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大英雄冒顿单于,如何从父亲手中死里逃生?
王权面前无父子,中原王朝如此,匈奴人也如此,人性弱点使然。头曼单于移情别恋,想以阴招干掉太子,更立小儿子。怎奈冒顿命不该绝,竟然凭着一身勇武,单枪匹马从敌国逃脱!也许从他逃离月氏的那一刻,头曼单于就已经被冒顿仇恨的目光射杀了!
头曼单于是匈奴的第一位大一统首领,正是在他手上,匈奴结束了原始的部落联盟结构,走向了国家意识形态。在他的征伐下,匈奴与月氏、东胡一起,成为北方草原民族的三大政权之一。如果不是碰上强悍的大秦王朝,恐怕头曼单于早就把中原搅成一锅粥了。
一个匈奴民族划时代的大人物,却也英雄气短,被年轻貌美的小阏氏迷住了。子以母贵,头曼单于怎么看都觉得小阏氏生的幼子更可心,对早已经被立为太子的冒顿,越看越不顺眼。
十个指头都不一样长,普通老百姓都会悄悄地给喜欢的子女一块糖,何况大单于,于是,头曼产生了更立太子的想法。
即便中原王朝,深受儒家礼教思想熏陶,在废立太子一事上,依然难免出现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的状况,何况匈奴“野蛮人”!
头曼单于想出了一个杀人不见血的阴招,他将冒顿送往月氏做人质,冒顿前脚刚到月氏,头曼后脚就挥师攻打月氏!这个借刀杀人的手法,充分凸显了匈奴人的狼性,嗜血无情且狡诈!既借月氏人的手除掉了冒顿,又可以借,为冒顿复仇的理由,发兵月氏!
月氏人显然也是个愚昧民族,不读四书五经,搞得大脑跟榆树疙瘩似的,看不懂政治权谋。本来他们完全有机会,化被动为主动,跟冒顿达成和解,支持冒顿返回匈奴。
假如冒顿夺了单于位,一定会视月氏为恩人,哪有后来被冒顿灭国的灾难?即便冒顿夺不了单于大位,让他们父子狗咬狗,自己袖手旁观,不也是免费的大戏嘛!
月氏人显然羊肉吃多了,脑血管被羊油堵塞,思维不畅通,下令砍了冒顿,以报复头曼单于的入侵!
冒顿肯定也没有汉人的九转回肠,不会忽悠月氏人。对他来说,也不用那么复杂,本来匈奴人就是靠肌肉思考,而不是大脑。于是他竟然夺了月氏人的马,以博尔特的速度跑了!
这帮夷狄,真是没法说,做事一点不讲究技术含量,简单粗暴,让人鄙视!可气的是,还真管用!
当冒顿压着怒火,出现在父亲面前时,把头曼单于惊得矮了三分:这个狼崽子,不会有长生天的护佑吧?
父子情可以没有,长生天的意志不敢违背。头曼单于做出了一件,让他揣碎棺材板的事:他交给冒顿一万骑兵,让他独立领军!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有一个情节:伊稚斜单于做了一根“鸣镝”,训练所有的士兵,他的鸣镝射向哪里,所有人的箭头就跟着射向哪里!先拿自己的宝马实验,再拿自己的女人实验,在砍了几颗人头后,所有的士兵都被驯化成“机器人”,只认“鸣镝”所指,根本不管目标是谁。
其实这个故事的版权所有人就是冒顿。时机成熟后,冒顿终于在一次打猎中,悄悄地将“鸣镝”射向头曼......
于是,头曼单于成了刺猬!冒顿成功夺位!
匈奴的大英雄冒顿单于,如何从父亲手中死里逃生?
把冒顿说成是匈奴的大英雄,多数人还是赞称的,因为他是匈奴历史上最有能力的单于之一 ,确实够资格担起这个尊号。匈奴历史上唯一的一个鼎盛时期正是在他的领导下而达到的,因此匈奴才有了俯视中原王朝的实力。
说起冒顿如何从父亲手中死里逃生的故事,与中原王朝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可能是匈奴人原本为华夏民族中一员的缘故吧!
中原地区还是黄帝时代时,匈奴人就曾到中原地区劫掠,结果黄帝拿出大战蚩尤所使用的不足三分之一的武力就将匈奴人赶到了草原。不过那时候的匈奴人还没“匈奴”这个名称,而是一个被戏称为还没有开化的糊涂虫的“荤粥”。
匈奴人就此过上了追赶水草而选择居住地的游牧生活,但是他们从并没有停止过对中原地区侵扰,所以中原王朝对其非常厌恶,以至于不断的改换着对他们寓含污蔑意思的名称,比如猃狁、戎狄、鬼方等,无不把匈奴人当作凶恶的猛兽与鬼怪看待。
到了战国时期,匈奴人才有了一最终的名字——匈奴。匈奴是恶犬的意思,估计这个名字也就拜中原王朝所赐。战国时期,秦始皇始皇在中原横扫六国,被匈奴人比做“太阳之子”的头曼单于也在草原上称霸称雄,并且还把王城建到了今内蒙古包头境内。
头曼单于又称“撑犁孤涂单于”,千万不要认为他是把自己比作了像牛一样拉着耕犁种地的老头,而是向中原王朝一样的“天子”、“皇帝”。头曼单于就是后来的冒顿单于的父亲。头曼为什么要杀儿子呢?其实这是一个与中原王朝一样存在的“废长立幼”老掉牙的话题。
冒顿是头曼的长子,按祖制(与中原王朝一样)将来的单于之位非他莫属,可是老单于却抵抗力不住年轻貌美阏氏枕边的似水柔情。在小阏氏的蛊惑之下,老单于终于下了立她生下的幼子继承单于之位的决心。这一幕,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刘邦欲废刘盈(吕后之子)而改立刘如意(戚夫人之子)的做法。刘邦与头曼的想法如出一辙,但头曼的行动远比刘邦心狠手辣。
为了除掉长子冒顿,头曼想到了一个借刀杀人的办法。头曼先是把冒顿送往月氏国充当人质,然后发兵月氏国,迫使月氏国撕票。要么说冒顿是位英雄呢!因为他开始就知道做人质的危险,所以早就对月氏国有了防备,只不过没想到危险来的这么快,当然他也不知道这其实是父亲的一个阴谋。
有备无患,在月氏国还没来得及对冒顿下手的时候,冒顿就骑上事先准备好的战马逃之夭夭。
单于王庭的大帐里,肉香四溢,红红的碳火把整只羔羊烤的哧哧作响,金黄色的油滴在火上腾着飞舞的烈焰。美丽的阏氏偎依在老单于的怀里,一次又一次的举起手中的美酒,头曼的眼里只有阏氏脸颊上绯红的朦胧,而阏氏的眼中仿佛已经看到了在遥远的月氏国冒顿那颗滚落的头颅。
老单于确信大功告成,对自己的天衣无缝的计谋也沾沾自喜,于是抱起暖和的如一团绵花的小阏氏走向铺着厚厚兽皮的大床。正在此时,风尘仆仆的冒顿闯入大帐,头曼与小阏氏被惊得目瞪口呆。
后来,也许是老单于内心有疚,于是给了冒顿一万骑兵,让儿子独挡一面。一切恢复平静,草原上的太阳早早的升起,又迟迟的落去。也许此刻头曼已经打消了除掉冒顿的念头,也许他还在等待合适的时机,但冒顿在得知头曼之前的真实意图之后,心里已经没有了那个曾经让他敬重的父亲。于是,后来就有了被儿子用“鸣镝”射成刺猬的头曼。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匈奴的大英雄冒顿单于,如何从父亲手中死里逃生?
头曼,是战国末期第一个奴隶制匈奴族国的国王,称号单于。
冒顿是头曼单于的大儿子,已经被立为太子。
可好景不长,头曼的爱妾为他生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儿子。
小儿子一天天长大,爱妾整天在头曼枕头边吹风,说冒顿的坏话,其目的不言自明。头曼动摇了,决定“废长立幼”。为了让小儿子成为继承者,他把太子冒顿送到邻国月氏做人质。
头曼刚把儿子送到月氏,就故意向月氏发动进攻,逼着对方“撕票”。
生死关头,冒顿盗窃了一匹骏马逃出月氏,躲过了追杀。
这一天,单于的大帐内,爱妾杏目含春,软语娇声,心情大好,正一杯接一杯地向头曼敬酒。因为按照常规,月氏很快就能传来冒顿被杀的消息,她年幼的儿子将成为唯一的单于继承人。
可不知何时,冒顿像一头嗜血的狼一样,瞪着一双血红的眼睛出现在帐里。
头曼和爱妾惊得目瞪口呆。
接下来,头曼会继续想办法杀掉大儿子吗?
按说,他应该杀掉大儿子,因为自己进攻月氏的意图,大儿子肯定已经知道了,也肯定对自己恨之入骨了,凭着自己对大儿子的了解,大儿子迟早会报复的,甚至会杀了自己。
但他又实在不想这样做,因为从儿子逃脱月氏追杀这件事上,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代的影子,看到了这个儿子身上所展现出来的血性和智慧,正是一个单于继承人最重要的品质。
因此,他开始欣赏这个大儿子,并给了他一万骑兵。
“头曼以为壮,令将万骑。”——班固《汉书》
父亲这一明显带有补偿性质的做法,冒顿会领情吗?事实证明,他不会,他如果原谅了父亲。就说明父亲对他看走眼了。
冒顿发明了一种骨剑,上面有孔,发射时能发出刺耳的声响。他把这种用于发号施令的响箭命名为鸣镝。
他命令部下:“鸣镝射什么,你们就射什么,不服从命令的立刻处死!”
他首先射向鸟兽,有的部下没有迅速跟着射击,被他无情地斩首。
随后他射向自己的宝驹,草原人对马的喜爱人人皆知,又有人因没有及时射击被他斩首。
第三次他将响箭射向他的女人——太子妃,还是有人犹豫不决,这些不敢跟射的部下也被处死。
最后他在打猎的时候,故意用鸣镝射父亲的坐骑,部属们无一违抗命令,头曼单于的坐骑顷刻就被射得如同刺猬一般。
冒顿知道,他已经训练成功。公元前209年,他约上父亲一起狩猎。
在草原深处他果断地把鸣镝射向亲生父亲的头部,头曼就这样死在了乱箭之下。
弑父之后的冒顿没有丝毫手软,他将陷害他的后母和弟弟以及不服从的大臣全部处死,随后自立为匈奴单于,成为匈奴族的新一任首领,这一年,冒顿21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