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肃王善耆为何要对刺客宽大处理?

善耆就是臭名昭著的川岛芳子的生父,此人的两面性非常突出,一面是他的锐意改革和清廉的作风,另一面是死守腐朽的清王朝,宁可投靠日本人,也不接受共和国。

善耆宽大处理的刺客,乃大名鼎鼎的汪精卫,他在策划行刺摄政王载沣(宣统帝的生父)时被捕,本该被处死。负责审理此案的善耆,却对汪精卫从轻发落,以“误解朝廷政策”的罪名,处以他终生监禁。

汪精卫存在明显的反清思想,公然刺杀帝国摄政王,作为清皇室核心成员的善耆,为何要宽大处理汪精卫呢?

汪精卫表现出来的捐躯精神,感动了善耆

汪精卫刺杀载沣的事,发生在宣统二年,离清王朝覆灭仅剩两年。善耆在审理汪精卫的过程中,查抄了大量汪精卫保存的革命书籍,和他的手札。如《革命之趋势》、《革命之决心》、《告别同志书》等,善耆读后,竟然被感动了。

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善耆本人,也对大清王朝的腐朽没落,痛恨不已,汪精卫的观点说到他的心里去了。善耆是一位积极主张革新的新派人士,却始终受到腐朽势力的排挤。在后来他与汪精卫交往过程中,他曾经私下宣称:“若不是自己的身份,我也早就加入革命党了!”

可见,善耆那段时间,与汪精卫达到了神交的地步。大清帝国,需要的就是像汪精卫这样的热血青年,有理想有抱负,并甘愿流血牺牲。

汪精卫在狱中还留下了一首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种气概,纵使铁面判官,也会不禁肃然。善耆从汪精卫的身上,补充了正气,继续为他的理想奋斗的正气。

由此,善耆对汪精卫的态度,翻身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拉拢汪精卫,善耆的爱才之心救了汪精卫

善耆其实是个不得志的王爷,他的不得志就是来自于不合潮流,大清官员人人腐败,个个自私的潮流。他很孤独,他所主管的工作,总能呈现一派新气象,可是结局总是他被罢免!

善耆一生都在为他的理想,寻找志同道合的盟友。汪精卫的出现,无疑让他眼前一亮。善耆认为,汪精卫具备了成就大功业的基础条件,倘若消除他身上年轻人常有的冒失与冲动,汪精卫完全可以变成他最得力的盟友!

从善耆后来多次到监狱中探望汪精卫,并且与他展开一次又一次,时政辩论的情况看,善耆就是在做汪精卫的“思想改造”工作,希望能说服汪精卫。作为大清国尊贵的铁帽子王爷来说,他可真谓用心良苦!

爱才之心,拉拢之意,促使善耆舍不得杀害汪精卫。

善耆对时局的判断,认为怀柔比杀人更有效

善耆对当时的时局有着清醒的认知,大清国各种反清势力纷纷现身,就连顶戴花翎的官员们,都出现了,与革命党明目张胆的交流。这股势力,像滔滔洪水,根本堵不住。

善耆认为,杀人就是企图以“堵”的方式,止住洪流,显然行不通,不光无济于事,反而落下话柄,甚至激化矛盾。

所以,善耆主张以怀柔的方式疏导,他一定是从大禹治水的智慧中获得了精髓!为此,他利用主审和皇室身份,多方斡旋说服,最终被获准,对汪精卫以轻描淡写的“误解政策”罪,判了个终生监禁。

第二年,清廷迫于形势压力,解除了党禁,在善耆的建议下,汪精卫获得了特赦的机会,走出了牢房。

不过,汪精卫终究没有被善耆所用,他出狱后的第二年,末帝宣统签署了逊位协议,大清帝国正式灭亡。

不过,善耆对汪精卫的影响也是很显著的,对善耆本人,汪精卫称他为“了不起的政治家”,从政治立场上,汪精卫也逐步背弃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转向与立宪派的媾和之路,并一步步滑入投靠日本人的汉奸深渊!

清肃王善耆为何要对刺客宽大处理?

1910年3月31日,清政府抓捕了一名叫汪兆铭的刺客。经过审问得知,汪兆铭是革命党人,其行凶的对象正是摄政王载沣。

载沣闻之,勃然大怒,当即要按清律将其凌迟处死。

然而,肃亲王善耆却坚决反对,并一再争取对汪兆铭的宽大处理。

按说,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革命党人更是不断起义,大有推翻清政府的势头。

此时,如果杀了汪兆铭,对于革命党人来说,那很有些“杀一儆百”的威慑。可善耆为何要替汪兆铭开脱呢?

(善耆旧照)

这得从善耆这个人说起。

善耆是皇太极长子豪格的第十代嫡孙,是爱新觉罗家族根正苗红的宗室子弟。而且他还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善耆出生于同治五年。此时的清政府政权已经延续了200多年,别说宗室子弟,就是满清贵族也都只懂得提笼架鸟,玩物丧志了。

但善耆是个例外。他能文善武,又多才多艺,在诸王中算是个佼佼者。

此外,善耆干练开明,为人豪爽。再加上他颇具幽默的特性,所以很结交了一些朋友。

不过,这些都没有用,重要的是能为清政府分忧才是硬道理。

善耆是热血青年,但是迟迟没有机会表现。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庚子之乱给了他机会。

一是,慈禧西狩时,善耆护驾有功。

二是,善耆所居住的肃亲王府,在八国联军攻进城后,由于紧挨英国公使馆,所以早早被洋人占用了。

慈禧念善耆护驾有功,再加上肃亲王府内的一应古董珍玩,都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所以她要给善耆一些补偿,封他为崇文门正监督。

这崇文门正监督就是北京城的税务总管。不光是崇文税务总局,辖下23个分局皆由其主管,一应赋税皆由他过手。

(慈禧画像)

慈禧一番好意,是想让善耆利用这个职务,把损失找补回去。谁知不久后,庆亲王奕劻等人却联名弹劾他。这样,半毫过错也没有的他下岗了。

原来,善耆早就恨清政府吏治腐败,贪污受贿非常严重。所以他上任后,不仅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要求官吏不得贪污受贿。还对以往凡是洋人经商不纳税等条例,进行了修正。

这样一来,风气大好。可是庆亲王奕劻等人的财路却断掉了。

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更何况这里面盘根错节,关系着众多人的利益。所以善耆虽然做得全不错,但上上下下的官员却被他得罪了个干净。

慈禧权衡利弊,干脆让他下了岗。

不过,“庚子之乱”后,清政府为了取悦洋人,对当初支持义和团的官员进行了大清洗。这样就造成朝中可用之人,青黄不接的现象。

于是仅过了不到2年,慈禧再次起用了善耆。这次委任他为工巡总局管理大臣。

工巡总局管理大臣负责城管、市政等方面的工作。

善耆上任后,立刻对街道进行了治理和修缮。

由于他住在东交民巷,也就是使馆区。那里洋人云集,但没有商业。所以经奏请批准后,他负责建了东安市场。

开业之际便生意兴隆,很快就成为了一片成熟的商圈。

此外,善耆还是个京剧票友。

清朝时期,女人是不能出门看戏的。想看,只能在家里办堂会。

善耆为了发扬京剧,特意开设了戏院。男子坐楼下,女子坐楼上。这样,既没有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规矩,又让女子有了看戏的权利。所以在北京城里,善耆的名气传得很快。

不过,善耆虽然在工作中采取了开明的态度,但是守旧派们,还是不能赞同。所以在一众人的弹劾下,善耆干了一年零八个月,又下了岗。

(善耆和川岛浪速)

1907年,善耆再次被任命为民政尚书。主管商会,教育,农会等。

善耆早在“庚子之乱”后,就对在京城的日本人很有好感。因为他在“庚子之乱”回城后,发现颐和园及各王府都遭受了八国联军的掳掠,唯独紫禁城得以保全。

事后一打听,是日本浪人川岛浪速与联军多有沟通,最终让联军同意“和平移交”,所以保住了紫禁城。

所以,善耆和川岛浪速结为好友,并请川岛浪速做顾问,建立了新式警察机构。

此外,善耆在户口、市政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多变革。不过,在他奏请撤销步兵统领衙门的时候,由于又夺了人家饭碗,再加上他的改革一直遭到守旧派的抵制,所以在守旧派的唆使下,2万多官兵联名向清政府控诉。于是,善耆再一次丢了工作。

这一次一次的丢工作,让善耆愈发看出了清政府必将灭亡的危险。他一方面怒其不争,另一方面又焦虑不已,唯恐清政府在他这一辈完结了。

就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党人汪兆铭被捕了。

载沣把主审汪兆铭的工作交给了善耆。

革命党人闹革命并非一两日了,清政府也多次镇压革命党人。但是革命党人颇有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味,他们无惧砍头示众丢性命的危险,反而像春天的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善耆认为,对付革命党人不能一味镇压,而应该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来对付。只要博得了革命党人的好感,就不难从内部瓦解革命党。

再加上汪兆铭才华出众,又风度翩翩。在把从汪兆铭那里查抄的革命书籍及他所写的革命文章看过后,善耆愈发对这个年轻人好感加剧。认为若能把此人争取到清政府这边来,必堪大用。

(汪兆铭旧照)

所以,善耆不仅没有对汪兆铭动刑,反而还对他多有劝说。除此外,还允他狱中读报,生活上也颇有照顾。

其实在汪兆铭被逮捕后,当时的北京城墙上,到处都有革命党人贴的恐吓信。

革命党人在信中称,只要清政府敢杀害汪兆铭,他们就一定会以更猛烈的方式来报复清政府。

这让本想把汪兆铭杀之而后快的载沣颇为踌躇,善耆便借着机会给载沣分析利弊,最终说服了载沣改变了主意。于是善耆便以“误解朝廷政策”的罪名,给汪兆铭判了个永久监禁。

汪兆铭在狱中时,善耆时常到狱中去看望他,两人常常就时政侃侃而谈。由于政见相左,两人更多的时候是希望说服对方,所以辩论是常有的事情。

那么,究竟是汪兆铭策反了善耆,还是善耆说服了汪兆铭呢?

有一次,善耆私底下和人交心说,他若不是皇族之后,他也加入革命党来反朝廷了。

至于汪兆铭呢,则一直对善耆尊敬有加,称他为“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

后来,因着爱才之心,善耆想办法说服了清政府,恢复了汪兆铭的自由之身。

1912年,共和已经成了大势所趋。眼见大势已去,清皇室成员最终都在退位条约上签了字,承认了这个事实。但善耆不签,他心有不甘,总觉得只要再想想办法,清政府依然能夺回政权。

之后,善耆在川岛浪速的怂恿下,带着家眷去了旅顺,并和日本政府多有往来。一心希望能借助日本军阀的力量,光复祖宗家业。他还把女儿送给了川岛浪速当养女。而这个养女,最终成为著名的汉奸川岛芳子。

多年以后,汪兆铭因蒋中正不接受议和主张,他为了重夺权力,也投敌卖国,投到了日本人的膝下,成了汉奸。

也许,汪兆铭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举动,的确还是受了不少善耆的影响吧。

(参考史料:《清史稿》《远去的紫禁城》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