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汤是不是汉武帝的宠臣?他真的审问过老鼠吗?
毫无疑问张汤是汉武帝最宠信的大臣之一,张汤虽然是御史大夫(副丞相),但是他的实际权力要远远大于丞相。张汤审老鼠的事,在《史记》和《汉书》中都有记载,是真事。
张汤审老鼠的故事张汤的父亲曾任长安丞,大概从小生活环境的影响,张汤经常能看到父亲审理案件的过程,小小年纪,居然对审案流程烂熟于心。
有一次,父亲买了一块肉回家,放下肉就出差了。出差回来发现肉没了,父亲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张汤嘴馋,把他狠狠修理了一顿。
白白挨了一顿打,张汤很不服气。不过他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哭几句完事,而是决定自己破案,替自己“昭雪”。小张汤脑子转得快,看到家里有老鼠活动的痕迹,立刻意识到,很可能是老鼠偷走了肉。
于是张汤在家里到处挖老鼠洞,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的在一个老鼠洞里挖到了被吃剩下的肉,包括“犯罪分子”。张汤学父亲审案的过程,把老鼠捆绑起来,自己当法官,拍案升堂。从拘捕、问案、录口供、签字画押、判决一样不少,最后还煞有其事地将老鼠在堂下处以磔刑。
父亲回来后,看到张汤书写的起诉状、审讯记录和判决书,文辞老练得就像一位老法官,当下大吃一惊。父亲认识到张汤就是一个法律天才,于是赶紧送张汤去学习法律专业。
张汤何以成为汉武帝的宠臣张汤虽被划为酷吏,但实事求是地讲,张汤身上有很多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是张汤从一名小小的书吏,迅速蹿升为御史大夫的重要条件,也是他成为汉武帝宠臣的重要原因。
比如,张汤对上级领导非常恭敬,上级安排的工作,他从来不辞劳苦,不避风雪,不论白昼,总是随叫随到,兢兢业业。这一点就连被王立群老师称作“毒芽丞相”的公孙弘,都对张汤大加赞赏。
张汤不光对上级好,对下级也非常好,他为人不贪功,总是在汉武帝面前,把功劳不动声色地归于下属,因而它的群众基础非常好。
张汤还对儒生很偏爱,虽然他不是儒家出身,但始终对当世的大儒表现得非常恭敬。最难能可贵的是,张汤是一名廉吏,他虽然执法苛严,但是为官清廉,口碑非常好。张汤冤死后,抄家发现,他的所有家产不超过五百斤,都是俸禄和皇帝赏赐。
这么一看,张汤似乎就是个好好先生,一个好好先生,怎么可能成为汉武帝的宠臣!张汤身上还有一些“灰色地带”,正是这些特质,让他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
其一,张汤断案一定要看汉武帝的脸色行事,而不是完全依据法律。
这一点是张汤最大的诟病。只要汉武帝想打击谁,他就会想方设法,寻找法律依据,从重打击;汉武帝想要宽宥谁,他又会替汉武帝找依据从轻发落。总之,法律在他那里是橡皮筋,松紧标准完全根据汉武帝的好恶而定。
这就是张汤最终沦为酷吏行列的原因。
其二,张汤擅长琢磨人心,尤其是汉武帝的心思。
汉武帝的意图往往不方便明确表达,张汤肯定不能傻了吧唧直接问,只能靠揣度圣意。他在给汉武帝汇报工作时,常常将自己的观点,以别人的意见提出来,如果受到汉武帝的责备,就请罪说:“臣愚昧,还是皇帝英明,亏得没有接纳这个意见”。如果受到表扬,他又会说:“皇帝英明,都是某某提出的这个好主意。”
总之,张汤在汉武帝面前总能进退自如,汉武帝永远是英明的。也因此,张汤被人视作奸诈狡猾之徒。
有良好的口碑,又能摸透汉武帝的心思,还能替汉武帝的行为找到法律依据,这样的臣子受到宠信也就是理所当然。史书记载,时任丞相庄青翟就是个摆设,朝中的大事汉武帝只跟张汤商量。汉武帝跟张汤谈事,经常忘记了吃饭时间。张汤生病,汉武帝都要亲自上门慰问。
张汤冤死的原因这样一位宠臣,为何又落得冤死的结局呢?
原因之一:三长史诬告,引爆张汤的私人恩怨
前面讲过,张汤群众基础非常好,但绝不是好好先生,有三类人会成为他的仇敌:一是汉武帝要打击的人;二是碰到他枪口上的人;三是跟他有私人恩怨的人。
张汤就是死于第三类人。作为政治家,不可能没有仇怨,张汤因为跟御史李文,及丞相庄青翟的私仇,最终不小心落了马。张汤虽然是冤死,但是根源在于他自己面临私人恩怨时,玩起了轻车熟路的“法律橡皮筋”,打击报复。其结果就是恩怨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
原因之二:汉武帝的信任只是相对的,该舍弃的时候他从来不眨眼
伴君如伴虎,在张汤和汉武帝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诬告发生后,汉武帝对张汤的信任瞬间粉碎,他立刻剥去了对张汤宠信的外衣,将他扔给了一群仇敌审查。
失去保护的张汤,就像落入虎口的羔羊,面对明显的诬告,他竟然没有丝毫反抗辩解的能力,只能通过自杀明志。汉武帝在张汤死后才发现,这就是个诬告案。
汉武帝的冷酷,在那一刻体现得血淋淋!他哪怕只要保留一点点对张汤的信任,多过问一句,甚至只要给他一个说话的机会,冤案都不会发生。汉武帝为何这么决绝?他认为自己受到了张汤的欺骗,认为他不忠,就这么个自私的念头,就将张汤送上断头台。
原因之三:张汤的一生,就是玩火自焚的一生
其实张汤的结局一点不意外,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他本质上没有对法律尊严的谨惧之心,而是把法律当做自己的工具。这种人其实就是没有信仰的人,法律应该是法律工作者的信仰,失去这个信仰,就是行尸走肉。
我们今天的很多的法律工作者,都是在走张汤的老路,甚至远远不如张汤,人家好歹做到了自己的清廉。让法律成为谋私利的工具,早晚会受到法律的惩戒,这是铁律!
背叛信仰的张汤,其行为本质就是玩火自焚,他以为皇恩比法律可靠,所以,他越滑越远,越做越出格,这才是他被冤死的根源所在。
张汤是不是汉武帝的宠臣?他真的审问过老鼠吗?
感谢友人邀请
虽不知张汤真的审没审过老鼠,都是史书记载,但觉也不难理解。一个十岁八岁有个性的男孩子。被父亲,冤枉暴打一顿。心里憋着一股火气。将老鼠洞挖开,鼠肉具获。一怒之下把老鼠分尸割肉,截肢,觉得现在儿童也能干出来。叫人佩服张汤的不是这些,,主要佩服张汤还把老鼠审理了,有理有居的写成了一篇廷象办案人员写的审理案件的口吻,这就叫人佩服了,如众不同的思维令张汤父亲吃惊不少,觉得这孩子是块料,以后就对张汤有意识的培训。在以后经人推荐给皇帝重用,官做至九卿。
张汤的聪明,睿智,从小都显现出来,又加有意栽培,又办了几起像样的案子,成为皇上的宠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必竟皇帝都惜才吗。
我个人认为张汤虽官至九卿,脑瓜也活,又聪明,睿智,这样一位高官,说话办事都是查颜观色,根据皇帝的意思,揣测皇帝的心理来办案,结果一定不是很公证的,至少是比不上包公包大人的光明磊落。用现在的话说,张汤有才,但会溜须拍马,不属那么的正人君子。虽然因为办了一些铁案,也得罪了不少人,张汤办案不是那么的根据案情去办案,总是揣测黄帝的心里去办,案出错是难免的了,张汤曾处理过的人,在张汤出错时,后辈们都站出来围攻他,指责告他,张汤也觉怨屈的荒,但张汤也是莫口难变,必竟也不是那么公证的办了一些案件,,不得不在牢狱里自杀,但皇上也没放过另外三个人把他们也杀了,扯平了。这样处理的结果是皇上也对得起张汤,皇上自己心里也觉安心吧。
张汤是不是汉武帝的宠臣?他真的审问过老鼠吗?
谢谢邀请。
张汤与其说是刘彻的宠臣,不如说是刘彻的工具。
宠臣就像儿子,犯点错误顶多挨顿打,过后该怎么疼怎么疼;
而工具则不同,就像一把钳子或一把镊子,用完了或者用坏了就直接扔。
张汤的结局正如后者。
一、张汤确实审过老鼠张汤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父亲出门办事,留他看家。回来后却发现肉被老鼠偷了,就把他打了一顿。小张汤非常懊恼,掘开老鼠洞,找到了老鼠和吃剩的肉,“鼠赃并获”。可能是从小耳濡目染受父亲(长安县丞)影响较大的的缘故,张汤逮到老鼠后并没有立即杀死,而是当起了法官和律师,先对老鼠进行了“审讯”,记录了审问过程,最终确定老鼠的罪状并当堂定案,把老鼠处以极刑:分尸。
他父亲看到后非常惊讶,尤其是判决书恰当而老练,就像一个资深狱吏所写。从此,就有意地让他开始学习法律。
“汉承秦制”,尤其是依法治国。
张汤在这方面具备先天优势,就像前几年计算机和金融专业特别吃香一样。尤其是儒家那位划时代的人物和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尚待字闺中。
而且,虽然孔子、老子以及太史公都对“法治”嗤之以鼻,但是,法治的作用却是道德等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而刘彻看中并利用的也正是这一点,“酷吏”因此成为他执政期间的最佳工具之一。
第一,打击豪强。西汉开国之初,宗室和豪强曾经是影响帝国稳定的两大暗流和隐患。到景帝、武帝的时候,虽然经过平定“七国之乱”和颁布“推恩令”,宗室力量已经被大大削弱,但是一部分豪强还凭借盘根错节的势力搞特殊,甚至与中央作对。对此,刘启、刘彻一方面以“迁徙”的方式将他们连根拔起,另一方面就是严厉打击——“酷吏政治”由此兴起,郅都、宁成、赵禹以及张汤都是个中高手。如《史记》载:“济南瞷氏,宗人三百馀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於是景帝乃拜(郅)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瞷氏首恶,馀皆股栗”,“其(宁成)治效郅都……宗室豪桀皆人人惴恐。”
第二,断案。以陈阿娇“巫蛊”事件为例。童话里都是骗人的,陈阿娇,这位“金屋藏娇”的主角过得一点也不好,不受宠还不生育,于是就开始琢磨歪门邪道:巫蛊,对象是卫子夫。这一下正中铁板,因为刘彻最恨的就是这个,下令严查。张汤正好赶上,他充分利用天赋和经验,迅速破案,而且无论力度、速度还是波及范围都控制地恰到好处,于是立即引起了刘彻的注意并开始青云直上(治陈皇后蛊狱,深竟党与……上以为能,稍迁至太中大夫)。
第三,打击不同政见。刘彻记仇、好战,谁得罪了他一辈子别想安生,这一点匈奴体会最深,连续几代人都在为冒顿的帐买单。但是,连年战火虽然扬了国威,但也拖垮了帝国经济,因此,国内反战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对此,刘彻不仅充耳不闻,还借机敲打一下反战势力。典型事例就是张汤和狄山的论辩。
一次,匈奴来请和亲,刘彻让大臣们谈一下意见。
一个叫狄山的博士说:和亲好处多(和亲便)。
“上问其便”。
狄山回答说:战争是凶器,最好少打。高祖皇帝就是因为被匈奴兵困平城才被逼和亲,文帝打匈奴也导致北方百姓受苦。而惠帝、高后以及景帝的时候,偃战而天下安乐富实,“由此观之,不如和亲。”
刘彻又询问张汤的意见。汤曰:“此愚儒,无知。”
狄山说:我固然是“愚忠”,但张汤却是“诈忠”。尤其是他在办理淮南王和江都王的案子时,诋毁诸侯,离间骨肉,让诸侯惶恐不安。所以我就知道张汤是“诈忠”。
没想到,这句话惹火了刘彻(上作色),话锋一转,问了狄山一个有点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我让你驻守一个郡,你能挡住匈奴的劫掠吗?
狄山说:不能。
刘彻又问:给你一个县呢?
狄山:不能。
刘彻再问:一个边境关卡呢?
没法再躲了,狄山无奈地说:能。
就这样,书生(博士)狄山就被赶鸭子上架,来到边境戍守。结果,一个月后,匈奴入寇,斩狄山而去。
在这一事件中,刘彻明显是故意的:让一个读书人去守边,成心嘛!
但是,在这里,狄山首先犯了两个错误:
①刘彻根本不想和亲;
②张汤找淮南王和江都王的麻烦,是经过刘彻充分授意的,也就是说是刘彻的意思——狄山批评张汤就是批评刘彻,所以刘彻才“作色”并变相地杀了狄山。
刘彻此举效果不错,“自是以後,群臣震慴”。
三、张汤如何从受宠走向失宠中国一直有所谓“儒法之争”。
儒学讲究仁政,重道德教化;法家则讲法制,重政治事功。
先秦重法,秦之后儒学渐兴,逐渐形成儒法结合、儒法互济并最终“外儒内法”的局面。
而这一切的分界点是汉武帝。
张汤受宠是因为法,而失宠则是因为刘彻治国理念由“法”向“儒法杂揉”的转变。
首先说一下张汤受宠的过程以及受宠程度。
元狩二年(公元121年),因在处理淮南、江都二王谋反事件中的突出表现,“汤益尊任,迁为御史大夫”。
为缓解打仗带来的财政恐慌,张汤负责铸“五铢钱,笼天下盐铁,排富商大贾,出告缗令”,成效斐然。于是,他每次找刘彻汇报工作的时候,都是一谈就一整天,刘彻经常连饭都忘了吃(奏事,语国家用,日晏,天子忘食)。天下事都找张汤来办,宰相都成了摆设(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决於汤)。
最不可思议的是,张汤病了,刘彻还亲自到府上探视(汤尝病,天子至自视病,其隆贵如此)。
其次说一下张汤为什么会失宠被杀?
“汤为御史大夫七岁,败。”
张汤于元鼎元年底(公元116年12月)被杀。
而在18年前,也即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横空出世,提出了著名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刘彻同意并开始开始推行。
法家皇帝为什么要推行“儒术”呢?
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意思是国家治理不能单单依靠道德教化。反之,治国只靠严厉的法律也不行,必须二者结合使用。
秦国恰恰就亡在第二点上,也就是过多地依靠法治上。
刘彻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当“儒术”推行到近二十个年头,而且宗室和豪强也被打压地差不多的时候,这时,酷吏的作用已经不可避免地被弱化了,“酷吏政治”也几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刚不可久,柔不可守,刚柔并济、“霸王道杂之”才是正道。
张汤们,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
张汤是不是汉武帝的宠臣?他真的审问过老鼠吗?
张汤的确是汉武帝的宠臣,也的确审问过老鼠。他曾担任廷尉一职,负责汉朝的刑狱之事。
张汤此人是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他有时候行事完全以法律为准绳,有时候又看汉武帝的脸色行事。汉武帝喜欢的人犯事他就轻判,而皇帝不喜欢的人犯事他就重判。
所以到底要不要按法律办事,是得看张汤这个廷尉的心情和汉武帝的脸色的。张汤流传最广的事迹就是他审老鼠的事情了,这事是真实发生的,《汉书》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
话说张汤当年还是个小屁孩,他老爹有一次出去办事让张汤在家看门。结果他老爹回家后发现家里的几块儿肉不见了,还以为张汤这小子偷偷吃了,于是逮住张汤就是一顿暴揍。张汤心里那个憋屈简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因为他没偷吃过什么劳什子肉。
受了委屈张汤心理不平衡,于是他决定为自己洗刷冤屈。经过他一番分析他认为是家里的老鼠把肉偷走了,所以他把老鼠洞掏了个底儿朝天,果然在老鼠洞里发现了肉渣子。
这下张汤心里那个恨啊,但他有着一颗当法官的心,所以他就把老鼠五花大绑,升堂审问。经过他一番严刑拷打,老鼠终于如实“交代”了它偷肉的事实。
于是张汤录了口供,又让老鼠“签字画押”后就宣判了老鼠死刑。后来他又一个人将老鼠分尸,以完美地执行了调查—抓捕—审问—判决—行刑这一过程。
所以张汤这个汉武帝的大宠臣,曾经真的是审问过老鼠的。
张汤是不是汉武帝的宠臣?他真的审问过老鼠吗?
张汤是历史上著名的会审案件的人。他审的案子,件件都让汉武帝满意。那么,张汤为何审的案子,都让汉武帝满意呢?
(张汤剧照)
据说,这事与张汤童年时,审老鼠的案子有关。
有一次,张汤的父亲出外办事,临走要他好好看家。
谁知,家中的老鼠趁张汤不备,将碗里的肉偷走了。
张汤的父亲发现后,一气之下,拿棍子狠狠打了张汤一顿。
受了冤屈的张汤,于是拿着铲子把家里所有的老鼠洞都挖了一遍,还真让他人赃俱获,找到了偷肉吃的老鼠和没吃完的肉。
张汤想到父亲平时审理案子的情景,于是学着他审犯人的样子,把老鼠捆绑在堂下,又将肉放在它的身边,然后开始审案。
自然,无论他问什么,都得不到老鼠的回答。所以他就对老鼠动刑,按照办案的程序,以“劫掠”罪判处老鼠磔刑,并出具结案文书。随后他便亲自持斧将老鼠砍成碎块。
张汤的父亲觉得好笑,便拿起张汤写的结案文书来看。这一看,让他大吃一惊。只见结案文书中论据清晰,用典明白,完全就像个办案老练的人写成的文书。
自此,张汤的父亲开始有意教他办理司法狱案,而本就对此很有兴趣的张汤自然进步飞速。
张汤的父亲去世后,张汤便接替了父亲长安丞的职位,很快就成为长安城里经验丰富的办案小能手。
说实话,长安丞只是一个小官职。想成为皇帝的宠臣,中间还隔着千山万水。那么,张汤又是怎么成为汉武帝的宠臣的呢?
这就不得说到汉武帝的舅舅田胜了。
(田胜剧照)
田胜是王皇后的弟弟,早在汉景帝在位时,任命田胜为九卿。
结果,田胜仗着外戚的身份,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被问罪后,关押在长安城。
张汤利用职权对被关押的田胜多有关照,因此两人颇有交情。
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继位,天下大赦,田胜得以出狱,并被封为周阳侯。而张汤也在田胜的举荐下,被提拔为给事内史的职务。由于他办事认真,工作出色,后来又提拔他为茂陵尉,负责修建汉武帝的陵墓。
汉武帝招贤纳才时,时任宰相的田蚡,便把他推荐给了汉武帝,得到侍御史的官职。自此,张汤入职朝中,开始了他扶摇直上的仕途之路。
张汤办的第一件案子,就是审理陈皇后的巫蛊案。
陈皇后即陈阿娇,按说谁敢审理皇后的案子啊!偏偏善于揣摩圣意的张汤从中看出了端倪。于是他以严酷的手段,很快就得到了证据和供词。并将牵涉此案的300余人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全部处死。而陈皇后也因罪,被汉武帝废黜皇后封号,并移居冷宫。
汉武帝很满意张汤的做法,认为他非常能干,于是委以重任,将他擢升为廷尉,成为最高司法官员。
紧接着,张汤又负责了第二起案子——淮南王刘安谋反案。
(刘安剧照)
刘安是汉武帝的堂叔,他很有才华,是汉武帝非常敬仰的人。
公元122年,刘安的孙子刘建由于恼恨刘安对待父亲刘不害不公,于是唆使人向汉武帝告发,称刘安及王太子刘迁阴谋叛乱。
事关谋反,当然不能马虎,于是汉武帝派张汤负责此案。
张汤对汉武帝的安排心知肚明。
一是汉武帝最恨有人觊觎皇位。二是刘安“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誉天下”。也就是说刘安贤名在外,不光关心百姓,还喜与士人为伍,显然这让汉武帝颇不欢喜。三是刘安好养门客,他手下有一大帮文武志士,这无疑让汉武帝觉得是潜在的威胁。
所以,张汤办理这件案子时,穷追猛打,顺藤摸瓜,并且在审理案子时多施以酷刑。于是人证物证清清楚楚,而受此案牵连,光被处死的就多达2万多人。
就在审理刘安谋反案时,又出现了第三个案子。
衡山王刘赐的家里发生了两桩丑事:一是王太子告弟弟刘孝与父亲的侍女有染, 并举报弟弟刘孝和父亲刘赐阴谋造反;二是刘赐告王太子不孝。
汉武帝正想着如何强化中央集权,削弱藩王势力,这事正好可以拿来大作文章,于是又将此案交给了张汤。
(汉武帝剧照)
刘赐得知张汤以严酷名声在外,惶恐之下,畏罪自杀。而刘孝等人则牵涉其中。此案被牵连者众多,先后又有2万多人因此案而死。
如此一来,汉武帝的权力得到了巩固,张汤也因办案有功,升为御史大夫,成为汉武帝的心腹大臣。
那么,张汤有多受宠呢?
据《史记》记载,张汤做事极为老道,凡事禀承汉武帝旨意,因此汉武帝凡事都喜欢和他商议。每次他上朝奏事,汉武帝总和他谈到至日暮,甚至连饭都忘记吃。
张汤生病,汉武帝多有问候,甚至还亲自探病,可见对其的宠幸非一般大臣能比。
不过,张汤的结局并不好。
汉武帝穷兵黩武,张汤为了保证资金运转,不得不利用酷法与民争利,并对地方豪强多有打压,因此招致大家的怨恨,最后被人诬告,说他“图谋不轨”。
负责审理案子的人,正好和张汤昔日不睦,于是穷追狠治,准备往死里整张汤。
恰好此时,汉文帝下葬的钱被盗。按说张汤为司法最高官员,丞相庄青翟应该向汉武帝谢罪。
可是张汤却耍了个小机灵,临时想把罪过全推到庄青翟的身上。谁知还不待他弹劾庄青翟,朱买臣等长吏却因怨恨张汤,先上疏替庄青翟洗刷冤屈,同时又将张汤素日酷刑造成的冤假错案,及他的非法行径等一一上告汉武帝。
汉武帝因此认为张汤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实属心地奸险,于是列出8大重罪,命使者前往斥责张汤。
张汤表示不服。
汉武帝又派曾与张汤共事的赵禹去斥责张汤。经赵禹提醒,张汤这才明白,自己已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而汉武帝绝不会为了他这只老鼠,干出“宁愿与整个世界为敌”的事情,所以,他成了弃子。
事情到了这一步,张汤只得自尽而死。
张汤死后,人们在他家里只找到了500金,那不过是他多年的俸禄和汉武帝的赏赐罢了。
(参考史料:《史记》《汉书》)
张汤是不是汉武帝的宠臣?他真的审问过老鼠吗?
张汤是西汉武帝时著名的酷吏之一,其广为流传的事迹也很多,如制作皮币剥削大臣,以“腹诽”来定罪大司农颜异等,而“审鼠”只是其一,那么“审鼠”事件真的存在吗?
首先,这件事是真实存在过的。《史记》和《汉书》中都曾记载,张汤年少时因为家里的肉被老鼠偷吃而遭到父亲鞭打,一怒之下,掘开鼠洞,找出偷肉的老鼠和残余的剩肉,然后写明审问的程序和相关证据之后肢解了这只老鼠。当时身为长安县丞的父亲看到张汤写判决文书竟像一个老道的法官一样,惊奇之余,便让他去学习邢狱文书。
《汉书》之所以着重介绍这个小故事并非心血来潮,而是为以后张汤执法的严酷埋下了伏笔。日后的张汤虽然因执法过严而获得酷吏之名,但其讲究真凭实据,引经据典也是人所共知。
那么,张汤是汉武帝的宠臣吗?不,他是一杆枪。原因有二,第一作为三公之一的张汤死时,家产只有五百金,里面竟然还包括了皇帝赏赐,以汉武帝动辄千斤的赏赐来看,张汤的家产实在算不上多。第二,当丞相手下三名长吏诬陷张汤与属下贪赃枉法时,皇帝也没有明显的偏袒他,而是“上以汤怀诈面欺,使使八辈簿责汤”,主君的不信任直接导致了张汤的自杀身亡。
这两点原因就充分说明了张汤绝非宠臣,那为什么大多数人会有张汤是汉武帝宠臣的感觉呢?其实张汤只是汉武帝手中一杆“指哪打哪”的枪罢了。
西汉王朝从高祖刘邦便是“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经济疲乏、军事不力的局面,史书中也以“天下已定,民亡盍藏”来形容西汉早期的经济疲惫,但是经过近六十年的“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早期,西汉王朝国力大增,甚至到了“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的地步。
经济实力的大增,也令汉武帝有了一雪“白登之围”的念头。一番运作之下,大汉主动挑起“马邑之谋”意图围歼匈奴大军。无奈天公不作美,匈奴人发现了这场阴谋,引兵而还,马邑之战虽然没有打响,却也开始了西汉与匈奴长达几十年的争霸战争。
这场争霸战争中涌现出了如李广、卫青等诸多名将,但是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的影响了西汉经济的发展,到了战争后期,中央财政早已入不敷出,出现了“藏钱经耗,赋税既竭,犹不足以奉战士”的情况,文景二帝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再也不能支撑连年战争,汉武帝开始推行旨在与民争利的“平准”、“均输”“算缗”和币制改革等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无可避免的激化了中央与下层人民的矛盾。
汉武帝不得不启用大批酷吏来保证剥削政策的顺利实施,其中张汤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张汤的发家固然有其执法严明有关,但是汉武帝更看重的显然是他揣摩自己意图的本领。早期,汉武帝厌恶陈皇后依仗母家势力欺侮新宠卫子夫,张汤便适时地抛出陈皇后“巫蛊”邪术,给了汉武帝废后的借口;到了处理淮南王谋反案件时,张汤再次以严刑酷法博得了汉武帝的青睐,升任御史大夫。
所以,当汉武帝意图实行剥削政策时,张汤便成为其手中一杆指哪打哪的长枪而获得重用。凡是对新经济政策持抵触想法的人,都遭到了无情的清洗。大司农颜异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当汉武帝与张汤合谋制作皮币,向诸侯王和王公大臣征收巨款时,颜异表达出了不同的想法。后来张汤便借“腹诽”之名,将颜异定为死罪,从此公卿大臣只敢阿谀谄媚,而不敢反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