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大略的刘彻是如何解决外戚干预朝政的问题?

汉武帝时期,外戚干政不算严重,主要是他刚即位期间窦太后干政,及亲政初期王太后干政。这两次解决干政问题的方法完全不一样,显示出了汉武帝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政治手腕。其中某些手段还成了千古之谜,倘若被证实,真的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隐忍——靠时间解决问题

汉武帝即位的时候刚十五岁,少年天子一登基,就在一帮大臣们的怂恿下,准备大刀阔斧,招贤纳士,尊儒改制。不想,他的脚刚迈出半步,就被窦太后一棍子打回去了。

西汉建国,以黄老之学为显学,尤以薄太后、窦太后为甚,对黄老之学非常痴迷,朝中大臣也多是信奉黄老的读书人。汉武帝在与董仲舒对策后,认为儒学更符合他的需要,他想尊儒改制,但遭到了窦太后的当头棒喝。

这时候,年轻的汉武帝意识到,以窦太后为首的政治势力太强大,儒学想取代黄老,根本不具备条件。汉武帝草率的第一步迈得有点大,教训有点惨痛,他的老师王臧赵绾被迫自杀,以平息窦太后的怒火。

在不可为的情况下,少年汉武帝,表现出了超出年龄的成熟与睿智,他主动向窦太后妥协,抛弃新政,沿袭旧制,事事以窦太后的意见为准。这种隐忍的功夫,实在与他的年龄和性格不相符,但他整整隐忍了六年,直到窦太后薨世。

应该说,这个时期的外戚干政,其实就是窦太后完全掌权,窦氏家族因为根基比较浅,人丁也不旺,没有形成政治势力。窦家一共就出了三个侯爷,其中魏其侯窦婴,还是汉武帝的支持者。所以,朝政形势相对比较简单。

不过,汉武帝看似最简单,最被动的解决方式,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到的,他的少年老成,心机与罕见的耐心,都是他成为千古一帝的优良品质。

借势——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窦太后去世,汉武帝亲政了。汉武帝立刻把他隐忍了六年的火,全部泄出,他第一时间清算了窦太后的黄老派。正当他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展开行动时,他发现,新的外戚势力横在他面前:他的母亲王太后及舅舅田蚡一党。

虽然,王太后对朝政的影响力,远远不及窦太后,但她不是孤军奋战,她有强悍的外援——同父弟弟王信和异父弟弟田蚡。尤其是田蚡,在朝中的势力非常强大,已经构建成了一股势力。

所以,汉武帝这个时候面临的困难,其实一点不比窦太后掌权时少。汉武帝当然不甘心,在蛰伏了六年后,还要再慢慢靠倒母亲。这一次,他用了整整四年的时间,终于抓住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将王太后和田蚡一党彻底赶出政治核心圈。

这件事就是,窦婴与田蚡,因为灌夫的案件,相互告御状的事(详情不叙)。在王太后的干预下,窦婴蒙冤入狱,为了自救,他拿出了汉景帝临终前给他的一份遗诏,就是这份遗诏,被汉武帝“玩出了花”,让他成了鹤蚌相争中的那个渔翁。(以下纯属个人分析,没事充分史料。)

汉武帝偷偷毁掉了圣旨的底档,让窦婴手上的遗诏成了伪昭。伪昭的结果就是窦婴必须被处死,窦婴冤死的结果就是,田蚡成为买单的替罪羊。果然,窦婴一死,所有的舆论都指向田蚡,汉武帝借题发挥,一举解除了田蚡丞相的职务,勒令王太后不许插手朝政,田蚡在汉武帝雷霆手段下,被吓得惊惧而死,所表现出来的心机,让人不寒而栗。

至此,一道伪诏,彻底铲除了王氏外戚对他的掣肘,那一年汉武帝才二十五岁,这种高超的政治手腕,成熟得像五十二岁的老手。

集权——铲除皇权威胁

为了根除包括外戚、丞相在内的,对皇权的威胁,汉武帝上下其手,进行了一系列的朝政改革,使大权牢牢把握在他一个人的手中。

比如,他设立内朝官,并以大司马领尚书事,彻底架空丞相。比如他在司法和监察机构外,又设立直接归皇帝指挥的司隶校尉、中都官狱、都船狱等,架空了廷尉、御史台等部门。

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如同给被他铲得光溜溜的土地上,又浇灌了一层厚厚的混凝土,让外戚生长的土壤彻底失效。

汉武帝中期,以卫青为首的卫氏外戚,汉武帝后期,以李广利为首的李氏外戚,实际上都是汉武帝的棋子,从来就没有专权过。

终汉武帝一生,他用隐忍和借势的手段,清除了两代外戚干政,又通过机构设置,彻底消灭了外戚干政的土壤,让自己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独裁的皇帝!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历史有时候很会开玩笑,正是汉武帝创立的内朝官制,却成了子孙后代,外戚干政的保护伞,这恐怕是汉武帝做梦也想不到的事。

雄才大略的刘彻是如何解决外戚干预朝政的问题?

纵观事个汉朝,只有汉武帝对外戚势力施行了有效的制衡。有一句话叫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汉初吕后乱政,外戚势力横行,刘氏宗亲惨遭屠戮。所以,血的教训历历在目,成为了汉武帝心中无法抚平的伤痛。于是在汉武帝的授意下,外戚势力成为了第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

先是卫子夫的姐夫公孙贺,被刺客朱世安告发其子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还让巫师诅咒汉武帝,结果全家被诛。

继而酷吏江充离间太子与武帝的父子关系,诬告太子用巫蛊诅咒汉武帝,太子被逼无奈起兵自卫。最后刘屈氂和李广利想为李夫人之子刘髆谋取太子之位而联手对太子刘据落井下石。

经巫蛊之乱,虽然卫家势力被铲除,但是太子刘据含冤而死,长安城血流成河,十多万无辜者牵连被杀,汉武帝因小失大,事态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

汉武帝主导的这场血雨腥风,还险先造成汉朝江山后继无人,无奈之下,汉武帝只好传位于幼子刘弗陵。为了能让刘弗陵坐稳皇位,汉武帝在弥留之际亲自托孤霍光等四位重臣辅政,为了防止幼帝大权旁落,杜绝外戚壮大,汉武帝还赐死了刘弗陵的生母——年仅二十二岁的钩弋夫人。

所以,尽管汉武帝在位期间有效的制衡了外戚干政,但是也付出了十分惨痛的代价。

雄才大略的刘彻是如何解决外戚干预朝政的问题?

谢邀,汉武帝可没解决外戚干政,他是汉朝最喜欢用外戚的皇帝,没有之一,田蚡、卫青、霍去病、霍光、李广利,汉朝外戚主内朝当大将军,就是始于汉武帝。

汉武帝当皇帝时,政权掌握在窦太后和她的侄子窦婴手里,所以汉武帝肯定是知道外戚的危害的,但是,他当了皇帝后,依然选择外戚主政。

不光是他,汉宣帝也是深受其害,刚继位是霍光专权,铲除了霍光家族后,依然选择外戚主政史家和许家,如史高、许延寿。

后面的汉成帝时的王氏四兄弟(王凤、王音、王商、王根)分别位居要津,掌握朝政,形成“王凤专权,五侯当朝”的局面。

甚至东汉的皇帝基本都用外戚,要知道,他们刚继位时,都是深受外戚的祸害的,好不容易联合宦官夺权,临死前又用外戚辅政。

一直到唐朝,唐太宗、唐中宗、唐玄宗都在用外戚,

汉武帝用卫青为大将军,领内朝尚书台,为决策机构,丞相的外朝为执行机构,后面的两汉的皇帝,都是这么玩的。

所以,你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北宋以前的皇帝喜欢用外戚,是因为外戚相对安全,一般来说,外戚没有根基,也不是起于州郡一步步爬上来的,他们是直接从普通人进入中枢,比如卫青霍去病,汉武帝用他们之前,就是普通人,这样给他们权力后,他们也难以建立自己的圈子。

其次,外戚其实很受士大夫阶级歧视的,比如卫青、霍去病、李广利,就很受司马迁的歧视,他们难以融入士大夫阶级。

但是王凤跟士大夫苟合了,汉成帝就被架空了,王莽后来更是跟士大夫穿一条裤子。

而一旦外戚坐大,除掉他们比较容易,可以联合宦官、可以联合大臣,

如果不用外戚,而用士大夫或者其他贵族,一旦给他们权力,要想把权力收回来,就有点困难了。

汉武帝当然知道用朝臣的危险了,武帝朝的十几个丞相,结局都很不好,为什么?威胁皇权了。

所以汉武帝就把丞相领的外朝官员的决策权剥夺了,而用外戚领内朝,尚书台等秘书为内朝官员,参与决策。

雄才大略的刘彻是如何解决外戚干预朝政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外戚干政这种现象?无非以下几种情况:皇帝昏庸,做甩手掌柜,权力给其他大臣不放心,于是就把它给了依附于皇帝本人存在的妻族;皇帝短命,幼子继位,太后想要掌权,必须依赖娘家人,最后就让自己本家得了势。

但无论怎么算,外戚都算得上是皇权的延伸。当皇权无法发挥作用时,依靠外戚这股势力来制衡朝堂上的其他势力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大部分的外戚,可以说是完全依附于皇权而存在的(吕后、窦太后之流的权力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皇权体现)。一旦没了皇权,外戚也会随之失势。因此,对于属于自己的外戚,皇帝(太后)是能够绝对掌握的,但对于其他大臣就不一定了。就算是篡汉的王莽,在得到绝对权力之前,对待自己的姑姑王政君那也是言听计从,哄得她非常信任自己。

这就是外戚和大臣的最本质区别,重用外戚也是皇帝们用来对抗相权的的一种方式。

为什么东汉几乎每一朝都会有严重的外戚之乱,但下一任皇帝依然会重用新的外戚呢?因为只有靠他们,皇帝才能既手握权力又能做甩手掌柜,同时还不怕他们谋朝篡位,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王莽那么大本事的。

与其说汉武帝在位期间是解决了外戚干预朝政的问题,不如说是在他的统治期间根本没有外戚势力能得以滋生的土壤。作为千古一帝,汉武帝在朝堂之上拥有绝对的掌控力,外戚能干预哪门子的朝政?

以上为个人观点,不足之处欢迎各位指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