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阴杀”弟弟刘长,被人编成民谣讽刺,这件事靠谱吗?民谣到底是怎么流传出来的?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这首民谣是淮南王刘长死后,民间流传来的歌谣,用以讽刺汉文帝用故意纵容的阴损方式,“宠杀”弟弟刘长。历来史学家很多以此认为,这是汉文帝为人阴险的一个例证。

我个人认为,这个民谣非常蹊跷,是有人故意给汉文帝扣屎盆子!而且背后包含巨大阴谋!首先,汉文帝根本无意杀刘长,对刘长的包容绝不是有意纵容

淮南王刘长因谋反失败,汉文帝不忍诛杀他,只是削了他的封爵,发配蜀郡,结果刘长路上自己绝食而亡。如果汉文帝要想杀刘长,就刘长干的违法乱纪事,早就砍无数次脑袋了。就这次谋反来说,汉文帝不杀刘长,反倒有顾私情不顾国法的嫌疑,相反杀了刘长,历史不会对他有任何负面评价。

刘长半路绝食实在是个意外,以刘长的德行,谁能料到他也会有所悔悟?汉文帝也不可能料事如神,用这么复杂,这么笨的办法阴杀刘长。

其次,这首民谣出现的时间节点太诡异

刘长死于公元前174年。公元前172年,汉文帝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将刘长四个年幼的儿子全部封侯。公元前168年,这首神秘的民谣流传出来,此时距离事发已经过去整整六年了!

是哪些无聊的老百姓,会在六年后突然如此怀念刘长呢?如果汉文帝真的耍阴招,为什么不在当年流传出来呢?

很显然,所谓的民谣根本不能代表“民意”,是有人想借刘长之死来打压汉文帝,只可惜在时间节点上不够完美。

那么究竟是什么人故意编造所谓的民谣栽赃汉文帝呢?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我认为,编造这个民谣的应该是汉室诸侯王们,目的是为了对抗汉文帝的削藩政策

我们知道,西汉削藩始于汉景帝,但实际上在汉文帝时期,就已经在考虑削藩方案。著名的政治家贾谊就曾经给汉文帝上疏指出,藩王已经成为中央政权的巨大威胁,并提出了多种限制诸侯王,削弱藩王势力的建议。

可惜的是,汉景帝时期国力还比较弱,尤其是中央政府实力不够强大,面对削藩可能引起的内乱,汉文帝尚无把握确保中央政权的安全,所以最终只能将这个任务留给了后世。

尽管如此,诸侯王们明显地感觉到来自中央的压力。他们需要一个能让他们团结在一起,共同对抗汉文帝的契机,这个契机就是刘长之死。刘长本就是藩王,只要把他塑造成削藩的受害者形象,那么就能引起众多刘姓皇家兄弟们的共鸣。我觉得,这首民谣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由某个集团的创作班子策划的。

这则民谣不但以“人民的名义”鞭挞了汉文帝的阴险,而且在号召所有刘姓诸侯王:汉文帝刘恒在以削藩的方式杀害兄弟骨肉,我们如果不团结起来,就是下一个刘长!

这分明就是对汉文帝的一份宣战檄文!好阴险歹毒的一首民谣啊!

汉文帝“阴杀”弟弟刘长,被人编成民谣讽刺,这件事靠谱吗?民谣到底是怎么流传出来的?

汉文帝阴杀淮南厉王刘长,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属实,但种种迹象表明,刘长之死,汉文帝脱不了干系。

首先要了解汉文帝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本来这个皇位是绝对轮不到他的,只是因为刘恒的低调,和看上去比较软弱,才让功臣集团选择刘恒做皇帝,以方便功臣们控制,结果刘恒一登上皇位,便采取了种种措施加强皇权。

首先是汉文帝用自已亲信掌握兵权,控制了皇宫及京城的兵权,其次是汉文帝大封功臣,稳定及拉拢人心;最后汉文帝敲打功臣,如周勃,罢免了周勃的官,杀鸡骇猴,震慑功臣集团。

种种迹象表明,汉文帝是一个有能力、有手腕、有想法的君主,只是汉文帝的性格与其它皇帝不同,他是做的多,说的少,而且不轻易表露出自已的喜怒衰乐。

汉文帝登上皇位第二年,诛吕功臣齐王刘襄去世,刘襄是第一个起兵反抗诸吕的诸侯王,其起兵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争夺后位,刘襄是刘邦的长孙,齐王刘肥的长子,也是刘邦子孙当时年轻有为,颇有能力的一位,在起兵诛吕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去世的时候还相当年轻,当时的汉文帝才23岁,刘襄还是汉文帝的鸽子,年纪肯定不会大,但这么年轻就去世,而且死因不明。

接着是刘章,刘章是刘襄的弟弟,也是诛杀诸吕的功臣之一,本来汉文帝是许诺封刘章为赵王的,后来听说刘章本来是想拥立其兄长刘襄为帝,于是汉文帝违背诺言,没有封刘章为赵王,而是封为城阳王,刘章在汉文帝即位的第三位去世,这个时候汉文帝才26岁 ,那么刘章作为汉文帝的侄子,应该是更年轻,结果也去世了,死因不明。

再接下来是刘兴居,刘兴居也是刘襄的弟弟,被汉文帝封为济北王,在刘章去世没多久,刘兴居趁匈奴大举入侵之际,汉文帝赶赴太原坐镇之机,起兵造反,结果兵败被杀,刘兴居起兵的原因肯定与他的两个哥哥这么年轻先后去世有关,也与他的大哥刘襄没有当上皇帝有关,很显然他们三兄弟都受到汉文帝的排斥,不是郁郁而终,就是起兵造反,这个现象绝对不是正常的。

对汉文帝皇位有威胁的三个年轻有为的竞争者先后去世,要说跟汉文帝一点关系都没有,怎么都说不过去,本着谁是最大受益者,谁的嫌疑最大的原则,汉文帝都有嫌疑。

再说刘长,刘长是汉文帝登上皇位后仅存的异母弟弟,是刘邦封的淮南王,并且是吕后带大的,因此在吕后掌权期间,没有受到吕后的迫害。刘长私自杀害辟阳侯审食其,一个皇族杀害当朝重臣,还是刘邦封的列候,在当时可以说是重罪,但汉文帝不但不治罪,而且一点责罚都没有,皇帝这样做,无疑让刘长的不法行为得到滋长。

汉文帝的纵容,无疑让刘长的行为越来越过份,不仅骄横跋踄,而且刘长在封国效仿天子礼仪,置百官,图谋不轨,发展到最后,刘长居然直接用四十辆战车造反,结果事败被俘虏,按罪应该是死罪,这个时候汉文帝依照法律杀了刘长,也没有什么过错,但汉文帝没杀,不愿意承担杀弟的骂名,只是罢免了刘长的王位,用囚车将刘长押运到蜀地,并交待沿途地方官好好款待。

对于汉文帝的这个做法,大臣袁盎曾经提醒过汉文帝,说淮南王刘长性情刚烈,这么做会导致刘长中途身死。但汉文帝仍然这么做了,只能是故意为之,结果就是刘长半路上绝食而死。

以汉文帝的智商,会不明白他的做法会导致这个结果的发生,说出来谁也不信。自古帝王无亲情,有的只是权力争斗,汉文帝刘恒的皇位来的不是很正统,他也非常担心皇位会被别人夺去,因此他一上台,就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皇权,包括打击权臣,打击潜在竞争皇位的对手,想想他的三个有能力又这么年轻有为的侄子怎么死的?想想他的弟弟刘长是怎么死的?娇宠就是一种伤害,利用娇宠刘长,让刘长在犯法的道路越走越远,最后无可挽回,这不是阴杀又是什么呢?

汉文帝在历史上的形象是非常好,为君忠厚,爱护百姓,开启文景之治的基础,但并不能说明汉文帝就跟刘长之死没有关系,汉文帝是采取了相当高明的方法,无法让人寻到证据,而更不可能用光明正大的方法去做这些事,因此说他阴杀弟弟刘长,是有道理的,并不是空穴来风。

汉文帝“阴杀”弟弟刘长,被人编成民谣讽刺,这件事靠谱吗?民谣到底是怎么流传出来的?

淮南王刘长的悲惨结局是咎由自取。

汉文帝对这个弟弟仁至义尽,不算“阴杀”。

老百姓编成民谣讽刺是真事。

“刘长之死”始末

  汉文帝即位后,淮南王刘长仗着自己是皇帝唯一活着的亲兄弟,在淮南国横行不法。

汉文帝忍了。

怎么办呢?只剩这一个亲弟弟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公元前177年的春天,刘长来长安朝见皇帝哥哥。

兄弟俩久别重逢,十分亲热。年轻的刘长渐渐头脑发热,自我膨胀。与汉文帝一起出城打猎,刘长不顾礼法规矩,和皇帝同乘一辆车。甚至,在公开场合,刘长不尊称“陛下”,直呼汉文帝为“大哥”。  

  同年冬天,丞相灌婴病逝。

汉文帝任命御史大夫张苍做了丞相。在入京担任御史大夫之前,张苍做过淮南国相,他一直看不惯刘长的所作所为,碍于皇帝面子,没有发作。张苍暗暗关注着这位不安分的淮南王。

  刘长回到淮南国,开始模仿皇帝的规格,另搞一套法令,出入警戒清道(警跸),称自己发布的命令为“制”。

  弟弟的表现越来越危险,汉文帝伤透脑筋。

汉文帝的舅舅薄昭,无论在皇室还是在朝廷,地位都很高。汉文帝让舅舅出面,管教管教这个弟弟。

直到此刻,汉文帝还想当成家事处理,保全刘长。

  薄昭给刘长写了一封长信,谆谆教诲,信里引用周公诛杀管叔的典故,提醒刘长别太出格,老实点,最好给皇帝哥哥上书认个错。

  刘长满肚子不高兴。他找棘蒲侯柴武的儿子柴奇商议,策划造反,派出使者前往闽越、匈奴联络。

事情泄露,朝廷捕杀刘长的党羽。柴奇作死加坑爹,柴武辛辛苦苦挣来的棘蒲侯爵位就此断绝。

  刘长被使臣带回长安。丞相张苍领着几部门的大臣,上书汉文帝,要求依据法律,处死淮南王。

  刘长的黑材料,张苍已经收集了一箩筐:网罗党羽、里通外国、杀人灭口、对抗朝廷审查……

  人证物证都有,证据确凿,连刘长私下说的一些话都记录在案。

  不能得罪自己的身边人啊!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杀招。

  细细读完弟弟的黑材料,汉文帝寒了心。

  只剩这一个弟弟了,要做也要做得好看点。

  他下诏说:

“我不忍心依法制裁淮南王,交给高级官员再议议吧。”

  众大臣再次上书,请求依法处理刘长。

  汉文帝答复说:

“我不忍心依法惩处淮南王,赦免他的死罪,废掉他的王位吧。”

  群臣第三次上书:“臣等请求,把刘长发配到蜀郡严道县邛崃山邮亭,让他的子女和生育过的姬妾随行,由县里给他们安排住处,提供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

  这一次,汉文帝不再推脱,批示:

准奏。每日额外供给五斤肉,二斗酒。宠幸的妃嫔十人也随行。

  刘长坐着囚车上了路。

  中郎将袁盎上奏道:“陛下一向骄宠淮南王,不为他选派正直的太傅和国相,让他落到这般境地。淮南王性情刚烈,受了这么大挫折,臣担心他突然生病死去。陛下会背上杀弟的恶名!”

  刘恒敷衍道:“我只想让他尝尝苦头,将来会让他回来的。”

  刘长郁闷得发狂。

一路上,押解刘长的人连囚车的门都不给开。刘长吃喝拉撒睡都在小小的囚车里。刘长受不了这份罪,绝食而死。

  刘长的死讯传回长安。

  汉文帝哭得很伤心,对袁盎说:“我没听你的劝,导致淮南王死了。”

  袁盎劝道:“事已至此,陛下想开点。”

  汉文帝抹着眼泪问:“现在怎么办才好呢?”

  书呆子袁盎上了套,他大声回答:“只要斩杀丞相、御史来向天下人谢罪就行了!”

  汉文帝命令丞相、御史逮捕负责押送刘长的人,一律问斩。按照列侯的礼仪安葬了刘长,安排三十户人家守墓祭祀。

  汉文帝除掉了野心勃勃的淮南王,还卖了个人情给丞相张苍等高级干部。书呆子袁盎成功当了回背锅侠,得罪了几位上司。

  今后,袁盎还会当几回背锅侠,最终,他死在这上头。

两年后,汉文帝加封刘长的四个儿子,嫡长子刘安为阜陵候,刘勃为安阳候,刘赐为阳周候,刘良为东城候,四位侯爷只有七八岁。

  纵是如此,还是没有堵住天下人的嘴。民间传出一首歌: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老百姓创造力无限,编成流行歌曲传唱,讽刺皇家兄弟相残。

  汉文帝听说了,难受得想哭。

朝堂之上,他不无委屈地说道:“尧舜放逐他们的儿子,周公杀掉弟弟管叔和蔡叔,天下人把他们当作圣人,称颂他们大公无私。如今天下人怎么就认为我是贪图淮南王的封地!”

  不争土地,争口气!

  为了表示自己没想过要跟刘长抢那块地,汉文帝赌气把城阳王刘喜改封为淮南王,又给刘长加了一个响亮的谥号:厉王。

《谥法》云:“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愎狠无礼曰厉……”。皇帝哥哥憋了一肚子火,总算找到发泄的出口。

气愤是因为在乎。

   其实,汉文帝心里有这个乖张作死的弟弟。

后续故事

有一位聪明人看出了汉文帝的心思,担心汉文帝将来封刘长的儿子们为王,那么,刘长谋反的悲剧必将重新上演!

这个人给皇帝上了一道疏,阻止这件事。

  这位一眼看穿几十年的聪明人叫贾谊。

可惜,汉文帝没有听从贾谊的劝告,把刘喜从淮南王国迁走,做回城阳王,把淮南王国一分为三,分封给刘长的三个儿子,阜陵候刘安为淮南王、安阳候刘勃为衡山王、阳周候刘赐为庐江王。

最终的结局不出贾谊所料。

刘长的大儿子刘安,将在几十年后整出更大的动静。

……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元狩元年),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谋反事泄,受牵连而死者数万人。

汉文帝“阴杀”弟弟刘长,被人编成民谣讽刺,这件事靠谱吗?民谣到底是怎么流传出来的?

如果是真的,当然可信。如果是假的,那就不可信。

这件事情靠谱的程度只有一半!

阴杀是真的!

但阴杀的主角不止是汉文帝!还有那一杆子大臣!

历史上还有一个相同的故事,就是“郑伯克段于鄢”。都是统治者故意纵容弟弟放肆不法,慢慢滋养其野心,待其犯下不可饶恕之罪时。挟“正义之师”一击而杀。对于这种“阴杀”行为,古来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先生多是持否定态度。因此,所谓民谣更可能像是道德先生学者杜撰的,自古以来,所有记裁于史书战乱的民谣竟然都有政治色彩,这个可能性太低。《诗经》是民谣,里面的政治谕讽诗也不过是后来强加于上的,《乐府》也相当于民谣,无非是羁旅,爱情,友谊而已。

哪怕是富有政治色彩的民谣,其主要内容均是百姓对统治阶段存在否定态度,是站在对立面上的,刘长在封地内胡作非为,目无法纪,他不可能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同。当刘长受辱自尽后,百姓如何会为其做歌谣表达挽惜之情呢?所以小可断定,这个民谣是崇尚儒家伦理的某个道学先生编撰的。

其真实情况是,当时大臣们不希望刘长继位,因为刘长和吕后关系密切,而这些大臣都是灭掉吕后的凶手。同时,刘长为人性格暴躁,主观意识极强,不容易掌控,容易引发君臣之间矛盾。他们更害怕刘长继位后以为吕后报仇名,分化自己的权力,进行重新洗牌。

汉文帝也知道这一点,于是君臣之间配合极为默契。

为什么说是配合,因为刘长在封地骄横不法时,无强力弹劾,刘长不顾君臣礼议时,无强力弹劾,直到叛乱发生,才群起而攻之?!

所以说,把锅全扣在汉文帝身上是不对的!

所以,民谣可不可信,一看其来源,二看其功能!

隋朝末年民谣“杨花尽,李花飞”之类,一定为假,应当是有心人编造出来的,比如李密。还有那些儿童所唱的民谣,若是无人教,如何唱得出来?把民谣的内容说得如此具体,怎么可能这样精准?

阴长刘长的民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耕居在田地里的农民最关心的是收成,是天气,是老婆孩子。怎么会懂得这些阴谋伎俩,即便是懂得,又如何会关心这些呢?

所以,小可认为,影射历史事件的民谣大抵都是有心人伪造成民谣!

汉文帝“阴杀”弟弟刘长,被人编成民谣讽刺,这件事靠谱吗?民谣到底是怎么流传出来的?

民谣属于“谣谶”之一,基本上两种人编造。一者,是无关人员根据现实状况编造出来的内容;二者,则是政客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而编造。前者不明就里只重表面,后者阴损至极。但他们都有编造的心理基础——中国的“孝文化”“家族情怀”。但问题是,皇家有亲情吗?

具体到汉文帝和刘长兄弟的这则谣言看,应该是政治谣言,其目的就是打击汉文帝的政治威信。

汉文帝“阴杀”刘长的观点早已有之,蔡东藩认为:汉文帝虽然对弟弟没有郑庄公那么“阴险”,也够阴的。但问题是,如果汉文帝公开杀之,就不阴了吗,会被后人如何评价呢?

公元前199年赵国国主赵王张敖,把他的妃子赵姬献给经过赵国的刘邦,刘邦什么都有没啥好送的,只好投其所好。结果,赵姬怀孕了。张敖赶紧把她送出宫,在别院居住。而次年,赵相贯高等人谋杀刘邦失败,张敖及其妃嫔们全部被抓了起来。

赵姬的弟弟赵兼请求辟阳侯审食其去找吕后,告知赵姬已经有了刘邦骨肉。吕后一听心中恼怒怎去管她,结果审食其不再多说。赵姬生下刘长后自杀,刘邦让吕后作为他的继母收养他。

公元前177年,即汉文帝三年,刘长将审食其杀死。刘长向汉文帝哭诉杀审食其的道理:其一:为母报仇;其二:审食其帮助吕后,危害大汉。自己愿意受到处罚,对此,汉文帝并未追究。

明朝的王世贞、清末的蔡东藩都认为:杀死审食其乃是大罪,你不处罚他也行,但仍然放刘长回淮南国就不对了,应该让其留在京城中好好看管。蔡东藩甚至认为,汉文帝之阴虽然不如郑庄公但也够阴的。

因此,“阴杀”一说比较流行。然而,我不认为属于“阴杀”。

汉文帝实力不够,对刘长是真的袒护,希望淮南大国为己所用。汉文帝如果不“阴杀”,那么,公开的“杀”,后世又将如何去说呢?

公元前198年生人的刘长乃是刘邦的第7子,也是吕后死后刘邦八子中仅存的两个儿子之一。公元前196年,被封为淮南王。因为在吕后身边长大,吕后什么脾气?大家都清楚。再加上我们听说的“宰相门前七品官”,在皇帝身边的皇帝脾气能好吗?再加上其自幼孔武有力,喜好打打杀杀、大刀铁枪,本身就是武人性格!

其脾气暴躁、行事跋扈!帝王贵胄、无法无天!“皇二代”内心狭隘,自私自利!

如此情况下,你怎么管他?

其实,汉文帝怎么做都可能会背负骂名!公元前174年,刘长因为造反被废王发配蜀郡严道县邛崃山邮亭居住。在押运途中自尽而亡。

公元前168年,“一尺麻布,尚可缝;一斗谷子,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的谣言才出现,可见因为汉文帝有意“削藩”,以及因为诸侯国实力强大,诸侯国与汉朝廷争夺民心的关键时刻(削藩的建议者贾谊当年亡故)。而这一时期民谣出现就有了“打击汉文帝政治名誉”的用心。

汉文帝“阴杀”弟弟刘长,被人编成民谣讽刺,这件事靠谱吗?民谣到底是怎么流传出来的?

汉文帝刘恒。是西汉王朝的第3任皇帝。刘恒从普通的一个藩王。经历了吕后专政不被杀。后来能够成为西汉王朝的皇帝。可以说刘恒这个人并不简单。吕后执政时期。曾令刘恒到赵地任赵王。此前三任赵王都死于吕后之手。年轻的刘恒知道此去凶险。巧妙的回绝了吕后。而且在任代王期间。韬光养晦。行事低调。甚至为了保住性命而不惜装疯卖傻。可以说刘恒这个人非常有城府。十分聪明。

淮南王刘长。汉高祖刘邦的小儿子。是和刘恒经历了吕后专政仅存的两个皇子之一。由于是吕后养大的,跟吕后感情很好。才没被吕后诛杀。刘长性格刚烈纨绔。又占着自己的亲哥是皇帝的缘故。骄纵跋扈。汉文帝三年,因为怀恨辟阳侯审食其,当时作为吕后的宠臣,没有在自己母亲被冤枉的案件中救母亲。害得自己的母亲自杀。闯到审食其家中将其杀害。擅杀朝廷大臣是重罪。但汉文帝并没有追究,还赦免了他。使他更为跋扈。刘长甚至在自己的属国废除汉法。自行制定法律。汉文帝都一概不过问。汉文帝的一再纵容,最终把刘长推向了绝路。

孝文帝6年。刘长竟然只纠集了70多个人,20多辆车就想发动谋反。可见当时的刘长是已经膨胀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不难想象这样的谋反,轻易的就被扑灭。汉文帝下令抓住刘长,并且削去了其淮南王的王爵。为了表现自己与刘长的兄弟情深。汉文帝并没有处死刘长。但将他用囚车关起来,沿途游街示众,押送发配到蜀郡监视居住。

大臣袁盎当时就提醒了汉文帝。刘长这个人性格刚烈,这样的屈辱。刘长是受不了的,可能会出现意外。汉文帝并为所动。不出所料,刘常在发配蜀郡的路途中绝食自杀。汉文帝听后十分悲痛。责令处死沿途的各县的负责接待又没有发现刘长绝食的官员。并且以诸侯之礼厚葬刘长并追封为淮南厉王。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汉文帝一再的纵容刘长。直到最后刘长发动可笑的谋反。并且在处理刘长谋反案的时候,事先知道刘长可能会因此出现意外。但并没有做出相应的举动。由此可见汉文帝一直都是处心积虑的想要把自己的这个兄弟温柔的做掉,但又不想引起不好的影响。

一尺麻布,尚可缝;一斗谷子,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史学家把当时传唱的歌谣如实的记载下来。可以想见当时的史学家也可能支持这个观点。其实在封建王朝时期。至高无上的皇权是终极诱惑。任何人都不可能会对威胁到自己皇权的人手下留情。刘长作为汉文帝刘恒的亲弟弟。性格十分跋扈,自然对皇权的威胁巨大。而汉文帝这个人很有城府,做事情又滴水不漏。想做掉刘长又不想造成影响。才处心积虑以这样的方式来结果了自己的兄弟。自古君王多薄幸,最是无情帝王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