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至王莽新朝的义军首领之一樊崇如何评价?
樊崇的身份不大清楚,从其表现来看,很可能就是一个农民。樊崇所领导的这支农民起义军,被打上了鲜明的阶级特性烙印,破坏力十足,建设能力孱弱。在基本的生存权力受到挑战时,他们可以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但是面临一个新秩序构建时,他们往往无所适从,迷失了方向。
樊崇其人并不复杂,他既有农民所特有的质朴、善良,又有农民的眼光狭窄、格局和能力低下。
樊崇质朴善良的天性1.樊崇的质朴
这支队伍最大的特点就是组织结构简单,从上到下,分为三老、从事、卒史三级领导。一直到队伍发展到拥立刘盆子为帝之前,这种结构就没改变过。就是靠这种简单的机构,竟然领导了三十万大军,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其实这种结构,正好反映了樊崇的心态——求生存,没有政治目标!
三老、从事、卒史都是朝廷最低级别的吏员,最基层组织,用这种称号,既显示了樊崇的低调与务实,也体现了农民军的质朴本质。
另外,我们从樊崇的一生经历,看不到任何关于他如何讲求个人享乐,追求外在的描写,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农民本色。
2.樊崇的善良天性
虽说能造反的都不是善类,但总的来说樊崇还是算得上不失本性的人。
我们可以看到,赤眉军从头至尾,有两条别的义军做不到的东西:一是没有内讧,二是傀儡皇帝没有被残害。
别说农民军,任何一个组织强大到一定程度,内讧几乎不可避免,而赤眉军即便达到百万之众,也没有出现内讧。赤眉军从诞生到发展,经历了多个部众的合并,无论哪一个武装加入,樊崇都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如果没有一个善良的天性做保证,很难做到。
刘盆子虽是皇帝,却是傀儡,活得憋屈,可也受到了樊崇等人的优待。即便赤眉军到了没落阶段,樊崇也没有抛弃刘盆子,更没有加害他。这一点,连刘秀都对樊崇大加赞赏。
樊崇的狭隘与低能樊崇的出身,注定了他的结局,而这个结局,跟他固有的弱点有关:
1.樊崇的狭隘
樊崇的狭隘体现在从来没有政治目标,从赤眉军诞生开始,就为生存而战,即便取得政权后,依然过的是流寇生活。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他们竟然领着皇帝,四处劫略为生。
这种狭隘性,让赤眉军从来就不是一个团队,而是团伙,什么离奇的事都能发生。人数少的时候,樊崇尚能要求军队做到不侵害百姓,人数发展到很庞大的时候,就处于失控状态,后期他们把三辅百姓祸害够呛,走到哪儿哪儿就是一片赤土,成了人人痛恨的蝗虫,根子就在这里。
2.樊崇的低能
樊崇作为一个农民,政治和军事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他的“成功”其实是环境造就,跟能力没多大关系,而他的低能却随处可见。
举个例子,当初攻取山东后,如果他能力足够,就应该能看到洛阳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就不应该向南打,而是抢在绿林军之前,西征洛阳,甚至长安。哪怕向北,攻取幽冀二州,建立从东到北的大后方,足以对抗天下任何武装势力。
然而樊崇不能看穿着一点,始终在山东和江苏北部一带盘旋,错失了好机会。
更可笑的是,消灭更始政权,占据长安后,他们彻底迷失,不知道要做什么,除了挖门盗洞找粮食,什么也不干,眼睁睁看着刘秀攻取洛阳,一路打到三辅,把战火烧到家门口。
3.不识大势
投降刘秀后不久,樊崇等人又无事生非,第二次造反,结果被刘秀镇压,人死灯灭!
这次反叛显得很无厘头,百万大军都被消灭光了,还能做什么?如果自己是那块料,何至于在最辉煌的时候败得一塌糊涂?已经做了俘虏,且受到监控的情况下,再次造反,只能说他根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更不能清醒地识别天下大势。
樊崇失败的根源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樊崇最终的结局是必然的,他只是农民阶级的缩影。跟他同时代众多的农民军,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而不是个案,原因就在于农民阶级的狭隘,以及个人能力的不足。
除了以上两点,农民阶级尚不具备社会优势资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一点注定了农民只能是社会的配角!
主角是谁呢?豪门士族集团,比如刘秀!刘秀出身豪门士族集团,同时,他又获得了南阳和河北豪门集团的支持,这些人拥有私家武装,或者身份就是占领各地方军阀,由他们来“搭建”天下,那个资源的优势,哪是靠樊崇这样的农民,一点一点啃所能具备的?
不否认刘秀个人的优秀,假如他离开了豪门士族的支持,其结果也跑不掉跟樊崇一个样!所以,樊崇的出身,注定了他个人的局限性,也注定他只能做旧秩序的摧毁者,做不了新秩序的建设者!
西汉末至王莽新朝的义军首领之一樊崇如何评价?
樊崇(?—27年),山东莒(jǔ)县人,是西汉末、“反王莽”赤眉起义军首领。他朴实、憨厚、勇敢,是典型的“山东大汉”和农民领袖,多次率部打败王莽、绿林军(更始政权)、刘秀部将;可惜最后被刘秀击败,以谋反罪处死。当时“反莽”主力有三:赤眉、绿林(建立更始政权)、刘姓宗室;樊崇出身山东底层,家境贫寒,识字不多;所以他领导的赤眉大军,非常“基层、淳朴、英勇”,在三大反莽势力中,扮演起“搅局者”的角色。1、朴实的樊崇,只为温饱、生存而起义,与“黄巾起义”迥然不同的“赤眉起义”
西汉末年有“赤眉、绿林起义”,东汉末年的有“黄巾起义”。但很明显,赤眉、绿林起义初期并没想推翻朝廷,只是为了生存:他们既没有“苍天已死,黄巾当立”的起义纲领;山东樊崇等也没河北张角的宗教手段。
这固然是西汉较东汉强,基层人民对朝廷抱有幻想;但也与起义领袖的朴实有关,尤其是樊崇。
(樊崇)
樊崇来自山东莒(jǔ)县,从新石器时代,那里就有部落方国——莒部落。因为历史悠久,所以剥削的传统也悠久;王莽时剥削更甚,樊崇不得已自号“三老”,率数百名贫苦兄弟起事,随即转入泰山地区活动,很快发展到数万人。
(赤眉起义)
“三老”是什么官职,汉代中枢可没有啊?这比百年后张角的“天公将军”,可差了不少啊?
原来,纯朴樊崇的长期在乡里劳作,起义后不知如何建立官制、组织,只能从自己的宗法制度和劳动经验出发,模仿普遍实行于农村的乡官制度:借用“三老”、“从事”、“卒史”三级组织机构,以“三老”最尊,“从事”次之,“卒史”又次之。
至于“文书、旌旗、部曲、号令”等繁复的规章制度,赤眉军更没有,他们往往“以言辞为约束”(《后汉书·刘盆子传》),“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汉书·王莽传》)。为了打仗方面,樊崇还下令手下把眉毛涂红,以相识别。
简单到有些可爱的赤眉军……
更直接的证据,是初期赤眉军打了胜仗,还“常思岁熟得归乡里",他们往往“不敢略有城邑,转掠求食,日阕而已”(《汉书·王莽传》)。
这个时候,只要王莽能正视事实,稳定农村,樊崇领导“赤眉起义”,不会闹大;可悬在半空中的王莽,不会回头。
2、朴实、勇敢的赤眉军,多次击败朝廷正规军
3、朴实、勇敢的赤眉军,击败绿林军(更始政权),迫近首都长安;樊崇领导,上演了更奇葩的"抽签选天子"
(刘盆子,“被抽签选中”的放牛娃皇帝)
4、与邓禹周旋,数次败之;冯异、刘秀出马,樊崇才被击败。
西汉末至王莽新朝的义军首领之一樊崇如何评价?
樊崇西汉至王莽新朝乱世的义军首领之一、赤眉军领导人失败的乱世枭雄,率众起义开创自己短暂的霸业。勇猛善战,富有谋略,可惜结局悲惨。在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他又欲率众起义事发被刘秀以谋反罪处死,一代枭雄悲凉落幕。
西汉末至王莽新朝的义军首领之一樊崇如何评价?
赤眉军创始人樊崇,他做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决策,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下去。
赤眉军主要将领樊崇可谓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悲剧式的英雄人物。从带领一百多人在莒城起兵,到拥有数十万部众,让赤眉军成为可以左右天下局势的最重要力量之一,樊崇仅用了数年时间。
在此过程中,樊崇与新朝王莽、更始帝刘玄以及光武帝刘秀都交过手,表现相当不俗。但在公元27年,樊崇最终还是被光武帝刘秀打败,赤眉军全体投降,不久后,樊崇被杀,结束了英雄而又悲剧的一生。
纵观其一生,至简以为,造成樊崇最后失败被杀悲剧的,主要是因为樊崇没有根据地意识,未能建立起自己的地盘;在攻破长安后,又放任将士烧杀抢掠。
image.png
在起兵之初,樊崇便带领自己的部众辗转于泰山一带,他们也曾试图攻打莒城,但未能攻下,于是就在青州、徐州一带流窜,抢掠。
公元23年,更始帝刘玄派人说降赤眉。樊崇等听说汉朝复兴,便留下部众,率将领二十余人,随同使节来到洛阳。樊崇等都被刘玄封为列侯,却没有采邑,而留在原地的部众又有背叛离去的意向,樊崇等于是又逃回了营地。
公元24年,樊崇率领赤眉军进入颍川,但还是流窜作战,没有一个可以可靠的根据地。因此,赤眉军虽然不断打胜战,但士兵们已精疲力尽,对战争也感到厌倦,日夜哭泣,想要回到东方。樊崇担心部众回到东方会一哄而散,这才决定带兵向西攻击长安。
公元25年,樊崇等拥立刘盆子为帝,带领赤眉军攻入长安,推翻了更始政权。
但遗憾的是,在攻破长安后,樊崇竟然没有约束部众,好好经营,反而是放任将士在长安城中大肆烧杀抢掠。
据《后汉书·刘盆子列传》记载,赤眉军攻入长安后,诸将整日大呼小叫地在刘盆子居住的长乐宫内争功,更有甚者,有人竟敢在长乐宫内“拔剑击柱”。
腊祭那天,刘盆子与樊崇等将领在长乐宫内设宴庆贺。酒还没有开喝,殿下却已经乱成一锅粥。
image.png
原来,有个识字的人拿刀笔写了名帖准备庆贺,其余不会写字的人便都站起来请人代写,你推我搡挤成一堆。
大司农杨音见状,按剑怒骂:“各位公卿都是老伙计!今天设君臣之礼,反而更加混乱,即便是儿戏也不会乱成这样,你们这些人都该杀。”
但杨音的按剑怒骂不仅无济于事,反而激发了赤眉军将领的野性。他们互相争吵打斗,士兵们也越过宫殿、斩断关卡,闯进宫殿抢夺酒肉,互相残杀。直到卫尉诸葛稚立即带兵入殿,击杀百余人,这才稍微安定下来。
另外,更始失败后,皇宫内还有数百上千的宫女被幽闭在宫内。这些宫女没有粮食,只能挖掘庭中芦根萝卜和捕捉池鱼来充饥,死了就掩埋在宫中。刘盆子知道后,派黄门给她们每人送去几斗米。但刘盆子走后,这些人又没人理会,全都饿死宫里。
更加令人心寒的是,刘盆子入住长乐宫后,京都附近各郡县和营寨的首领原本还满怀期待,纷纷派使节进贡,但赤眉军的兵士们竟然在途中劫夺财物。此外,赤眉军还多次掠夺长安城中的官民,挖人祖坟,其残暴程度比王莽、绿林军有过之而无不及。
面对赤眉军将士在长安城中的烧杀抢掠、胡作非为,作为赤眉军的创始人和最高统帅的樊崇,竟然没有任何想要阻止的意思。
image.png
刘盆子的哥哥刘恭知道赤眉政权必会瓦解,便暗中教刘盆子交出玉玺绶带,向樊崇等请求不要再让他当皇帝——当皇帝,历来都是争得头破血流,刘盆子痛哭流涕叩头请求不当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独此一份。
樊崇等数百人听到刘盆子的话,虽然都表示“请自今已后,不敢复放纵!”但仅仅过了二十多天,赤眉军又都跑出营门,大肆抢劫照旧。
这是樊崇一生中最大的决策错误。如果他能把长安作为根据地,约束部将,严明军纪,收拢民心,光武帝刘秀最后想要打败赤眉军,恐怕没那么容易,正所谓“鹿死谁手犹未可知也”。
总之,樊崇既没有根据地意识,又放任将士烧杀抢掠,不但令其部众流窜作战、疲于奔命,也令天下人大失所望,民心尽失。所以,赤眉军最后在与光武帝刘秀的决战中,由于将士思归,又没有后方支援,粮草不足,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