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秦晋之好的典故来自何处?

秦晋之好,必须男女双方家庭结为婚姻关系,这个典故的来源,当然与春秋时期,秦国与晋国的政治联姻有关。

秦国和晋国毗邻,随着秦国不断发展壮大,到秦穆公时期,秦国已经成为诸侯国中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也得到了邻国晋国的重视。

晋献公时期,为了加强与秦国的政治交往,他将女儿伯姬嫁给秦穆公。从名字可以看出,伯姬肯定是晋献公的长女。正是这个伯姬,为秦晋两国的友好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

晋献公晚年,因为宠爱骊姬,引发了晋国内部的夺嫡之争。晋献公的嫡长子申生被害,次子重耳和三子夷吾避祸出逃,骊姬的儿子奚齐,如愿以偿继位登基。

然而,晋国内部矛盾重重,奚齐没有强大的政治势力支持,他仅仅即位一个月就被大臣里克弑杀。奚齐死后,大臣荀息拥立了骊姬的妹妹所生之子卓子。里克故技重施,一个月后,再次弑杀卓子!

两个月内,两任国君被杀,君位空缺,大臣们迎归夷吾登基,是为晋惠公。

晋惠公即位前,因害怕国内反对派势力,请秦穆公派兵护送,并作为政治外援,为此他许诺,继位后割地事秦。

不过晋惠公是小人,等他坐稳了江山,绝不承认协约。

不久,晋国发生饥荒,厚颜无耻的晋惠公只好向秦国求援。秦穆公不记前嫌,慷慨解囊,运送大批粮食到晋国,帮晋惠公解了燃眉之急。几年后,秦国遇到了饥荒,于是向晋国求救,晋惠公再次暴露了小人的嘴脸,他不光不借粮,还乘着秦国危机,出兵企图趁火打劫。

结果,老天有眼,晋惠公兵败被俘!秦穆公一怒之下想要杀了这个无耻小人。

伯姬站了出来!她苦苦劝谏秦穆公,为了两国之好,饶过晋惠公。晋惠公也变乖巧了,一边承认错误,一边发誓重修两国之好,并将儿子圉,送到秦国做人质。

秦穆公出于大局考虑,放归晋惠公。为了安抚他,秦穆公还将女儿怀赢嫁给公子圉为妻。

这个公子圉,继承了父亲的“优良传统”,也是个小人。当他听说晋惠公病危后,竟然不辞而别,逃离秦国,回家争王位去了!

秦穆公大怒!也很伤心。

后来,公子圉(即晋怀公)不得人心,国内反叛势力悄悄联系重耳,准备发动政变。

重耳回国,路过秦国。秦穆公招待重耳,发现重耳跟晋惠公父子截然不同,心生爱慕,他将怀赢强行嫁给年近古稀的重耳!

重耳没有像晋惠公那样,靠出卖国家利益换取君位,由此获得了秦穆公的赏识。重耳继位后,秦晋两国在两位国君的主导下,重修友好。

这就是秦晋之好的典故,指代两国通过婚姻,实现友好交往。

其实,靠婚姻维持两国关系是靠不住的,晋惠公父子的表现就明白无误地看清了一点。秦晋之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罢了

历史中的秦晋之好的典故来自何处?

谢邀,我是爱历史的老猫

我来给大家说一下秦晋之好的由来吧。

春秋时期,晋国武公的儿子姬诡诸继承君位,又称为晋献公。献公的父亲晋武公晚年娶了齐桓公的女儿齐姜,但毕竟晋献公晚年不太行了,所以时间一长,齐姜在当时就与晋献公的儿子姬诡诸有这私情,但一直没有泄露出来。 姬诡诸继位后,把他老爸的妻子齐姜娶为夫人,没过多久齐姜就给他生了一双儿女,女孩叫伯姬,儿子叫申生。伯姬在后来的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秦穆公为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便主张与当时中原力量最强大的晋国联姻,并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

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并脑子一热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于是,他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一看势头不对,为了保全性命分别逃往梁国和翟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

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晋之好到了现在泛指两家联联姻,它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也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历史中的秦晋之好的典故来自何处?

主要说的是西周灭亡以后的故事。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秦准确说是灭七国,还有当时杀死周幽王后,占据陕西西安(丰镐)的犬戎一国。

只不过当时占据陕西的并不是汉人,而是杀死周幽王这些汉人败类的游牧部落犬戎。

秦武公灭陕西的时候更快。

秦王仁厚,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秦王灭六国,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几个?

人屠白起败坏秦王名声,被秦王直接赐死。

秦王嬴姓赵氏,秦王杀白起是为赵报仇;白起死后,秦王四十年未攻赵。

历史中的秦晋之好的典故来自何处?

秦晋之好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qín jìn zhī hǎo,泛指两家联姻。出自元·乔孟符《玉箫女》第三折。

春秋时期,晋国和秦国是相邻的大国,晋献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秦穆公,称“穆姬”,以加强同秦国的关系。献公死后,公子夷吾即位。夷吾因长期在外,于是请秦穆公派兵护送自己回国,承诺割让河外五城给秦国作为报酬。谁料,夷吾(晋惠公)即位后,食言了。

  

  晋惠公言而无信,引起秦穆公的不满。但公元前641年,晋国发生饥荒,秦穆公还是送去了大批粮食,结果帮助晋国渡过了难关。第二年冬天,秦国遇到了同样的饥荒,晋惠公却一点粮食也没有支援。秦穆公气愤极了,便亲自率军讨伐晋国,活捉了晋惠公。

  

  穆姬得到消息后,身穿丧服,带着四个儿女登上一座堆满干柴的楼台,并派人对秦穆公说:“上天降灾,使秦、晋两君兵戎相见。现在晋君被您俘虏,他什么时候来到京城,我就什么时候死去,请君王早做打算!”秦穆公一听着了慌,决定宽恕晋惠公,把他安置在灵台,待以上宾之礼,两国国君还缔结了盟约。

  

  之后,秦、晋两国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晋惠公把太子子圉(yǔ)派到秦国去当人质,秦穆公将宗女怀嬴嫁给子圉。但子圉担心当不上晋国的国君,就于公元前638年秋天,偷偷逃回晋国。第二年,晋惠公因病去世,子圉即位,史称晋怀公,他生性刻薄,不能容人,弄得朝廷上下人人不安。这时,晋公子重耳来到了秦国。穆公决定帮助他回国夺取政权。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国军队的护送和国内群臣的拥戴下,回到都城曲沃,派人杀死恶劣的怀公,即位为君,史称晋文公。

  

  晋文公才华出众,忠厚谦逊,深得秦穆公的欢心。从此,秦晋两国在整整六年的时间里一直友好相处,没有发生过严重的冲突。“秦晋之好”由此而来。

  

历史中的秦晋之好的典故来自何处?

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各民族处于迅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时代。在这期间,我国各民族以华夏族各诸侯国为中心,经过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争斗和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秦晋之好”就是这种融合的典型代表,它不仅仅是华夏族内部联姻,更反映了当时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尤其是戎狄民族的广泛交流与融合。

当时,秦国和晋国是两个相邻的大国。秦国地处今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地区,在戎狄中发展壮大。因秦人在和戎狄的交往中融合了戎狄的习俗,因而受到华夏诸国的歧视,被称之为“秦戎”、“狄秦”等。但经过不懈努力,秦国势力比较强大,而当时的晋国已经是中原的强国。

秦穆公为了实现霸业,主动与晋国结好。晋献公于公元前654年将其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他国避难。晋献公死后,夷吾许以割让河东五城作为条件,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顺利继承了王位,称为晋惠公。但他不仅不履行与秦国的献城承诺,而且三番五次挑衅秦国边境。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派人向秦国求救,秦国不计前嫌提供援助。可是事后晋惠公并未感恩图报,反而在两年后趁秦国发生旱灾之际,发动大军进攻秦国。秦穆公派军与晋战于韩原,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晋国被迫割让河东五城归秦,同时晋惠公以太子圉入秦为人质才得以脱身回国。太子圉到秦国后,秦穆公为了笼络他,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由此两国亲上加亲,秦国归还了晋国河东五城。秦晋两国以黄河为界重修旧好。

按理两国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可是当太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晋惠公病重时,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于是就扔下妻子怀赢,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晋惠公死后,太子圉就成为晋国君主,这就是晋怀公。从此晋国跟秦国不相往来。

秦穆公闻知此事后大怒,立即决定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当时公子重耳尚在国外避难。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东渡黄河,占领狐。秦国和重耳的代表在郇会盟和谈。晋国同意立重耳为国君,遂入都城绛,公子重耳就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秦晋两国遂和好如初。

公元前676年,晋武公之子姬诡诸继承君位,即晋献公。献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齐桓公女儿齐姜,齐姜则与当太子的姬诡诸有私情。姬诡诸继位后,把庶母齐姜娶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后来的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所谓“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秦穆公为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联姻,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梁国和翟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笼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国灭亡,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跑回晋国。

秦穆公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嬴改嫁给他,第二年,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成为晋怀公,跟秦国不相往来。

后来,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去,重耳派人刺杀了怀公, 群臣都拥戴他当国君。之后,他让太子也娶秦国 的宗女做夫人,从而父子两代都和秦国联姻,结成 了“秦晋之好”。

历史中的秦晋之好的典故来自何处?

秦晋之好的典故,来自于春秋时期。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男女双双举行婚礼时,主持人都会说:“愿你们百头偕老,和和满满,两家永结秦晋之好!”并且,在结婚的人家贴的对联上,也可以看到“秦晋之好”的词语,“秦晋之好”的典故由来是什么呢?人们为什么爱用这个成语祝福或赞美结婚男女双方呢?我就仔细介绍一下“秦晋之好”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使大家熟知“秦晋之好”这个成语典故。

我国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是两个相邻的强国,秦国比晋国要强大。所以,晋献公即位后,为了加强与秦国的关系。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秦国的国王秦穆公。就是“穆姬”。两国因为有了这姻亲的原因,关系更好了。也没互相之间发生战争了,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稳定。

晋献公死后,留下遗嘱:由他的儿子夷吾即位当晋国的国王。而夷吾此时却在秦国游玩。他很害怕回去晚了,晋献公的其他儿子,也就是他自己的其他兄弟霸占了他的位置。于是请求秦穆公派兵护送他回晋国。并且承诺把挨近秦国边境的河外五个小城割让给秦国。

秦穆公派兵护送夷吾回到晋国当上了国王,号晋惠公。晋惠公当上了国王后,反悔了,并没有按照承诺割让河外五城给秦国。秦穆公大怒。准备派兵攻打晋国。这时,穆姬(就是晋惠公的姐姐)求秦穆公。请他看在自己的份上,不要去攻打晋国。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求秦穆公不要去攻打他自己的舅子。秦穆公同意了,但心里总之是不舒服,认为晋惠公言而无信。

但是,另一件事情彻底激怒了秦穆公。那就是在公元前641年,晋国发生产重的灾荒,秦穆公送去了大批粮食,帮助晋国渡过难关,而巧的是,秦国在第二年也发生了灾荒。可是晋惠公却一点粮食都不给秦国,加上以前晋惠公言而无信,所以彻底激怒了秦穆公,派兵攻打晋国,把晋惠公抓到了秦国。

穆姬知道后,知道很难劝说动秦穆公,于是带上自己生的四个儿女,准备好一大堆干柴,派人去通知秦穆公。秦穆公来到后,只见自己的妻子穆姬举着火把,与四个儿女靠在一起,站在干柴堆上。穆姬对秦穆公说:“夫君啥时候放了晋君(就是她弟弟晋惠公,我母子就不用死了,您也不用背上杀妻弟的骂名了)”。秦穆公只好按照她的意思,放了晋惠公夷吾。但心里越加对夷吾瞧不起了。

四年后,也就是公元前637年,晋惠公患病不治身亡,他的大儿子即位,(名叫子圉yu)。就是历史上的晋怀公。晋怀公即位后,生性残暴,经常怒杀忠臣,弄得人心惶惶。晋惠公的另一个儿子重耳劝他,他大怒,把重耳逐出了晋国。

重耳来到秦国,投奔姑父,也就是秦国国王秦穆公。秦穆公见他知书识礼,德才兼备。决定帮他夺取晋国,拥立重耳为晋国国王。

由于晋怀公为人残暴,大臣们都向着仁厚的重耳,又加上秦穆公带兵相助,重耳很顺利的当上晋国的国王,晋怀公被秦兵杀死了。

重耳当上国王后,礼贤下士,重用贤能。百姓安居乐业,与秦国关系十分亲近,从此以后,两国的太子和公主经常联姻。百姓们也纷纷效仿,两国之间互相通婚联姻。“秦晋之好”在那时就广为传颂开来,成为了人们对男女双方结亲的最美代名词,沿用至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