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古代文人最高的追求为谥号,谥号有文正、立德、立言和立功等,历史上哪些人做到了?

这个问题把我整懵了,立德、立言、立功是谥号吗?这似乎是中国人评定圣人的三大标准吧?

什么叫谥号?

谥号始于西周,是对去世的人(包括皇帝、诸侯、重要的大臣、地位崇高的人)一生的综合评价,评价分褒、贬和同情三类,也就是所谓的上谥(也叫美谥)、下谥(也叫恶谥)和平谥。

谥号最早只针对帝王和诸侯,后来“下沉”到对士大夫和学家,这种谥法也叫“私谥”,即非官方的谥号。

请注意,帝王除了谥号还有庙号,两者不是一回事,不细说。

文人谥号的分类

谥号有严格的规定,所用的字不能随便起,必须从谥号字谱里选择,每一个谥号都有固定的意义解释。

古代大臣的谥号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文”字头的,针对文臣,如文正、文贞、文忠等;第二类是“武”字头的,针对武将,如武宁、武毅、武穆等;第三类是“忠”字头的,如忠烈、忠献等。

文人谥号最高等级就是“文正”,其下依次是文贞、文成、文忠、文献......“文正”谥号始于北宋,在此之前最高等级是“文贞”,因为宋仁宗名字叫赵祯,为避讳“祯”,就将“贞”改为“正”。

“文正”谥号非常难得,成为历代文人一生追求的目标,历代获得文正谥号的人统计如下:

  • 唐朝4人:魏征、陆象先、宋璟、张说(唐朝没有文正谥号,此四人谥号“文贞”);

  • 宋朝9人: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

  • 元朝5人: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

  • 明朝4人: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

  • 清朝8人: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三不朽”圣人标准

中国古人崇尚“圣人”,并且给圣人设定了三个标准,即“立德、立言、立功”。《左传》称之为人生的三不朽。唐朝学者对它的解释是:

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按照这个标准,有人认为中国几千年封建史,只有两个半圣人:孔子、王阳明、曾国潘(半个)!曾国潘只能算半个,大概觉得他在“立言”上稍稍逊色了一点。

有人说古代文人最高的追求为谥号,谥号有文正、立德、立言和立功等,历史上哪些人做到了?

谥号确实是古代文武官员追求的最高荣誉,在谥号的类别上一般认为是“上谥”、“平谥”、“下谥”,但一般是代表对个人一生功绩的评价,并非“下谥”就是贬义。

《逸周书·谥法解》记载: 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正:内外宾服曰正;大虑克就曰正;内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内外无怀曰正;直道不挠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仪不忒曰正;精爽齐肃曰正;诚心格非曰正;庄以率下曰正;息邪讵诐曰正;主极克端曰正;万几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无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东晋时期 ,“文”这个字没有与别的字搭配在一起,如张昭、司马昭、宇文泰等人,都单谥一个“文”字,惟独王导一人谥文献。

唐朝时期,魏征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被谥为“文贞”的名臣,随后被谥为文贞的还有陆象先、宋璟、张说。

北宋初期,李昉、王旦等开国名臣也都被谥为文贞。在宋仁宗赵祯时期,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字,文贞改为文正,这才有了文正的谥号,随后范仲淹、司马光、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等人获此殊荣。

元朝谥为文正的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

明朝谥为文正的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其中大学士李东阳在临终之际,杨一清前来看望,李东阳表示只担心死后的谥号,杨一清安慰其死后会追文正的谥号。病重的李东阳竟拖着病躯向杨一清磕头感谢,这也表明了文正的谥号对于文臣心中的重要地位。

清朝谥为文正的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

有人说古代文人最高的追求为谥号,谥号有文正、立德、立言和立功等,历史上哪些人做到了?

历史就像一本传奇传记,今天老龙给大家介绍一位文人传奇,他生性邋遢,不爱干净,竟然被赠与文人最高的谥号?

在我们古代的时候,一些大臣在死后会被追赠一个谥号,这个谥号就是那个人整个人生的一个评价,而在我们的历史上,文臣们能得到的最好的评价就是谥号为“文”。有一个人就得到了这样的评价,他就是北宋时候的变法之人——王安石。王安石我们最熟悉的形象,应该是他作为文人的一面,他作为当时整个社会的文学领袖,是引领了一方风潮的,他改变了自唐末以来当时文坛上的浮夸的文学风气,而走向了偏写实的文学风气。更重要的是,它留给了我们后世很多的文章,这一点在上学的时候,大家应该深有体会。

他是王安石,他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这么简单,他实际上是被全世界所认可的一个改革家,甚至列宁还评价他: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者之一。那么他作为改革家,究竟是进行了怎样的改革,才能够得到这样的一个评价呢?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是乱了又治,治了又乱的一个循环,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循环呢?就是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土地有限,生产力也有限,随着人们的安居乐业发展,人口会越来越多,但是土地会越来越少,同时有权有势的人会兼并土地,导致没有权,没有钱的人,土地越来越少,这样就造成了社会矛盾,社会起矛盾了,一个王朝自然就会破灭。

而王安石就看出了这一点,进行了一个土地的改革,他的改革就是要把天下的土地,平均的分给每个人,让所有人都有土地,而不是让所有土地被那些权势之人所兼并。这样的改革肯定是有利于天下,有利于百姓的,但是这样的改革所受到的阻力,用想也知道,是非常之大的,这等于就是在那些有权势的人头上动刀子呀。果不其然,王安石的这套非常有先进性的改革,以失败而告终。虽然改革失败了,但是我们都知道,他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他的设想出了差错,而是基于当时整个的社会性和当时的生产力原因而失败的,这当然不影响我们把王安石评价为最有名的改革家之一了。

其实王安石身上有很多的奇闻异事的,可能是每一个伟大的人都会有一些不大的瑕疵,而导致他们的生活一塌糊涂吧,王安石这个人也是一样的。传说,王安石非常的不爱干净。古人非常爱留胡子,而留胡子是由于胡子好看,所以古人对胡子,都会每天进行梳洗,但是王安石他就不,他的胡子从来不洗!他的胡子里面,甚至能够找到他昨天吃过的东西!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的邋遢。不仅在自己的外表上不甚在意,王安石就连自己吃什么东西,他都不太在意,据说王安石吃东西只吃自己面前的那一盘,不管你把这一盘东西换成什么,他都会给吃的干干净净。王安石死后,被赐予了文人最荣誉的谥号——“文”,他的名字也被放在了供奉孔子的庙宇里面,和孔子共享祭祀。这样的待遇,也不枉费他为天下做出了这一场改革。

有人说古代文人最高的追求为谥号,谥号有文正、立德、立言和立功等,历史上哪些人做到了?

感谢悟空问答邀请

历史上的谥号应该是始于周代,在周代以前应该是没有谥号这个封号的。

谥号,一般是对一个死去的人特别是国君的一种评价,根据其生前的功绩或者是失误的一种肯定和否定!

在宋代之前,谥号一般是追封給已故去的君主的,然而自宋代开始有著名的文人去世之后也开始实行追封。

如果是文官杰出的人物,谥号最高是以“文”字开头,而武官有杰出的人物的话,谥号是以“武”字开头,比如在岳飞得到平反之后,被追封为岳武穆。

文官的谥号是以“文”字开头,文字的后面的第二字按照级别的高低,分别为正、忠、恭、成、端、恪、襄、顺。

武官的谥号在“武”之后的第二个字分别是忠、勇、穆、刚、德、烈、恭、壯。

如此看来岳飞的武穆谥号应该是第三个等级。

在宋代被追封的文人有很多,比如范仲淹—范文正公,欧阳修—欧阳文公,排第二位,王安石—王文公,司马光—司马文忠公,苏轼—苏文定公,苏辙—苏文正等。

元朝虽为游牧民族但也有这方面的追封,得到“文正”谥号的有吴澄、耶律楚才、刘秉忠、许衡、廉希贤等。

明朝有李东阳—李文正公,张居正—张文忠公,于谦—于忠肃公,王守仁—王文成伯,杨一清—杨文襄公等。

在清朝最著名的文正公当属曾国藩最为有名,除他之外还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墉、杜守田、李鸿藻、孙家鼐等,这八个人是大清王朝267年里在谥号上达到“文正”级别的人。

其中的刘统勋是著名宰相刘罗锅刘墉的父亲,孙家鼐则是状元出身,既是一代帝师、又是京师大学堂的创办者,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位“文政公”

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需要了解的还有太多太多,不仅逝去的历代君主有一个适合他的谥号,而且文人经过自身的努力,也可以得到他梦寐以求的名节,这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有人说古代文人最高的追求为谥号,谥号有文正、立德、立言和立功等,历史上哪些人做到了?

看到这个题目,我差点把一口老血喷在显示器上,麻烦题主告诉我谁的谥号是立德、立言、立功?要是某王朝把立功之类赐给臣子当谥号,基本那臣子的后世子孙是抬不起头了,他家祖宗把《谥法》都给破了。那三个立其实是儒家的一种人生追求,而且三立非并列,是有先后顺序的。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所以三立又被叫做三不朽,意思是达到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就可以名传后世,青史永铭。到了唐朝,大儒孔颖达又对这三不朽进行了条件定义,他认为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这里和现代理解不同的是立德一项,现代通常认为品质高尚无暇是为立德,但古人对立德要求极其苛刻,他们认为立了普惠天下的大功且万世垂其法才是立德,比如东汉经学大家服虔认为立德只有两人,一个是伏羲,一个是神农,大禹这种只能叫立功。若以此为标准的话,纵观古今,三者全立的一个都没有,连伏羲和神农都没有立言。

后世随着时间推移,三立的标准逐渐宽泛,也从排列变成了并列。到达三立境界的圣人才多了起来,就不再一一列举,不然就枯燥无趣了。总之立德、立功、立言是一种人生追求,而并不是谥号。

号称文臣最高荣誉的谥号文正,其实应该叫文贞,宋仁宗时期为了避皇帝赵祯的名讳才改为文正的。而且在谥法中“文”字是没有标准配字的,最早的谥号最高荣誉就是单字文,后来谥号泛滥才开始配字。司马光的一番论述,才让文正这个谥号成为文臣之极,他认为文乃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他嘴炮爽完后,把一个本来应该谥号文正的人给坑了,那人叫夏竦,本来也是文武兼资,又一手提拔了范仲淹的名臣。皇帝在听完司马光的高论后觉得很有道理,看看夏竦为人似乎不太正,于是把谥号给改成文庄。

目前谥号文正的人:

宋朝: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

元朝: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

明朝: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

清朝: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算下来一共26个人,确实是个极其稀有的谥号。可是这些人中耳熟能详的名字其实不多,名不副实的其实也不少。严苛点说,除了范仲淹,其他人都差那么点意思,即使范仲淹也不是没有被非难的地方。身后名这东西,总归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没法强求。

老朽知道的就这么多啦,有什么想告诉我的,请留言吧。

有人说古代文人最高的追求为谥号,谥号有文正、立德、立言和立功等,历史上哪些人做到了?

谥(shi,第四声)号,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一般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的概括性评价。

谥号有上谥、下谥、中谥之分。

上谥是美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像文、武、昭、宣等。“文”表示具有“经天纬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如汉文帝刘恒,侍母极孝,生活极俭,道德博厚,品德高尚。“武”表示“克定祸乱、威疆敌德”等,汉武帝雄才大略,反击匈奴,平定边疆,威名远扬。抗金名将岳飞的谥号为“武穆”。

下谥是恶谥,即批评性的谥号,像炀、灵、厉等。“炀”表示“好内远礼”,隋炀帝好大喜功,四处征战,“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灵”表示“乱而不损”,汉灵帝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大奸臣秦桧的谥号为“缪丑”,是为恶谥。

中谥即平谥,没有什么褒贬,有的含点同情的意味。像哀、怀、殇、惠、献等,有点同情的意味,汉殇帝短命夭亡,而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有什么能力,没有什么作为的。晋惠帝就是那个白痴皇帝,有大臣上奏:发生饥荒,百姓没粮食,饿死的人很多,惠帝问:无粮,何不食肉糜?

谥号,一般由朝廷给予的,也有私谥。例如,东晋陶渊明死了,他的朋友给他一个谥号为靖节征士。北宋林逋的私谥是“和靖先生”。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古代文人喜欢追求人生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很多文人或大臣生前忠心耿耿,廉洁奉公,建功立业,品德高尚,坚持节操,死后获得美谥,满足了自己的心愿。

例如,魏征刚正无私,直言犯谏,被谥为“文贞”。范仲淹谥号为“文正”。欧阳修、苏轼的谥号都为“文忠”。王阳明谥号“文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