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临死前把幼子石重睿托孤给宰相冯道,后者为何迎立他人为帝?
冯道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黑白分明,赞扬他的人把他捧上天,批评他的人把他打入地狱都不解恨。后晋皇帝石敬瑭临终前已不能说话,他叫来冯道,以眼神示意冯道扶立石重睿。冯道虽满口应允,但石敬瑭驾崩后,他联合景延广改立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为帝。
一、冯道为何要抗旨改立石重贵一般认为,肯定跟冯道个人利益有关。事实上,虽然史书没有记载,冯道在改立石重贵之前,肯定跟他有过深入沟通,不可能在石重贵不知情的情况下立他为帝。
那么他们之间会不会有交易呢?也许有,但这已经不重要,因为如果从利益角度来看,改立石重贵肯定不如立石重睿利益大。
石重睿是石敬瑭的幼子,史书没交代他的年龄问题,但从事件判断,此时的石重睿应该比较小,还不能承担国事。如果石重睿继承帝位,也就是个傀儡皇帝,实权肯定在冯道手中。
石重贵则不一样,他已经31岁,并且是久经沙场,久历朝政的政治家,他一旦继位,肯定不会让大权落到冯道手中。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要谈交易,怎么交易对冯道来说都是不划算的。
我觉得,冯道改立石重贵还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量。虽然石重贵仅仅五年就亡国了,但石重贵绝不是昏庸无为的皇帝,相反他是很有想法,很有骨气的皇帝。
二、冯道其人那么冯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梁、唐、晋、汉、周,再加上辽,六个朝代,他在五个朝代做了宰相,人称“不倒翁”。无论哪个王朝灭了,他立刻跪迎新朝皇帝登基!
所以,后世的文人和政客们一致认为,冯道是个很没有节操的人!司马光更是骂他“奸臣之尤”!
但奇怪的是,当时的人对冯道评价极高,他在事亲济民、提携贤良,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的声望。
我个人认为,不同的历史时期环境不一样,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视角也不一样,身处五代混乱年代,对人物的评价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所以,我更加认可当世的评价,您认为呢?
石敬瑭临死前把幼子石重睿托孤给宰相冯道,后者为何迎立他人为帝?
“儿皇帝”、后晋高祖石敬瑭本是后唐的河东节度使,虽然凭借着契丹的帮助推翻末帝李从珂,并且称帝建国,但在位期间一直过得很不顺,不仅常因鸡毛蒜皮的小事遭契丹的苛责,境内还有藩帅张丛宾、范延光、安重荣等人的反叛,整日里忙得焦头烂额,没过上几天舒心日子。
不仅如此,石敬瑭一共有七个亲生子,其中前六个或早夭,或被后唐末帝李从珂、叛将张丛宾所杀,只有幼子石重睿存活了下来。所以在驾崩前,石敬瑭便将首相冯道(五代实行群相制,资历最老、权势最大的称首相)召至病榻前,委以托孤重任。石敬瑭对冯道寄予厚望,不仅让石重睿向他叩拜,还命令宦官把石重睿抱到冯道的怀中,希望他尽心辅佐幼主。
冯道深感责任艰巨,又被皇帝的举动所感动,便跪拜在地,信誓旦旦地对石敬瑭讲:“陛下但请放心,老臣一定尽心竭力地辅佐幼主,如当年的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石敬瑭听后,干瘪的面庞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不久,石敬瑭驾崩,时在天福七年(942年)六月。
既然冯道接受石敬瑭的托孤重任,并且信誓旦旦地宣称辅佐幼主,那么他就应该履行承诺,扶立石重睿为帝。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石敬瑭刚死,冯道便与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举行密谈,认为当前形势下,外有契丹的虎视眈眈,内有藩镇的蠢蠢欲动,如果扶立幼主登基,那么在主少国疑的情况下,难免会诱发不可控的事件。所以为了国家安危的考虑,应该由一位年长的皇室成员登基为好。
景延广虽是一介武夫,但出于唐末五代的惯例,对参与国家大事也是充满了兴趣,最大的愿望便是能专制朝政,甚而篡位称帝。所以景延广见冯道有“换马”的心思,便隆重地退出自己属意的人选-石敬瑭的侄儿兼养子、齐王石重贵,并且吹嘘此人“见识深远、仁德宽厚”,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人选。冯道思虑再三,便同意了景延广的意见。
所以在石敬瑭死后没多久,冯道便违背当初的誓言,没有把石重睿扶上皇位,而是与景延广一起拥立石重贵为帝,是为后晋出帝。石重贵登基后,奖赏冯道的定策拥戴之功,加授他为太尉,进封燕国公。至于景延广,则因首倡立石重贵为帝,所以得以在继续留任原职的基础上,加授同平章事(宰相),在实际上取代冯道,成为影响帝国决策的“头号人物”。
帝寝疾,一旦,冯道独对。帝命幼子重睿出拜之,又令宦者抱重睿置道怀中,其意盖欲道辅立之。六月,乙丑,帝殂。道与天平节度使、侍卫马步都虞候景延广议,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乃奉广晋尹齐王重贵为嗣。是日,齐王即皇帝位。《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三》。
石重贵在位4年间,听从景延广的建议,不仅对契丹坚持“称孙不称臣”的政策,而且还向对方发出赤裸裸的战争叫嚣,由此导致两国间兵连祸结。起初,后晋打退过契丹两次大规模的进攻,一时为石重贵赢得不少声誉,但在最后一次抵御契丹的战事中,却遭遇灭国之灾。
开运三年(946年),石重贵命姑父、天雄军节度使杜重威率大军北伐,但后者心怀叵测,想做“石敬瑭第二”,竟在阵前向对方投降,由此导致后晋主力尽失、国中防备空虚。在这种情况下,契丹大军轻袭汴梁,石重贵见大势已去,便只好束手投降,后晋至此灭亡。石重贵归降后,被契丹押往千里之外的建州居住,并在当地做起了农夫。大约18年后,石重贵病死,享年约50岁。
至于拥立石重贵为帝的两位功臣,最终的结局却大不相同。冯道由于毫无政治节操,对丧君亡国从不关心,所以在契丹占据中原后,竟然向其国主耶律德光叩拜称臣,由此得以保住性命和禄位,继续去做他的宰相(“契丹灭晋,道又事契丹,朝耶律德光于京师。”见《新五代史·卷五十四》)。
至于景延广,作为导致南北交恶的“首恶”,在国亡后被契丹俘获后押往漠北,期间遭受非人的折磨,终因无法忍受,在途中扼喉自杀(“将送之北行,至陈桥,止民家。夜分,延广伺守者殆,引手扼吭而死,时年五十六。”见《新五代史·卷二十九》)。
史料来源:《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
石敬瑭临死前把幼子石重睿托孤给宰相冯道,后者为何迎立他人为帝?
违背先帝遗命,行废立之事或者另立新君,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太常见了,干得好了就是伊尹、霍光,干不好了就是王莽、董卓。石敬瑭本来要立自己的亲生儿子(仅存的第七子)石重睿为帝,但是景延广、冯道等人却立了他的侄子石重贵,也是权臣把持朝政的一种常见的行为。
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临终之前已经不能说话了,当时他身边的大臣只有冯道一人,他让幼子石重睿出来跪拜在冯道面前,并让宦官抱起这个孩子交到了冯道手中,这是明显的托孤啊,大家都很明白(重睿尚幼,高祖呼出使拜道于前,因以宦者抱持寘道怀中,高祖虽不言,左右皆知其以重睿托道也)。
但是呢,当时的权臣景延广(时任后晋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已经与石重贵约好了,将来要立他为皇帝。所以,景延广与冯道商量,现在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必须得立长君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定,事就这么定了(晋大臣以国家多事,议立长君,而景延广已阴许立出帝,重睿遂不得立)。
再说冯道,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他曾经先后侍奉过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堪称官场不倒翁,若没有点投机倒把的本事,能在乱世坐得这么稳吗?
而景延广在拥立石重贵之后更是在后晋只手遮天了,开始对自己的大哥契丹不满,甚至曾经口出狂言——我们可以对你称孙,但是称臣却万万不可,非要开战的话,你们可得小心俺大晋的十万口横磨大宝剑(可以为孙,而不可为臣。且晋有横磨大剑十万口,翁要战则来)。
而契丹真的出兵攻打后晋的时候,景延广却怂了,他的各种挑衅行为最终也导致了后晋亡国,而冯道则潇洒地去侍奉契丹皇帝,又乘机跑到了后汉,成为后汉的太师。
石敬瑭临死前把幼子石重睿托孤给宰相冯道,后者为何迎立他人为帝?
石敬瑭由于自己个人原因,背叛后唐,并且引狼入室,灭掉了后唐,自己坐上了皇位,建立晋朝,史称后晋。认契丹为父皇帝,自己做起儿皇帝,为后世耻笑。
石重贵是石敬瑭的养子,石敬瑭的儿子们都早夭了,只剩下年幼的儿子石重睿,如此年幼之君,无法理政姑且不说,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分分钟就会被人造反杀害了,在大臣面前更加是毫无威严的。虽然石敬瑭本意也是立他的亲儿子,也是这么做的,可是宰相却没有实行,从另外角度说,石重贵作为侄子兼养子,也是可以即位的,倒也说得过去。
石重贵比较有骨气,不像石敬瑭那样甘愿做儿皇帝,他一心想把后晋治理强大,反击契丹,不坐儿皇帝。然而他的能力却是很一般的,担不起这个大任,他能做皇帝,完全是冯道为了自己着想,打自己的如意算盘,因为景延广手里掌握重兵,决意拥立石重贵,冯道自己不敢反对,其他大臣更加不敢反对了,因此石重贵得以即位称帝。其实石重贵能做皇帝,手下肯定也有不少的谋士为其出谋划策的,因此当上皇帝也就不太奇怪了。
冯道这个人比较圆滑,是有名的宰相不倒翁,但是被后世不看好,因为他对于皇帝不够忠心耿耿,因此,他没有大权在手,也是有理由的。石敬瑭托孤给他,完全就是等于白干的,因为他不敢表态,权臣以国务繁重,国赖长君为由否立石重睿,吭都不敢吭一声。
石敬瑭临死前把幼子石重睿托孤给宰相冯道,后者为何迎立他人为帝?
如果小屁孩当皇帝,那不就是柴宗训的下场吗?也等不到辽国来灭后晋了。
石敬瑭临死前把幼子石重睿托孤给宰相冯道,后者为何迎立他人为帝?
五代十国的后晋皇帝石敬瑭是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之所以说他是儿皇帝主要是因为他原本是后唐的大将,手握重兵,为了能够圆自己的皇帝梦想,竟然偷偷和契丹联络,希望契丹能出兵帮助自己攻打后唐,允诺事成之后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并且如果自己能够登基称帝,就以对待父亲一样对待契丹,后来契丹果然出兵,帮助他灭亡后唐,石敬瑭建立后晋,终于如愿以偿当了(儿)皇帝!
不过由于他当儿皇帝的名声太臭,被当时很多人讽刺批评,当上皇帝的石敬瑭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没过多久就忧郁成疾驾崩了,他临死之前自然要着手安排接班人事宜,当时的石敬瑭已经病重不能张口说话,宰相冯道入宫接受遗诏,石敬瑭让自己的亲儿子石重睿给冯道磕头,石敬瑭眼神示意冯道拥立石重睿为接班人,冯道赶忙磕头接旨,随后石敬瑭撒手人寰!
对于石敬瑭的遗诏,冯道却没有没有选择如期执行,而是和当时石敬瑭的重臣景延广合谋,决定改立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为帝,由于当时石敬瑭已死,朝政大权都在冯道和景延广的掌控之下,很多人也并不知道石敬瑭的临终遗命,所以都以为石敬瑭选择的接班人就是石重贵,随后石重贵被迎入宫内,登基称帝,成了后晋的第二位皇位!
那么为什么冯道等人会违抗石敬瑭的遗命,没有立石敬瑭的幼子石重睿为帝,而是立石敬瑭的样子石重贵为帝呢?
首先是当时冯道等人觉得石重睿的年龄太小,石敬瑭死的时候石重睿才年仅4岁,还是个娃娃,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当皇帝呢,别说处理国家大事了,就是生活尚且不能自理,一旦他当上皇帝,如何能让手底下的骄兵悍将听命于他,当时正是五代十国,兵变造反如同家常便饭,如果选择的接班人不能很好的统御军队,恐怕过不了多久,后晋就得闹出兵变,天下大乱!
俗话说得好,国赖长君,社稷之福,意思是一个国家的君王如果能够年纪稍长,那就是国家最大的福气,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偌大的国家交给一个成年人去管理尚且需要殚精竭虑,把国家交给一个没成年的娃娃这岂不是视同儿戏吗,所以虽然石敬瑭有心把帝位留给自己的幼子石重睿,但是冯道等人还是从国家大计的角度选择了立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为帝!
另外就是作为石敬瑭的养子石重贵完全也有能力成为皇帝,石重贵虽然是石敬瑭的养子,但是石敬瑭一直视为己出,对他很好,石重贵也经常带兵出征,为石敬瑭建立后晋立下汗马功劳,并且还手握重兵,在军队中也有一定的威信,所以选择石重贵为帝,一方面是石重贵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可以立刻上手处理朝政,其次是他在军队中有威信就确保手下的军队不会有异心,会拥护他成为皇帝!
如果立石重睿为帝,难保石重贵不会在军士的拥护之下起兵叛乱,那么后晋的天下就乱套了,而石重贵当皇帝,虽然石重睿没办法登基,但是由于他太过年幼,没有人会拥立一个孩子去造反,自然就不会有兵变的风险,所以拥立石重贵绝对比拥立石重睿更好,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冯道等人的眼光,石重贵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皇帝!
之所以说他还不错,主要是因为他的骨气,我们知道石敬瑭为了当皇帝,甚至不惜给契丹人当儿子,这样的耻辱让后晋军民内心愤懑不已,石重贵登基后,决定改变这种尴尬的处境,不再向契丹称臣,于是契丹人出兵攻打后晋,石重贵派大军和契丹作战,可惜由于实力差距,后晋军队被打败,随后后晋灭亡,石重贵被契丹人俘虏,虽然国破家亡,但他的骨气值得称赞!
最后就是冯道等人之所以没有拥护石重睿,还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冯道本人的圆滑,冯道历经五代十国十位君主,堪称十朝元老,这样的政治老油条自然懂得明哲保身,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在当时来说拥立石重贵立刻能获得回报,坐拥拥立之功,而拥立4岁的石重睿,石重睿自己尚且不能生活自理,自然不可能酬谢冯道等人的拥立之功,所以老谋深算的冯道自然要选择有利于自己的石重贵为帝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