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安帝为何踢开亲儿子,把皇位传给外人?东汉皇嗣为何总闹幺蛾子?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东汉十四帝的皇位传承关系:
- 1.刘秀,光武帝,开国皇帝,登基时30岁,62岁驾崩;
- 2.刘庄,汉明帝,光武帝第五子,登基时29岁,47岁驾崩;
- 3.刘炟,汉章帝,汉明帝第五子,登基时19岁,32岁驾崩;
- 4.刘肇,汉和帝,汉章帝第四子,登基时9岁,27岁驾崩;
- 5.刘隆,汉殇帝,汉和帝独子,登基时百天,11个月驾崩;
- 6.刘祜,汉安帝,清河王之子,登基时12岁,31岁驾崩;
- 7.刘懿,汉少帝,济北王之子,登基时1岁,2岁驾崩;
- 8.刘保,汉顺帝,汉安帝独子,登基时10岁,29岁驾崩;
- 9.刘炳,汉冲帝,汉顺帝独子,登基时2岁,2岁驾崩;
- 10.刘缵,汉质帝,渤海王之子,登基时7岁,8岁驾崩;
- 11.刘志,汉桓帝,蠡吾侯之子,登基时12岁,36岁驾崩;
- 12.刘宏,汉灵帝,亵渎亭侯之子,登基时10岁,32岁驾崩;
- 13.刘辩,汉废帝,汉灵帝长子,登基时13岁,当年被废,第二年被杀;
- 14.刘协,汉献帝,汉灵帝次子,登基时8岁。
从以上列表明显得出一个结论:东汉皇位传承危机四伏!从第四代皇帝起,所有皇帝即位时都未成年,而且只有汉殇帝、汉冲帝、汉废帝三位皇帝,是按照“父死子继”的规则继位。
这其中,最离奇的就是汉安帝刘祜,在有一个亲儿子刘保的情况下,居然把皇位传给了宗室子弟刘懿。历史像是开了个玩笑,龙椅转了一圈,最终还是落到了刘保屁股下。
龙椅那可是天下最大的遗产,从来都是父子相传,像汉安帝这么“无私”的皇帝,历史上独一份。刘祜肯定不是白求恩,况且朝堂上还有一群坚守礼教的大臣,怎么就发生了这么离奇的事件呢?
刘保被废事件刘保是汉安帝的独生子。东汉皇室子嗣不旺,再加上后宫女人之间的“辣手摧花”,导致要么生一个死一个,要么干脆不生。所以,宫里有个惯例,皇子出生后,都被秘密送到民间抚养。
刘保也是如此,他由一个叫王男的乳母,在宫外抚养。5岁时,刘保被册立为太子,三年后的一件事,改变了刘保的命运。
延光三年,皇后阎氏,联合汉安帝的乳母王圣、大长秋江京和中常侍樊丰,状告王男。告状的内容不清楚,结果导致王男被杀。刘保因为乳母无辜受害,心生不满,常常为之叹息。
告状团害怕了,将来太子即位,不得把我们剐了?于是再接再厉,又把刘保告了。告状的内容同样语焉不详,反正糊涂蛋汉安帝刘祜信了,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废刘保为济阴王。
刘祜只有刘保这么一个儿子,可见告状的内容是猛药。虽然我们不大清楚具体内容,但刘保那时候才8岁,他能犯下什么滔天大罪呢?所以,史书说这是冤案,应该是可信的。
问题来了,阎皇后等人,为什么要陷害太子?朝中那么大的势力,为何敌不过乳母、太监为主体的告状团呢?
刘保被废背后的政治斗争其实状告刘保的有三股势力:
- 第一股:阎氏后族
皇后告太子,那不是母子反目吗?还真不是,刘保不是阎皇后所生,他的生母姓李,是一名普通的宫女,阎皇后无子。
刘保出生后不久,或许出于嫉妒心,或许出于政治的需要,阎皇后毒杀了李氏。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早晚会被刘保知道,阎皇后担心未来会遭到清算。所以,她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废掉刘保,反正将来不管立谁做太子,都不会影响她的地位。
- 第二股:佞幸势力
王圣、江京、樊丰,可以归为汉安帝个人的亲信势力,他们为何要搞掉太子爷呢?毕竟这么做风险太大。
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太子的亲信势力王男等人,与王圣等人矛盾激化。刘保有一次生病,王圣想把他接到自己府中,王男不同意,说不吉利。很显然,王圣很清楚,对一个小孩来说,相处时间长短,是培养感情的基础,她想从王男手中夺过太子爷。
强夺太子失败后,王圣等人对王男下毒手,又带来刘保对他们的怨恨,矛盾转嫁到他们与太子身上。
第二个原因让人冒冷汗,除了上述两股势力,还有第三股势力介入,并且他们互为表里。
- 第三股:勋贵势力
这股势力里有条“大鱼”——耿宝。耿宝是东汉开国功臣耿弇的侄孙,汉安帝的舅舅。耿宝陷害刘保的原因就比较复杂了,涉及与外朝士大夫之间的矛盾。
耿宝虽然是国戚,由于汉安帝原本是藩王,所以在朝中势力并不强,他要想爬向权力顶峰,就必须干掉以杨震为首的外朝权力中心。勾结王圣、江京、樊丰,成了他必然的选择,因为这些人正是杨震的死对头。
杨震是弘农杨氏杰出的代表人物,隋文帝杨坚,和三国时期的杨修,都是他的后人。杨震时任太尉,以他为首的外朝官,对王圣、江京集团把持朝政的局面非常不满,多次上疏弹劾他们。
耿宝曾经冒充汉安帝的口谕,要求杨震提拔中常侍李润的哥哥。杨震本来就讨厌宦官乱政,于是一口回绝,得罪了耿宝。
邓太后去世后,汉安帝靠宦官集团的支持,除掉了邓氏外戚,夺回了朝政控制权。所以,在汉安帝心目中,江京、樊丰等人最可信,而对外朝势力,特别是与邓氏有瓜葛的士大夫深恶痛绝。
由此形成了两大对立的派系,一派是阎氏、王圣江京樊丰,以及耿宝等,另一派是杨震为首的外朝士大夫。汉安帝的屁股坐在阎氏王圣耿宝一边,杨震等人一点希望都看不到。我估计,他们多么希望汉安帝早点崩了,让太子刘保即位。
所以,刘保其实很无辜,他仅仅是因为太子身份,成了阎氏联盟的靶子,也成了两派政治斗争的夹心饼。
分析到这里,就可以明白,汉安帝为何要废掉自己唯一的儿子了——刘保损害了他的政治利益!
汉安帝在位十九年,实际亲政就三年。三年间,他几乎摧毁了邓太后执政期间的全部善政,把帝国搞得一团糟,让当初积极呼吁邓太后归政的大臣们颜面丧尽。他亲政后第一件事,不是感恩邓氏一族帮他度过了帝国最艰难的时期,而是对他们大肆杀戮。
可见,汉安帝是个无德无能的皇帝,在别人挑唆下,为了个人的私利,对儿子下手一点不足为奇。
刘保咸鱼翻身刘保被废的第二年,31岁的汉安帝游幸宛城,结果死半路上了。秦始皇驾崩一幕重现,阎皇后、江京等人,隐瞒了汉安帝驾崩的消息,一路供食请安不停。好在宛城离洛阳近,也好在是春季,不需要劳驾臭鲍鱼。
回到宫中,阎皇后才对外宣布汉安帝驾崩,自尊为皇太后,临朝摄政,由她的哥哥阎显出任车骑将军,并迎立济北王刘寿之子,北乡侯刘懿为帝。刘保因为废废黜,连出席父亲葬礼的权利都被剥夺。
东汉的龙椅真不好坐,娃娃刘懿只坐了十个月,就因病“辞职”,乐享永年去了。阎后江京故技重施,隐瞒皇帝死讯,秘密征召济北王和河间王王子入京,准备再从两位娃娃中选一位继任者。
这种事瞒得了外面,瞒不过宫内,有个中黄门叫孙程,是江京、樊丰的死对头,他悄悄地把消息传递给刘保。刘保迅速被拥护势力保护起来,同时一场政变计划悄然展开。
刘懿去世后的第七天,就当江京等人垫脚翘望二位王子到来时,孙程联合了十九名宦官,突袭干掉了江京及其核心成员。刘保被护送进皇宫,当场宣布登基继位,并下旨立刻捕杀阎显、阎景、阎晏兄弟,软禁太后阎氏。
就这样,神奇宝宝刘保,靠宦官的帮助,竟然咸鱼翻身了!
东汉帝国之殇看到这儿,估计有人会长舒一口气: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别急,让你倒胃口的事又来了。这位得位不易的宝宝汉顺帝,也不是什么明君。他为了感谢宦官们的帮助,将孙程等十九人全都封了侯,而且对他们委以重任,从此宦官专权愈演愈烈。
与宦官一同走向前台的,还有另一股势力——梁氏外戚。题干问,东汉皇嗣,为何总闹幺蛾子,外戚就是“主犯”之一。
一、外戚为了家族私利,故意迎立年幼的皇帝
东汉皇帝频频绝嗣,可是皇室子弟多如牛毛,找出一位成年的接替皇位,一点难度都没有。可是我们发现,居然没有一位当权的外戚,愿意找成年的王子即位,恨不得找一个永远长不大的怪胎才满意。
十四位皇帝,十一位未成年,其中还有三个奶娃娃,这种罕见的局面,空前绝后。
二、皇帝不理政事,安于享乐,大多无后早逝
东汉后宫有几个怪现象:皇后集体不育,皇帝集体早逝,皇嗣集体不旺,皇权集体瓜分。
以上四点,导致东汉皇帝基本形同傀儡,除了享乐无所事事。好容易熬到太后去世,自己也扛不住了,要么留下幼子,要么由外戚扶立幼主,又开始新一轮往复。
同时又因为后宫对下一轮外戚的争夺,暗箭不断,即便有皇子出生,往往又莫名其妙地被暗算,让皇嗣问题雪上加霜。
三、东汉开国,刘秀就种下了恶果
刘秀之所以能从一介平民登上皇位,跟他创建的,“皇权与豪门士族集团共治天下”的模式有关。因为这个模式,他得到了豪门士族集团的支持,被推上了皇位。
可正是这个模式,带来一个恶果:皇权孱弱。光武帝、汉明帝时期,他们以超强的个人能力,尚能驾驭得了时局,到汉章帝时,外戚势力明显抬头。汉章帝英年早逝,给外戚专权开了恶例,从此每一朝都按照这个规则运行。
豪门集团之间虽然也有内斗,他们都认可了外戚专政的模式,因为他们谁都有机会成为外戚,外戚本质上是他们“幸运大转盘”。
所以,东汉皇嗣乱局,早在东汉建国之初就已经决定了。
汉安帝为何踢开亲儿子,把皇位传给外人?东汉皇嗣为何总闹幺蛾子?
汉安帝废黜刘保太子之位这件事,搁到现在也是千古谜题,这是一个父亲能干出来的事?
汉安帝刘祜(hu)是东汉的第六位皇帝,在位期间争议不断。
由班超与西域各国建立的良好关系在这一代破裂,羌族也趁乱起义。
莫大一个东汉王国在经历完这两件事后元气大伤,正式进入下坡路。
但要是汉安帝最受争议的一件事,那一定是废除亲生儿子的太子之位,理由实在是让世人捉摸不透。
(汉安帝刘祜)
事情需要追溯到元初二年,也就是刘祜登基的第二年。
在这一年中,汉安帝将自己喜欢的女子阎氏立为皇后,与此同时,由于一夜风流,宫女李氏也给刘祜生下了唯一一个儿子,好事连连。
如果再将他之前的遭遇放在一起的话,难免会让人感慨是“刘秀附体”
(刘秀剧照)
原来刘祜本是藩王之子,别说是继承皇位,就是继承藩位都算是喜事一件。
可是天公不作美,汉殇帝刘隆在位不到一年就夭折了,一个子嗣都没有传下来。
于是当时的大臣就选择了在外的刘祜做皇帝,刘祜也就莫名其妙成为了东汉历史中的汉安帝。
两年时间内,地位有了,娇妻有了,孩子有了,别说是刘祜了,这事搁谁身上,谁都高兴。
(汉安帝娇妻阎氏)
可惜的是刘祜的娇妻并不是一个知情达理的贤惠人家,反而,她是一个妒妇。
在宫女李氏生下太子刘保之后,阎氏就下令让人给李氏下毒,目的就是害怕拥有孩子的李氏威胁自己的地位。
事情做成了,但也被发现了,这汉安帝也是一个“宠妻狂魔”,不就一个宫女嘛,原谅你了。
妥妥的一个渣男,对于阎氏来说,他是一个合格的丈夫,但对于刘保来说,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汉安帝刘祜剧照)
可能是汉安帝的宽容感动了阎氏,这才导致了阎氏的下一步计划,斩草除根。
因为纸是包不住火的,万一这太子刘保当时皇帝以后清算怎么办,毕竟汉安帝刘祜只有这一个亲儿子,他刘保当上皇帝的概率还是挺大的。
此后阎氏就开始在刘祜的枕边吹冷风,一个劲的说太子刘保的不是,诋毁太子,让刘祜几天都没睡个好觉。
(阎氏“名言”)
更不可思议的就是最后刘祜竟然同意了,同意废黜刘保的太子,此时的刘保只有十岁,可别说十岁的孩子就已经准备谋反了。
难道刘祜真的只是想晚上阎氏不在自己耳边唠叨,想睡个好觉?
反正除了这个理由我是想不出其他了,历史上废黜太子的皇帝有很多,但只有一个儿子还将他废黜的,就只有汉安帝一位。
也可能是汉安帝想锻炼一下刘保,不能站的太高,要适当的受些挫折。
(汉安帝剧照)
只是汉安帝也没想到,接下来自己将会有跟秦始皇一样的经历,在汉安帝去章陵祭祀的时候,突发病逝。
得知这个消息的阎氏选择封锁消息,作案手法跟赵高是一模一样,随后阎氏和自己的家族一商量,好了,跳过刘保,立汉安帝刘祜的堂弟刘懿为皇帝。
就是这么戏剧化,跟秦始皇当时的遭遇何其相似,把扶苏丢到长城历练,没想到后来竟天人相隔,宦官掌权。
(宦官掌权人物代表——赵高)
只不过刘保的运气要好上一些,在刘懿登基的第二年就患上重病,在刘懿去世后,阎氏本想商量再找一个傀儡,没想到竟然宫变了!
宫变的人物还都是宦官,就这样,刘保就被十九个宦官给迎上了皇位,这也算是为后来东汉末期宦官掌权奠定的基础。
刘保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经历巨大的挫折后一定不要气急败坏,不要怀疑人生,一定要好好活下去,指不定一切都时来运转了。
(年纪轻轻的汉顺帝刘保)
言归正传,虽然只是一个太子从被废黜到登基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反映了当时东汉内部巨大的问题。
先是外戚掌权,汉安帝刘祜的登基就是由当时的邓太后联合外戚一手操办,皇权一度受到威胁。
以及汉安帝途中病逝,阎氏联合外戚直接拥立刘懿为皇帝,可见皇帝的权力在当时并不集中。
(明为皇帝,实为傀儡)
还有就是宦官势力强大,刘保的登基是十九个宦官所为,可想而知当时宦官的地位也是不低。
这些无一不是为东汉的灭亡埋下的伏笔,也由此可见,一个王朝的衰落,并不是单纯的看最后一代,甚至在前几代就已经开始发酵了。
(东汉灭亡)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不错,给文青点个关注鼓励一下吧~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汉安帝为何踢开亲儿子,把皇位传给外人?东汉皇嗣为何总闹幺蛾子?
白捡皇位的刘祜
说来光武帝刘秀建立的东汉挺有趣,大约是“位面之子“开国用尽了所有运气,这个王朝的幸运属性在之后的时间里非常感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皇帝寿命,运气爆表的刘秀活了62岁,之后皇帝的生命就一路急转直下。
刘秀的儿子刘庄活47岁,好歹超过平均寿命,刘庄的儿子刘炟却只有31年寿命,刘炟的儿子刘肇更坑,勉强才活27岁。刘肇死时他的长子身患绝症,幼子刘隆刚出生没多久就登上帝位。
这种小小年纪就死给你看的家风造成了一系列恶果,首先皇帝登基的年纪越来越小,无法执掌庞大的帝国,子幼母壮的现实让外戚集团再次崛起。其次皇帝死得越来越早,子嗣自然更加艰难,帝国可以选择的继承人少得可怜。
更悲剧的是皇帝到了少年期不可避免的要收回权力,跟外戚的斗争极其激烈,需要扶植其他力量帮自己争权,于是宦官集团也开始崛起。皇帝手中的权力自然越来越少,这种饮鸩止渴的游戏只能不停恶性循环。
前边说出生100多天就继位的刘隆更是悲剧中的悲剧,因为他比其他几个家族长辈都着急,没满周岁就死了。这大点的年纪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呢,完全不可能出去霍霍小姑娘,更别说生儿子了。
他老娘邓太后恶狠狠骂了几句古代脏话后,不得不在丈夫的堂兄家找个小孩继承皇位,刘祜就这么幸运的白捡了一顶皇冠。据说邓太后选择他的原因是聪明过人,后来的事情证明这货的智商也就那么回事儿。
心病重重的皇后邓太后选择刘祜其实还有一个理由,这货当时才12岁,比较好控制,可以避免找个冤家跟自己做对。但邓太后到也不特别偏私自己娘家,总体上维持了外戚和宦官的权力平衡,顺便说一下,太后重用的宦官里有个家伙叫蔡伦,没错!就是历史书里学过的那个造纸大师。
可惜邓太后的小心翼翼并没换来刘祜的感激,她死后整个家族都被小皇帝给毁了。亲自掌权后的小皇帝很快显示出昏君的潜质,成天不理朝政加夜夜笙歌,很快在掖庭里找到一个叫阎姬的美女,整天混在一起,迅速把阎姬封为皇后。
事实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个幸进的皇后都是卫子夫,这位阎姬倒是颇有吕后的风范,皇帝霍霍了一个宫女又生出儿子,她很自然的就把宫女给杀了。可偏偏当时皇帝只有那个一个儿子,这个叫刘保的小孩顺理成章的当上了太子。
阎姬同样顺理成章的有了一个心病,这孩子要是当上皇帝,能放过杀他亲妈的自己吗?显然!太子必须废!一通枕边风之后,皇帝居然真的同意了,拉着宫内一些官员开始张罗这事。
只是在汉朝太子也不是想废就废的,必须得官员达成一致意见才能凸显合理性,可怜的皇帝只好威逼利诱了好一通,强行把自己唯一的儿子给拉下太子位,转封济阴王,总算解除掉媳妇的心病。
折腾完这件大事后,汉安帝刘祜终于感受到了祖先的召唤,不到一年就在某次外出娱乐活动中感染重病,连京都都没回去就一命呜呼了。总体来说他浪费家族的光荣传统,挂掉时年仅31岁。
可以琢磨的事件大致上汉安帝废太子事件就是这么个过程,后世很多人说这货是“宠妻狂魔”,已经可以和纣王相提并论。也有人很奇怪这货的操作,无论怎么看不上,刘保毕竟是唯一的亲儿子,把他废掉不是把肥水流给外人吗?
其实这事儿没大伙想的抽象,汉安帝少年时期可是号称聪明的,虽然他的聪明没用对地方,但在废太子这事儿上还是用了心思的。对他自己来说这事办的算刀切豆腐两面光,怎么都吃不了亏。
首先他宠爱阎姬且阎姬无子,但当时汉安帝才30岁左右,还是有播种能力的,万一扯出儿子来就直接当太子,总比一废一立的阻力小很多,原太子的反扑也会弱很多。这样老婆也满意,自己日子也能舒心点。
如果未来阎姬还是不能生出儿子也好办,汉安帝已经留下了暗手,他没把太子废为庶人,更没杀了他,只是转封济阴王,也没赶出京师就藩。到自己快不行那天如果还是只有这一个儿子,一纸诏书让刘保继位依然顺理成章。
即使自己临死之前留不下诏书,这唯一的儿子依然在夺位斗争中有先天优势,身份在那摆着,人又就在京师,只要随便拉拢点人发动个政变什么的,外藩根本来不及进京,这皇位依然是自己家的。
汉安帝唯一没算准的是自己死的太早又太突然,刘保根本没来得及发动政变就被阎姬彻底废掉,转而迎外藩之子刘懿为帝。但事情最后还是按汉安帝的剧本演了下去,8个月后19名宦官拥立刘保发动政变,11岁的刘保登上皇位,是为汉顺帝。
总结起来吧,汉安帝废太子的事情更像个聪明又软弱的人图一时清净,不见得是他真的厌恶亲生儿子。至于东汉习惯性的皇嗣之争,归根结底只能怪老刘家这帮人寿命太短,扯淡完毕。
汉安帝为何踢开亲儿子,把皇位传给外人?东汉皇嗣为何总闹幺蛾子?
汉安帝将太子刘保废黜降为济阴王,确实有些匪夷所思。
文献记载:刘保被废之时才十岁,处于什么都不懂人畜无害的年纪,被废只能说明他成了皇权斗争的牺牲品,当然也从侧面说明了汉安帝的昏庸和无能。我们知道,刘保是汉安帝唯一的儿子,除非刘保要弑君杀父,否则完全没有理由不保住地位。而十岁的孩子弑君杀父可能吗?
事实上没过多久,这背后的元凶就浮出水面了。刘保被废一年后,汉安帝病逝,阎皇后秘不发丧。同时阎皇后和自己的兄长阎显将汉安帝的堂弟刘懿扶持为帝。刘保虽然被废,但作为皇位的唯一传人,他还是有许多拥护者的,只不过这些在老谋深算的阎皇后面前是没任何优势的。
阎皇后占尽先机,汉安帝病逝的消息还没传出,刘懿就已经上位,这让刘保没有任何能力改变。甚至因为他遭到过废黜,还不能参加亲生父亲的葬礼,只能在王府哀嚎。任由着阎显一党把持朝政,作威作福。
历史还是很奇妙的,延光四年(125年)十月,继位不到一年的刘懿突然得病挂了。阎显一党为了能够继续把持朝政,准备从诸王子中再挑一个年纪小的继位。只不过这一次并没那么顺利!继位的王子还没找到,阎显一党的心腹江京便被宫中黄门孙程等多个宦官联合斩杀。
江京是阎显一党的智囊人物,他一死,阎显一党集团完全不知所措,居然眼睁睁看着这些宦官将刘保迎立回宫,坐上了皇位。饱经挫折之后,当年的太子,终于拿回了所有一切。
不得不说刘保是极为幸运的,作为一个废太子能保住性命,已经实属不易,而最后置之死地而后生更显得可贵。
汉安帝为何踢开亲儿子,把皇位传给外人?东汉皇嗣为何总闹幺蛾子?
天上掉下个皇帝位
说到汉安帝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他身边有个极为出名的人——改进造纸术的蔡伦。提到蔡伦大家应该对汉安帝所处时代有了大致概念。
汉安帝刘祜是汉章帝刘炟之孙,清河孝王刘庆之子。本来他是没机会当皇帝的,但是他遇到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汉殇帝刘隆和权力欲极强的皇太后邓绥(就是蔡伦的后台)。
刘隆死后,邓太后在宗室里面看上了只有12岁的刘祜,将其扶上了皇位,是为汉安帝。
刘祜当皇帝纯粹是聋子的耳朵——摆设,一切军机要事全部由以邓太后为首的外戚做主。
汉安帝刘祜即位时,东汉朝廷是内忧外患,百事多艰。
刘祜任内,内有历史上著名的大灾难“水旱十年”,民不聊生;外有西域叛汉、羌族起义,边疆不稳。
好在有邓太后这个政治女强人,她虽然专权,信任外戚,但对于东汉王朝来说,邓太后算得上续命之人,被一些史学家被誉为“兴灭国,继绝世”。
想不到的是邓太后也是个短命的人,专权16年后,年仅40岁就死了。
邓太后死后,27岁的汉安帝刘祜开始亲政,这也拉开了后宫争位的大戏。
后宫之乱一、宦官乱政
邓太后虽然靠娘家专权,但她在世时对后宫管理极严,后妃、外戚及宦官均被收拾的服服帖帖,没人敢越雷池一步。
刘祜早就不满邓太后的专权,他亲政后,除了追封自己的父母(他的帝位法统来自汉和帝刘肇,也就是刘隆的父亲,因此不能追封父母),还提拔重用自己的乳母王圣和一众亲近宦官。
宦官得势后,血洗了威望极高的邓氏一族,这造成了宦官集团和官僚集团的严重对立。
二、后宫争宠
汉安帝的皇后阎姬多年不孕,刘祜只有和宫女李氏所生的刘保一个儿子。但阎姬专宠妒忌,鸩杀了李氏。
刘保幼年丧母,虽然命苦,倒也争气。《东观汉记》载:“上幼有简厚之质,体有敦悫之性,宽仁温惠。始入小学,诵孝经章句,和熹皇后(邓太后)甚嘉之,以为宜奉大统。”
但刘保越优秀,阎姬越害怕,后官的宦官既得利益者越害怕。
汉安帝亲政后,阎姬也想学老前辈邓太后们专权,于是联络王圣、太监李闰、江京、樊丰等人,构陷太子刘保,向汉安帝进谗言,说刘保行为过恶,不宜处太子之位。
虽然,诸多大臣据理力争,可是汉安帝仍然废黜了刘保,另封他为济阴王。
阎皇后争位成功,计划效法邓后,“欲久专国政”。
暴病而亡延光四年(125年),汉安帝携阎皇后和贵戚南下游玩。三月,行抵宛城,刘祜忽然得病,病势沉重,只好下令回京。到达叶县(今河南省叶县南)时,刘祜已是弥留。他想嘱咐后事,但已经说不出话来,只能睁眼盯视着皇后,慢慢死于车中,终年三十二岁。
皇位之争汉安帝突然暴毙,阎皇后也就成了阎太后。她秘不发丧,直到到了京城才宣布刘祜死讯,一时间大臣们手忙脚乱。
阎太后联合自家早已封侯拜相的兄弟趁乱在宗室里面找到了年幼的汉章帝之孙、济北惠王刘寿之子北乡侯刘懿为帝,史称少帝。(后来还有个汉少帝刘辩,少帝指的是被废的皇帝)
阎太后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阎家的未来似乎一条坦途。
然而天不助阎氏,刘懿只当了不足七个月的皇帝就一命呜呼了。
阎太后等人又得重新筛选傀儡。
刘懿去世后,阎太后等人又是秘不发丧,紧急征调济北王、河间王等人之子。
刘保得知消息后,紧闭宫门,屯兵自守。
这时候,诡异的事情发生了。济北王、河间王之子还没有来到京城,皇宫内孙程、王康等十九名宦官合力斩杀江京等人,迎立11岁的刘保继位,是为汉顺帝。
刘保当了皇帝后,阎氏兄弟及其党羽都被诛杀,阎姬被迁到离宫居住。
第二年阎姬去世,谥号安思皇后,与汉安帝合葬恭陵。
汉安帝废太子之谜按说,刘保是唯一的儿子,皇后又不能生育,刘祜为何要废掉刘保太子之位呢?难道他想着皇位旁落?
其实仔细推敲一下,我们就能看出这也许是刘祜的可以安排。
刘保被废是延光三年(124年)末,此时刘祜可能意识到自己快不行了。当时外戚阎氏、宦官集团又全部将火力对准了太子刘保。如果刘保还身处明处,他能不能活下去都是问题。
刘祜将刘保废为济阴王,调离朝廷斗争漩涡,不失为明智之举。
同时,从后来孙程、王康的举动来看,他们一定是受人指使,不然的话,身为利益即得者,局势还未明朗的情况下在皇宫发动叛乱,无异于飞蛾扑火。
那么安排这件事的会是谁呢?
另一个“傀儡”皇帝刘保幼年即位,既无母后帮衬,又无托孤重臣,只能将大权交给拥立自己的宦官,孙程等十九位宦官全部封侯。
后来,刘保封大将军梁商之女梁妠为皇后,新的庞大的外戚势力随即产生。著名的跋扈将军梁冀正是梁妠的哥哥。
新的外戚势力形成后,宦官与梁氏勾结,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梁氏专权。
宦官、外戚互相勾结,弄权专横,汉朝政治更加腐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百姓怨声载道,简直是民不聊生。
东汉黄嗣为何总出幺蛾子?东汉一朝,整个政治生态都是畸形的。
从第五位皇帝开始,一直到汉献帝,全部是幼年即位(真的全部是),他们要么依靠母亲娘家势力,要么依靠皇后娘家势力,要么依靠宦官势力。
当皇帝有能力掌权的时候,这种情况当然是可以改变的。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东汉这些幼儿皇帝个个短命,即使有能力,但还没施展,人先没了,这游戏还怎么玩?只能等着灭亡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