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杨家将,究竟有多厉害,他们总共经历了几代人?

岳家军、杨家将,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武功世家,可惜流传于民间的大多是传说,文学作品的演绎,不是真实的历史。什么“七郎八虎”、“杨门女将”都是虚构的。真实的历史中,杨家记载比较简单,谱系也不是特别清楚。

“杨家将”第一代杨继业

《杨家将》中的老令公杨继业,原名杨重贵,又名杨继业、杨业,曾经改姓刘,叫刘继业。

一个名字,何以弄出这么多啰嗦事?原来,杨继业出生在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政权更迭如同变戏法,大臣们也只好跟着不停换新主人。

杨继业的父亲叫杨信,就是一名割据军阀,他占据麟州(陕西神木),自称刺史。杨信归降后汉后,将杨继业作为人质,送到太原。再后来,杨信投降后周,杨继业跟父亲断了联系。

后汉灭亡后,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在太原建立了北汉政权,杨继业就在刘崇手上。不过,刘崇不但没有为难杨继业,还收杨继业为孙子,给他改姓刘。北汉被灭亡后,刘继业归顺北宋,又改回原姓。

杨继业在北汉的战功很笼统,光说他战功卓著,被辽国人成为“杨无敌”,具体战例一个都没有。归降北宋后,在太平兴国五年,杨继业与潘美协同作战,打败了辽国十万入侵之敌,并活捉辽国马步军指挥使李重诲。

“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从此,契丹人看见杨继业的旗帜就跑,畏之如虎。呵呵,苍白得要命!

六年后的雍熙北伐,就是杨继业人生的终点站。当北宋主力军团溃败后,宋太宗令西路的潘美、杨继业全军撤退,任务是将四州民众迁入国内。这个命令,让本来能快速撤离的大军,陷入辽军的追杀中。

由于在具体策略上的分歧,杨继业被迫率军,以鸡蛋碰石头的勇气,冲向前线。当杨继业率领人马,边杀边退到陈家谷时,原先约定好的救援,不见一个人!导致杨继业的儿子杨延玉、王贵等全部战死。

杨继业力竭被俘,绝食三日后就义!

“杨家将”第二代杨延昭

按史书记载,杨继业有七个儿子:杨延玉、杨延朗、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杨延朗就是杨延昭,有说他是杨继业长子,也有说是次子,还有说是六子。即便这几个儿子的名字,说法也不一。

原因就是,杨继业的后人,基本碌碌无为,没留下事迹,只有战死的杨延玉和守边名将杨延昭,在历史上留下了具体事迹。

杨延昭,被辽国人称为“六郎”:“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古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星,是主燕北之地,正好对应契丹,而杨延昭深为契丹人忌惮,所以称其为“六郎”。

也有人说,杨延昭在杨氏家族这一辈行六,所以就杨六郎。还有一种说法是,“六郎”其实就是当时的一种习惯称谓,表示尊敬。

杨延昭自幼随父征战,可以说是军营中长大的。他精通兵法,却不擅长政务,经常被手下官吏蒙蔽和诬陷,好在宋真宗对他很信任,才让他能在军中安心效力。

杨延昭长期驻守北疆,经历的几次战争都有具体记载:

  • 宋太宗年间,“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胳膊被箭射穿了,依然轻伤不下火线,奋勇力敌。

  • “咸平二年冬,契丹扰边,延昭时在遂城。城小无备,契丹攻之甚急,长围数日。契丹每督战,众心危惧,延昭悉集城中丁壮登陴,赋器甲护守。会大寒,汲水灌城上,旦悉为冰,坚滑不可上,契丹遂溃去,获其铠仗甚众。以功拜莫州刺史。”这场战斗,是著名的萧燕燕亲自指挥,杨延昭在被动情况下,把低矮的城墙,变成了“溜冰场”,让契丹人望城兴叹,只好撤兵。
  • “是冬(咸平三年),契丹南侵,延昭伏锐兵于羊山西,自北掩击,且战且退。及山西,伏发,契丹众大败,获其将,函首以献。”

  • “五年(咸平五年),契丹侵保州,延昭与嗣提兵援之,未成列,为契丹所袭,军士多丧失。命李继宣、王汀代还,将治其罪。帝曰:“嗣辈素以勇闻,将收其后效。”即宥之。”

这一战,杨延昭被契丹人打了个偷袭,损失很大,但宋真宗并未追究。

  • “景德元年,诏益延昭兵满万人,如契丹骑入寇,则屯静安军之东......乃率兵抵辽境,破古城,俘馘甚众。”

通过上述记载可见,杨延昭一生驻守边疆,抵御辽国入侵,虽没有经历雍熙北伐那样的大型战役,但还是为大宋的边疆安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家将”第三代杨文广

《宋史》记载,杨延昭有三个儿子,都因为父荫做了官,除了杨文广,另两个儿子未留下姓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留下一个笔记,记录说,杨延昭的三个儿子分别叫:杨传永、杨德政、杨文广。

相对于父祖,杨文广的战绩则要逊色得多,一直到四十多岁,他依然只是低级官员,曾经参加过镇压农民起义。五十三岁随狄青平定侬智高叛乱,升任战区统兵官。六十五岁后,才升任成州团练使。年仅七旬,被提拔为秦凤路副都总管。

可见,杨文广其实是一步一步熬出来的,没有拿得出手的战功。这也跟宋辽罢兵,边境安宁有关系。

杨文广一生唯一一次亲自指挥的战斗,是在秦州修筑筚篥城过程中,打败了企图毁城的西夏军。因为这次胜利,西夏人再也不敢捣乱,杨文广因此受到宋神宗的褒奖。

几年后,七十一岁的杨文广,又出任定州路副都总管,防备辽军因勒索瓦桥关十县不成的报复行为。直到七十五岁,病逝于任上。

“杨家将”后世传闻

杨文广的后人,史书没有记载,也就是说,传闻中的“杨家将”,到了杨文广之后,就消逝在历史长河中。

不过,后世的文学作品,出现了大量的杨家后人。比如《水浒传》中的青面兽杨志,《说岳全传》里的抗金名将杨再兴,《射雕英雄传》里的杨铁心、杨康,以及《神雕侠侣》里的杨过。不过,按照正史,杨再兴并非杨继业后人,其他都是虚构人物。

《杨家将》里的杨继业之妻佘赛花,其原型是“折(she)氏”,羌族人。折氏的弟弟折御卿,是个名将。在正史中,比杨将军更出名的恰恰是“折家军”,及后来的“种(chong)家军”。

其实,我们没必要遗憾于真实历史中,“杨家将”的黯淡无光,其实他代表的就是一个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它包含的不光是杨家,也包括了折家、种家,你家、我家,以及众多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

历史上的杨家将,究竟有多厉害,他们总共经历了几代人?

历史上的杨家将,并没有评书、戏剧、小说和野史演绎的那般的戏剧与传奇性,七郎八虎、大战金沙滩、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大破天门阵等等一系列的故事都只是演义,并非史实。

•正史中的杨家是怎样的?

首先,正史中的杨家将虽没有小说、评书等体裁演绎的那般传奇,但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杨家个个都是忠心体国的忠臣,可谓是满门忠烈。为了大宋,杨家子嗣个个都站在战争的最前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英勇的抵抗着辽国入侵,保护着这个国家。

杨家家主杨业,五代至宋初名将,以骁勇闻名远近,五代仕于北汉,曾追随北汉世祖刘崇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每次率军都能杀得敌军溃不成军,人赞“无敌”。后北汉亡国,杨业追随北汉末帝刘继元投降北宋。

仕宋后,杨业继续被宋太宗重用,任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辽景宗统十万大军亲征雁门,杨业率数千骑兵由西陉而出,绕到雁门关以北,往南突袭辽军,与潘美前后夹击,辽军溃败而逃,辽国驸马侍中萧咄李被杀,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被活捉,辽军损失惨重。此战,杨业一战成名,之后辽军但凡见到杨业旗号,即刻逃遁,不敢与其争锋。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决意北伐远征辽国,杨业亦跟随其北伐,任西路军副主将。北伐初期,宋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辽军猝不及防下,连战连败,接连丢掉云州、应州、寰州、朔州等四州。但是,随后辽军开始反击,辽朝萧太后和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以及五押惕隐率十多万军队,再次攻陷寰州。宋皇见辽军来势汹汹,为避免云、应、朔三州再次被辽军所夺,于是决定将三州百姓悉数迁回内地。

此时,负责将三州百姓迁回内地的,就是西路军潘美所部。原本保护三州百姓回内地,对于潘美、杨业来说是很简单的事情,只需通知三州主官,让他们告知百姓,而后一同回国就行。但是,就是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却因护送方式让西路军主将们出现了分歧。

这时杨业认为,应该秘密的进行百姓的迁回行动,同时为防止辽军在迁回的过程中,突然发动进攻,应派一千弓箭手埋伏在石碣谷口,命骑兵在中路支援,以此以防万一。按理说,杨业此等谨慎的作法,是最为稳妥,也是最万无一失的,但是却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此时,应州兵马都监王侁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此时宋军不惧辽军,只需直奔雁门北川,大张旗鼓的前进即可。

此等冒险之举,杨业自然不会同意,他是强烈的反对。王侁见杨业反对自己,他是别有用意的说道:“将军一直号称‘无敌’,看到敌人却犹豫不前,难道有别的心思吗?”,杨业本是降将,且性格更是刚正不阿,见王侁如此说他,他是十分气不过。于是乎,为了证明自己对大宋的忠诚,他决意亲率本部人马,与辽军决战。

就这样,生性谨慎的杨业就被自己人给硬生生的逼到了要冒险与辽军开战的地步。此战的结果,就是杨业战死。因在战斗的过程中,王侁、潘美见死不救,致使杨业被辽军围困,而后杨业二子杨延玉战死,杨业力战不竭被辽军所俘,之后誓死不降,绝食三天而死。

杨业、杨延玉死后,杨家有史可查的就只有杨延昭,其余五子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等史书皆未有记载。杨延昭,他也是北宋名将,是杨家最有出息的第二代子弟,杨业死后,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军的侵扰。

在与辽军的对抗中,杨延昭继承其父杨业之风(宋真宗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杀得辽军溃不成军,威震边庭,彼时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于是就认为几次三番杀得他们溃不成军的杨延昭就是六郎将星下凡,故称他为杨六郎。

•杨家后人结局如何?

因杨业六子,除杨延昭史书有记载外,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等五子皆未有记载,所以现在只知杨延昭的子嗣信息,其余皆不知。

杨延昭生有三子,即杨传永、杨德政、杨文广。其中杨传永、杨德政史书未有记载,只记载杨文广之事。杨文广凭祖荫入仕,初为禁军小军官,后因镇压陕南张海起义有功,升任殿直,并效力在陕西经略使范仲淹麾下。皇祐四年(1052年),杨文广被调入狄青麾下,跟随其讨伐侬智高,后凭战功累迁左藏库使、带御器械。

宋英宗即位后,升任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都总管,负责防御西夏。在此期间,杨文广建通渭堡,防范西夏党项人的入侵,并击退了企图破坏堡垒的西夏军队。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杨文广移防河北,任定州路副都总管,升侍卫步军都虞候,防备辽人。在定州任上三年,杨文广多次抵挡住辽人的袭扰,辽人在他的手上没有占到一丝便宜。

杨文广之后,杨家后人再未在史书中出现。

而未出现的原因,大概只有两种可能性,其一杨文广绝嗣,杨家绝后,杨家自此消失在之后的两宋史书中。其二杨文广有后,但皆碌碌无为,再也没有一人能继承杨先祖之风,发扬杨家的优良传统,在与外敌对抗的战场上立下新功,简单的说杨家自杨文广之后,可能再无一人有资格被记载于史书之上。

或许也正是因为杨家出现了以上两种情况的其中一种,所以就造成北宋灭亡时,杨家未能出现救国,其实并非是杨家不愿出来救国,而是杨家再也没有能力救国

首先,如若杨家绝嗣,杨家自然不能再出来救国,都没人了,还怎么出来救国呢?其次,如若杨家再无能人出现,杨家自然也没有能力再出来救国,毕竟统兵打战,是要有能力的,更何况是关乎北宋存亡与否,这就更是需要有统兵打仗的能力,如若没有能力,料想北宋君臣也不该用他带兵去抵挡金人的入侵。

总得说,北宋灭亡时,不是杨家将不出来救国,而是此时的杨家将已经再也没有能人出来替杨家救国了。

历史上的杨家将,究竟有多厉害,他们总共经历了几代人?

杨家将,传了十几代,元朝时期才断了,其他回答者不学无术胡说八道!

杨门女将更是赫赫有名,说杨家将不能不提佘太君,折太君,折家从五代十国时期一直到北宋末年,世代割据鄜州,历代折家人担任鄜州最高长官和军队统帅,割据军阀,直到北宋末年,折家军主力在太原城下,被西路金军全歼、折家才走向没落,折太君弟弟叫折御卿,

威名震四方,折家家主,鄜州最高长官,崇拜姐夫杨老令公,杨重贵,就是杨继业,杨业。

折太君和杨重贵(杨继业)公元957年结婚,当时16岁,能征善战,杨继业绰号“杨无敌”,至今山西还有杨继业的庙,庙的横匾就是“天下无敌”四个大字!

他们有杨家七郎,七个儿子,杨延玉、杨延朗、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环、杨延贵和杨延彬等七子各个猛将,其中杨六郎杨延朗名气最大,辽军闻风丧胆,唯一战死的就是杨延玉,杨四郎。(真实历史上杨家将名字和折太君名字与小说杨家将不符,有差异)

折家女将也非常有名,佘太君的外甥女折夫人因为替老公领兵击退辽军,被皇帝下诏嘉奖!!

司马光给杨家将第五代写过碑文,至今还在。

最后,杨重贵,就是杨继业,原名刘重贵,真的是因为潘美坑死的,没有计划中的援兵战死于疆场,宋朝皇帝因此还处罚了潘美,

参见《宋史》《辽史》《宋实录》《后资治通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