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之初,官员可以坐朝议事,赵匡胤是如何将其变成站朝议事的?
古代大臣面君议事,从坐而论道,过渡到站立回话,再到跪以奏事,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大臣们在皇帝面前的“身高”,却越来越矮!史学家吴晗说,这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从史料记载看,赵匡胤是这个重大转变的“始作俑者”,正是从他开始,大臣们跟皇帝没有了平起平坐,只能侍立一旁。这件事从何而来,还有一个小故事:
范质有一次向赵匡胤奏事,行完礼刚要入座,赵匡胤说:“朕进来眼花,看不清东西了,麻烦你把奏疏递到朕的面前来。”范质起身照做,回到座位旁一看,茶座没了,只好站着回话。从此,大臣议事就再也没有座位。
不过,很明显这个故事是编造的,逻辑不通。范质难道坐在茶座上向赵匡胤展示奏疏,搞得赵匡胤抻脖子看不清,要他递近一点?奏疏在范质手上就不存在“看不清”,而是“听不清”,奏疏在赵匡胤手上,就不需要范质递近一点。
另外,赵匡胤也不需要这种近乎侮辱的方式,让范质难堪,他只需要上朝时不设座,没有大臣敢跟皇帝要座位。
明显是后人编造的假故事,如果谁手上有相关原始史料记载,请麻烦转给我一份!
这个故事是被后人改编了,原文在《宋史范质传》:
“先是,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唐及五代犹遵此制。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札子进呈,具言曰:‘如此庶尽禀承之方,免妄庸之失。’帝从之。由是奏御浸多,始废坐论之礼。”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宋以前的唐朝和五代时期,宰相和皇帝议事是“坐而论道”,小茶喝着,屁股坐着,你一言我一语,就像朋友谈天说地,气氛相当和谐,君臣关系很平等。
让这件事发生变化的不是赵匡胤,而是范质。范质惧惮赵匡胤的“英睿”,每次奏事不敢马虎,要提前在家做功课,把所要谈的事预先写成奏札,见到皇帝不再是漫不经心地现想现卖,直接呈交奏札,省去了坐而论道的轻慢。
看清楚没,那时候宰相跟赵匡胤谈国事,根本就没有奏疏,不存在什么“眼花,看不清”。递交奏疏,从范质才开始。
赵匡胤一看,这个好,效率提高了很多。于是同意了范质的奏请,从此坐论之礼被废除。
请注意以下几点:
一、废坐论之礼初衷并不是显示皇权独裁,而是提高办事效率;
二、废坐论之礼并非出自赵匡胤,而是范质主动的行为,并推而广之;
三、废坐论之礼仅是指宰相独立奏事,而非公开朝会之礼;
大臣议事或朝会,至少在汉朝,还都是坐着的,不过那时候没有椅子,是席地而坐,跪坐。到了宋朝以后,大臣们没了座位,变成站着奏事。到了明清,大臣奏事就必须跪奏,君臣之间的尊卑差距越来越大。
从坐到站,究竟以哪一件事为分水岭?其实根本不是故事中讲的那样,一次撤座就完成,应该是个渐进的过程。范质主动由“空口白牙”坐而论道,主动变为以奏札奏事,是这个转变重要标志。
范质的这个示范作用,被赵匡胤批准,以后宰相奏事,都要提前在家做功课。到皇帝这里来,奏疏一上交,直奔主题,很快就处理完了,根本用不上茶座漫谈。所以,导致坐论之礼慢慢被废除,绝不是一道政令,或者一次撤座的效果。
连宰相奏事都提前做功课,都没了座位,朝会中的大臣们待遇总不能超过宰相吧?由此朝会站着议事逐渐变成了惯例。
这个转变里面好像没有皇权的独裁嘛?其实不然,范质之所以发生主动变化,其实就是出于对赵匡胤的敬畏,对皇权的畏惧。只是范质恐怕没想到,正是他的这个主动变化,让大臣们在君权面前,从此越来越矮化!
宋朝之初,官员可以坐朝议事,赵匡胤是如何将其变成站朝议事的?
赵匡胤是历史上得天下最容易的一位皇帝,几乎兵不血刃就做了北宋的开国皇帝。
当初他和他的“义社十兄弟”对小皇上柴宗训谎报军情,说:“契丹要侵略后周!”小皇上年幼无知,命令赵匡胤带京城禁卫军前去迎敌。
这正中老赵和众兄弟计谋,手中有了军权和士兵,发动政变岂不轻而易举吗?
当老赵率领军队夜宿陈桥驿时,当晚老赵和众将领喝了一点儿小酒,然后赵匡胤就睡去了。
当他醒时,将士们把一件黄袍(龙袍)披在他的身上,跪在他的面前山呼万岁。
其实这些都是老赵和“十兄弟”事前商量好的,“十兄弟”裹挟众将拥立老赵为皇帝,史称“陈桥驿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
<黄袍加身>
赵匡胤称帝后,夜晚总是失眠。他想:“将领们今天能拥立我当皇帝,一旦他们不高兴,同样能拥立别人当皇帝,这可怎么办呢?”
就在犯难的时候,他的好朋友赵普向他献计说:“这些武人好对付,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赵匡胤恍然大悟,一拍大腿说:“就照你的办!”
这就是历史上的“杯酒释兵权”的计谋。赵匡胤设了一场酒席,然后邀朝中的重臣喝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老赵开门见山地说:“我希望老哥几个退休回家养老,我给你们钱财,多置办点田产,多纳几房小妾,做个安乐公岂不美哉?”
众臣不敢有其他意见,知道皇上怀疑自己了,唯恐以后受到迫害,于是纷纷请辞退休,老赵一并允许。
办完这些,老赵总算舒了一口气。
亲们看到了吧?当个皇帝也不容易,整天算计来算计去,还不如我一天“三饱一个倒”来的洒脱呢!
别以为老赵这就满意了,他还要折腾。他要树立绝对的权威,要从心灵深处征服众臣。
老赵称帝之初,在和众臣讨论国家大事时,君臣都是坐着喝着茶水来议政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坐而论道”)
慢慢老赵心中不爽了:“这不是和官家平起平坐了?不行,我得想法让大臣们站着,我坐着议政,这样才能显出尊卑。”
有一天上朝,群臣上折回原位坐好后,老赵拿起一份折子看了起来,不一会抬起头招呼宰相范质过来一下,老赵指着一个字说:“老范啊,我眼花,你看这是个什么字啊?”
老范低头一看说道:“皇上,这是座位的“座”字,老赵说:啊,明白了,你回座位去吧。”
老范回座位一看,自己的凳子不见了。原来赵匡胤安排人偷偷把他的凳子撤了。
老范也是明白人,他马上想到自己没有参加陈桥兵变,没有拥立之功,这是皇上对自己不满,要惩罚我,让我站着议事。
老范就这样乖乖站着议政,茶水也撤了。
群臣看宰相都站着,自己再坐着有点不像话,于是纷纷主动撤座站着议事。老赵满意的点了点头,从此宋朝坐着议政的传统改为了站着议政。
顺带提一下,老赵为了防止群臣站着议政时交头接耳小声嘀咕,他发明了长翅纱帽。官称“长帽翅”。
它是用铁片、朱篾做骨架,外面用丝绸裹起来的一种长翅,官员戴着这种帽子,只要交头接耳,就会碰到别人的脸。赵匡胤就是用这样办法禁止群臣私下议论朝政。为了巩固帝位,老赵可谓挖空心思!
文/秉烛读春秋宋朝之初,官员可以坐朝议事,赵匡胤是如何将其变成站朝议事的?
谢谢邀请。
赵匡胤通过黄袍加身当上皇帝后,对朝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汲取了唐朝藩镇势力坐大导致割据的教训,把军权都牢牢抓回自己手里。那些功臣也乐得用兵权换来美女田地和皇帝的放心,安享太平。
至于赵匡胤如何把坐朝议事改为站朝议事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原后周的宰相范质没有参加“陈桥兵变”,没有拥立新皇的功劳,但是赵匡胤还是让他继续当宋朝的宰相,所以他诚惶诚恐,有事情不敢直接找皇帝谈,只是通过递折子等方法向皇帝报告。在朝堂上也不敢端坐和喝茶,其他大臣见宰相都这样,也都不敢坐了。所以后来坐朝议事就改成了站朝议事。
第二种说法是赵匡胤有一次故意说眼睛昏花了,有几个字认不清,就叫宰相范质上前辨认,范质回到座位发现凳子被拿走了,以后就只能站着议事了。
我觉得第一种可能性比较大,赵匡胤雄才大略不会玩第二这种小把戏。
宋朝之初,官员可以坐朝议事,赵匡胤是如何将其变成站朝议事的?
先是,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唐及五代犹遵此制。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劄子进呈,具言曰:“如此庶尽禀承之方,免妄庸之失。”帝从之。由是奏御浸多,始废坐论之礼。
上面这段话引自《宋史·列传第八》,意思是在宋朝之前(包括五代乱世)宰相和皇帝议论国家大事之时,皇帝都会给宰相赐座,并且还有茶水喝,是为“坐论之礼”。这其实是丞相崇高地位的一种象征,也是皇帝对丞相的尊重。
但是事情到了宋朝发生了转变——一方面是由于宋太祖赵匡胤的确英明神武,整个人的气势就不一样,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臣太弱了,尤其是宰相范质(周世宗柴荣的托孤大臣,也曾经是后周的宰相)在北宋建立之后因为没有拥立之功,却居宰相之位,常常觉得理亏,所以他便不再直接进宫与皇帝面谈,而是写好奏折送进去,他的解释是这样做才更谨慎,避免闲谈带来的失误。
宰相都这么做了,其他官员自然也跟着学,就像现在面对面仍然要在网上聊天一样,渐渐的赵匡胤收到的奏折越来越多,却没人再跟他当面聊天了,于是“坐论之礼”便逐渐废除了。
宋朝之初,官员可以坐朝议事,赵匡胤是如何将其变成站朝议事的?
赵匡胤真的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政治家,很聪明,我很崇拜他!
纵观其一生,文武双全,从“陈桥兵变”到“杯酒释兵权”再到“废座撤茶”,赵匡胤在掌控权力的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流血事件,其手段之高明,历史罕见。
宋太祖赵匡胤应该算是历史上一个比较被忽视的开国之君,大家印象最深想必便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其实是一件不怎么光彩的事,因为当时的后周皇室凋敝,主少国疑。赵匡胤成了一个欺负孤儿寡母的渣男。
再加上后来的宋朝,老是受欺负,辽、西夏、金等异族政权轮番上阵,给了后世一个宋朝积弱的印象,找不到自豪感。很多人将其归咎于赵匡胤重文轻武,导致了宋朝武力孱弱。
所以,赵匡胤的名声真不太好。
但事实上,历史上的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君主,其政治手段,花样百出。在刚刚登基没多久之后,就用非常委婉的方法握住了全国的兵权,即著名的杯酒释兵权;而他废除坐礼一事也是同样的“委婉”。
众所周知赵匡胤是半路出家的皇帝,他本是后周重将,他在后周的军队之中也有很高的威信,不过威信再高也只是一位臣子,他的地位在朝廷上和很多“同事”差不了多少。等到他发动兵变夺得权利以后,为了让政局快速稳定下来,他便将原先后周的官职系统全部保留了下来,以前的众多同事也变成了自己的下属。
虽然自己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但整个朝堂的官员都是自己的“老同事”,这部分人虽然表面非常归顺,内心一定是对篡位之臣有些意见的,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之下,一个千年流传下来的规矩让这位君主更加不爽,这个规律就是朝堂的“坐礼”。
在后周以前,中原地区的朝廷是会对大臣“施恩”的,元老重臣有坐在朝堂品茶论证的待遇。
这即是所谓的,设座赐茶,与之“坐而论道”。
在原先做为臣子的时候,赵匡胤就跟朝中同事坐在一起,如今自己成了君主,还要依照这样的礼节和下属坐在同一朝堂之上,再加上他心中对于大臣不放心的感觉,这种礼节规定让他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挑战,所以他下定决心要废除这项流传了很久的规定。
当时的朝堂中有三个后周元老级重臣(魏仁浦、王溥、范质),这三人在每次上朝之时都坐在君主的侧对面,并且每次议政之时都能品茶讨论,赵匡胤若是想废除这项规定,最高的爆发就是拿这些人“下手”。
在一次的议政过程之中,他特意安排了一项活动,以此来彻底废除“坐礼”。 首先他将当天的奏折拿在手中,摆出一副怎么也看不清楚的模样展示给大臣们看,最后他终于“放弃”了阅读,并且告诉臣子说自己的年级稍微有点大了,眼睛也慢慢出现了一些问题,平日看东西总是浑噩不堪,如今竟然连奏折都看不清楚了。
说完这样的话以后,他赶紧让坐在堂下的那三位大臣帮自己“翻译”一下奏折的内容,这三位也没有多做考虑,为君主分析奏折本身就是他们的任务之一。
等到他们从座位上起身来到君主身边以后,早就被安排好的下人悄悄的将所有椅子都拿了出去,等到三个大臣解读完奏折以后,回头竟发现椅子消失了,茶水也不翼而飞久。经政治的三人对视一眼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们很清楚君主的目的是确立自己的威信,让整个朝堂上只有皇帝一人有资格坐着,并且间接的表示“你们三个该退休了”。
这便是历史上的“废座撤茶”事件。
等到这次事件过后,三位元老大臣纷纷上交了自己的辞呈,请求回乡养老,君主表面极力挽留,但谁都知道这只是面子活罢了,他巴不得这三人赶紧离开朝中呢。
随着这三人的离去,流行了近千年的朝堂坐礼也从此消失,赵匡胤又通过自己的“委婉”手段进行了一次创新。
如果说“ 杯酒释兵权 ”是解除了武将对赵家皇权的威胁,那此次悄无声息“废座撤茶”则是在文臣面前立威。
赵匡胤无论是从实权还是地位上,都享有绝对的优势,皇权至上的效果得以体现。而且最厉害的是,达到这些目的,赵匡胤没费一兵一卒,没有迫害残杀任何功臣。其比之刘邦、朱元璋这些人,不知要好上多少。
宋朝之初,官员可以坐朝议事,赵匡胤是如何将其变成站朝议事的?
话说说,赵匡胤有天上朝,他与宰相范质,王溥等大臣坐着议事,当他们都禀报完时,赵匡胤说:“我的眼睛花了。把你门的奏折拿近一点吧。”范质站起来,把奏折交给他时,然后转身坐下,发现座位已经不见了。从那时起,丞相在朝廷上就没有座位了。这种说法不可信。从赵匡胤一贯的表现来看,玩这样的幼稚把戏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范质是前朝的大臣,不是现王朝的直接势力人员,他相当的不踏实。因此,他主动提出在朝廷上不设有座位或有茶可喝。赵匡胤更是顺水推舟,不再设有座位,站在朝廷上奏事就成了以后的惯例。
之所以能改为站会,也是因为经过唐朝节度使割据后,贵族势力,门阀势力减弱的缘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