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名臣晁错和国戚忠臣窦婴为何惨死?

晁错和窦婴都是冤死的西汉重臣,从本质上说,他们都是政治的牺牲品,被冷酷无情的帝王,当做朝政的棋子,无情抛弃了!

一、死于“削藩令”的晁错

晁错早年作为太子舍人,陪伴在时为太子的汉景帝身边,与汉景帝私人感情深厚。晁错学问好,分析问题深入透彻,曾经多次上疏汉文帝,受到汉文帝的赏识。

汉景帝继位后,晁错凭着个人能力以及与汉景帝的私人关系,很快显贵于朝堂。虽然晁错的身份仅仅是个内史,但汉景帝无论什么事,都要咨询晁错,使他的地位大大超过了九卿。

晁错个人不大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同僚的关系很不好,加之汉景帝的特殊恩宠,导致晁错在朝中很孤立。他与丞相申屠嘉,太常袁盎及魏其侯窦婴的关系都比较糟糕。

后来被提拔为御史大夫的晁错,向汉景帝提交了那份使他走向深渊的《削藩策》,鼓动汉景帝,尽快启动对诸侯王们的势力削减。汉景帝也不顾窦婴的反对,开始了削藩行动。

正如窦婴预料,削藩令激起了诸侯王们的反抗,由吴王刘濞导演的“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了。刘濞在谋臣应高的建议下,打出了“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

面对来势汹汹的七国之兵,汉景帝有点慌神。朝中大臣以丞相陶青、中尉陈嘉等为首,纷纷要求诛杀晁错,汉景帝接受了建议,在晁错上朝的路上拦截住他,直接以朝服腰斩于长安东市。

事实上,晁错死后,刘濞等并没有因此停止叛乱,他成了一个无辜的牺牲品。晁错之死就是个千古冤案,他所提出的削藩策应该说是没有错的,削藩是中央政府必须要走的一步棋。如果说错,错在汉景帝,在削藩前并没有做好相应预案,把责任推卸给晁错,非常不负责任,也给自己的一生带来一个大污点。

晁错唯一的责任就是他人缘太差,平时依仗皇帝的宠信,把同僚得罪光了,到关键时候,不但没人为他说句公道话,还被人落井下石!

二、稀里糊涂卷进“伪昭案”的窦婴

窦婴此人性格耿直,品行高洁。随着他的大靠山窦太后的去世,不善谋身的窦婴在朝中基本失势了。但因为好友灌夫被丞相田蚡陷害入狱,窦婴为了救灌夫,把自己也搭进去了。

灌夫被捕后,窦婴找汉武帝求情,本来灌夫的事情不大,汉武帝一句话就可以解决问题。但他怕释放灌夫得罪王太后(王太后是田蚡的姐姐),于是耍了个滑头,请朝臣廷议,想以朝臣的口堵住母亲的嘴。

想不到的是,在争辩过程中,窦婴和田蚡相互攻击,把事情弄到上纲上线的地步。结果王太后大怒,逼着汉武帝将窦婴关入监狱。窦婴为了自救,让家人取来一份汉景帝去世前留给他的一份遗诏,要求见皇帝。

结果汉武帝让人去档案处一查,竟然没有遗诏的底档,没有底档的圣旨只能被认为是“伪昭”,窦婴最终被以伪造圣旨罪杀害。

“伪诏案”至今依然是个历史谜团,没人说得清到底是怎么回事,从逻辑上推理,参与到这件事的双方,窦婴不存在伪造的动机,王太后也不存在毁掉底档的动机(遗诏内容对王太后没有任何威胁)和可能性。

我个人认为,这份遗诏就是真的,毁掉底档的人就是汉武帝,他是想借窦婴的血,激起“失势派”的怒火,顺势打击以田蚡为首的“新贵派”,同时借机收拢“观望派”。(这个观点详细内容见本人头条号文章,此处因篇幅问题不展开。)

事实也是如此,窦婴的死,让朝中的舆论一下子瞄准田蚡,汉武帝借机“大发雷霆”,勒令母亲王太后从此不得干政,并将田蚡吓出了病,第二年就死了。以韩安国为首的“观望派”大臣显然被汉武帝的手腕吓到了,从此拜服在汉武帝脚下。

所以,窦婴之死本,质上是他成了汉武帝借用的一枚棋子,尽管汉武帝本人对这个表舅很欣赏,但当政治需要的时候,他毫不留情地抛弃了他!

西汉名臣晁错和国戚忠臣窦婴为何惨死?

晁错是汉景帝初期被杀,窦婴则是汉武帝初期被杀。这两个人都是被冤杀的,都与景帝武帝朝错综复杂的矛盾相关。

针对汉初分封的同姓诸侯王权力地盘太大影响到中央集权,晁错提出削藩建议,被景帝采纳。吴王等七个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他们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景帝并没有做好充足准备,见叛军势大,非常害怕。袁盎与晁错素来不和,趁机向景帝建议诛晁错,让叛军没有借口,汉景帝于是杀害了晁错,但叛军并未退去。最终仍用军事手段平定叛乱。

窦婴被杀,是因为他与田蚡矛盾激化,而他们代表太皇太后及皇太后背后的外戚势力。由于太皇太后窦氏已去世,武帝初期田蚡势力超过了窦婴,田蚡想彻底击垮窦婴,借窦婴的心腹灌夫的事情发难。窦婴拿出景帝遗诏,被人鉴定是假的。窦婴因假传遗诏被杀。

西汉名臣晁错和国戚忠臣窦婴为何惨死?

晁错之死,是西汉历史上一桩著名的政治悲剧。

他的死因,是被当成了替罪羊,政治牺牲品,就连年轻无知的建文帝朱允炆都知道所谓的“清君侧”不过是借口,但汉景帝偏偏信了。

↑晁错虽然有政治远见,但性格有缺陷↑

汉景帝以为只要答应吴王刘濞提出的“诛晁错,清君侧”的条件,就能换来吴王刘濞的妥协把兵,似乎很幼稚,其实汉景帝这个人,城府深沉难测,晁错之所以送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低估了汉景帝对他的亲近程度。

当吴王刘濞起兵后,晁错甚至向汉景帝提出建议:您御驾亲征,我坐镇长安。这种建议也亏晁错想得出,典型的“死道友不死贫道”,送死您去,安家我来。

可惜晁错搞错了角色,皇帝不是你家儿孙。所以说,汉景帝处死晁错,既有政治上的妥协考量,又有被晁错激怒后的恼羞耻辱感作祟。

↑汉景帝刻薄寡恩↑

汉景帝没给晁错任何解释机会,在晁错毫不知情,赶来上朝的路上就把晁错拉去刑场处死,而且还是腰斩!此外,晁错的家人也全部被株连斩首。

讽刺的是,汉景帝杀掉晁错后,吴王刘濞等诸侯联军根本没有罢兵的意思,汉景帝本人深感后悔,也受到当朝大臣们的指责,但汉景帝后悔的是什么呢?后悔削藩?还是后悔杀晁错?

窦婴之死,则是他在和田蚡之间的政治斗争中失败的结果。

窦婴的靠山是窦太后,此处常常有误解,窦婴是窦太后堂兄之子,但他和窦太后的执政理念差别巨大,窦太后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可窦婴却喜好儒家之学。

↑窦婴本该依靠窦太后,却总和窦太后作对↑

窦婴虽然和窦太后理念不一致,并因此屡次得罪窦太后,但窦太后很清楚,窦婴是窦氏家族里最有能力的人物,一旦窦太后身故,得势的会是其他外戚集团,那么窦氏家族的利益保证,只能由窦婴扛起重担。

可是窦婴不明白这个道理,非要和窦太后作对。

窦太后对窦婴屡次敲打,但本质上是支持窦婴的,七国之乱奠定了窦婴的军功,孝景三年,窦太后最宠爱的小儿子梁王刘武入朝,汉景帝设宴款待。

宴席上,汉景帝酒醉失言,说死后要把皇位传给弟弟梁王刘武,窦太后听后很开心。结果窦婴跳出来表示反对,他说按照祖制,父死子继,而不能兄死弟继,汉景帝得以挽回这次政治危机,但窦太后大怒,甚至开除了窦婴的门籍。后来消气后才又恢复。

↑窦太后对西汉统治影响很大↑

从中可以看到窦婴此人,不避祸端,心直口快,敢说敢做,有点莽。

汉武帝即位后,大力推崇儒家思想,窦婴迎来了春天,一度成为丞相。同时,王太后的同母异父弟弟田蚡被任命为太尉,对窦婴形成制约。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赵绾、王臧建议不必向太皇太后窦氏请示朝政。太皇太后大怒,将两人下狱,窦婴和田蚡也因此被免官。

如果说这是田蚡的意图,还可以理解,毕竟田蚡的靠山是王太后,可窦婴也受到牵连,说明窦婴也有这样的想法,这就纯粹脑子不好使了,窦太后越是有权力,对窦氏家族越是利好啊。

从此以后窦婴在政治上便走上了下坡路。

建元六年,窦太后去世,王太后独尊,与此对应的是,田蚡在政治上如日中天,窦婴则日渐失势。

↑窦太后死后,窦婴已经不可能是田蚡的对手了↑

四年后,窦婴的至交和心腹灌夫由于在酒席上对田蚡不敬,竟被田蚡逮捕判处死刑。窦婴的莽劲又来了,他不但不避祸,不避嫌,反而尽全力营救灌夫,最后由于王太后施加巨大压力,灌夫被族诛,窦婴的下场其实已经注定了。

窦婴为了营救灌夫,走上极端,甚至假造汉景帝遗诏,要求面见汉武帝,试图挽回灌夫的性命,然而他矫诏的事情很快败露,窦婴因此被弹劾。

灌夫死后过了许久,窦婴才得知灌夫族诛之事,急怒攻心,病倒,他担心汉武帝会清算他,一度绝食自尽,后来发现汉武帝无意处死自己,又恢复饮食,然而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被处死的命运,两个月后,他在渭城被斩首弃市。

窦婴的死,很大程度上是他性格的原因,他不知道明哲保身,结交灌夫这样的朋友也属于失策,尽管他崇尚儒家的做法一度赢得汉武帝的重用,可他和王太后田蚡之间的政治斗争,颇有点以卵击石的不理智。

↑性格决定命运,窦婴印证了这句话↑

要不是窦太后背后支持,窦婴这样的性格恐怕早就死一百次了,甚至不会有登堂入室的机会,偏偏他和窦太后不对付,不但影响自己的前途,也削弱了窦氏家族的成长。

西汉末期同样长寿的王政君,给王氏家族带来了何等的荣华富贵和权势,王政君长寿是重要原因,但王家众人比如王商的积极配合,团结一致也是关键因素。

可窦婴却始终摆不清楚自己的人生位置。到最后,因为争口气,非要为了灌夫之事和田蚡王太后等人闹到决裂,就是汉武帝想保他也没法保他,纯粹是不明智的自寻死路。

西汉名臣晁错和国戚忠臣窦婴为何惨死?

其实晁错和窦婴都是为了汉武帝而死,属于政治牺牲品。

晁错提出的削藩策是汉景帝最想实行的方略,也是他自己为臣子的政治理想。当时汉朝藩王的权利已经凌驾于中央之上,只有削藩才能将皇权集中中央,结果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清的是谁?是提出策略的人晁错,汉景帝知道晁错是忠臣,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没办法只有杀了晁错,才能将七国之乱起兵的合法性消除,从而将其变成一只不义之师、一只叛军。最终晁错被腰斩于市,成为汉朝史上的一大冤案。

窦婴其实也可以说是汉武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皇权,震慑群臣而成为的牺牲品。汉武帝从继承皇位后很辛苦才从窦家手里夺取权利,可以说汉武帝对外戚专权很是痛恨,当时朝野中有两大派系自己的生母王太后、舅舅田蚡还有窦家一干群臣,汉武帝通过牺牲窦婴既可以灭了窦家最大的靠山又起到震慑王太后、田蚡的作用,让他们明白自己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如此对他们,其次汉景帝遗诏事件让汉武帝不能不杀,如果不杀那么窦婴就有了合法发动政变的权利,那么皇帝就丧失了合法性,这是汉武帝万万不能容忍和发生的事,只有严厉办理窦婴才能消除内在的隐患,维护自己的皇权。

西汉名臣晁错和国戚忠臣窦婴为何惨死?

吳楚七国之乱,爆发出刘邦大封同姓的弊端,给国家造成动乱。异姓诸侯靠屠杀消除,同姓王却是要手下留情。这就得看决策为政者的果决与魄力了。

这藩国,就是帝国的潜在替代者,一旦势力转化,就跟三家分晋,周天子沦落为诸侯位置一样,最后为下属灭亡。这种祸害,周代就是明证。秦始皇鉴于此,才不封一寸地给子孙,秦朝便没这种祸乱。这实在英明。

这种弊端不止晁看到错,文帝时的贾谊也看到,并多次上书文帝,文帝不忍,把皮球踢给儿子。结果,各诸侯国不尊朝廷,不述职纳贡,称病不朝,残害中央派到地方巡查官员,多行不法。

到汉景帝时,形势恶化。御史大夫晁错出台第一批削藩名单,引起蓄谋已久的强横的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打着"清君侧,诛晁锗"的旗号起兵叛乱,企图颠覆国家,重新来过。此时,汉景帝还不想大动干戈,希望通过其他途径解决问题。适逢袁盎进言,说晁错为政太过,激起诸侯事变,若斩之以塞诸侯之口,事情即可平息。汉景帝还是不忍心下手斩晁错。不久,广陵举叛旗的消息传到朝廷。晁错劝皇帝亲征叛逆,他晁错留守。这让汉景帝狐疑又失望。回头相信了袁盎,借口朝会,派车去接晁错。车载晁错过东门闹市,即腰斩晁错以死。

为什么要穿朝衣而腰斩大臣?不外乎传这样的信息,晁错死于国家,光明正大地死。死于街上,让间谍确信这是真的。晁错都死了吴楚赵再不退兵,那就是罪不在晁错,吴楚就是谋反坐实了。朝廷就有理由举大兵征讨不义,杀完为止。就此看来,汉景帝心术深似海,无人可探险其心地。后来平定叛乱之后,汉朝兵将对待叛军则是一路痛杀,所过之处,吴楚兵将几无遗类。

至于窦婴之死,说白了是二代外戚相争相残的结果。

汉武帝见识过外戚樺权对国家的危害,他才不在乎你二族闹得鱼死网破。他乐得收现成。他看不起舅舅飞扬跋扈的样子,也看不惯表叔意气消沉,怏怏不乐的模样。只不过他敬佩窦婴的魏其侯是窦婴自已挣来的,而舅舅的武安侯则是皇帝舍给他的。窦婴本来死不了,偏他要拽个遗诏出来,而遗诏又没有证据证明是真的。既然不是真的,即可判定为矫诏,不消说矫诏是谋迕的大罪,所以,汉廷判定平定过吴楚叛乱的大功臣窦婴矫先帝之诏之罪,族诛。窦婴死于矫诏之罪,不是汉武帝要杀他。

西汉名臣晁错和国戚忠臣窦婴为何惨死?

汉景帝时提出《削藩策》,试图改变汉初各刘姓王割据、威胁中央朝廷的局面,但是,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晁错过于激进,一不懂得分化瓦解对手,二没有贯彻严守法律的精神,找到诸侯王足够分量的罪行。晁错以惩罚诸侯王犯下的小错为名,在短时间内大量削减各主要诸侯王的封地,致使矛盾迅速激化,局势迅速恶化。

窦婴的被杀是不知变通,不识时务,非要同汉武帝的舅舅过招。同时,交了一个“坑友”的好友,把自己牵连进去,最关键的是,直到最后时刻才拿出一个先皇的遗诏出来。想想吧,换作哪个皇帝能承认你这个遗诏是真的?所以,最终被杀身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