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法正确吗?历史上有哪些实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几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座右铭,铮臣魏征也多次提到这句话,以惊醒李世民:
“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贞观政要·论政体》
不过,这句话的原创人并非魏征,而是孔子。有一次鲁哀公接见孔子,谈到治理国家的忧惧心理,孔子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这句话很浅显,孔子、魏征、李世民都认为,君主(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关系,就像舟船与流水。水流平稳,舟船徜徉其上,波涛一起,就是船翻人亡。所以,统治者应该谨记一点,时刻牢记安民,否则统治不稳。
李世民对这句话最能形成共鸣,他亲眼见到了隋末农民起义的惊涛骇浪,并借由这股潮流,成功地打造了李家的船。泛舟赏景之时,老杨家的豪华巨轮,瞬间被撕扯成碎片的场景,时常浮现眼前,让他心惊肉跳。
所以,李世民时刻拿这句话提醒自己,也不断在儿子们耳边唠叨。
不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话有其合理性,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先谈它的合理性。
首先水很普通,甚至“贱”,就像古代的“庶人”。所以,它很容易被遗忘,被轻视。古代百姓自称“草民”,甚至被称作“贱民”,他们像水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值得珍惜。在历史舞台走秀的,从来都是搔首弄姿的权贵,百姓永远是配角。
其次水有很重要,就像百姓,古代打仗几乎都围绕土地和人口,这两项基本要素进行。人一天都离不开水,就像统治者,没有百姓他们就必然枯萎。
其三,水很温顺也很可怕。温顺时纤弱如女子,滋养万物不玄功,任人践踏不反抗。可怕时如猛兽,一泻千里万物毁,铜墙铁壁难抵挡。
翻看史书,每一次改朝换代,摧毁统治者大堤的都是最底层的百姓。比如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新朝末年的绿林军赤眉军,明朝末年的高迎祥李自成,当然还有隋朝末年的瓦岗寨。
虽然最后摘果子的不是他们,但是每一次他们都充当了摧毁旧秩序的主导力量。他们承担不了“换代”的责任,却足以担负“改朝”的重任。
所以,像李世民这样的清醒者,无不坚守一个信条:保证百姓的生活底线,绝不能引起民变,百姓生存底线的突破,就是王朝灭亡的休止符。
因此,“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客观上缓和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为社会的平稳发展,作出了贡献。
可是,这句话用今天的视角看,又存在很大问题,它把统治者与老百姓之间,界定为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百姓是统治者利用的工具。
“水”是“舟”的工具,“水”始终为“舟”服务。古人的这个思想,体现的是中国古代阶级分化,和利益对立的本质。
远古人类时期,人类的领导者,是部落中最值得尊敬和信赖的长者,是集体利益的代表者。从夏朝(甚至更早),社会开始阶级分化,领导者成了特权阶级。到了西周,建立起了一整套的法律体系,正式形成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鸿沟。
也正是从那时候起,人类才有了“舟”和“水”的分别。统治者把老百姓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且无需珍惜。百姓在压榨和盘剥中苟且偷生,直到活路断绝,被迫拿出水的另一面。
所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某种程度上,也是统治者对百姓的恐惧和仇视的心理,绝不是心甘情愿的认同。
用今天的眼光看,统治者和百姓的关系,应该颠倒过来才是。官员们不是统治者,而是百姓利益的代表者,为百姓服务,是百姓的工具。
所以,我们也必要夸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它既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但本质上还是在宣扬阶级对立的思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法正确吗?历史上有哪些实例?
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不说长远的就拿国民党和共产党争夺天下这一事实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国民党失掉了民心,政府苛捐赋税如此的繁重;贪官污吏变本加利盘剥百姓;地主土豪压迫百姓,使百姓无法生活,百姓就起来加入共产党,因为共产党是为全国的老百姓谋福利的,所以共产党被百姓这个水浮载起来了。共产党和百姓团结起来一举推翻了国民党。那就是国民党的所作所为失掉了民心,百姓这股水则淹灭了国民党。还有抗日战争这一事实也说明这一点。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法正确吗?历史上有哪些实例?
无论是载舟还是覆舟,结果都一样,水永远往低处流。并且舟在水上,水永远在舟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法正确吗?历史上有哪些实例?
水能载舟是不可否认的,只要水达到一定的深度,再大的船都能承载得起。水能覆舟,则不一定了。以前是小船,一个大浪就可让船沉没,说水能覆舟没错。而如今的船,尤其是在海里行驶的船绝大多数都是机械大船,建造非常牢固,能连续航行数月之久,再高的浪,再大的台风都能轻松抵抗,不会被水倾覆了。所以,现在说水能覆舟就不完全符合实际了。比如现在美帝这只大舟,世界人民,包括许多美国人民都希望它能倾覆,可代表水的人民,怎么也倾覆不了它。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法正确吗?历史上有哪些实例?
这个说话也不能完全说是正确还是不正确,因为这句话也经常用在我们实际生活当中,不仅仅是以前的人在用,我们现代人也经常会这样说,因为凡事都会有两面性的,水确实是一种推波助澜的物体,可是在发生洪涝灾害的时候,水也是一种不好的东西。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都有很多,凡事你要俩方面一起看,不能只是单单的看一方面。
一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创立“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知人善任是成功的条件之一。
名臣魏征与太宗议论治国之策时,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英明论断,阐明了一个治国安邦的深刻道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里的水是指“人民”,这里的舟是指“皇权统治”。意即:人民群众可以维护封建政权,也可以推翻封建政权,关键统治者是否顺民意、得民心。所以说,这个问题就是涉及到你怎么使用皇权这个问题,你可以把它往好的一方面用,当然也可以往不好的地方,因为权力在你手机,你可以用在好的方面,当然也可以用来毁了这个国家,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至于这个皇权怎么用当然得由你自己决定,你是想载舟还是覆舟,这些都是你自己来决定的。
二是黄巢起义,一开始老百姓是支持他推翻晚唐的统治阶级的,但黄巢打到长安后烧杀抢掠,又被老百姓抛弃。
从一开始,起义也是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刚开始支持他的也是农民,可是后来抛弃他的也还是普通的农民。在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所以我们在看事情时需要看到两个方面,还需要好好分析一下这俩个不同的方面,最后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不能只是盲目的去使用一样东西,不然最后的结果可能也会让人不愉快。
三是李自成起义,李自成打着“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旗号推翻了明朝,但起义军内部腐朽,贪污腐化强抢民利,又被推翻。
自己内部出了问题这就是自己的事了,如果不是内部出现问题也不至于会失败的,所以说就是因为太相信自己内部能够团结这回事,太相信水能将你这艘船送到对岸了,所以最后船出问题了,这就是水的两种用处,一旦使用不当,那么也会达不到你想要的结果,任何事物不会没有道理的发生,什么东西好用不好用,关键还得看你是怎么去用。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没。可以这样子来解释,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亦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简称“载舟覆舟”。意指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当然也可以用在我们现代生活中,反正意思都是差不多的,东西怎么好用关键还得看使用的人来看。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法正确吗?历史上有哪些实例?
我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说法是正确的,它非常精辟准确的定义了王朝与百姓之间的关系。李世民不亏一代明君,无论他最终做到什么程度,至少他有爱民的意识,使他开创了“贞观之治”。
其实在任何一个世代普通百姓都是最不起眼的人,他们默默无闻,奔波忙碌。但每个时代最重视的也是普通百姓,因为有了人才有了一切,所以游牧民族入侵会抢许多的人丁来补充自己,封建统治者也会鼓励生育,规定男女到年龄必须结婚。
中国的老百姓是全世界最坚韧的人,他们要求不高,只需要能足够一家老小的温饱即可,如果偶尔能吃上点荤腥那就很高兴了。统治者放宽政策,让老百姓看到生存下去的希望,老百姓就会支持他,所以很多起义军或者开国皇帝都会轻徭薄赋、鼓励开荒生产来赢取民心。譬如李自成的“均田免赋”“闯王来了不纳粮”就让他大受百姓欢迎。秦末战乱四起,民不聊生,刘邦开国后也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让老百姓得到喘息之机,极大的恢复了民间生产。因为他们都重视了百姓的利益,得到了百姓的拥护,而创下一番伟业。这就是“水能载舟”的代表了
但在坚韧也是有限度的,因为后期的皇帝大多久居深宫,不了解民间疾苦,而又穷奢极欲大肆搜刮百姓民脂民膏,百姓连草都没得吃,就会爆发起义。这样的例子很多,每一个王朝末期都会如此。有名的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唐朝的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等人起义,都是因为老百姓实在活不下去去了,揭竿而起,无不给封建王朝沉重的打击,甚至直接灭亡掉。这种力量是极为强悍的,无可阻挡。就像海上的大风浪,直接把船翻掉淹没在百姓的海洋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