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何叫弘时和弘昼还有三哥胤祉去抄家?
雍正一路斩棘披荆,最强对手老八胤禩,最终在八王议政逼宫落败后,雍正对“八爷党”相关人员进行治罪,所以派弘时、弘昼,三哥胤祉,一起抄老八的家,此深意很大,毕竟只有两个侄子尴尬角色抄家,于情于理都不合适,带上三叔胤祉,于公于私都显得比较有份量,好办差。
八爷党的落败,对他们该清算的清算,该抄家的抄家,那么雍正就此放心了吗?答案是没有!要知道,八王议政逼宫,雍正觉得跟弘时和弘昼脱不开关系,所以决定验证他们到底有没有背叛自己,带上三哥胤祉,同样,对这个哥哥胤祉也不放心。
雍正不仅打压清流,甚至下旨要杀李绂,是仅仅清流们拆雍正的台,反对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吗?归根结底,是雍正想借着这势,拿掉清流这一大隐患,并对三哥胤祉进一步敲打和考验,毕竟胤祉才是这一帮清流背后最大的领袖。
当初李绂为何要出头为士绅们打抱不平吗?这根本原因是跟他利益渠道有关。
清流的利益渠道李绂是个清官,就是因为他的清廉,刚开始雍正很重用他,李绂是首次恩科的主考官,后来因科考泄题原因导致终止,李绂又被任职湖北巡抚,再后来雍正推行新政的时候,专门把李绂从湖北调回直隶当总督。
李绂途径河南时,看到田文镜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妨碍了文人的利益,李绂看不下去,所以出头维护一下读书人的利益,劝说田文镜不要为难士绅,但田文镜在其位,谋其政,心里只有雍正,谁的油盐都不进,所以李绂决定参田文镜。
李绂作为清流代表,在河南有很多门生故吏,这其中李绂曾受过这些士绅的利益输送,所以才为此打抱不平,讨个说法。
在李绂回京后,便拿了块鸡血石去府上看望三爷,而一向清贫如洗的李绂,却拿鸡血石为礼,胤祉喜欢得不得了,边把玩边询问来路,李绂告诉三爷,是从武昌的一个缙绅那拿来的,胤祉脸色大变,直接扔还李绂,还让他立马归还人家。
按李绂说法,他刚开始打算花500两银子买的,但士绅不肯卖。最后过了一年,士绅亲自来找他,开价2000两银子求他帮士绅的父亲写一篇墓志铭,李绂答应了,但是不要钱,就只要鸡血石作为回报。
虽说李绂为官清廉,但不是个穷官,要知道他拿出500两银子的时候,眼睛都不带眨的,就是为了博三爷一乐,文人嘛,靠知识赚钱,既未受贿,也未贪墨,而真正愿意花大把钱买文人字画的,实际上,就是这些缙绅阶层,这也是清流另外一个收入渠道。
所以李绂才决定参田文镜,一方面推行新政确实打击了士绅一族的利益政策,也是间接推动了李绂背后的利益。另一方在文人眼里字画就是宝贝,胤祉觉得李绂写一篇墓志铭换来2000两银子的鸡血石,大喊对方不亏。
可见,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策,严重妨碍士绅的利益,就相当于,间接切断了清流们的另一个利益渠道,所以为了利益,清流党要跟着田文镜死磕到底,向雍正发难。
派胤祉抄家是雍正对他再次考验当时雍正要杀李绂是假,打击他背后的势力是真,而李绂背后站的,正是胤祉,要说李绂是清流的“门面”,胤祉就是清流的“话语权”,雍正打击李绂,相当于拿掉胤祉的影响力,胤祉为了保住李绂,免跪的恩典都不要了,这也坐实了胤祉是清流党领袖的身份。
同样,这次派胤祉去抄老八胤禩家,是雍正对他进一步的敲打,雍正真正意识到除了八爷党,清流也是一大隐患,清流的势力越大,代表着胤祉的影响力越大,所以雍正点名三哥胤祉去抄老八的家,是对他再次的考验。
当时雍正安排老八负责关外王爷旗务整顿时,十三爷胤祥就提醒雍正了,关外王爷可都是带着兵来的,你可要防着点啊,雍正满不担心的样子:让他去办,翻不了天,老八这人呐,可是深不可测,如果是个脓包,迟早都得挤了他!
这样看来,雍正早就想对老八下手了,这次的八王议政逼宫,也有可能是雍正设的一个圈套,就等着老八往下跳,结果老八真的掉进了坑。
而在整件中,雍正的三个儿子,除了弘历派到外地办差,没有被牵扯进来外,还有弘时和弘昼躲不过,所以雍正让两儿子一起抄家,是想验证他们有没有背叛自己。
之所以带上胤祉,一是按章程办事,份量会重些。二是为了敲打,进一步考验三哥胤祉,毕竟他是清流党的领袖代表。
弘昼和弘时抄家表现态度不同果不其然,经雍正这么一验证,很显然,三人中,弘时最愚蠢,派他去抄家本身就是一种试探,况且还派身边侍卫图里琛监视他,不过弘时想法太简单,没有往深处想,抄家表现得还很积极,索性把老八的家人和门下全部发配到云南了。
老八胤禩管家跑来跟老八说,老八还纳闷着:“雍正的圣旨上,都没有写这一条啊?”
管家也在嘀咕着:肯定是这个三阿哥弘时,这小子可比他老爹还狠哪!
这样一来,老八觉得弘时是个心狠手辣的人,所以将计就计,给他出主意,成大事者,得先发制人,于是唆使他对弘历先下手为强。
老八这一招,无论是弘时得逞,还是失败,最难过的无非就是雍正皇帝,所以只要弘时有这种想法,残害兄弟的念头,要么是弘历死,要么死的是弘时,所以无论是哪一种结局,雍正都无法接受。
弘时不光是个狠人,还狠愚蠢,在特殊时期,还派人暗杀隆科多,隆科多为了保住自己小命才再次背叛弘时,把弘时供出来,暴露弘时的野心,所以雍正才意识到弘历将会有危险,派图里琛和李卫赶去解救,才保住了性命。
雍正之所以对弘时有猜忌,也是因为十三爷临死前跟雍正说过:我隐约感觉到在弘时身上,有八哥的影子!所以雍正需要对弘时的验证。
雍正派三人去抄老八家,最主要是监视弘时,至于老三胤祉,经过李绂那事后,雍正对他肯定不放心,派他去抄家就是为了进一步敲打他,不过胤祉很低调,压根没有去跟老八碰面,甚至连门都不进,抄家的事交代完就赶紧撤了。
弘昼就更不用了,他当然知道去抄八叔家不是什么好差事,毕竟是叔叔,抄狠了吧,落个狠毒坏人的印象,抄轻了吧,还得遭老爹雍正猜忌,以为自己跟老八胤禩交好,到时没法撇干净。
所以弘昼索性玩一出“活出丧”,搞得荒唐无比,别人就不会怀疑他了。事实上,雍正还是不放心弘昼,觉得说不定也像当年雍正那样韬光养晦,整一个“冰火两重天”避嫌,这弘昼玩一出“活出丧”,于是雍正把弘昼叫身边进行试探。
弘昼大智若愚,在雍正询问后,他装傻充愣地给蒙过去了,而且也没有直接把弘时供出来,一是不想在父亲那里落个手足相残的印象。二是不想牵扯其中,万一说出三哥弘时,以弘时的个性,绝不会善罢甘休,弘昼宁愿做个糊涂王爷,也参与这事。
同时弘昼抛出一个信号给弘时,你弘时要争就去跟弘历争去,我无心皇位,只想做个平安王爷。所以人家老八胤禩看人还挺准,说别看弘昼傻傻的,可人家精的呢,哪一次背书不是倒背如流,雍正询问弘时当时说什么,弘昼比谁都记得清楚,只是拽着明白装糊涂,明哲保身罢了。
而弘时就惨了,头脑简单,又愚蠢,自己一步一步在作死的路上。
结语《雍正王朝》中,老八胤禩搞八王议政逼宫,目的是为了最后背水一战,妄想架空雍正,让自己赢一回,把朝中大权掌握自己手里,但可惜,还是玩不过雍正,被雍正下个圈套,最终老八玩完了。而雍正最后点名弘时和弘昼,还有三哥胤祉抄老八的家,目的也就是让他们吸取教训,进一步敲打和试探,他们究竟有没有背叛自己,结果弘时最傻,一步一步下套,离死亡也不远了。
—End—
《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何叫弘时和弘昼还有三哥胤祉去抄家?
当然有深意啦,深意大了去了!
他们去抄的是老八胤禩的家,之所以要去抄老八胤禩的家,是因为他联络了四大旗主王爷,搞了一出八王议政逼宫。
而且,雍正帝派他们去抄家,是在老十三胤祥去世之后,记住这个关键点,可以归咎于老十三胤祥就是被八王议政逼宫这个一搞,才早死的。
这才有了去抄家的举动!
一、
雍正帝派他们三个去抄家,他这样做确实是有深意的:
剧情演到这里的时候,基本已经快结束了,雍正帝从夺嫡开始,一步一步地除掉异己,最后一个大BOSS老八胤禩,也倒在了八王议政逼宫之上。
但是,雍正帝就此安心了吗?
并没有!
前面雍正帝怎么打压老十四胤禵啊,警告张廷玉和隆科多啊,杀掉年羹尧,镇压清流派啊等等,这些就不多提了。即使是对待自己的铁杆大臣,李卫啊,田文镜啊,他都不怎么放心的,也是对他们有过多次的考核。
同样,对于其他的兄弟,即使从他一即位就带头下跪的三哥胤祉,他也不放心:
我们如果仔细看剧,会发现,三王爷胤祉实际上才是清流派的最大领袖,也是整个士绅一族利益输送的最后一环。
雍正帝打压清流派,甚至下旨要砍李绂的头,归根结底,就是想拔掉清流派的这支利益链,关于这支利益链我(杨角风)来给解释一下:
知道李绂为什么执意要弹劾田文镜吗?
实际上,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田文镜在推行的新政,妨碍到了李绂的利益。明面上讲,是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影响到知识分子的利益,李绂又是知识分子出身,况且还曾任副主考官。
所以他看不下去了,要出头维护一下学子的利益,再加上田文镜实在无理,所以弹劾他。
其实并非如此!
二、
李绂其实收受了士绅一族的利益输送,所以才替他们说话:
还记得他曾经送给三王爷胤祉的一块鸡血石不?按照李绂自己的说法,是自己替那个士绅写了一篇墓志铭,作为回报,拿到了鸡血石。
三王爷一拿到鸡血石,就迅速把玩起来,看得出,李绂没少送他类似的东西,面对询问,李绂也很从容:
“是从武昌的一个缙绅那拿来的。”
那么这块鸡血石值多少钱呢?
李绂说的是,一开始他给人家开价500两银子,结果人家不肯卖。后来人家开价2000两银子求他写一篇墓志铭,李绂给写了,但是不要银子,要了这块鸡血石。
由此可知,这块鸡血石价值2000两银子!
但是,大家要知道,就算是李绂做到了一品大员,其俸禄一年也不过180两银子。就算加上了养廉银,2000两银子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按照一两银子跟现在的175块钱计算,这块鸡血石价值35万。
即使这样,三王爷胤祉也并不觉得李绂靠一篇墓志铭换2000两银子,赚了,而是亏了:
“李绂的一篇墓志铭,换他这方鸡血石,他也不亏呀!”
这就是清流派的利益输送链,文人嘛,自然不能真金白银的送,但是可以买你的字画啊。
现在也一样的,要不怎么那么多贪官,藏着字画,古董什么的,就连赵忠祥生前还卖字呢,你以为他的字真就这么值钱?
三、
雍正帝要砍李绂的头,就是逼着老三胤祉表态,就是要砍掉这条利益链!
这样一来,士绅就没办法通过给官员变相送礼,让他们昧着良心维护他们的利益了。
但是,雍正帝打压老三胤祉,这个行为表现地很隐蔽,一般人发现不了。而打压老八胤禩,却是明着来的,包括八王议政逼宫,这也是雍正帝设下的一个圈套,就等着老八往里面跳呢。
别忘了,当初老十三胤祥提醒雍正帝,说关外王爷可是带着兵来的,雍正帝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让他去办,翻不了天,这个人呐,一向水深难测呀……要是脓包,迟早得挤了他!”
这也表明,雍正帝开始冲老八胤禩下手了!
事实上,在办这件事之前,雍正帝提前把弘历派出去了,目的也是为了保护他别牵扯进来。弘历是躲过去了,弘时和弘昼躲不过啊,所以,雍正帝还得验证弘时和弘昼是不是也跟老八胤禩搅和在一起了。
派弘时和弘昼去抄老八胤禩的家,就是为了看一下,他俩究竟有没有背叛自己?
而之所以要带上三王爷胤祉,一方面对他还是进一步敲打,毕竟他是清流派领袖。另一方面也是规矩,毕竟老八胤禩是弘时和弘昼的叔叔,两个侄子去抄叔的家,于情于理不合适。
拉上了三王爷胤祉,从分量上是重的,好办事!
四、
果然如雍正帝所料,弘时和弘昼面对抄家的态度,决定了两个人谁是忠,谁是奸!
弘昼是最聪明的,他当然知道去抄老八胤禩的家不是啥好差事:
抄得狠一点吧,让别人埋怨,还会给其他人留下自己狠毒的印象,别人这么想倒也无妨,要是雍正帝也这样想,那可就坏了。
抄得不狠吧,也难,万一让雍正帝以为自己跟老八胤禩有一腿,更是扯不清了。
所以,弘昼玩了一出“活出丧”,把自己搞得神神叨叨的,别人也就不怀疑自己了。事实上,即使弘昼这么躲,雍正帝还是不放心他,仍然把他叫到身边,进行试探。
具体的试探过程就不明讲了,总之,弘昼装傻卖楞地给忽悠过去了,但不要以为他真的傻,他精明地很!
这次询问,弘昼并没有供出弘时,之所以没有供出弘时,一方面确实不想给雍正帝一个自己落井下石,手足相残的印象。另一方面,他也有自己的打算在里面,因为他知道弘时不会善罢甘休,极有可能冲弘历下手。
一旦弘时冲弘历下手了,而且得逞了,到那时候,自己再想办法协助雍正帝干掉弘时,那么,皇子中就只剩下自己了,皇位岂不是自己的了?
人家老八胤禩看人就挺准的,他都说弘昼看起来傻傻的,可是哪一次背书不是倒背如流。所以,面对雍正帝的询问,他怎么可能会忘记弘时当时说的啥呢?
五、
而弘时就惨咯!
派他去抄家,本身也是对他的一种试探,可惜他并没有想得那么深。而且这个人也确实心狠手辣,一去不仅抄家,还把老八胤禩的家人和仆人都发配到了云南。
连老八胤禩自己都在纳闷:
“皇上的圣旨上,也没有这一条啊?”
正因为弘时这么狠,所以老八胤禩也计上心头,故意给弘时出主意,唆使他对弘历下手。
一旦弘时得逞,最难过的必然是雍正帝,一旦弘时失手,最难过的仍然是雍正帝。因为,一旦弘时有了这个念头,要么弘历死,要么弘时完,没有第二个选择!
因为弘时太狠了,连隆科多都不放过,于是导致了隆科多的再次背叛。发现不对劲的狱卒通知了图里琛,图里琛又找来雍正帝,这件事才暴露。
弘历得救,后面的事就不多说了,总之在多人的打击之下,弘时也就离死不远了……
说到底,弘时真的是作死,要知道雍正帝派他们三个去抄家,主要监视的就是弘时。之所以要抄老八胤禩的家,就是因为老十三胤祥的死,而老十三胤祥临终前可是跟雍正帝说了:
“臣弟总感觉弘时身上,有八哥的影子!”
这才是雍正帝特意派弘时去抄家的原因所在,至于老三胤祉,人家经历了李绂一事后,相当地低调了。连八爷府里面都没进去,更没发过什么命令,就是按部就班的执行雍正帝的旨意。
弘昼更厉害,索性装死出殡,连雍正帝问他,他都说自己愚笨,宁可当一个糊涂王爷,也再不参与这事了。
你看,一个小小的抄家安排,竟然决定了这几个人物的命运!
《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何叫弘时和弘昼还有三哥胤祉去抄家?
雍正为什么叫弘时弘昼喝允祉去抄八爷胤禩的家?乃一石四鸟之计。
八爷党逼宫乱政最终被雍正粉碎并坐实了罪名,抄家发配在所难免,这时候,雍正却派弘时弘昼和老三允祉前去八爷府抄家,图里琛一同前往。
问题来了,为什么雍正选择这三个人,而不是弘历或者其他什么人去办这个差事?其中有什么深意?雍正历来疑心很重,从争夺皇位开始,除了十三爷估计没有什么可信的亲信。这种帝王的疑心无时无刻不存在,在我看来,派他们三人去,也是因为疑心,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敲山震虎。谁都知道,老三允祉是朝廷清流的靠山,虽然他对王位没有多大的心思,但是朝廷清流的力量不可以小视,李绂因为反对新政差点被杀头,就赖于老三允祉的求情。时值雍正的新政如火如荼的开展,老八一党突然发动政变,妄图以恢复祖制颠覆雍正的统治,这其中主要的阻力除了八爷党之外,就是朝廷的那些清流和利益受损者。作为清流的靠山王,雍正给允祉派了这么个任务,就是要好好敲打一下他,以敲山震虎,让朝廷那些清流们安分一些,等于告诉他们,要是反对新政,八爷就是榜样。
2.保存颜面。八爷党的覆灭,意味着九子夺嫡的最终结束,差遣老三、弘时和弘昼去处理这个事,也是雍正对其他兄弟的一个交代。毕竟逼供乱政的是老八,是皇亲国戚,都说雍正以前是冷面王,但是你看这事,让自家兄弟和儿子去处理,是给了兄弟和先皇康熙天大的面子。同时也是自家内讧,自家解决总比别人来解决好,况且,换做他人,还不一定敢放手来处理。
3.给弘时最后的机会。从科场舞弊案到八王议政,弘时与弘历夺位之争就已经开始,只是弘时行的是阴谋,处处以老八胤禩为伍,这一点,雍正其实心知肚明,但是弘时毕竟是自家的儿子,他不想就这么轻易的给他下结论。八王议政虽然失败,老八也被抄家,但是这事情的原委还没有完,要说,八王议政逼供乱政这件事可能是最戳雍正心窝子的一件事了,弘时参没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参与的程度多大,雍正心里还没有底,所以,派弘时来抄家,是试探弘时在八王议政中扮演的角色。这里图里琛扮演了一个黄雀在后的角色,处处监视着弘时,结果,弘时很自然的钻进了雍正设下的套子里,主动与八爷接触,犯了抄家的大忌,只有自寻死路了。
4.辨别弘昼。前面说了逼宫乱政是最戳雍正心窝子的事件,雍正必须搞清楚当时的情况,弘昼在朝廷上挨了一耳刮子,到底是弘昼之前与弘时和八爷一起传令的时候,真的没有表述清楚,还是故意为之,导致关外的旗主王爷们得以和老八勾结乱政。这一点雍正是怀疑的。不想弘昼玩了个“活出丧”来洗清了自己,让雍正彻底对他放心。因为,一旦弘昼参与抄家,心中有鬼,就必然和弘时一样落入雍正设下的圈套。这一招,连老八胤禩都赞叹不已。
看来,雍正这次派人抄家实际上是耍了个一石四鸟之计。敲打了老三允祉,保存了皇家颜面,还让弘时落入圈套,辨清了弘昼在八王议政中的行为。
《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何叫弘时和弘昼还有三哥胤祉去抄家?
《雍正王朝》中,八爷党逼宫的目的没有达到,被雍正软禁。胤祥去世后,雍正开始算八爷的账,新仇旧恨一块来。雍正先下诏书罗列八爷等人的罪行,然后命令胤祉、弘昼、弘时联合办案,去抄八爷、九爷、十爷的家。之所以让这三个人去抄家,雍正是有不同的意图在里面。
先说胤祉。他更像是一位学者,在九子夺嫡的斗争中,没有过多的参与其中。对待皇位的态度,传给他就接,传给被人就拥护,与雍正没有形成直接的竞争。在传位的当天夜里,他是第一个下跪拥护雍正的阿哥。所以雍正继位后,给了他很高的待遇与恩宠。八爷逼宫这事,让雍正心力憔悴,甚至改变了对兄弟的态度。让三爷去抄家,主要是想借机敲山震虎,给他一个提醒,暗示他“你要是不安分守已,有出格的想法或行动,下场跟你几个弟弟一样。”
再说弘昼。这位阿哥是历史上著名的荒唐王爷,看起来像阿斗,其实他才是大智若愚,不动声色,就能挽救雍正的事业。雍正让他去,主要是为了试探一下,看他是真傻还是假傻,是真的无心皇位还是故意韬光养晦。弘昼的策略是活出丧,这样谁也不得罪,还能巧妙得避免麻烦。
最后就是弘时。他在八爷的煽动下,萌发了当皇帝的心思,并且参与了八爷党策划的“八王议政”,想借机取代雍正。十三爷在临终的时候交代过雍正,弘时身上有八爷的影子。雍正派他过去,想看看他在八王议政的事件里起到什么作用。在整个抄家的过程中,雍正的铁杆粉丝图里琛全程参与,主要就是为了监视弘时。弘时的行为以及与八爷的互动,都在雍正的掌控之中。雍正可以洞察出,他与八爷关系的亲切度。下手之狠,说明他心虚;载获信件,说明害怕留下证据。在不知不觉中,弘时已经落入雍正的圈套。
雍正派去抄家的三个人,全部都是不一样的角色,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雍正借他们的手,除掉自己的对手为新政开路,为弘历铺路。
《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何叫弘时和弘昼还有三哥胤祉去抄家?
《雍正王朝》中,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成员,伙同关外的四位“铁帽子王”以及上书房大臣隆科多,共同精心制造了一场“逼宫事件”,并一度占据了局势的主动,将雍正置于极度危急的境地。然而,伴随着十三阿哥胤祥拖着病体,重新夺回丰台大营兵权,带兵进宫勤王,这场“逼宫行动”就此宣告了失败,同时也预示着胤禩等人即将迎来的极为凄惨的人生结局。
果然,就在“逼宫事件”之后没有多久,雍正便下旨查抄八阿哥胤禩等人的家产。只不过,雍正还安排了自己的兄长三阿哥胤祉,以及两个儿子,即弘时和弘昼,三人一同前往。
然而,雍正如此安排绝非对于这三人的信任和器重,相反,雍正已经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而这次安排三人共同前往,查抄胤禩等人家产,就是要对他们进行一番试探。
胤祉、弘时、弘昼,三人无一例外,都让雍正起了疑心。实际上,三阿哥胤祉并没有出现在“逼宫事件”之中,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
其一,在雍正登基之后,胤祉似乎将一切都“看淡”了,不仅在朝堂上不发表任何的意见,甚至很少在人前露面,除了挽救李绂而主动进宫向雍正求情外,也几乎没有了其他的表现。
其二,现在的胤祉除了拥有雍正赐予他的“御前免跪”的恩典,手中是既无权、又无兵,如此一来八阿哥胤禩等人即便是拉拢到了他,也对于整个“逼宫事件”没有任何的推动作用,反而还多了一个人与自己分享“胜利”的果实。
然而,对于雍正来说,他所想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情景。
通过“逼宫事件”,雍正看穿了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等人“亡我之心不死”的狼子野心,也看到了张廷玉、王文昭、马齐、图里琛等人对于自己的忠心耿耿,更是看到了如同隆科多、四位“铁帽子王”以及在场所有其他朝臣的首鼠两端、见风使舵。面对于此,雍正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同时他也对自己以及整个朝局的发展充满了担忧。
于是乎,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非常迫切地想要知道,在整个“逼宫事件”中,始终一言不发,保持缄默的三阿哥胤祉,究竟是怎样的态度,他到底是真的中立,就是单纯的不问世事,还是暗地里已经与胤禩等人进行了勾结。
至于弘时和弘昼,雍正则是对他们充满了失望。
雍正安排他们去丰台大营,一方面是要替自己安抚远道而来的四位关外“铁帽子王”的部众,已显示皇恩浩荡,另一方面,则是想他们能够替自己监视胤禩等人,谨防有什么意外发生,从而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可对于雍正来说,偏偏怕什么却又来什么,自己的这两个儿子竟然拱手将丰台大营的兵权交给了他人,从而让雍正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雍正怎么对此不失望和气愤。
然而,更让雍正感到后怕的是,他对于自己的这两个儿子也产生了怀疑。
弘时自不用说,此前零零星星的线索以及十三阿哥胤祥临终前的遗言,都将矛头直指弘时,雍正也开始对他有所警觉和防备。
此时最让雍正担忧的是弘昼,虽然他并不相信自己的这个儿子会背叛自己,但雍正还是出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要对弘昼进行试探,以确保万无一失。
就这样,雍正下旨安排三阿哥胤祉以及自己的两个儿子弘时和弘昼,一同前往查抄八阿哥胤禩等人的家产,同时,也就此对他们展开了一番试探。
三阿哥胤祉和弘昼,完美地保全了自己。当胤祉和弘时领着雍正的旨意,准备叫上弘昼一同前去查抄胤禩等人家产的时候,却惊讶的发现弘昼玩儿起了“活出丧”的闹剧,断然拒绝了二人的要求,执意要将给自己办的“葬礼”进行下去。
弘昼如此举动看似极为“荒诞”,却让雍正就此放下了对他的怀疑。
首先,上次和弘时一同办差,结果被弘时“坑惨”的经历,让弘昼深深的明白了自己斗心眼是斗不过他这个哥哥的,所以只要是和弘时一起,弘昼就会想尽办法予以拒绝,为的就是不让自己再一次的被弘时给“坑”了。
其次,弘昼不顾颜面,并且不顾礼法地上演“活出丧”的闹剧,这就是在用“自黑”的方式,告诉雍正自己对于皇位、对于权势没有丝毫的兴趣与奢求,希望雍正不要因此而怀疑他,他不会与弘历争夺皇位,这也要让雍正放心。
再次,弘昼不去参与抄家,就是要用这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坦荡以及与胤禩等人毫无瓜葛。
可以说就是这样一出“活出丧”,让雍正放下了对弘昼的戒心,弘昼也得以自证清白。
而三阿哥胤祉的表现,同样让他不再继续被雍正所怀疑。
胤祉在接到雍正的旨意后,可以说是丝毫没有犹豫,立马走进了轿中,做好了前往查抄的准备,如此主动的表现正是说明了他自己对此是毫无胆怯与逃避之意。
在见到弘昼进行“活出丧”闹剧的时候,他先是对雍正的决策与安排予以了充分的认同和肯定,还积极劝谏弘昼要跟随一同前往,这是他当众拥护、支持雍正的表现。
更为关键的是,胤祉在到达胤禩等人的府上的时候,并没有进入府上进行查抄,其目的也是和弘昼一样,要以此表明自己的坦荡,不管办差的人怎么查,查到什么,都相信会与自己无关,以此来向雍正证明自己与胤禩等人没有任何关联。
可以说,不管是三阿哥胤祉,还是雍正之子弘昼,似乎都从雍正的旨意中看出了浓浓的“杀气”,于是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自保,从而将自己重新置于了一个非常安全的境地之中,就此实现了明哲保身。
而与之相反的是,弘时的做法却给自己带来了极为负面的影响,也为他最后的惨淡结局埋下了伏笔。
弘时的行为招招致命,彻底中了雍正的“圈套”。雍正安排胤祉、弘时、弘昼前去查抄胤禩等人的家产,本就是给这三人出了一道“二难命题”。
如果说查抄的时候态度温和,处处留有情面,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与胤禩等人有所交集而手下留情,就是不满雍正的处置结果,而对胤禩等人怀有同情之意,不管哪一种,都是不能为雍正所容忍的。
那如果查抄的态度极为严苛和绝情呢?不好意思,同样是雍正所不能容忍的,因为越是这样,越是代表着心虚,希望用积极的表现来撇清自己的关系,而这样的处置方式只能说是欲盖弥彰,更加容易露出马脚。
其实,雍正已经给出了解决这道“二难命题”的方法,那么就是什么都不要说,什么都不要做,安安心心地看着图里琛带人查抄,顺便监督一下其他官吏们有没有徇私枉法、偷盗夹带的问题就可以了。
然而, 弘时的做法可以说是每一步都踩在“雷”上。
弘时不仅没有像胤祉那样选择回避,反而亲自上阵,指挥起了查抄胤禩家产的工作,甚至还在未向雍正请示的情况下,就擅自处理了胤禩的家眷和府上下人。
可是在面对胤禩本人的时候,弘时的态度不仅是毕恭毕敬,不仅支开了图里琛,与胤禩进行了单独的照面和交谈,更是利用手中的职权,安排了胤禩与家人们的见面。而这一切,图里琛必然是原封不动的报告给了雍正。
于是,雍正就这样坚定的认为自己的儿子弘时已经“背叛”了自己,与政敌胤禩走到了一起,至于“逼宫事件”弘时也是难逃干系。更为重要的是,雍正也正是通过此事,看穿了弘时的野心,这才命令图里琛与李卫共同保护好弘历,从而挫败了弘时的暗杀阴谋。
相比于能够看出雍正此举用心的三阿哥胤祉与弘昼,弘时的表现太过于急功近利了,最终落入了雍正所精心设计的这个“陷阱”和“圈套”之中,而这也最终导致他极为悲惨的人生结局。
《雍正王朝》中雍正为何叫弘时和弘昼还有三哥胤祉去抄家?
抄老八胤禩的家,这种事是得罪人的,肯定不能让弘历去做,所以雍正事先就把弘历派出去了。而且抄王爷的家,也必须找符合身份的皇室成员去才行,于是雍正派了皇三子弘时、皇五子弘昼以及诚亲王允祉去做。
而雍正派这三个人去,显然是各有其深意。
首先,派弘时去,是想借机观察他与老八胤禩的关系。因为雍正对弘时早有怀疑,只是不愿去相信。但在老十三临终前,他觉着弘时有老八的影子,所以雍正要借抄家一事好好看看弘时的表现,于是在抄家时我们看到图里琛一直紧紧跟随。
第二,派弘昼去,是想试探一下弘昼与八王议政一事究竟有无瓜葛。雍正生性多疑,对皇五子弘昼也是颇多猜忌,尤其在之前的八王议政一事上,弘昼其实是有一定责任的。所以他要看看弘昼究竟只是一时失言,还是已经被卷入了老八阵营中。没想到,弘昼以活出丧为名躲了过去,可这依旧没能打消雍正的疑虑。结果又把他叫过去问话,最后才放了心。
第三,派胤祉去,是想借机敲打一下他,让他看看老八的下场,以便端正态度。在《雍正王朝》中,老三胤祉权力欲最低,几乎不插手皇位争夺,但少有的几次表现,也展现出他耍阴谋的好手段。雍正把胤祉派过去抄家,正好能借此立威,让胤祉也看看,反对皇权的下场到底会有多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