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忽必烈杀文天祥是因为文天祥已有投降之心,是这样吗?你怎么看?
题干大概是说,因为文天祥没坚持住自己的臣节,动了偷生投靠的念头,所以忽必烈大失所望,于是就杀了文天祥。要解答这个问题,只需要将文天祥被俘这几年的经历,按时间梳理清楚,就可以得出结论。
文天祥表示出“有投降之心”,是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之后的事,此时南宋已经灭亡。所以文天祥的这个投降,是打了折扣的,他自己提出的条件就是“不事二主”,只做降民不做降臣。因而,忽必烈不大可能因为文天祥有“投降之心”,对他人品产生怀疑,进而杀了他。
文天祥的三次获释机会文天祥被俘,发生在宋景炎三年(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十二月,地点广东潮阳。文天祥被俘后,元朝宰相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写下了那首著名《过零丁洋》,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决心。
至元十六年(1279年)三月,崖山之战结束,陆秀夫背末帝蹈海自杀,宋朝正式灭亡。张弘范再次招降文天祥,文天祥以“不怀二心偷生”拒绝,于是张弘范将他押往京城。
第一次获释机会:
到了京城后,在降臣王积翁等人的劝导下,文天祥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意思是说,国家亡了,我哪有脸事二主,假如有幸得以免死,让我以一个道士身份回到家乡,以后或许有机会,以方外之人给朝廷做做顾问。
王积翁等人据此向忽必烈进言,恳请从了文天祥的要求,让他以道士身份返乡,但遭到一个叫留梦炎的降臣的反对,他说:假如文天祥获释后,又跑到江南召集人马反元,我们这十几个为他求情的置于何地?
这话的分量很重,谁也不敢保证文天祥的话是真心的,很可能就是文天祥的逃生计谋。于是,文天祥失去了第一次被释放的机会。
第二次获释机会:
三年后,忽必烈见文天祥意志坚定,再次提起准备释放文天祥。这次不知道是谁,说起了文天祥当初在江西起兵抗元的事,让忽必烈一下子又犹豫起来,事情又被拖下来。
第三次获释机会:
至元十九年(1282年),中山地区突然冒出个人,自称赵氏皇族,企图举兵富国,还说要救出文天祥。吊诡的是,京城真的出现了一封莫名其妙的书信,“京城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者。”连营救计划都写得清清楚楚。
与此同时,京城还发生了一件大事:权臣阿合马被谋杀!两件事放在一起,让元廷非常紧张,赶紧将赵氏皇族都迁徙北上,当然,嫌疑人文天祥再次失去了被释放的机会。
文天祥的心路历程从以上事件发生的经历来看,崖山之战南宋灭亡前,文天祥的态度非常决绝:以死报国,宁死不屈!
南宋灭亡后一段时间,文天祥心痛不已,当张弘范劝降时,他泪如雨下,但态度依然坚决:不事二主!在被押送去京城的路上,文天祥绝食八天,没死,又开始吃饭,到了京城的第一夜,他静坐了一整夜,这一夜他都在思考。当王积翁来劝降时,文天祥的话,其实已经很清晰表明了他的思考结果:可以做降民,不做降臣!
其实文天祥的这个转变,经历了痛苦的煎熬才说服了自己。作为宋臣,他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该做的都做了,国家亡了,责任不在他,他也没有了可以尽忠的对象。作为普通老百姓,不食元禄,苟且偷生,也算不上德行亏缺。
这就是文天祥能坚守的底线,所以,他坚持做化外之人,不事二主。
忽必烈的态度文天祥的这个底线会让忽必烈鄙视吗?我觉得不会。
文天祥的气节已经非常罕见,他一直做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不光自己身陷囹圄,连妻儿都跟着受辱,始终坚持道德底线,相对于早早投降的大臣们来说,文天祥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忽必烈又有什么理由鄙视他呢?
事实上,直到临行前一刻,忽必烈还是想赦免文天祥,可是就在他左右为难之际,文天祥已经遇难。由此可见,忽必烈对文天祥不仅没有鄙视,反而是充满敬意,只可惜不能为他所用。
假设文天祥变节了,忽必烈会杀了他吗?我觉得也不会。
南宋灭亡,大宋的降臣们充当了先锋,汉奸满天飞,忽必烈杀过谁?又为什么要杀文天祥?即便忽必烈对他们,包括文天祥,心里充满鄙视,在大元天下初定,急需笼络人心的情况下,忽必烈怎么可能罔杀文天祥!
文天祥是宋人心目中最崇高的神,他的投降,对汉民的影响力,忽必烈不可能不清楚。即便忽必烈有一万个不愿意,他也会对文天祥的归降,表示出最热烈的欢迎。
综上所述,文天祥的是,跟他有投降之心毫无关系,忽必烈杀文天祥,只有一个原因:始终无法得到文天祥的心!惜哉!
有人说忽必烈杀文天祥是因为文天祥已有投降之心,是这样吗?你怎么看?
提出这个说法的人简直是歪曲历史,以其达到其别有用心之目的。近年来确有如此所谓专家公开为秦桧翻案,攻击民族英雄岳飞,今天又攻击民族英雄文天祥。人民决不会答应,民族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民族的魂,文天祥壮丽诗篇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将永傳春秋万代!
有人说忽必烈杀文天祥是因为文天祥已有投降之心,是这样吗?你怎么看?
按系统要求,为优质领域认证作答:
寒门出孝子,乱世辩忠奸。
319年的两宋,由于重文轻武的国策,故长期受到北方游猎民族的袭扰和侵犯。
忠
臣良将在宋朝涌现出的最多。狄青、呼延赞、杨家将、岳家军等枚不胜数。文天祥做为南宋末期的大臣,也是最耀眼的一个。
出题题主认为他本欲降元,无奈落个被杀的下场。尽管言论自由,但总不至于到胡言乱语这个份上。若不是往文天祥身上泼脏水,也是一家奇谈,主观臆断。
古人云:仁人志士、忠臣良将,讲的是名节重于生命。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这是历朝忠臣良将的夙愿。
文天祥是在一次兵败被俘,几年间元军多次诱降无果,才于公元1279年(也是南宋灭亡的这一年)押赴北京处斩。押解至零丁洋处,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著作《过零丁洋》。
其中最著名的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被后人称为绝句。在节操大于一切,命且如此,苟且偷生从何谈起。
他和当时杨州守将李庭芝一样,当面对已被俘的皇帝和太后拿出诏书劝李庭芝投降时,元军反问你的朝廷已归顺我们,你还在为谁守城?而李庭芝铮铮铁骨、鏗镪有力的答复:我为大宋百姓守城!
文天祥更是如此,中国人应该记住这一年一一公元1279年,当陆秀夫背着幼帝及十万军民在涯山集体投海殉国,文天祥也在北京英勇就义!
他慷慨激昂和视死如归的悲壮以及舍生取义从容面对生死,值得后人敬仰!
有人说忽必烈杀文天祥是因为文天祥已有投降之心,是这样吗?你怎么看?
有人说忽必烈杀文天祥是因为文天祥已有投降之心,是这样吗?你怎么看?
说到文天祥,想必小学生也都知道他的故事。他舍身取义,忠贞为国的行为同样激励了很多革命者。关于他的就义原因,很多人认为忽必烈杀了他,是因为文天祥想要投降。但是就我看来,这其中的原因很多,并不单单是投降一点造成的。
首先,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个丞相,但是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他挑起将军的职责,保卫家国。在打仗的时候,他被忽必烈抓住之后,忽必烈十分欣赏文天祥,希望他能够为蒙古效力。其实忽必烈很聪明,他知道蒙古人善战,反而对于管理不精通,他打下偌大的国家,如果没有管理人才的话,迟早也会崩塌,所以他希望文天祥能够继续做丞相一职。
不过文天祥是一个有气节的人,哪怕是南宋皇帝都投降了,他也不愿意投降。于是忽必烈软硬兼施,动过刑罚,也用美女高官厚禄诱惑过,但文天祥就是油盐不进。后来,文天祥甚至开始求死,就在忽必烈准备放弃劝降他的时候,文天祥竟然同意了。他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先做道士,再来为忽必烈效劳。忽必烈十分开心,甚至有些意外他的决定。
其实忽必烈喜欢文天祥,不仅仅是因为他有才华,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忠心。那时候战乱,很多人还没有动刑呢,就投降了,像文天祥这样的人着实少见。不过后来文天祥的死,也和一个人有关系,此人曾经也是南宋的一个官员,他对忽必烈讲,文天祥是诈降,准备去南方聚众造反的。不过留梦炎也并没有好下场,他的后人也都因为他的做法而无缘科举考试。
忽必烈之前使用了各种办法,文天祥都没有投降,也没有说过一句服软的话,而如今文天祥主动受降,还提出做道士,这些做法的确有蹊跷,忽必烈对他有怀疑也正常。文天祥可以说是南宋的旗帜,有他在的话,南宋的臣民或许还会被他领导去反抗元朝,这无疑是最大的隐患。所以最终文天祥还是被忽必烈杀死了。
但也有说法,文天祥是主动让忽必烈杀死的。文天祥也看透了南宋,当南宋灭亡的时候,他想要挽救国家,单凭自己一个人的希冀,是不行的,这样下去,只能让更多的人白白牺牲。因为他也知道自己是南宋臣民的希望,如果他不死的话,那么这些无辜的百姓都会前赴后继的来复国。连帝王自己都投降了,臣民们做的这些举动无异于是白白牺牲。所以当文天祥求死的时候,忽必烈就成全了他,同样也是为自己减少麻烦。
所以通过各种事情的分析,我认为文天祥的死,其实与他投降并没有关系,他的死是为民族大义,是令人钦佩的。当年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时候,像文天祥一样为民族而死的英雄太多了,他们都是中国的骄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有人说忽必烈杀文天祥是因为文天祥已有投降之心,是这样吗?你怎么看?
忽比烈做为成吉思汗后的又一个元朝有作为的皇帝无疑是顶天立地,盖世英雄。在他任期内无疑是元朝最辉煌的时期,那时期蒙古民族血性爆棚,武功卓越,纵横驰骋,横扫亚欧不但完成成吉思汉未竟的事业,统一中国,而且向外开疆拓土,威名远扬!忽比烈不但是蒙古民族的英雄,更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忽比烈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政绩,这和他重视汉臣,崇尚汉文化分不开的。在他的账下有许多汉族臣子,他重视他们,并委以重任,用他们来征服汉人,达到以汉治汉的目的,正是因为如此,他特别渴望汉族英雄,敬重他们收笼他们。文天祥正是这种他渴望的英雄,正因为如此当文天祥被俘后,他三番五次地派投降的汉臣去劝降文天祥,软硬兼施,黄金美女,功名利禄,红罗卜加大棒,然而尽管他绞尽脑汁,颇费心机地劝降文天祥,而文天降就是软硬不吃,不肯投降,而且视死如归的文天祥不但不为所动而且写下了励志的《过零丁洋》,看到这首诗,忽比烈简直是感慨万端了,恨自已为什么不能将这样的英雄纳入麾下,也遗憾如此忠烈之士终不能为已所用。然而做为抗元力量的主心骨,核心人物,文天祥的号召力,影响力特强,既然不能为已所用,但也不能放虎归山,因而令忽比烈万分纠结,最后再确认文天祥实在不愿归降的情况下,他决定成全他,使他为大宋效忠。
文天祥死后,其家人也得到了忽比烈的善待,可见忽比烈从内心里还是特别祟重文天祥这种忠心不二,为了自已祖国民族而宁死不屈的性格,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所以我们说文天祥并无投降之心,忽比烈杀文天祥是忌胆他的人格魁力,他的抗元决心,也是为了成全他的忠义名节!
有人说忽必烈杀文天祥是因为文天祥已有投降之心,是这样吗?你怎么看?
谢邀。不大了解这段历史,只知文是民族英雄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