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部下个个能征善战,怎么就预料不到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说到朱元璋这个我国历史上唯二的草根皇帝,虽说十唯二,要说最穷还的是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的成就不低。从一个草根最终到了九五之尊。地位跨度之大,算是之最了。其能力也是有目共睹。军事能力更是没的说。
能力虽然很不错,但是朱元璋的特点也很大。虽然大多帝王在称帝之后都会来点“狡兔死、走狗烹”的戏码。但是朱元璋这就不是杀功勋这么简单了,弑杀不足以正其志,应该叫屠戮。倒在朱元璋之手的功勋不下十万人。明初四大案被牵连的人就有十万人。都赶上古代一场大型战争的死亡人数了都。
然而有意思的是,当初的开国功勋有不少之后被认可为著名的将领,各个都是能征善战之人。可以说几乎每个人都是有才华的,最终只有有限的几个功勋落得善终,比如:汤和、徐达、张龙几人。剩下几乎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呢?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所谓的有才华、有能力也是之后培养出来的,在起义初期,大多是和朱元璋一样,文化程度有限,大字都不认识几个。而刘伯温那样有文化是比较少。
开始都是这些将领、功勋有的饭都吃不上,根本不知道明天是什么情况,可以说是走一步看一步。而在朱元璋的带领下加上自己的机灵、一定的能力,和运气,在每次战斗之中都活了下来,最终才成为开国功勋,在一开始一样,除了有限的文化人,大多也是空有一身蛮力的人物,还谈什么料到之后的情况呢?
在者说,今天我们觉得这些人是有一定的能力,比较出彩的人物,可能在当时也就是普普通通的角色呢。毕竟大多人之前也啥也不是,也不是什么名门贵族的,都是普通人,一些人因为运气,撑到了最后,或许并没有太过出色的才能。
不过最终活了下来,还没有怎么享福就被朱元璋嘎哈了。可能有朋友会说,那些有文化,在起义之前就有一定的能力的人呢,最终不也是死了吗?比如:刘伯温、李善长等人。
这些人可以说,因为本身之前就很有能力,最后到了明朝建立之初,大多的功绩都是位列在前的。而这些人在朱元璋着手处理开国功勋的时候,也就感觉到了,也是急流勇退。但是你不着别人,别人招你,大多被牵连致死。比如李善长和刘伯温因为胡惟庸案最终没能善终。
所以说,即便是能力出众,可以预料后事的人,自己可以退出来,但是无法规避被牵连,朝廷都稳定了,可谓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能跑那里去呢。最终不是因为自己的原因的没能善终,是被牵连致死的。蓝玉一案牵连1.5万人,胡惟庸一案牵连3万人。有些躲了过去,最终也被连累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自己作死作的。这种情况是多了去了。在没有称帝之前,朱元璋可以和大家称兄道弟的,啥也可以说。但是王朝建立的,就不能按照之前那样肆无忌惮了。是要君臣关系明确的。
一些人还没有转换过来,没有明白的自己的角色是什么还是按之前那样,这样大多就违背礼法了,你不死谁死的。还有仗着自己的战功就为所欲为,谁也不屌的那种,你不死谁死呢。
一个王朝的建立,经过多年的战乱,是需要修养生息。谁也不想在战乱了,社会上下在战乱的消耗下,已经疲惫不堪,而一些不明事理的功勋因为自己的一点小事就霍霍百姓,无法无天,这不是自己把头送给朱元璋砍吗。
不明白自己的角色,无法适应新的角色,并完成转换,就会被淘汰。再者虽然有功,也要低调,学会内敛,不要没事找事,自己找死,这样才能提高生存率。在被“扫荡”的过程当中生存下来。
不得不说,朱元璋确实是挺狠的一个皇帝,对待功臣的方式实在是让很多人无法苟同的。而这样的原因可能就是之前穷怕了,太过担心自己的皇权被夺去。而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也能发现,落差越来的帝王,一般都挺狠的,对待功臣也是可以说不留情的。比如刘邦,韩信可以说算是该死,但是英布等人这不是被逼的吗!
可以看出之前地位越低的帝王,都是一些“小气加没有胸襟”的人。朱元璋把功臣杀了,而对待之前欺压自己的地主刘德竟然放其一马,这不是自欺欺人吗?留个好印象,别人也不是傻子啊。
不过出身不好的帝王也就刘邦和朱元璋两人,两人对待功臣都是一个比一个狠。一个诛三族,一个可以做到牵连到无法在牵连。但历史上就这两人,也无法印证出身不好的帝王就胸襟小、心狠手辣。最终还是看帝王自己的心胸了。但是出生不错,比如贵族之类的皇帝,对待功臣的几乎都是不错的。
帝王固然有不对的地方,但是开国功勋,如果可以收敛自己,不惹事生非,忠于皇室,做好自己,不要有把柄在外,相信也是可以辛免于难的。毕竟皇帝的心也是肉长的。本就有功劳,又会做人做事,还有什么理由能杀呢,这样还能被杀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大家认为呢?谈谈你的见解和看法,下方留言探讨。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朱元璋的部下个个能征善战,怎么就预料不到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基本都是农民出身,没有文化,更没读过史书,且贪图荣华富贵,不知道激流勇退。刘伯温饱读诗书,知道这一点,但迟了!汤和深知朱元璋为人,装傻装糊涂,乃得善终。
朱元璋的部下个个能征善战,怎么就预料不到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题主好!朱元璋杀功臣是有原因的,并非坐上龙椅就万事大吉,如何保住皇权,富国安民是当皇帝的人第一要考虑的事情。尤其象老朱这样布衣出身的平民皇帝,会更加百倍珍惜这份差事。建国伊始,他就从整顿朝纲和整饬吏治入手,做了大量地工作,如下令废除丞相制,将权力分摊给六部,以此来规避丞相专权的风险。另外,鉴于汉、唐未期政败阉宦的历史教训,在宫内铸铁牌,禁止内臣干政。尽管如此,法律条文终归人来执行,而跟随他出身入死,南征北战的将土,大多是其乡党或豪强地主投机分子,打仗凭头颅玩命,为的是衣锦还乡,荣华富贵。对治国理政并不感兴趣。象朱升那样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毕竟是少数。加上明朝给官员的俸禄少的可怜,难以维继正常的生活开支,于是名目繁多的贪污腐败案件缕禁不止,。虽然朱元璋大开杀戒,凡贪脏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用“抽肠"、“剥皮”各种酷刑以示儆效,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明太祖朱元璋
明洪武十八年三月,发生的"空印案"就是一起集体贪污案。户部侍郎郭桓与应天、镇江、太平、宜城和广德五府、州的官员串通作弊,利用钱粮票据的空白(已钤印)机会,私分十万担夏税,190万担秋粮。并和守库官吏盗取大量宝钞、金、银。事发后,郭桓被诛,此案所涉甚众,”天下诸司皆赃罪,系狱者数万,尽皆拟罪。“空印案的发生,使朱元璋认识到利用旧臣巩固皇权的希望不大,他开始怀疑每一个手握重权的有功将领,由原来的维系改为主动出击,“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就是两个典型的卸磨杀驴案件。二人功高盖主而又不知收敛缩手。终至刑枷上身,做了朱重八的祭头刀。
郭桓案
明初开国功臣多恃功骄恣,僭越封建礼法,甚至纵容子侄,庄奴,杀人夺田,凌霸乡曲,接受投献,影蔽差徭,加深了社会矛盾,直接危及朱氏王朝的利益。朱元璋一再告诫勋臣敬业为政,同心辅国,万不可效法韩信、彭越"事主之心日骄,富贵之志日淫“的最终结果必是不能相保,"今卿等功成名立,保守晚节正当留意《明太祖实录.卷七0》。"而那些功臣们总是当耳边风,洪武l十三年,左丞相胡惟庸以"谋不轨"获罪被诛,太祖借此大兴党狱,杀韩国公李善长,吉安侯陆仲享等,株连3万余人。洪武二十六年,以谋反罪杀凉国公蓝玉,鹤庆侯张翼等。牵连万余人。通过这两次党狱,不但元勋宿将被杀殆尽,而且许多江南豪族也被诛灭。
蓝玉案
朱元璋屠戮功臣,主要是为幼子登位铺平道路,如蓝玉身经百战,对大明王朝有卓越功勋,当时兵权在握,私下跟太子朱标又走的近。朱元璋原打算让其辅佐太子,本可相安无事,谁料太子朱标中途亡故。当时建文帝尚小,蓝有功高盖主之嫌,非建文帝所能驾驭得了,所以朱标死了,蓝玉必死无疑。况蓝王倨功自傲,飞扬拨扈,根本不懂"兔死狗烹"的道理,一味胡作非为,被人抓了把柄。最终落得“剥皮实草”株连九族的下场。倘若众功臣都象汤和那样大智若遇,虚于逶迤,君臣相安无事,也可得以善终。
太子朱标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朱元璋大兴党狱,屠戳功臣,有不得己为之的一面,如蓝玉案。也有猜疑太重,故意为之的说法,例如徐达是他的发小,情同手足,据说吃了朱元璋送去的鹅就死了(徐背部的瘤是不能吃鹅肉的)。总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韩信临死之言,很多人生前是搞不清楚的。
汤和画像
朱元璋的部下个个能征善战,怎么就预料不到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这个问题答案如下:
一、中国男人有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的传统。
光宗耀祖、流芳千古是中国许多‘男儿一世的追求。历代农民参加起义的开始原因很多类似,由不饿死到吃饱饭,然后是娶妻生子,荣华富贵、加官晋爵、封妻萌子、流芳百世,元末跟着朱头的文武大臣们也不外乎此。开国初,他们也确实分享了老朱家的胜利果实,分别封了公、侯、伯等爵位,李善长、胡惟庸、徐达、汤和、邓愈等拜相封将,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二、人都有侥幸心理,历代帝王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的并不多见。
如秦始皇与开国元老们大多能和睦相处。李斯、王翦、蒙恬、蒙毅等和始皇帝一生和睦相处。
刘邦诛杀的是异姓王。如韩信、黥布、彭越等。他们均是实封王,有地有兵有钱有粮,像韩信还是带兵多多善善,军事才能远胜能将十万之众的皇帝刘邦的主儿,还有当年趁刘邦与项羽肉搏处劣势,趁机逼封假自己当假齐王的主儿。简言之,这些诸侯王让刘邦晚上睡不着觉啊!但刘邦鲜有诛杀其他功勋文臣武将的纪录。陈稀是公开造反,刘邦去平叛,性质不一样。
李世民登基,和凌烟阁功臣绝大多数能和睦相处。侯君集是帮助太子李乾造反,被杀后画像仍保留在凌烟阁。玄武门之变首功大臣尉迟恭恃功而骄,最终李世民也只是敲敲边鼓,让尉迟老将军尾巴夹紧而己……
大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让兵权在握的大将石守信交出兵权,皇上用金钱玉帛予以回报。对大臣武将待遇颇丰,并立下遗诏,到北宋灭亡未诛杀一文臣。
南宋赵构除了诛杀岳飞让后世诟病外,其他除了公然谋反的也鲜有诛杀大臣的纪录。
朱元璋给手下小弟们的印象也就是抠门一点而已。大多数功勋大臣没想到朱元璋会下杀手。他们认为只要自己没有谋反的野心,脑袋还是自己的。等看明白朱元璋要诛光大臣时已是难以回头了,自己本不想造反,只想安享太平时光,知道朱重八深通谋略、军事,自己也无太大实权,所以个个做了待宰的羔羊!
三、有两个大臣对朱元璋洞若观火,所以处处低调,处处提防,一人幸免于屠杀。
一大臣叫刘伯温,他深知朱屠夫性格,在与丞相李善长、胡惟庸掰了几下手腕后,开国初就辞去御史中丞一职,回家养老。但不久又被招至京城,一剂药送了性命。说胡惟庸在朱重八眼皮下公然下药,老胡没这个胆子,很有可能老朱逼他下手。
另一个叫汤和,与朱元璋共始终。老汤深知元璋能力、手段,为人极为谦恭、低调。
早在红巾军郭子兴手下当千总时,汤和写信动员还是小和尚朱元璋的造反。两人在濠州城下,汤和让大头兵元璋大摇大摆在前,自己这个恭恭敬敬走在后面,像马弁。到开国后,汤和第一个交出了兵权,元璋知道汤和绝对忠诚,没下杀手。对汤和恩宠有加。其他的就没汤和幸运,除了耿炳文等作为交给朱允炆的遗产,其余的大都团灭了!
朱元璋的部下个个能征善战,怎么就预料不到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能征善战开国将军,这些只不过是我们后人根据史籍典故里捕捉到,吹嘘出来的罢了。
这些后世之杰,很多在当时也只是无名小卒,并没有像今天一样被封神。不要说将领了,就说皇帝,像刘邦、赵匡胤、朱元璋,还真以为他们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天命之子吗?当年还不是拾荒盗草之辈。只不过后来风云际会,把握住了历史的机遇,成功化龙而已。将领就更不用说了,好多也就是个山大王而已。他们其实就是老兵,一场场战役筛选下来,水平差的、运气差的,都死了,而活着的,这些经历让他们成了传奇。而之前,没有谁知道自己能活多少轮。后来气吞六合,横扫八荒,君临天下,号令神州的秦始皇,当年在赵国当人质时候,想必也是害怕的很,也运也命也 非吾之所能也,一切都是历史的因缘巧合,江山代有人才出,不能太把过去的成就当一回事。
跑是舍不得跑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巨大的权力和利益面前,没有多少人舍得放手的,都抱有侥幸心理。这些大将,很多都是从一无所有混成人中龙凤,你让他们放弃掉辛辛苦苦打拼挣下来的荣华富贵,你觉得他们肯吗?虽然说,历代君王很多都有兔死狗烹的操作,但是也不是个个皇帝都这样,即便是朱元璋,也不是把所有的当年的兄弟都杀了,所以自己还是很有机会活下去的。再加上点和亲什么的,只要自己安分守己,应该还是问题不大的(自我安慰)。纵观历史,混得很好,还懂得急流勇退的,一下子也就只能想到范蠡、张良、郭子仪、汤和了。
到底是这些将领成就了帝王,还是帝王成就了这些将领?其实,多看看历史就知道,虽说是彼此成就,但是更多的是帝王成就了名将。很多名将没遇到明君之前,还不是默默无闻,国士无双的韩信之前跟的是项羽,只是个执戟郎(感谢指正),后来才跟的刘邦。就算都预料到了,也都想蒙混过去。当年大家一起打江山,为什么最后是那个人当了王,其实是有道理的。乱世之下,实力是一切,大家让他当王,是出于认可他的能力。只要是聪明一点的将领,韬光隐晦、盘龙卧虎的,想方设法让自己活得久点儿,等初代帝王死了,碰上了个无能的二代、三代。司马懿就是这样成功的。要是后代牛逼,造反也赢不了 ,就是吴三桂的下场。
再者说这些名将并不都是什么好东西,他们腐化变质得飞快,他们的存在其实对国家和社会是弊大于利的,弑杀功臣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的。这话虽然说的没有什么良心,但这个就是事实。当战争打完,天下已定,这些武人要么自我转型,要么被整死,留着是很大的隐患。多数武人将领都缺乏政治敏感,容易被当枪使,成为政治斗争的帮凶;不参与政治斗争的,也容易腐化堕落,在荣华富贵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面前,稍不注意就迷失了;有真本事的,往往也有大野心,当年大家 一起光屁股打天下你什么样子我还不知道,现在说什么天命之子、真龙转世,骗骗老百姓可以,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才不不信呢。
所以说,将领们没有熬过安全期大多数就被老朱解决了,错不错杀也就没办法了,这就是帝王之术。
朱元璋的部下个个能征善战,怎么就预料不到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其实,朱元璋的这些部下,个个能征善战,也可以说个个都是人精,他们未必就不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可惜,他们都鲜有能够全身而退、得以善终者,究其原因,在我看来,应该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首先是他们没料到朱元璋下手会那么狠、那么快;其次是人性的弱点令他们舍不得决然与既得利益断舍离!
首先是他们没料到朱元璋下手会那么狠、那么快我们都知道,一个成功的朱元璋背后是有着一大群威名赫赫、功勋卓著的开国功臣的,这些人大部分很早就跟随了朱元璋,一直南征北战,为朱元璋最终夺取天下立下了赫赫功勋,可以说都是大明王朝的开山元老,因此,朱元璋在建立了大明王朝之后,也给予了这帮兄弟丰厚的回报,先后有34位被封为开国公侯爵,其中公爵6人,侯爵28人,可谓是风光无限!
然而,随着天下大定,朱元璋对这帮开国功勋的看法与态度也跟着发生了变化,他知道,这些人在战争时期,都是能够独挡一面的悍将,可在和平时期,却成为了对国家有着巨大潜在风险的隐患,毕竟,这些人个个能征善战,并且个个手握重兵,以自己的威望,自己在世时,倒是可以驾驭得住他们,可人固有一死,皇帝也是人,也有去世的那一天,所谓的“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将来自己一旦归西,如果继任者无法驾驭他们,那对国家将是后患无穷!尤其是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这种考量就更为明显,毕竟,皇太孙朱允炆只是一个十多岁的黄毛小子而已,在这帮开国功勋当中毫无威信可言,将来必然驾驭不住他们。
因此,为了给孙子留下一个相对稳定的统治环境,朱元璋毫不犹豫地对自己昔日的兄弟、如今的部下举起了屠刀,最终,到了洪武末年,这帮开国功勋被他清理得所剩寥寥无几。
应该说,对于朱元璋这种行为,这帮开国功勋们未必就不清楚、未必就不能理解,只是他们都自觉不自觉地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定的侥幸心理。毕竟,他们都是与朱元璋那么多年一起同生共死过来的,是实打实的生死兄弟,更何况,他们中的有些还是朱元璋的发小老乡,有些甚至还是朱元璋的救命恩人,在他们看来,朱元璋即使要清理,也是会看在昔日的情谊上,会手下留情的!
可惜,他们都没有完全了解朱元璋的性格,朱元璋是一个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绝的人,作为一名政治家,只要能为自己的政治利益服务,所谓的情谊,他可以不管不顾,因此,他下起手来,也就不仅快、而且狠!可以说令这帮开国功臣们有点“措手不及”!
其次是人性的弱点令他们舍不得决然与既得利益断舍离作为人,都有很多人性的弱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很难与既得的利益断舍离,干脆得不到那倒也罢了,可一旦得到之后,别人要拿走,那可以说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
这帮开国功勋就是如此!
他们大半生南征北战,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好不容易到了收获的季节,得到了老板朱元璋的丰厚回报,可现在老板又不放心,想将当初送给他们的(比如兵权)收回去,他们心里自然舍不得,再基于第一点原因(寄希望于朱元璋念旧情),他们就更舍不得了,这才导致了最终被残酷清理的悲剧。
事实上,有些看得通透并放得了手的人,比如汤和,还是得到了善终的,而这一切,都应该归因于汤和很早就主动交出了兵权,与世无争地过自己的小日子去了,否则,估计也是很难得善终的!
结语自古以来,狡兔死、走狗烹都是作为皇帝惯用的伎俩和功臣们的命运,对于这点,朱元璋手下这帮开国功勋自然看得清楚,只是他们都过分地寄希望于朱元璋念旧情,以及对自己既得利益的难舍难分,才导致了最终善终者寥寥无几、大部分被清理的命运,应该说,这是他们的悲剧,也是人性的一种悲剧吧!
注:这只是一家之言,如有不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同探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