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

节度使的制度分散了唐朝政府的集权,是唐朝灭亡的一大原因。要说唐王朝九大节度使外加一个经略使中哪位总管统兵实力最强,就要说到王忠嗣了,而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在天宝初年的时候就有点上不了台面了。可能我们熟知的节度使就是安禄山了,相对于前者来说,王忠嗣有显得有点默默无闻。

但这位低调的王节度使在天宝五年(746)时,曾经同时掌管河东、河西、朔方、陇右四镇兵马,共统兵二十六万七千七百人。而安禄山最多也就统领平卢、河东、范阳三镇兵马,共统兵十八万三千九百人,而安禄山非血缘关系的堂兄弟安思顺节度使统管河西、朔方两镇,共统兵十三万七千七百人。这几位就是唐王朝中实力靠前的几位节度使,其中还要以王忠嗣实力最强,掌管近三十万大军,可谓史无前例。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节度使,有什么弊端,还有唐王朝的九大节度使和一经略使以及各大藩镇。先说节度使,节度使是隋唐时期的一个军事长官的职位名称,准确说是唐朝时期的。在唐朝初期的时候是沿袭了北周和隋朝的一些制度,这种情况也就很正常了,什么汉随秦制、清随明制的例子很多,加上李唐本就是北周时期的关陇贵族,沿用一下也很正常。

我们也知道在唐朝建立之初,唐朝并不是稳定了,还有多方势力割据,还有外部的骚扰,相对于外部战争,我们对唐朝初期的内部战争比较了解,唐朝建立后,太子李建成因身份不能征战,然后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负责扫除其它势力,之后一一剪除,李世民功高震主,封无可封,为此开创了“天策上将”一职。

对外战争就不容易了,中原大地四周的国家、势力以游牧民族居多,相应就需要改变对敌策略,为此唐朝初期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善于骑射的骑兵,就是为了预防和对付边境的游牧民族袭扰边境,之后唐朝趋于稳定,但是这些部队也没有取消,然后就在边境的重要地区设置总管统兵,可以负责节调度的军事长官,也就是所说的节度使。如果以行政权力划分而言古代的节度使大概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以及数省省委书记兼省长所有人的总和,是几个职位的综合体,节度使的权利是非常的大。

这些边境的节度使是可以招募军队,屯田养兵的。在唐朝初期的时候,这种节度使制度对唐朝巩固统治,抵御外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唐朝根基稳定之后,节度使的制度就开始弊端。因为权利越来越大了。在初期时候只负责管理调度军需,外加管理屯田主管的是军事、防御外敌。到了唐朝中期天宝年间,节度使的权利增大。

不仅可以做到自给自足,还可以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到了“自成一国”的地步。而古代的士兵又一般是终身从军,兄弟父子世代军旅,节度使做为他们的直接长官,对他们有生杀、赏罚等权利,士兵们经过几代培养,成为节度使的死忠,“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这就使得藩镇节度使们有了只忠于自己的部队。

到了后期,唐朝中央为了减少开支,就不管这些藩镇的粮食什么的了,说白了直接让这些节度使自己想办法,本来初期这些节度使就可以自己屯田养兵,还能自己招募士兵,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做朝廷几乎是没有能抑制藩镇的什么能力,因为藩镇有独立财政,自给自足,自己可以招兵买马,要是节度使保密,朝廷都不知道节度使有多少兵马。对于古代封建专制的集权情况,节度使这样的情况就会分散了唐朝中央的权利,皇权不集中,就会成为弊端,藩镇兵力五十万,而唐朝的直接军队只有十二万。之后为此也发生了安史之乱的大事件,唐朝为此也由盛转衰。

节度使成为正式职衔始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之时,玄宗开元、天宝之际,为了预防边境的需要,在边防是上陆续设置了安西、北庭、河东、河西、朔方、范阳、平卢、陇右,剑南九大节度使和岭南五府一经略使。这就是唐玄宗天宝年间著名的“天宝十节度使”。

天宝十大节度使控制着当时大唐全国绝大多数有战斗力的兵力,剩下的就是中央禁军和一些其它军队,因人数较少,战斗力较低就忽略不计了。十大节度使的兵力是:

范阳节度使也称为幽州节度使,也就是相关影视剧中的幽州,是河北三镇之一(河朔三镇)。幽州节度使负责防御奚、契丹。初辖幽州,先是裴宽,后是安禄山,大致范围是现今北京地区,兵力91400人。

平卢节度使,辖地河北东部,辽宁南部等地,预防室韦、靺鞨。统辖平卢军、卢龙军、安东都护府。天宝时节度使为安禄山,大致范围是现今辽宁朝阳,兵力37500人。

河东节度使 ,防御突厥,辖地太原府。统辖天兵军、大同军、横野军、岢岚军、云中守捉及忻州、代州、岚州,三州郡兵。天宝时节度使是田仁琬、王忠嗣、韩休琳、安禄山,大致范围是现今山西,兵力55000人。

朔方节度使,又称灵州节度使,防御突厥汗国,辖地灵州,统辖经略军、丰安军、定远军、东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统7军府,领6州。天宝时节度使为王忠嗣、张齐丘、安思顺,大致范围是现今宁夏一带,兵力64700人。

河西节度使,辖地凉州,是十大节度使里军事实力最强的节度使,预防吐蕃、突厥,统辖赤水军、大斗军、建康军、宁寇军、玉门军、墨离军、豆卢军、新泉军等。天宝时节度使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大致范围是现今甘肃一带,兵力73000人。

安西节度使是唐朝在安西四镇设置的节度使,预防西突厥、西域,巩固西北边防,辖地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天宝时节度使为夫蒙灵曜、高仙芝、王正见、封常清。大致范围是现今新疆南部,兵力24000人。

北庭节度使是唐朝在新疆地区设置的节度使。统辖瀚海军、天山军、伊吾军等,辖地庭州,预防突骑施、坚昆。天宝时节度使为来曜、王安见、程千里、封常清。大致范围是现今新疆北部,兵力20000人。

陇右节度使,全称为陇右节度大使。主要任务是防御吐蕃,辖地鄯州,统辖临洮军、河源军、白水军、安人军、振武军、威戎军、莫门军、宁塞军、积石军、镇西军等,天宝时节度使为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大致范围是现今青海一带,兵力75000人。

剑南节度使是唐朝在今四川省中部设立的节度使,预防吐蕃,南蛮,辖地益州,统辖团结营、天宝军、平戎军、昆明军、宁远军、澄川守捉、南江军等,天宝时节度使为章仇兼琼、郭虚己、鲜于仲通、杨国忠。大致范围是现今四川一带,兵力39000人。

岭南五府经略使,也可以算作是岭南节度使,安抚当地少数民族,预防僚族(壮族先民)。辖地广州,统辖经略军、清海军,天宝时裴敦复为五府经略使。大致范围是现今广东一带,兵力15400人。

从兵力上说,范阳节度使兵力最多,高达91400人,73000人的河西节度使和75000人的陇右节度使次之。在天宝初期王忠嗣担任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共统兵267700人。

在天宝后期,藩镇中形成了实力很强的两大集团。以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河东节度使为中心的东师,东师的代表人物是大名鼎鼎的安禄山,安禄山被封东平郡王,共统兵183900人。

以河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为中心的西师。西师的代表人物是兼任河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的哥舒翰,哥舒翰则被封西平郡王。共统兵148000人。黄埔惟明和安思顺也曾统兵十万以上。

在天宝前期实力当属王忠嗣,在天宝后期当属安禄山和哥舒翰。当时各镇节度使的军马数量和军事屯田数量,均扩充至此前数倍,唐军实力也大大增强,大唐王朝也达到了之前历朝前所未有的极盛之世,也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巅峰。

节度使的制度也让当时的统治者放松警惕,致使唐玄宗李隆基不断下放各种权力,将人事权、财政权,划拨给各大藩镇,节度使,最终让安禄山这样的野心家捉住机会,发动了让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从此,半独立的藩镇时代就持续了200余年,一直延续到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方告终结。

大家对唐朝节度使一职怎么看?有没有觉得权利过大呢?都可媲美诸侯国了。下方留言探讨。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王朝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

前期是王忠嗣最强,后期是安禄山最强。相比之下,王忠嗣要强于安禄山。

一、藩镇情况

安史之乱前,唐朝政府一共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并称为天宝十节度。这十节度的兵力和职责如下:

河西——73000人,隔断吐蕃和突厥;

朔方——64700人,遏制突厥;

陇右——75000人,对吐蕃作战;

以上为河西三镇,总兵力为212700人,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三个藩镇。

河东——55000人,遏制突厥;

范阳——91400人,压制契丹;

平卢——37500人,镇抚室韦;

以上为河北三镇,总兵力为183900人。

北庭——20000人,管理西域北部;

安西——24000人,管理西域南部;

以上为西域二镇,总兵力为44000人;

剑南——39000人,西抗吐蕃,镇抚南蛮;

岭南经略使——15400,镇抚南蛮;

以上便是天宝十节度的基本情况,十镇共拥兵49万人左右。

二、历任节度使

天宝年间,各镇节度使调动情况如下。(天宝元年至安史之乱爆发前)

河西镇共有五任节度使,分别为王倕、皇甫惟明、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安史之乱爆发时,哥舒翰是当时的河西节度使。

朔方镇共有三任节度使,分别是王忠嗣、张齐丘、安思顺。安史之乱爆发时,安思顺是当时的朔方节度使。但由于他是安禄山的堂兄,受其造反牵连,被免去节度使职务,改为郭子仪担任节度使。(安思顺后来被哥舒翰诬陷,含冤而死)

陇右镇有三任节度使,分别是皇甫惟明、王忠嗣、哥舒翰。安史之乱爆发时,哥舒翰是当时的陇右节度使。

范阳镇一共有两任节度使,分别是裴宽和安禄山。裴宽受李林甫诬陷,主动去职后,安禄山捡了便宜。

平卢镇只有一任节度使,就是安禄山,平卢也是安禄山的发家地。

河东镇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田仁琬、王忠嗣、韩休琳、安禄山。河东镇原本跟安禄山没什么关系,但由于王忠嗣被免职,韩休琳因为跟王忠嗣的关系也被免职,安禄山就又捡了个便宜。

安西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夫蒙灵曜、高仙芝、王正见、封常清。

北庭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来曜、王安见、程千里、封常清。安史之乱爆发时,安西和北庭二镇的节度使都是封常清,高仙芝因为怛罗斯之战失利的原因,被调入京城,担任右金吾大将军一职。

剑南共有四任节度使,分别是章仇兼琼、郭虚己、鲜于仲通、杨国忠。安史之乱前,剑南的实际最高长官是剑南节度副使崔圆,节度使是杨国忠。(杨国忠是遥领,他在马嵬驿被杀后,玄宗的儿子颍王李璬遥领剑南节度使)

三、哪位节度使的实力最强?

如果单个拎出来,天宝十节度中,河西节度的实力最强。虽然河西节度的兵力不如范阳节度多,但它面对的敌人是吐蕃、突厥,远比范阳节度面对的契丹和奚人要强的多。不过安史之乱期间,河西和陇右两镇的表现并不好。灵宝之战时,哥舒翰统领八万河西陇右军被安禄山打的全军覆没。

如果论哪个节度使实力最强,王忠嗣被玄宗贬官之前,他的实力最强。

开元二十八年,王忠嗣出任河东节度使,此后他又成为朔方节度使,兼任过河西、陇右节度使。一个人担任四镇节度使,掌握着唐朝最精锐的部队,多达26.7万人。这是唐朝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

用《新唐书》的话说:“佩四将印,劲兵重地,控制万里,近世未有也”。

并且王忠嗣兼领四镇时,他麾下的将领也是人才济济,比如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这些后来的名将,都是他一手提拔、培养起来的。如果王忠嗣不死,安禄山根本就不是王忠嗣的对手,也必然不敢反。

不过,由于王忠嗣实力太强,玄宗最后还是把他免职了。起先玄宗是想杀他的,幸而哥舒翰拼死力谏,才改变了玄宗的主意,没有当时就赐死他。不过到了第二年,王忠嗣还是莫名其妙的暴病而亡,死因不明。

王忠嗣死后,安禄山兼并了他的河东镇,一人坐拥范阳、平卢、河东三镇。总兵力约十八万人。他是继王忠嗣后,实力最强的。

当时,哥舒翰(河西、陇右),安思顺,封常清(安西、北庭)的实力,跟他完全不能比,这也是他为什么有勇气造反的原因。

注:李光弼和史思明在安史之乱前,都不是节度使。李光弼是在安禄山叛乱后,才被唐玄宗提拔为河东节度副大使的。他出任正式的节度使,还是安禄山死后的事;史思明也一样,安禄山造反后,让他守老家,他这才出任范阳节度使。

唐王朝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

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了,可是要说唐朝最后真正的灭亡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潘镇割据导致的,后期所谓的潘镇,其实也就是在安史之乱前的节度使,因为安史之乱后太混乱了,我们就着重来讲一讲安史之乱前唐朝的十个节度使。

严格来说,唐朝在安史之乱前,是有9个节度使加一个经略,至于究竟哪个节度使最为强大,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一下,下边我们就一起走进那段历史,来了解一番吧!

十个节度使的兵力以及历任节度使

唐朝在安史之乱前的十大节度使兵力情况分别如下(从多到少排序):

范阳节度使,管辖兵力91400人,治所在幽州,主要责任和用途是用来压制契丹,防止契丹侵扰大唐;

陇右节度使,管辖兵力75000人,治所在鄯州,主要责任和用途是对吐蕃作战,防止吐蕃侵扰大唐;

河西节度使,统辖人数为73000人,治所在凉州,主要责任和用途是隔断吐蕃和突厥侵扰;

朔方节度使,统辖人数为64700人,治所在灵州,主要责任和用途是遏制突厥,防止袭击;

河东节度使,统辖人数是55000人,治所在太原府,主要责任是遏制突厥;

剑南节度使,统辖人数为39000人,治所在益州,主要责任是西抗吐蕃,镇抚南蛮;

平卢节度使,统辖人数为37500人,治所在营州,主要责任是镇抚室韦;

安西节度使,统辖人数为24000人,治所在龟兹城,主要责任是管理西域南部;

北庭节度使,统辖人数是20000人,治所在北庭都护府,主要责任是管理西域北部;

岭南经略使,统辖人数是15400人,治所是广州,主要责任是镇抚南蛮。

以上就是唐朝当时的十个节度使的统辖人数以及所在的区域,接下来我们再说一说历任节度使都有哪些人,由于篇幅问题,我就直接以图片形式来呈现了,值得补充的是,岭南经略使只有过一个就是裴敦,还有平卢节度使,除了安禄山之外,还有薛仁贵的次子薛楚玉短暂做过一段时间,后来就被李隆基给贬职了,将这个位置让给安禄山。

正因为李隆基对薛仁贵的儿子薛楚玉进行贬职,导致后来薛楚玉的儿子薛嵩生活过得越来越糟糕,后来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薛嵩就跟着安禄山一起造反了,直到最后眼看安史之乱不行了,薛嵩才又投降李亨。

从历任节度使的情况来看,当过节度使最多的人是王忠嗣,曾经担任过河西、陇右、朔方以及河西四个地方的节度使,统辖兵力高达267700人,达到了唐朝当时节度使中总兵力的一半以上,其次就是安禄山,担任范阳、平卢、河东三个节度使,总共有183900人,达到了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也相当不得了。

但是王忠嗣与安禄山两人,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与两种人生,不信我继续跟大家来讲一讲王忠嗣和安禄山这两个人吧。

王忠嗣与安禄山的区别

王忠嗣的父亲是王海宾,当年与薛仁贵的长子薛讷一起去攻打吐蕃,也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先锋,可是最后遭人嫉妒战死沙场,最后战争胜利后,年仅9岁的王忠嗣就被李隆基带回宫中养育,任他为义子,赐名为王忠嗣,其实他的原名是叫王训。

时隔19年后,王忠嗣已经长大,曾带领几百人马去把吐蕃的几千人马打得落花流水,因此得到赏识,后来在桑干河三次打败奚怒皆,给唐军争光,所以李隆基一步步重用他,让他当的节度使也越来越多。

虽然王忠嗣担任了四个地方的节度使,可是他对唐朝忠心耿耿,对人民也很关心,他不希望战火伤害到无辜的百姓,也不想肆意战争,换言之,王忠嗣更多是喜欢扮演防卫的角色,而不是主动攻击。

可是李隆基当时就比较飘,眼看王忠嗣战无不胜,李隆基想要一鼓作气,去攻打石堡城,王忠嗣知道这个地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不适合去做无谓牺牲,可是李隆基偏偏不听,结果最后攻打石堡城果然失败了。

失败之后,李隆基开始怪罪是王忠嗣不够卖命,所以才会导致失败,再加上当时有一些小人早就嫉妒王忠嗣,所以暗地里跟李隆基说,王忠嗣试图与太子李亨合谋,这可是李隆基最忌讳的事情,所以最后就把王忠嗣贬官,隔了一年王忠嗣就离奇去世了。

当时很多节度使都是王忠嗣一手提拔的,比如哥舒翰等人,在王忠嗣被陷害获罪的时候,还是哥舒翰用性命做担保,请求李隆基绕过王忠嗣一命,最终王忠嗣才得以脱身,足以见得王忠嗣在将士心中,是有很高地位的。

与王忠嗣相比,安禄山就是一个没有底线的投机倒把分子了,他根本就没有去战场上取得什么突出贡献,就靠着每天巴结李林甫和杨玉环,促使李隆基越来越喜欢安禄山,最终把范阳、河东、平卢三个地方节度使都给了安禄山当。

安禄山是一个生意人,他明白政治其实也是一场交易,当自己的筹码足够多的时候,就有底气与对方谈条件了,安禄山眼看着自己已经占据唐朝三分之一的军力,所以自然就有胆量造反了,要知道当时的其余节度使,没有任何人是有实力来阻止安禄山的。

当然,要是王忠嗣在的时候,安禄山根本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可惜王忠嗣就这样被人陷害了,唐朝的悲剧已经在冥冥之中注定,李隆基把一手好牌逐渐因为自己的贪婪以及昏庸,打得稀烂,以至于最后当安禄山造反的时候,李隆基突然发现,似乎没有人能够抵挡安禄山,只能弃城而逃,从长安跑到四川。

结语

要说唐朝最厉害的节度使,毫无疑问就是王忠嗣,他是一个忠臣的典范,自己拥有国家一半的兵力,依旧如此忠诚,实在难得,可惜被奸人所害,最终李隆基一手除了王忠嗣,再一手提拔安禄山,可谓是自掘坟墓啊!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唐王朝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

唐朝十大节度使一般说的是唐玄宗时期天宝年间的十大节度使,节度使最早出现在唐睿宗时期,只是到了天宝年间,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逐渐形成尾大不掉的节度使制度。

其实最开始,节度使权力并不大,大多数只是统领一镇的军事,而且有不少是文臣来担任,任期不会太长,不会形成太大的势力,但渐渐的,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基本上到了军、政、财等各个权力都握在手中的地步。很多文臣得以从边将入相,比如张说、萧嵩等。752年,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杜绝出将入相的可能,就建议李隆基重用蕃人为节度使,理由是他们骁勇善战、在朝中没有势力,而且给点好处就能成为死忠粉。李隆基愉快的接受了这个建议,也由此,安禄山得以势大,最终酿成安史之乱。

当时在边陲重镇设的是九大节度使外叫一个经略使,这就构成了十大节度使:

  • 平卢节度使,治所在营州,统兵37500人;

  • 范阳节度使,治所在幽州,统兵91400人;

  • 河东节度使,治所在太原府,统兵55000人;

  • 朔方节度使,治所在灵州,统兵64700人;

  • 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统兵73000人;

  • 陇右节度使,治所在鄯州,统兵75000人;

  • 北庭节度使,治所在北庭都护府,统兵20000人;

  • 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城,统兵24000人;

  • 剑南节度使,治所在益州,统兵39000人;

  • 岭南五府经略使,治所在广州,统兵15400人。

以上统兵都是按照各镇的需要设定,可以看出,东北部的范阳节度使统兵最多,是北庭、安西、岭南等节度使的四倍左右,其次就是西边的河西、陇右节度使,统兵都在7万以上。我们知道这些边镇之间多是要进行联络和传递消息的,也因此,为了便于管理,经常出现一人统管数镇的情况。比如王忠嗣曾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真正是劲兵重镇都在他手中,统兵267700人。次之的就是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统兵能达到183900人。其他比较著名的节度使还有安思顺(朔方、河西)、哥舒翰(河西、陇右)、皇甫惟明(河西、陇右)等。

这些节度使中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的自然是王忠嗣。大唐时期出过不少名将,多数都喜欢建立战功以达到平步青云的目的,像王忠嗣这种以人为本的名将很少,但王忠嗣的结局却实在不怎么好,被奸臣冤枉以至于暴卒。倘若王忠嗣能够早出生一百年,或许结局会好些。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四姑娘还是说说王忠嗣吧 。

王忠嗣原名为王训。其父王海宾也是名将。714年,朝廷派薛讷(薛仁贵长子)反击吐蕃,在武阶开战,当时王海宾是先锋,因为有人嫉妒他的战功,导致王海宾寡不敌众而被杀死,而大唐最后是得胜而归。九岁的王训被李隆基接入宫中收为养子,赐名忠嗣。长大后的王忠嗣有其父风范。在733年,曾率数百精兵斩杀吐蕃数千人,得到大量羊马;在攻取新城时,王忠嗣一人单枪匹马闯进吐蕃阵地,杀死数百人,扰乱了吐蕃军的阵营,最终唐军大获全胜;742年,王忠嗣在桑干河三次大败奚怒皆,令唐军扬眉吐气。等等。

王忠嗣几乎是战无不胜的,也因此成为四镇节度使,获封清源县公。王忠嗣不仅战功赫赫,更是一位难得的好将领,他爱惜自己的部下,同时不愿意以国家的力量来成全自己的功名,也就是说有些仗为了国家的安定他就义不容辞的去打,而有些没有必要的仗他就不愿意去打。而正是这种性格让他过早地失去了生命。

李隆基想要攻占石堡城,当时王忠嗣是持否定的态度的,因为失去的远大于得到的,石堡城地势险要,强攻的话会牺牲掉很多士兵的性命。但是李隆基却不去考虑其中的得失,非要攻城。747年,李隆基命令董延光攻城,又让王忠嗣分一部分兵来接应董延光,王忠嗣答应的很勉强,这让董延光心里很不高兴。李光弼看到后劝说王忠嗣如果攻城失败了,很可能会受到连累。但是王忠嗣始终不愿意牺牲那么多人的性命来成就自己的功名。

果然,董延光后来将攻城失败的原因归于王忠嗣延缓出兵。而李林甫也来添了一把火,找来王忠嗣之前的部下诬告王忠嗣早年就曾想尊奉李亨为太子。李隆基最忌讳的就是这个,于是把王忠嗣抓捕起来审问,如果不是哥舒翰用自己的官职来证明王忠嗣是被冤枉的,王忠嗣差点就被折磨死了。最终在748年,王忠嗣被贬为汉东郡太守,结果到了第二年,王忠嗣就暴卒了。实在令人扼腕。

倘若王忠嗣没有被诬陷,还是好好的保卫边疆,那么,安禄山想要造反就会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那个本事成功,当然,以李隆基晚年的昏庸来看,安禄山造反是迟早的了。

唐王朝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

大唐鼎盛时,唐玄宗为加强边防力量,就在周边地区设立了10个节度使,派驻长征健儿,企图大开边功,整饬边防。

这十大节度使,各自承担战略任务,又因任务不同而各具鲜明的特点。

十节度使

1、河西节度使。

711年,唐睿宗以贺河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统赤水、新泉、玉门等8军及张掖、交城、白亭3守捉。

这也是大唐设立的第一个节度使。因此,凉州也有“天下第一节度”之称。

之所以在此设立第一个节度使,是因河西特殊的战略意义。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最担心的,就是“北狄”与“西戎”相连,因为那样不仅会切断大唐与西北的联系,更可以直接威胁关中!

而正是狭窄河西走廊,将“北狄”与“西戎”隔断。

大唐在此设立节度使,其任务就是为了隔断吐蕃与回纥诸胡的联系,保卫河西安全。

2、范阳节度使。

713年,唐玄宗又在幽州设范阳节度使。统经略、威武、北平、高阳、怀柔等11军。

自唐太宗讨灭薛延陀,唐高宗征灭高句丽后,大唐在东北较长时间没有大威胁,大唐在东北的军务渐渐松弛,居然成了大唐边防的薄弱环节。

因此,从武则天时期开始,当契丹、奚为乱时,大唐在东北的力量一时表现乏力,屡屡受挫,契丹、奚也多次侵入,富庶的河北地区屡屡受到破坏。

更有甚者,后突厥复国后,也将河北方向作为入侵方向,试图与契丹、奚联合。

因此,唐玄宗即位不久,立刻在此设立节度使,以加强对契丹、奚的防范,稳定大唐的东北防御。

3、陇右节度使。

713年,唐玄宗又在鄯州(今青海乐都)设陇右节度使。统临洮、河源、白水、安人、神策、保义等12军。

这是因为,在大唐收复安西四镇后,吐蕃将进攻重点放在了陇右、河西。因此,设置此节度使,就是为了防范吐蕃。

4、朔方节度使。

713年,唐玄宗又在灵州设朔方节度使。统经略、丰安、定远、东西受降城等7军府。

其战略任务,是防卫漠北突厥诸部。

5、剑南节度使。

717年,唐玄宗又设剑南节度使,统天宝、平戎、昆明、南江等6军及松、维、恭、雅、黎等八州军马。

其战略任务,是西抗吐蕃,南拒南诏。

6、安西四镇节度使。

718年,唐玄宗在龟兹设安西四镇节度使。统龟兹、焉耆、疏勒等四镇及天山、瀚海等四军。

其战略任务,是镇抚西域诸国。

7、平卢节度使。

719年,唐玄宗在营州设平卢节度使。治平卢、卢龙二军。

这里是著名的辽西走廊。在此设节度使,既是为防备室韦、靺鞨等部,更是为了确保辽西走廊的安全,以在东北获得进可攻,退可守的态势。

8、河东节度使。

723年,唐玄宗在太原设河东节度使。统大同、横野、天兵、清塞等5军以及代、岚等三州兵马、云中守捉。

设此节度使,一是为与朔方节度使互为犄角,二是为隔断突厥向河北进犯之路。

9、北庭节度使。

727年,唐玄宗又在庭州设置北庭节度使。统瀚海、天山、伊吾3军。

他们的战略任务,是防卫西域突骑施。

10、岭南五府经略使。

742年,唐玄宗在广州设岭南五府经略使。统经略、清海军2军。

虽然并列为“十节度使”之中,但其实际名称却是经略使,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该方向上,大唐没有特别强大的对手,因此,该经略使的主要任务是方位夷獠,绥靖海南诸族。

各自特点

十节度使,各有特点。

由于许多节度使的任务高度重合,且常常由一人兼任,因此,我们以“板块”来看待其特点。

1、安西、北庭:少而精。

安西、北庭二镇,驻地的经济条件有限,且距离大唐的核心地带遥远,补给难度大。

因此,二镇的兵力都有限,仅多于岭南,远少于其他各镇。

但是,在西域,他们需要守卫的范围极大,而对手又是突骑施、吐蕃、大食这样的超强势力以及摇摆不定的西域诸国,因此,对部队的战斗力要求极高。

因此,安西、北庭军的特点是:少而精!

安史之乱中,安西、北庭之兵虽然规模不大,但凭其精,还是常常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当时,叛军最畏惧的对手,一为大唐“借”来的回纥骑兵,二就是李嗣业从安西带来的陌刀队。

“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李嗣业所率的陌刀队,是唐军中最强的存在!

2、陇右、河西:兵多马多。

玄宗朝时,吐蕃是大唐最主要的对手,而吐蕃与大唐的作战,又以在陇右、河西的作战最多。

因此,陇右、河西节度使的兵力都有7万多人,兵力仅次于范阳,远高于其他节度使。

而且,二镇的马匹数量也原本是最多的。

陇右马场是大唐最大的官方牧场,而河西节度使的马匹数量又冠绝天下。

而且,在与吐蕃的连番激战中,两镇的部队战斗经验也极为丰富。

遗憾的是,安史之乱前,一些“意外”,使他们的实力大为削弱。

先是749年,唐玄宗强令强攻石堡城。结果,唐军虽最终破城,但却损失了数万精兵。

然后是755年,唐玄宗鬼使神差地让安禄山作闲厩使、陇右群牧。结果,安禄山暗中将陇右、河西的良马悉数“分配”给了范阳,使陇右、河西马匹大量流失。

最后是潼关之战。由于唐玄宗强令镇守潼关的哥舒翰出战,结果,先期抵达的陇右、河西军跟着他们的老领导一起灰飞烟灭了···

此后,陇右、河西节度使的部队,追随郭子仪进行平叛战争,但风头被朔方等“友军”抢走了。

值得一提的是:河西统下的神策军,在调去参与平叛战争后,其在河西的驻地为吐蕃攻占。结果,神策军就留在了京师,成了大唐后期禁军的主要力量。

3、朔方、河东:兵强马壮。

朔方、河东的兵力都比较强。

但其最大的特点是“马强”。

尽管大唐的官方牧场主要在陇右,但互市马场却在朔方的西受降城。

王忠嗣统领河东、朔方时期,故意抬高马匹的收购价格,使突厥、回纥等地的良马纷纷流入。

因此,河东、朔方的马匹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陇右、河西,而且马种更为优良。

以至于,王忠嗣后来统领河西、陇右时,还嫌弃其马匹不佳,从河东、朔方调了9000匹良马过来。

朔方节度使的军力,应当是当时天下最强的。

只要没有瞎指挥,在郭子仪、李光弼的率领下,朔方军打叛军基本上都能取胜。

安禄山起兵时,最忌惮的就是朔方军。而朔方军,也是后来肃宗平叛的中流砥柱。

相比于出尽“风头”的朔方军,河东军的遭遇就比较复杂了。

河东节度使,正是安禄山。

不过,安禄山的基本盘在河北,对河东的控制力有限,因此,发动叛乱时,在河东仅能让大同高秀岩起兵。

因此,安史之乱中,河东军发生了分裂,忠于大唐的河东将士只能是配合朔方军作战。

4、范阳、平卢:综合实力最强。

范阳、平卢,可以视为一个整体。其中,范阳占主导地位。

这个“板块”的综合实力是最强的。

由于地处华北平原,经济条件优越,且又可依运河之力,因此,该地可以长期保持规模庞大的军队。

范阳节度使的兵力,长期冠绝诸镇。

而且,由于可以自给自足,因此,该地对朝廷补给的需求不大,其独立作战能力最强。

另一方面,该地节度使的人员都长期比较稳定,张守珪、安禄山,都长期节制其方,因此,其部队内部磨合已久,上下一体。

安禄山在吸纳了大量的同罗、奚勇士加入后,该军的战斗力更为强大。

该军最大的缺点是:缺马。马匹的比重低于平均水平。

然而,安史之乱前,安禄山将陇右良马运至河北,一举弥补这一缺点。

因此,以此为基本盘,安禄山敢于造反!

5、剑南、岭南:实力有限。

剑南、岭南,无论兵力还是马匹数量,都远低于其余各镇,实力实在有限。

安史之乱中,他们也被调人内地,加入了守南阳等地的作战,确保江淮财赋运至大唐心脏,保卫大唐的生命线。

基本平衡

总的来说,十节度各有特点。

安西、北庭“板块”,兵少而精。

河西、陇右“板块”,兵多马多。

朔方、河东“板块”,兵强马壮。

范阳、平卢“板块”,经济富庶,团队稳定,综合实力强,但马匹少。

至于剑南、岭南,则实力确实稍逊一筹了。

事实上,朔方、河东;河西、陇右;范阳、平卢;这三大“板块”之间的实力基本上是平衡的,唐玄宗如果不犯大错,未必会引发大祸。

遗憾的是,唐玄宗偏偏就犯下了低级错误。

安禄山一人统三节度,除了原本的范阳、平卢“板块”外,还治另一强镇河东,打破了平衡。

此后,安禄山又以职务之便,将陇右良马输至范阳,使其原本的劣势瞬间变为优势,再次打破平衡。

此外,安禄山的亲戚安思顺,还曾长期担任河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

如果不是安思顺忠于大唐,后果不堪设想!

当然,即便安思顺忠于大唐,后果也足够严重了···

大唐的盛世,就在这样的失衡中走向了终结!

唐王朝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

唐朝是我国古代最为繁盛的王朝之一,在其疆域最为广大时,即唐高宗龙朔年间,据说唐王朝的领土面积达到了惊人的1800万平方公里,鉴于疆土的广袤,唐朝陆续设置了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和安南都护府。

后来,唐朝疆域的扩张因各种条件的制约而被迫停止,但庞大疆域的管理事务依然使得长安城里的皇帝鞭长莫及。再加上唐初实行的均田制走向崩溃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皇帝在地方上设置名为“节度使”的官员协助治理。唐玄宗天宝年间,就设置有著名的“天宝十节度使”,那么,唐王朝十大节度使中哪位节度使拥兵最多,战斗力最强呢?

所谓“节度使”,节指的是官员受命时皇帝赐予的旌节,这象征着皇帝将掌管地方军政的权力授予官员,而度则是指节度使可以自行调度,便宜行事。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但他执政的中后期便开始疏于朝政,也就将权力更多的交给自己信任的大臣,如安禄山。

安禄山虽然身为外族人,且出身寒微,但凭借自己的机智聪颖和左右逢源而得到了唐玄宗的宠信。天宝元年(742),唐玄宗设置了平卢节度使,并委派安禄山担任此职。平卢节度使的治所在位于今辽宁省辽阳市的营州,可以调度三万七千五百名士兵。

两年后,安禄山又兼任范阳节度使,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涿州一带,且能够率领士兵九万一千四百人。天宝十年(751),安禄山向唐玄宗请求担任河东节度使,玄宗欣然同意,于是安禄山再兼任了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河东节度使,统兵增加五万五千人。

此外,安禄山的堂兄弟安思顺也颇得宠幸,不过,与安禄山不同,安思顺忠于大唐,也确确实实立下了赫赫战功。天宝六年(747),安思顺被封为河西节度使,其治所在位于今甘肃武威的凉州,统兵七万三千人。天宝九年(750),安思顺又暂代朔方节度使,其治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统兵六万四千七百人。

唐朝名将王忠嗣则曾经担任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和陇右节度使。其中,陇右节度使治所在位于今青海乐都的鄯州,统兵七万五千人。这样看来,唐王朝最具权势的几大节度使中,安禄山曾经共统兵十八万三千九百人,安思顺曾统兵十三万七千七百人。

而和安禄山相比几乎是默默无闻的王忠嗣在天宝五年(746)时,曾经同时掌管河东、河西、朔方、陇右四镇兵马,共统兵二十六万七千七百人,可谓史无前例。

这样看来,唐王朝节度使中,统率近三十万兵马的王忠嗣拥兵最多。至于节度使中战斗力最强这一称号,被中兴第一功臣李光弼评价为“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且久在西北与游牧民族征战的王忠嗣自然也是强有力的竞争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