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之乱为什么会发展到如此不堪的地步?有位之君萧衍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
当了48年皇帝的开国之君梁武帝怎么也想不到,一条被自己救助的落水狗,只用了九个月时间就咬死了自己,还顺手把号称“金瓯无缺”的大梁帝国碎成了一地渣渣。
这条落水狗就是自称“宇宙大将军”的侯景。太清元年(547),侯景弃东魏投降南梁,一年后就对收留他的梁武帝反咬一口。
一个降将哪来如此大的杀伤力?被誉为大有为之君的梁武帝,怎么就被“客人”玩死了?李代桃僵的侯景为何只坐了5个月的龙椅,就被人吃得尸骨无存?“侯景之乱”背后定有玄机!
先交待一下历史背景:当时天下分为南北朝,南朝的南齐被梁武帝萧衍取代,建立了南梁,北朝的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西魏被权臣宇文泰掌控,东魏则由权臣高欢独掌朝政。
侯景正是高欢的部下,时任河南道大行台,拥十万重兵,坐镇河南。
侯景降梁侯景自幼好勇斗狠,生性狡猾,又善于投机。早年侯景追随北魏权臣尔朱荣,尔朱家族被高欢灭掉后,他立刻改换门庭投靠在高欢门下。
侯景天生长短腿,他身残却志坚,包容宇宙的雄心自然不甘居人下。太清元年,高欢病故,其子高澄接过老爸的枪。这个变化让侯景憋了多年的种子发芽了:“老高在世我不敢反,老高死了我还怕鲜卑小儿吗?”
在骂高澄是“鲜卑小儿”的时候,侯景一点不脸红,其实他就是个羯族胡人,人家高氏起码是汉人,只不过鲜卑化了。
侯景还算清醒,靠自己手上的这点资本不足以单挑小高,所以他决定用河南之地为本钱做投资。
他向西魏的宇文泰发出了投资意向。宇文泰全面评估后开出待遇:封上谷郡公、太傅、河南道行,至于镇守河南的事就得靠你自己了。
侯景玩了个一女二嫁,他又向南梁发出意向书。梁武帝的回应则要积极得多:封河南王、大将军、都督河南北诸军事、大行台,派兵协助你镇守河南。
在痛骂宇文泰是坏东西之后,侯景这个好东西一头扎进梁武帝的怀抱。
小高同学火了,老子才接班你就给老子上眼药,干他丫的。于是西魏和南梁之战爆发,双方一直打到太清二年(548)正月,结果梁武帝丢人丢大发了,梁军连战连败,不光将侯景的股本蚀光了,梁武帝的侄子萧渊明还成了俘虏。反倒是宇文泰乘火打劫,抢了颍川。
侯景之乱始末侯景从“资本家”变成了只有800随从的“落水狗”,好在梁武帝没有嫌弃他,将他安置在了安徽寿阳,替梁朝镇守北疆。
梁武帝如是安慰自己:侯景虽然失去了商业价值,但这家伙也是一员猛将,失之桑榆得之东隅嘛,不亏。
可侯景不甘心呐:原本想当资本家的,怎么成了落水狗呢?怎么办?他脑子活,想到了另一条捷径:跟南朝的豪门家族融合。南朝的豪门士族集团太牛叉,要是跟他们攀上亲,那就是一步迈进顶流托拉斯。
于是他向梁武帝提了个“小要求”:您能不能替我拉个皮条,哦,不,提个亲,我想娶王家或谢家的姑娘。
梁武帝的鼻子里呲出一股气:说这话之前你是不是没照镜子?
侯景又羞又恨,就在这个档口,又发生了一件事,把侯景逼上了危险的境地——东魏派使臣来与南梁议和了,甚至准备送萧渊明归国。
议和是好事嘛,侯景紧张个啥?对别人是好事,可他是叛徒啊,两国交恶不就是因为他吗?万一小高同学提出用侯景换萧渊明怎么办?
侯景蹦上蹦下竭力反对,可他一个降将明显声音不够大。为了试探梁武帝,侯景伪造了一份小高同学给梁武帝的书信:萧爷爷,拿侯景换萧渊明可好?
梁武帝不知有诈:那还有啥说的,俺侄子是宝,成交了。结果回信落到了侯景手上,看得他一头黑烟。
侯景写道:要想不做落水狗就得学会咬人。于是他一边联络另一个野心家,梁武帝的养子萧正德,一边抓紧备战。太清二年八月,侯景举兵8000扯起了谋反的大旗。
南梁的战斗力真是弱爆了,在萧正德策应下,侯景仅用了两个月就攻破长江和丹阳两道防线,将梁武帝围困在了宫城台城。
“革命胜利了!”萧正德欢呼,他迫不及待地给自己套上皇冠,并册封侯景为丞相,丝毫没注意到侯景的鼻子里也呲出一股气。
太清二年(548)十月,在援军到来之前侯景终于攻破台城,俘虏了85岁的梁武帝。让萧正德意外的是,侯景没有废黜梁武帝,而是摘掉了自己的皇冠。
两个月后,梁武帝被侯景断水断食,在病饿交加中驾崩。萧正德正眼巴巴地盯着皇冠,可侯景却又将大帽子扣在了太子萧纲(简文帝)的头上。
当然,萧纲这顶帽子不能白带,他得给侯景献上一位女儿——溧阳公主。侯景那个痛快啊:“南朝豪族算个屁!”然后他又顺手给了愤愤不平的萧正德一刀。
从此侯景如同太上皇,老丈人萧纲倒成了提线木偶,南梁仅剩个空壳。
萧家子孙虽然不和,但谁都清楚,干倒侯景就可以顺手撸掉萧纲,那个结局太美妙,于是侯景成了靶子。
最后的胜利者是梁武帝的第七子萧绎,他得到了两员猛将的支持,一位叫王僧辩,另一位就是后来从萧家夺过皇位的陈霸先。二人通力合作,在巴陵城大败侯景20万水军。
看见没,南梁其实还是有牛人的,可惜梁武帝眼花了。逃回侯景建康的侯景大感事态不妙,烟花消亡之前还懂得灿烂一下,俺老侯岂能不带走一丝云彩?
于是他干掉了“老丈人”萧纲,立梁武帝的曾孙萧栋为帝。两个月后,他又逼萧栋跟他玩了一把禅让游戏,自己一屁股坐上龙椅,改国号为“汉”。
侯景“灿烂”了三个月,大宝三年(552)二月,陈霸先与王僧辩会师缔盟,对侯景展开了最后的绞杀。三月,台城被攻破,侯景亲随乘船北逃,结果半路被亲信以横躺的姿势运回了健康城。
为时三年多的“侯景之乱”终于结束了,祸首侯景的下场老惨了:他的手被剁下送给小高同学把玩;他的头送到江陵后,先悬挂展览,然后大锅煮烂,刷漆制成标本;他的尸身在建康示众时,居然被围观的老百姓割成碎片吃光了,连溧阳公主都跟着凑热闹“尝鲜”了。
侯景的五个儿子一样惨,他们被小高同学剥皮、阉割后下锅煮了!
虽然我们要抗议小高等人的不仁道,但侯景之乱给南梁带来的灾难太深重了,与人民的痛苦相比,他活该!
三问侯景之乱在侯景来到之前,励精图治的梁武帝把南梁帝国打造成了天下最富庶、最繁华的人间乐园,可是我们忍不住追问:侯景哪来这么大的破坏力?又为何能爆发侯景之乱呢?
- 一、谁是侯景之乱的第一责任人?
毫无疑问,梁武帝萧衍是侯景之乱的第一责任人。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二高寿的皇帝,跟后来的唐玄宗一样,年轻的时候励精图治,老了以后变得昏庸不堪。
当初侯景抛出诱饵时,有识之士就指出这是一枚毒饵,人家宇文泰就很聪明,只玩虚的不给实惠,他却一脚踩进坑里,赔了夫人又折兵。
高澄提出和议时,又有人反对:东魏没理由跟咱们议和,肯定别有用心。可梁武帝听信佞臣朱异的话,坚持和议,还不惜以侯景为价码。
侯景抓紧时间备战时,大臣们都看出来了,梁武帝却不以为然,还放出大话“用竹条子就可以抽死他”。不光如此,他居然还不停地给侯景增加物资供应,加速了侯景之乱的进程。
侯景之乱爆发后,梁武帝依然不放在心上,结果导致防线被轻易突破。
接连送上四记助攻,可以说是梁武帝自己搞死了自己,侯景不笑纳岂不是辜负了“宇宙大将军”的称号?
- 二、谁是侯景之乱背后的推手?
可是即便有梁武帝的助攻,侯景一个落水狗,怎么就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南梁获得如此众多的支持?这不奇怪吗?
其实了解一下南梁的政治格局,就一点不觉得意外了。此时的南梁内部矛盾非常严重,繁华只是表象。
相对于北朝长期遭受刀兵之苦,南朝太富庶,太安逸,于是满朝上下一派骄奢淫逸,东晋士族集团的浮华堕落之风再度盛行。
梁武帝38岁建国称帝,当了48年皇帝,在他的努力下缔造了“南梁中兴”的盛世局面。于是这位老皇帝也开始飘飘然,他把注意力放在了佛身上,不再关心国事,又纵容宗室子弟以及豪门士族集团的违法犯罪。
此时,朝中得势的都是朱异这种阿谀奉承之徒,朝政逐渐荒废腐败,官员们抓紧时机盘剥百姓。彼时繁华的是豪门集团,而老百姓和大量的奴隶阶层早已经水深火热。
与此同时,萧氏宗室子弟开始明争暗斗,衣冠南渡的北方士族与本地的南方豪族之间矛盾又开始加剧,这些暗流给侯景之乱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侯景正是利用了南梁的这些矛盾,他在寿阳搞了个类似于宇文泰的“府兵制”,将北朝流落南朝的奴隶们全部编入军籍,这一个举动就获得了客居南方的北方人的集体拥护。
举兵之后,萧家子弟心不齐,有人观望,有人变节,有人对自家兄弟下黑手。比如萧正德就与侯景勾结在一起,萧纪迫不及待地在成都称帝,萧勃坐山观虎斗,萧詧投降了西魏……
因此,南梁政权的堕落才是侯景之乱的背后推手。既然如此,为何侯景仅仅三年就又迅速败亡了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军事上的问题?
- 三、侯景为何那么快就败落了?
其实侯景之败既有侯景本人的“失误”,又有其必然性。
当初把侯景推上巅峰的是南梁的庶族集团和客居的北方人,可是侯景并未真正认识到他们的价值,在攻克台城之后,侯景对庶族集团作出了一系列的伤害行为。
据史书记载,台城之战后侯景开始变得疯狂,他纵兵劫掠,屠杀百姓,无论富豪之家,还是平民子弟全都被洗劫一空,连妻女都无法保全。
原本把侯景当作救星的庶族集团和平民们,不在“迎接亲人解放军”,而是“莫不怨愤,于是各立城栅拒守”。一旦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侯景离失败就不远了。
当初侯景一心想巴结南方豪族,无疑他的目光是准确的。只是他太心急了,不懂得一个外来户想被坐地户认可需要几代人的积累。南朝从东晋到南梁,二百多年了侨民尚不能完全被南方集团完全接纳,他侯景一个胡人靠一身蛮力就能做到吗?
南北朝时期,只有豪门士族集团才能左右政治走向,侯景浑身是铁也注定他只能当配角,如果非要错位抢戏,结果一定会很惨!
侯景之乱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它奠定了此后“南弱北强”的格局,为后来北朝的隋统一天下无意间送上了一记助攻。
侯景之乱为什么会发展到如此不堪的地步?有位之君萧衍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
一句话总结:梁武帝和宋徽宗一样都是自己把自己瞎折腾死的,不作不死。
侯景是第一个宇宙大将军,一个反复无常的亡命之徒,腿跛,残忍狡黠,善兵法。
梁武帝晚年昏庸,养狼为患,养了侯景一个白眼狼;梁武帝晚年还特别特别喜欢别人高水平的拍马屁,最后被拍马屁拍死了。
为了打压门阀,梁武帝重用宗室和寒族,但在大难临头时都在搞内讧,大部分的宗室在想方设法夺位,寒族将领忙着篡权,没几个人能靠得住。
1,梁武帝手下原来有一将军,只有这位将军可以在侯景起兵造反时,打败侯景。这位将军不是别人,正是“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的白袍将:陈庆之。
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东魏的高欢派侯景统7万大军,攻打梁国,先攻克了楚州,俘虏楚州刺史桓和。陈庆之只有1万左右的军队,侯景的军队攻打陈庆之。梁武帝派萧退、夏侯夔两支大军援助陈庆之。援军还没有到来,陈庆之已经打败了侯景。
从此以后,侯景见了陈庆之都绕道走。
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十月,陈庆之病死,年五十六岁。
过了不到十年,公元548年,投降梁国的侯景造反。
如果陈庆之还在,侯景就不敢造反。
另外江南在梁武帝期间有几十年没有战争了,梁武帝的中护军等禁军没什么战斗力。有战斗力的军队多在两淮和荆州一带。
侯景的地盘寿阳离建康距离很近,方便他黑虎掏心。
2,梁武帝晚年昏庸,以政治为儿戏侯景是东魏时期,就已经是有名的叛将。侯景开始时参加北魏六镇起义,后来投靠尔朱荣,又投靠东魏的高欢,还准备投靠西魏的宇文泰,走投无路之时才投靠梁武帝。
侯景被东魏打败,仅带八百骑兵投降梁武帝。
梁武帝对侯景却百般骄纵,把对梁国毫无战功的光杆司令侯景任命为豫州刺史(治所在寿阳),还给钱给粮给人。
派给侯景的人,向梁武帝通报侯景要造反,梁武帝都置之不理,认为这不是待客之道。
东魏为了除掉侯景,设了一个反间计,告诉梁武帝,如果把侯景送给东魏,东魏把俘虏的梁宗室萧渊明还给梁武帝。
梁武帝老婆心肠,就答应了。这下就把侯景架在火炉上,侯景直到一旦被送回东魏,肯定被高澄剥皮抽筋,死无葬身之地。
侯景痛骂梁武帝:吴儿老公薄心肠。反正是死路一条,决计造反还有一线生机。
侯景勾结曾为梁武帝养子的临贺王萧正德为内应,冒险造反。
梁武帝信任第一流的马屁精朱异,朱异善于揣摩梁武帝的心理,造成梁武帝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侯景造反时,梁武帝还满不在乎,认为侯景原来只有800人,现在不过几千人,成不了气候。梁武帝还开玩笑:侯景还敢造反,我拿根铁鞭子敲敲他的头。
梁武帝手下大将建议派兵驻守采石矶防止侯景过江,梁武帝和朱异都认为是小题大做,劳师动众,侯景不过是来武装讨饭的,给点饭就可以打发了。
梁武帝还任命侯景的内应萧正德为平北将军、都督京师诸军事,所以侯景很快就渡江,攻破外城,包围梁武帝的台城。
梁武帝相当于被侯景黑虎掏心了,跟北宋的宋徽宗被金兵黑虎掏心类似。
3,梁武帝的宗室大都各怀鬼胎为了防止南朝的门阀像东晋一样擅权,梁武帝重用宗室和寒族。
很多萧氏的宗室镇守各地要害,统领大军,不管他们有没有能力。
宗室在一起争夺萧齐的天下时,有共同的利益,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一旦夺了天下,并且皇位出现或准备出现空缺时,宗室则开始内斗,不比外姓夺权更弱。
比如西晋的八王之乱,都是自相残杀。
萧正德就是萧梁宗室里面最恶劣的一个,他本是梁武帝的侄子,在昭明太子没有出生之前,梁武帝把萧正德收为养子。昭明太子出生后,梁武帝就把萧正德又送回去了,解除了收养关系。
萧正德为人暴虐狠毒,对梁武帝废他心生怨恨,投降了东魏,后来又回梁国。
梁武帝不但不怪罪萧正德,还让他继续执掌兵权,成了侯景的内应。
在九江、湖北一带的几个萧氏宗室一直在内斗,扩展自己的地盘,内心是等到梁武帝灭亡后,自己去夺皇位。
4,寒门官吏和将领各怀鬼胎朱异是寒门,做到了七品的中书通事舍人,是皇帝的机要秘书,掌握了中书省的实际权力。朱异以超一流的马屁精让梁武帝在错误里一次又一次丧失机会。
柳仲礼作为勤王部队统帅,一次失败后再也不敢出战侯景,坐等梁武帝灭亡。各个将领心怀异志。
这样的官和将,焉能不败?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侯景之乱为什么会发展到如此不堪的地步?有位之君萧衍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
侯景,羯族人,原为北魏边镇上的一名军吏,骁勇善战,魏末北方大乱,乃追随尔朱荣逐鹿中原,以功擢为定州刺史。尔朱荣在内乱中被杀后,侯景又投奔高欢。侯景驭军严整,然把攻掠所得财宝,皆班赐将士。高欢依仗他对抗西魏"若己之半体",使他拥兵10万,专制河南达十四年之久。公元547年高欢卒,其子高澄嗣位。侯景与高澄的关系不太好,不愿应高澄之召赴邺,高澄遣大将慕容绍宗率军讨侯景。于是侯景分别向西魏和梁称臣求救。
西魏丞相宇文泰听取行台左丞王悦的意见,认为侯景不可信。于是西魏一面征召侯景入朝,一面令诸将深为之防,并分布诸军,占据侯景的7州、12镇。侯景在这时的唯一收获是通过他的倾心接纳,西魏将领任约率千余人归附了他。
梁武帝素有一统天下之志,曾在天监四年(505年)十月大举北伐。又自普通二年(521年)至大同二年(536年)期间乘北魏内部动乱,屡屡遣诸军向北进兵,攻城略地,招降纳叛。所以当侯景带着军队与河南境土要求归属时,梁武帝觉得机会难得就很高兴地予以接纳。梁朝廷中并非没有人对侯景表示怀疑,以尚书仆射谢举为首的官员们皆认为不应该接纳侯景。但梁武帝因为在侯景求降之前,平时不怎么做梦的他正好做了一个"中原牧守皆以其地来降"的梦,由是排斥众议,封侯景为河南王,都督河南南北诸军事,使侯景有了立足之地。但梁武帝的如意算盘最后成了自酿自饮的苦酒。
于是,梁武帝乘侯景叛东魏之机,派梁司州刺史羊鸦仁率军前出至汝水,占领了悬瓠城。在太清元年(547年)八月,梁武帝下诏以贞阳侯萧渊明为大都督率诸军大举攻东魏,东魏遣慕容绍宗之军对阵。萧渊明是梁武帝的侄子,地位亲贵而不知军,对于左右将领的建议不予采纳,也将侯景对梁军不能轻敌深入的告诫置若罔闻,结果受东魏军围击而大败。萧渊明及大部分将领被东魏俘虏,梁军亡失士卒数万人。接着东魏军将兵锋转向侯景,两军对垒了几个月,侯景虽屡有小胜,但军粮食尽。侯景想往南撤退,就骗将士说他们家属已被高澄所杀。慕容绍宗闻讯后在阵前遥向侯景士兵喊话,说他们家属安好,回东魏则官勋如旧,并披发向北斗发誓。侯景将士本不愿南渡,闻之军心大乱,或降或散。侯景只能带残兵数百逃入梁境。侯景在以计骗梁监州韦黯开寿阳城门而入驻该城后,梁武帝任命他为南豫州刺史。梁军则在东魏军的攻击下,悬瓠等城相继失去,退守淮河一线。侯景成了梁与东魏北齐边境上的一着孤棋。
东魏收复失地后,遣使至梁愿意和好,并让被俘的萧渊明与梁武帝通信。这使节往来引起了侯景的怀疑,侯景便伪造东魏文书送至建康,求以贞阳侯萧渊明换侯景。梁朝廷议时,中书舍人傅岐说"侯景以穷归义,弃之不祥",况且侯景身经百战,岂肯束手受絷。朱异等则认为侯景是奔败之将,一使之力就能制服他。于是梁武帝就复信道:"贞阳旦至,侯景夕返"。侯景见了信后,决计反梁,将属城居民悉招募为军士,百姓子女悉以配将士。
太清二年(548年)八月,侯景在豫州以诛朱异等为名起兵清君侧。当马头城被侯景所陷,太守刘神茂等被执投降的消息传到建康时,梁武帝还笑着说侯景"是何能为,吾以折篝答之",于是诏发诸军,四路讨景。但是梁武帝所没有能够料到的是,侯景会买通了萧正德。
先是,侯景受到梁军大兵压境,谋土王伟献策侯景诱通萧正德,说"彼众我寡,必为所困。不如弃淮南,决志东向,帅轻骑直掩建康;临贺反其内,大王攻其外,天下不足定也。兵贵拙速,宜即进路"。于是侯景一面声趋合肥,实际袭谯州而向建康;一面修书给萧正德,说如今奸臣乱国,政令颠倒,本为储贰的你也被废辱,所以我自奋起兵,为苍生扶助大王云云。萧正德得信大喜,以为天助,遂许之。
当年十月,侯景推萧正德为天子,改元为正平元年。可以说,没有萧正德,侯景对建康难以构成大威胁,可能他的军队连长江都过不了。后来,侯景担心萧正德有变,又把萧正德给杀了。过江后的侯景军队,才马数百匹,兵千人。侯景自采石矶过江后,京城里的人还不知道,兵临城下才仓促应战。侯景在攻占了四周的石头城、白下城、东府城等外围之后,集中兵力围攻梁武帝所居的建康台城。台城墙高池深,各路勤王兵马也陆续到达建康郊外,于是双方互有攻防,相持数月。其间,侯景招募为人奴婢者,悉免为良。于是"三日之中,群奴出就景者以千数,景皆厚抚以配军,人人感恩,为之致死"。侯景军人数也渐渐扩至10余万。梁军一方,依次到达的勤王军缘淮河造栅立营。诸军虽然众号百万,连营相持,但号令不一,互相猜阻。台城里粮食匮乏,鼠雀皆尽,又流行疫病。城围之日,里面有男女10余万,贯甲者3万,至是疾疫者且尽,横尸满路,无人埋瘗,能登城守者仅两三千羸懦。侯景军也食尽,于是百道猛攻台城,先后造各种攻城车、火烧城门,又筑土山,又决玄武湖水灌城等等。太清三年(549年)三月,台城被攻陷。
入台城后,侯景自为大都督、大丞相等,并矫诏解散各路援兵,然后遣军占领大江南北各地。同年五月,梁武帝因又饥又病而驾崩,侯景立太子萧纲为帝,大宝二年(551年)萧纲被杀,其子哀太子萧大器等王侯20余人也皆被杀。侯景又立武帝之孙豫章王萧栋为帝,寻逼其禅位于己,并改元封百官,国号汉。
侯景率军刚到达建康时,号令严明,不犯百姓,还停责市估及田租。后来台城久攻不下,梁勤王军又汇集于外,怕军心离散,于是纵兵杀掠。军纪一旦败坏,就很难再肃整,打仗用兵时更无法收拾。侯景攻下建康后,又任意调发,逼掠子女,毒虐百姓。再加上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总会给社会与人民带来各种各样的伤害,而这一切都是侯景引起的。于是吴人莫不怨愤,各立城栅拒守。本来侯景入城后虽自作威福,却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总能镇住一批梁朝官员服从他。但他自己做了皇帝后,借口就没有了。做天子要修七庙,侯景只记得其父名标,此情况传出去后"众闻咸笑之",只得由王伟找了"汉司徒侯霸为始祖,晋征士侯瑾为七世祖"。在门阀时代,侯景的如此出身使得皇帝头上的神圣光环也由此消失殆尽。这种政治资源的丧失,很快产生心理上的逆转。侯景军队初围台城时,梁朝30万援军见之气消胆夺,侯景称帝后仅三个月,其兵见到官军,还未列阵就"皆举幡乞降,景不能制"。大宝三年(552年)二月,众叛亲离下的侯景不得已带着心腹数十人自沪渎乘船出逃,在一个叫胡豆洲的地方被擒杀。侯景尸体被送到建康曝于市,都下百姓的怨恨皆集中在他身上,其肉被噉,骨被焚,同党王伟等也先后被杀。
侯景之乱的影响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历史事件。首先,梁朝由此而被推翻。不仅如此,南朝与北朝之间的平衡被完全打破。当时在南北的对抗中,虽然黄河中下游的综合经济实力要略大于长江中下游的综合经济实力,但如果北方处于分裂状态的时候,南方还会有相当的优势,如东晋十六国时期,基本上还是东晋占优,所以有屡屡的北伐。北魏统一北方后,南方则政变不断,于是南北的分界线就被步步地往南压。魏末的动乱,梁武帝没有抓住机会,不过随之而来的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的分裂和对持,使梁朝的总体实力超过了北面两个政权中的任何一个,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应该说梁武帝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想利用侯景,但由于处置不当而反受其祸。侯景平后,萧绎、萧餐等还勾结北军,相互残杀。疆土也因此大为减缩,"州郡太半入魏,自巴陵以下至建康,缘以长江为限。荆州界北尽武宁,西拒狭口,岭南复为萧勃所据,文轨所同,千里而近,人户著籍,不盈三万而已"2。如此狭小的版图已经失去了支持统一中国的资源基础,加之侯景之乱对南方社会经济的损伤,绝非短期所能弥补,这就成了北方压倒南方的转折点。
其次,它造成了东晋南朝最大一次的破坏,因为以前虽有朝代更迭,也常有兵戎相见的时候,但在范围和时间上均不及这一次。这次动乱不仅严重地破坏了江南最富饶地区的社会经济,还附带破坏了依附于这个经济体制之上的社会结构,即门阀赖以存在的基础被破坏了,门阀才真正衰落。这是因为一来由于士族本身的大批死亡,除直接死于战争外,还死于由此引起的饥荒和疾病。据统计,陈朝初由少数族酋帅或寒族出身的皇族成员和将相大臣有20人,占其全部的87%。"这20人在侯景乱前,未入仕的有9人,入仕的11人中,太守3人,县令1人,郡佐2人,军主、参军4人,东宫直后1人,这些都属于不显要的中下级官吏"。而在梁朝的最高统治集团中,属高门士族的占到85%。两相比较,就可以看出侯景之乱的后果了。
侯景之乱为什么会发展到如此不堪的地步?有位之君萧衍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
侯景何许人也,乃是五胡乱中华最凶残,最无人性的羯族人。羯族原本是匈奴的奴隶,后靠造反起家,建立后赵政权。残暴羯人把中原的汉人视为”两脚羊”,当做随军的军粮 ,像猪羊似的肆意屠杀食用,给中原汉人带来深重的灾难。
后来武悼天王冉闵下达“杀胡令”,竭人几乎被灭族,漏网之鱼侯景带领残存羯人投靠了东魏。然而侯景生性多疑,反复无常,注定就是一个有奶就是娘的小人。到东魏没多久,侯景便改换门庭,归顺梁朝。梁武帝萧衍极为高兴,封侯景为大将军。有大臣知道侯景的为人,极力劝阻梁武帝。但梁武帝自诩为菩萨皇帝,相信自己的宽仁能够感化侯景,再说,侯景不过带了区区几千人,量他也掀不起多大的风浪。
公元548年,梁武帝为避免生灵涂炭,与北齐讲和。侯景几次上书,极力反对。后来以诛杀朝中权臣朱异为借口,发动叛乱。叛军长驱直入,兵建康城下。梁武帝向天下发出勤王的诏令,各路援军有数十万之重,人数是叛军的几倍。但各怀异志,在攻打叛军几次失利后,便按兵不动 ,坐观成败。
守城的将军萧正德,乃梁武帝养子,对皇位窥觑已久,早就投靠侯景 ,他见各路援军无动于衷,便打开城门把叛军放入,建康沦陷。三个月后,皇宫所在台城被叛军攻破,引狼入室的梁武帝终于尝到自己酿造的苦果,最后被活活饿死。
侯景控制建康后兽性大发,对几十万城中的百姓开始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建康顿时成了人间的地狱,无数的百姓像蝼蚁一样被肆意摧残。自东吴以来,经过200多年经营的建康城繁华不在,到处是残垣断壁 白骨累累,侯景之乱给富庶的江南带来空前的大灾难。
多行不义必自毙,公元552年,刺史王僧辨与陈霸先率军讨伐侯景,江南百姓纷纷支持 。困兽犹斗的侯景,在梁军打击下,节节败退。穷途末路的侯景最后带领几十人逃到海上,被手下杀死,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侯景之乱的责任完全是梁武帝纵容的结果。晚期的梁武帝赏罚不明,任人唯亲,造成君臣不和,皇族内部矛盾重重。侯景发动叛乱前,征兆明显,有人多次举报,梁武帝置若罔闻,听之任之。侯景正是利用梁朝内部的矛盾,以区区几千人的兵力,拿下建康城。
侯景之乱为什么会发展到如此不堪的地步?有位之君萧衍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
谢邀,侯景之乱为什么会发展到如此不堪的地步,有为之君萧衍为何会落的如此下场?
这个南梁萧衍称有为之君是刚立国打基础的时候有为,而到了晚年怠政信佛,想一出是一出而导致灭国!
侯景是羯族人,投奔了高欢,高欢死后,侯景和高欢的儿子“高澄”不和,就写信给梁武帝,愿以函谷关以东管辖的东魏十三州来归附,梁武帝曾做了个梦,就是塞北诸侯都投降归附了南梁,于是梁武帝就接纳了侯景,并封侯景为“河南王”,侯景就带着人马来投奔南梁。
东魏“高澄”哪能让“侯景”轻易叛逃,就派几万大军日夜追赶,在颍川,“侯景军”打败东魏军,于是东魏军派更多的部队把颍川围住,当时南梁接应的军队还没有到达,不得已“侯景”投了西魏,让西魏出兵解围。(就这个问题,侯景也是给南梁国主写信解释了的)于是西魏出兵,逼退了东魏军,给侯景解了围,侯景就想乘机杀了西魏援军首将“李弼、赵贵”乘机吞并西魏军队,李弼、赵贵产生怀疑没有去颍川和侯景会面。西魏赵贵也想把侯景诱入军中拘捕,被李弼制止。当时西魏宇文泰也封了侯景高官,让侯景入朝,好剥夺侯景的兵权,侯景没去,南梁军来,西魏就退兵了。
然后东魏和南梁开了一仗,南梁军队长年没打仗,被东魏击败,侯景只带着几百人赚了南梁的寿阳并壮大了自己。
要说侯景之乱,主要原因还在南梁国主,因侯景提出的要求,南梁国主都答应了,侯景尽然提出要娶王、谢士族的闺女为妻,这个南梁国主没答应。
侯景之乱主要还是南梁国主和东魏讲和的事情引起的,当时司农卿“傅岐”就不赞成,说侯景刚投城就和东魏讲和,侯景会叛乱,而南梁的叫“朱异”的臣子却说侯景兵败,南梁国主收留侯景也不过类似于食客,意思是侯景没有那么大势力了,认为侯景叛乱没有可能,南梁国主也就信了。之后,侯景的一部下叫“元贞”的,知道侯景要叛乱,就逃回建康把情况告诉了梁武帝,梁武帝是置若罔闻,就鄱阳王“萧范”也提醒过梁武帝。
最终侯景假以东魏书信,以侯景换回梁武帝的侄儿来试探梁武帝,梁武帝真以为是东魏的书信就答应了,侯景于是带着十万之众,假以秘推“萧正德”上位,来了个里应外合,梁武帝被软禁,饮食减少,气病交加而死。
要说南梁没勤王的军队吗?,当然是有的,有一路军“萧绎”的军队打寿阳没有拿下。还有就是叫“柳仲礼”的部队和侯景兵干了一仗,柳仲礼差点被干死,侯景也差点被杀死,后来都被救下,各各撤兵,柳仲礼忌惮侯景,就在也没有开战,任侯景所为,其他也是各各推诿,还有就是被侯景骗梁武帝要渡过长江,让援军撤离好渡江,结果援军撤了侯景悔约,攻了一百三十天皇城,终被侯景拿下。
侯景之乱为什么会发展到如此不堪的地步?有位之君萧衍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
侯景是东魏司徒,是个变态的跛子。这就妨碍了他成为武将。但他特別歹毒,工于谋划,是个出尔反尔的家伙。他吃着高欢给的饭,却与高澄结下死仇。高欢死后。侯景怕高澄害他。他就写表投靠梁武帝。恰巧梁武帝头天做了个梦,梦见有大敌朝的大官投降本朝。当侯景派人找到梁武帝,梁武帝不顾群臣反对,就收留了他,并封他为河南王。
侯景归梁后,屡次请求让梁武帝让他带兵去打高澄。梁武帝没同意。侯景很不爽。他又假写了一封高澄的信,让人送给梁武帝,信中说如果你把侯景交出来,我高澄就放了你的将军贞阳侯蕭渊明。让他回梁国。梁武帝就想同意。侯景知道梁武帝的反应后,骂梁武帝老不死。就有谋反的贼心了。
由于粱武帝宽仁,信佛。整个朝廷官员大多不遵王法,贪污腐败成风。侯景就借口官员朱异等人奸诈,贪腐,骄奢淫荡,欺骗朝廷,就在寿阳起兵杀了朱异。正式叛乱。
侯景很快打到长江以北。梁武帝让六子萧纶去讨伐,并让侄子萧正德守卫南岸。不想侄子自己想当皇帝,就勾结侯景,侯景自然答应。这样,萧正德提供船只,把叛军渡过长江,直逼建康城,。
侯景进了都城外城,而梁武帝在中心的台城(今南京鸡鳴寺)。侯景与羊侃就攻守激战。侯景久攻不,采用筑土山围台城,并抢尽了居民粮食,迫使他们修土山。死了十几万人,这些尸体堆进土山里,土山很快筑成。于是,台城里粮尽兵疲,挡不住叛军攻击,城破了。梁武帝被贼子抓住。侯景先派人杀了萧正德,说这家伙连叔叔都敢卖,留着又有何用?他们一丘之貉,只是侯景掌了大权而己。都是背主叛乱的无耻之徒。
梁武帝被关起来,活活饿死了。侯景让萧纲做了傀儡皇帝,这就是简文帝。梁武帝身处乱世,却用宽政,因信佛而不分善恶忠奸,给国家,民众,自己带来无尽灾难。这教训尤其深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