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在军中各负责什么?
将军一职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今都是一个国家必不缺少的一个职业。在近现代还有元帅、大将、上将等军队系统的职位,和古代的大将军,上将军等职位媲美。
在现今一个少将级别的职位,起码要在军中有30年以上资历,还有加上军功劳和一些其它的严格要求,百万军中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军人终其一生都是无法做到的。
可以看出将军一职的难度系数有多高,但是将军一职在古代可比如今容易多了。在古代不用做到一品、二品,就五品、六品级别的武将大小也是个将军。当然要做到什么大将军、前将军等还是有点困难的。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职位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偏将军一职略早一些,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属于军中的高级将领,地位仅在大将军之后。属于军中的得力干将。
偏将军顾名思义级别就有点低了,在古代军队系统中属于中层级别的将领,说的直白点就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是辅助大将军的,而偏将军是辅助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等高级将领的。
那么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在军中都负责些什么工作呢?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级别相当,职权略微有一些差距,前将军略高些。前将军位高权重,地位显赫。从金印紫绶中就可以看出端倪。金印紫绶是指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绶带是用于连挂勋章、奖章和略表的带子)。
在古代只有相国、丞相、宰相,还是三师,三公,皇帝的六宫妃子才能掌有,还有大将军等高级将领,显示其位高权重。而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就属于高级将领,是掌有金印紫绶的。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的职位仅次于上卿。那么上卿是什么呢?上卿中的卿在古代就是指高级官员的名称,我们在看影视剧中,皇帝一口一口爱卿叫着,但是并不是什么官员都可称呼为爱卿的,只有皇帝亲近的大臣才行,而一般的官员连皇帝的面都是见不了的。仅仅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上卿的地位尊崇。
上卿在古代战国时期是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只有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才会被授予。相当于丞相、宰相的位置,而一般这样的位置只有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睐才能担任,皇帝等人不喜欢,那自然就甭想了,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的职位就仅次于上卿,从这里也能出来这些将军的地位是不同凡响的。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的任务主要是负责京师安全和边防的防护任务,要不在京城附近待着就是在边防屯兵。这种情况一般是在安全时期。在战时的就有变动了。
前将军在战时就成为了主力部队、先锋。一般作为大军的前锋将领。像投降匈奴的赵信就是担任的前将军,前将军一旦反叛带来的结果就是对己方的毁灭性打击。
汉朝名将李广也担任过此职,前将军一职在三国时期尤为普遍,关羽、张辽、吕范等人都曾担任过此职,一般都是独当一面的将领。前将军就相当于今天的战区司令员,其军衔一般都是上将。
左将军的地位一般要低于前将军。左将军掌管军队的左路大军。虽然它与右将军几乎相同,但其本身的官阶却要高于右将军(也有说法是右将军高于左将军的)。三国时期的马超、张郃都曾担任左将军,而他们的职责,就是边境防御。
右将军同样也是军队的高级武将之一,和左将军相似,右将军是掌管右路军队的将军。右将军也是所谓六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时主要职责是担任中军的右翼防卫工作。
后将军位于四方将军之末,地位要低于左将军和右将军。后将军也是六军之一,居于末尾。如果说前将军是战区司令,那么后将军就属于战区的副司令,虽然级别相同,但是和前将军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无论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和平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安全保障的。在真正的战争上,无论是前后左右将军都是大将军手下的得力干将,会按照统帅的军令最终决定他们的具体职责。
此时我们就说到偏将军,偏字就反映出此职位是比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低一些的,前者属于中级武将,后者是高级武将。就像现今公司一样,前将军等人可以负责一个分公司,偏将军在分公司算高级领导,但是在总公司就不行了。
偏将军大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的,是没有固定人数的,而前将军等人是有一定的人数限制的。偏将军在三国时期在武将中属于五品官,前将军等人是属于三品级别的。偏将军比上级军官高,在现今相当于准将级别。
偏将军的职责就是辅佐大将军或前后左右四方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在干什么,偏将军也干什么,辅助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更好的完成军需任务。
无论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最终干什么一切还是依照战时的需求听从大将军的安排并执行。偏将军在其中属于靠后的级别。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在军中各负责什么?
秦代以前,将军只有七种,大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裨将军。其中,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又被合称为四方将军。其他的诸如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等军职,都是西汉以后才出现的。从这层意义上说,四方将军和偏将军可以说是历史悠久。
等到东汉时,正牌将军的职位共分为四级,最高级别的是大将军,位于三公之上;其次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位于三公之下、九卿之上。
第三等级就是前、后、左、右将军,其地位比九卿略低或持平。第四个级别就是四征、四镇等将军,地位远在九卿之下,但也算是正牌将军。至于其他诸如偏将军、裨将军等,严格意义上来说都只是杂牌将军。
接下里,我们就来详细说下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这五个将军主要负责的职务。
前将军: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刚开始主要是负责京师的防卫,类似禁军大统领。后又作为独挡一面的人物长期屯兵边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前将军算得上是地方上军衔最高的武将。
至于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和车骑将军,虽然军饷要高于前将军,但他们更多时候是在中央任职,所以前将军,其实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大军区司令,而且所负责的军区,绝对是国家最重要的军区。
在三国时期,因为战事不断,所以前将军成为了常设的高级军职,比如蜀汉的上将关羽、重臣李严;曹魏的张辽、满宠、郭淮、文钦;东吴的吕范、朱桓等人都担任过这个职位,而他们也都是各国的高级将领,并长期镇守在边境最重要的军事重镇作防御。
后将军:最早也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也是高级军官,但并不常设,一般只有在战时才设立,并且位于前后左右四方将军的最末尾。它的主要职责,期初是作为防卫京师的一支后援部队,后来演变成在战时作为救援部队使用。在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黄忠、姜维;曹魏名将曹洪、文聘;东吴贺齐等人都担任过后将军一职。
左将军:春秋战国的军队建制改革,常规部队共分为三军或者六军,左将军一职也就应用而生,其职责主要是掌管左路大军,一般情况下,左路大军也是这三军或六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等到秦汉以后,左将军就演变成为军队高级武官,主要负责对外征战,不过在当时不属于常置军职。在三国时期,蜀汉的刘备、马超、曹魏名将张郃、于禁等人都担任过左将军一职。
右将军:既然有左将军,那自然就有右将军。和左将军一样,右将军的出现也是因为春秋战国的军队建制改革,常规部队共分为三军或者六军,而右将军的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右路大军。后来也演变成为军队高级武官,主要负责对外征战,同样在当时也不属于常置军职。三国名将张飞、徐晃等曾担任过该职务。
偏将军:最早设立于春秋时代,一般是大将军的辅佐军职,也就相当于是大将军的助理,主要职责是负责协助大将军处理各种军事,所以相当而言地位要低一些。但因为偏将军是最高统帅大将军的嫡系助手,所以这个职务往往都是君主非常信任的人才能担任,并且它还是一个向上晋升的好职位。
一般情况下,某个将军如果想从杂牌将军升迁为正牌将军,正常情况下都会先担任一段时间的偏将军作为实习和考核,其后才会被提拔为正牌将军。在三国时期,大家比较熟知的名将,比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于禁、张郃、徐晃、周瑜等,都担任过偏将军的职务。
后来,从三国后期开始,随着四征将军的地位越来越高,四方将军越来越变得有名无实,渐渐没有人再愿意担任,最后等到西晋时,四征将军就彻底取代掉四方将军的职责,而四方将军也由此被废除。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在军中各负责什么?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蜀汉五虎上将,谁落选了四方将军?刘备称汉中王后,拜关羽为前将军,马超为左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赵云生前的最高军衔仅为镇东将军。
要说清楚“前后左右”四方将军的职责及其在军中的地位,我们就得捋一捋古代将军的来龙去脉。
秦朝以前,正式将军只有大将军,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偏将军和裨将军。汉文帝时定车骑将军和卫将军,汉武帝时新设骠骑将军,霍去病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骠骑将军,年仅十九岁。位仅次于大将军,是时大将军为卫青!
(汉武帝刘彻)
从此将军级别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简称“大骠车卫,前后左右”四方将军。曹魏时,四征将军在四方将军之上,不一而足。
四方将军的职责有一个逐渐演化发现的过程,前期前将军负责京师戍卫和战场前军指挥,左右将军负责左右军,后将军负责后援部队及机动部队,粮草运送等。后来四方将军成为正式军衔, 职责趋同,无非屯守京师,驻防边境,平定叛乱,迎来送往等等,一句话就是打仗。
偏将军和裨将军都是将军的副手,也可称为副将,协助主将指挥军事行动。
关羽投降曹操后斩颜良,被封汉寿亭侯,偏将军。马腾被曹操骗进京师后,其子马超被拜为偏将军,管理马腾的部队。
前将军中,西汉赵信,李广都曾担任该职。三国人物大家更加熟悉,我们来盘点一下。
蜀汉关羽,李严,袁林,邓芝,胡济为前将军,曹魏夏侯惇,张辽,郭淮,文钦,李辅,东吴吕范,朱桓,唐咨,孙秀皆任前将军。
纵观魏蜀吴三国的前将军阵容,魏国无疑最强,蜀国次之,吴国最弱。更搞笑的是,唐咨,孙秀作为东吴前将军,后都叛逃。
没错,刘备曾担任汉朝的左将军,这在《三国演义》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刘备每到一处做自我介绍时,多称自己为“汉左将军”,这也是刘备当时最拿得出手的头衔。
蜀汉的左将军为马超,刘备称帝后,马超升骠骑将军。刘备对马超还是不错的,绝对的高官厚禄。曹魏于禁,张郃,东吴诸葛瑾都是左将军,诸葛瑾为诸葛亮之兄。
诸葛亮曾担任蜀汉右将军,估计出人意外。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自贬三级为右将军,但仍行丞相事,所以诸葛亮的这个右将军是承担军事责任的体现。
在蜀汉的第一任右将军是张飞张三爷,刘备称帝后,张飞升车骑将军兼司隶校尉(是时马超为骠骑将军),位高权重,实至名归。
除了右将军,司隶校尉也是个重要官职,负责首都及其附近官员的监察工作。当时关羽在荆州,除了张飞,估计也没人能镇得住蜀汉百官。
魏国的右将军有徐晃,乐进,夏侯霸。夏侯霸是夏侯渊的次子,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把持曹魏朝政。夏侯霸应曾受到曹爽的厚待,又是曹氏宗室,于是投降蜀汉,拜车骑将军与姜维北伐。夏侯家居然和蜀汉走到了一起,曹操知道后估计会从地里跳出来。
东吴的右将军有潘璋,吕据等人,吕据为前将军吕范之子。
三国最强后将军莫过于蜀汉五虎将之一的老黄忠了,曹魏的后将军有有朱灵,文聘。文聘本是刘表部将,曹操占据荆州后,文聘投降曹操,驻守江夏,经常与驻守荆州的关二爷过招。
东吴的后将军有贺齐,丁封,丁封是东吴大将丁奉之弟。
“大骠车卫,前后左右”为朝廷高级武职,称重号将军。汉武帝大破匈奴,战功卓著者比比皆是,将军就不够用了,于是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将军,比如冠军将军,楼船将军,龙骧将军等等,这些称为杂号将军。
杂号将军越变越多,至南北朝时达到 300 多种,前后左右四方将军这样朴素的名字便逐渐,消失在历史舞台上。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在军中各负责什么?
东汉末年,三国期间,将军的封号特别乱,哪个高,哪个低?今天咱们就来理一理。
武官之中,级别最高的是大将军。吴国为了表彰陆逊的功劳,曾专门设置了一个“上大将军”,这有一点像后世李渊为了表彰李世民的功劳,增设了一个“天策上将”职务,地位虽然崇高,但不属于常规职务。
大将军的地位尚在三公之上,只在大司马之下。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那只是叫法不同,都是大将军。
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后,就被封为大将军,当时还没有丞相一职,所以这就已经几乎是最高的职务了。后来,在封袁绍的时候,给的职位是太尉,这是三公之首。但袁绍以职位低于曹操为耻,坚决不肯接受。曹操主动辞去大将军职务,让给了袁绍,自己领了司空(三公之一),兼车骑将军。
三国时,比较出名的大将军还有蜀国的姜维,魏国的夏侯惇等。
接下来,分别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大将军之下,就是骠骑将军,汉武帝时设置,与三公并列。,一个担任此职位的就是霍去病。三国中,刘备称帝的时候,曾封马超为骠骑将军,后来李严也曾担任此职。后主刘禅向邓艾投降后,邓艾以大将军是身份,借天子的名义封刘禅为骠骑将军,也是让人大跌眼镜。
曹魏方面,大家熟悉的司马懿、曹洪都曾担任过骠骑将军的职务。
骠骑将军将军往下,就是车骑将军,地位略低于三公。三国时担任过这个职位的可就多了,汉献帝的岳父董承,刘备背叛曹操是所杀的车胄,还有张飞、张郃、程昱、黄权等等。
车骑将军之下,便是卫将军。卫将军一般掌握禁军,是皇帝的亲信才能担任。
再往下,就是四方将军了所谓四方将军,即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分为四个方向,故称四方将军。
四方将军地位仅次于卫将军等之下,属于军中的高级武官,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四大军区司令。
四方将军在设立之初,职责是和其名字息息相关的。春秋时,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可以有六军,大的诸侯国可以有三军,小的诸侯国只能有一军。天子的六军具体怎么称呼没有记载下来,但顾名思义,所谓前将军,即统帅前军,负责战斗的将军;后将军,即统帅侯军,负责接应的将军。
诸侯的军队有三军,中军,左军,右军,左将军显然是统帅左军,右将军统帅的是右军。
从军中的职责来说,前、后、左、右四军都是相对独立的一支军队,区别不大,如果非要说有所区别的话,前军主要负责冲锋,后军主要负责接应,左右军主要负责掩护。
四方将军中,以前将军地位最高,其他三位不分高低。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的时候,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
大家熟悉的诸葛亮和赵云都没有得到封赏,这是因为四方将军已经是刘备这个汉中王所能封的最大的官了,更高级别的官职,以他现在的身份是没资格封的,除非他称帝。
其实,刘备登基称帝之后,对他们进行了补偿。除了将马超晋升为骠骑将军,张飞晋升为车骑将军外,还封诸葛亮为丞相,领益州牧,赵云也被封为镇军将军。
四方将军之下,还有四征、四镇、四安、四平等正牌将军,再往下就是杂牌将军了四征将军,可以视为军区副司令员,同样四镇将军也是如此,彼此牵制而已。三国后期,四方将军渐渐成了虚职,四征将军的权力反而越来越大,最后等到西晋时,四征将军就彻底取代掉四方将军的职责,而四方将军也由此被废除。
比如,蜀国的魏延就是征西将军,赵云也曾被封为征南将军、镇东将军,这都是正牌将军,所以有人说赵云一生都是杂牌将军,是不对的。何况赵云还担任过中护军,这相当于皇帝的贴身侍卫,掌管禁军,宿卫皇室,位置极为重要,不能说刘备对赵云不够信任。
四字开头的正牌将军往下,就是各种杂牌将军了,名号繁多,什么征虏、将军、荡寇、扬威、振奋……名字虽然响亮得多,但地位就低多了。
偏将军属于将军助理,地位就比较低了偏将军系将军的辅佐,在将军中的地位较低,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而且其任命往往不需要皇帝,大将军直接就能说了算。
关羽、马超、赵云、徐晃、于禁、张郃……三国时很多人都担任过偏将军。赤壁之战后,赵云就是以偏将军的身份,领荆州的桂阳郡太守。关羽投降曹操后,斩颜良诛文丑,也被封为偏将军。张郃刚投降曹操的时候,也是被封偏将军,到了曹丕的时候才熬到了左将军,临死前晋升为车骑将军。
由此可以看出,在三国时期军官晋升的路线大致是这样的,先混上个裨将军,这是低级武官的称号。然后晋升偏将军,再晋升杂牌将军,再晋升正牌将军,再晋升四方将军,然后依次是卫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大将军,就算到顶了。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在军中各负责什么?
以汉代的军制为例,前、后、左、右四位将军,又称“四方将军”,应是仅次于大将军、车骑将军之下的最高军职。但是前后左右四者,谁大?则又不一定。
例如东汉末,董卓就曾以前将军的职位,为左将军皇甫嵩的副手。这样看,左将军比前将军大。
而偏将军,可以看作是四方将军的副将,则地位又低于四方将军。一般偏将,大概类似于今日的副军长师长一级,多是直接带部队的。
至于“四方将军”在军中具体负责什么,那么,有高有低,以下二种可能:(1)战役兵团司令,相当于今日的集团军军长。
(2)每人负责一个战略方向的方面军司令员,如同今日的(大军区)战区司令。
之所以说,四方将军的职权,分別有上述的高、低两种情况。
可以根据《三国志》所记载的事例来说明。
三国时期,荆襄地区是作为一个战略方向存在的。刘备称汉中王,封赏负责总督荆襄军政的关羽为前将军。这样,关羽这位前将军,就是方面军司令。
- 而前、后、左、右四方将军,就是刘备集团中的最高军职了。
关羽为前将军,地位军中第一,直接向刘备负责。
在刘备集团中,前将军的地位又应在后将军与左右将军之上,因为不可能有哪位大将能居于关羽之上。
而曹魏集团负责荆襄地区的最高长官,是征南将军曹仁。同时,关羽讨伐襄樊时,曹操又命左将军于禁都督七军,支援征南将军曹仁。
- 那么,究竟是征南将军曹仁的官职大,还是左将军于禁的官职高?
毫无疑问,肯定是曹仁这个征南将军的职位更高。
假设。如果关羽没有水淹七军,让于禁与曹仁合兵一处。
那么,肯定是由曹仁统一节制诸军的。于禁是要听命于曹仁的,而非曹仁听命于禁。
左将军于禁七军皆没。
继任支援樊城的徐晃,率大军击败关羽,与曹仁合兵。然后,是否要追击正在撤退途中的关羽,决策全由曹仁定,而非徐晃。
曹仁为方面军司令。而左将军于禁与徐晃,最多只是个集团军司令。
所以,凡事没有绝对。
在曹魏方面,前、后、左、右将军,并非最高军职。
“四征将军”的地位,高于“四方将军”。
再来看一看,三国时代东吴的偏将军是什么级别。《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建安二十四年,陆逊建策,用骄兵之计迷惑关羽,以趁机谋夺荆州,得拜偏将军。
而其时,陆逊只暂代职吕蒙,而吕蒙是接替鲁肃之后的、东吴荆州方向上的军政一把手,相当于大军区司令。
陆逊以偏将军之职成为吕蒙的副手。
这样看东吴的偏将军,虽带有一“偏”字,实质已经是高级将领,军区副司令的职务了。
之后,陆逊与吕蒙分左右路同时袭击荆州。
陆逊以偏将之职督左路军,夺取公安、南郡,直插宜都。
沿途连续击败蜀军,其间身历十数战,每战必胜,势如破竹。并攻占秭归、枝江、夷道三城,分兵固守峡口。从此,蜀国失一臂,东出之路隔绝。
此役之后,陆逊以功得拜右护军、镇西将军,并进封为娄侯。
这里顺便提一下陆逊的经历。由此看一看,要如何才能做得上偏将军这个职位。演义中的陆逊,似是突然冒出来的书生,然后这个书生大败了枭雄刘备,天下扬名。
而实际上,世上哪会有一个只是读了些书的书生,真正能统兵打仗的!这只是演义。
陆逊于公元203年,二十一岁时入孙权幕府,次年外放,任海昌屯田都尉兼县令(今浙江海宁一带)。
三国时代的江南,可不是今日的江南。
南方法令止于城邑,山越等民悍勇善斗而不服王化,又盗匪遍地。东吴国内剿匪平盗贼的战争,远多于与魏蜀二国交兵。
陆逊自此,独领一部,抚民、屯田、练兵、剿匪,历经无数大战小战,凭借军功一步一步升迁。
其间历任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会稽、鄱阳、丹阳三郡都督。
直到公元219年冬,关羽围曹仁,并与徐晃大军对峙于襄樊。
陆逊献上趁虚袭夺荆州之计,被升任为偏将军。
至此时,从入仕到任职偏将军,陆逊熬了整整十五年。
由此看,偏将军也是个重要岗位,没有十年以上资历,肯定是当不上的。
- 再二年后,陆逊为大都督,督东吴诸军拒刘备。
这时候的陆逊,明明是已经戎马生涯十六年、身经百战的老军头了,怎么还会是书生呢。
(图来自网络)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在军中各负责什么?
熟悉三国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当年刘备称汉中王之后,封诸葛亮为丞相,同时还封了前后左右四位将军,分别是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以及后将军黄忠。
而刘备当年则被汉献帝封为左将军,这四方将军乃是从战国时期就开始设置的官职,到了秦汉时期,这四方将军会根据朝廷的局势而定,一般都会作为将领的出征番号,而战争结束往往又会被收回。
将军这个称号在汉代有着极其严格的把控,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被称为将军的,只是后来到了三国时期,由于连年的战争,“将军”这个称号也就越来越不值钱了,相继又出现了四征(东南西北)将军、四镇(东西南北)将军,四安以及四平将军。
甚至还根据统治者的喜好封了许多杂号将军,像安汉将军、虎威将军、翊军将军等等。
但不论怎样变化,上述的这些将军都排在四方将军之后,而四方将军之上的则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
为了更好的分析四方将军,我们不妨把其他的将军逐一介绍一下。
大将军大将军一职是由秦代之前的上将军演变而来的,是三军的最高统帅。而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本来是设三公之一的太尉来掌握军权。
但从汉武帝之后,为了控制外朝三公的势力,又增设了内朝,而大将军一职就是内朝的领袖。
之后三公渐渐被架空,大将军则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百官之首,像著名的卫青、霍光都曾担任过大将军,文武百官一切受他节制。
骠骑将军骠骑将军最开始是一代战神霍去病的专有官职,在诸多将军中排名第二,地位和三公等同,级别略微比大将军低一点。
不过,无论是大将军还是骠骑将军,他们拿的俸禄是完全一样。他和大将军的关系很微妙,如果是有一个强势的君王,那么他们几乎可以并驾齐驱,如果大将军担任了辅政大臣,则骠骑将军就明显比大将军矮半头了。
车骑将军车骑将军顾名思义就是负责整个部队的战车军团和骑兵部队的指挥,在西汉的时候,这个官职往往会授予即将出征的将领,待到战争结束,皇帝也就把它再给收回来,直到东汉才成为了常设的官职,地位大概比三公要低,比九卿略高。
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有窦宪和邓骘,不过他们后来都凭借外戚的身份当上了大将军。
卫将军卫将军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卫戍区司令,负责首都的守卫与治安,卫将军是汉朝拱卫京师部队的最高长官,下辖汉军最精锐的部队南军和北军。
当年汉文帝以藩王入继大统,他入长安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亲信宋昌担任此职,这也是他能和功臣叫板的资本。
不过这个职位太过于重要,基本上皇帝的身家性命都交给了他,因此后来不常设置此职位,分别由卫尉和中尉掌管南军和北军,做到了很好的分权。
前将军四方将军中以前将军为首,位次仅次于卫将军。因战争的需要而设置,主要负责边疆的守卫,一般作为大军的前锋将领。像投降匈奴的赵信就是担任的前将军,作为先头部队,他的投敌给汉军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后来李广也曾担任过此职,不过在打头阵的时候不幸迷路,饮恨自杀。
右将军汉代尚右,因此右将军得以在四方将军中排名第二,和前将军一样,只是位次略低,主要职责是担任中军的右翼防卫工作。
不过这也只是名义上的战争站位,其实在真正的战争中,他就是大将军手下的得力干将,会按照统帅的意志决定他的具体职责,比较出名的有张飞和于禁。
左将军左将军和右将军完全就是一种类型的将军,其实是不分职责的,最主要的就是左将军地位略低于右将军,历史上马超和张郃都曾担任过左将军。
偏将军偏将军在秦汉时期均属于最低级的将军,也就是比中郎将和各种校尉略高,偏将军一般相当于现在的高级参谋,负责在大将军身旁出谋划策,他的地位甚至都不如后来新增的四征与四平将军,属于将军中最不入流的。偏将军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赵云。
四方将军的地位大致与九卿相当,而偏将军就要比九卿的地位低得多。从四方将军往上,都会被授予金印紫绶,这有什么用处?这就代表了他们有开衙建府的权利,俗称为将军幕府,和一个部门一样,下面都会设置司马以及长史帮助其处理政务。
只不过这些将军的称号从唐代之后就慢慢的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后世也基本上不再设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