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表匹马入荆州之前,荆州是怎样的状态?
《三国演义》中徒有虚表的刘表,早年也曾经有过短暂的辉煌。他匹马入荆州,在人地生疏,豪强林立的他乡,居然站住了脚跟。这个经历,颇似当年的光武帝刘秀。
事实上,刘表对东汉末年的政治格局影响很大,没有他就不可能有后来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刘表这位过渡性人物,很值得人们关注和研究。
刘表赴任荆州之初,这地方乱象丛生。刘表凭借出色的政治智慧,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荆州牢牢抓在手中。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从这场治乱中,我们又能洞悉哪些让人惊叹的幕后真相呢?
荆州乱局汉献帝初平元年,时任长沙太守孙坚,与顶头上司荆州刺史王睿发生激烈冲突,孙坚凭借武力,逼王睿吞金自杀。
孙坚逼死王睿后,又杀了南阳太守张咨,与流亡到南阳郡鲁阳县的袁术联合,奔赴洛阳,征讨董卓去了。
掌握汉帝国最高权力的董卓,为了拉拢天下士族阶级的心,他下令为两次“党锢之祸”遭受迫害的士人解禁。刘表就是“党锢之祸”中的太学生领袖之一,他被董卓举荐为新任荆州刺史。
刘表是西汉宗室后裔,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刘余之后。不过中间隔了一个东汉,他这位宗室仅剩下一个士族子弟的身份了。刘表世居山阳郡,此刻远赴荆州,两眼一抹黑。
更让人胆寒的是,荆州此刻已经成了东汉帝国的“化外之地”,各地豪强林立,有的干脆杀了当地长官,夺了官印自己坐堂。
荆州最北边的南阳郡,太守被孙坚杀害,地盘被他送给了袁术。孙坚离开长沙后,当地豪强苏代,强占了官府,自立为太守。有个叫“贝羽”的,占领华容县,自封县令。《后汉书》和《三国志》,用了四个字形容荆州的现状——宗贼大盛。
所谓“宗贼”,就是以家族势力为根基的贼,他们的目的不是打家劫舍,而是掌控地方政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豪强士族集团”。
也就是说,荆州当时已经演变成,由若干豪强势力控制的割据状态,是“州中独立王国”、“郡中独立王国”。
刘表这个外乡人,手上掐着朝廷的委任状,居然无法上任。很有可能,他在赴任的途中,就被这些豪强势力干掉。
年仅五旬的刘表,一点不“徒有虚表”,他拿出了惊人的勇气,乔装化名,单人匹马,一路潜行,突然出现在襄阳附近的宜城,奇迹般地上任了。
上任只是第一步,让官印发挥效用,他才是真正的荆州主人,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刘表治乱其实刘表治乱的手段很简单,就四个字——以“贼”制贼!
刘表上任不久,就召见了三位名人:蒯良、蒯越和蔡瑁。这段故事史书有记载,建议你先不要读,容易被误导,我用很简单的说法让您一眼洞悉本质:
“这仨人都是荆州豪门士族集团成员,刘表找他们求计问策是幌子,其实就想告诉他们一句话,我刘表治下的荆州,你们的家族将是利益核心成员,签约不?”
这就是刘表的聪明之处,他一眼看清了荆州乱局的根——豪强势力太大,自己根本不是对手。但有一点,“占郡(县)为王”的豪强们只是少部分势力,还有一大批看着流口水,虎视眈眈等着上位的豪强,比如蒯氏、蔡氏。刘表只要拉拢他们,笃定让他们替他打头阵,干掉山大王们。
所以,抛开文绉绉的说法,刘表的这一招就叫“以贼治贼”,都是豪强,只不过刘表要建立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贼窝”。获得身份认可的“宗贼”就不是贼了,就是豪门士族了,体面呐,谁不愿意干?
那一次会谈后,蒯氏和蔡氏迅速行动,光蒯越一人,就干掉了五十五个“宗贼”。蒯越又与庞季合作,说服占据襄阳的张虎、陈生,让出荆州治所,从此刘表才正大光明地到襄阳办公。
有人会问,蒯越、蒯良和蔡瑁怎么这么牛?他们怎么就把那些拥有武装的“宗贼”干掉了?
原因有两个。
其一,你以为蒯氏和蔡氏就是小绵羊?前面说过,本质上他们也是“宗贼”,他们的家族也有武装,只不过没有搞割据,或者没闹得那么出格而已。要论实力,蒯氏和蔡氏家族的实力,远远不是苏代、贝羽这些无名家族能比的。
其二,刘表拉拢蒯氏和蔡氏,看中的不仅仅是这两大家族,而是这两大家族背后的庞大势力。我说一组荆州各大家族的姻缘关系,估计你会瞠目结舌:
- 蔡瑁的姑姑嫁给了当朝太尉张温;
- 蔡瑁的大姐嫁给了黄承彦,黄承彦即诸葛亮的岳父;
- 蔡瑁的二姐嫁给了刘表,这是刘表本地化的重要棋子;
- 蒯越有位族兄弟叫蒯祺,他就是诸葛亮的大姐夫;
- 诸葛亮还有个二姐夫叫庞山民,胖山民就是名闻遐迩的庞德公之子;
- 庞德公还有两个侄子,一个叫庞统(耳熟不),还有一个就是与蒯越一起收复襄阳的庞季;
- 庞德公作为荆州士族阶级的核心人物,他周边还围绕着一批名士,比如(水镜先生)司马徽、崔州平、徐庶。这些名士周边,又有一大批士族子弟追随。
这还仅是当时最有名望的士族阶级之间婚姻关系,如果将家族谱系全部罗列出来,我敢肯定,荆州豪门士族集团,就是一个大家庭!
请问,在荆州还有什么他们做不到的事?当年光武帝刘秀,就是用这种办法,为自己谋得了龙椅,刘表偷师刘秀而已。
洞悉荆州荆州就是东汉天下的一面镜子,荆州如此,全国都是如此,它照见了东汉帝国的兴盛,也照见了东汉帝国的没落。
由于豪门家族掌握了政权,察举制成了他们内部的游戏,读书人要想出仕,除非你在这些利益集团范围内,否则你只能做他们的附庸。由此,豪门集团控制下的察举,举出来的“饼才”越来越多,而那些有真学问的寒门仕子,则永远被压制在底层。
刘表依靠豪门士族集团的势力,迅速坐稳了荆州一方土地神之位,可是豪门士族对政治的破坏力,始终无法得以解决。为了自己的地位,刘表只能迁就他们的利益,继续沿着东汉帝国没落的轨迹滑落。
这就是刘表在荆州一事无成的根源。
相反,非豪门集团的出身的曹操、刘备、孙权,却破茧而出,他们治下的“三国”,对旧的豪门集团采取了打压、分化和拉拢,割除了汉末的一些政治腐肉,这就是他们能成功的原因。
刘表匹马入荆州之前,荆州是怎样的状态?
简单概括为:宗贼作乱,袁术阻军。刘表于公元190年受命为荆州刺使,奉命坐领荆州,而此时荆州内部确实十分的混乱,可以说是暂时成为了无主之地。
群龙无首,豪强阻隔公元190年,孙坚得到传国玉玺,毅然退出联盟的腐朽统治,回归大本营长沙,并射杀当时的荆州刺使王睿,一州之长都被弄死了,加上朝廷此时已被董卓乱政,更没有闲暇派兵平乱,一时间,群龙无首,各大士族争相夺权,私养贼军,一时间,荆州乌烟瘴气,百姓苦不堪言。
当然了,董卓也不是完全昏庸,还是象征性的任命了刘表去当这个刺使意思意思。刘表现在就是个光杆司令,这个刺使任命暂时没什么用,于是,刘表便来了个单马入宜城,决定利用宗族来打败宗族。前面也说了,宗贼,其实就是当地的豪门组织了自己的私有武装,恣意妄为。刘表找到了两个人:蔡瑁和蒯越,蔡氏是当地望族,蔡瑁作为宗族代表,自然也是有一定的实力,大家对于蔡瑁,可能就是知道他打压刘备、投降曹操和被周瑜反间计谋杀这些事,其实蔡瑁挺有实力的,在刘表平定荆州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这也是为什么成了刘表连襟的原因吧。
再说另一个人,蒯越,字异度,曾被曹操大加赞赏不喜得荆州,喜得异度耳,异度就为刘表出谋划策,理平者先仁义,理乱者先权谋。兵不在多,贵乎得人。大概意思,就是双龙出海,先把贼头目都骗过来杀掉,震慑贼兵,再以朝廷仁义入主荆州,当然,刘表也是这么做的,一文一武,火速就坐稳了荆州。
袁术虎视攘外必先安内,刘表解决了内部矛盾,开始准备这个外患。在刘表来之前,袁术和孙坚算是一条战线,对荆州虎视眈眈,如果朝廷没有指派刘表来,恐怕荆州很快就要易主。其实刘表也算是幸运,在公元191年,袁术派孙坚来打荆州,刘表便让黄祖去迎击,就是这么巧,古代打仗,什么都不好说,死于乱军流失的将军,不在少数,而我们的江东猛虎孙坚就是这么倒霉,一下子被流失击中,命丧荆州,主帅一倒,部曲自然溃逃,袁术这个草包,更是打不进来了,只得规避南阳。从此,荆州之地,基本就落入了刘景升手里,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太平日子。
因此,刘表来之前的荆州,是混乱不堪的,内乱外敌,当然,最惨的还是百姓吧。
我是三清真气,希望对您有帮助吧,喜欢的话,记得关注哟@三清真气
刘表匹马入荆州之前,荆州是怎样的状态?
刘表是被朝廷派去接替被孙坚逼死的荆州刺史王睿的,当时荆州的局势非常混乱。外有袁术屯兵鲁阳并且连接孙坚虎视眈眈,荆州地方内部宗贼势力极大,朝廷和官府的号召力越来越弱,甚至有长沙苏代、华容长贝羽等人聚众自守,并不听从州府号令。
刘表之初为荆州也,江南宗贼盛,袁术屯鲁阳,尽有南阳之众。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战略》司马彪刘表接到任命后前往荆州,中间要突破袁术的封锁,所以只能单骑潜行。面对眼下这内忧外患的局面刘表首先到宜城召集襄阳望族中的蒯良、蒯越兄弟和蔡瑁商量对策,并且定下了平定荆州的方针。先迎娶蔡瑁姐姐实现与本地豪族联姻进行政治捆绑,然后依托本地世族作为基本盘对宗贼势力又打又拉,逐步平定荆州内部。
内部稳固后面对袁术和孙坚对荆州的攻势采取积极对抗的方式,孙坚在督战时中流矢身亡,袁术进攻荆州本来就主要依仗孙坚的战力,如此一来根本无力再次发动攻势。
后来中原大乱,原来西凉军的部将张济率领人马侵攻荆州地界,在攻打穰城时中流矢身死,荆州官员纷纷向刘表道贺,这时候刘表名士脾气起来了说:“张济势穷而来,我们这些做主人的没有礼遇他,导致两军交锋,这不是我的本意呀。我接受吊唁,不接受祝贺。”
建安元年,骠骑将军张济自关中走南阳,因攻穰城,中飞矢而死。荆州官属皆贺。(刘)表曰:“济以穷来,主人无礼,至于交锋,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贺也。”使人纳其众,众闻之喜,遂皆服从。张济死后侄子张绣接管了张济的军队与刘表和解屯驻宛城成为荆州与中原诸侯的防御缓冲带,刘表也负责起了张绣的军粮供给,双方实现了互利互惠。至此刘表实现了荆州偏安一隅的防御布局,此后专注内政文教并无征伐天下的雄心,虽然此举注定了日后被中原霸主吞并的命运,但荆州的百姓却是享受了十八年的乱世太平。
刘表匹马入荆州之前,荆州是怎样的状态?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刺史王叡被孙坚所杀,董卓派刘表接任。刘表匹马入荆州之前,荆州已经处于一种由世家大族私兵部曲把持的一种无政府状态。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他的评价是:“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而不是“其主不能守”。所谓“不能”是说刘表不具有在乱世中争雄的愿望,而所谓“不能守”是指的刘表守不住荆州之地,二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含义却截然不同。刘表自身还是有着很强的政治、军事能力的,可是近在南阳的诸葛亮对刘表的所作所为有着深刻地洞察和了解,虽有能力,却不是位能够在乱世中争雄的合适人选,所以才建议刘备取荆州作为立身之地。
历史背景在当时,南方有个特殊的“宗贼”现象,所谓“宗贼”现象,就是在乱世中由当地的大家世族组织的宗族武装,其组成不仅包括自己的宗族、部曲,还包括了其他依附于大家世族的广大民众,最初成立的目的是为了保境安民,可是随着势力的膨胀,就变成了割据一方的诸侯,世人把他们称为“宗贼”,这在后汉三国时期最为普遍,无论南北,尤以南方为盛。
刘表赴任之前,荆州的南阳郡为袁术控制;长沙郡为苏代控制;襄阳郡被张虎、陈生控制;华容县被贝羽控制;由于荆州各地都被这些“宗贼”控制,刘表只得隐瞒身份单骑进入荆州。那时荆州的首府在今湖北的宜城,进入宜城后,刘表搞了一个和后世统一战线差不多的策略,联合一些比较听朝廷话的氏族,如蒯氏家族的代表蒯越、蒯良,蔡氏家族的蔡瑁等,许以他们利益,这也是后来荆州政务由蒯越为主,军事以蔡瑁为主的根源,这是刘表进入荆州之时就许诺过的。在蒯氏、蔡氏等大家族的协助下,兼之刘表在全国范围内氏族中有一定的知名度,所以,刘表快速地、兵不血刃地平定了荆州,同时把军政中心由宜城迁到了襄阳,以便于能够更好的控制荆州全境。
可是,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对刘表的评价并不是很高,甚至给出了刘表根本守不住荆州的结论。那么,诸葛亮的评价是否公允呢?刘表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隆中对》中有这么一段话:
“荆州北距汉、沔......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这句话反映出了二个信息,一是荆州是用武之国;二是他的主人刘表守不住,早晚得被他人得去。那么,刘表是否真的如诸葛亮所说的那样,守不住荆州?
刘表,字景升,正宗汉室宗亲,《三国志》和《后汉书》中都有传记,史称其姿貌温厚雄壮,并且从小知名于世,与七位贤士同号为“八骏”。刘表所有的可不仅仅是虚名,而且具有很强的政治、军事领导能力。
下面我们就来深挖一下刘表
刘表的功绩一、逼走袁术,解除北方威胁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术派孙坚进攻刘表,荆州军先败后胜,在岘山射死了孙坚,又断了袁术的粮道,使其再也无法从荆襄得到粮食与人口的资助,这也直接的造成了袁术被逼北上兖州与豫州,与曹操直接发生对抗,最终被消灭。袁术被逼北上后,刘表收复了南阳郡,在很长时间内再无外患,刘表再一次巩固了其在荆州的统治。
二、联合张绣,建立抗曹同盟
建安元年~三年(公元196年~198年),董卓故将张济率军由关中出发来到南阳打粮 ,所谓打粮,其实就是变相的抢粮。张济在进攻南阳郡所属的穰城的时候被箭射死,在此时,刘表却没有乘胜追击,而是主动示好,表示愿意出粮来养活张济的这支部队。刘表在此时表现出了很强的战略思维,他想把这支张济死后由张绣率领的军队作为自己和北方曹操势力之间 的防火墙,拨出一个南阳郡来养兵,确保全了荆州其他地区的安宁,这在当时不得不说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所以,每当曹操攻打张绣的时候,刘表要兵出兵,要粮给粮,全力支持张绣的抗曹行动。
三、平定叛乱、开疆扩土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长沙太守张羡举兵造反,联合零陵、桂阳二郡一同反叛,刘表率军经过一年的苦战,终于平定了叛乱,从此以后,荆州全境都在刘表的掌控之下,南北地域数千里,带甲十余万,荆州在刘表的治理下进入了全盛时期。
诸葛亮对刘表的评价刘表有如此文治武功,可是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什么却对刘备说,荆州虽是用武之国,而刘表却不能守呢?荆州在刘表在世之时,没有丢失过一寸土地,没有失守过一座城池,诸葛亮的这番评价是根据什么呢?其实,这些都是后人妄自篡改的结果,诸葛亮根本就不是这么说的!
刘表这个人有个特点,笔者给他的评价是“自守之主耳”。他只是想守住荆州这个地盘就满足了,所以,在历次的军阀混战中,只要不是涉及到荆州的利益,他是不会出兵的。如:
《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刘表虽受到邀请,却没有参加;
曹操攻打张绣,刘表虽然出粮出兵,但是在曹操撤兵的时候,追击并不积极,所以在二次追击曹操的时候只有张绣获胜;
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袁绍向刘表求救,刘表虽然许诺,但是却不出兵,只是观望;
曹操远攻柳城,刘备劝刘表偷袭许都,刘表不同意,却在事后表示后悔;
曹操统一北方后,蒯越劝说他主动向曹操示好,刘表虽然派韩嵩去了,却又怀疑韩嵩背主求荣;
刘表一系列的所作所为,其目的就是保住荆州,做个偏安之主就满足了。
结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他的评价是:“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而不是“其主不能守”。所谓“不能”是说刘表不具有在乱世中争雄的愿望,而所谓“不能守”是指的刘表守不住荆州之地,二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含义却截然不同。刘表自身还是有着很强的政治、军事能力的,可是近在南阳的诸葛亮对刘表的所作所为有着深刻地洞察和了解,虽有能力,却不是位能够在乱世中争雄的合适人选,所以才建议刘备取荆州作为立身之地。
因此,“不能”、“不能守”,这一字之差竟成了后世评价刘表没有能力守住荆州的证据,后世读书之人不可不察也!
刘表匹马入荆州之前,荆州是怎样的状态?
那时候的荆州,就是世家豪族和宗贼相互勾结,称霸一方的节奏。前任荆州牧被杀害暴毙的节奏。
刘表匹马定荆州,是很有本事,但也不要过分夸大。因为他之所以能做到这点,全赖自己的身份,能够很顺利地与当地豪族互利共生,才会这么成功。像蒯越、蔡瑁这样的荆州大族代表,他们需要刘表这样的宗亲作为招牌,当刘表来到荆州的时候,他们很快就一拍即合,镇压宗贼,平定荆州。
刘表依靠豪族平定了荆州,后来也只能受制于豪族。他和蔡氏联姻,被外戚影响了后继人的选择,最后甚至被这伙人一锅端了,把整个荆州卖给曹操,这些都是从刘表进入荆州时就已经暗中注定的。
刘表匹马入荆州之前,荆州是怎样的状态?
一个中年书生,单枪匹马进入暗流涌动豪强并立的荆州,用一年时间平定荆襄之地,在乱世中给了这个“四战之地”18年的清平盛世。
这个人就是刘表,一个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中都被挂上“无大志”、“软弱”标签的人。
刘表入荆州前,荆州之地可谓内忧外患,地方豪强四起,各郡县拥兵自重,更有袁术在外虎视眈眈。
刘表年轻时是太学生,早早的便树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曾经不畏强权,参与组织了太学生游行,敦促国家力除积弊,实行改革。
也因为如此,刘表很早便和李膺、张俭、荀昱、陈翔等人一起成为了天下所共知的青年名士。
董卓专权的时候,刘表的职位是北军中侯,作为宗室的他,掌管了皇城的一部分禁卫军。
董卓当然不允许这种人在眼皮底下掣肘自己,就想方设法要把刘表发配出去。
可巧此时荆州刺史王睿被孙坚杀害,于是董卓便将刘表派往荆州做刺史,看似是升官了,其实是剥夺了刘表的实权,而让他以光杆司令的身份去面对一个混乱的荆州,这无疑是死路一条。
董卓可能就等着某天再有探子来报,说新任荆州刺史又被剁了,但踏上“死路”的刘表是怎么做的呢?
刘表单骑到达宜城,与当地最大的两个氏族:蒯氏、蔡氏取得了联系,以他的魅力和才华取得了两大家族的支持。
用时一年时间,刘表用计谋诛杀宗贼首领,收编其部众,很快肃清了混乱不堪的荆州,很快便拥兵十万,战舰千艘。
但接下来刘表也暴露了他不知兵的缺点,长沙太守张羡不听从他的号令,刘表却难以征服,一直等到此人自然死亡,才算是收服了整个荆州。
刘表以其名望和人格魅力将荆州豪强凝聚起来,然后开始了他作为一名儒生的抱负:做一个治世能臣,做一个刺史应该做的事情。
于是他开设学馆,招纳贤士,自己则著有《五经章句》,可以说,在他治理荆州18年中,创造了三国乱世的一个太平乐土,一个世外桃源。
大家心目中懦弱的刘表,却在这么一个易攻难守的荆州创造了一个奇迹,这里百姓安居乐业,儒学盛行,名士纷纷赶来,更是有一大批年轻的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了后来三国各势力中的中流砥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