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宋军的采石矶大捷?
采石矶大捷,挫败了金国了精心准备的灭宋军事行动,使大宋延寿一百多年。同时,采石矶大捷又造成了金国的内部政变,完颜亮死于变乱。但谁也没料到,这场强弱分明的战争,竟然由一位从未上过战场的文官改写了历史,而他的上位居然是一件偶发事件。
采石矶大捷的历史背景绍兴议和后,宋金之间度过了十年的和平时期,随着海陵王完颜亮的上台,这个和平再次被打破。
完颜亮为了转移国内对他得位不正的舆论压力,决定对南宋发动军事行动,意图通过吞并大宋,实现其个人政治目的。为了一举灭掉大宋,完颜亮精心筹划了九年时间,将都城迁到了北京,并在开封设立战前指挥中心。同时,他大力扩充兵员,积极筹备战船、军马、武器等装备。
在金国对外战争史上,从来没有哪一次的准备,像这一次这么细致,九年的时长,也显示了完颜亮志在必得的决心。
而此时,大宋对金国人的举动竟然毫无准备。战前的三年内,不断有使者,将金国人的企图汇报给朝廷,宋高宗根本不相信。直到战前一年,知枢密院事叶义问特地跑了一趟金国,带回了确切消息后,满朝这才紧张起来,赶紧布置防御工作。
采石矶大捷的经过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率领六十万大军,分兵四路,从寿春、蔡州、凤翔及海上,同时发动进攻。完颜亮亲率东路人马,御驾亲征。
此时的南宋危机重重,一方面岳飞等抗金名将都不在世了,参加过早年抗金战争的将军,仅剩吴阶的弟弟吴璘,和病得下不了床的刘錡。另外,主战派和主降派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权利争斗,朝廷根本没法,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军事部署上。
果不其然,两军一交接,宋军不战而溃,完颜亮的大军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直接推进到了长江北岸。
面对将领们的逃跑,宋高宗不得已派叶义问,去前线监督。叶义问也胆小如鼠,他不敢去,就派一位叫虞允文的参谋军事,代他去前线。虞允文此时的身份是中书舍人,一位不显山不露水的中低级别文官,想不到历史竟然把他推到了前线。
虞允文到达采石矶战场时,不由吓了一跳。他发现,这里处于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局面,军士们人心惶惶,时刻准备逃散。
原来,原负责人王权因为畏战被撤职,接替他的李显忠还没到任,这一万八千人,从江北一路败退江南,早已经是惊弓之鸟。
虞允文这颗金子等到发光的时刻了,他毅然担当起,临时组织士兵们抗金的重任。在他充满激情的演讲下,士兵们稳定了情绪,并被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虞允文将这些士兵分成五队,一队乘船游弋在江中,两对在江边左右散开,还有两队人马隐匿江边的山林后面,做疑兵和机动。金军的大船到达南岸后,登陆的先头部队,遭到了宋军的顽强抵抗,迟迟不能占领登陆滩头。江中心游弋的船队,乘势拦腰攻击金国人的大船。
金国人明显不大善于水战,很快被宋军搅得阵型大乱,无数大船颠覆。登陆不顺,江心又遭遇伏击,隐匿在山后的部队乘机张旗鼓噪,给人一种大队人马增员的假象。也该虞允文走运,恰巧有一支从光州逃跑的宋军路过这里,虞允文立刻将他们组织起来。这下金国人以为宋军大股增援到了,吓得纷纷后撤。
第二天,完颜亮再次强逼士兵,从杨林渡口进攻,又遭到了宋军的强弩和霹雳炮的打击,再次渡江失败。完颜亮被迫从采石矶撤退,回军扬州,准备改从镇江瓜洲渡过江。
采石矶大捷后,虞允文马不停蹄,前往瓜州增援刘錡。因为采石矶大捷,宋军的气势高涨,金军在瓜州渡接连失利,始终不能过江。
就在僵持阶段,金兵们陆续得知一条消息:国内已经发生政变,金熙宗宣布登基,完颜亮已经被废为庶人。这条消息让金军最后一点气都泄光了。当完颜亮歇斯底里地下达,三天必须渡江,否则全部处斩的命令后,士兵们哗变了,他们直接砍掉了完颜亮。
自此,完颜亮精心准备了九年的灭宋战争,以他命丧江边画上句号。
采石矶大捷的意义因为一个文官的“越位”行动,创造了采石矶大捷的奇迹,让大宋得以延寿。这个看似偶然的军事行动,其实暗含了一个必然性——只要中国人上下一心,没有做不成的事!
大宋的孱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内耗,永远也做不到上下同欲,甚至是相互掣肘,相互拆台。
当虞允文将散兵游勇们,以一个信念捏合在一起后,中华民族精神世界里最伟大的部分,迸发出不可思议的力量,中华文明能绵延几千年,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如何评价宋军的采石矶大捷?
国危思良将,风波亭乱,怒发冲冠,大厦将倾,国之将覆岳飞被冤杀后的南宋朝廷已经再无大将。面对来势汹汹的金帝完颜亮,南宋朝廷竟无人可派,两淮前线全军溃败!
结果在此危急关头,一个叫做虞允文的文弱书生站了出来,督师抗敌,以两万对十五万,大败金军,是为采石矶大捷。金朝因此败而内乱,完颜亮被弑,南宋得以续存!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骇浪与天浮。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采石矶一役,虞允文重挫金军,也让完颜亮丢了性命 ,时任抚州知州的张孝祥作了这首《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其欣喜之情可见一斑。
历史上的采石矶水战,两大阵营是金军跟南宋军,金军一开始是稳占优势的,完颜亮集结了十五万大军,想要一股作气攻进南宋大本营,当时金军的士气之盛,所向披靡,使得南宋军将领很快地败退,一直退到了采石矶。
当时南宋拟派出大将李显忠,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完颜亮根本就没有给南宋喘息的机会,在李显忠还没有到达采石矶之时,大军就已经开始进攻。在这种危急的关头,虞允文挺身而出,以文臣的身份集结了将近两万人的军队出战。
从常理而言,15万与2万,完颜亮与虞允文,南宋在这场水战中是肯定落败的,可是,最终的战果是金军败退,这又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有人会问,这场采石矶水战的胜利,对南宋有何意义呢?又对金国有何意义呢?
首先,此战直接造就了一代柱国名臣的诞生!
虞允文并不是文弱书生,这次打了胜仗直接地让朝堂上的那些人明白一个道理,就算是文臣,如果有才能的话,比那些逃跑的武将强多了。虞允文也因此在南宋朝堂声名鹊起,出将入相,位南宋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终成南宋一代名臣!
那么,对金国又有何意义呢?完颜亮治理之下的金国,内部矛盾本来就不少,现在他的失败,以及他的固执,自然就是引爆了内部矛盾,最终完颜亮被废,性命不保!
南宋因此在与金朝的对抗之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地位,国家得以续存和发展。南宋如果没有拿下此胜的话,就不会有后来的稳定日子了,挫败金军给了南宋掌权者很强的信心。
如何评价宋军的采石矶大捷?
一个书生为宋朝延命百年,讲的是宋金战争中的采石矶大战,儒生虞允文带兵大败金国军队的事。
采石矶大战发生在南宋高宗时期。金国皇帝完颜亮是个有大雄心的人,他想要一统天下,可是没有安定好内部就开始了南侵宋朝。完颜亮命太子留守汴京,自己亲帅三十二路总管兵南下侵宋。战争分三路,西,中,东,我们只讲发生采石矶大战的东路。东路大军由完颜亮亲自统领。南宋负责东路战场的刘锜扼守清河口,意在阻击徒单贞金军的南下,但建康府
池州、真州等地的御前大军都不归其统一指挥。负责淮西战场的建康都统制王权一听完颜亮大军渡淮,就望风披靡,放弃庐州,由和州一带渡过长江。由于王权不战而退,刘锜在淮东也难以孤军撑持,只得退师渡江,驻守镇江。金军实际上已控制两淮,饮马长江。完颜亮得知战船因梁山泊水涸不能沿运河南下,即命金军在长江边赶造战船,督责苛急,将士日夜不能休息。他准备渡江攻下采石矶,为金朝大军渡江夺取桥头堡
宋高宗听到王权败退江南的军报第一个念头就是再次航海避敌。他给陈康伯下了“如敌未退,放散百官'"的手诏,康伯断然焚烧了御批,理由是既不能执行,又不能私留,并苦口劝谏
道:“百官一散,主势即孤。"高宗这才与康伯考虑对策。在康伯的坚決请求下,高宗首先下诏亲征,北上建康。其次,召回主战派领袖张浚,命其判建康府。除了这些姿态外,在军事上也有所调整。一是因刘锜在镇江染病,命李橫权统其军督兵渡江,但李橫孤军渡江仅以身免,金军屯驻瓜洲,依日一苇可航。于是,只得命中路战区的成闵率本部兵马东来取代刘锜,中路再调鄂州都统制吴拱主持。二是将王权召回,以池州都统制李显忠代领其军,中书舍人虞允文以参谋军事的身分前往湖迎接显忠,并犒劳军队。虞允文抵达采石时,王权已去,显忠未来,败兵残将散坐道旁,解鞍束甲而群龙无首。而完颜亮正在对岸临江筑台,筹划渡江。允文即召诸将,勉以忠义,有人对他说:“你只受命犒师,没受命督战。别人坏事,你来顶缸吗?"他斥责道:“危及社稷,岂能退避!“将士都愿死战,于是部署防务准备迎战。
完颜亮亲掣红旗指挥战船渡江,十余艘战船由杨林河口进入长江,两船先抵南岸,因不谙航
路而搁浅。宋军利用水军优势,释放霹雳炮,令金军难以抵挡,并以海鳅船冲撞或拦截敌船,敌舟或溃或沉,不少金兵被杀死在江中,即便强行登陆的数百金兵,也都悉数被歼。战争持续到日暮,金军才退回江北。半夜允文派一部分战船开赴上游,一部分战船到杨林河口阻击。次日,敌船再度企图强行渡江,遭宋方战船夹击,大量船只被烧毁,金军大溃。这就是闻名一时的采石矶之战。
由于虞允文当机立断,组织军民,奋勇抵御贏得了时间,使南宋转危为安,避兔了一次劫难难,采石之战的历史作用确实是不容低估的。宿将刘锜对前往问病的允文说:“朝廷养兵三
十年,一筹莫展,大功倒出自一个儒生,我辈愧死。"这话说明两点:采石矶之战竟由儒生指挥,并获得胜利,都有一种偶然性;而这种侥幸取胜和成名的背后,却是南宋战备的废弛和兵政的腐败。
如何评价宋军的采石矶大捷?
比岳飞打的好,是真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