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攻城不先炸了城门?
华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更是有着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经历了几十个朝代的转换更替,而朝代的覆灭和新生,基本都是伴随着战争的发生。
战争虽然是残酷的,但是却是人类历史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战争并不是只有坏处,战争的发生也是促进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而且古代打仗也给现在留下了很多的历史文化。
但是我们看历史或者历史相关影视剧的时候,古代攻城略地的时候,一般都是一个梯子摆在城墙前,一个个士兵先爬上去攻城杀敌。或者是一些攻城器械去爬上城墙去攻城。为什么不直接将城门给攻破呢?只要城门开了岂不是更有利吗?
首先在古代是没有现今发达的科技,属于冷兵器时期,在攻城的时候只能使用攻城车,就是影视剧中那么大家伙,有车轮和一个尖尖的大木头组合,用来撞门。
而这个攻城车我们也能看出来是个大家伙,需要多人来操作,并且很笨重,而城门前的一般都是有护城河的,或者那种吊桥类似的装置,只有一条路可走,并且很窄,要想冲到大门前很难,而且还是个活靶子。
而城墙是很长一段,范围大,都是突破口,容易找到一个缺口攻上去,而城门只有一个,对方也会严加防范的。这样下来其实攻城门的人死亡程度不比爬梯死亡人数少。
而且攻城门谁也不知道撞多少下才能撞开,目标是很迷茫的,不清晰,容易有抵抗情绪,而城墙只有爬上去杀了对方就能冲去,目标明确,战士可以直观的看到希望和结果,虽然前期死亡较大,但是对方也有疲劳的时候,而城墙上面也是比较窄的,容纳不了太多人。不容易补充兵力,在全力被进攻的时候,还是相对容易攻破的。
而此时在看城门,那种没有吊桥的城门还好些,要是有吊桥的城门,首先要把吊桥放下来,而吊桥一般是铁链做的,不容易破坏,只有打上城墙才能放下吊桥。即便是没有吊桥的城门,也是很难攻破的。
城门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去使用冲城车才行,如果对方城墙上有弓箭手的话,还没有交战,这些推车的士兵就早已牺牲了。而城门一般一面只有一个,相当于活靶子,更是对方重点照顾对象。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城门都是放在最后才进攻的。
那么此时就有人会问,在古代,大部分建筑是用木头做的。城门也是用木头做的,为什么攻城时不直接火烧城门呢?
用火烧呢,不怎么现实,同样也是需要人把货源带过去才行,或者是油等物品,如果还没过去就被打死了,那岂不是还会影响己方进攻吗,油洒了一地,起火了就麻烦了,那么此时就需要火器才能让城门或者城墙着火,但是古代火炮、火药还没有普及。
火药的发明是人们长期炼丹,制药的实践结果。据《范子叶然》的记载,春秋时代民间运用火药,但是此时一般就是民用的。
直到唐代火药转化为炸药,才被用于军事,那么唐朝之前火药的不现实,在唐代,我国已发明火药(黑色炸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炸药。
但是它必须用明火点燃,爆炸力也不大。宋朝时期发明除了火器火枪等物件,在明朝才被发扬光大,明朝还有专门的火器军队,比如:神机营,火枪、火炮都有,规模5000人左右。
随着火药的出现,炸塌城墙或用火炮轰塌城墙也可以允许大部队入城,但总之还是走城门最方便。但是还是那个问题,城门是城墙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毕竟相比于厚实的城墙,城门就是一道木板。
而对方必定是最为重视的,肯定严加防范。城门楼上会有重兵把守,守城门的将士们会利用石头,弓箭,甚至于火烧,泼热油等方式来防御。比起城墙更是重点防御对象。
在说古人实在实战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毕竟比起纸上谈兵是挺实用。定然是考虑这个因素,不是想不到用火攻城门,不过火烧城门成功的难度系数实在是太大了,不实用。
即使退一步说城门烧着了,城内的人可以用石块、等东西给堵上,甚至直接把把城门封死,我出不去,你也进不来。
还有一些防护措施,在城门后加装千斤顶,在影视剧中我们也有看到过。而千斤顶是金属做的,算烧了城门,千斤闸短时间内也不可能被烧化,撞毁的可能性就更小了。千斤闸可谓保护城门的神器。
所以古人一般攻城的方式就是撞城门,用攻城器械爬城墙,甚至于挖地道。
而主城门作为一座城池的防守重点,守城方必定会对主城门严加死守。在真实的战争中,攻城方想接近主城门都很艰难,更别提火烧城门了。
大家认为呢?有什么不同的简介和看法,下方留言探讨。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为什么古代攻城不先炸了城门?
谁说古代攻城不轰城门的?但凡能轰得开,古人第一时间就会先轰了它。
很多人认为,古代的攻城战,往往是进攻一方扛着长长的梯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爬上墙头后,再展开进攻。
因此,就有人觉得古人在军事上“智商堪忧”,干嘛不拿炮火先轰了城门,这样攻起城来,不就顺畅多了?
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并且还错得十分离谱。
古代人打仗,不管是轰城门,还是翻墙头等攻城方式,均会雨露均沾,只要能达到预期结果,古人绝对会用上各种方式。
所以,不存在古代攻城不轰城门这一说,只不过,因为城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轰开,因此才会在攻城战中,多采用爬墙这种方式。
要说明这个问题,就需要先来看看古代的城门到底长什么样。
受不少古装电视剧的影响,在很多人的脑海里,古代的城门,大致是由两块并不算厚的木门组成,虽说看着高大磅礴,但若是真心想破坏它,好像并不是什么难事。
甚至还有人认为,只要有几把利刃,用力劈砍之下,就有可能将其破坏掉。
当然,用利刃劈砍有些夸张,不过在很多电视剧中,倒是出现了另外一幕攻破城门的场景,那就是一队士兵抬着一根粗木柱,使尽全身力气撞向城门,在木柱的猛烈撞击下,不一会城门就被撞开了。
如果你认为古代的城门真的是这样,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都知道,城门是一座城池最要紧的防线之一,因此古人对于城门如何防守,是会下很大功夫的,远不是弄两块在中看不重用的大木板就了事。
一般情况下,古代的城门采用的是千斤闸结构,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城墙上设置固定的凹槽,并在凹槽内放置闸门,用闸门的起落来控制人员的进出。
而闸门的起落,则是靠着设置在城墙内侧的绞车,需要打开城门时,士兵转动绞车升起闸门,而遭遇敌情时,就把闸门落下来。
那么说,这道闸门就十分保险吗?难道它就不会被粗木柱甚至是炮火轰开吗?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个闸门并不轻,通常都在千斤重以上,并且,为了防止敌人撞破,这道闸门在制作时,都是采用铁皮包裹实木的方式。
换句话说,这闸门整个从里到外,都是实心的,并且外面包裹的还有厚薄不一的铁皮,以及密密麻麻的铆钉。
实心木、铁皮、柳丁,再加上高大的体积,综合下来,一个城门的重量,少说也有千斤重。
而在古代,可没有什么现代化机械,要想凭借人力和传统的方式毁掉这城门,怕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那么,有人会说,没有现代化机械,但是有火炮啊,宋朝时不就已经发明了“霹雳炮”,明朝时火炮的技术更是上了好几个台阶,用火炮去轰,任他千斤闸还是万斤闸,估计都得化为碎片。
道理确实不错,但有一个问题就是,要想用火炮轰城门,那就必须让城门处在火炮的有效射程内。
并且,古代由于技术的限制,火炮的准头很差,如果离得太远,那最多也就是吓对方士兵一跳而已。
简单来说,就是让火炮离城门近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火炮的最大威力。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才能把火炮放的离城门更近一点?要知道,敌人城墙上站的都是士兵,不是稻草人,他们不会眼睁睁的任由你把火炮放到他们眼皮子底下的。
你敢放火炮,我这边就有各种弓箭、弩等远程武器招待,甚至,在某些城池的城墙上,还设置有弩车、火炮这样的反攻城装备。
在这种远程装备的加持下,你想把一门火炮放到对方城门不远处对着轰,无疑是痴心妄想。
就是因为古人知道用火炮轰城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受到了很多条件限制,比如城门太厚,再比如不容易接近等,因此,才在攻城战中很少对着城门去轰。
除了上述这些限制之外,还有就是轰开城门后,会面临更痛苦的局面。
假设一队攻城士兵,在运气逆天的情况下,轰开了城门,并把城门毁坏,为后续部队进城提供了条件,但这并不代表攻城战就成功了。
他们会在轰开城门后,遭遇到几样噩梦般的军事设备。
第一个先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个造型奇怪的大型车子,这个车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正面插满了锋利的刀刃。
没错,这就是在攻城战中,让攻城一方吃尽苦头的守城神器---“塞门刀车”。
说是大型车,其实塞门刀车的整体构造很简单,只有两个轮子,其余部分就是实木包裹铁皮制作的框架,框架的总体宽度,一般都和城门宽度接近或者相同,把它推到城门前,会刚好堵住城门,因此就叫做“塞门刀车”。
另外,既然叫做刀车,那肯定有刀,根据史料记载,古代的塞门刀车,一般会在正前方装有 24 把钢刀,有的还会更多。
这种塞门刀车的用途有两个,其一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敌人弓弩、石块之类的远程攻击,而另一种,就是能够阻止敌人进入,并杀伤敌人。
只要在使用时,将它推到城门处,把城门口严严堵死,那么就能让敌人付出极大的伤亡。
你不是想进城吗?那好,先过了塞门刀车这一关再说,而要想过这一关,那士兵就得顶着明晃晃的刀子冲,这一冲就是死。
并且,有时候冲得太猛,第一排甚至第二排士兵,就会被直接推到刀车之上串死。
假设进攻一方人数足够,将帅也狠心,士兵也愿意送死,硬是拿人命把这塞门刀车给破坏掉了,城门处也畅通无阻了,那是不是就等同于攻城战成功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还有一个更让进攻一方崩溃的地方出现了。
这个地方叫做瓮城,何为瓮城?是指在城门连接处,所建立的防御性设施,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在城墙内部再建了一道城墙。
这个瓮城的特点,首先是内部空间有限,毕竟他是和外城墙连接在一起的,所以两者之间的活动空间十分局促,尤其是相对于成群的士兵进攻的时候。
另外,在瓮城之上,守城一方往往会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也就是说,进攻一方将会再次遭遇在第一道城门的全部噩梦经历。
并且,还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受到守城一方密集的攻击,想象一下,只要守城一方武器充沛,那基本上进攻一方在瓮城里是有来无回。
更让人称奇的是,古人在经历的无数次战争之后,也在瓮城的建设上积累了不少实用经验,比如,瓮城的城门,与外城墙的城门,往往不会设置在一道直线上,之所以这样做,就是防止进攻一方用攻城槌等重型武器破坏城门的。
目前我国保存最完好,规模也最大的瓮城,是南京明城墙的内城南门聚宝门(今中华门),其结构之复杂,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
在聚宝门这个瓮城中,单是城门,就有一主三辅共四道,每一道均采用了包铁门和千斤闸,另外,在瓮城内部,还设有二十七个藏兵洞,每个洞能藏兵一百人有余,二十七个就是近三千,而这三千人,就是等敌人进入瓮城后的大杀器。
只要敌人进入瓮城,后方派兵一堵,前方厚重的千斤闸又让他们一时半会无法攻破,进退不得的情况下,就会让敌人成为“瓮中之鳖”,这就是瓮城的最大,也最厉害之处。
并且,瓮城除了能够应对敌军进攻以外,还能够在遭遇洪水等自然灾害时,一定程度上抵挡洪水过境,最大程度上保证城内人的安全,真的可谓是一城多用。
一个是插满利刃的塞门刀车,一个是设施完备的瓮城,这两样就是古代人在守卫城市上的最大依仗,而这两样,在古代没有现代化武器的情况下,一般是很难单凭人力攻破的。
这也就是为何孙子兵法中,为什么会说“攻城为下”这句话了,不是不想攻,而是着实不易。
那么,回到问题本身,如果城门不好轰,那么用大炮轰城墙会不会就能成功进入城内呢?理论上,如果火力密集,且不间断的情况下,什么城墙都能轰开。
但问题是,古代的大炮威力有限,且持续性不强,更重要的是,城墙却超乎想象的结实。
受技术限制等原因,古代的火炮或者是大炮在威力上要远低于现代火炮,并且射程较低,若是想轰开城墙,那就必须在很近的距离开炮才行。
这还是问题之一,另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持续性,由于古代火炮在设计时缺陷较多,一门能够攻城的重型火炮,往往一天才能放几次,这样的效率,明显无法大面积毁坏城墙。
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十五世纪的时候,东罗马的君士坦丁堡防卫战中,进攻一方的奥斯曼苏丹用来轰城墙的巨炮。
这种巨炮可以说代表了当时火炮技术的巅峰,不管是射程还是威力都是如此,但效率低下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并且,在当时,奥斯曼苏丹一方,为了克服这个问题,采用了“以量变产生质变”的方针,提前设计了几十门的巨炮,同时还准备了充足的炮弹。
为了拿下君士坦丁堡,奥斯曼苏丹的士兵,前后累计发射了五千多枚炮弹,但最终的结果,也就只是把城墙轰了几个缺口而已。
最后,君士坦丁堡陷落,据说还是因为一道小门忘了关才导致的。
除了火炮威力有限和效率低下之外,攻城的不易之处,就是城墙实在是太结实,在最早的时候,城墙一般都是采用土夯筑成,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更多材料的应用,城墙也越来越抗揍。
根据史料记载,在东晋时,就已经出现了用砖砌成的城墙,而到了唐、宋时期,除了传统的砖包城墙之外,还在其中加上了大量的条石、块石等坚固的材料。
明清时期,城墙更是添加了糯米石灰浆,并在建筑时,采用桐油拌合石灰胶结而成。
这样的城墙在坚固程度上,并不次于现代的混凝土结构,当然,再坚固也架不住大炮硬轰,因此,古人在设计城墙时,往往都会设计异乎寻常的厚。
这种厚度,只要实地参观过古城墙就会有直接体验,像西安的古城墙,目测厚度就足足有四五个车道那么宽。
如此之厚,就算用大炮轰,顶多也是轰几个缺口,要想全部轰开,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这还不直观,那么在抗战初期,日本人 进攻太原,重炮加飞机连续轰了三天三夜,也没轰出来个所以然。
最后还是用坦克开道,掩护着重炮直接开到了城墙下,硬顶着城墙轰,才勉强轰开了一个缺口而已。
并且,太原在古代的行政地位,可要比西安低一些,即便如此,城墙都如此难轰,若是轰西安的古城墙,其难度可想而知。
再往更远的地方想一想,那些古代的边境要塞,由于常年抵御外敌,城墙就必须修得更厚更坚固,这些地方若是用古代技术水平低的火炮去轰,那纯属是浪费炮弹而已。
所以,综上所述,古人在攻城战时,并不是不想先轰了城门和城墙,而是在实际操作中难度实在太大,毕竟古代没有现代化那种威力巨大的远程武器,因此,才不得不得出了“攻城为下”的这种结论,转而采用爬墙的方式攻城了。
为什么古代攻城不先炸了城门?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295条回答。
很多人以为城门是古代的城市薄弱环节,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第一,古代城门非常坚固。
大家有兴趣去中国各大古都,看看复制当年城墙的现代城门。
这些城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坚固且分为好几道。
最差的城门,一般也有两道门,也就是内外各一道。
比较庞大的城门,里面则有好几道门。
这些城门不但庞大,而且都是用厚木制作而成,极为坚固。
在古代,不要说刀枪剑戟,即便古代投石车的巨石直接命中,也是不能摧毁的。
古代中国攻城,对付城门的是一种撞车。
这种撞车通过持续的撞击,在不严重破坏城门的情况下,将门撞开,便于攻城士兵进入。
这种战术很少用,因为危险太大,极其容易失败。
第二,古代城门往往是直接堵塞起来的。
古代战争爆发以后,如果守城一方认为自己是绝对劣势,往往直接用木料、石料等各种东西,直接将城门阻塞起来。
即便攻城车能够撞开城门,面对这么多阻塞物也是无法前进的,还是等于0。
第三,古代城门外面往往都有护城河。
除了极度缺水的地方,古代城市只要有城墙,一般都有护城河。
攻城的各种工具,很难直接越过护城河进行攻击,比如上面提到的攻城车。
比较城墙打击城门的远程武器,主要是投石车和大炮。
然而,古代大炮没我们想得那么厉害。
普通大炮射程只有几百米,发射的炮弹主要是石头。这种武器难以轰倒城墙,对更为坚固的城门也几乎无用。
第四,古代存在瓮城。
印度也有这种东西,就是城门套着城门。
即便你侥幸攻破了城门冲了进入,你会发现你落入了瓮城。
所谓瓮城,就是在城门内侧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
敌人攻入瓮城以后,还要再次攻破这里的城门,才能突破。
第五,城门是古代防御火力最强的地方。
由于从城门突破较多,这里设有大量的强弓硬弩,以及各种防御性武器,也驻扎最多的士兵。
以南京中华门城堡为例,这个城门有4层墙体,共有藏兵洞27个,可以藏兵3000人,还有大量的各种武器和辎重。
如果从城门进攻,会遭到最为强烈的防御,只有傻瓜才会这么做。
其实,古代攻城的难度是极大的。如果不是这样,统治者也不会花费巨资修建城墙了。
为什么古代攻城不先炸了城门?
不存在古代攻城不轰城门的情况。
因为城门是大军入城最便捷的通道。进攻一方即便从城墙上破城而入,最终也还是会想办法打开城门,引大军进城。
所以只要条件允许,攻方肯定是既用大炮轰城墙,也用大炮轰城门。
比如万历抗倭援朝战争中,明军进攻平壤的七星门时,就是直接用大炮轰开了城门,杀进了平壤城。
当然,这种情况在我国历史上比较少见。
我国历史上之所以很少看到攻方通过轰城门的方式拿下城池的记载。主要是由于我们古代的城门,都比较坚固,难以攻破。
我今天的人以为古代城门是这样的。
以为就是两扇门,门上蒙层铁皮,门后杵根大木桩子就完事了。
攻方进攻,轻轻松松就可以顶开。
然而实际上,我们的古代城门是这样的。
比较大的城市的城门,都有翁城。
瓮城的城门一般与主城城门不在一条线上。
通常是开在主城门中轴线的两边。
这种事情下,攻击一方就算轰开了瓮城城门也没用。
炮弹能拐弯吗?
如果攻方想继续轰主门,只能把大炮运到瓮城里面。
可是,守军不会坐以待毙。
守军站在城墙上往下射箭,此时的攻方就是活靶子。
当然,有些城市的瓮城城门与主门处在一条直线上。
比如南京的中华门。
可是古代的火炮没有膛线,准星差,不像现在的火炮,几公里外都能指哪打哪。
古代的炮,两三百米以内,可能还有准星。
两三百米以外,就只能靠瞎蒙了。
而且是越大口径的炮,准星越差。
这种情况下,攻方要想击中主城门,就必须要把大炮移动到离城门很近的地方再开炮。
特别是轰南京中华门这种特大号的瓮城。
要想轰开最里面的一道城门,大炮就得运到城门下方,脸对脸的轰。
但是,守军怎么可能让攻方轻而易举的把大炮挪到近处呢?
明显是不可能的嘛。
城墙上的守军用床弩射击,别说攻方根本就靠不近城门。就算能靠近,也肯定会被箭弩射成刺猬。
你千万不要以为攻方可以夜袭,以为可以半夜悄悄得把大炮运到城门下点炮。
因为古代攻防战,守军肯定也有机动部队。
攻方敢半夜派小股炮灰来送死,守军就会派敢死队出城玩命。
而且,就算瓮城城门和主城门全部被大炮轰开了也没事。
守军只要推出挡门刀车,一样可以把进攻一方的士兵暂时拒之于城门外。
面对明晃晃的尖刀,谁敢往前冲?
这时候,守军完全有时间把城门再修好。
另外,如果攻守双方兵力过于悬殊,古代守军也会封城门。
也就是用沙包、砖头或其它的重物,把城门封住,只留出一人宽的过道。
比如太平天国时期,清军就经常用重物把城门封住,逼得太平军不得不挖地道,用土工埋炸药的办法炸城墙。
后来太平军和湘军攻守易势,湘军也用同样办法对付太平军。
总的来说。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古代的城池攻防战,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
进攻一方怎么攻城,要根据实际情况来。
如果城池防御力不强,比如像朝鲜平壤那样的矮城,直接炮击城门就可以了。
只要城门一破,拿下城池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是我国古代的大城,那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做部署了。可以轰城门,可以轰城墙,也可以城墙、城门一起轰。
只要有助于破城,什么方法都可以。
诚然,古代直接用大炮轰击城门的例子的确不多见,但翻看史书,也能找出一些记载。
我们不能因为记载不多,就武断的说古代不会用大炮轰城门。这是不对的。
为什么古代攻城不先炸了城门?
且不用看古代,你去西安北门看看城墙上1926镇嵩军围城十个月留下的炮弹坑,他们为什么不炸城门呢?护城河足足十几米宽,你要靠近,就要面对三面长枪短炮的围攻,就是给你炸开了,进去了,也只是进了瓮成,瓮中捉鳖知道吧,进了翁城就要面对四面居高临下的长枪短炮,城墙可不是农村的院墙,别说跑马,并排跑十匹马都不嫌挤,底围更是二十多米宽的夯土芯加青砖面,真不是你想炸就能炸开的,我不禁又想起来一个电视剧里的镜头,大侠从城墙顶一个翻身跳下去,别的我不知道,你从西安城墙跳下去绝对死的翘翘的,不存在半条命一说
为什么古代攻城不先炸了城门?
一旦战争爆发,守城方最重点守护的永远是城门,首先一般古代的城外面都有一条护城河,无法直接靠近。另外,古代的城门是用非常厚实的材料建成的,不会轻易炸开。守城方在城门上用大量的士兵射箭,往下扔石头,向下倒烧得滚烫的油,总之,用各种办法来保卫城门。
护城河。护城河太宽,太深,河底还有各种尖锐的利器,想要攻打城门必须先过护城河这一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