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越分越小是什么意思?

“推恩令”是一个阳谋,是建立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文景之治”朝廷实力强盛的基础上的。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时期刘彻开始实施的,在之前是没有的,我们现在看一下之前是什么状况。

诸侯国的情况,推恩令的起因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王的儿子只有一个可以继承王位。而其他的儿子则不能做王,只能叫做公子,其它公子要是比较受他爹喜欢,或者有功劳的有可能会封以君位。

君是王以下的最高爵位。对应的是汉爵,相当于列侯。君是可以有自己的封地和属官。这种形式相当于另类的推恩令。

这样爵位的土地分封很大程度上分化了国家权力、土地、国力等。战国时受封君影响最明显的是楚国,楚国国土面积虽然大,却有着数十个封臣,导致王权极度分散。整个国家大而不强。

楚国去远征的时候,导致的大多数情况就是楚王亲军占比很少,大部分都是各封臣自己的私兵。且战斗素质极低。国力不集中,就导致损耗。

而汉朝的诸侯王比起战国的诸侯王,有一个权利是没有的,在没有推恩令的时候,汉朝初期的诸侯王可以任命一些低级官员和将军,但是是没有权力对其封爵,而战国时期的诸侯王是可以的。

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了,诸侯王的权利无法分散出去,还是诸侯王一人全权掌握。而这样诸侯王的实力就很强了,比战国时候的诸侯王是强不少。

那么诸侯王这么强了,单打独斗自然不是中央的对手,但是又不是一个诸侯王,要是联合起来,中央就有点不够看了。而后就发生了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是一次诸侯国的叛乱,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汉景帝想消弱诸侯王的势力,就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你说这么整,诸侯王肯定是不能行啊,怎么呢?开打呗。

但是一个诸侯王的力量是打不过中央的,那就联合其他的诸侯王,反正都属于共患难,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然后就产生了历史上的七国之乱。

推恩令的产生

那么七国之乱发生后,让汉朝皇帝不安了。朝廷就一直想办法继续消弱诸侯王的权利。但是汉朝的政治传统却是不利于削弱诸侯王,不经如此,还会使得朝廷虚弱。

因为被封出去的给诸侯王的土地,中央是不能没有原因的情况下收回,那么不能没有原因的收回,这部分土地一直就不属于中央直接管理。

但是每一朝的皇帝,又有新的兄弟姐妹。之前收不回来也就算了。现在又的给新一轮的兄弟姐妹分土地。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中央的土地一直在减少。失去直接控制权。

诸侯国越多越多了,中央的权利、土地等越来越小了。那么结果就是诸侯王强大了,中央开始消弱了。这种情况,中央就更加的焦虑了。

怎么样土地才会又回到中央呢。只有诸侯王没有子嗣,或者犯法,要是没了子嗣还好说,都收回了,但是王犯法,收回的土地还是太少的。

但是要指望王没儿子的话,那太难了,王都是富得流油的人,还能缺个女人吗?除非这个王没有在那方面不行。所以也不怎么显示,要是靠诸侯王犯法把土地收回来,那可等吧,没个几代几十代估计是回不来。

那么只能想其它办法了。那么靠帝王一个人想出来有点够呛。那么枕头来了。主父偃、朱买臣、贾谊这样的“士”为了在汉朝廷求得一官半职。

那么没有功劳是不行的,想要“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必须想办法获得皇帝的垂青,只有出奇计才能让汉武帝“不拘一格降人才”。

而此时要是把诸侯王的问题解决了,自然荣华富贵还会少吗。于是这些人开始不断上书,开始谈论国家大事。

而推恩令的提议者主父偃此时闪亮登场了,主父偃知道皇帝的心理,毕竟富庶的国土,谁也不想封出去,封出去,皇权变相的就少了。于是主父偃在上书中谈到:

“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平津侯主父列传》

理解过来的大意就是:现在诸侯王很强大了,有的诸侯王城池几十座,封地方圆上千里。要是不管他们吧,这些诸侯王就过的潇洒的不行,生活态灿烂。要是管的厉害吧,也不行,就和朝廷对着干。

如果消弱诸侯王的权利,就会像之前七国叛乱一样开始联合造反。正常的方法是指定不行。那么有一个方法倒是可行。诸侯王地位财富没得说,整天没事的时候,在古代也没多少玩乐,那么只能生孩子了,要说汉朝的生孩子,就佩服中山王刘胜,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就因为推恩令的情况,刘胜的后代刘备到东汉末年时从成了织席贩履的了。

但是诸侯王的传统继承人只有一个。那么其他的儿子就没什么可继承的了。对诸侯王的其他儿子是不公平的。主父偃提议让诸侯王把国土分给自己的所有孩子。都给他们封侯。

这样的结果就是诸侯王的庶出子嗣都会感恩皇帝,而把土地都分开了,那么诸侯王的势力也会消弱。

诸侯王没有权限封爵,就让朝廷给诸侯王的儿子封爵位。于是敲定了让一个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继承王位外。再把次子和三子封列侯,而封地是从诸侯国的土地里划分。这样的情况就是不用消耗中央土地,而诸侯王的权利也变小了。

而且王的庶出儿子封的列侯还隶属于中央管理,是不归诸诸侯王管。那么诸侯王每代子嗣封点,传宗接代几次诸侯国的土地还有啥呢。

推恩令下,刘备开始卖草鞋

就比如刘彻的一个兄弟刘胜,被封中山王,而刘胜的太色了,也太能生孩子了。挂了的时候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

刘胜的第五个儿子叫刘贞,按照推恩令应该是封侯的。然后刘贞这一支就开始繁衍下来,推恩令也一直推了下来。刘贞(陆城亭侯)下来儿子刘昂、刘禄(漳侯),就一直往下推。

刘恋(沂水侯);刘英(钦阳侯);刘建(安国侯);刘哀华(广陵侯);刘宪(缪水侯);刘舒(祈邑侯);刘谊(祈阳侯);刘必(原泽侯);刘不疑(丰灵侯);刘惠(济川侯);推到刘雄的时候,没有封地可推了。

刘雄生了个儿子叫刘弘,刘弘又生了个儿子叫刘备!刘备是啥样呢,我们是比较熟知的,在东汉末年的大街上卖草鞋。现在看看推恩令怕不怕,王的子孙开始卖草鞋了。

但是这样政策,对于不少的诸侯王来说,自然是有人可以识破的,但是没用啊,汉武帝时期,军力实在太强盛了,联合几个诸侯王也打不过汉武帝。那么只能实行中央的政策了。

但是也不能整的过于着急,所谓“狗急了还跳墙呢”,有时候温水煮青蛙往往是最好的办法。这样慢慢的整吧。而一个诸侯国就开始一代一代的分封,一代比一代小。直到像刘备那样封无可封。

此时诸侯王的问题得到解决了,主父偃提议的推恩令这招汉武帝都觉的“真损!”

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

而主父偃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一年之中升了四次官!

推恩令的目的

推恩令就是让诸侯王的所有儿子都享受到受封的权利,因为庶出的儿子之前是享受不到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分化诸侯国的势力,分散嫡长子继承的力量,为之后中央集权做准备。

众所周知,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我国的封建时期的基本传统制度。原因之一就是为了集中诸侯王的力量,避免因为继位带来的内耗,而庶出的其他兄弟就成为了诸侯国的辅佐力量了,辅助嫡出管理诸侯国。

而只有家族的团结力量才大,而推恩令就相当于分家产,分家就意味着一个大的家庭变成了一个个小的家庭。力量上也就自然变弱了。而推恩令的目的各大诸侯王也能看出来。

但是推恩令摆明了就是阳谋,不怕你看透,看透你都没办法拒绝。属于一个相当厉害的消弱诸侯王的政策。

推恩令作为阳谋,很难被拒绝,推恩令已经深深看透了人性。人本来就是注重自身的利益的,而之前只有嫡长子继承制度,把庶出的兄弟束缚住。

而这个推恩令就把庶子的地位提高了,也不怕诸侯王不同意,中央给了庶子权利,自然就会在诸侯国的内部开始逐渐瓦解,就是诸侯王不乐意,自己庶出的儿子也会想办法。而汉武帝时期,中央实力很强,诸侯王只能主动加被动接受推恩令。

推恩令升级

而推恩令出来之后,诸侯王其实也能有相应的办法。推恩令的前提是诸侯王有很多儿子才能有效,那么诸侯王要是儿子少,或者就生一个的话,推恩令的效果就降低了。

此时推恩令就升级了,贾谊的提议登场了,贾谊的办法比主父偃提议的推恩令还狠!就是专门针对这种情况的,要是诸侯王不生儿子怎么办。

诸侯国又大,孩子还少,那就先把诸侯国分成一个个的小国,先空在那里,等诸侯王生出了儿子就可以直接封了,要是不生的话,就一直空着。贾谊的这个升级版可谓是更阴。

这样的政策一直贯彻下去,汉朝的分封制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动解题。一个个诸侯国变成更小的诸侯国,之后在变小。一个诸侯国可能到了最后,土地只有郡那么大了,甚至还不如。

而中央对于诸侯王是有严格规定的,违反了相应的法律就会受到处罚,比如诸侯王要是没有在一定的时间去上朝就是死罪,还有诸侯王需要向中央交钱纳贡。

在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的时候,汉武帝以诸侯王纳贡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处罚诸侯。

被夺爵者的诸侯数量高达106人,而这个数目占比当时列侯的一般人数。而汉武帝也用这样的政策收回了大量的封地。而此时中央的权利完全压制了所有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在无嚣张的资本了。

结语:

在汉朝中央占据绝对优势局势之后,中央又推行了相关的一系列针对诸侯的政策,最后诸侯王的权力只能享受自己封地租金,而没有权利管辖自己的封地,诸侯王成为了徒有其名,而没有其权的一个职位。最终汉朝的诸侯沦为一个个富家翁。

文/历史紫陌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越分越小是什么意思?

我是青岩,我来回答。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就是为了收回地方诸侯的权利,以实现中央集权。

大汉王朝初年,高祖刘邦当上皇帝以后,迅速翦除了“异姓王”实现了国家的真正统一。刘邦认为秦朝“二世而亡”是因为采用“法家思想”使得秦国的律法过于苛刻,导致民怨沸腾。汉高祖刘邦准备采用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轻徭薄赋让天下百姓休养生息。汉帝国经过几年的发展,汉高祖刘邦发现中央政府真正能掌控的只是关中地区。帝国的边疆地区因为太过遥远有一些鞭长莫及。随后高祖刘邦与群臣订立了“白马之盟”。

盟约规定:1开国功臣的子孙可世世代代永享富贵。2非“刘”姓不可以称王。("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

汉高祖刘邦开始分封刘姓诸王于边疆各地。以期望刘姓的诸王协助天子管理边疆,如有危机也可以带兵勤王。高祖刘邦在位时尚能压制地方的刘姓诸王。当高祖刘邦归天以后,分封的诸侯王逐渐脱离了中央的掌控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大势力。诸侯王连接在一起对抗中央政府。本是作为汉帝国支柱存在的诸侯王,已成为了中央的大“祸患”。汉景帝(汉武帝的父亲)即位,他采取了削藩加强中央政权的政策。刘姓诸王随即暴发了推翻中央政府的“七王之乱”。汉景帝三年,中央政府仅用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

公元前156年,汉武帝刘彻即位。汉武帝为了再次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随后颁布了推恩令。推恩令的本质就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加以改动。推恩令:要求诸侯王的领土有原来的嫡长子继承制改由长子 次子 三子共同继承制。按照汉朝律法诸侯王隶属于郡管理,地位相当于县。(诸侯王的领土会被其子孙分化继承,成为一个越来越小的地方直至成为庶民。三国时期的刘备就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到了汉朝末年就成了一个卖草席的贫苦百姓。)

推恩令的实施大大加强了汉武帝刘彻对帝国的掌控。也最终使得为祸大汉的刘姓诸王势力,最终烟消云散。

本文系原创 希望 关注 点赞 评论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越分越小是什么意思?

汉武帝以推恩削藩,可为绝妙高招,如此招式后世之帝王不能很好地利用,可见,也是因人而异,因时而为。

推恩令消除了汉朝建立以来多次威胁到王朝政权的藩王之乱。推恩令的实施起到了化大为小、化难为易的效果,同时为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在推恩令的实施时强制要求各藩王,将朝廷的封地再分配给所有子弟。藩王妻妾成群,儿子少在几个,多在几十个。重新封地后子弟均为侯爵,大小和县差不多,个体势力远远小于原藩王,已经不会对朝廷构成威胁。

汉武帝在位54年,到汉武后期,各侯王穷困潦倒者不计其数。

汉武帝每年都要祭祖,要求所有王侯必须到场,必须带有一定数量祭品,几十年下来,许多王爷拿不出像样的祭品,丢了性命。怎一个惨字了得。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越分越小是什么意思?

西汉初年,刘邦斩白马与天下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白马之盟的本意是巩固汉家天下,但却反而因为过于依赖同姓王而使其坐大。

诸侯王国的存在与中央政权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诸侯王享有特权,可以任命所辖支郡的郡太守以下的官员及征收赋税徭役。此外,他们还利用控制盐、铁等资源,减免百姓赋税,与朝廷争夺民户。平日,他们还豢养了不少宾客,帮他们出谋划策,通过各种方法与汉廷分庭抗礼。

针对分封制的弊端,文帝时期的贾谊,在那篇被称为西汉第一雄文的《治安策》里就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

诸侯的势力弱,皇帝就便于用道义来使唤他们。封地的规模小,诸侯就不会产生非分之想,要分封更多的诸侯来削减单个诸侯的势力。

同姓诸侯王国在历经了景帝的削藩之后,虽然王国变得仅领一郡之地,但是有些大的王国境内仍然是数十座城池相连,拥有上千里的地盘,势力依然不小。

武帝执政后,为了防止这些诸侯王国互相联合起来,反抗中央政权,于是采纳谋臣丰父偃的建议,在元朔二年(前127),颁布“推恩令”,用以缩小诸侯王国的领地。这一措施的具体方法是:诸侯王可以用自己的私恩将领地内的土地割给他的子弟,由朝廷定立封号,建立侯国。新的侯国一旦设置后,这块地方就不再从属于原来的诸侯国,而必须改为相邻的汉郡统辖。

如此一来,侯国设置的越多,诸侯王国的领域便会变得越来越小。因此,推恩令的实施,效果与削地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只不过是规模没有削地那么大,并且名义上比削地好听罢了

实行推恩令,从表面上看好像是诸侯王自己愿意的,但实际上是带有强迫性质的。一个诸侯王有多少个王子,就必须分封多少个王子侯国,而诸侯王一般都有很多王子,因此西汉所出现的王子侯国前后竟然有几百个,经过几代以后,诸侯王国的领地已大为缩小。

到了西汉末年,经过推恩,诸侯王国的实力已严重削弱,走向衰落,再也无法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了,诸侯王国的数目也从汉武帝初年的24个降到末年的20个以下。至此历经文、景、武帝三代的努力,终于将同姓诸侯王国这个中央政权的威胁彻底消除了。

半闲认为:皇帝最想让老百姓变成一盘散沙,同样也最想让诸侯们变成一团散沙。如果能有这样的办法,还一定要注意不能硬来,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才好大张旗鼓地推行下去。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越分越小是什么意思?

汉景帝时期,他的亲弟弟梁王刘武意外去世,窦太后悲痛欲绝。

汉景帝让梁王的长子刘买继承梁王的王位,另外,把刘武的其他四个儿子全都封王,把原本的梁国一分为五,除了梁国,还分出了四个诸侯国,给刘武的其他四个儿子继承。

窦太后大喜,觉得汉景帝这么做很厚道,让刘武的孩子们全都能享受到荣华富贵。

按照过去的规矩,诸侯国的王位,都是嫡长子单独继承,其他的王子啥都没有。

汉景帝的做法,的确让刘武其他四个原本没机会继承王位的儿子,都成为了诸侯,但也使得本来强大的梁国被拆分成了五个,这么一来,梁国的实力就被极大削弱了。

汉景帝对于梁国的做法,其实只是算特例,并不适用于其他的诸侯国,但这也给了他的儿子,也就是汉武帝刘彻很大的启发,后来的“推恩令”也是一样的意思。

汉朝郡国并行制,刘邦大肆分封诸侯王,想着同姓同宗诸侯一起捍卫汉朝江山。

然而尴尬的是,随着时间推移,一代又一代,诸侯与长安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薄。

由于诸侯们在各自的封国有很大的自主权,所以诸侯们的实力越来越强大,逐渐尾大不掉,反而对汉朝的江山造成了一种威胁,于是后来的汉朝皇帝开始想着削藩。

削藩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天下诸侯那么多,谁也不会愿意放弃手里的权势富贵,汉景帝时期还爆发了七国之乱,就是削藩引起的,好在最终七国之乱被平定。

七国之乱结束后,汉景帝趁机将天下的诸侯们全都敲打了一遍,收回了各诸侯国手里的大部分自主权,而其中几个比较强大的诸侯,也在大乱中被打击了下去。

汉武帝时期,其实诸侯们的威胁已经大大降低,并没有从前那么强势。

但当时的汉武帝,筹备着对匈奴的战争,也不想诸侯们趁机作怪,所以还要进一步打压诸侯。

汉景帝是趁着七国之乱的热乎劲,打压的诸侯,可汉武帝没有足够的理由,也不能硬来,所以在主父偃的建议之下,汉武帝用了一把软刀子,也就是推恩令。

就像汉景帝当年册封梁王刘武的所有儿子那样,汉武帝赋予所有诸侯王的儿子们继承权,除了王世子继承王位,其他儿子们都能够分到一份家产。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诸侯国,原本有二十个县的辖地,按照过去的例子,王世子继承王位,得到的就是这二十个县的地盘,其他的王子们,都没有继承权。

可推恩令颁布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所有王子都有了继承权。

诸侯王有十个儿子,那就要把诸侯国分成十份,除了王世子,其他儿子都要有。

原本二十个县,其他九个儿子至少一人一个县的地盘,那王世子就只剩十一个县。

这还仅仅是过了一代,如果再过一代,诸侯国就会再次被分割成很多个小国,越来越小,这么一来诸侯国就无法对抗长安,再也无法造成威胁。

诸侯国能够反对推恩令吗?当然不可以,这毕竟是圣旨,而且诸侯王要是反对推恩令,首先要造反的就是那些原本没有继承权,现在好不容易有了继承权的儿子们。

本来啥也得不到,现在好不容易能封王,怎么能错过这样的机会。

诸侯们只生一个儿子可以吗?这更危险,古代那种条件,孩子夭折率非常高,只要一个儿子,万一到时候没能长大成人,王位没人继承,诸侯国就直接被废除了。

横看竖看,推恩令都是诸侯们难以解决的问题,根本没法对抗。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之后,诸侯国们都开始变小,变散,变弱,这么一来汉朝就变得强大,而等到那些诸侯国变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汉武帝就有其他机会收拾了。

通常,诸侯王的其他儿子即便被册封,王国规模也非常小,并不会那么强大,原本起家的时候就是一个县,再过两代,恐怕就只剩下村镇大小的地盘。

而这种情况下,即便皇帝想要找茬,将诸侯废除,也不会引起反抗。

汉武帝很擅长找茬,最著名的就是“酎”金夺爵,也就是当时的诸侯们需要进献黄金等贡品,汉武帝要么说黄金成色不好,要么说数量不够,然后以此为借口废黜诸侯。

这时候的诸侯国,已经极其弱小,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

推恩令可以说,已经彻底解决了诸侯国的问题,后来汉朝的诸侯国已经没啥存在感,而明朝无法进行推恩令,是因为明朝的诸侯王又没有实际的封国土地,根本没法子推恩。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越分越小是什么意思?

推恩令的基本政策是允许诸侯王把自己的领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这样通过不断的分封使诸侯国越来越小。这里的小不仅仅是领土越来越小,而且诸侯王的权力、实力都越来越小。各个诸侯王对于中央政权的威胁也越来越小。这就是推恩令的本意和最终目的。

推恩令的推行

据说《史记》记载

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

“齐国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馀焉”

正常情况下,诸侯国的王位和领地只能由一个世子来继承,诸侯国在封地内的权力与皇帝无异,这对中央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使得除了世子可以继承王位,庶子也同样可以继承一部分领地和低一级的封号,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分封下去,各个诸侯国实际的控制范围越来越小,通过这种手段不断的瓦解诸侯国的实力。这种政策的推行使得原本什么都得不到的其他儿子们也能得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封地,所以这些人是很支持这种政策的。

推恩令的背景

汉代开国皇帝刘邦认为秦朝之所以覆灭就是因为秦国在遭受攻击时,没有外部的势力帮助他们,所以刘邦建国后除了延续秦始皇的郡县制又设置了几个诸侯国以备不测。

可是经过几代的发展,诸侯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尾大不掉,已经严重的威胁到了中央政权的稳定。于是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都推行了削蕃的政策,可是都激起了诸侯王的强势反对。汉文帝削蕃引起淮南王、济北王叛乱,汉景帝削蕃引起七王之乱。

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王的实力更加强盛,于是汉武帝就想了这么一个主意,让诸侯国自行瓦解。

中国历史上有过诸多的削蕃行为,而汉武帝的削蕃政策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不仅没有引起诸侯国的抵触反而使各个诸侯国感恩戴德,收获人心又达到了削蕃的目的。推恩令的实行反映出了汉武帝过人的政治才华和政治远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