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上的“十三爷”怡亲王允祥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侠王”的名号当之无愧吗?

胤祥的“侠王”称号,不是历史记载,出自文学作品。真实的胤祥是个文质彬彬的读书人,也没有过从军的经历,所以,跟“侠王”有点远。如果说胤祥很有担当,有责任感,是比较恰当的,总归跟“侠”字难以沾边。

在胤祥身上,其实有一个不解的历史谜团,破解这个谜团,对了解真实的胤祥帮助很大。这个谜团就是,曾经被康熙宠爱的胤祥,为何一夜失宠?

祸连太子,一夜失宠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大清帝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大事:皇太子胤礽被康熙皇帝废除太子之位,并被圈禁宗人府。随着皇太子被废事件的发酵,相继有大阿哥胤褆、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等先后被圈禁,一时间,爱新觉罗家族,乃至整个大清帝国都笼罩在一片惶惶不安之中。

一年后,阿哥们除了大阿哥胤褆外,都陆续被释放,胤礽也被再次复立为太子。一年前的不快似乎都过去了,但实际上,让康熙皇帝晚年心力憔悴的“九子夺嫡”才刚拉开序幕。

关于这段精彩的清宫戏,现代影视作品多如牛毛,真真假假,史实难辨,不是本文的重点。这段历史中有一个很容易被大家忽视的故事,十三阿哥胤祥由最受康熙宠爱的皇子,一夜之间失宠,终其一生再也没受到父亲疼爱。甚至有资料说,他竟然一直被被囚禁到康熙驾崩,十几年就没见过父皇的面!

曾经的宠爱

爱新觉罗•胤祥的母亲是章佳氏,康熙帝的敏妃。敏妃生前深受康熙皇帝宠爱,胤祥自幼就表现得才华横溢,不但书读得好,绘画书法也属上层。康熙皇帝曾经有一次让众大臣专门来赏析胤祥和胤禛兄弟俩的书法作品,众人环视“皆钦服”。作为满清皇室,胤祥还继承了祖辈尚武的习俗,弓马骑射一流,是个难得的文武全才。

不光如此,胤祥是诸皇子德行最高洁的一位,他笃守读书人的“温良恭俭让”。史书上有一则体现胤祥孝心的小故事:有一次康熙接见诸皇子,那是他还很小,挤在众阿哥中怎么也靠近不了父皇,连看都费劲。康熙走后,满心遗憾的他趴在地上,使劲嗅父亲留下的脚印。

胤祥还具备高超的政务能力,雍正即位后,他为皇兄毕生操劳,成为雍正最得力的助手。雍正就评价胤祥:“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数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视胤祥为肱股之臣。

总之,胤祥是康熙皇帝诸皇子中才学、人品、能力最出众的一个。因此他深得康熙皇帝喜爱,自胤祥12岁起,康熙皇帝每一次出行都比带他随行,这是任何一位皇子都无法得到的恩宠。八阿哥的老师曾经就说过:十三阿哥深得宠信,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可是,康熙四十七年的废太子案,被父皇捧在手心里的胤祥,竟然突然被圈禁,而且此后再也没有得到过父亲的宠爱。胤祥被圈禁了多长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有的说一年,有的说四五年,还有的说一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后,整整十四年!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使康熙对最宠爱的儿子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又为什么,康熙帝终其一生,都再也没有对他回心转意?遗憾的是历史并未做任何交代,随着失宠,胤祥这十几年仿佛失踪了似的,直到他四哥即位,他才再次出现人们的视野中。

失宠之谜

关于这段历史,在二月河的《雍正王朝》里表述的理由是,有一次胤祥因为兄弟相煎,愤慨之下说了句“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句话激怒了康熙皇帝,从而导致他的悲剧命运。情节虽然安排的非常合理,但不是正史,康熙连儿子们无所不用其极的卑劣手段都忍了,还不允许胤祥发自内心的一句牢骚话?更不会因为一句话,囚禁最喜欢的儿子这么多年。

首先要排除胤祥做了有违道德的事这种可能性,在诸皇子中,胤祥的道德水准无可指摘。也要排除胤祥个人角逐太子之位的可能性,即便后来他出现九子夺嫡中,他保的是四哥胤禛,不是他自己。除此而外,还有三种可能性存在。

一、胤祥替人背了黑锅

替谁背黑锅呢?极有可能是太子胤礽或四阿哥胤禛。按照胤祥的品行,为了保护太子或四哥,牺牲自己,这样的事情他是可以做得出来的。笔者猜想,很有可能太子眼看就要身遭大难,胤祥或主动或被动地替太子承担了某些罪责,也许这些罪责也涉及到了胤禛。而这些罪名性质还比较严重,使康熙对胤祥的人品产生了怀疑。

二、胤祥被他人陷害

在九子夺嫡过程中,康熙的儿子们相互倾轧已经到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就差刀兵相向。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大阿哥胤褆为了搞垮太子,使用巫蛊之术。三阿哥得知情况后,又悄悄向康熙告密。手段卑劣得令当父亲的康熙恨不得抽自己耳光。

在这种情况下,胤祥被人陷害是有可能的,毕竟他太得康熙宠爱了。那么会是谁对胤祥下手呢?从史料中还是可以找到一点蛛丝马迹的,这个人很可能就是三阿哥胤祉。胤祉在夺嫡过程中势力最单薄,基本就是外朝的几位文臣。他本来是没有力量,也不应该生出野心参与夺嫡。但可能觉得自己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得到康熙赏识,觉得自己还是有机会的。这个胤祉参与夺嫡的手段有点让人不齿,告密是他绝招。恐怕他不知道,他以告密的方式搞臭兄弟们,也不可避免地给自己留下不光彩的印迹。

胤祉身上除了告密的污点,还有“违礼不孝”的劣迹,在胤祥母亲敏妃丧气期间,他违礼剃发,为此被康熙夺爵惩处。十六阿哥胤禄评价他的三哥是:乖张不孝,父恶子顽,心怀嫉忌。胤祥去世后,胤祉表现得非常出格,他参加丧礼迟到,又提前离场,因此被雍正削爵禁锢。

可见胤祉跟胤祥一直不对付,这个嫉妒心极强的伪君子,极有可能因为敏妃丧期自己的不检点,受到惩罚后而对胤祥产生报复心理。

三、康熙为了保护胤祥

这个说法显得有点残酷,但逻辑上说得通。笔者曾经看多一个孩子的作文,题目叫《残酷的爱》,大意是说他从小沐浴母爱,突然有一天母亲性情大变,每天变着法子折磨虐待自己。由此儿子幼小的心灵对母亲只有一个“恨”字。不久母亲去世了,父亲给他找了一个后妈,后妈很爱他,让他体味到了缺失已久的母爱。直到很久以后,父亲拿出了母亲临终前留下的一份遗书,他才明白当初母亲的行为。原来母亲发现自己得了绝症,她担心饱受溺爱的儿子将来接受不了后妈,所以在剩余的岁月里,故意把自己扮演成“毒妈”。

康熙会不会也是一位对儿子爱得如此深切的父亲呢?有这种可能。暮年的康熙看清了儿子们的嘴脸,他担心他最爱的儿子会成为夺嫡的牺牲品,为了保护胤祥,他狠心把胤祥打入“冷宫”,以此换得兄弟们对他的忽略。

《雍正王朝》的说法是胤祥性格过于直率,康熙怕他连累心目中的储君胤禛,圈禁胤祥是为了保护胤禛。不过,从胤祥的行事风格来讲,他显然不是行事草率的人,二月河先生的说法,是基于小说的表现形式,是对人物的二次塑造,不能当真。

当然,关于“侠王”一说,也不必较真。

所幸的是,雍正即位后,胤祥很受皇帝信任,成为他四哥非常得力的助手,后人以“棠棣情深”来夸赞他兄弟二人。胤祥得到了他一生中别人最难以企及的两大荣誉,一是被赐“铁帽子王”,二是恢复本名“胤祥”,不必避皇帝讳(其他兄弟一律改“胤”为“允”)。

真实历史上的“十三爷”怡亲王允祥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侠王”的名号当之无愧吗?

拜知名作家高阳和二月河所赐,十三爷胤祥被塑造成了一代侠王,又经过当年大热的《雍正王朝》、《李卫当官》、《步步惊心》等电视剧的刻画,胤祥的侠王之名算是深深的刻在了观众的脑海之中。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十三阿哥胤祥在康熙晚期是很不受待见的。

早年的胤祥,处境还可以。康熙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六次南巡,胤祥就随行过四次。可以这么说,康熙对胤祥寄予了厚望,把他当做太子胤礽的肱骨重臣在培养。在当时的政坛上,年轻的胤祥意气风发,前途看似无限。但谁也没想到,危机突然降临。

康熙四十七年,胤祥和大阿哥,太子一同随康熙出塞。因为帐殿夜警等事,导致太子胤礽被废。从一废的处理结果来看,大阿哥被终生圈禁,皇太子被废,十三阿哥终康熙朝失宠。这三位阿哥都被卷进了这场政治事件。

回到京城后,因为太子胤礽被废,导致众皇子面对储君之位蠢蠢欲动。康熙不得不对皇子强势打压。除了老大和老十三之外,八阿哥也被严重警告,九阿哥挨了一顿臭骂,十四阿哥被打个半死。令人吊诡的是,康熙后来复立了太子胤礽,同时给十四阿哥以上的成年皇子一一封赏爵位,四阿哥因为曾为太子奏事,不但封为亲王,还获得了康熙帝的夸奖。

但是,这次封赏却将大阿哥和十三阿哥被排除在外。不封老大很正常,谁让他尽干没脑子的事呢?但是不封十三阿哥就很让人奇怪了。迄今为止都是个迷……

不仅如此,在这次封赏后。康熙帝在写给三阿哥胤祉和十四阿哥胤祯的联名奏折上,曾批语道:

胤祥乃不大勤学忠孝之人,尔等若放任之,必在一处遇着他,不可不防。

老皇帝对胤祥很失望。从此之后,胤祥再无一次出现在康熙扈从名单中,再无陪伴康熙出巡记录。康熙后来的几次封爵,也都跟胤祥没有关系。导致胤祥终康熙一朝,都只是个光头阿哥,什么爵位也没有。康熙六十大寿时,众皇子人人有赏,还是没胤祥的份。胤祥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康熙对他的所有宠爱……

康熙为什么这么对胤祥,史书上并没有相关的记载。由于他的遭遇实在他具有戏剧性了。于是小说家和文学家的阴谋论也随之产生。坊间纷纷猜测,胤祥应该是犯了什么大错,才惹恼了康熙,因此失宠。

小说家在《雍正王朝》中杜撰出了所谓的“十年圈禁”的说法,说胤祥不在正史中出现,是因为被康熙圈禁了十年。

阴谋论者则将胤祥的失宠和四阿哥胤禛关联在一起。说当年康熙也准备将雍正圈禁,十三阿哥挺身而出,顶下了全部罪名,保得四阿哥无事。

以上都是小说家和阴谋论者的说辞,历史上是不是如此,还有待研究,但是肯定不是以上两种戏说。

据某些历史学者的研究,胤祥当时病了,他的右腿上生了一块白疮。这疮非常奇怪,用了各种办法都医不好,不能如正常人一样行走。因此,胤详便不再陪同康熙出巡,也就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之外。

胤祥虽然接近隐形,但他却没有放弃争储的希望。他定期给康熙上请安奏折,希望得到康熙的关注。同时,他也在积极的经营自己的小势力,拉拢众人,收买人心。但是越来越差的身体让胤祥清楚地意识到,储君之位是不会交给一个身体有残疾的人的。于是,胤祥便转而支持四阿哥,和胤禛来往密切,成为了铁杆的四爷党。

雍正继位后,胤祥一扫此前低调,迎来他的人生最高峰。雍正将他这个没有任何爵位的光头阿哥,连跳数级直接晋升成为了怡亲王。在政坛上,他也从原来的闲杂人等,一跃成为四大总理事务大臣之一。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光头阿哥,迅速成为了当时政坛上炙手可热的实权人物。

至于胤祥到底是不是侠王,我觉得用雍正评给他的谥号“贤”,更合适一点。毕竟电视剧里面的胤祥,太过于戏剧化。而历史上的胤祥,却是雍正改革的坚定拥护者。在当时能敢于站在雍正一边,对天下的读书人和官绅开战,这也是需要勇气的。

另外再说两点

其一、胤祥并没有领兵征战的经历

十三阿哥的定为,是偏文官的。虽然他的骑射本事也很不错,但是没有带过兵,反倒是雍正带过兵。康熙二征讨噶尔丹时,雍正随康熙出征,掌管正红旗大营,虽然没有参加战斗,但也算上前线了。胤祥则没有经历。

其二、胤祥的生母地位非常的低贱

小说《康熙大帝》中,胤祥的生母是喀尔喀大汗的公主,电视剧《雍正王朝》中也说他的外公是喀尔喀蒙古大汗。其实,胤祥的生母章佳氏是满洲镶黄旗的包衣奴才,出身于一个普通的满族中级军官之家,家族并无背景。

在看重出身的满人社会,胤祥的母亲章佳氏地位并不高,入宫时仅为最低贱的庶妃。胤祥十一岁时,章佳氏病逝,死前没有得到任何的封号,死后也只是象征性的追封她为敏妃。胤祥娘家的地位之低,跟八阿哥有的一拼。

真实历史上的“十三爷”怡亲王允祥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侠王”的名号当之无愧吗?

“侠王”是《雍正王朝》里给他塑造的。不过,真实的胤祥,其实也当得起这个“侠王”的称号。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从头聊来。

(胤祥剧照)

历史上的胤祥,在史料上有两段非常清晰的历史,有一段非常模糊的历史。

两段清晰历史中,一段是在康熙第一次废太子胤礽之前(也就是康熙四十七年前),还有一段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去世雍正上台以后。模糊的历史,则是在康熙第一次废太子到康熙去世之间。

在康熙第一次废太子之前,康熙对胤祥非常喜爱和重视。胤祥是一个文武全才,康熙经常表扬他。康熙每次出巡,都会带着胤祥,而其他皇子没一个能享受到他这样的待遇。康熙还经常拿政务给他做,他也办得让康熙非常满意。 他受康熙欣赏和重用,甚至引起了其他皇子的注意,认为康熙是想把皇位传给他。

皇八子胤禩的老师何焯在给家人写信的时候,就曾特别提到康熙对胤祥的喜爱和重用,并且隐晦地说,他的前途“不可限量”。

另一段清晰的历史是在雍正上台后,雍正对他非常器重,封他为和硕怡亲王,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大事小事都会让他做。直到雍正七年胤祥去世。

联想到雍正上台后,严厉打击了曾与他争位的胤禩、胤禵、胤禔等人,可以说,除了胤祥外,他的兄弟们无一遗漏的都遭到雍正或轻或重的处罚。雍正对胤祥的优待,是让人瞠目结舌的。

(胤禛剧照)

胤祥不清晰的那段历史,就是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以后。胤礽第一次被废以后不久,很多皇子都遭到了处罚,原因在于他们互相攻击,争夺皇储之位。

康熙废太子的目的,并不是要把太子拿出来重新选,是要给太子一点惩罚后,再把他提起来。可是其他皇子却为此,争得不亦乐乎。因此,康熙对凡是争位的,或者帮助别人争位的皇子,都给予了或轻或重的圈禁等处罚。其中,胤祥也在康熙四十七年到康熙四十八年,被圈禁了很短的一段时间。

但是圈禁了这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康熙对胤祥的印象就彻底变了,从此外出巡查,再也没有带过他。康熙对其他皇子都有封赏,包括那些争储的皇子,可是却胤祥则一直不再封赏。

而且据史料记载,康熙还说出了非常严厉的话:“胤祥乃不大勤学忠孝之人,尔等若让任之,必在一处遇着他,不可不防。” 这段话说得很严重,不勤不学不忠不孝,而且让兄弟们互相防他,这是把他当“敌人”一样看待的。他究竟犯了什么错误呢?

奇怪的是,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原因。只说他受废太子事件的波及,并没有具体说明是受什么波及。

所谓“波及”,大约也就是自己争夺储位,或者是结成团伙帮别人争夺储位。

自己争夺储位可能性是不大的,他要是争过储位,历史上肯定有记载。唯一的可能就是帮别人争。他帮谁争呢?

一开始本来是皇长子胤禔和太子胤礽争。接着胤禔退出,皇八子胤禩和太子胤礽争。当时胤禛是站在太子这边的。胤禛因为站在太子这一边,所以没有受到康熙的惩罚。从后来胤祥深受胤禛重视可以看出,胤祥绝对不可能站在胤禩那边。那么他究竟站在哪一边了?

(康熙画像)

我觉得很可能他是站在胤禛那边。也就是说,胤禛力挺太子胤礽,而胤祥则推荐胤禛,这样的话,胤禛在康熙皇帝那里,就会得到极好的印象。

不过,虽然胤禛在康熙皇帝那里得到了极好的印象,但康熙皇帝对胤祥的印象就会极为恶劣。本来皇子们互相争夺储位,已经够让康熙皇帝烦恼的了。现在胤祥又起来凑热闹,而且胤禛本来自己还没有那个意思,所以在康熙皇帝看来,胤祥简直是在搅浑水。

所以康熙皇帝对胤祥的态度前后变化,才会那么大。

这也可以解释雍正上台以后,为什么对胤祥那么好,那么重用他的原因。

有人说,这事儿为什么在历史上没有记载呢?大约应该是雍正上台以后,对史料进行了一些清冼吧。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称胤祥是“侠王”,也是说得过去。

(参考资料:《清史稿》)

真实历史上的“十三爷”怡亲王允祥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侠王”的名号当之无愧吗?

历史上,十三爷胤祥之所以被人称之为“侠王”,最为主要的原因便是十三爷忠肝义胆,牺牲自己保全了雍正,因而得到了雍正极高的赞誉。

在康熙“一废皇太子”之前,十三爷胤祥,是最受康熙宠爱的普通皇子。

自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至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这十年之间,只要康熙离开北京,必将十三爷胤祥带在自己的身边,实际上康熙皇帝这是表明自己宠爱胤祥的同时,也是借助胤祥与太子之间的不和来牵制同行的太子,保全自己的安全。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相伴而来的就是众位皇子为了争夺太子之位而展开的激烈争斗,这些皇子们都希望康熙能够就杀掉太子以绝后患的同时,自己也在努力争取到储君之位。在此期间表现非常活跃的大阿哥胤禔和八阿哥胤禩均遭到了康熙皇帝的严惩。

而此时的胤祥,作为雍正的支持者,也参与到了扳倒太子的行动之中,表现也是非常活跃,最终为康熙察觉,并对胤祥展开了审讯,要胤祥交代其同党,而胤祥此时是守口如瓶,一口咬定事情全部为自己所为,完全是“一人做事一人当”,最终为康熙所记恨,被康熙关在宗人府长达一年的时间。

然而,就是这一年的圈禁时光,成为了胤祥一生重要的转折点,胤祥在圈禁期间大病一场,身体状况是大不如前,同时至此之后,胤祥便不在得到康熙的信任与喜爱,几乎彻底从康熙晚年的政治舞台上消失了。直到康熙去世,雍正登基,胤祥才重新回到政治舞台上。雍正对自己的这位弟弟是非常的感激与钦佩,在登基的第二天就将胤祥册封为和硕怡亲王,胤祥的生母敏妃也被追封为敬敏皇贵妃,足可见雍正对其的重视。

其实试想一下,如果当初胤祥真的供出来自己和雍正是同党,那么雍正必然会遭到康熙严厉的惩处,也将同八阿哥胤禩一样,失去继位的资格,整个“九子夺嫡”的进程和结局也将发生改变,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对于十三爷变得更加有利,所以十三爷这是牺牲了自我,成全了雍正,可谓是真的“侠肝义胆”。

十三爷胤祥一生之中最为高光的时刻出现在雍正朝时期。

胤祥可以说是雍正是最为信任并且最为倚重的兄弟和大臣,雍正与胤祥完全可以堪称“千古兄弟君臣”的榜样。

雍正皇帝亲自评价胤祥为“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而胤祥也用自己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回报雍正。

在署理户部期间,胤祥积极追比欠款,是的国库迅速充盈起来;在与平定罗卜藏丹津及策妄阿拉布坦战事期间,胤祥居中调度,有效的保证的前线的供给;在治理水患、延揽人才、整顿吏治等方面,胤祥都成为了雍正好帮手。

特别是在雍正四年之后,此时的雍正已经先后处死了年羹尧、隆科多、八阿哥胤禩等人,又将康熙朝遗留下来的权臣马齐等人排挤出了核心内阁,使得胤祥逐步成为了仅次于雍正的国家二号领导人,特别是在军机处成立前后,胤祥在协助雍正处理的大部分事务之中都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

所以,雍正在位期间,持续不断的推行新政,使得国家经济发展,吏治得以整饬,政局非常稳定,十三爷胤祥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十三爷胤祥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懂得如何与君向处,懂得进更懂得退。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十三爷可以说非常明白其中的含义,甚至可以说,十三爷已经做到了人臣能做的极致。

有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

雍正陵寝地址的选择是由十三爷负责的,原本他为雍正选择了清东陵地区的九凤朝阳山,但是后来发现这一区域渗水,最终只得放弃,而他进而在河北易县为雍正另择了一块吉地来建设陵寝。

雍正对于十三爷为其选择的陵寝地非常的满意,再加上他与十三爷之间的感情,于是雍正让十三爷也葬入雍正的泰陵地区,但是这遭到了十三爷的极力反对,雍正看到此情此景只好答应了十三爷的请求,但是仍要求其在自己的陵寝附近地区找寻安葬地。最终十三爷找到了距离易县不远的河北涞水地区,将其作为自己的陵寝地,为了担心雍正改变主意,十三爷不惜用“吞土”的方式表明自己的决心,坚决不能同雍正合葬在泰陵,不敢有此僭越之举。雍正知道后是大为感动

雍正八年(1730年),胤祥病故,雍正为其上谥号为“贤”,并评价其“赞襄于密勿之地者,八年有如一日,王之懿德美行,从不欲表著于人,而人亦无从尽知之。”同时下令恢复“胤祥”的本名,使得他成为唯一可以不用避讳雍正的康熙皇子。

真实历史上的“十三爷”怡亲王允祥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侠王”的名号当之无愧吗?

在《清史稿》的记载之中,十三爷允祥是一个忠诚且有才干的人。《清史稿》对于允祥在康熙年间的记载不多,多半记录的是雍正年间允祥的事迹,其中有这样几件事反映了允祥的个性。其一是雍正登基之后命允祥总理户部事务,显见雍正皇帝对允祥的信任和重视,在此期间,允祥还再三推辞雍正皇帝赐予的赏赐,反映了他谨慎忠诚的一面。后允祥又被任命去总理京畿地区的水利,从他的上疏和奏议来看,允祥在这项工作上表现也比较出色,反映了他于处理政事方面的才干。除此之外,雍正皇帝还专门赐了允祥“忠敬诚直勤慎廉明”这八个字,可见允祥在雍正皇帝心中的形象。从这些事迹来看,十三爷允祥应当是一个对国忠诚、办事谨慎且廉明的人。

而关于允祥“侠王”的称号,这一说法最早来自于知名文史作家二月河先生的《雍正王朝》,后来这部著作又经过改编制作成了电视剧,成为经典之作。在原著和电视剧中,十三爷允祥被刻画成了一个敢爱敢恨、恩怨分明、讲义气且重情义的侠义之人,故有了“侠王”这样一个称号。《雍正王朝》这部作品当然有与史实不符或者戏说的成分,因此关于十三爷允祥是否真的做过那么多侠义之举,我们不能仅从这部作品入手去寻找答案,而是应从《清史稿》和《清实录》这些基本史料之中寻找有关十三爷允祥的事迹。正如上文论述的那样,根据《清史稿》的记述,十三爷允祥在处理政务、治理水患乃至军事领域都展示了自己卓越的才能,是一个忠君爱国、谨慎廉洁的人,与雍正皇帝堪称明君贤臣的典范。至于其他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的刻画和描述,则属于在历史基础上加以想象和铺陈的结果,需要我们谨慎对待。

真实历史上的“十三爷”怡亲王允祥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侠王”的名号当之无愧吗?

史书记载,雍正八年,44岁的怡亲王允祥病逝,雍正万分悲痛,在好兄弟去世后的第二天,他亲自到允祥的灵前祭奠,并宣布辍朝三日,自己身着素服一个月,以示对允祥的恩宠。要知道,雍正皇帝亲娘去世的时候,他也没有如此伤心,可见这对兄弟的感情确实不一般。

在影视作品中,允祥有一个“侠王”的美称,指的是他乐于行侠仗义,浑身上下充满正气。历史上的允祥虽然没有那么完美,但在康熙的众多儿子中,他的正直和忠诚确实首屈一指。在九子夺嫡过程中,允祥站在了雍正的一边,也得以在雍正即位后深受重用。

允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母亲是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死后追封),自幼能文能武,书画诗赋、弓马骑射样样精通。而且,允祥拥有在官场上非常吃得开的本领,就是善于交际,在诸皇子、王公大臣中拥有极佳的口碑和人缘。

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皇子,理应受到康熙皇帝的宠爱,事实也正是如此。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允祥第一次跟随康熙皇帝出巡,这年他12岁。在那之后,凡是重大活动,康熙带在身边的几名皇子中,一定会有允祥的身影。

实际上,允祥的母亲出身并不高贵,加上很早就去世了,他能够得到皇帝的宠爱,靠的全是个人本事。不过,允祥似乎对权力不太感兴趣,在其他皇子都忙着结交大臣、互相攻讦的时候,他没有见风使舵,加入到实力强大的某个阵营中,而是主动投靠势单力孤的雍正(当时还是皇四子胤禛)。

原因很简单:允祥年少丧母,在深宫里缺少依靠,雍正性格孤僻急躁,没有什么朋友,却能够主动帮助这个小兄弟读书学习,两人因此结下了深刻的友谊。当允祥长大成人后,为了报答这份兄弟情,便心甘情愿地帮助雍正争夺储位。

由此就能看出,允祥不是一个利益至上的人,他更看重感情,这在勾心斗角的皇室家族,确实非常难得。

康熙皇帝喜欢允祥,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心胸坦荡,为人重感情。但让人意外的是,在太子胤礽第一次遭到废黜后,允祥就从史书中消失了。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因为废太子事件受到牵连的皇子很多,其中大阿哥和八阿哥受到的打击最重,三阿哥、雍正等皇子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分。

但是过了几个月后,除了丧心病狂的大阿哥被永远圈禁之外,包括废太子在内的其他皇子都被释放,官方史书却唯独没有提允祥的去向,此后的10多年时间里,康熙皇帝的身边也很少再看到他的身影。

因此有人认为,在废太子事件中,原本躲在太子保护伞下的雍正同样受到牵连,允祥为了掩护四哥脱险,主动揽下了大部分责任,结果惹恼了康熙皇帝,被圈禁长达十多年,直到雍正即位才被释放。很多影视剧都采用了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没有史料依据,只是后人进行的猜测。

根据清宫档案中零星的记载,大概能够推测一下允祥当时的状态。据记载,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允祥曾经跟随康熙皇帝巡幸五台山;同年夏天,允祥还受命参加蒙古王公的追悼会。由此可见,在太子胤礽复位的那段时间里,允祥和其他皇子一样,都已经得到释放。

但不能否认的是,经过这件事后,允祥就失宠了,以至于康熙皇帝第二次册封皇子的时候,允祥被排除在外,直到康熙皇帝去世,他甚至连贝子爵位都没捞到。即便允祥多么淡泊名利、潇洒豁达,因为这种事情失宠于父皇,心情也不可能好得起来。

也许正因如此,允祥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根据史料记载,允祥“湿素毒结于右腿,膝上起白泡,破后结痂,时流稀脓”。据说这是一种叫鹤膝风的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医治,就会导致关节严重肿大,下半身行动不便,最终毒素凝结,危及生命。

在康熙皇帝和三阿哥等皇子的奏折中,也能发现他对于允祥病情的关切,多次指示派出御医为其诊断。但是当时的医疗水平不够发达,虽然医生尽力医治,但是允祥的病肯定没有痊愈,导致他的身体状况一直不是很好。

雍正即位后,允祥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同时受封为怡亲王。因为允祥政绩十分出色,雍正曾经亲手写了“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个大字,制成一幅匾额送给他。后来西北战局紧张,雍正成立了军机处,允祥成为第一位首席军机大臣,足见雍正皇帝对他的信任和依赖。

尽管如此,允祥却没有一点飞扬跋扈的样子,他始终保持着低调内敛、谦卑恭敬的为人处世风格。雍正皇帝让他在泰陵(雍正陵寝)旁边选一块风水宝地,允祥推辞了;雍正让他随便选一个儿子,将来继承怡亲王的爵位,允祥拒绝了;雍正从大内拿出26万两银子补贴允祥,他不好推辞,最后只收了一半。

在和文武大臣交往的时候,允祥更加小心谨慎,他从不在家里会客,凡事都在军机处或者御前会议商讨。允祥也从不擅自做决定,每次都是和几位大臣拟好章程后,直接交给雍正皇帝审批。

因此,雍正朝前8年时间,允祥是实际上的国家“二把手”,但却没有受到任何猜疑,而且始终备受信赖,这几乎是一个奇迹。可以说,允祥的为臣之道、处事风格堪称职场教科书,在这方面,向来被奉为贤臣楷模的张廷玉也黯然失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