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历史上有名的才女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是早在春秋时期的一位才女,那么大家如何看待这位才女呢?

许穆夫人是春秋卫国人,出生在“传奇家族”。她不光是正史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还身体力行,克服重重困难,以一己之力,恢复了已经灭亡的母国。纵观整个中华历史,还没有一个女人能做出如此辉煌的成就!

一、传奇家族

提到许穆夫人,就必须先讲讲她的母亲宣姜。宣姜是齐僖公的女儿,本来是要嫁给卫国太子姬伋为妃,但被太子的父亲卫宣公捷足先登,闯了儿子的洞房,留下了一段被后世讥笑千年的丑闻。

宣姜为了自己的前途,一心怂恿卫宣公,改立自己的儿子公子朔为太子,结果导致太子姬伋惨死。姬朔虽然如愿登上宝座,但无奈众公子不服,造成了卫国几十年的内乱,卫国由此迅速衰败。最后,在齐国的干预下,卫国才回复了平静。

齐襄公在撤兵前,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让宣姜改嫁庶子公子顽!强逼庶母跟庶子结合,实在无厘头,大概是为了逼公子顽死心塌地拥护姬朔吧。但就是这个无厘头的行为,几十年后却产生了令人想不到的奇效,他们的后代成了拯救卫国的英雄。

宣姜嫁给公子顽后,接连生了三子二女,其中许穆夫人就是他们的小女儿。

二、远嫁许国

许穆夫人成年后,各国求亲的人踏破了门槛,诸侯各国都知道宣姜的这个小女儿,不但貌美如花,而且才华出众,擅长写诗。作为诸侯国的公主,婚姻是不能自己做主的,从来都是政治交易的一部分。

许穆夫人深知这一点,她提出,将自己嫁到齐国,理由就是齐国强大,将来可以作为母国的安全保障。但当时的国君卫懿公不这么想,坚持把许穆夫人嫁给了许穆公,许穆夫人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

在许国的这段时间,许穆夫人非常思念故国家园,她写下了很多寄托情思的伟大诗篇,其中《竹竿》、《泉水》、《载驰》等收录于《诗经》,被流传下来,在文学界评价极高。

三、母国遭难

把许穆夫人嫁到许国的国君史称卫懿公,卫懿公与许穆夫人的关系有点复杂。卫懿公叫姬赤,是卫惠公姬伋的儿子,卫宣公的孙子。许穆夫人的父亲公子顽,是姬伋的哥哥,她是卫宣公的孙女,所以,从卫宣公角度论,许穆夫人是卫懿公的妹妹。

但,从宣姜角度论,卫懿公是宣姜的亲孙子,许穆夫人又是宣姜的亲女儿,那么,许穆夫人又是卫懿公的亲姑妈!

实在乱得很。更麻烦的是,许穆夫人的这个侄子兼哥哥,实在是提不起来,他骄奢淫逸,治国无方,把卫国搞得一团糟。本来卫国在卫惠公时期,已经遭受一次劫难,到卫懿公手上,不但没有复苏,又进入新一轮的磨难。

这个卫懿公有个爱好,喜欢养鹤,痴迷到把鹤当祖宗似的奉养。他的鹤被封了各种官衔,还领俸禄,国库不够,就向老百姓加征“鹤税”,相对于他对鹤的优待,他对大臣们吝啬得要命。

有这么一位国君,可以想象卫国的状况。不久北狄看到了机会,乘着卫国一盘散沙,于卫懿公九年,发兵攻打劫掠卫国。卫国的将领们都不愿意为国君卖命,他们说:国君不是有鹤将军吗,让鹤将军跟狄人打仗去吧!

在这种情况下,卫懿公被迫亲临战场,结果一战身死,狄人攻破朝歌,把卫国劫略一空,卫国实际上已经灭亡。

四、孤身救国

卫国灭亡的消息传到许穆夫人耳朵里,她很悲愤,立刻请求许穆公出兵相救。正如当初她判断一样,危难时刻,许国一点忙也帮不上,许穆公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夫人的请求。

困难面前,许穆夫人没有退却,她组织起母国姐妹,带上个人资产,奔赴母国开展复国自救行动。一到卫国,她找到了刚刚被立为新国君的哥哥卫戴公(宣姜与公子顽的次子),兄妹俩发动群众,重建家园。许穆夫人拿出所有资产,组织了四千人的队伍,一面安抚国民,一面整军备战。同时,她派人前往齐国求救。

这些工作说起来容易,对一个女人来说真的不易,连许国都派来大臣,对许穆夫人的抛头露面表示抗议,坚决要求她回到许国。许穆夫人不为所动,她以诗歌形式,再次表达了拯救母国的决心,许国大臣们在她的怒斥下,悻悻而归。

卫戴公去世后,她的三哥(宣姜与公子顽的第三子)卫文公即位,许穆夫人继续协助卫文公重建家园。在他们兄妹的努力下,以齐国为首的各诸侯国被深深感动,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把破碎的卫国从灭亡的边境又拉回来。

这就是许穆夫人,她以及她的两位哥哥,以难以想象的勇气,拯救了祖国,也洗刷了前辈遗留的耻辱!她是一个富有才情的伟大女诗人,一位把祖国从灭亡线上重新拉回的女英雄,一位不畏苦难险阻包含深情的女丈夫!

怎样评价历史上有名的才女许穆夫人?

中国第一个知名的女诗人,是春秋时期卫国的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生卒年不详),是卫宣公的妻子宣姜之女(实为宣姜与宣公庶子顽私通所生),长大后远嫁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公元前660年,翟人伐卫,卫懿公阵亡,卫国遂覆灭。当时,宋桓公率师迎卫国遗民夜渡黄河,卫人于漕邑(今河南省滑县东)拥立戴公为国君。当年戴公卒,文公继位。许穆夫人为戴公、文公之妹。在极短时间内,卫国不但亡国,而且三易其主。许穆夫人忧念故国,遂于僖公元年二三月间归国吊唁,却遭到许国大夫的反对和阻挠,而被中途追回。她内心忧愤不已,遂赋《载驰》诗。关于许穆夫人赋此诗的情况,《左传·闵公二年》有明确记载:

“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师败绩,遂灭卫……许穆夫人赋《载驰》。”《诗序》亦云:“《载驰》,许穆夫人作也。闵其宗国颠覆,自伤不能救也。卫懿公为狄(同翟)人所灭,国人分散,露于漕邑。许穆夫人闵卫之亡,伤许之小,力不能救,思归唁其兄,又义不得,故赋是诗也。”

由此可知,《载驰》一诗确为许穆夫人所作。

《载驰》 一诗见于《诗经·国风·鄘风》,共四章:首章六句,二章八句,三章六句,四章八句。诗中抒写诗人想快马加鞭赶到漕邑吊唁,并希望设法向大国求援,但却遭到许国大夫追拦劝阻;她向许国大夫致答词,让他们不要干涉自己,应让自己尽心意而为,表示了与祖国人民共赴国难的决心,并坚信自己所作所为是正确的。全诗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念故国,想向大国求助而受阻的悲愤心情,表现了诗人对故国命运的关切以及她的远见卓识。

《载驰》之外,另有《泉水》《竹竿》二诗,亦应为许穆夫人所作。对此,魏源在其《古诗微》卷八《邶鄘卫问答》中曾有明晰的分析。《泉水》《竹竿》二诗都抒写了许穆夫人思归故国而终不可归的无限哀伤之情。她思念父母兄弟,思念故国的山川城镇,却不得相见,“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我思肥泉兹之永叹”,“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可谓愁绪满怀,无以排遣。魏源在《邶鄘卫问答》中阐释《竹竿》诗曰:“盖卫自渡河徙都以后,其河北故都胥沦戎狄。山河风景,举目苍凉。是以泉水、淇水,曩所游钓于斯、舟楫于斯者,望克服以何时,思旧游兮不再!一篇之中,三致意焉。词出一人,悲同隔世。”

《诗经·国风》的作者绝大多数不可考,许穆夫人是唯一可以确定姓名的女作者。因此可以说,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诗人。又因为此诗创作时间之早堪称世界之最,所以也可以说,她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怎样评价历史上有名的才女许穆夫人?

历史上许穆夫人,出生于春秋时期卫国,是卫宣公孙女 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  她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女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最早的爱国女诗人,作品有《竹竿》、《泉水》等诗传世。虽然她远嫁许国,但心中一直挂念卫国安危 。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懿公喜欢养鹤,不仅宫中养了许多鹤,还赏给养鹤的人官职,待遇比士大夫还要好,常常向民众征收鹤税,搞得卫国民间怨声载道,乌烟瘴气,国力一天比一天衰弱,公元前660年北方狄族看到卫国岌岌可危便对卫国发动进攻,卫懿公组建军队抵御,但民众和士兵都不愿意为他卖命,致使狄兵侵犯时如入无人之境,卫国很快被灭亡,卫懿公也死于乱军之中,远在许国的许穆夫人听到噩耗后非常悲痛,她请求许国国君派兵救援卫国,但许国国君害怕引火烧身,拒绝了她的请求,随后许穆夫人带领身边亲信亲往卫国救援,她一边安抚民众,一边训练士兵,并派人前往齐国求救,许多人嘲笑她徒劳无益,但许穆夫人坚信自己的主张,声称拯救卫国的决心不会改变。终于许穆夫人的举动感动的齐桓公,随即齐国发兵救援卫国,最终打退了狄兵,收复了失地,卫国得以重建。这场救援中许穆夫人功不可没。总的来说许穆夫人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更是一位热爱祖国的女性,在哪个诸侯割据的时代,以一己之力拯救卫国于危难之中,她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怎样评价历史上有名的才女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生卒年月不详),姬姓,名不详,春秋卫国(今河南省淇县)人,是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许穆夫人是卫宣公昭伯之女,卫国君主卫懿公的妹妹。春秋之际,诸侯林立,卫国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首邑是商朝的朝歌。许穆夫人在少女时代就深为祖国的安危而担忧,思索着如何为保家卫国作出自己应作的贡献。许穆夫人长得貌美多姿,许、齐两诸侯国都派使者前来求婚。诸侯各国之间的通婚联姻是一种政治行为,带有亲善和结盟的性质。在许国重礼的打动下,父母决定把她嫁给许国国君为妻。许穆夫人却有自己的想法,她从祖国的安全考虑,认为许国弱小,离卫国又远,一旦卫国受到攻击,许国没有力量前来救援。而齐国强大,又是卫国的近邻,如能嫁到齐国,卫国遇到什么危难便能得到齐国的救助。但父母亲和君主固执己见,仍把她许配给许国国君许穆公为妻。许穆夫人的称呼就是由此而来的。

卫国国君卫懿公是个沉醉于声色狗马之中的昏君。他特别喜欢养鹤,在宫苑中供养了成群的白鹤,他不但赏给养鹤人官职,还荒唐地把鹤封“将军”,享受比士大夫还要优裕的待遇,出巡时随同的鹤可以乘坐华丽的车辆。为了供养这群白鹤,还额外向百姓征收“鹤捐”,激起卫国国民的强烈不满。卫国在卫懿公的治理下,国力却每况愈下,一天天衰败下来。弱肉强食,北方狄族看到卫国岌岌可危,便于公元前年,发动了对卫国的入侵。卫懿公征调民众抵抗,老百姓不愿为他效命。军队的将士不肯为他卖命出征,致使狄兵侵犯时如入无人之境,卫国很快被灭亡了。卫懿公死于乱军之中,国民遭到大批杀戮,都城被洗劫一空。难民渡过黄河,逃到南岸的漕邑(今河南省滑县)。

许穆夫人嫁到许国后,一直怀念着卫国。当她听到卫国国破君亡的噩耗之后,痛彻肺腑,恨不能插翅飞回卫国,跃马疆场抗敌复国,报仇雪耻。她去请求许穆公援救卫国,许穆公胆小如鼠,怕引火烧身,不敢出兵。许穆夫人不甘袖手旁观,置之不理,经过反复考虑,她带领当初随嫁到许国的自己身边的几位姬姓姑娘姐妹,亲自赶赴漕邑,与逃到那里的卫国宫室和刚被拥立的戴公(许穆夫人的哥哥)相见。许穆夫人抵达后,首先卸下车上的物品救济难民,接着与卫国君臣商议复国之策。不久,他们招来百姓四千余人,一边安家谋生,一边整军习武,进行训练。同时,许穆夫人还建议向齐国求援。

就在此时,许国大臣接踵而来,对许穆夫人大加抱怨,有的责怪她考虑不慎,有的嘲笑她徒劳无益,有的指责她抛头露面有失体统,企图把许穆夫人拦截回来。许穆夫人坚信自己的主张是无可指责的,她决不反悔。面对许国的大臣的无礼行为,她怒不可遏,义正词严地斥责道:“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闷”(《载驰》)。意思是,即使你们都说我不好,说我渡济水返卫国不对,也断难使我改变初衷;比起你们那些不高明的主张,我的眼光要远大得多,我的思国之心是禁锢不住的。许穆夫人拯救卫国的决心不可改变。

不久,戴公病殁,卫人从齐国迎回公子毁(许穆夫人的另一哥哥),即卫文公。卫国得到了齐桓公的支持,齐桓公派兵戍漕邑,又派出自己的儿子无亏率兵三千、战车三百辆前往卫国。同时,宋、许等国也派人参战,打退了狄兵,收复了失地。从此,卫国出现了转机,两年后,卫国在楚丘重建都城,恢复了它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一直延续了四百多年之久。自然,这一切和许穆夫人为复兴卫国而奔走不懈是分不开的。

许穆夫人的诗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现在我们能读到的是收集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竹竿》、《泉水》、《载驰》等三篇十二章。《竹竿》诗中描写了许穆夫人自己少女时代留恋山水的生活和她身在异国,却时常怀念养育自己的父母之邦的思乡之作。《泉水》写夫人为拯救祖国奔走呼号的种种活动及寄托她的忧思。《载驰》抒发了夫人急切归国,以及终于冲破阻力回到祖国以后的心情。诗中突出地写出了她同阻挠她返回祖国抗击狄兵侵略的君臣们的斗争,表达了她为拯救祖国不顾个人安危、勇往直前、矢志不移的决心。在这些诗的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怎样评价历史上有名的才女许穆夫人?

我国文学史上,堪称最早的女诗人,就是春秋时期的许穆夫人。其诗歌既有巾帼豪健之气,又具缠绵柔婉之长,可以说已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较为完美的统一。

从时间上看,她处于公元前7世纪,比被那个所谓的柏拉图誉为世界“第十位文艺女神”的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约早七八十年。从《诗经》留传下来的三篇作品看,其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较为完美的统一,不愧为四言诗佳品。

许穆夫人姓姬,是卫国国君卫宣公之女、戴公之妹,因许配给许国穆公,史称许穆夫人。据毛《传》、郑《笺》、《左传》载,她是卫宣公夫人齐宣姜与宣公庶子顽结合所生。他们生了三男二女(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公夫人、许穆公夫人),许穆夫人最小。宣公公元前701年死,她理应出生在公元前690年前后,正是春秋中前期,亦是卫国走向衰亡的时期。

许穆夫人幼年就因慈惠有胆有识有爱国思想而名闻诸侯,成年后,许国、齐国都曾向卫国求婚。卫君(当为惠公)欲将她许配许国,卫姬则愿嫁于齐以求大国庇荫衰亡中的祖国。

她说:“古者诸侯之有女子也,所以苞苴玩弄系援于大国也。今者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惟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今舍近而就远,离大而附小,一旦有车驰之难,熟可与虑社稷?”(《烈女传·仁智篇》引鲁诗)

但卫侯不听,而嫁之于许。卫君为懿公后,“翟(即狄)人攻卫,大破之,而许不能救。卫侯遂奔走涉河而东,至楚 丘。齐桓往而存之,遂城楚丘以居。卫侯于是悔不用其言。”(引文同前)。刘向在《烈女传·仁智篇》动情地颂赞她说:“君子善其慈惠而远识也。”

生活在祖国遭变,而又被迫远嫁的许穆夫人,既用她铿锵有力言辞和行动回答了古代“君子”对她的高度赞许,又用她卓尔不群的思想和诗章,成就了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杰出爱国女诗人”的地位。

许穆夫人的诗章,《诗经》辑录《载驰》、《竹竿》、《泉水》三篇,分列鄘、卫、邶三“风”,已见当时流传之广。

据《诗序》释,《载驰》“闵其宗国颠覆,自伤不能救也。卫懿公为狄人所灭,国人分散,露于漕邑。许穆夫人闵卫之亡,伤许之小,力不能救,思归唁其兄,又义不得,故赋是诗也。”《左传·闵公二年》亦云:“冬十二月,狄人伐卫。 ⋯⋯卫师败绩,遂灭卫。宋桓公逆诸河,宵济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亦为卫邑)之民为五千人。立戴公(夫人胞兄),以庐于曹。许穆夫人赋《载驰》。”

他如毛《传》、郑《笺》及《列女传》亦都清楚讲明了《载驰》的作者是许穆夫人,时间为公元前659年,在狄灭卫后一年的春天。

《泉水》与《竹竿》是在宗国惨遭变故、“思归”不可得的背景下而写。《泉水》中的“有怀于卫,靡日不思”、“思须与漕,我心悠悠”,《竹竿》中的“ 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和《载驰》中“归唁卫侯”、“言至于漕”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

三诗抒表的心境都是在苦苦怀念着已沦入狄人之手的故国。不同的是,《载驰》于怀念的同时,坚信“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在考虑着“控于大邦,谁因谁极”的救亡行动。《泉水》、《竹竿》则是通过远嫁之妇对待字于卫时的生活追忆,表现对故国美丽河山的眷恋以及不得踏归的忧愁苦闷的。

综上所述,可看出诗人 ———许穆夫人的思想感情,突出地表现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果敢的卫国行为。诗歌既有巾帼豪健之气,又具缠绵柔婉之长,可以说已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较为完美的统一。

两千多年来,她的爱国思想和行为一直被传为佳话,激励着后人;她的诗作也以其卓越的艺术特色为后世津津传诵。对此,古今诗家是有凿凿定评的。对《泉水》,蓝菊荪在《诗经国风今译》中说:诗对“儿时的缅怀,目前处境的尴尬,写得淋漓尽致,哀婉至极,使今天读者,犹同申感慨。算得上是诗经中上乘作品之一。”明人方玉润评说《泉水》、《竹竿》二诗“盖其局度雍容,音节圆畅,而造语之工,风致嫣然,自足以擅美一时。”并说:“诗固有以无心求工而自工者,迨至工时自不能磨,此类是也。”清人汪凤梧云:“《诗论》曰:《载驰》思归唁之诗,境变而思迫。《泉水》《竹竿》思归宁之诗,境平而心婉。信哉!”

怎样评价历史上有名的才女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有李清照般才貌双全,兼花木兰般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还懂政治

【本文由永宣论史原创,禁止转载】

翻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画卷,我们会发现有不少出类拔萃的女性。她们有的是才女(如蔡文姬),有的是美女(如西施),有的才貌双全(李清照),有的是女政治家(武则天),有的是女英雄(如花木兰)等等。永宣下面要讲述的这位女性,也许知名度不大,但是她绝对是独具个性的,她除了才貌双全,还懂政治,更有狂热的爱国精神,是一位女英雄。她就是春秋时期的许穆夫人。她姓姬,是卫公子顽(卫昭伯)和宣姜的女儿。出生于春秋时期卫国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

一、才貌双全,《诗经》留作品

永宣年少时曾读《诗经》,得“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句自娱。这句诗就是出自许穆夫人的篇章《卫风·竹竿》。许穆夫人一共有三首诗被《诗经》收录,另外两首是《国风·鄘风·载驰》和《邶风·泉水》。作品能入《诗经》而传世,而且艺术价值很高,这足以说明许穆夫人才华横溢,是一位大才女无疑。当然,她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还是世界文学史最早出现的女诗人,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声誉。

另外,许穆夫人不仅才高,而且貌美,史上记载她貌美多姿,许、齐两诸侯国都派使者前来求婚。

二、有远见,懂政治

当时其兄卫懿公贪图许国厚礼,要把她嫁给许国国君。但是她比卫懿公有远见,指出许国弱小,且离卫国远,而卫国本身也是夹缝求生存的中等国家,一旦卫国遭受别国的入侵,许国根本没有能力援助,不如嫁到齐国,齐国不仅是超级大国,而且和卫国相邻,如果和齐国联姻结盟了,可保卫国安全。诸位可以瞧瞧,这位看似娇弱的女子竟有这般政治远见,很多七尺须眉都不如她。就像其兄卫懿公,只盯着眼前那点钱财,强制性地把她嫁给了许国国君许穆公,因此她就成了许穆夫人。

三、慨然赴国难,借齐国军队复国,爱国女英雄

许穆夫人嫁到许国后,时刻思念祖国和担忧祖国的安危。常“登高以抒忧情,或采蝱以疗郁结”,《诗经》里那几首诗就是在许国所写。不幸的是没多久卫国真的遭逢了大难,公元前660年,北狄侵卫,卫国国土沦陷,许穆夫人焦急万分,恳求丈夫许穆公出兵援助,但是许穆公胆小如鼠,又以许国弹丸小国不能凑效为由百般推辞,这些其实许穆夫人早已料到,悔恨已经无用,于是她带着几个当初陪嫁的卫国女子慨然奔赴国难,并写下了《国风·鄘风·载驰》,表明了自己的决心。

许穆夫人回到卫国后,积极地与卫国君臣商议复国之策。她从百姓中精选四千精壮,然后训练成军,然后继续运用她的政治头脑,向齐国求援。齐国国君桓公非常钦佩她的品格,立刻派公子无亏率大军救援卫国,帮助卫国打退了狄兵,收复了失地。两年后,卫国在楚丘重建都城,终于恢复了它在诸侯国中的地位,此后又延续了四百多年之久。

四、女英雄的爱国精神值得后世学习和传扬

许穆夫人慷慨奔赴国难,招兵买马,内整军事,外交齐国,真政治家也,亦女英雄也!她非常了不起,既留给了后人三首经典的文学作品,又留给后人一种崇高的爱国精神。永宣认为,许穆夫人崇高的爱国精神尤为珍贵,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扬的。当然,我们也该铭记许穆夫人,这位独具个性的历史人物。

参考资料:《诗经》,《列女传·仁智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