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为何坚持传位给傻儿子?
司马衷真的傻吗?未必吧?司马炎把皇位传给司马衷,既是宗法制决定的结果,也是朝政势力角逐的结果,如果司马炎不傻,他恐怕只能这么选择!
司马衷真的是傻子吗?历史上认为司马衷是傻子的证据,无非是如下三个事件,我们分析一下。
第一件事:司马衷听说老百姓因为贫穷,很多人吃不上饭,被活活饿死。司马衷很纳闷:没饭吃可以吃肉嘛,怎么会饿死?
乍一听确实是傻得没边了,可是这个问题的回答,反映出来的是智商问题吗?这分明是生活阅历问题!
在司马衷的生活经历里,他肯定不懂得五谷是如何得来的,六畜又是如何养殖的,更不会知道,哪一个付出的代价大。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怎现在的小学生,我敢说,大多数人恐怕不知道米多少钱一斤,肉多少钱一斤,甚至不知道粮食需要耕种,家畜需要饲养。
司马衷就是这样呀,他身在宫中,长在宫中,估计都没见过稻麦,根本不知道大米饭哪儿来的。但是六畜他也许见过,皇家猎场有的是。所以,粮食没有他可能搞不清楚怎么回事,但是六畜在他意识里有的是,为啥不能吃肉呢?
请问这是智商问题吗?要这么说,我们的学校里,有一堆智障儿!
第二件事:司马衷听到蛤蟆叫,问太监:这蛤蟆是为官家叫呢?还是为私家叫?
其实这个故事没头没尾,让人无法得知司马衷说这句话的背景,所以比较难理解,也因此成了他是白痴的证据。
可是,假如我们采取掐头去尾的方式讲故事,很多事都是这个效果,语境不一样了嘛!能因此说明什么吗?司马衷的问答,我还可以给他解释成充满哲学思想的答案来,那么是不是说司马衷是个智慧的哲学家吗?
第三件事:考试作弊!为了应付司马炎的考核,让老师代笔,自己依样画葫芦,通过了考核。
这件事不光证明不了司马衷傻,恰恰证明他不傻。古人的学问围绕四书五经写文章,做辞赋,那个难度是相当大,司马衷能背下来,就说明他不傻,顶多说他不够聪明。要真是傻子,还有必要考吗?
所以,司马衷是傻子的说法,我觉得过于夸大,当爹的还能对儿子这么陌生?傻不傻都不知道?
那么,司马衷为何选中司马衷做接班人呢?晋国的败乱事实上从他开始。
司马衷做接班人的几个理由一、宗法制决定的结果
按宗法制规定,皇位继承人第一顺位是嫡长子,司马衷就是嫡长子。能不能改变?可以,比较难,很容易引起朝政动荡,根本大法,一般不敢冒这个险,处理不好就是皇族内部的仇杀!
二、政治势力角逐的结果
司马衷所代表的绝不是他自己,而是一群政治势力,想废黜他,就要看看他背后的势力答不答应,备选人员的政治势力能不能超过司马衷。
司马衷背后是谁?杨氏和贾氏!
杨氏是司马衷的母祖,弘农门阀集团。贾氏是司马衷的后族,太子妃就是被人过度丑化的女政治家贾南风,老岳丈就是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晋国的勋臣。
这两个家族不光霸占了朝廷中枢,地方势力也非常雄厚,想撼动他们不可能,连司马炎对他们也只能利用,不敢触碰。
三、没有合适的替代者
假如要易储,抛开宗法制的限制,你得有相对于司马衷,明显有优势的人吧?
有吗?没有!这个人不光是他和司马衷个人能力的比较,而是综合实力,包括前面说家族政治势力。
四、好圣孙
当然,这个词是明朝大才子解缙说给明成祖的。不过对司马炎来说,环境一样,他也有个聪慧的孙子司马遹。
有一次宫中失火,一直把爱孙养在身边的司马炎,拉着五六岁的司马遹出门观望。小小司马遹提醒爷爷,宫中大乱,正是贼人作乱的好时机,陛下不该在此抛头露面!
这么小的孩子,就能对局势有这么深的认知,真是政治天才!
选择司马衷,等于也为司马家族,准备好了一个圣明的第三代君王。
综上所述,司马衷能成为接班人,首先他肯定不是傻子。司马炎选择他,既是宗法制的结果,也是政治势力平衡的必然结果!
晋武帝司马炎为何坚持传位给傻儿子?
谢谢邀请!晋武帝司马炎有二十几个儿子,为什么把皇位传给愚钝的司马衷?其主要原因在杨皇后身上。杨皇后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司马轨,两岁就病死了,二儿子司马衷,三儿子司马东,按照立长不立幼的方法,司马衷可以立为太子,可是司马衷到了七、八岁,连一个字也教不会,这样,恐怕长大后不能治国,所以司马炎就想立司马东为太子。若这样做,杨皇后不同意,杨皇后喜欢司马衷,她说若破了立长不立幼的规矩,以后就乱套了。司马炎宠爱的赵夫人,和杨皇后串通一气,说什么小孩子长大后,就有心眼了,说不定大器晚成呢?由于这两个女人的劝说,司马炎就动心了。公元267年,正是立司马衷为太子。
旧时代的人结婚都早,十来岁就结婚了。司马衷十三岁的时候,就准备给他选太子妃。车骑将军贾充的大女儿叫贾南风,长得不怎么漂亮,贾充想让他的女儿做太子妃,可怕选不上,就叫自己的妻子郭槐买通宫女,给杨皇后送去许多贵重礼物,又在杨皇后面前吹嘘贾南风怎样怎样有才干,没想到竟然把杨皇后说动心了。这样一来,无论司马炎选谁,杨皇后都不愿意,最终还是贾充的女儿贾南风做了太子妃。
由于司马衷确实是痴呆,十几岁了还弱智,没有什么用,司马炎就想换太子,可是杨皇后不同意,司马炎就和大臣们想了一个办法,就治理国家的问题,出了一张试卷,叫司马衷解答,贾南风就让朝中大臣帮助把答案写好,司马衷誊抄。司马炎一看答卷,还不错,就放心了。
公元290年,司马炎病死,司马衷即位,由于司马衷确实无能,就由杨皇后的哥哥杨骏等人辅佐晋惠帝司马衷,贾南风感到权利在杨家手里,于是就将杨骏等人杀死,将杨太后打进冷宫,自己独掌大权,又杀害司马氏族,引起公愤,召来“八王之乱”,导致西晋灭亡。
晋武帝司马炎为何坚持传位给傻儿子?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另外两个问题:司马衷是不是傻子,以及傻到什么程度。然后再说传位的事。
说司马衷傻,源于《晋书》中的两个段子:一是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司马衷问,咋不吃肉粥尼?二是司马衷听见蛤蟆叫,问这是为官家叫呢还是为私家叫呢?
这些话不知道是司马衷何时说的,他被立为皇太子时虚年9岁,若是在此之前咱就别难为孩子了,司马衷蜜罐里长大,一出生就在赛道的终点,不了解起点线上的残酷也没毛病。若是之后,甚至是即皇位之后(32岁),这事就另当别论了。“吃肉粥”或许是一种解决办法——粮食不够稀释成粥,营养不够打点野味放点肉,但这不是一个君主解决问题的方式。老百姓爱憎分明,感情表达炽烈,槽点关注却十分单纯,很容易将“肉”突出出来,连傻子都知道的道理你不知道,那你肯定更傻。
至于蛤蟆为官叫还是为私叫的发问,则一直让人费解,有点类似“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哲学思考,俺天资愚钝不好做出评判。我们再看看其他例子。
八王之乱时司马衷被追杀,侍中嵇绍拼死护驾,血溅了司马衷一身,左右要帮他洗他不让,说这是嵇侍中的血——有点让人感动奥。逼司马衷让位时,义阳王司马威抢他的玺绶,司马衷死活不松手,司马威硬是掰开他的手指抢了过去——可以自行脑补一下画面。司马衷复位后搞清算,有人为司马威开脱,司马衷大摇其头,说这小子掰我手指抢我玺绶,必须杀。你看看,该对谁好该恨谁司马衷心里明镜儿似的。
其实《晋书》对司马衷做出了智商鉴定:“其蒙蔽皆此类也。”是愚昧、无知。司马炎这当爹的对儿子评价是“闇弱”——昏庸懦弱。综合来看,对司马衷比较客观的判定应该是:愚钝,或者说智力低下。你硬说傻也行,只要别认为是那种生活不能自理的傻子就行了。那现在我们的问题就有了,司马炎为何不从他诸多儿子中挑个脑瓜好使的,非要传位给一个智力不健全的呢?答案还是因为傻——傻人有傻福的傻。
司马衷是现存诸子中的老大(有个哥哥早夭),占了天时。再就是当妈的并不嫌弃儿子,司马炎后来也动过废长立幼的心思,结果司马衷他妈——皇后杨艳不同意,一句“立长不立贤”给怼了回去。还有司马衷虽不堪,儿子司马遹却聪明伶俐深得司马炎喜爱,说“此儿当兴吾家”,钦定了隔代接班人,司马衷也就父凭子贵地接了一棒。
不过说到底还是因为司马衷没有傻到家,他要真傻到不分东西南北的地步,任谁说什么司马炎也不会传位给他的——那不是自毁长城嘛,司马炎又不傻。
晋武帝司马炎为何坚持传位给傻儿子?
司马炎是一个聪明人,史书上说他“明达善谋,能断大事,故得抚宁万国,绥靖四方”,就是这么个聪明人,却把皇位传给了一个傻子,成为他政治生涯最大的败笔。
司马炎为什么这么做?我总结两点:第一,女人误了大事;第二,自己聪敏过头了。第一,女人误了大事。
这个女人不是别人,正是司马炎最喜欢的杨皇后,也是傻子司马衷的亲妈。司马炎立太子的时候,长子司马轨已经夭折,次子司马衷是实际上的长子,立他为太子的时候才8岁,这时候还看不出智力上明显的低下。等后来发现孩子不聪明,司马炎想重新立太子,但是杨皇后坚决不同意,她的理由一是孩子还小,可以慢慢教育;二是太子不能随便废立,如果破坏了立长子的制度,今后传位岂不乱了套?这句话击中了司马炎的软肋,因为当初司马昭有意立二儿子司马攸为太子,只是众臣认为司马炎是长子,认为不立长子不吉利,才让司马炎成为了太子。后来杨皇后又把权臣贾充的女儿贾南风娶进门,增加了司马衷的政治筹码,司马炎更加投鼠忌器。当然,这个贾南风可以称得上晋朝的半个掘墓人了,正是在她手上,掀起了八王之乱的血腥历史,此处略去200字。
第二,司马炎聪明过了头。
司马炎立傻儿子,还有一个倚仗:儿子虽然傻,可是俺孙子聪明啊。原来贾南风没有生育能力,于是司马炎居然把自己的才人谢玖送给儿子,生了一个孙子叫司马遹。这个孩子可是聪明过人,据说有一次宫殿失火,司马炎登楼查看,5岁的小家伙居然知道提醒爷爷说,夜里情况不明,皇帝爷爷不能站在明处,让灯光照到脸上会暴露目标,很危险。所以司马炎认为将来这个孙子一定能够中兴王室。为了防止嫉妒心超强的贾南风皇后背后下黑手,又让这个孙子和其他几位王都外地分别镇守重镇,并且在朝廷里面也设计了复杂的制约机制。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历史根本没让孙子成为主角。司马炎死掉没两年,杨皇后特意招进来的媳妇贾南风发动政变,第一枪就是杀掉了杨皇后的父亲,朝中权臣杨骏,随后变成血流成河的八王之乱。在司马家族狗咬狗一嘴毛的时候,刘曜攻入长安,推翻西晋王朝,掀开了五胡十六国的百年动乱时代。
总结:司马炎立傻儿子当皇帝,有苦衷,也有自己的算计,可惜,搞砸了。晋武帝司马炎为何坚持传位给傻儿子?
作为统一天下结束三国乱世的晋武帝司马炎,为何会坚持传位给自己的弱智儿子司马衷,一直是西晋历史的一个谜团。虽然司马炎算不上多么英明伟大的君主,但也绝不是昏庸无能的皇帝,在自己的继承人选择问题上,究竟他有何考虑呢?
司马炎立储的背景司马炎在篡位称帝后的第三年就立司马衷为太子,当时的司马衷只有九岁。或许当时司马衷的智商底下问题还不明显,而且作为刚刚建立的皇朝,早立太子,巩固国本也是常见之事。而司马衷虽然是嫡次子,但是因为司马炎的嫡长子司马轨早夭,所以当时司马衷就是当然的太子人选。所以当初司马衷被立为太子是没有任何异议的。
但是随着司马衷的长大,他的智商问题也就逐步显现,朝中大臣也都发现了这位未来的皇帝智力低下,根本不能胜任治理国家的重任。于是朝中开始出现更换太子的声音,史书中也记载了卫瓘等人暗示或明示司马炎易储的事迹。
按理说司马衷从被册立为太子到正式即位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以司马炎的能力不可能认识不到司马衷与常人的差异。但他为何却始终没有更换呢?这其中牵涉一个较为关键的人物——司马炎的弟弟齐王司马攸。
司马攸:司马炎一生的阴影司马攸是司马昭的次子,也是司马炎的亲弟弟。当年司马师去世没有留下子嗣,司马昭继承了司马懿、司马师留下的政治遗产。同时将自己的次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承袭香火。
本来这样的安排没有什么过多的问题,但是这个司马攸从小就聪慧过人,很小的时候就受到爷爷司马懿的喜爱。司马昭也不知是出于作秀还是真心,常常说要将权位交还给兄长司马师。这无形中就让司马炎的继承人地位受到了威胁,最终在权臣贾充的帮助下,司马炎才以嫡长子身份继承了司马昭的权位,进而篡位称帝。虽然司马攸此后依然身居高位,但是司马炎的内心对司马攸一直有着莫名的忌惮。
那么更换司马衷的事情如何与司马攸有关呢?因为当时西晋朝堂上出现更换司马衷的声音时,还伴随着立司马攸为皇太弟的声音。这才是真正让司马炎最为忌惮的声音。
嫡长子是对抗司马攸最大的倚仗朝堂中更换司马衷的声音可以让司马炎接受和容忍,但是更换自己的儿子之后让司马攸以皇太弟的身份继位,这是司马炎绝不可能答应的。可是司马炎的诸子都没有过人之处,根本无法与在朝堂中拥有极高声望的司马攸相比。
作为皇族内部潜在的敌人,司马炎只能依靠宗法制度的力量和外戚的力量来加以抗衡。而司马衷的嫡长子身份就是最大的倚仗。一旦更换司马衷那么就必须面对不再遵守宗法制度里的“立嫡立长不立贤”的准则,那么拥立司马攸就有了法理基础。
为此司马炎明知自己的太子不堪大任,也只能坚持“嫡长子继承制”来打消司马攸成为皇太弟的可能。同时司马炎开始扶持外戚势力来抗衡潜在的齐王司马攸的势力,由此杨皇后的杨氏家族得以迅速崛起,国丈杨骏在司马炎晚年病重时甚至独掌朝政。而司马衷不仅是杨氏家族的外孙,同时还因为娶了贾南风为太子妃,因此也获得了贾充家族的支持,到后来地位逐渐稳固。
到公元283年,齐王司马攸因为司马炎的猜忌幽愤而死,此时离司马炎去世还有七八年时间,按理说司马炎跟换太子也还有时间,但是经他一手扶持起来的外戚势力已经不可能再同意更换太子了,司马炎本人的身体状况也开始恶化,朝廷内部也大都是外戚势力,所以也就没有谁再提更换司马衷了。
司马炎为儿子留下的“双保险”司马衷的能力不堪重用,司马炎是肯定清楚的,虽然史书中记载了太子妃贾南风用作弊的方式帮司马衷通过了司马炎的考验。但是我个人认为司马炎不可能这么轻易就被贾南风骗过,他只是看破不说破罢了。司马炎真正的后手是为司马衷准备的“双保险”。
司马炎认为对内他扶持了皇后杨氏家族和太子妃的贾氏家族两大外戚,可以确保司马衷有强大的母族和妻族两大支持力量。而且杨骏在他晚年掌控朝政可以为司马衷顺利接管朝政事务。而司马炎鉴于曹魏宗族力量弱小被自己篡位的教训,大肆分封皇室诸侯王,因此西晋的皇族在封国内掌握人事任免和军权,可以保证司马家族长期执政。所以即使外戚势力一旦出现篡位苗头,皇族掌握军权就可以保卫司马衷的皇位安全。这就是司马炎为儿子司马衷或者西晋政权留下的两大相互制衡的“双保险”。
可惜的是,正是外戚和皇族两大势力在司马炎死后就引发了巨大的内乱——“八王之乱”。最终导致西晋的灭亡,也导致了五胡乱华的浩劫。
晋武帝司马炎为何坚持传位给傻儿子?
晋武帝司马炎之所以传位这位智商堪忧的儿子司马衷,一是因为司马衷是司马炎的嫡长子,而司马炎之所以能继承父亲司马昭的衣钵,也是因为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嫡长子;二是司马衷代表的门阀势力的支持。
话说,司马炎当上晋王太子之前,司马昭想立次子司马攸为太子,众大臣以司马炎为嫡长子为由进行反对,并力保司马炎成为了晋王太子,后继承了晋王爵位。同样,司马炎在选择继承人上也不得不坚持这一原则。司马衷其实为司马炎和武元皇后杨艳的第二个儿子,但因长子司马轨早夭,9岁的司马衷就被立为皇太子。
门阀制度随着西晋立国而确立,氏族控制着西晋的朝堂上下。太子司马衷代表弘农杨氏与朝中第一大势力的贾充一族的势力。他们的利益紧紧绑在一起,如果司马炎强行更换太子,就会引发政局动荡,这是司马炎不愿意看到的。
司马家族本效仿曹魏的禅让先例,难保其他大族不想效仿,因此朝中多方势力自然虎视眈眈,司马炎只能按照先例将皇位传给这位白痴太子了。
话说,司马炎对这位白痴太子也很担忧。司马炎决定测验一下司马衷的思维能力,特意出了几道问题考他,限他三天之内交卷。司马衷拿到题目以后,一塌糊涂。太子妃贾南风立刻请来几位有学问的老先生为司马衷解答难题。司马炎看了答卷后,以为儿子的思维还是很清楚的,也就放心了。可是司马炎一死,司马衷即位,白痴能力立刻就显现出来了,朝政由皇后贾南风把持,最后出现了“八王之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