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古代君王选择接班人是立长不立幼,而不是立贤不立长?

立贤对于江山社稷更重要。

古代君王立长还是立贤,涉及古代的继承法。对中国历史影响最长远的继承法,是西周时期周公创建的宗法制,它规定,君位的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一、古代继承法的演变

商代时期,王位继承实行的是“兄终弟及”,即哥哥死了,弟弟继位。到这种制度存在很大的漏洞,弟弟们也都没了以后,该传给谁?还得传给下一代,兄弟们都有自己的儿子,到底该传给哪个人的儿子呢?

由此带来的,必将是堂兄弟们之间的夺位之争。历史上有过多次这样的夺位之乱。

西周开始执行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了传承法统,成为维护封建王朝稳定的重要保障。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清王朝。

清朝实行“立嗣以贤”,即不看年龄长幼,而看德行。相对于“嫡长子继承制”,无疑是个大进步。

二、立长与立贤的优劣

立长简单粗暴,好执行,最主要的是,他可以有效防止夺嫡之争,对维护皇权稳定意义重大。

立贤更符合现实要求,但操作难度大,容易引起兄弟相残。

清朝从立长到立贤的过度,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当年九子夺嫡,搞得康熙皇帝心力憔悴。直到雍正帝发明了“秘密立储制”,才为“立贤”扫清了障碍。

三、嫡长子继承制的内容

“立长不立幼”的说法不全面,准确说发是“嫡长子继承制”。

它包含以下内容:

1.将君王的儿子分成嫡庶两支

“嫡子”即由嫡妻所生之子,“庶子”即庶妻(妾)所生之子。

2.嫡子有继承权,庶子没有继承权

3.嫡长子叫大宗,其他的儿子叫小宗,大宗为第一继承人

4.如果没有嫡子,在庶子中选择年长者作为大宗,继承遗产

5.如果大宗绝嗣,可以从近支中选择小宗,过继给大宗,继承大宗之位

四、嫡长子继承制的意义

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大宗是宗法制保护的唯一继承人,理论上永远不会断绝。

如此,它就保证了大宗地位永远不会受到削弱,小宗也不再对大宗产生觊觎之心。从此,君臣关系永固,江山永续!

为什么有些古代君王选择接班人是立长不立幼,而不是立贤不立长?

有两位答主其实都隐然提到了这一点,那就是所谓的贤,这不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我认为你贤,可能他认为你不贤,这咋整,怎么办呢?

关键还在于,一个皇帝的儿子们,他们所受的教育基本是一样的,而且经历背景都差不多,事实上,他们的能力水平不会相差太多。所以没有必要去搞一个立贤不立长。

因为真这么做,还真的有可能导致皇室出现很多问题。还不如立长。

为什么有些古代君王选择接班人是立长不立幼,而不是立贤不立长?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皇帝选择接班人是立长不立幼?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所谓立长不立幼,仅仅是一种通俗的说法,例如汉高祖刘邦,他所立的皇太子就是次子刘盈而不是长子刘肥。为什么?因为刘肥是庶出,而刘盈是嫡出。其实所谓的立长不立幼这种通俗说法背后就是中国古代延续了数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

何为嫡长子继承制?即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长幼有序。铺开说就是,有嫡长子立嫡长子,嫡长子不在了,则立嫡子中年长者,没有嫡子才考虑庶子,依然是年长者优先。换句话说,哪怕嫡子排行老十几、老二十几,只要他在,其他庶出的哥哥也只能干瞪眼。这也是唐高宗李治行九,却能跨越诸多兄长成为皇太子的原因之一(李泰属于特例,是唐太宗李世民刻意为之,不具备普遍性)。因为他是文德皇后长孙氏所生,是嫡子。

那么,中国古代的皇帝为什么要搞出这么一个东西呢?原因其实并不复杂。皇位只有一个,而皇子却可能是成堆的。如果不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制度,理论上所有儿子都有成为皇储的可能性。如此一来,诸子争储在所难免,祸起萧墙也是可以预见的,这对于政局的稳定来说是一个重大隐患。而建立嫡长子继承制,等于是杜绝了绝大多数皇子的争储之心,因为即便搞掉了皇太子,也未必就能轮上自己。虽然无法彻底根治诸子争储,却能将其控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例如庶长子与嫡长子争储,或者嫡几子与嫡长子争储。如此一来,即便造成一些政局动荡,也还是处于可控范围之内的。

所谓立贤,实际上也是同样道理。贤这个东西本身并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何为贤?无非皇帝老爹觉得贤。如此一来,依旧绕回了原点,所有儿子都有机会,只要皇帝老爹觉着贤,那就行了。那么,诸子争储、祸起萧墙自然也就无法避免了。实际上,清康熙四十七年和康熙五十一年,皇太子胤礽两次被废后出现的所谓“九子夺嫡”就是这样的情况。

虽然立贤是最佳选择,但是由于贤本身没有量化标准,而且很容易造成诸子争储,对于政局稳定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历朝历代并没有多少王朝作出如此选择。但是,清朝却是一个例外。在唯一一次尝试嫡长子继承制、明立皇太子失败后,清世宗选择了不走寻常路,创建了秘密立储制度。即立储,但不公开。如此一来,没有皇太子的靶子,诸子无明确竞争对手,即便搞掉了某个兄弟,也未必自己就一定能成为储君,到头来为他人做了嫁衣。同时,此举也避免了废立皇太子造成的政局动荡,更改储君人选,只有皇帝一人知道,大大降低了诸子争储的激烈程度。但是,此举也无法做到完全保密,实际上密立储君人选多少还是可以在皇帝对儿子们的重用程度上猜测出一二的。这也是为什么清仁宗去世后,在没有找到传位密诏的前提下,孝和睿皇后依然不敢立亲儿子为帝,而立清宣宗为帝的原因之一。因为清宣宗的密立皇储身份几乎是公开的秘密,后来找出来的密诏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至于清朝自雍正年间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诸子争储的原因。秘密立储的制度只是一个方面,皇帝子嗣稀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子嗣稀少,已经很难形成康熙年间诸子夺嫡的形势了。到了咸丰年间,更是出现了清文宗仅有一子存世的窘境,直接不用争了。再之后,连争储的人都没了,清穆宗、清德宗直接绝嗣了。

为什么有些古代君王选择接班人是立长不立幼,而不是立贤不立长?

嫡长子继承制着眼于长远,权力交接更稳定

为什么有些古代君王选择接班人是立长不立幼,而不是立贤不立长?

这个说法当然是不对的。

所谓贤,是皇帝自己的认识。既然是皇帝自己的判断,当然带有很多的个人感情,好恶,甚至是周围人的影响。

然而,这个过程,不可能做到公正,也不可能全面考察到真实情况。反而会形成诸子夺嫡甚至如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恶劣局势。

所以,以家视国,选皇位继承人就有如家庭选拔宗祧继承人一样,执行嫡长制才能令国家在政权交接时平稳而不血腥。

亦即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一样。

阁下估计认为是清代秘密建储办法好?

也不赞同。

清代秘密建储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清代皇权专制极盛,搞秘密建储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太子形成势力集团威胁皇权。二是,清代秘密建储效果并不怎么好,比如乾隆选嘉庆,道光选咸丰,两个继承人实际都很平庸。第三,清代嫡子早丧多,嫡长子继承者只有道光。当时无论嘉庆还是大臣都认定了道光,导致嘉庆的传位诏书没有找到,道光依旧是登位,继皇后甚至都不敢搞小动作。显然,这根本不是什么秘密建储。

为什么有些古代君王选择接班人是立长不立幼,而不是立贤不立长?

此乃古训,历代帝皇遵照。其中也有不遵的,如赢政传胡亥不传扶苏,杨坚传广不传勇,都国运不長。所以被官场作为作为反面教材,有勃于伦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