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继位四年,对秦国有过哪些贡献?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一职,便是秦武王正式设立的,之后被后世朝代承袭。秦武王名嬴荡,是秦昭襄王的哥哥,说到秦武王,很多读友首先想到的便是“秦武王是举鼎而亡”。秦武王在位仅四年便英年早逝,但在仅有的四年时间中,秦武王对秦国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如:攻克韩国宜阳军事重镇;平定蜀乱、攻伐义渠、丹犁;开设丞相一职、立同父异母的弟弟嬴稷为秦王等。

秦武王因天生有神力,自幼便喜好比武角力,小时候就喜欢和勇士们一起玩游戏。随着年龄渐渐长大,嬴荡不仅没有放弃比武角力的喜好,反而越发迷恋,为此还向天下间招募勇士,经过筛选测试的勇士也深受秦武王的宠爱。受宠的勇士不仅被秦武王赏赐了高官俸禄,还能经常跟随在身边出行。但秦武王也因自己的喜好意外而亡。

秦武王作为中国历史上极为锋锐的君主,加上天生赋有神力,自幼喜欢比武角力,导致秦武王比起其他秦国国君更为重武好战,即位后不久便想出兵攻打他国。即位四年后,更是直接率兵去了东周都城,意欲举周鼎,以示自己问鼎中原的大志,最终秦武王举起鼎后力不能及,发生意外,鼎落在足,年仅23岁的秦武王英年早逝。

在位仅四年时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秦武王对秦国所做的功绩,因为在位时间有限,即便制定出对秦国有利的国策,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何况秦武王本是一位重武好战的秦王,所以秦武王对秦国的贡献,更偏向于军事方面。紫陌认为秦武王对秦国最大的贡献就是攻克韩国宜阳,宜阳因地理位置特殊,成为秦国东出函谷关的重要屏障,攻克宜阳便是肃清了秦国东进的障碍。

秦武王简介

秦武王是秦国正式成为诸侯国后第27任秦国君主(从秦非子建立周之附属国算起,为秦国第32任国君),嬴姓,赵氏,本名嬴荡,因谥号为烈(悼),也可以称为秦悼武王或秦武烈王。秦武王的父亲是秦惠文王、母亲惠文后魏氏、妻子秦武王后魏氏、弟弟为秦昭襄王嬴稷,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19岁的秦武王即位秦王,在位四年后因举周鼎意外而亡,年仅23岁,一生未有子嗣。

秦武王在位期间所做的功绩

攻克韩国宜阳军事重镇,为秦国东进扫除重要障碍

秦武王作为一位重武好战的秦王,在即位后不久,便意欲攻打韩国。因秦军要想统一六国,势必就要东进兵出函谷关,韩国宜阳(今洛阳市西部)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成为秦国东进图上最为重要的屏障,只有将掌控宜阳,秦国出兵东进才能保证物资与兵员的顺畅。秦武王便请教左丞相甘茂和右丞相樗里疾,樗里疾对于伐韩一事表示反对,因为秦国攻打韩国路途遥远,其次担心赵国和魏国偷袭。

而甘茂认为韩国宜阳可取,因为宜阳是秦国东进中原、成就帝业的关键,只要破除了韩国和魏国之间的联盟关系,让魏国相助秦国,而赵国也就无法越过魏国支援韩国,即便宜阳是军事重镇,兵精粮足、城池坚固,但韩国一旦被孤立,秦军依然可以攻破宜阳,只要打下宜阳,秦国之后在东进便会方便许多。秦武王听后大喜,令甘茂出使魏国,建立联盟。

《史记》记载:“武王三年,其秋,使甘茂、庶长封伐宜阳。四年,拔宜阳,斩首六万。涉河,城武遂。”

秦武王三年秋,甘茂出使魏国后,与秦武王在息壤立盟(担心攻打宜阳被秦国贵族重臣攻击,从而动摇秦武王攻打宜阳的决心),之后甘茂领兵攻打宜阳,然而耗时五个月未能攻克,果然有大臣提出反对意见,秦武王听后想退兵,于是甘茂提醒秦武王之前的“息壤之盟”,后秦武王全力支持,增兵五万,最终在武王四年,秦军攻克韩国宜阳,斩首六万。

从此,秦国的疆域扩展到中原之上,也完全控制了崤山、函谷关之险。宜阳原先作为韩国的西部屏障,是联结上党、南阳、新郑三地的枢纽,同时宜阳也是二周的门户,只要宜阳一开,秦国攻打东周和西周就没有了障碍,并且北可攻燕赵,东能伐魏齐,南亦能伐宛楚,而山东六国只能转入防守,秦国得到宜阳后,可以实施大规模兼并战争,在秦统一进程中有重要意义。

平定蜀乱、攻伐义渠、丹犁、联越制楚

《史记》记载:“武王元年,诛蜀相壮。伐义渠、丹、犁。”

在公元前316年,蜀国与巴国、苴国交战,秦惠文王乘此机会遣张仪、司马错出兵攻打蜀国,十月,秦灭蜀国(从此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将蜀国蜀王封号贬为侯,派遣陈庄为相国。然而在公元前310年(秦武王元年),陈庄杀死蜀侯,反叛秦国(原因在于地位的变化,陈庄如果能够掌控蜀国,就是一方诸侯),秦武王直接派兵平定了陈庄的叛乱,蜀国也牢牢掌握在秦国手中。

同年,秦武王派兵攻打义渠和丹犁,因公元前318年,义渠国趁中原诸国混战之际,脱离了秦国的控制,而义渠在秦国西部,秦国如果东进中原,防止义渠趁机作乱,势必要消除义渠这个后顾之忧,但秦武王在位仅四年,未能完全消灭义渠,直到秦昭襄王时才被秦国彻底灭掉。同年,秦武王与越国达成密约,以越国来牵制楚国,以达到削弱楚国的目的。

正式开设丞相一职

《史记》记载:“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摢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秦武王有问鼎中原之志,是一位很有抱负的君主。秦武王见山东六国都设有相国一职,他不想与六国为伍,便将秦国的相国一职,改为丞相,并设左右丞相各一人,作为相邦的副手。从此丞相一职被后世袭用,断断续续沿用了1600余年,直到明太祖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护卫用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丞相一职才被彻底废除。

秦武王欲举九鼎、意外而亡

《史记》记载:“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武王四年,八月,武王死。族孟说。”

秦武王的梦想是“一窥周室、试举周鼎”,并对甘茂说,就算为了此目标死了也没什么遗憾。于是在秦国攻克韩国宜阳后,秦武王命樗里疾率兵车百乘先至东周国以作试探,之后秦武王率领勇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前去东周,秦武王看到周鼎后,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秦武王将鼎举起后,力尽失手,鼎坠于地,压在了秦武王的右脚上,导致胫骨折断,血流不断,最终熬到半夜时去世。

结语:

秦武王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锋锐的君主,秦武王的重武好战,对于逐渐强大起来的秦国算是一件幸事。秦国自秦孝公实行变法改革以来,秦国日益增强,国家富足,军事强大,正需要一位开疆拓土的国君。以秦武王重武好战的性格,加上其有问鼎中原的志向,秦武王必然会为秦国开疆拓土,为秦统一进程加快步伐,甚至有望统一六国,但奈何秦武王在位仅四年便因意外而英年早逝。

大家对秦武王有何看法,认为秦武王举九鼎有何深意?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秦武王继位四年,对秦国有过哪些贡献?

秦武王名叫赢荡,是秦惠文王(车裂商鞅的秦王)和惠王后的儿子,秦武王在位时间,总共只有三年,不仅做了不少对秦国有贡献的事,同样也做了不少对秦国有损害的事。

三年时间确实太短,极难判断一个君主是否合格,但就秦武王来说,有功有过。

秦武王对秦国的贡献主要有四件:

1、东出函谷关,攻克韩国重镇宜阳。东出函谷关争霸关东可是秦武王之前数代秦王毕生的心愿,但由于主观及客观的原因,始终未能如愿,秦武王是第一个成功做到的秦王,政治意义和实际意义非常重大。

兵出函谷关,攻克宜阳,不仅仅是一个军事行动,而且是一个政治行动,需要合纵连横在政治上孤立韩国,才能在军事上击败韩国,达到目的,而秦武王做到了,不得不说秦武王有一定的政治才能。

2、平定蜀地的叛乱。蜀地自秦惠之王时期司马错平定后,纳入秦国国土,逐渐成为泰国的后方粮仓,到秦武王当政时期,蜀地发生叛乱,蜀地相国陈庄杀死蜀侯通国,秦武王派甘茂平定蜀国叛乱,诛杀陈庄。

3、连横卫秦,联越击楚。秦武王一个崇尚武力的君王,居然在合纵连横的政治手段上做的也不错,即位之初,拉拢齐国,打击韩、魏,又分别与韩、魏连横,之后又联合强大起来的越国,打击南方的楚国,一系列的连横手法,保证了秦武王即位之初,秦国的平稳过渡。

4、设置左、右丞相。千万别小看这一政治改革,之前秦国是设相国之位,相国位高权重,国君之下,众臣之上,手握实权,相权过大与君权相冲突,设左、右丞相,让左、右丞相互相制衡,分割了之前相国的权力,等于客观上加强了君权,这一改革直到秦始皇还在用,之后汉承秦制,沿用到汉朝。

秦武王对秦国的损害有以下几点:

1、用人有问题。

秦武王自已天生神力,就格外喜欢大力士,仅仅因为这些人力气大,就提拔了一批大力士为秦国将军,大力士力气大不错,可打仗是比气力吗?这样的将领,在战场上能打赢吗?这个用人绝对有大问题。

2、身为一国之君,却做着武士的格斗。

秦武王力能扛鼎,身为一国之君,却喜欢与人格斗,争强好胜,这不是国君应该做的事,项羽力能扛鼎,最后下场凄惨,商纣王力大能举鼎,最后亡国身死,而秦武王却因为举鼎而死,成为中国历史上死法最奇特的一国之君,活成了笑话。

3、驱逐张仪。

秦惠之王时期受重用的张仪,不受秦武王重用,将张仪驱逐出秦国,张仪怎么说也是一大人才,而且对于合纵连横之术相当得手,驱逐张仪是一大损失。

4、穷兵黩武。

秦武王好战,喜欢争强好胜,这一点也体现在治国上,当时的秦国虽然实力较强,但不足于吞并六国,仍要采取稳健手段,步步为营,辅以政治手段,攻克宜阳虽是大胜,但亦是冒险,后期如果秦武王继续四处用兵,极有可能透支国力,这一点在之后的秦昭襄王时代,深有体会。

总体来说,秦武王有功有过,功大于过。也由于执政时间短,对秦国影响不大。

秦武王继位四年,对秦国有过哪些贡献?

秦武王嬴荡,不光在秦国历史上大名鼎鼎,而且,放眼整个古代史上的帝王,知名度也是相当的高。

然而,秦武王并不是像秦皇汉武一样,以杰出的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相反,他是以一种十分搞笑和奇葩的方式让人们记住了他。

从秦国大老远跑到东周洛邑去向周天子问九鼎的轻重,没问出所以然来,就和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被龙文赤鼎给活活砸死了,在位仅四年,没有留下子嗣。

如此荒唐行为,让世人都以为秦武王嬴荡是一个荒唐君主,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和人们的普遍认知大相径庭,秦武王便是如此

旭哥将从秦武王的历史功绩、为什么人们对秦武王评价不高,两个方面回答题主的问题。

秦武王的主要历史功绩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可见,贾谊认为秦国从秦孝公到秦始皇,六代国君,代代有为,是秦国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

旭哥是认同贾谊的观点的,作为上承秦惠文王,下启秦昭襄王的秦武王,也是一代有为君主,其对秦国有四大历史贡献。

其一,平巴蜀,伐义渠,巩固秦国根基

秦国国土本来只有关中平原地区,在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平定巴蜀,而后降服义渠。由此,秦国形成了以关中为根基、巴蜀和陇地为后方的局面,后方稳定,秦国才不至于腹背受敌。

秦武王继位时,巴蜀和义渠先后叛乱,预借秦武王刚刚继位,朝政不稳时,摆脱秦国的控制。秦武王于是采取雷霆措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了巴蜀和义渠的叛乱。

武王元年,诛蜀相。伐义渠、丹、犁。--《史记》

由此,巩固了秦国的根基,为秦武王全力东出之策提供了稳定的局面。

其二,创立丞相制度

中国古代庙堂的权力格局是典型的三驾马车架构,也就是丞相负责国政,上将军负责军事,国君负责总协调,简单有效,特别是战国时代这样的大挣之世。

丞相制度始终贯穿整个古代社会,其首创之人便是秦武王。在之前,各国也都有相国一职,但其职责更偏重于外交方面,当年苏秦佩戴六国相印,实际上也是总理六国合纵伐秦事务。

秦武王不但创立了丞相制度,还将丞相一分为二,设立左、右丞相,由不同的人担任,实际上是分化了相权,加强了君权,顺应了历史潮流,可谓一大创举。

二年,初置丞相,摢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史记》

其三,通三川,拔宜阳

宜阳位于韩国境内,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正好挡在秦国东出的道路上,因此,秦国要东出经略中原,宜阳便是首要目标。

正因为宜阳的重要战略位置,秦国从秦惠文王时期就一直想攻取宜阳,但秦国攻宜阳,魏国和赵国必定来援,可能吃不到羊肉,反而惹得一身骚。

秦武王是历史上极为锋锐的君主,重武好战,有问鼎中原之志,曾对右丞相甘茂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

于是,秦武王让甘茂出使魏国,以“共享伐韩之利”为诱饵,争取魏王,并施以政治军事压力,建立的秦魏同盟,这样赵国也就不能越过魏国援助韩国,使韩国处于孤立的境地。

秦武王三年,以甘茂为将,经过半年的浴血奋战,攻取宜阳,从此,打开了秦国东出的大门,为秦国逐鹿中原,建立了一个可靠的前进基地。

其秋,使甘茂、庶长封伐宜阳。四年,拔宜阳,斩首六万。涉河,城武遂。魏太子来朝。--《史记》

其四,远交近攻外交政策最早的实践者

秦昭襄王用范睢为相,采纳范睢远交近攻的建议,交好齐燕,不断对韩魏楚发动军事打击,继而占领了韩魏楚的大片土地,直接形成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态势。

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对秦国至关重要,这项政策虽然是在秦昭襄王时期由范睢系统化的提出,但最早的实践者却是秦武王,只是没有形成理论体系罢了。

秦武王继位后,罢免了张仪,实际上就是放弃了秦惠文王时期“以连横破合纵”的外交战略。而是交好齐国,夹击韩魏;与越国结盟,攻击楚国。

这完全就是远交近攻外交政策的体现,所以说,秦武王是远交近攻外交政策最早的实践者。

为什么人们对秦武王评价不高

秦武王英年早逝后,官方给的谥号是“”,烈是什么意思呢?

在《逸周书-谥法解》中,对“烈”的解释为,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圣功广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业成无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业有光曰烈;刚正曰烈;宏济生民曰烈;庄以临下曰烈。

可见,秦国官方对秦武王的评价是非常高的,那为什么后世对秦武王的评价不高呢?旭哥总结了三点原因。

第一,驱逐张义。张仪是魏国人,在秦惠文王时,任秦国相国,对秦国立有不世之功。所以,人们认为秦武王驱逐张义,是典型的忘恩负义。

但君王的眼里只有国家的利益,到秦武王继位时,秦国已经有足够的势力,东出逐鹿中原,张仪“以连横破合纵”的外交政策已经变的不合时宜了。

再说了,秦武王驱逐张义很可能是子虚乌有的谎言,旭哥翻遍史料,也没有明确的记载。

《史记》记载,“张仪、魏章皆东出之魏”。

《战国策》记载,秦惠王死,公孙衍欲穷张仪。李雠谓公孙衍曰:“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公用之,则诸侯必见张仪之无秦矣。”

第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武王有力好戏。任用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为高官。司马迁对秦武王的评价,着实不高,这也成为后世之人印象中秦武王最经典的面孔。

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史记》

但实际上秦武王可以称得上是任人唯贤。

即位之初,便从魏国召回甘茂,出任上将军兼领右丞相,启用樗里疾为左丞相,樗里疾是秦国王室里少有的文武全才,可谓文可安邦,武可定国,在秦国有智囊之称。

第三,秦武王上承秦惠文王,下启秦昭襄王,夹在两代雄主之间,对比之下,相形见绌。当然也是后世有意拔高秦昭襄王,毕竟秦武王和秦昭襄王是兄弟关系,这样有利于彰显秦昭襄王继位的合法性。

总结:

秦武王虽然仅仅在位四年时间,但对于秦国仍然功勋卓著,不失为秦国历史上一代有为君主。

奈何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一再验证了一句名言,身体才是干事业的本钱

秦武王继位四年,对秦国有过哪些贡献?

老陈来回答:秦武王就是举鼎而亡的秦国国君,他的主要功劳是在秦国首创了丞相制度,任用人才,执行了“东出”政策,且听老陈来给你解读。

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即位,此时的秦国经孝公、惠文王的苦心经营,拥有了“韩、魏、齐、楚、越皆宾从”的实力与威望。秦武王虽在位仅四年,但对外他积极推进秦的扩张,对内注意秦后方根据地的巩固,保证了秦国力的持续增长与东进步伐地推进,不可谓无功也。

武王初即位,虽因不信任张仪,致使其去秦至魏,但是武王并不忽视人才的选拔、重用。他不仅沿用秦孝公时期形成的用人政策,还首创了丞相制度:

“二年,初置丞相”,《史记》

任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樗里疾虽为秦惠文王异母弟,但其被任用为丞相却不是因为他秦国宗室的身份,而是因为他确为有识之士,因足智多谋,有“智囊”之称。

而甘茂为楚国人,精通诸子百家,是文武兼通的人才,后凭借军功官至丞相。二人不负武王的器重,为助秦成就霸业立下卓著战功,

“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史记》

可见在重用人才方面秦武王一如孝公、惠文王一般都能慧眼识珠,重用贤才为大业出谋划策,更彰显了秦君主奉行不问出身与国别,只要有功于秦都可以为卿为相的用人政策,进一步刺激了外来人才赴秦的热情。

继惠文王之后,武王也不失为一位目标远大的军事谋略家,秦武王曾对甘茂说:

“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

他不仅要当诸侯国的盟主,更希望坐上周天子的宝座,成就秦一统天下的大国地位,野心之大毫不逊色于他的父亲。有了一个远大的政治目标后,紧随其后得便是一系列的努力与尝试。

他先是进一步镇压巴、蜀地区的割据势力及少数民族,又派兵伐丹、黎和义渠戎人,以保证秦国后方的安定,为秦的下一步战略营造良好的作战环境,之后武王才开始逐步展开进军中原的战争。不得不说,无论是惠文王时期还是武王时期,对外作战都以稳固后方为第一要务,这是十分谨慎明智的举措,避免使秦承受分散作战精力与诸国“议其后”的危险,这也是秦统治者虽有野心但不冒进的体现。

秦从惠文王时就打通了进攻中原的道路,但是因为没能在中原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极易被韩魏等国赶出中原。

因此,武王首先选择了宜阳作为进攻的目标。宜阳位于韩国与秦接壤之处,得此地不仅可对韩国构成进一步威胁,而且宜阳为秦人东进的必经之地,可起到为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稳固的战略支撑点的作用。

武王看到了宜阳位置之关键。于是,武王三年做出了派甘茂攻伐宜阳的战略决策,凭借武王杰出的军事谋划才能与大臣的通力合作,最终使秦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武王先是派丞相樗里疾入韩对韩的国力做进一步了解,里应外合,然后另一边与魏国会盟往来,秦魏联合,旨在使韩国疲于应对,分散精力。

在攻伐宜阳的过程中,又派冯章佯装许楚汉中,从而麻痹楚国而放弃援助韩国。

在精心地谋划下,不仅攻下了宜阳,还大挫韩的实力,这场战争不仅是秦国实力强盛的表现,更是秦君主到大臣群策群力的成果。

武王在位共四年的时间,虽然他嗜好武力,最终因举鼎,力不能及而亡,被认为是十分荒唐之举,但却不能因此而否定他作为一位杰出统治者的功绩。

换句话说,武王在周举鼎不仅仅想证明自己的勇武之力,而更多的则是显示秦一统天下的决心。

总结:

纵观武王短暂的一生,一方面他用武力征伐,使秦国的统治更加地稳固。宜阳的攻伐,使秦拥有了“秦起乎宜阳而触平阳,二日而莫不尽摇”的优势位置,山东各国也都处在了秦的威胁之下。另一方面,在征伐东方的过程中,注重秦国的实力取胜,不胡乱的诉诸武力,使秦有更多的精力开拓东进的步伐。

虽然四年时间在秦君主逐步推动统一的整个进程中,看似无足轻重,可是国力的衰退往往就因为几次战争发动的不当,就可能将优势消耗殆尽。

武王虽嗜武,却也只是提拔了一些力士为官,并未轻易地发动对外战争,消耗国力,而是在保持国力的基础上,为秦的东进开辟道路,这也是武王任性尚不失理性的体现。

全文完

期待您的关注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秦武王继位四年,对秦国有过哪些贡献?

秦武王虽然在位只有四年(公元前310—307年),但是他对于秦国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是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对于秦武王许多人对他的印象可能只是局限于他是第一个自己举鼎被砸死的皇帝。没错,他虽然是自己玩死自己的,但是他对秦国的贡献却是相当大的。这里还你一个真实的秦武王。

秦武王从其谥号“武”就可以看出,“武”在和古代谥法里面可是一个美谥,是赞扬的意思,而且这个谥号还非常高。一般以“武”为谥号的皇帝一般都是由大功绩的王者,秦武王赢荡就是一个有大功绩的王。

这里主要说说他在位四年所做的几件大事。

一、平定内乱,对外用军

在秦武王即位之初,国内刚刚被占领的蜀地发生叛乱,秦国派去的蜀相杀死了蜀侯,拥兵自重,向秦国讨封,秦武王亲自率军镇压叛乱。

此后,又和魏襄王会盟于临晋,派兵攻打义渠、丹、犁。

《史记·秦本纪》记载:武王元年,诛蜀相。伐义渠、丹、犁。

二、改革政治体制,设置左右二丞相

设置左右丞相制度,分化中央权力,同时也是相互制约。秦王的权力得到了强化或者说是巩固。秦王权力得到强化集中,提高了国家系统的行政效率,对外的兼并战争提供支持。这也是秦始皇始设丞相的历史渊源。

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摢里疾,甘茂为左右二丞相。

三、攻占宜阳、经略西南

秦武王被谥号为“武”怎么少的了“武功”呢。在武功方面他做的最好的就是重用楚国人甘茂,攻下了韩国的宜阳。

宜阳被攻占后,不仅可以起到震慑魏韩两国的作用,而且还未函谷关打开了门户,进可攻,退可守。宜阳对于秦国以后向东出兵具有非常大的战略意义。

武王四年,拔宜阳,斩首六万。涉河,城武遂。魏太子来朝。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从蜀地出巴蜀联军十万,从南部攻打楚国,夺取了商于之地,建立了黔中郡。

秦武王是一个很有气魄主见之人,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秦国国君。在他短短的几年里,内平内乱,对外攻占韩国宜阳,楚国商于。这对于秦国后续的战略布局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秦武王对于问鼎天下是有着非常大的野心的,要不然也不会前往东周举鼎,虽然最后自己把自己玩死了,但是也不可否认他的功绩。

秦武王对于秦国来说几乎是奠定了秦国后续东出灭六国的战略意图。

如果不是早死,也许历史就是另一面了。

秦武王继位四年,对秦国有过哪些贡献?

如果仅仅看电视剧,很多人会认为秦武王挺二的,他为了显示自己的武力,去和当时的大力士比试最后因为举鼎而暴毙身亡,丝毫没有秦王风范,但从秦献公开始秦国的君主励精图治,才有了秦王政的天下一统,在这个过程中,秦王作为秦的最高领导者,没出现一个昏庸无能之人,秦武王当然也不是无能之人,尽管他在位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

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史记·秦本纪》

秦武王本身就勇力过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下,他就比较喜欢孔武有力的人,于是当时的大力士都得到了重用,成为了官位显赫的人。

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及即位,群臣多谗张仪曰:“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秦必复用之,恐为天下笑。”——《史记·张仪列传》

张仪是秦惠文王时的重臣,但是和秦武王却不是一路人,秦武王对张仪这种论辩之士看不顺眼,他继位以后,很多人就在他面前说张仪的坏话,他们说:“张仪这个人没有信义,经常在诸侯国之间左右逢源,谋求他个人的利益,如果秦国还重用他的话,恐怕不仅会被天下人耻笑,自己也将万劫不复!”如果秦武王是莽夫,加上和张仪有隔膜,估计这个时候就把张仪咔嚓了,但秦武王没有那么做,因为张仪为他谋划了兵进三川的计划,喜不喜欢和能不能用是两回事,这叫帝王胸襟。

二年,初置丞相,醿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史记·秦本纪》

秦武王在政治上也有建树,他设立了左右丞相,醿里疾、甘茂成为大秦的首任丞相的人选。

其秋,使甘茂、庶长封伐宜阳。——《史记·秦本纪》

对于东出,秦武王很执着,他在位时就安排甘茂进攻宜阳,为秦东出开辟通道。东进的同时,对于大后方的稳定,秦武王也十分关注。

秦遣庶长甘茂、张仪、司马错复伐蜀。——《史记·秦本纪》

秦武王在位时,蜀地并不太平,这极大的影响了他东进的步伐,毕竟后院着火的滋味可不好受,因此甘茂和司马错都多次讨伐蜀地,最后司马错灭蜀,彻底解除了秦的后顾之忧。

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族孟说。——《史记· 秦本纪》

秦武王的死有点蹊跷,按道理他的身体素质是很好的,和大力士不分上下,但是在一次和大力士孟说举鼎的时候,居然力竭而亡。不久孟说就被族灭了,秦武王的死更加扑朔迷离了,他没有儿子,于是由弟弟秦昭襄王继位,宣太后和魏冉作为秦王的母亲和舅舅,开始走上了前台。

在秦武王为秦王短暂的四年时间里,他兵进三川打通了东进通道,设立左右丞相互为补充,达到了政治平衡,数次伐蜀保证了秦大后方的安全。如果给他更多的时间,他还会做更多的事,这些事很难和他举鼎而死联系在一起,看上去这似乎并不是一个人一样。从秦献公开始,秦的历任君主没有一个昏君,包括这个被人垢弊的秦武王,也是出色的有为之人。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