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明明有秦始皇、秦二世和秦王子婴三位皇帝,为什么有些人总说“秦二世而亡”?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经历了秦二世胡亥和秦三世子婴后,才正式宣告灭亡,那么为什么还会有“秦二世而亡”的说法?因为秦三世子婴被拥立继位后,帝号被赵高去除,改称秦王,加上在位仅仅只有46天,所以在人们的自我觉知中,对这位秦三世的存在感太低。因此,“秦二世而亡”的说法也没有错。

关于秦二世而亡的说法,也主要是因为“秦为天子,二世而亡”这句话。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秦朝,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任皇帝;秦二世虽然不堪,却也继承了帝位;子婴被拥立继位,但帝号被去除,子婴作为秦三世不被认可。但子婴的帝号是赵高去除的,这并不是子婴的本意,而子婴当时还在秦都咸阳,各路反秦义军也没有认为秦朝灭亡。

引言

在战国时期,秦国逐渐有了统一天下的野心,几代秦国君主也一直在为实现此目标而努力。在传到秦王政一代时,秦国已经积攒了雄厚的国力,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于是嬴政在亲政掌权后,便积极推行统一战略,历时十余年,秦国终于吞并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秦国也成为中原大地上唯一的霸主。

秦王嬴政吞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后,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秦朝。自此,进入了帝国时代,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汉族统一国家开始了,嬴政认为自己的功德胜过三皇五帝,便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开创了帝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自称“始皇帝”。

赵高篡位不成,无奈之下拥立子婴

秦始皇统治时期,秦朝虽然存在不少隐患,但在秦始皇及开国大臣的镇压下,没有人敢挑战秦始皇的威严,也没有人敢于和秦朝对抗。秦始皇病逝后,秦二世胡亥继位,秦朝在胡亥残暴的统治下,各种问题得到爆发,百姓也被逼得不得不反,走向了秦朝的对立面,反秦势力席卷全国,秦朝也到了风雨飘摇的境地。

此时天下所发生的一切,身处宫中的秦二世并不知晓,虽然秦二世胡亥是秦朝的皇帝,但却被赵高蒙在鼓中,胡亥更像是一个“傀儡”,赵高才是秦朝的实际掌权人。但终究纸包不住火,赵高对胡亥粉饰天下太平的梦境终被戳穿,秦朝到了危在旦夕的地步,胡亥才猛然醒悟过来,胡亥因此对赵高产生不满,两人之间有了间隙。

赵高“引玺而佩之,左右百官莫从。”——出自《史记·李斯列传》

之前言听计从的胡亥,开始谴责赵高,而原本就有篡位之心的赵高决定先下手为强。赵高联合女婿阎乐(咸阳县令)发动了宫廷政变,在望夷宫中逼死了胡亥。胡亥死后,赵高取走胡亥身上的玉玺,欲登基为帝,群臣皆低头不从。虽然赵高在“指鹿为马”事件后清洗一遍朝堂,无人在敢抗衡赵高,但文武百官却不接受这样一个奸邪小人登基称帝。

“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出自《史记·李斯列传》

面对群臣无声的反抗,赵高的皇帝梦成为泡影,赵高的不得已改变主意,将玉玺传给秦王室成员子婴。但赵高为了方便日后篡位,以秦失去对整个华夏大地的控制权,不能以空名称帝为由,去除了子婴的帝号,改称“王”。子婴深知赵高为人,之后便设计刺死赵高,并诛其三族。

子婴在位46天后,投降刘邦,秦朝灭亡

从子婴设计诛杀赵高来看,子婴是具有政治才干和魄力的,其才能要远优于秦二世,但子婴继位之时,秦朝已经到了内外交困之际,秦朝的军队也所剩无几。虽然秦王子婴有重振秦廷的想法,但面对大势已去的秦王朝,子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的子婴如同那“巧妇”,而秦王朝就是那“无米之炊”。

“子婴立三月,沛公兵从武关入,至咸阳,群臣百官皆畔,不适。子婴与妻子自系其颈以组,降轵道旁。沛公因以属吏。项王至而斩之。遂以亡天下。”——出自《史记·李斯列传》

子婴继位后不久,刘邦就率军先后攻破了武关、峣关,兵临秦都咸阳城外,而秦朝的文武百官知晓后便投降了刘邦。子婴见此,也知道秦朝败局已定,便携带玉玺、兵符等物向刘邦投降。从子婴继位到秦朝灭亡,才过去了仅仅四十六天,之后项羽进入关中,子婴及秦宗室皆被杀害,富丽堂皇的秦宫室也被项羽纵火烧掉。

为何有说法称是“秦二世而亡”?

从上文叙述看来,子婴是在赵高篡位不成的情况下,不得已临时被推出来作挡箭牌的,如果不是发生这种特殊情况,子婴基本和帝位基本上无缘的,并且帝号还被赵高给去除了。而子婴在位的46天时间中,主要做了两件事:诛杀赵构、投降刘邦。之后没多久就被项羽给杀了,而子婴之所以从投降到被杀,是因为秦王朝早已到了大厦将倾的地步。

秦朝在秦二世统治末期已经岌岌可危,基本是走到头了,秦朝灭亡只是时间问题,情况一切正常的话,秦朝就应该是在胡亥手中灭亡。奈何胡亥被赵高害死,赵高又篡位失败,机缘巧合下,子婴被拥立继位,成了“背锅侠”!子婴背锅也就算了,连帝号也不给,明显就是赵高强推上去的挡箭牌。

明明不可能被继位的一个人给继位了,并且在位时间还特别短暂,也没有帝号,不被认可为“秦三世”也不过分。加上西汉名士贾谊的《治安策》中一句话“秦为天子,二世而亡。”,奠定了秦二世而亡的说法。《治安策》中,秦始皇和秦二世被算作是大一统的秦朝的皇帝,而子婴被算作秦王,所以按照这种说法,秦朝便成了“二世而亡”。

子婴虽然没有帝号,但依然是秦三世

子婴虽是被赵高无奈下拥立继位的,但也得到群臣的认可,这也说明,群臣是认可子婴作秦朝的三世皇帝。而赵高虽然有实力杀了秦二世胡亥篡位,却不被群臣认可,想做皇帝都不了。而且子婴的帝号是赵构个人找理由去除的,并且对于反秦义军来说,子婴继位时,秦朝并没有灭亡,子婴就是秦朝的皇帝。

“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子婴继位后,秦朝虽然已经没有能力再统治原有巨大的区域,秦朝也已经到了大厦将倾的地步,但秦朝依然还占有关中地区,咸阳也在子婴手中,秦朝的国都依然健在,如何能算作灭亡呢!并且诸侯义军先前也有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所以只有攻破秦都咸阳,秦朝才算是灭亡,秦朝在未灭亡前,子婴就是秦三世。

结语:

秦朝确实是经历了三代才正式灭亡的,秦三世子婴有秦王室正统血统,也是在文武百官的见证下继位的,是秦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并且秦朝是在刘邦在攻占咸阳后才宣告正式灭亡,故此,秦朝是三世而亡,所以在事实上,秦朝是三世而亡。

不过“秦二世而亡”的说法也没有错,子婴作为统治者投降刘邦,见证了秦的灭亡,而且子婴继位后,帝号已经被去除,子婴只是秦王称号,并且秦朝当时能掌控的区域已经远不如秦始皇时期,加上子婴在位仅数十天,因此,子婴作为秦三世有些名不副实。

对于秦朝是“三世而亡”,还是“二世而亡”,并没有一个完全绝对的说法,就看各自对此是怎么理解了。

大家认为秦朝是“二世而亡”,还是“三世而亡”,有什么见解可以论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秦朝明明有秦始皇、秦二世和秦王子婴三位皇帝,为什么有些人总说“秦二世而亡”?

秦朝建立后,第一任皇帝是秦始皇嬴政,第二皇帝是秦二世胡亥,第三任国王是秦王子婴,故说秦朝二世而亡是合理的。赵高本欲篡位当赵始皇,但是关外前线军报传回的结果是山东六国复立,函谷关外已非秦土,章邯大将军兵败如山倒,故赵高想闭关自立,去帝号并恢复王号。子婴诛杀赵高后,当了秦王,并没有当秦三世,故子婴不能算是皇帝。

赵高与子婴之所以去帝号而恢复王号,目的就是想与山东六国并立,承认六国复立的事实,希望山东诸国不要将秦国灭亡。如果子婴仍然采用帝号,则子婴就是天下共产,有义务与权力号令天下诸侯;子婴采用王的称号,则承认秦国也只是一个诸侯国,只要大家不灭秦国,则尊楚国为天子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项羽并不想与秦国存在,因为秦国底子太强,不灭秦国则秦国以后可能再次灭楚国。所以项羽在巨鹿之战胜利后,由楚怀王发布王书,约先入关中者王,实则就是要灭了秦国。

子婴当秦王的时间也不长,只有46天时间,虽然跟秦孝文王只当了3天秦王相比,时间是长了许多,但是国势不可同日而语。子婴时代的秦国已经是强弩之末了,关中无一支劲旅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秦始皇时代的璀璨将星名臣皆已作古,他们的后代又没有扶大厦于将倾的能力。故刘邦以数万之众从武关破关而入,沿途各关隘守兵皆望风而降,不一月就兵临咸阳城下。当时子婴没一支可战之军,项羽又一鼓攻破函谷关率四十万大军望咸阳而来,不得不投降了刘邦。

子婴虽然才能平庸,但是也心智过人,他知道秦国的灭亡必不可免,但是他要挑起刘邦与项羽的仇恨,让刘邦替他诛杀亡秦急先锋项羽。子婴引刘邦参观了秦皇宫,让他领略了大秦帝国的辉煌,又告诉刘邦秦国可灭,但秦政不可灭。这此参观在刘邦的心里种下了欲望的种子,并快速生根发芽,刘邦要做皇帝,而不是一个王!多年后刘邦与项羽对阵鸿沟,刘邦列了项羽十大罪状,其中有三条与秦国相关:其一、杀降王子婴;其二、烧掠咸阳;其三、发掘秦皇陵!

秦朝明明有秦始皇、秦二世和秦王子婴三位皇帝,为什么有些人总说“秦二世而亡”?

说实话,‘’秦二世而亡‘’有点四舍五入的意思。关于子婴有没有登基做皇帝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在赵高的女婿咸阳县令阎乐,逼秦二世胡亥自杀后。赵高本想自己登基称帝,可得到的消息是刘邦逼近了咸阳城,大秦危矣!此时称帝,等于把自己架在火上烤,容易烧焦。

赵高小聪明还是有的,于是他给刘邦写了一封信,表示了自己的诚意,以此来试探刘邦的态度。另一方面把子婴扶上皇位,应该说子婴是继皇位的,应该是皇帝,不过子婴并没有举行登基仪式,如此折腾几天,赵高一想,还是去帝号,改称秦王,赵高这一做法有三层意思:第一,向刘邦示好。第二、给自己做王留有余地。第三、让子婴暂时挂名。

赵高的算盘打得不错,刘邦也愿意与赵高合作。可没想到的是,子婴却是个非常有智谋的人,没几天就把赵高给诛杀了。赵高死了,子婴也想组织军民抵抗起义军,无奈大秦帝国已无昔日雄风,灯枯油尽。目睹战乱残酷,杀戮血腥的子婴,内心悲催到了极点,他不想再看到无辜人的死亡,更不想大秦子民受难,于是在做了四十六天秦朝的最高统治者后,打开城门,向刘邦投降。

大秦并没有给子婴时间,他在位只有短短的46天,但从他快刀斩乱麻的诛杀赵高,可以判断子婴是个非常有能力的皇帝,可惜苍天没有给他机会,他向刘邦投降,不知挽救了多少生命,同时也是一种识时务的表现。

子婴虽说是受命于为难之时,但确实是皇帝继承人,因此完全可以说他是秦三世,是皇帝。他虽有雄心壮志,可在起义军兵临城下之时,无法力挽狂澜。可他的识时务,也彰显了帝王之气,历史不应该抹杀他。对于司马迁的四舍五入我表示不认可,秦三世应该被认可。

秦朝明明有秦始皇、秦二世和秦王子婴三位皇帝,为什么有些人总说“秦二世而亡”?

沙丘政变,胡亥虽是傀儡皇帝,假令秦皇遗嘱当上秦二世的。赵高令人假传圣旨还杀了太子和所有秦始皇的儿子。

而赵高杀了胡亥,立了子婴,还没有正式坐上龙椅,刘邦大军已破咸阳。子婴也算清醒的,早看清赵高只是利用子婴的险恶用心,如诏令天下无疑是当出头鸟,无论赵高、还是反秦军,都不会放过自己。索性为秦皇复仇,杀死了赵高。然后,打开城门,捧国玺而降。

刘邦应当怀柔,他约法三章:"进咸阳后,不得杀人、抢劫和奸污女人"。除了萧何将皇家图书馆的藏书带走一些外,秋毫无犯。

而刘邦悄悄地放走了子婴,他对子婴说"我不能把你留下,如果你戴上秦三世之冠,将会被六国遗少分割大膘猪不可。把你送到项羽处,也难保身首不分离。好在秦二世已杀尽秦皇的儿子。你就改名换姓好好保全自己。也算我这个亭长也对得起秦皇了"。

子婴泪流满面,"沛公如此忠义仁慈,将来的天下一定是沛公的。我会悄悄地劝秦军归降沛公。"

果然,秦军后来和项羽战得天昏地暗,独独刘邦从无遭到秦军搏命大战,其实都是子婴在暗暗帮助,以实现刘邦与子婴的君子之交。

秦朝明明有秦始皇、秦二世和秦王子婴三位皇帝,为什么有些人总说“秦二世而亡”?

秦传了三世,为什么说二世而亡?

可能很多朋友都会有这个疑问,始皇帝之后有胡亥,胡亥之后还有子婴,怎么《史记》里会说秦二世而亡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先搞清楚一个概念,即秦国和秦朝的区别。秦国是春秋时代就存在的一个周朝的诸侯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秦襄公派兵护送,因此被册封了诸侯。作为一个诸侯国,秦国一直存在了500多年。

这是秦国,它的灭亡是以项羽入咸阳杀子婴为标志

而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它以公元前221年始皇帝灭六国统一中国为起点,到公元207年秦二世被赵高杀死为止,只存在了14年。

这是秦朝,胡亥被杀之后,秦朝就已经不复存在

但这里似乎又回到原点了,子婴呢?二世之后还有子婴啊,他怎么不算三世,怎么总说二世而亡?这是因为子婴虽然在二世之后成为了秦的领导者,但面对各路叛军直逼咸阳,大秦江山风雨飘摇的现状,子婴选择了一个相对务实而又折衷的方式。他只称秦王,而没有称帝。也就是说,他自己放低了姿态,放弃了天下共主的身份,只将自己视为诸侯国秦国的国王,希望以此保全秦国和自己的性命。因此,作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朝代的秦朝在胡亥被杀之后就已经不复存在了,而子婴作为秦王,使拥有500多年历史的秦国又多存在了几十天。但子婴没有做过统一的秦朝的皇帝,所以司马迁和后代的史学家都说秦二世而亡,因为这里指的都是秦朝,而非秦国。

秦朝明明有秦始皇、秦二世和秦王子婴三位皇帝,为什么有些人总说“秦二世而亡”?

刚刚写了秦子婴的故事,欢迎到以史为鉴的主页查看。

秦无论是民间还是正史上,都是二世而亡,但是秦子婴作为秦王朝第三位继承人、秦朝最后一位君主为何被忽视了呢?

主要原因是赵高。

赵高作为秦始皇的亲信,担任任中车府令,兼任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

秦始皇死后,赵高为了自身利益联合李斯发动沙丘政变,伪造诏书立幼子胡亥为帝,然后为了稳固权势,先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后来又以胡亥名义将秦始皇嫡系子孙全部杀掉。

然后赵高自任郎中令,因为胡亥和李斯都有把柄在赵高手里,于是赵高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繁重,行政苛暴,导致天下大乱。

公元前208年,赵高觉的李斯已经没用,于是又设计害死李斯,自己担任秦朝丞相。

这时候起义军已经如火如荼了,赵高打算自立为帝,于是逼迫秦二世胡亥自杀。

但是赵高自己称帝的想法没有得到文武大臣的认可,于是赵高决定另辟蹊径, 在秦王室子弟中选择了看上去比较听话的子婴。但是赵高为了方便自己篡位,跟大臣们说:如今六国国君都已经复国,秦国再称皇帝已经不合适了,应该降级为秦王。

于是秦子婴就已经不是皇帝而是秦王了。

但是子婴还是非常有能力,五天后借生病骗赵高前来看望,一举杀掉赵高,诛夷三族,恢复了咸阳。

可惜秦王子婴已经没兵没将,根本挡不住刘邦和项羽。46天后刘邦大军就已经包围了咸阳,子婴只能投降。

之后鸿门宴项羽打跑了刘邦,于是纵兵抢了咸阳,杀了子婴,秦朝最后一个国君就此身亡。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