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三位帝王在晚年谁罪过最大?
一目了然,唐玄宗的晚年罪责滔天!三位中国历史上的大有为明君圣主,晚年或多或少地失去了年轻时候的光彩。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晚年的状态,唐代宗是“疲劳性懈怠”,汉武帝是“间歇性糊涂”,唐玄宗是“永久性堕落”。
唐太宗的懈怠,对家国影响不大,基本是个人层面的“失聪”。汉武帝则给政局带来大动荡,影响了社会安宁和历史轨迹。唐玄宗则是一个急转弯,把大唐帝国的列车开翻了,直接毁了大唐百年基业,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疲劳性懈怠的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文治武功,跟汉武帝的“武”不一样,李世民是亲自上阵砍人的。由于“玄武门事变”的诟病,李世民一生活得战战兢兢,一心想通过自己的政绩,刷新自己的形象。
天道酬勤,李世民成功了,大唐帝国在他的领导下,万国来朝,他成了王中王(天可汗),“贞观之治”也成了政治清明,国富民强的代名词。当然背后的代价,就是李世民的健康。
作为一个长期征战疆场的军人,李世民其实身体基础条件不是一般的好,有记录说他曾经几天不吃饭,人不离马鞍作战数日。看起来二十三年皇帝生涯,耗尽了李世民的心血,让他年仅51岁就驾崩了!
这个年龄,按理来说身体条件即便下滑,也不至于昏庸,为什么后人说李世民晚年昏庸呢?
其实,这个说法有点过于严厉,李世民晚年,虽不像年轻时候那么锐意进取,也开始追求享乐,但跟昏庸挂不上边。指责李世民昏庸的理由大概有以下几条:
一为个人享乐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二广招美女声色犬马;三宠幸僧道求仙问药;四远征高句丽穷兵黩武;五远离贤臣不纳忠言。对于这五条,我们可以做个简单分析。
史书记载了,李世民晚年修建的两处规模稍大的宫殿,即翠微宫和玉华宫。这两座宫殿都建于贞观二十一年,离李世民去世仅仅两年时间。宫殿都是在原有宫殿基础上改扩建的,且这两俩地方李世民都不止一次临幸,这说明这两座宫殿的规模都不大,很可能不到一年就完工了。所以,指责李世民“大兴土木”有点言过其实。
广招美女声色犬马也许有的,皇帝的特权嘛。不过这个说法有点空洞,按制度皇帝每隔几年都要征招美女,这不稀奇,关键要看规模,还要看李世民的行为。有人说武则天就是这次征招入宫的,那纯粹扯淡。武则天入宫时14岁,李世民驾崩时,她28岁,也就是说武则天在李世民身边生活了十四年,入宫时间在李世民早年,而不是晚年。
历史上一直认为,李世民晚年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误信僧道,乱吃丹药,是被丹药毒死的。不过也资料分析说,李世民吃丹药,是发生在病体已经无法医治的情况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服用,而且量不大,史书记载的结果是,丹药没效果,也没有害处,就放弃了。因而,李世民的死,跟服用丹药没关系,就是正常病故。
远征高句丽穷兵黩武的说法更不成立。一般情况下,倦于政事的人,不会无事生非,甚至御驾亲征,军营里哪有皇宫舒服?相对隋炀帝征高句丽的惨败,李世民则是完胜,两次歼敌二十几万,虏获大量城池和居民,如果不是李世民,现在的东北是什么样还真不好说。
晚年的李世民,不愿意听逆耳的话是事实。其实,有谁一辈子俯首帖耳听人教训,年轻的时候,李世民也经常发怒,甚至想杀了魏征,何况功业大成之后的老人。
总之,说李世民晚年昏庸,有点言过其实,如果跟他年轻时候比,确实“昏庸”了。但考虑到人之常情,李世民晚年的作为无可指责,比那些昏君们“明”多了,顶多可以勉强给他戴上“疲劳性懈怠”的帽子。
间隙性糊涂的汉武帝汉武帝晚年跟一般人不一样,他是时而“大昏”,时而“大明”,有点间隙性糊涂。
汉武帝为人刻薄寡恩,导致大家对他畏之如虎,如非强权政治,他早就众叛亲离,这一点他远不如李世民与李隆基。假如汉武帝遇上安史之乱,他根本没有翻盘的机会。这种情况下,汉武帝的内心是极度寂寞的,没有安全感的,江充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别人不敢靠近大老虎,江充敢,他及时地给汉武帝送上了“温暖”,帮他排解那份不安全感。这就是巫蛊之祸的根源。
巫蛊之祸发生在征和二年,序幕拉开在征和元年,那一年离汉武帝驾崩,还有五年。面对江充明目张胆的栽赃陷害,汉武帝一并当好意收下,哪怕代价是亲人的血。其实汉武帝未必全信,他需要江充的“温暖”,更需要借他的手,清理一切可能的危机,真假是其次。
正是在这种放纵的心理下,导致局势无法收拾,直到太子卷入此案,一场席卷整个朝廷,导致数万人丧生的悲剧发生。
间隙性的糊涂,给自己带来如此大的伤痛,汉武帝悔恨不已。其实,这场灾难如果仅仅停留在皇家内院,也就算了,活该你刘彻自作孽,问题是还有好几万人跟着丧生,大汉地动山摇。幸亏没有别的事件共振,否则大汉亡国不算意外。
不过,正是这场让汉武帝痛彻心扉的教训,让汉武帝间隙性糊涂症好了。他痛定思痛后,发布了一则《罪己诏》,对自己错误的政策全面纠偏,让频临灭亡的汉帝国,重新获得了生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匈政策。
巫蛊之祸前一年,李广利的大军还在大漠迟骋,马蹄下不光是匈奴人的血,还有大汉百姓的呻吟。后世史学家说,汉武帝有秦始皇的亡国之举,却无亡国之实,跟他的醒悟有关。他一脚急刹车,止住了大汉帝国滑向深渊的列车。
永久性堕落的唐玄宗汉武帝止住了,唐玄宗却没踩住刹车,或者说,刹车被他早就拆了,早于大唐帝国堕落的是,他的心。
李隆基的堕落,自开元二十五年,当他第一次见到杨贵妃时,就已经开启,那一年唐玄宗52岁,在位二十五年,离他禅位,还有整整十九年,离他驾崩足足又一个二十五年。
普京说过:给我二十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李隆基用他的行动,早已经给普京做了垂范,大唐在唐玄宗的治理下,迎来最繁荣昌盛的时期:开元之治!
让普京羡慕的是,造就了大唐盛世的唐玄宗,此时刚过五十岁,正是政治家的好年龄。再给你二十年,伟大的唐玄宗,你会将大唐带向人类想象的极限吗?
不!剩下的二十年,是唐玄宗用来堕落的长长滑道,用来加速堕落的滑道!从他与杨贵妃四目相对的那一霎那,按钮启动!
这么说,并非将责任推给杨贵妃,根子都在唐玄宗。就像很多少年天才一样,李隆基有资格骄傲,他能以非长子身份即位,年轻时候表现出来的能力,就已经足以折服天下。二十五年来,他不光止住了大唐衰败的迹象,还不可思议地超越了曾祖李世民,不值得骄傲吗?
天才的创造力无可比拟,天才的破坏力也难以想象。李隆基用十九年的时间,将盛世大唐的根基,全部蛀空,空留一副表面繁华。直到安史之乱的鼓角声传来,他才慌不择路地弃国逃难。
八年安史之乱,大唐几近废墟!唐玄宗一手创造的盛世,又被他一手毁灭。头二十五年是成就创造辉煌的神,后十九年成了祸国殃民的魔,原来神和魔也可以合体,也就在那一煞那间。
毫无疑问,唐玄宗永久性的堕落,给大唐带来灾难是难以估量的。光一场安史之乱,无辜丧生的百姓就达三千多万人!整个经济崩溃,边疆失控,藩镇割据,吏治败坏,全部由安史之乱开始。
唐玄宗罪责滔天!
三位帝王的悲歌三位帝王,都是创造过辉煌的千古明君,但晚年都留下了遗憾。
李世民像一个勤恳踏实的农民,一辈子小心低头耕耘,所有小堕乃人之常情,他一生谨小慎微,虽“疲劳性懈怠”,也不至于偏离轨道,属于瑕不掩瑜。
汉武帝像一个志向高远的强人,一辈子与人斗与天斗,永不停息。他一生大开大合,极度自信,又极度独裁,在“间隙性糊涂”的状况下,做出了危害国家的事,好在信念支撑他能有反思精神,不至于失控,未酿成不可挽救的过失。
唐玄宗像得志少年,不知天高地厚,极度自负,少年功成忘乎所以,又不懂自律,目标缺失下,被人性好逸的本性所吞没,最终成了可恨的伤仲永!他的“永久性堕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其罪不可赦!
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三位帝王在晚年谁罪过最大?
谢邀。三位帝王都是中国历史上大有作为的君主,尤其是汉武帝雄才大略,李世民文治武功均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但是,人都是有缺点和犯过错的时候,伟大的帝王也不例外。下面将三位帝王晚年过错由轻到重分述:
李世民过错较轻,影响最小。李世民晚年中风得病后,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他开始享乐,比如大兴土木,将终南山上的太和宫重修扩建为翠微宫,将仁智宫重修扩建为玉华宫,做为避暑行宫。两处宫殿都是富丽堂皇,耗费的人力财力不可胜计。 另外就是开始寻找长生不老药,这很可能就是病魔和死亡带来的恐惧,让李世民想抓住一切继续活下去的可能,但他不知道的是,服食长生不老药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这些都对朝政有所影响,但未祸及百姓。
汉武帝晚年最大的事件巫蛊之祸。晚年的汉武帝疑心很重,有一天他梦到有几千个木头人手持木棍想要袭击他,醒来后就感觉身体不舒服。大臣江充借此上书汉武帝说是有人用巫术想害他,其实是想借此削弱太子刘据和卫皇后的势力。于是汉武帝命江充为使者调查此事,巫蛊之乱正式爆发,数万人因此而死。汉武帝最大的败笔就是轻信了江充的鬼话而被利用为自己留下了如此大的污点。 后来刘据迫于无奈起兵诛杀江充,汉武帝误以为太子造反,太子刘据开始了他的逃亡生涯,后来在逃亡的过程中,自知难以逃脱于是自缢身亡,两个儿子也在此时被害。而刘据的母亲皇后卫子夫在太子逃亡的过程中也被汉武帝勒令自缢而死。 这些过错殃及人员很多,对朝政影响也很大,也导致了汉朝开始由盛转衰。
唐玄宗在天宝年间,任命奸臣李林辅和杨国忠为宰相,朝政被二人搞得乌烟瘴气、乱七八糟,很多忠臣也被纷纷贬到远方或者调往外地。其次,唐玄宗痴迷于酒色,终日里和杨贵妃在皇宫里厮混,不理朝政。由于其昏庸,任用奸佞,荒于酒色,爆发藩镇安史之乱,生灵涂炭,从此唐朝失去了昔日辉煌,大唐由盛转衰,祸烈深远,影响最大。
纵观历史,凡是大有作为的一代帝王,个人能力与政治行为对当时及后世都会产生历史影响,但也要看到无论是朝代的兴盛还是衰落,最后的落脚点都关系到黎民百姓。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诚如是也。
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三位帝王在晚年谁罪过最大?
古代的帝王往往会出现年轻时励精图治,中年之后逐渐自满于自己的功业,所以逐渐懈怠朝政,甚至犯下许多错误。汉武帝北征匈奴,弘扬儒学,开创“汉武盛世”,唐太宗则治理唐朝,缔造贞观之治,唐玄宗唐玄宗中兴唐朝,并创造“开元盛世”,他们三位帝王都在统治前期功盖千秋,但晚年都犯下错误,那么,他们在晚年谁的罪过最大呢?
我们先来看看汉武帝刘彻,他的暴脾气是出了名的。汉武帝虽然雄才大略,以文治武功著称,但性格确实非常的急躁,体现这一点的典型例子便是李陵事件。李陵本是“飞将军”李广之孙,他带兵很有一套,天汉二年(前99),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北上,却不幸遭遇匈奴主力的数万骑兵,李陵被匈奴军包围,情况十分危急。
李陵带领手下士卒拼命厮杀,才终于突围,并以少胜多,用步兵击杀了数量多于自己的骑兵。他且战且退,向汉朝疆域撤去,但皇帝的援军迟迟不到,最终李陵被俘虏,无奈之下只得投降。消息传回朝廷,汉武帝十分生气,不久,又传来李陵为匈奴人练兵的谣言,汉武帝竟然直接杀了李陵全家。
随后,为李陵辩护的司马迁也被判处死刑,太史公选择用宫刑代死,才得以留下《史记》。汉武帝晚年对匈奴的战争取得的效果很小,但每次他都给出巨额封赏,加上数量庞大的军费,百姓深受其苦。征和四年(前89),汉武帝写下《轮台诏》,向天下宣布停止战争。
而说到唐太宗李世民晚年的污点,除去各种野史和阴谋论,可能便是要求修改《起居注》了。《起居注》是记录帝王言行的重要史料,而它也历来是不允许帝王本人观看修改的,但李世民很爱惜自己的形象,害怕其中有对自己不利的记载,便多次要求阅读。
起初,掌管此事的褚遂良坚决拒绝,后来唐太宗又找到房玄龄,房玄龄将修订后的《起居注》给了唐太宗,但未修订的仍然存在并不为唐太宗所修改过。虽然修改自己的传记有些不体面,但根据史料比对,唐太宗并没有对其进行大面积删改,只在“玄武门之变”上可能有些改动。
唐玄宗比起另外两位,名声似乎要差上一点。他继位前期,大力改革,任用贤能,确实缔造了一个强盛的王朝,但“开元盛世”的背后暗藏着盛极必衰的定理。他先是罢免了贤相张九龄,改用善于迎合圣意的李林甫,后来又听信谗言将自己的几个皇子废掉并杀害,另立太子。
随后,他夺走儿子的妃子,也就是后来著名的杨贵妃。唐玄宗日益沉迷于杨贵妃,便将其兄杨国忠立为宰相,杨国忠为非作歹,朝政一片混乱。唐玄宗的对外征战也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由盛转衰,原本的“小邑犹藏万家室”变成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样看来,唐玄宗的罪过可谓另外两位所“望尘莫及”的。
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三位帝王在晚年谁罪过最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帝王是人,自不能免俗。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三位帝王晚年都有一些过错,犯过一些糊涂,那么谁的罪过最大呢?
汉武帝刘彻三位皇帝中,汉武帝是位战争狂,天不怕地不怕,浑身上下都是胆,只要看不顺眼,不管你是谁,马上就糊了上去。汉武帝在位54年,其中44年在打匈奴,其间还捎带的征服西南越族、降服西域诸国,平灭卫满朝鲜。汉武帝是一位开疆扩土型的帝王,构建了中国版图的基本框架。汉武帝一生的污点就是巡游一万八千里,痴迷神仙方术被骗的倾家荡产,还搭上了长公主的青春,制造了巫蛊之祸。晚年武帝幡然醒悟,于是轮台罪己,还百姓修养生息,为昭宣中兴做好了铺垫,随后的汉朝进入了真正的繁荣。总体而言,武帝一生功要远大于过,晚年的睿智和担当更是难能可贵,因此罪过可以忽略不计。
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是一位智慧型皇帝,他喜欢武力,富有武力,但不滥用武力,他人为天下大同,以和为贵才是各民族发展的终极方向。同时,唐太宗更不惧怕武力威胁,敢于挑战大唐威严者无论你在雪域高原,还是西南边陲,即便是大漠草原,唐军兵锋所指,定让其灰飞烟灭,片甲不留。太宗皇帝为人谦和,广开言路,从谏如流,他统治时期部门最为简洁,政治最为清明。太宗晚年亲征高句丽,虽重创敌方,但没有完成预定目标。班师途中染上疾病,此后身体每况愈下,后来寄希望于佛国神丹,致使病情雪上加霜,最终不幸殒命。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全面强盛打下基础,晚年疾病缠身,壮志难酬,乱了心智,总体而言瑕不掩瑜。
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典型的家里中大王,权利控,眼中既无亲人也无父子。为了夺权,他杀掉了韦皇后、姑妈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当然其中不乏该杀之人;为了维护权力,唐玄宗不问事情原由就将三子(李瑶、李瑛、李琚)贬为庶人,最终惨遭武惠妃与李林甫的杀害,而玄宗一脸漠然,不闻不问。玄宗的宗旨是谁敢动他的奶酪,无论有心还是无意,一律偷借刀将其杀鸡儆猴;为了美色私欲,玄宗堂而皇之的抢了自己的儿媳,还恬不知耻的缔造所谓的千古爱情,而当“爱人”香消玉殒的时候,他又为了苟活残生而无动于衷,听之任之。
玄宗皇帝迎来一个盛世,又亲手结束了一个盛世。晚年亲小人远贤臣,奸相李林甫独霸相位19年,大肆诛杀异己,把持朝纲,坐视安禄山为患边疆,为唐朝的衰败埋下伏笔。李林甫死后,玄宗纵容外戚杨国忠继续祸国殃民,以权谋私,整个大唐朝王朝乌烟瘴气,腐朽不堪。玄宗皇帝不仅荒废政务,而且昏庸无道,安禄山谋反的野心昭然若揭,而他却将举报者全部绑送安禄山处理。最终安史之乱彻底击碎了大唐朝的盛世美梦,藩镇割据愈演愈烈,阉宦之人独揽大权,大唐政权苟延残喘,名存实亡。
总结:汉武帝是民族的骄傲与霸气并存,唐太宗是帝王中的楷模,唐玄宗坐享其成,昏昏然,纷纷然,为后人诟骂和不齿。所以罪过之大非玄宗莫属。
感谢朋友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三位帝王在晚年谁罪过最大?
三位帝王晚年罪过最大的是唐玄宗,次之是汉武帝,最小的是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有三个比较大的错误,第一个是打高句丽,第二个是逼反太子李承乾,第三是建豪华宫殿。唐太宗晚年昏庸造成一定的财力损失和人员伤亡,但对大唐整体影响不大。所做之事并不算太过分,生活在贞观年间的百姓总体上算是比较幸福的。
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他在位期间基本上都在打仗,打仗消耗人力物力财力,老百姓生活一定是很苦的,但是战争换来几百年北方的安定,国家可以安稳搞建设。汉武帝的战争惠及后代,功过相抵。但是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被奸佞之人利用,借刀杀人,数万人冤死,造成社会动荡,加上因为战争老百姓日子过得很苦,社会矛盾突出,国本动摇,若非发布轮台罪己诏及时改正,汉朝很可能向秦朝一样,很快灭亡。
唐玄宗李隆基,晚年怠政,宠爱杨贵妃,把精力都用在谈情说爱上了,把工作交给奸臣李林甫、杨国忠,朝政乱了。他还重用安禄山,导致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大唐从此开始衰落。国政乱了,战争来了,老百姓日子也就苦了。这罪责当然是唐玄宗造成的。
唐太宗的昏庸对当世有影响,影响不大,对后世没影响;汉武帝昏庸对当世有影响,影响较大,因及时改正,对后世没影响;唐玄宗昏庸对当世有影响,影响很大,对后世影响也大。
我是豫有得,欢迎加关注互动讨论!
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三位帝王在晚年谁罪过最大?
一场安史之乱,就足够让唐玄宗晚年的罪过比汉武帝和唐太宗更大了。
人无完人,再伟大的帝王,都会有犯错的时候,而区别在于所犯的错误大小。
在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三人当中,唐玄宗晚年所犯下的错误无疑是最大的。
汉武帝尚且能够认清自己的错误,稳定国内局势。晚年的汉武帝迷信鬼神之说,追求长生不老,最终引发了巫蛊之乱。这场动乱最终导致太子刘据的冤死,众多功臣之后被株连,一度给大汉王朝造成的不小的震荡。不过汉武帝能够认清自己错误的地方,很果决的斩杀那些方士,还是成功的稳定了国内局势。
唐太宗并无大的错误。唐太宗晚年有什么罪过?这点我很是疑惑。要说承乾太子叛乱吧,尚处于萌芽时期就被唐太宗发现并扑灭了。要说武则天吧,在唐太宗时期,武则天只是后宫中妃子之一,并没有什么实权。要说迷信长生不老吧,坊间传闻唐太宗是服用印度僧人的丹药过量而亡,可这是人家自己的爱好啊,并没有给国内局势带来什么影响。所以在唐太宗的晚年,并没有什么错误的决策能产生可以与汉武帝及唐玄宗晚年作为对比。
唐玄宗晚年过于自信,最终在他的纵容之下,唐王朝由盛转衰。回顾大唐三百年,由盛转衰的时间节点就在唐玄宗时期。在开创了开元盛世后,唐玄宗逐渐的沉溺于奢靡当中。由于国力的强大,局势长期稳定,他开始满足,追求享乐,不再推行节俭之风,也不再励精图治的钻研治国良策,开始疏远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反而亲近那些阿谀奉承之人。信任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对安禄山委以重任,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千秋功业毁于一旦。
在我看来,唐玄宗对安禄山等人的纵容,最终到是唐王朝走向崩溃,是他最大的罪过。与他相比,汉武帝晚年引发的巫蛊之乱只能算是小儿科,而唐太宗并无大的过错。所以说,在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三人当中,唐玄宗晚年的罪过是最大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