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后宫干政”为何两汉最多?

两汉政治有三大特色:一是宦官当权(西汉主要是汉元帝时期);二是儒生政治(到东汉演变成豪门世族);三是外戚政治。题干所说的“后宫干政”就是外戚政治的具体表现形式,之所以出现外戚政治,跟西汉建国初期的政治形态及汉武帝的创举有关系。

吕后称制,是西汉外戚政治的开端

高祖刘邦驾崩后,汉惠帝柔弱,朝中大权由母亲吕雉掌握,汉惠帝驾崩后,吕后更是独揽朝政十余年。自吕后称制开始,后族吕氏子弟封王封侯,占据汉帝国核心要职,由此开启了西汉外戚政治的源头。

汉文帝登基后,虽然恪守了高祖“非刘氏不王”的盟誓,但按照吕后留下的旧例,封舅舅薄昭为侯。此后,新皇登基,给外家封侯成了惯例,破了刘邦的“非功不侯”的祖训。

汉景帝登基后,窦家因为窦太后的缘故,家族势力扩张迅速,诸窦子弟位列九卿者众多。汉武帝即位后,窦太后事实上架空了年轻的汉武帝,依靠诸窦子弟及亲信掌控了朝政。

由此可见,汉朝外戚政治,自建国初开始,由吕氏、薄氏、窦氏三个外戚,逐步搭建完成,并形成惯例。

内朝官制,让外戚政治有了“制度性”的保障

内朝官是汉武帝的发明创造,本来是汉武帝用于制约相权的手段。他用一些未入仕或刚入仕的年轻人充当内朝官,这些年轻人大多很有才学,可以充当汉武帝的决策参谋。汉武帝让他们帮自己做决策参谋,把丞相排除在决策层以外,决策下达后,交由丞相等外朝官执行,让外朝官成了具体办事的执行人员。

如此一来,汉武帝独揽大权。内朝官除了博士弟子,还有很大一部分勋臣子弟和外戚子弟。这些人虽然官职低微,但却处于决策层中心,作用很大。这些内朝官一般会被授予侍中、常侍、博士等加官,尚书台就是具体负责内朝官政务的秘书处,“领尚书事”的内朝官慢慢成为内朝官的一把手。

后来,内朝官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是内朝官由参谋机构演变成决策机构,二是外戚占据内朝官领导地位,领尚书事由外戚担任成为常态。

卫青就是以侍中身份参与内朝政务决策,后来他被授予大司马之职,到汉武帝临终前,以霍光为大司马领尚书事。这种以大司马领尚书事(大司马是外朝官的三公之一,领尚书事是内朝官首领),成为帝国除皇帝以外的最高长官的格局成型了。

至此,外戚借由“内朝官制”,名正言顺地成为汉帝国首席执政大臣,并完全掌握朝政。

外戚政治与宦官、儒生之间斗争

外戚政治之所以如此强大,也不光靠老祖宗的成法,这中间也经历了与宦官政治、儒生政治之间的斗争与妥协。

比如,汉元帝时期就是西汉唯一一个宦官当权的时代,主要的政治斗争表现为宦官与儒生之间斗争,外戚不大受汉元帝信任,充当了宦官的工具。

汉成帝吸取父亲的教训,重拾外戚政治。这个其实不难理解,本来西汉就是一个“以孝治天下”的王朝,人的天性亲近亲属,这就是外戚政治的人性之根。

有人说,西汉末年就是儒生政治与外戚政治的合流,我不大同意这个说法,其实当时儒生和外戚之间的关系,还是以对立为主,直到王莽秉政期间,才有所改善。

到了东汉,无论宦官和世族多么强大,外戚政治的根,已经深入帝国骨髓,颠簸不破。

历史上“后宫干政”为何两汉最多?

因为两汉时期女性的地位比较高这是一个关键原因。

很多人都以为在我国古代女性地位最高的是唐朝,但其实不然,唐朝女性虽然在服装上面比较开放,但这反映的大多是唐朝开放的、包容的一种面貌。而女性地位高主要是在汉朝,那时候强烈的男女尊卑还没有强化,所以才有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一代歌姬卫子夫成贤后、才会有女子可以多次嫁人的状况。

其次,便是当时子弱母强,皇帝继位大多年幼,母亲便掌了实权。

历史上“后宫干政”为何两汉最多?

后宫之所以能够干政,就在于势大!后宫的权力可以凌驾于皇权之上,那就必然会出现后宫干政的情况。那为什么两汉最多后宫干政的情况呢?那是因为汉代的制度和汉代权力掌握者构成导致的。

前提条件

汉代是刘邦建立的,刘邦发家前就相当于是一个平民,不是什么世家大族出身;更别说是有任何背景的。所以跟他起事的差不多也是同类人,但到了刘邦功成名就,汉朝建立,要想统治那就得获得统治阶层的支持。刘邦这一类打天下的算统治阶层的一部分,但还有许多世家大族他们也是做为统治阶层存在的,刘邦要想坐稳江山那必须得拉拢。而拉拢的手段不仅仅是封侯赏爵,还有的就是宗族联姻,以此来稳固关系。

所以这就导致了后宫里除了皇帝有权,后宫妃嫔也大多都有背景,这就为后宫有实力干政提供了前提条件。

必要条件

后宫背后靠有势力,话语权才能强起来。但如果皇帝本来正值壮年,后宫也不可能翻起太大的浪花,不至于临朝干政。所以可以发现两汉后宫干政的情况多是出现于皇帝更替的时候,而且是继位皇帝年幼的时候。这时候后宫主位的必定是新皇的母亲或是继母皇太后这种的。这时候母壮子弱,是最容易出现后宫干政得逞的情况的。而两汉新皇继位年幼是太多了,尤其是在后期帝国疲惫的情况下,这种局面是家常便饭。

互利互惠

那为什么后宫要干政呢?由权力而来的权利,也必然要积累权利来捍卫自身拥有的权力。后宫做为一个权力聚集很特殊的存在,没人逃得了权力的诱惑,甚至必须要有权力在手,因为这不仅仅是权力争夺也是你死我活的斗争。皇帝宠爱那固然好,但若一朝相弃,又为之奈何?再说不为自己,也应该为自己身后家族子弟所考虑。旧皇殡天,那时改朝换代的大事,不坐稳自己那有可能是家破人亡的故事。后宫要坐大,那就得让自己娘家人坐大,信不过儿子毕竟是外姓人(而且是他们家的天下)自己家人才信得过,这对汉代来说是常有的。一代吕后就是如此。

所以在这些方面两汉是给了很大的空间让后宫的发展空间的。还有就是汉代的制度,尤其是做官方面的。那时候要做官,就只有推荐,举孝廉那种的,没有后来那种的科举制。可这就大大限制了阶层的流动。那世家大族就大部分垄断了统治阶层,出来做官的大多是这些家族子弟了。所以也就导致他们得和后宫合作,因为后宫靠着皇权,而他们靠着后宫的亲权(亲人关系)所以他们是互利互惠的。

到了后来的历代王朝,随着制度的进步和专门对后宫干政的禁制出现,这种情况是逐渐少了的。其实很多主要是因为科举制的出现,统治阶层不只在于世家大族门阀大家,统治阶层出现了很好的流动。因此皇权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不再要紧紧依赖于大家族的联姻了,后宫的权势背景不再大了。而那些子弟也有合理的晋升制度,可以通过科举来出来做官,所以后宫的利用价值又不在了。从此而往,后宫干政的情况是少了很多了,除了后宫真的出现女强人的那种,反正后宫是没有像两汉那样那么容易干政了。

历史上“后宫干政”为何两汉最多?

说是后宫干政其实就是外戚干政。《汉书》记载汉武帝为了杜绝后宫干政,杀了爱妃钩弋夫人以绝后患。西汉的灭亡,也是因为外戚干政,王氏家族长期把持朝政,朝廷上下几乎全是王氏家族的人,最后造成了王莽篡汉。到了东汉,丝毫没有吸取西汉的教训,先后出了窦太后,邓太后,闫太后,梁太后,何太后。几乎把持了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有个干政的太后,必有一个干政的国舅,闫显,梁冀,借助姐姐的势力,在朝堂上作威作福。梁冀就因为小皇帝说他是跋扈将军,他就鸩杀了小皇帝。所以从两汉之后,历代帝王吸取教训,明令后宫不得干政。这样一来,就显得两汉的后宫干政最多了。

历史上“后宫干政”为何两汉最多?

西汉出名的就是吕雉和窦太后。吕雉韩信都能杀,遇到能威胁自己的戚夫人肯定不会手软的。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干预政事也不稀奇了。 西汉以孝治天下,再加上景帝守城之主。对窦太后退让就很能理解了。 东汉刘秀就是靠门阀士族起的家。云台二十八将不是姻亲就是故友,就是一张大网。刘秀要杀功臣触动的利益太大了,只能善待。利益的推动之下,皇后都是在门阀士族里面挑选。皇后有强大的后援,自然容易干政。

历史上“后宫干政”为何两汉最多?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死后,其后呂雉便开始了夺权之路。在群臣的自保下,汉惠帝刘盈死后,吕雉便临朝称制,行使皇帝的权力,她改变刘邦”非刘氏不得为王“的定制,大封诸吕为王,这在实际上已经形成了改朝换代。

司马迁做《史记》将吕后列入本纪,实际上就是承认她是皇帝。若非吕氏诸男没有吕后的政治能力,周勃平叛能否成功还是未知数。

吕氏之后,长期把持朝政的是文帝的皇后窦氏。窦太后和其女馆陶长公主刘嫖权势滔天,甚至可以左右景帝立嗣。

在景帝去世后,升级为太皇太后的窦氏把持朝政,武帝亲自任命的重臣赵绾只因提出“窦氏不应再干涉朝政”,窦氏就迫使武帝罢免了自己任命的丞相和太尉,并把赵绾逼死在狱中。在其母王太后的建议下,武帝采取韬光养晦之计,不再过问政事才得以保全。

武帝时代,儒学兴起。儒生根据夏桀、商纣、周幽王宠爱女色、荒政亡国的事实得出“女色亡国”的结论,甚至把帝王宠妃视为“祸水”。

不过儒家的兴起并没有阻挡住后宫干政之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在元帝病故后,便开始了60年的当政生涯,先后经历了成帝刘骜、哀帝刘欣、平帝刘衍和刘婴五朝,最终由王莽篡汉。后妃得宠一般是凭借色相而非才能,即所谓“女以色进”。这其中有少数极具政治才能的女性,例如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吕后、汉和帝皇后邓绥、武则天、清孝庄太后等人,但更多的女性从未接受过治理国家的教育,加之年纪尚幼便入深宫,对国情民意一无所知,一旦掌握权力很容易带来灾难。另一方面,后妃没有执政合法性,她们又不得不依靠外力干预朝政,一般后宫干政都与外戚干政相连。

尤其东汉政权实际上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而光武帝刘秀不同于其它开国皇帝的是,没有大肆屠杀或者压制开国功臣,反而对他们礼遇有加,功臣们大多能保全性命、待遇和地位。东汉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更成为一种牢固的观念,于是,与皇帝结亲的大多是将相功勋和世代公卿巨族的家庭,他们本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当他们的女儿姐妹甚至姨姑成为后妃特别是皇后或太后时,靠着这种裙带关系,他们会得到更多的恩宠,获得更高的权力和地位。如汉章帝的窦皇后在年仅十岁东汉和帝即位后,尊窦氏为皇太后,窦氏临朝称制。窦太后的兄弟窦宪、窦景、窦笃等人都在朝中任要职。窦家兄弟为所欲为,公报私仇,凡是对他们专权不满的人都被致死。在近五年的时间里,窦太后一直把持朝政,和帝听之任之,是一个傀儡。永元四年(92年),和帝14岁时,与宦官郑众合谋,将窦氏兄弟一网打尽。窦太后被迫归政,临朝称制5年。

另一方面,由于汉朝又确立了皇后的嫡正地位,在皇帝年幼、懦弱、昏庸或皇嗣中断时,皇太后可以监护人的身份监督、选立嗣位人,以至临朝称制。太后临朝称制,其权力与皇帝相等,东汉“临朝者六后”,这种情况下,太后们在选择嗣君时大多“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有些太后为了满足自身的权欲,还废长立幼。

如和帝皇后邓氏,以长子刘胜有痼疾为由不立,而偏立少子刘隆,其生时才百余日,刚立不久就夭折,后又立刘牿,也才12岁,一太后竟两立幼帝,把持朝政达16年之久。

公平的来讲,无论是章帝皇后窦氏、安帝皇后阎姬、顺帝皇后梁妠以及桓帝皇后窦妙都知书达理,其家族外戚并非市井,虽然行事跋扈,处理政事也算及格。但灵帝生母董氏以及皇后何氏出身市井,一贪财一贪权,董太后打开卖官鬻爵的地狱之门,何皇后家族则将士大夫排挤出权力中心,两人的争权夺利加剧了东汉末年动荡的局势,最终导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