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乐师师旷是哪里人?为什么被称为“乐圣”?

乐圣是唐朝的李龟年,不是师旷。师旷生活在春秋时期,那时候的史料记载,不像后来那么可靠翔实,往往带有很浓烈的传奇色彩。其实说到师旷,除了其出色的音乐才华外,更重要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是晋悼公和晋平公的重要辅臣。

师旷的生平简介

师旷是春秋时期晋国人(今陕西洪洞)。春秋战国的宫廷乐师,大多以“师”为姓,相传他们都是伏羲的后人,因为以教导皇族为业,被黄帝赐姓师。

师旷是盲人,所以他被称为“盲臣”、“瞑臣”。有人说他是天生目盲,也有说他是自己将眼睛熏瞎,或者刺瞎,原因就是他认为眼睛让他不能做到全神贯注。

师旷除了乐师身份,他曾经官至太宰(宰相),辅佐了两代晋君,为延续晋国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师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甚至提出“民贵君轻”的论调,连远在东方的齐景公,都曾经向师旷问政。

师旷为人耿直,耿直到有点刚烈。他对国君的匡正,达到了毫不讳言的地步,甚至敢出言咒骂君主!

由于史料的缺失,师旷的生卒不详。

师旷在音乐方面的成就

师旷善于辨音,可以做到以音乐与百鸟合鸣,著名的《阳春白雪》、《玄默》就是师旷的作品。关于师旷的音乐成就,民间各种传说很多,有一个故事最具代表性:

晋平公新建了一座王宫,落成后举行庆贺大典。小老弟卫灵公不失时机地赶来拍马屁,随行的有一名乐师叫师涓。一个夜晚,当他们走到濮水河边时,突然听到河水里传来奇妙的琴声,卫灵公令师涓赶紧记下乐谱。

庆贺大典上,卫灵公令师涓弹奏此曲以助兴。曲声悠扬凄婉,如绵绵细雨,又过渡到令人心碎的哀鸣。师旷脸色大变,喝令停止,说:此曲叫《清商》,乃商纣王的乐师师延所做,靡靡之音,亡国之音。商纣灭亡后,师延后悔不已,抱琴投濮水而亡,师涓一定是从濮水边听到的!

在座的人大吃一惊,没想到曲子背后还有这么深的故事。但晋平公不以为然,令师涓继续演奏。一曲终了,晋平公感叹说:这恐怕就是世上最悲凉的曲调了吧?师旷说,《清徴》远比这个还要悲凉,不过你的德行不够,不能听!

晋平公平时没少挨师旷数落,大概也习以为常了,德行够不够先放一边,他坚持要求师旷演奏《清徴》。师旷拗不过,落座操琴,只听得声声悲切直冲云霄,不一会儿,飞来16只仙鹤,伴着音乐,戚戚嘶鸣低飞。

晋平公感慨不已,世上再也没有比这个更悲怆的音乐了吧!师旷说,《清角》比它悲怆一百倍!在众人的要求下,师况面色凝重地拨动琴弦。

琴声中,本来晴朗的天空中,突然黑云滚滚,紧接着暴雨倾盆。随着师旷的音律,四野狂风大作,把宫殿的屋顶揭掉一大片,室内帘幔扯落一地,祭祀台上一片狼藉。

宾客们吓得四散逃窜,鬼哭狼嚎。晋平公连连高喊:快停奏,听了,别弹了!

师旷戛然而止,顿时风停雨息,艳阳高照,除了满地狼藉,似乎什么也没发生过!

师旷的政治理念和政绩

师旷的基本治国理念和政绩,体现在民本和匡君两个方面。师旷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虽然没有史料记载,他们之间有交往,但是在政治理念上却有相同之处。

比如,他曾经对晋悼公说,治国当“惟仁义为奉”,“君必惠民”。

昏庸无道的卫献公被老百姓驱逐后,晋献公愤愤不平地说:老百姓太过分了!师旷反呛了一句:过分的晋献公!假如他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善待百姓,能被驱逐吗?国君是神明主祭人,是老百姓的希望,一个让老百姓失去希望的国君,难道不该驱逐吗?

师旷认为,上天是爱护民众的,不会在老百姓头上,放一个肆虐而又纵淫的混蛋。所以,国君想要保持国家长盛不衰,就要顺应天意,要对民众好,要以仁义为本,以惠民为本!

师旷对国君的匡正,通过一个小故事就可见一斑:

有一次,晋平公跟几个大臣喝酒,估计喝高了,得意忘形,说了一句:“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意思是没有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一言九鼎,放个屁都是圣旨!

师旷听了,操起琴一把就撞向晋平公,好在晋平公离他有距离,师旷又是盲人,瞄不准,被晋平公下意识地躲过了。

晋平公被搞傻了,喏喏地问:“太师,您这是想要撞谁啊?”

师旷大声说:“撞小人!刚才有个小人胡说八道!”

这种对国君匡正的气概,翻翻史书,几千年历史有几个人做得到?

将音乐与治国合为一体的政治家

通过以上事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比音乐家师旷更要让人肃然起敬的,是政治家师旷,以民为本,刚正不阿的政治家。

今天,我们说民本思想,似乎是一个天经地义的事,但在古代,尤其是春秋时代,等级森严的礼法社会,能把关注的目光,投降社会最基层的民众身上,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

师旷在音乐上的成就,绝不仅仅是艺术领域的光辉,他将自己的政治思想,与艺术成就合二为一,为音乐注入了关辉的人文关怀。在他的心目中,音乐绝不是愉悦耳目的享受,而是对精神世界的净化。所以,他拒绝靡靡之音,认为音乐和德行要匹配。

如此看来,师旷哪是一名普通的音乐家?他就是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从这个角度看,称他为“乐圣”,一点也不为过!

晋国乐师师旷是哪里人?为什么被称为“乐圣”?

师旷是春秋末年晋国大夫,字子野,历史上有名的音乐家、教育家、政治家,事迹散见于先秦时期许多史书、文献之中。传说他先天盲目,不能视物,但心有灵犀,对音乐有极强的感知力、辦识力,能用琴曲演奏大自然中各种飞禽走兽的叫声,塑造震憾人心的音乐形象,当时有《清商》、《清徵》、《清角》等名曲传世,被后人尊为“乐圣”、“五音之圣”等。师旷还是一位音乐教育家,为当世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同时非常善于取譬设喻,论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阳,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自古至今被人奉为经典。师旷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未期,但他凭借自己卓越的政治智慧参与了晋悼公、晋平公等晋国国君当政时的许多军国大事,积极进谏,提出了“君必惠民”的政治主张,具有鲜明的民本色彩,为孟子等思想大师继承和发扬光大,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先声。师旷由于是肓人,在音乐上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造诣,因此被人当作神圣,自然在情理之中。

晋国乐师师旷是哪里人?为什么被称为“乐圣”?

“阳春”、“白雪”这两首曲子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就是乐圣师旷所作,但仅凭两首流传下来的曲子还不足以给师旷“乐圣”的名头,那么师旷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师旷,生卒年不详,春秋晋国宫廷乐师。字子野。

活动于晋悼公与晋平公(前572-前532年)年间。目盲,善琴,精于审音调律。以听觉灵敏、艺技精湛著称于世,以致为世人所神往。晋平公铸大钟,乐工皆以为调,独师旷曰“不调”,后果为师涓所验证。

《盐铁论·刺复》载:“师旷之谐五音也,正其六律而宫商调。”

《史记·乐书》则将师旷鼓琴技艺形容为“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集乎廊门;再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平公大喜,起而为师旷寿。反坐,问曰:‘音无此最悲乎?’师旷曰:‘有。昔者皇帝以大合鬼神,今君德义薄,不足以听之,听之将败。’平公曰:‘寡人老矣,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晋平公率诸侯兵攻临淄未克,楚伐郑,平公以楚师为忧。师旷请求以声卜之。乃吹律歌《北风》,和平可听;歌《南风》,其声不扬,多肃杀之声。遂断家不出三日,好音自至。未三日,郑人来报,郑国为楚作内应者已被清除,楚师苦于大雨雪,兵已退去。

如果史料记载真实的话,师旷能用音乐占卜、引来白鹤、改变自然天气,称为“乐圣”都是贬低,应该叫“乐神”。

后世传琴曲《阳春》、《白雪》、《玄默》为其所作。

晋国乐师师旷是哪里人?为什么被称为“乐圣”?

师旷(公元前572年—532年),字子野,晋国主乐大师(今山西洪洞)人(当时地位最高的音乐家名字前常冠以“师”字)。春秋晚期晋国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音乐家。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晋悼公、晋平公执政时期。师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他通晓音律,能演奏多种乐器,演奏技艺极高,他不仅熟悉琴曲,并善于用琴声描绘飞鸟的翱翔、鸣叫,以及舒翼而舞的优美姿态,还能表现大自然中的风雨声和雷电声等震撼人心的种种音响。他演奏的琴曲名为《清商》、《清徵》、《清角》。在当时即被誉为“五音之圣”,更为后人称为“聪圣”、“乐圣”。齐景公也曾向师旷问政,师旷提出“君必惠民”的主张,可见师旷具有强烈的民本主义思想,故他在当时深受诸侯及民众敬重。“其少儿好学,如日月之阳;壮而好学,如日月之光;老而好学,如柄烛之明。”的劝学思想千百年来给后人以极大的启迪和激励,成为学无止境、永远进取的箴言。 在后世的传说中,师旷被演化成音乐之神、顺风耳的原型、瞎子算命的祖师等。

晋国乐师师旷是哪里人?为什么被称为“乐圣”?

师旷,字子野,今河北省南和县迓祜村人(《庄子·骈拇》陆德明释文),春秋时著名乐师、道家。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说苑·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他艺术造诣极高,民间附会出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洪洞县曲亭镇师师旷是盲人,常自称“暝臣”、“盲臣”。其为何目盲,有三种说法:第一说是他天生眼盲;第二说是他因为觉得眼睛看到的东西使他无法专心地做一件事,所以用艾草熏瞎了自己的眼睛,使自己的心清净下来;第三说是他自幼酷爱音乐,聪明过人,就是生性爱动,向卫国宫廷乐师高扬学琴时,用绣花针刺瞎了双眼,发愤苦练,终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琴艺逐渐超过了师父。

政治业绩

  师旷的政治业绩并不亚于其艺术成就,其政治活动最早见诸文献是在鲁襄公十四年(前559年)。现存先秦文献记载,师旷几乎参与了晋国内政、外交、军事等一系列事务,常向悼、平二公陈以治国安邦之策。悼、平二公每每请教于师旷时,他都能“因问尽言”,引出一番严肃的治国宏论。师旷虽仅是一乐官,一生均在宫中生活,但他的地位不同于一般乐工,对政治有自己的见解,敢于在卫侯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向晋王担出了许多治国主张,有一次,晋平公感叹师旷生来就眼瞎,饱受昏暗之苦,师旷则言天下有五种昏暗,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贿博名,百姓受冤无处伸;其二是君王用人不当;其三是君王不辨贤愚;其四是君主穷兵黩武;其五是君王不知民计安生。师旷甚至曾用琴撞击晋平公,以规劝晋平公勿沉湎于个人享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