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是郑季和卫媪的儿子,卫子夫是他同母异父的姐姐,为什么他们都随母姓?

古代怎么样的情况会随母姓?

卫子夫从歌女到皇后,卫家人由此鸡犬升天,完成了从奴隶到贵族的瞬间蜕变。卫家兄弟姐妹四男三女七人:卫长君、卫青、卫广、卫步、卫君孺、卫子夫、卫少儿。

不过,卫青、卫广、卫步哥仨与其他四兄妹同母不同父。按古代礼法孩子随父姓,既然他们是异父兄弟姐妹,怎么都姓了“卫”呢?又为何都跟着母亲姓了呢?

首先这里面有一个误解,史书称兄妹七人的母亲叫“卫媪”,很多人误以为“卫媪”就是她的名字,其实不然。“媪”是一个泛称,即“老太太”的意思,“卫媪”就相当于今天的口语“卫家老婆子”。所以,“卫媪”并非是她的真名,至于她姓甚名谁,史书并无记载。

既然称之为“卫媪”,说明她的丈夫姓卫,所以卫家兄妹姓“卫”是随父姓,而不是随母姓。

那么卫青、卫广和卫步兄弟三人的出身又是怎么回事呢?他们的父亲既然不姓“卫”,为何又冒了“卫”姓呢?

事情要从卫媪的出身谈起。按《史记》记载,卫媪是平阳侯的“妾”,《汉书》则说她是平阳侯府的“家僮”。

平阳侯又是谁呢?西汉开国功臣曹参的后人,汉武帝姐姐嫁给了第四任平阳侯曹寿。

假如卫媪是平阳侯的侍妾,曹寿(或者其父曹奇)有可能容许她跟别人生七个孩子吗?这个玩笑开得有点大,所以《史记》的记载应该有误。

从史料推测,《汉书》的记载是准确的,卫媪就是平阳侯府的奴隶,她被嫁给了一个姓卫的男子,生下了卫长君、卫子夫和卫少儿兄妹三人。

奴隶能结婚生子吗?当然能,很简单,奴隶生下来的孩子还是奴隶,这是为主人增加劳动力,主人当然乐于这么做。

由此可见,卫子夫的生父也应该是平阳侯府的奴隶,或者是个穷苦的平民,没实力替卫媪母子赎身,所以他们母子四人一直保持了侯府的奴隶身份。

后来平阳侯府来了个县里的官吏叫郑季,负责协助平阳侯打理家业。在此期间,郑季与卫媪发生私情,生下了一个孩子叫“郑青”。

从这个记载来看,卫子夫的父亲此时应该去世了。

请不要看到“私情”二字就对卫媪产生不好的联想,作为一个奴隶,她就是侯府的财产,处置权在主人手上。我觉得卫媪就是被平阳侯当作奖品,用来酬谢郑季了。

郑青出生后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留在侯府当奴隶,二是回到父亲身边当自由民。郑季虽然将儿子赎回了家中,当一想到其母是个奴隶就忍不住心生厌恶,于是便让卫青像仆人一样去放羊。

有郑季打样,其他的儿子们也不拿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当兄弟,而待之以牲口一样。就这样,郑青度过了一个悲惨的童年,最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离开了郑家,重新回到平阳侯府为奴。

一个人自愿放弃自由民身份,情愿给人为奴,其中的辛酸可见一斑。

既然跟郑家断绝了关系,郑青就不能再姓“郑”了,于是他选择了冒用哥哥姐姐们的“卫”姓,改名叫“卫青”。

那么卫广和卫步是怎么回事呢?不清楚,史书没交代,他们有可能是郑季所生,也有可能是卫媪与别的男人所生,但他们的命运跟卫青一样都选择了冒姓“卫”。

卫媪的故事还在二女儿卫少儿的身上重演了一遍。

多年后,平阳侯府又来个帮忙的官吏,此人叫霍仲孺,同样他跟郑季一样留下情种后就拍屁股走人了。这一次的女事主就是卫少儿,她给霍仲孺生下的这个孩子就是霍去病。

霍仲孺比郑季做得还要绝,他拒绝承认这个孩子,而是另娶妻子,生下一子叫霍光。

不久,府上又来了一位贵人,此人叫陈掌,西汉开国功臣陈平的曾孙。也不知道故事情节是如何发展,结果就是卫少儿与陈掌发生了私情。

按正常轨迹发展,卫少儿恐怕逃不掉再度被抛弃,作为一个奴隶,她与陈掌的身份差距太难以逾越了!

然而幸运之神来了,随着卫子夫的入宫卫家人“升天”了。汉武帝听说了卫少儿与陈掌的事,亲赐陈掌迎娶卫少儿,这才让卫少儿与霍去病母子享受到了阳光普照的生活。

霍去病那时候太小,根本不知道生父是霍仲孺,由此可见,小时候的霍去病应该叫“陈去病”。直到成年后他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可一直无缘见到生父。

元狩二年,霍去病以骠骑将军身份出征,路过河东的时候,他特地在平阳侯府召见了生父霍仲孺。霍仲孺吓得一路小跑,跪倒在儿子跟前叩头谢罪。

霍去病并未追究父亲的寡恩,而是对父亲磕头行礼,还给他买了很多土地、田宅,又将异母弟弟霍光带到长安一路提携。

我个人猜测,霍去病应该直到此时才恢复了“霍”姓。

卫媪母子的命运就是古代奴隶生存现状的写照,他们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本质上就是任由主人处置的工具。

倘若不是偶遇不拘一格的汉武帝,卫子夫根本不可能成为大汉帝国的皇后,卫家人的命运也不可能实现惊天逆转。

卫青是郑季和卫媪的儿子,卫子夫是他同母异父的姐姐,为什么他们都随母姓?

谢邀。

卫青是西汉长平烈侯、大司马、大将军,卫子夫则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任皇后,史称孝武思皇后,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卫青和卫子夫虽然是同母异父的姐弟,但他们却都随了母姓,这在我们现在看来都非常奇怪。悦史君认为,要揭开这个问题的答案,还得从他们的母亲卫媪的特殊经历说起。

卫媪是西汉平阳侯曹寿府上的家僮,与一个卫姓男子生了卫君孺、卫少儿、卫子夫和卫长君等三女一子。

不久,河东平阳人郑季以县吏的身份到平阳侯府办事,与卫媪发生了一段感情,生下了儿子卫青。

后来,卫媪又生了两个儿子卫步和卫广。

卫子夫从小就在平阳侯府学习歌舞,卫青则被送到亲生父亲郑季的家里。

郑季对卫青很不好,让他去放羊,郑家的儿子也没把卫青看成兄弟,当成奴仆畜生一样虐待。

有一次,卫青跟随别人来到甘泉宫,一位囚徒仔细看了他的相貌后说道:“贵人也,官至封侯。”

卫青听了哭笑不得:“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

卫青长大后,不愿再受郑家的奴役,便回到母亲卫媪身边,做了平阳侯府的骑奴。

西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到平阳侯府看望嫁给平阳侯曹寿的姐姐平阳公主刘氏,平阳公主让卫子夫等十几个女孩上堂歌舞,汉武帝看中了卫子夫,平阳公主就将卫子夫送入宫中。

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卫子夫怀孕,得到汉武帝的尊宠,皇后陈氏的母亲馆陶公主刘嫖非常嫉妒,就派人去抓捕卫青,想要杀了他来恐吓卫子夫,不过卫青最终被朋友公孙敖等人救下。

随后,得知情况的汉武帝召卫青为建章监,并加侍中,卫子夫被封为夫人,卫青后又升为大中大夫之职。

西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无子的陈皇后因巫蛊诅咒被废,退居远郊离宫。

西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攻打匈奴得胜,被封为关内侯。

西汉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卫子夫为汉武帝生下第一位皇子刘据,汉武帝很快册封卫子夫为皇后。

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卫青率大军再次大败匈奴,被封为长平侯。

西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卫青又取得了对匈奴的胜利,被汉武帝拜为大将军,他的三个儿子被封为列侯,长子卫伉为宜春侯,次子卫不疑为阴安侯,幼子卫登为发干侯。

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7岁的皇长子刘据被汉武帝立为皇太子。

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为表彰卫青的战功,特加封他为大司马。

综上,卫青和卫子夫的早年是很微寒的,但在卫子夫得到汉武帝的宠幸后,姐弟二人开始步步高升,一个当了皇后,一个成为侯爷。

应该说,卫子夫姓卫是比较好理解的,因为她一直跟在母亲身边,自然就跟着母亲的卫氏。

卫青的情况稍微复杂一点,但史书有明确的交代:“子夫自平阳公主家得幸武帝,故青冒姓为卫氏”,在这里,悦史君再稍微解释一下:

第一,卫青虽然是卫媪和郑季的儿子,而且他从小跟着郑季生活,但他被郑家所不容,自然无法感受到家庭的氛围。

第二,卫青长大后,就从郑家回到了平阳侯府,与母亲卫媪和姐姐卫子夫等人在一起,时间长了自然感情就深了。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卫子夫被汉武帝接入宫中后,卫青就成了外戚,这时候对他来说,把姓改成卫氏,就变得非常关键了。

悦史君还要强调一点的是,事实上不仅是卫青“冒姓为卫氏”,他后面的两个弟弟卫步、卫广,也都在这一时间“皆冒卫氏”。

因此,悦史君认为这不是单纯“随母姓”的问题,说到底是宫廷富贵的需要,而卫氏一家,由此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五人封侯”的荣耀!

(写有趣的历史,说不尽的传奇,我是悦史君,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卫青是郑季和卫媪的儿子,卫子夫是他同母异父的姐姐,为什么他们都随母姓?

公元前139年春三月上巳日当时只有十八岁的少年天子汉武帝刘彻在姐姐平阳公主府上观看了一场歌舞表演,年轻的皇帝对领唱的歌女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就向平阳公主讨了这个歌女入宫。这时谁也没料到这将会是一次影响历史进程的会面,这个歌女的名字叫做卫子夫。

话说卫子夫有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名叫卫青。卫青的母亲被称为卫媪,是平阳侯府的下人,她与来平阳侯家中做事的县吏郑季私通,生了卫青。卫青曾在亲生父亲郑季家里生活过一段时间,但郑季却让他和仆人一起放羊,郑家的儿子也从不把卫青看成兄弟,而是当成奴仆畜生一样虐待。卫青稍大一点后不愿再受郑家的奴役,便回到母亲身边,做了平阳公主的骑奴。也许是因为在父亲家备受虐待的经历使他选择随母姓。有一次卫青跟随别人来到甘泉宫,一位囚徒看到他的相貌后说:“这是贵人的面相啊,官至封侯。”卫青笑道:“我身为骑奴,只求免遭笞骂,已是万幸,哪里谈得上立功封侯呢?”由这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卫青的潜意识里是有着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但他却小心翼翼将这种志向隐藏起来,只因他对自己作为私生子的出身以及在郑家所遭受的白眼还是相当自卑的,他之所以选择随母姓其实也是源于这种自卑感,以致于他极力想否认自己和郑家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正是这种自卑感促使他更加奋发图强,最终他用实际行动成就了他个人的千古英名,也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姐卫子夫的入宫成为了卫青命运的转折,但也险些给他带来杀身之祸: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入宫后被冷落了一年多的卫子夫再次获幸有了身孕,这就引起了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的嫉妒。其母馆陶公主派人捉了正在建章(后为建章宫)当差的卫青,意图杀害。同僚公孙敖听到消息后率人赶去救下卫青。汉武帝得知此事,大为愤怒,立刻任命卫青为建章监、侍中,封卫子夫为夫人,卫长君为侍中。数日间连续赏赐卫青,多达千金。卫孺嫁给了太仆公孙贺,卫少儿嫁给了陈平的后人詹事陈掌。公孙敖也因此显贵。卫青后又被任命为太中大夫,俸禄千石,掌管朝政议论。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兴兵南下直指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面对匈奴的大举入侵,汉武帝兵分四路进行反击: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治代县,今山西大同、河北蔚县一带),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兵。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这四路大军中李广是老将、名将,最为匈奴忌惮,然而正因为如此匈奴出动主力大军重点打击李广部,结果李广战败被俘,但他凭借勇力逃出并重新归队,然而他这支汉军基本全军覆没。公孙敖的一万骑兵在匈奴人的打击下损失七千;公孙贺倒是没什么损失,那是因为他在大漠中旅游了一圈愣是没碰着匈奴人,所以尽管没损失但自然也没战果。

相比之下卫青是幸运的——匈奴人以为他只是凭借汉朝皇帝的小舅子身份上位,根本没正眼瞧他,匈奴主力都去对付李广和公孙敖了。卫青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孤军深入,迂回到匈奴祭天圣地龙城,成功俘虏了700多匈奴人。卫青此战不仅是四路大军中唯一的胜仗,而且是自白登之围后历次汉匈之战中汉军首次深入匈奴后方的胜仗,为以后汉朝的进一步反击打下了良好的人心基础。

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骑兵进犯上谷(今河北怀来东 南)、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等地。 汉武帝避实就虚,实施反击——派遣卫青率大军进攻为匈奴所盘踞的河南地。卫青引兵北上,出云中,沿黄河西进,对占据河套及其以南地区的匈奴楼烦王、白羊王所部进行突袭,全部收复了河南地。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在河南地设置朔方、五原两郡,并筑朔方城,移内地民众十多万在朔方屯田戍边。汉军收复河南地,具有重要 的战略意义: 抽掉了匈奴进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对长安的威胁,并为汉军建立了一个战略进攻的基地。

匈奴贵族不甘心失去河南这一战略要地,数次出兵袭扰朔方,企图夺回河南地区。汉武帝有鉴于此决心反击:元朔五年(前124年)春时任车骑将军的卫青率军出朔方,进入漠南,反击匈奴右贤王;李息等人出兵右北平(今内蒙古宁 城西南),牵制单于、左贤王,策应卫青主力军的行动。卫青出塞二三百公里,长途奔袭,突袭右贤王的王廷,打得其措手不及,狼狈北逃。汉军俘敌1万多人,凯旋归师。

就在卫青屡立战功之际汉军中又冉冉升起了一颗新的将星:公元前140年这颗将星诞生在一个传奇性的家庭——他的母亲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父亲是平阳县小吏霍仲孺,他的名字叫做霍去病。霍去病的母亲卫少儿正是卫青的二姐,也就是说霍去病时卫青的外甥,而且他们还有一个共同身份——私生子;所不同的是霍去病保留了父姓,与此同时这也等于向世人公开自己的私生子身份。不过霍去病并不在意,他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那些瞧不起自己的人感觉打脸。有一次他的姨夫汉武帝和舅舅卫青视察军营,汉武帝对这个年轻的外侄很是中意,劝他多读一些古代兵书,可得到的答复却是“水无常形,兵无常势。运用之妙,在于一心”。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故霍去病又称霍骠姚),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被他斩杀和俘虏的敌人数目超过了己方的损失——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的官员,同时也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籍若侯乃封号,名产),并且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勇冠全军,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础。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时年22岁)各率骑兵5万,“步兵转折踵军数十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沙漠别称或曰即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被汉军在漠南荡涤,匈奴单于逃到漠北,“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他和卫青发起的对匈奴的进攻性战争,改变了汉朝长此在对匈奴战争中的守势状态,一举打败匈奴。从而长久地保障了西汉北方长城一带,也就是在漠南地区的边境安全,此战为汉朝进击 匈奴最远的一次。

汉武帝为表彰霍去病的功绩而赠予他一处宅邸,霍去病却说出了那句千古以来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匈奴未灭,无以为家”。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被汉武帝寄予厚望的汉军年轻将领霍去病染病身亡,年仅24岁(虚岁)。汉武帝下旨令其陪葬茂陵。谥封“景桓侯”。取义“并武与广地”,彰显其克敌服远、英勇作战、扩充疆土之意。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调来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东的霍去病墓。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公元前112年十月45岁的汉武帝刘彻率上万骑兵部队出巡雍州,抵达甘肃靖远的黄河岸边。当他在黄河边极目远眺之时在他视线之外的祁连山和河西走廊早已是大汉疆域的一部分,汉帝国的使节、商旅和军队沿着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奔赴西域。随着霍去病的死一段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暂时落幕了,当年曾有无数汉家将士为经略这条连通西域的道路而浴血疆场,尽管他们没能留下名字,但他们的功绩与日月同辉。一年后汉帝国正式设置武威、张掖、九泉、敦煌河西四郡——河西四郡的命名都有各自独特的含义:武威意味着汉帝国的武功军威远播河西;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之肘腋;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而得名;敦煌则是盛大昌盛之意。这一个个具有独特含义的名字见证的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卫青、卫子夫、霍去病尽管都曾是遭人白眼的私生子,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自己正名。所不同的是:卫青、卫子夫试图以随母姓来忘却自己的出身;而霍去病对此却毫不在意。造成这一区别的根源在于:卫青、卫子夫是白手起家,他们没有任何依靠,卫青只能依靠自己实打实的军功获得晋升,与此同时他的姐姐卫子夫在另一个看不见销烟的战场上同一群阴谋诡计者厮杀着,他们深知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霍去病却不一样——当他崭露头角时他的舅父是为汉帝国拓土开边立功绝域的大将军,他的姨母是深受皇帝宠幸的皇后娘娘,谁还会计较他作为私生子的身份呢?

卫青是郑季和卫媪的儿子,卫子夫是他同母异父的姐姐,为什么他们都随母姓?

也难怪啊,生活在这个时代,很少会体会到奴隶这个词真正的含义以及社会阶层固化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

我先举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大家都听说过,第一个就是印度的种姓制度,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姓氏,就代表你这一生就应该去做什么样的事情。如果说你做了越界的事情,那你就会遭到社会上所有人的唾弃,讨厌,最后边缘化,这就是社会阶层的固化,你身上只要含有一丝那个阶层的血液,你的一生注定就是悲剧的。

第二个例子就是美国的黑奴!你们知道美国的黑奴是怎么产下后代的吗?比如说我的一个农场主看下你家另外一个农场主手里面一个黑人奴隶特别壮实,因此派了一个女的黑人奴隶过来,然后两个人关到房间里面,生下来的小奴隶就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你这个黑人爸爸没有任何关系,也许正是因为这一段历史的不堪回首所以现在在美国只要提到种族歧视,警察不会跟你讲道理,直接把你抓进监狱里面去,不过真实的情况,我希望大家看一下迈克尔杰克逊的一段mv,“they do not care about us”记住,不是最普通的那个版本是监狱版的那个版本。

言归正传,我们在说到卫青这个人身上大家都知道卫青的母亲是一个奴隶!所以说卫青生下来的时候,他身体里边就带着一半儿奴隶的鲜血,只要带着这个血液你一辈子都会烙上奴隶的印记。

所以说这个女的奴隶生下来的孩子就要归这个家族所有,无论你这个父亲究竟是什么样的地位当然卫青的父亲也确实只是一个在官府里面打杂的人。你也没有什么权利去说这家人做的不对,所以说生下来的孩子不可能拥有父亲的名字,就等于给了他最重要的东西公民的身份和做人的尊严,当然也不可能拥有家族的名字,这算什么事情,是不是?你这个孩子又没有t家族做过什么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不可能额外的给你这个赏赐,所以归根结底只能够跟着她母亲这个奴隶的性,这也就是要让他记住自己是一个奴隶。历史书上面关于汉武帝的姐姐嫁给卫青这件事情曾经给予了高度评价,最重要的一个评价就是,(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她不嫌弃卫青出生低微,可见这个奴隶的血统对于卫青来说是一种折磨。

当然,未清还有卫子夫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遇见了汉武帝。汉武帝把这两个奴隶直接给提拔到了一个到皇后的位置,一个到大将军的位置,也为接下来棒平匈奴,威震四海打下了一个最坚实的基础,不世出的卫青,霍去病这是汉武帝能够威震天下的两大重要杀器,我们可以看到在两个人去世以后汉武帝晚年对于边关游牧民族的对战里面经常是以失败作为结果。汉武帝的不拘一格用人才,也是他能够完成千古一帝伟业的重要依仗。

卫青是郑季和卫媪的儿子,卫子夫是他同母异父的姐姐,为什么他们都随母姓?

原因非常简单,卫青的亲生父亲未必是郑季,也说不清楚亲生父亲到底是谁!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说清楚卫青的母亲卫媪,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地位。

《史记》、《汉书》中都有对卫青的身世以及卫媪有简略记载:

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

——《史记·卫霍传》

其父郑季,河东平阳人也,以县吏给事侯家。平阳侯曹寿尚武帝姊阳信长公主。季与主家僮卫媪通,生青

——《汉书·卫青传》

在《史记》中称呼卫媪是“侯妾”,郑季是小吏,给平阳侯家干活的过程中与卫媪私通生下了卫青;而《汉书》对于卫媪的说法是“家僮”,关于郑季补充说是平阳人,以县吏的身份到平阳侯家干活,然后私通了卫媪,生下了卫青。

妾者,立女也。站着的女人,当然就是佣人喽!实际上,妾一直都是佣人的意思,只不过后来的“妾”,主要工作变成了陪主人睡觉,所以才有了小老婆的意思。“家僮”的意思,当然就是纯粹的“佣人”。所以卫媪是平阳侯家的佣人,但真的仅仅只是我们一般意义上丫鬟奴婢?

吏,在古代指的是,无偿为官府服务的人,属于徭役的一种。只不过吏役不像其他徭役那样是纯粹的卖苦力,可能是干些抄抄写写的文书之类的活,或者是当苦力们的小头目,包括衙役捕快狱卒这些都是徭役。当然这些工作,因为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被选中的,要有点本事的人才能干。同时,根据汉朝制度,列侯无权管理封地行政事务,只拥有封地的赋税收入。所以,郑季要么是到平阳侯家服吏役,干些算账之类的活的人,要么是每年给平阳侯府家送税收收入的人。

这样的身份,并不算特别低,相当于来平阳侯家打工的打工仔。但是,无论如何以郑季身份也不至于胆大包天到敢在平阳侯府里,随便撩妹约炮吧!拿平阳侯府当做什么地方了?即便是一个丫鬟也不行啊!万一是侯爷喜欢的呢?就算侯爷看不上丑丫鬟,但是侯爷要是因为你和侯府里的丫鬟约炮,觉得你不尊重侯府,生气了,怎么办?即便汉朝风气开放,但也还是万恶的封建社会,侯爷以你私通丫鬟要宰了你,宰不得吗?

所以,卫媪的身份应该是平阳侯的家妓,专门用来服侍来到侯府做客,并且过夜的客人的!这在古代属于常事,相信看过几集古装剧的都知道,你到了贵族或者大户人家做客,晚上过夜的时候,是会有专门的丫鬟服侍的,这些丫鬟可不仅仅只是干帮你脱衣服之类的简单的工作,还要承担一些其他工作任务的。(所以,要是有哪个男同志有幸穿越到古代,遇到帮你脱衣服的丫鬟,别傻乎乎的真以为人家只是帮你脱衣服。)

郑季勉勉强强算是“客人”,平阳侯府安排一个家妓服侍郑季,并不奇怪。

郑季的身份并不高,所以卫媪不可能只服侍郑季一个人,最多郑季在的时候只服侍郑季,绝对是经常服侍来到平阳侯家的各种客人的。

卫媪这样的身份,在古代绝对是非常卑贱的。而在汉代又没有很好的避孕技术,所以怀孕几乎不可避免的;并且汉代连合格的堕胎技术都没有,强行堕胎搞不好命就没了,所以怀孕之后生下来,几乎没得选的事情。而,卫媪所生的三女一子的父亲,都是不相同的!(所以,部分女同志们就不要幻想着穿越古代了,古代的彩礼确实很足,但是请问你就确定是能够穿越为能够得到丰厚彩礼的人?更何况,还没有避孕措施,和堕胎措施。也许你就是穿越成卫媪这样的苦命女人呢?)

卫媪这样的身份,别说古代,就是到了现代应该也是非常让人看不起的。而这样的女人生的孩子,别说古代,就是在现代,哪个男人会承认是自己的,即便要承认,恐怕首先肯定要做亲子鉴定吧!

所以,卫青只能是姓卫,不可能是从父姓郑。因为恐怕就是卫媪自己都说不清楚,卫青到底是不是郑季的。

另外,卫青少时到了郑季家生活,郑季让卫青放羊,而郑季的其他儿子们根本不拿卫青当兄弟,其实并不能说明郑季是一个渣男渣爹。因为卫青真的是郑季的儿子吗?这就好像,你到了“某些场所”做了一次大保健,然后突然有个儿子冒出来了,你会相信?根本不可能的!相反,郑季能够收留苦命卫青,一直把卫青养到能够当“骑奴”,也就是当养马的奴隶的年纪,充分说明了郑季这个人非常富有同情心,也说明郑季并没有完全把卫媪当做是一个服侍自己的家妓。在古代,养活一个孩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哟!咦?好像现在也不容易啊!

卫青少时放羊,后来做骑奴,算是从小学了一门手艺。另外,史记汉书都没有说卫青不识字,估计也是郑季教卫青的。只不过,郑季应该是坚决不承认卫青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坚决不让卫青随自己姓。

卫媪如此,卫媪的三个女儿,也就是卫青的姐妹们也基本是一样的命运,包括卫子夫。只不过卫子夫可能生得好看,外加运气好,是专门给皇帝准备的,也由此卫氏显赫。

至于,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则几乎完美的复制了卫青的身世:

父中孺,河东平阳人也,以县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侍者卫少儿私通而生去病。

——《汉书·霍光传》

只不过,霍去病出生不久,卫子夫就被汉武帝看中,卫氏发迹,霍去病算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了。而等到,霍去病去认爹的时候,卫氏已然显赫,霍去病本人更是军功显赫,霍仲孺根本不可能,也不敢不让霍去病姓霍。看看,霍仲孺说的话:

中孺扶服叩头,曰:“老臣得托命将军,此天力也。”

几乎要反过来,叫霍去病爸爸了。

而卫青本人在发迹之后,估计是因为为人厚道的缘故,以及感念郑季养育之恩,没有强逼着郑季承认自己是他儿子,改姓郑。

至于,有人说,卫青姓卫是因为出于宫廷斗争的需要,这绝对是想多了。霍去病是卫少儿的儿子,但是没有姓卫;汉武帝的舅舅田蚡也没有跟着同母异父的姐姐改姓王。

姓,在古代就是用来标记孩子的父亲是谁的,只有搞不清楚父亲是谁的人,才会从母姓。也因此,从母姓在古代是卑贱的象征,说的是,此人的母亲生活作风有点混乱,人人都可以也可能是此人的爸爸……

卫青是郑季和卫媪的儿子,卫子夫是他同母异父的姐姐,为什么他们都随母姓?

卫青是郑季和卫媪的私生子,卫媪是平阳侯府上的女仆,郑季是替平阳侯府做事的县史,这个郑季和卫媪一个是有夫之妇,一个是有妇之夫,本来应该不会有交集,奈何这个卫媪天生丽质,不想被郑季看上,百般挑逗,竟然两人私通。

不想卫媪怀孕生子,生下了卫青,卫青从小跟着郑季生活,这个本来是风花雪月的产物,又是那样身份的女子生出的,郑季根本没把他当儿子看,在说这个郑季不缺儿子,所以卫青到了郑府比奴仆还不如,比指派去放羊,郑家夫人本对郑季婚内出轨就不满,在加上郑季不把卫青当人看,所以郑家夫人和她所生的儿子对他百般奴役,卫青稍微长大点不堪忍受,所以跑回母亲身边,做了平阳侯府骑奴。卫媪不姓卫,是因为他的丈夫姓卫,所以人家称她卫媪,卫青之所以姓卫,是因为他跟母亲生活生一起,“冒姓”卫。谁知卫青长大后,英勇无畏,被汉武帝封为“大将军”。英雄不问出处,富贵当思原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