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去世后,耶律洪基为什么会嚎啕大哭?
这个史料引用就有问题,正史并无此记载,而且很明显这话不可能是耶律洪基说的,这是一个张冠李戴的故事。如果硬要往耶律洪基身上套,只有一点可以贴得上:耶律洪基确实不是好战分子,尤其不愿意跟北宋开战。
所谓耶律洪基大哭,见于《河南邵氏闻见後录》:
“仁皇帝崩,遣使讣于契丹,燕境之人无远近皆聚哭。虏主执使者手号恸曰:‘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其后北朝葬仁皇帝所赐御衣,严事之,如其祖宗陵墓云。”《河南邵氏闻见後录》是南宋绍兴年间的进士,邵博的个人作品,经史子集大杂烩,不是历史,更不是官修历史。所以,它可以当做文学作品阅读,或者史料参考,不可当做真实的历史。
首先邵博的这段记载,无论《宋史》还是《辽史》都没有记载,同时这段记载可谓漏洞百出:
1.四十二年不识兵戈,不知道邵博是怎么计算的
宋仁宗去世是1063年,42年前是1022年或者1021年。我查了一下史书,宋辽之间没有战争发生。1022年有一件大事:宋真宗驾崩,宋仁宗即位。那一年耶律洪基10岁,在位的是他爹辽兴宗。
宋辽自澶渊之盟后,就没有发生过战争。澶渊之盟发生在1004年,距宋仁宗驾崩已经五十九年。期间只有1033年,发生过一次“重熙增币”事件,大宋被辽讹诈了一笔钱,没有发生军事冲突。
所以,这个42年莫名其妙,居然很多人不问青红皂白跟风说事,唉!
2.耶律洪基执使者手恸哭,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耶律洪基与宋使见面,那是外交程序,一国皇帝怎么可能在外交场合做出如此举动,这叫失礼,而且是对他辽国的侮辱,这种事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3.给异国皇帝建衣冠冢,耶律洪基脑子里进了多少吨水
衣冠冢不好建,因为对方是皇帝,还是别国皇帝,你按什么规格建?低了不行,高了也不大合适。建完以后怎么祭祀?谁祭祀?按什么礼节祭祀?都是问题。耶律洪基自家的祖宗那么多,还拜不过来,怎么会无事生非给自己再弄出个祖宗来?
4.宋仁宗的御像,被历代辽帝当祖宗供奉,更是无语
这个就不是玩笑了,而是编者自我娱乐!分明是在作践辽国人嘛!
是的,从记录行文方式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邵博阿Q式的自慰!南宋绍兴年间是什么状况?被金国人打得抱头鼠窜,接近亡国的时候,宋人一方面怀念宋辽和平时期,另一方面企图通过自大的方式,找回一点心里安慰,如此而已!
不过,耶律隆基不愿意跟宋为敌倒是真的。耶律隆基是辽国败亡的罪魁祸首,此人很昏庸,不辨忠奸,生活奢靡。他跟宋徽宗很类似,是个文艺青年,诗词书画,音律赋咏,无所不通,还比宋徽宗多一个弓马射猎的爱好。
辽国就是在他的统治下迅速滑落的,这家伙最令人不齿的是,耳根软得很,曾经听信奸佞之言,杀了皇后,逼死太子。若不是先辈打下的基础好,大辽在他手上就完蛋了。
这样一位一心贪图享乐的家伙,又热衷于汉文化,每年又坐享大宋的供奉。所以,耶律隆基从心眼里不愿意与宋为敌。苏辙曾经出使辽国,见到过耶律隆基,回来后评价他说:
“在位既久,颇知利害。与朝廷和好念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耶律隆基临死前,还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孙子,即辽国末帝天祚帝说:“南朝通好岁久,汝性刚,切勿生事。”
不愿意与宋为敌,不代表愿意给宋皇当孝子贤孙,邵博扯得有点大!
开头说这个故事有点张冠李戴,这个故事的原型,其实是宋真宗与辽兴宗之间的事。
宋辽澶渊之盟后,辽国罢兵,修兄弟之好,辽兴宗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萧太后为婶。宋辽之间百年无战事,就从这里开始,以至于两国边境“戴白之人未尝识兵”,连白发老人们,都没见过打仗。《契丹国志》记载了宋真宗去世时,辽兴宗的悲痛心理:
“宋真宗上仙,薛贻廓报哀入境,幽州急递先闻。帝不俟贻廓至阙,集番汉大臣举哀,后妃已下皆为沾涕,因谓宰臣吕德懋曰:「吾与兄皇未结好前,征伐各有胜负,洎约兄弟二十余年,兄皇升遐,况与吾同月生,年大两岁,吾又得几多时也?」因又泣。”辽兴宗听闻消息,不等报丧的宋使到,就先为宋真宗举办了哀悼,令所有后妃以下一律戴孝哭丧。他哭道:皇兄仅比我大两岁,他走了,我也为时不多了!辽兴宗还回忆了与宋真宗的交往史,以及对新帝宋仁宗的关怀和慰问等。
曾有一次,因为臣下提到了“恒”字,被辽兴宗斥责冒犯了宋真宗的名讳。为了避讳,辽兴宗苛严到连僧人的法号都要避讳。《契丹国志》的真实性虽然也有争议,但是这是一部“奉敕”编撰的史书,所选择材料,以官方资料为准,可信度很高,至少可以看作是严肃的史籍补充。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东西太多,本来是好事,但是作为后人,如果不加识别地接纳,不分场合地乱用,难免闹笑话!
宋仁宗去世后,耶律洪基为什么会嚎啕大哭?
这事货真价实,毋庸置疑。宋仁宗驾崩后,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嚎啕大哭。有史料可查:
“仁宗皇帝崩,遣使讣于契丹。燕境之人,无远近皆聚哭,虏主执使者手号恸曰:‘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其后北朝葬仁宗皇帝所赐御衣,严事之如其祖宗陵墓云。”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后录》记载
宋朝派使者到契丹发讣告,燕境民众都聚集在一起痛哭。辽国皇帝拉着使者的手,放声恸哭说:“我有四十二年已经不认识兵器和甲冑”。辽国以宋 朝赠予的仁宗的龙袍举行了安葬仪式,造了一座衣冠冡,表达悼念之情。气氛庄重肃穆,就像为自己的祖宗下葬一样。
耶律洪基原名“耶律弘基”,因避宋宗室先人赵弘殷之名讳,才改名“洪基”,以示尊重。宋辽双方互避名讳,是当时的礼仪,也体现了对中原文化的重视。如辽圣宗曾
“欲迁一官,见本名犯真宗讳,因怒曰:汝充教坊首领,岂不知我兄皇讳字?”
辽圣宗称宋真宗为“我兄”,彰显了亲切感。又如天圣四年,宋朝派韩亿祝贺辽圣宗皇后生辰,因辽太祖阿保机汉名带“亿”字,宋仁宗便让韩亿暂时改名韩意。从这些细节就可以看出,两国为睦邻友好,都在小心翼翼地经营着双边关系。
耶律洪基当太子时,曾混入辽国使团中来到 大宋以观察宋国。宋朝边境早得知消息,飞报朝廷,仁宗知道此事后,并没有生气,反而单独地接见了他。与他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俾见皇后,待以厚礼。临归,抚之曰:‘与汝一家也,异日惟盟好是念,唯生灵是爱。’”
告诉他,我们 是一家人,为了双方百姓,我们要发展为联盟关系。耶律洪基早领略到仁宗的国计民生情怀。
耶律洪基继位之初,请仁宗赏赐一幅画像给自己。在当时,这是很奇怪和独特的要求,宋朝大臣们劝阻仁宗说:您不要将自己的画像交给辽人,辽人如果使用“厌胜之术”,诅咒您,就危险了。仁宗却心平气和:我诚心待辽人,他们必不会这么做。于是,派人将自己的画像送到辽国。耶律洪基“盛仪卫亲出迎,一见惊肃,再拜”。仁宗是以心换心,用真诚道义征服辽国,此举让耶律洪基为之倾倒。耶律洪基随后说:“真圣主也。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捧盖,为一都虞候耳。”。
在耶律洪基的心里,似乎有一个挥之不去的仁宗情结。直到元祐年间————距仁宗逝世已过去多年,他对仁宗“追慕犹不忘”,跟当时出使辽国的宋臣说:“寡人年少时,事大国之礼或未至,蒙仁宗加意优容,念无以为报。自仁宗升遐,本朝奉其御容如祖宗。”说着,忍不住又哭了。虔诚,感恩之心溢于言表,也印证了仁宗有超人的个人魅力。
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金人攻陷宋国后,立汉奸刘豫为皇帝。这个刘豫,是个骄奢淫欲的流氓,为了一己之私,竟效仿曹操,开始盗墓,还设立一个盗墓机构——“淘沙官”。
《宋史·刘豫传》“分置河南、汴京淘沙官,两京冢墓发掘殆尽”。《宋史·刘豫传》
盗墓活动非常猖狂,连北宋诸帝的陵寝也被盗挖、焚毁。惟独宋仁宗的昭陵安好无恙,金人与刘豫都不敢下手。连敌国也表达出对仁宗的由衷尊敬。这样的君主,在历史上是凤毛麟角,确实值得颂扬和怀念。
宋仁宗庙号为“仁”,在他执政期间,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都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他的宽仁让属下名臣都有了一个施展抱负的舞台,籍此也成就了自己治世明君的形象。大宋的繁荣让耶律洪基倾慕不已。《宋史》给宋仁宗的评价是: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
因而,宋仁宗驾崩后,耶律洪基大哭一场,是感恩、怀念、钦佩之情的自然流露。无作秀成分。
宋仁宗去世后,耶律洪基为什么会嚎啕大哭?
公元1063年,宋朝第4位皇帝仁宗赵祯去世,宋使将消息传到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嚎啕大哭,要给建衣冠冢,还要尊御容为祖宗,这事儿记载在《邵氏闻见后录》,由宋人邵博及其门人写的笔记,记载一些当时的轶闻趣事,该书在后世均被收录在小说类书籍里,说白了,可以当小说看。
宋仁宗赵祯画像,在位42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最长的皇帝。其实牵扯到宋仁宗和耶律洪基的,有两件事让后人津津乐道的,都记载于《邵氏闻见后录》,一是宋仁宗送自己的画像给耶律洪基,看后匍匐大拜,感叹如果生在中国只能做宋仁宗的小跟班;二是宋仁宗去世后,耶律洪基嚎啕大哭,要为其建坟立碑,奉为祖宗,这两件事,真的可信吗?
图为佛舍利五重宝塔中的铁塔、银塔、金塔,为当年辽道宗耶律洪基怀念母亲萧太后所造。画像的事不细述,这里只说宋仁宗去世的事儿,《辽史》记载宋仁宗去世,只有两句话“宋主祯殂,以侄曙为子嗣位”,没啦,而《续资治通鉴长编》这边的记载“窃见大行晏驾,已近旬日,其告哀契丹使者犹未进发,兼闻不曾素戒使者对答继嗣之辞”,仁宗死后,宋派出使者告诉辽皇帝耶律洪基,可是好多天了,耶律洪基还没派出使者往宋参加丧礼。
图为宋仁宗的永昭陵,在巩义。什么意思,耶律洪基知道仁宗死了,会过了好多天都不派出使者?还嚎啕大哭?仁宗和西夏开战时,辽趁机圈占土地,最后是增加给辽岁币才罢了,后来的耶律洪基擅自破坏宋辽边界,侵占宋地,宋神宗被迫退让才收手,这就是澶渊之盟后的两国真正和平吗,实质上澶渊之盟,是宋向辽纳岁币,主动一方在辽,耶律洪基会为了宋仁宗保持双方和平而痛哭流涕?《邵氏闻见后录》也仅是对仁宗美溢罢了。
宋仁宗去世后,耶律洪基为什么会嚎啕大哭?
历史上在很多朝代,周边都还有一些其他的国家,他们之间经常存在各种矛盾,所以战争也总是难免的,比如宋朝时期就有西夏,有辽国,还有后来的蒙古。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别国的皇帝死了,自己国家的人应该不会有什么感触才是,顶多也就是发发感慨,但是在历史上,宋仁宗死后,辽国竟然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十分难过,皇帝痛哭不已,这是为什么?
北宋嘉祐八年(1063)三月二十九日半夜,在位四十二年的宋朝第四位君主赵祯在东京开封城福宁殿逝世,庙号仁宗。
当日,仁宗皇帝“饮食起居尚平宁”,不想入夜初更时分,“忽起,索药甚急,且召皇后”,等到皇后来到福宁殿时,仁宗已无法说话,只能用手指着自己的心口。皇后急召医官“诊视,投药、灼艾”,但已没什么用。三更时分,仁宗与世长辞。
次日,四月初一,仁宗的养子赵曙即皇帝位。是为宋英宗。
北宋著名的大学者邵伯温当时才七岁,与父亲邵雍居住在西京洛阳。多年之后,邵伯温仍记得清清楚楚:当仁宗皇帝龙驭上宾的消息传到洛阳时,“城内军民以至妇人、孺子,朝夕东向号哭。纸烟蔽空,天日无光”。大家都悲从中来,沉痛悼念仁宗皇帝。邵伯温的舅父王元修自京师过洛,告诉邵雍:“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邵氏的友人周长孺赴四川剑州普安县就任,行走于乱山之间,但见“汲水妇人亦戴白纸行哭”。
举国都在悼念去世的仁宗皇帝。邵伯温及其亲友看到的祭奠活动,都是民间自发的,并不是官方组织的。人们完全发自内心地怀念一位仁厚的君主,为他的逝世感到悲伤。
仁宗在位时,大宋与大辽已经约为兄弟之国,宋王朝有国丧,照例要遣使前往辽国告哀。当宋朝使臣抵达辽国境内,发现“燕境之人,无远近皆聚哭”。辽道宗耶律洪基得悉宋仁宗驾崩,抓着宋朝使者的手号恸:“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之后,辽国将宋仁宗皇帝赏赐的御衣下葬,造了一座衣冠冡,“严事之,如其祖宗陵墓”。
耶律洪基原名“弘基”,因避宋朝皇室先人赵弘殷之名讳,才改名“洪基”。宋辽双方互避名讳,是当时的礼仪,如辽圣宗曾“欲迁一官,见本名犯真宗讳,因怒曰:汝充教坊首领,岂不知我兄皇讳字?”辽圣宗口中的“我兄”,便是指宋真宗。又如天圣四年,宋朝派韩亿出使契丹,祝贺辽圣宗的皇后生辰,因辽太祖阿保机汉名带“亿”字,宋仁宗便让韩亿暂时改名韩意。
说起来,耶律洪基对宋仁宗是相当崇拜的。他当太子时,曾经混在辽国入宋使团中,暗暗观察宋国。不过,宋朝雄州边境早已得知消息,飞报朝廷,仁宗知道辽国使团中有一位太子,便召他入禁中,“俾见皇后,待以厚礼。临归,抚之曰:‘与汝一家也,异日惟盟好是念,唯生灵是爱。’”
嘉祐二年秋,耶律洪基已经继位。他请仁宗赏赐一幅画像。面对这一奇怪的要求,宋朝大臣都向仁宗皇帝说:陛下不可将自己的画像交给辽人,因为万一辽人有“厌胜之术”,诅咒皇上,如何是好。但仁宗说:我诚心待辽人,他们必不会这么做。派遣御史中丞将自己的画像送到辽国。耶律洪基“盛仪卫亲出迎,一见惊肃,再拜”,比我们得到偶像的签名照还要激动。他还跟众臣说:“真圣主也。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捧盖,为一都虞候耳。”
耶律洪基的心里,似乎有一个仁宗情结。直到元祐年间,距仁宗逝世已过去多年,耶律洪基对仁宗“追慕犹不忘”,跟使辽的宋朝大臣说:“寡人年少时,事大国之礼或未至,蒙仁宗加意优容,念无以为报。自仁宗升遐,本朝奉其御容如祖宗。”说着,忍不住又哭了。
仁宗的陵墓为昭陵。许多年后,宋人经过昭陵,仍然想起仁宗皇帝的仁德,对这位君主念念不忘,题下一首诗:“农桑不扰岁常登,边将无功更不能,四十二年如梦觉,春风吹泪过昭陵。”
北宋末发生靖康之变,宋室南迁,金人攻陷宋朝的国土后,立降金的刘豫为皇帝,建立傀儡政权“大齐”。这个刘豫,是个骄奢淫欲的人渣,为了搜刮到更多的民间膏脂,打起了掘坟盗墓的主意,特别设立一个盗墓机构——“淘沙官”。《宋史·刘豫传》说他“分置河南、汴京淘沙官,两京冢墓发掘殆尽”,连北宋诸帝的陵寝也被他盗挖、焚毁。惟独对安葬宋仁宗的昭陵,金人与刘豫不敢下手。
我以前说过,一代君主的身后赞誉,不在于一二个友邦给予多么隆重的哀荣,而是连敌国也表达出由衷的尊敬与哀悼。这样的君主,历史上即使不是绝无仅有,也是凤毛麟角。宋仁宗是其中的一位。
宋仁宗去世后,耶律洪基为什么会嚎啕大哭?
敌国之主去世而自己为其嚎啕大哭,这确实是历史上少有的场面。哭的人是大辽皇帝道宗耶律洪基,而被哭的就是中国历史有名的仁君——宋仁宗赵祯
历史有庙号的皇帝不少,唐朝之前庙号还管得挺紧的,比如四百年大汉,有庙号的皇帝却寥寥无几。不过高祖李渊开国后,庙号就贬值了,因为后代的每一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庙号,不过即便如此,以“仁”为庙号的,历史就只有宋仁宗等少数几人了。而且宋仁宗的庙号无疑是含金量最高的一个
史书记载,仁宗皇帝13岁(公元1022年)即位,初年由太后摄政,后亲政。在位期间勤政爱民,对下属友爱,对长辈孝顺,北宋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明也得到了很大的开展。《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史家将其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
公元1063年,仁宗驾崩。史书中记载:“仁皇帝崩,遣使讣于契丹,燕境之人无远近皆聚哭。虏主执使者手号恸曰:“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其后北朝葬仁皇帝所赐御衣,严事之,如其祖宗陵墓云”为何耶律洪基会为仁宗的去世而十分悲伤,笔者认为还是因为耶律洪基的执政理念,他是辽国中少有的支持汉化的皇帝,不仅在位期间坚持与北宋通商,避免军事斗争,而且还叮嘱子孙后代切勿生事,深爱汉文化的他应该是挺佩服仁宗皇帝的,因此为其流泪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宋仁宗去世后,耶律洪基为什么会嚎啕大哭?
仁宗在位时,大宋与大辽已经约为兄弟之国,宋王朝有国丧,照例要遣使前往辽国告哀。当宋朝使臣抵达辽国境内,发现“燕境之人,无远近皆聚哭”。辽道宗耶律洪基得悉宋仁宗驾崩,抓着宋朝使者的手号恸:“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之后,辽国将宋仁宗皇帝赏赐的御衣下葬,造了一座衣冠冡,“严事之,如其祖宗陵墓”。
耶律洪基原名“弘基”,因避宋朝皇室先人赵弘殷之名讳,才改名“洪基”。宋辽双方互避名讳,是当时的礼仪,如辽圣宗曾“欲迁一官,见本名犯真宗讳,因怒曰:汝充教坊首领,岂不知我兄皇讳字?”辽圣宗口中的“我兄”,便是指宋真宗。又如天圣四年,宋朝派韩亿出使契丹,祝贺辽圣宗的皇后生辰,因辽太祖阿保机汉名带“亿”字,宋仁宗便让韩亿暂时改名韩意。
说起来,耶律洪基对宋仁宗是相当崇拜的。他当太子时,曾经混在辽国入宋使团中,暗暗观察宋国。不过,宋朝雄州边境早已得知消息,飞报朝廷,仁宗知道辽国使团中有一位太子,便召他入禁中,“俾见皇后,待以厚礼。临归,抚之曰:‘与汝一家也,异日惟盟好是念,唯生灵是爱。’”
嘉祐二年秋,耶律洪基已经继位。他请仁宗赏赐一幅画像。面对这一奇怪的要求,宋朝大臣都向仁宗皇帝说:陛下不可将自己的画像交给辽人,因为万一辽人有“厌胜之术”,诅咒皇上,如何是好。但仁宗说:我诚心待辽人,他们必不会这么做。派遣御史中丞将自己的画像送到辽国。耶律洪基“盛仪卫亲出迎,一见惊肃,再拜”,比我们得到偶像的签名照还要激动。他还跟众臣说:“真圣主也。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捧盖,为一都虞候耳。”
耶律洪基的心里,似乎有一个仁宗情结。直到元祐年间,距仁宗逝世已过去多年,耶律洪基对仁宗“追慕犹不忘”,跟使辽的宋朝大臣说:“寡人年少时,事大国之礼或未至,蒙仁宗加意优容,念无以为报。自仁宗升遐,本朝奉其御容如祖宗。”说着,忍不住又哭了。
总结原因:
宋辽关系当时很好,政治关系来讲宋仁宗算是耶律洪基的哥哥。为了两国之间的和平,宋辽两位君主都下了很大力气的,从这一点上看,他们还是政治上的战友。
外交方面,两国之间的外交态度对彼此之间的关系都是很重要的。耶律洪基哭,也是给下一任的宋朝统治者一个信息,我还是很愿意和宋仁宗式的皇帝交往的,希望我们可以继续合作。
耶律洪基也不清楚跟下一任的宋朝统治者能否搞好关系,所以耶律洪基的哭也是哭未来的迷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