下分为36郡,并建立了一套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皇帝专权的行政机构。朝中以皇帝为首,下设三公九卿。三公协助皇帝处理军政大事,九卿则处理各方面的具体事务。地方上设有从郡县到乡里的各级官员。这套行政制度,层层控制,有利于权力的向上集中,形成了一张庞大的统治网。这样,秦始皇把军政大权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经济上的改革
统一货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货币不统一,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使用一种货币,规定黄金为上币,单位“镒”(合20两);铜为下币,单位“半两”。半两钱是秦国的货币,六国统一后改为方孔圆钱,推行全国。从此,方孔圆钱这种货币一直沿用了两千余年。
文化上的改革
统一文字。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诸侯国的文字不统一,差不多一国使用一种文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李斯等人对文字进行整理,各全国文字统一,称为“书同文”,从秦朝开始,中国统一了文字,这项统一,一直沿用至今。
商业上的改革
统一度量衡。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各诸侯国的长度单位、重量单位、体积单位都不统一,商鞅变法以后,全国统一了度量衡。规定1标准尺约合今0.23米,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反。从秦朝开始,历朝度量衡都全国统一,一直沿袭至今。
交通上的改革
统一车辙。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诸侯国的车辆宽度不一,车道也有宽有窄,各国的车辆往来很不方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全国车轮的距离相同,称为“车同轨”。因为全国的车轮距离相等,车辙也就得到了统一。
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做到真正的完全统一,可以说用他一生的都在为其奋斗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