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的选择其实有很多,为何嘉靖成了皇帝?
如果单纯看皇室子弟,可选择的人多了去了,估计到明武宗时期,宗室子弟没有千人,也差不了多少。但古代皇位继承权,并不是所有宗室子弟都有资格,有严格的继承法,嘉靖皇帝继位就是按照古代“宗法制”的规定,登基称帝的。事实上,明武宗临终前,并没有交代继承人,他只是交代,“以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与阁臣审处之。”就是说,他把继承人的问题,丢给了皇太后与内阁大臣商议而定。
一、“宗法制”规定的继承优先顺序宗法制第一条原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只有嫡系才有资格继承皇位,庶子是没有继承权的,其中嫡长子为第一继承人,假如嫡长子去世,才会以此考虑嫡次子、嫡三子......
假如没有嫡子,或嫡子都去世了怎么办?过继,即把庶长子过继给皇后为子,作为嫡长子继承皇位。
假如连庶子都没有了怎么办?选择近支中血缘最近的侄子,过继给皇后为子,同样以嫡长子身份继位,但必须跟原来的父母割断亲情,这叫奉“大宗”。
假如子侄辈太小,或者还没有出生怎么办?这就有点悲催了,只能向前一任皇帝的亲属推,即在同一辈份中出现两个皇帝。这种情况一般而言要尽量避免,继承法里有一个说法,叫“兄弟不相入庙”,意思说,兄弟两个都是皇帝,只能有一个入太庙。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般情况下,只要有子侄辈,哪怕年龄小也要过继过来继承皇位,而避免同一辈分两位皇帝的情况。
从以上规则,我们不难看出,其实宗法制是在竭力维护“大宗”(嫡长子一系)的长期优势性。哪怕绝后了,也要以过继的方式,续上香火。其意义在于维护法统的至高无上,防止“小宗”对皇位的觊觎之心。
二、明武宗的继承人问题按照宗法制,如果明武宗有子嗣,当然先考虑嫡长子,然后其他嫡子,最后考虑庶子。但明武宗无后,绝嗣了。这种情况下,第一方案就是从他的侄子中挑选一位年龄最长的嫡子,过继给他为子,然后继承皇位。可问题是,明武宗只有一位哥哥,还早年夭折了,也就是说,明武宗的父亲明孝宗这一支,都没有子孙后代了。
那就只能再退而求其次,从明孝宗的兄弟后裔中,选择一个可以过继给明武宗为子的。
明孝宗兄弟十四人,孝宗老三,他的两个哥哥早夭无子。他的四弟兴献王朱佑杬有两子,长子朱厚熙早夭,次子朱厚熜成了兴献王的嫡长子。
但朱厚熜与朱厚照同辈,按宗法制,必须以朱厚熜的儿子,过继给明武宗朱厚照为子。但问题又来了,朱厚熜当时只有十五岁,还没有儿子。朱厚熜无子,自然他这一辈的堂弟弟们也都未成年,都没有儿子。也就是说,明武宗想从下一辈过继儿子不可能了!
这种情况下,就只能在明武宗的堂弟弟们中,选一人过继给明孝宗为子,继承皇位。朱厚熜就是所有弟弟们中,年龄最长,由此他被选中,即嘉靖皇帝。
三、结论从嘉靖皇帝被选中的过程来看,宗法制是相当的严格,与其说是“选皇帝”,还不如说是按法律规定“套皇帝”,他就是合法的唯一人选!
所以,明武宗驾崩前,不需要指定接班人,按法律程序走就行了。大臣们也不需要商议,同样依法行事,没有特殊情况,继承人就是唯一的。
这种制度,最大的弊病就是合法的继位人,可能是个混蛋,但也只能照办。好处就是免得宗室子弟们,为了皇位同室操戈。
明武宗的选择其实有很多,为何嘉靖成了皇帝?
朱厚照无子,无亲兄弟,所以只能选择堂兄弟,而堂兄弟之中朱厚熜最年长,最有资格。并不是拥有皇族血统就有资格入嗣继承皇位的,除了血缘亲近之外,更加要合乎古代宗法制度的传统。世宗继位能够很好解释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规则。后来继位的嘉靖帝朱厚熜,是当时血缘与明武宗最亲近、同辈最年长的皇族近支,所以才能继承大统。
古代继承制度无非是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两种,一般在皇室尤其是商朝以后,主要以父死子继为主,兄终弟及是比较少见的。
明武宗朱厚照,虽然自己平时玩的挺开心却没有留下一儿半女。没儿子那就兄终弟及吧,可是明武宗是明孝宗的独苗,毕竟明孝宗一生只有张皇后一人,也就朱厚照这么一个儿子——这么看来,皇帝广纳后妃繁衍子嗣,也不是没有道理。
古代宗法制传统中,继承问题上是“有子立子,无子立嗣”,朱厚照没儿子,也没有兄弟,更加没有亲子侄。实在没辙了,只能上溯一代,从明孝宗同辈后代,也就是明孝宗的子侄、明宪宗的孙辈、明武宗的堂兄弟们之中挑选继承人,所以最后挑选到了朱厚熜。
既然是从明宪宗朱见深的孙辈中挑选继承人,那的确就多了去了,毕竟明宪宗子嗣众多,孙子就更多了。不过凡事都讲个规则,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宪宗皇后都没有生育,也就没有嫡出,既然从庶那就按长幼来,那除了朱佑樘,最年长的就是朱佑杬。
朱厚熜的父亲朱佑杬,与明武宗朱厚照的父亲孝宗朱佑樘是兄弟俩,都是明宪宗的儿子,朱佑樘是皇三子,朱佑杬是皇四子。宪宗前俩皇子死的早,所以当时朱佑杬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最年长最亲近的叔父。那其他皇族分支就可以去掉了,直接从朱佑杬的子嗣中选人继承皇位就行了。
朱佑杬跟他的兄弟朱佑樘都差不多,妻妾就俩人,好不容易生了两个儿子还早夭了一个,就剩下了朱厚熜。明武宗驾崩后,其母张太后与首辅大臣杨廷和按武总遗诏迎兴献王世子朱厚熜入嗣大统继承皇位。
不过,当时也产生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后来著名的“大礼议”之争。虽然表面上是按照武总遗诏执行(遗诏是由首辅杨廷和拟定),但是遗诏中只是让兴献王世子朱厚熜“嗣皇帝位”,并没有让朱厚熜继承明孝宗的宗祧。
后来杨廷和让世宗更改父母,入孝宗之嗣,与武总的关系从堂兄弟变成亲兄弟。朱厚熜不满,抓住遗诏中的“嗣皇帝位”不放——朱厚熜认为武总只是让自己继承皇位,并没有让他继承孝宗的宗祧,所以他不能入嗣只能入统,也就是说,皇族正式从朱佑樘一脉转移到朱佑杬一脉,不算是朱佑樘选定子侄立嗣。
明武宗的选择其实有很多,为何嘉靖成了皇帝?
这又不是明武宗选择的,而是杨廷和等大臣的选择。其实选择也并不是很多,选朱厚熜理由是两点,最主要的是朱厚熜的血缘身份确实离皇位最近;另外杨廷和等可能认为朱厚熜年纪小并且孤苦伶仃好控制,当然他们错了。
(明武宗朱厚照)
首先说说血缘问题吧。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时年仅三十一岁,并且没有子嗣。中国自古皇位继承制度无外乎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两种。没有儿子,父死子继是不行了,那就看兄终弟及。朱厚照是孝宗朱祐樘的长子,朱祐樘共两个儿子,但是次子朱厚炜一岁多就夭折了。所以朱厚照也没有亲弟弟,于是就只能从堂弟中找。
那就要看看有哪些堂弟可以选择了。孝宗朱佑樘是宪宗朱见深的第三子,朱见深的众多儿子中长子、次子都早夭,剩下的儿子中有的根本没有子嗣,有的自己还健在。如果自己还活着,首先叔叔继承侄子的皇位是有违传统并且没有法理依据的。如果让这些活着的王爷们选一个儿子出来继承皇位,那这个王爷本身的身份就很尴尬,他很可能成了凌驾于皇帝之上的太上皇,这是不容许发生的。所以,选来选去,选中了朱厚熜,宪宗朱见深第四子兴献王朱祐杬的次子朱厚熜。
(嘉靖皇帝朱厚熜)
首先是兴献王作为宪宗第四子,与孝宗朱祐樘年龄地位最相近;其次,兴献王已死,不存在以“皇父”身份篡权的可能性;第三,兴献王子嗣单薄,只有两个儿子,并且长子已死。所以说,一旦朱厚熜入京继承皇位,兴王这一支也就断了,朱厚熜不存在与他关系最亲密的亲兄弟。在外没有依靠,他是以“孤家寡人”的身份进京继承皇位的。
所以,杨廷和等大臣可以放心,从血缘身份上,朱厚熜最合适。从实力上来说,当时他年仅十四岁,又没有父亲兄弟,孤身一人来到京城,还不得全都听首辅杨廷和这些大臣们的,所以,在他们看来,再没有比朱厚熜更合适的人选了。于是奏请张太后(孝宗皇后)立朱厚熜为新君。
(兴献王朱祐杬)
谁知道,朱厚熜不是省油的灯。还没有进宫,便开始强调为自己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争地位。大臣们要他称兴献王为叔,称孝宗为“皇考”,朱厚熜坚持不肯,从而引发“大礼议事件”,年轻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与大臣们斗智斗勇,后来其母蒋妃也被接进京城,更是掀起波澜,最后,朱祐杬由皇叔变为“本生皇考”,又变为“皇考”,其尊号更是从“兴献王”变成“兴献大王”最后成了“明睿宗献皇帝”。而在斗争过程中,杨廷和等纷纷被贬,更有无数大臣被施以廷杖,不少大臣被活活打死。从此嘉靖皇帝彻底掌权,并且用自己独特的权术手段掀开了新一朝的历史。
明武宗的选择其实有很多,为何嘉靖成了皇帝?
我是小小,点击关注将有更多精彩内容哦!
首先,这不是明武宗的决定,这是当时内阁首辅杨廷和和内阁其它大臣商量决定的,那么为什么选嘉靖皇帝当皇帝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朱厚照没有子嗣,而且死得太仓促了,也没有留下遗遗诏。
正德皇帝朱厚照是明孝宗朱佑樘唯一的儿子,14岁登基,朱厚照在位17年,后因在清江浦钓鱼落水后得了重病,几个月后就去世了,驾崩时年仅三十一岁。由于朱厚照太喜欢玩了,以至于没有留下子嗣,临死前又没有留下遗诏,也没有指定谁来接位,所以内阁大臣只能从明皇族中找大明帝国的下一任继承人。
第二,按照古代的宗法继承制度,没有子嗣只能挑血缘关系最接近的来继承皇位。
当时内阁大臣挑来挑去,终于将目标锁定在朱厚熜身上。朱厚熜何许人也?朱厚熜明宪宗之孙,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换句话说朱厚熜的父亲是明孝宗的弟弟,朱厚照是自己的堂哥,从血缘关系上来看,只有朱厚熜是最为接近的。本来按照“父死子继”的宗法制度,应该是正德皇帝的儿子当皇帝的,奈何朱厚照没有儿子,所以内阁大臣按照传统宗法制度的第二条“兄死弟继”的继承制度立朱厚熜为皇帝。
第三,朱厚熜年龄小,内阁大臣们认为比较容易掌控。
当时面对众多明王室的众多王子王孙时,杨廷和和内阁大臣们为了以后能够更好地掌握最高权力,所以挑选继承人时遵循两个条件:第一,年龄不能太大,太大不利于控制;第二,不能太过于聪明,是个越平庸的人越好。杨廷和需要的是一个唯唯诺诺,不会对抗内阁的皇帝,所以他们认为朱厚熜就是最适合的唯一人选。可是等朱厚媲当上皇帝后,他们就知道当初选择是错的,而且错的很离谱。欢迎大家点赞、评论!
明武宗的选择其实有很多,为何嘉靖成了皇帝?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今天我来跟大家探讨一下那个几十年不上朝的嘉靖为何阴差阳错地成了皇帝。
首先,让嘉靖当皇帝不是正德选的,而是杨廷和等大臣选的,因为当时皇帝正德已经死了,没法选人了!
话说1521年,年仅31岁的正德皇帝朱厚照病逝。朱厚照这一生可真是能折腾,多次微服出宫,在皇宫里修剪大型游乐基地,跑到漠北与蒙古打仗,还自己封自己为大将军……但就是不理朝政,玩了一辈子,实力坑大臣。
关键是朱厚照没儿子,这个继承人就需要从近亲中选择。但他只有一个弟弟,而且一岁就夭折了。于是这个继承人只能从他叔叔的孩子中选择。 朱厚照的活着的叔叔们年龄最大的就是兴献王朱祐杬,所以选择这一支是按顺序的,符合礼法。 但是不可能让兴献王当啊皇帝,那不乱了辈分吗!按照宗法制度应该由兴献王的长子继承。 这个幸运儿就是嘉靖帝朱厚熜。
第二个原因是朱厚熜比较踏实,勤勤恳恳工作,没有不良爱好,也不贪玩,这一点也是杨廷和很看重的。好不容易朱厚照死了,再来一个朱厚照那不就坏事了吗!
第三个原因是嘉靖朱厚熜年龄小,当时只有十几岁,他爹兴献王还死了,所以他的个人势力很弱比较好控制。杨廷和以为选了嘉靖之后自己的首辅生涯会无限延长……
但是杨廷和没有想到年轻的朱厚熜是一个心狠手黑的权谋高手,刚刚继位就搞了一场“大礼议之争”,杨廷和丢官去职,他苦心经营的朝廷布局被掀了个底朝天,嘉靖用一招辣手迅速制敌。让人不禁感叹杨廷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哇。
明武宗的选择其实有很多,为何嘉靖成了皇帝?
明武宗玩乐一生,最后小命也玩丢了。正德十五年九月,在义子江彬的陪护下,朱厚照南巡作乐返程,初秋的清江浦五彩斑斓,鱼翔浅底,美景又勾起了他未尽的玩兴。朱厚照自驾轻舟,撒网捕鱼,好不惬意。
谁料乐极生悲,收网时,高兴的明武宗跌落水中,受了惊吓,呛了肺,此后一病不起,次年三月崩驾于豹房。
“朕疾不可为矣。其以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与阁臣审处之。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
这是这个混混皇帝临终说的几句人话,话中,我们可以得知,明武宗死前并没有亲自敲定接班人。玩乐一生的朱厚照才懒得操心这些已经和自己毫无关系的事,反正自己已经绝后了,皇帝谁爱当谁当,你们去定就好。
所以回到问答本身,堂弟朱厚熜接位并不是明武宗钦定的,而是内阁首辅杨廷和斟酌再三后报皇太后张氏批准的。那么为什么这个人选是朱厚熜而不是其他人呢?
可选择的人有多少“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这是朱元璋在借鉴前朝定下的皇位继承法则。而且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之法律篇明确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顺着明太祖祖训,看看有多少人能够入围。朱厚照31岁毙命,皇后、妃子、美人都不缺,虽纵情淫乐,却连一儿半女也没留下,“无嫡”也“无长”,按照皇明祖训就应该是“兄终弟及”了。
可是朱元璋有一句很明确的补充规定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这问题又来了,朱厚照是个独苗苗,唯一弟弟朱厚炜刚满周岁就作别人世了,那么实际上符合规定的“兄终弟及”也没有了。
皇位不能空着,这种情况还是有解决的办法。其一,从堂兄弟的后辈中过继一个到朱厚照名下,认皇后为母,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第二,从堂兄弟中过继一个给朱厚照的父亲朱佑憆,继续走“兄终弟及”的“救国路线”。
我们来看看第一种方式(过继给朱厚照当儿子)有多少人够格。朱厚照的堂兄弟也就是他父亲朱佑憆兄弟们的儿子了,朱厚照死时这些堂兄弟多还没来得及生子,即便有也是幼稚之童。
第二种过继给朱佑憆当儿子的也有一些。而第一个就是兴献王名下的独子朱厚熜,第二个奶益庄王朱祐槟嫡的长子朱厚烨等。
如此算来,当时在明武宗无后无弟的复杂情况下,且不谈是否胜任,能够入围皇帝人选其实别不多。
朱厚熜自身条件较好这么多人选为什么就朱厚熜能够被录用呢?这跟朱厚熜自身条件还是颇有关联的。
朱厚熜的父亲朱祐杬是个知书达礼的人,所以对朱厚熜从小严格教育,而且这孩子跟他父亲一样煞是聪明。
不仅通《孝经》、《大学》及修身齐家治国之道,而且亲自参与王府的祭祀和典礼,熟悉各种礼仪和规范。
重要的是,已经快15岁的朱厚熜还没有什么不良嗜好,更没有是非在外。
就这个条件在当时朱元璋那些子孙中算是出类拔萃的。
杨廷和从大局出发杨廷和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武宗的临终首辅,就在武宗死后,新皇帝还未到位时的37天里,他日夜操劳,开始收拾那个“武大爷”留下的乱摊子。
排兵布阵,以防不测;解散豹房团队,释放南京被逮捕、关押的囚犯;送回各地进献的女子等等迫在眉睫的事情,他一件件摆平。
“忠诚而刚正,知有国家而不知有身。”“”身任天下之重,竭尽心力,卒成中兴王业。”
这样一位忠国老臣、大明铁粉,作为首辅,在继位皇帝人选上他当然是十分慎重,且以国为重。
采用第一种方法基本不在杨廷和阁老的考虑范围内,因为明武宗在位已经把大明江山弄得乌烟瘴气,岌岌可危,不可能让一个幼小儿童来当傀儡皇帝。说句良心话,如果杨廷和有私心的话,他完全可以选择这个方式,这样他就是万历时期的张居正了,可以大权独揽,过把皇帝瘾。
然而,忠厚的杨廷和选择了第二个方法,让有点能力的朱厚熜上位,这个建议也得到了皇太后张氏的认可,这是一种理智的选择,大义的选择。朱厚熜如果没有后20年的确还是一位不错的皇帝,至少在明朝算是不错的。
所以,朱厚熜是以能力上位,嘉靖新政(中兴)可以证明;他是以过继后兄终弟及而上位,看嘉靖初的“大礼仪”事件就能明白。大礼仪就是朱厚熜与杨廷和、毛澄一帮老臣就“谁为世宗他爹(皇考)”而展开的斗争,杨廷和为首的“继嗣”要求世宗改换父母,也就是过继给朱佑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