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大刀王五是一个怎样的人?

大刀王五,沧州人,位列晚清民间十大高手谱,且为首位,比燕子李三、霍元甲、黄飞鸿等武术大师,名气都要盛。

一、

大刀王五这个人物并非是杜撰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在历史上存在过的高手,原名王正谊。

都说“乱世出英雄”,越混乱的世道,越是英雄辈出的年代,比如秦末、隋唐、三国时期。

而中国向来是一个崇尚英雄和侠士的国家,美国因为历史太短,没办法才人为创造出很多漫威英雄,从这一点上看,两个国家还是比较像的。

清朝末年,清政府饱受洋人欺凌,转过身来又来欺负老百姓。也正是这段时间,民间浮现出很多行侠仗义之士,尤其是沧州、天津、北京一带。

而王正谊就是其中一个,他算得上是一代豪侠了,名气上也比霍元甲啊,燕子李三等高得多。毕竟霍元甲力气大不假,实战能力究竟如何,并无详细记载,如今留下的传说大都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而燕子李三,虽然名气比较大,但毕竟干的那些事不怎么地道。说好听点叫劫富济贫,说难听点,不就是一个武艺高强的小偷吗?

而且,由于燕子李三偷出了名气,一时间冒出来一堆燕子李三,凡是偷东西的都自称李三,无形中也败坏了他的名声。

但大刀王五不这样,由于出身贫寒,三岁丧父。所以王正谊从小就坚定了信念,要习得一身武艺,既能养家糊口,又能保护家人,还能行侠仗义。

就这样,他先拜肖和成为师学习一些武术的基本功,随后拜师双刀李凤岗,并学有所成。

二、

李凤岗是沧州一片有名的武术大师,好使一对双刀,自然不是什么人都能拜师门下的!

王正谊为了能学到上乘的武艺,即使吃了多次闭门羹,他还是不肯放弃,硬是跪在李凤岗门口就是不走。李凤岗也终于被这小子的诚心所打动,最后开了口,收了他为徒。

由于王正谊拜师后,在众多师兄弟里面排行老五,所以人称“小五子”,这也是后来他被人们称为“大刀王五”的原因所在。

小时候,我(杨角风)看过一本连环画,讲的就是大刀王五的故事。

这本连环画讲的大刀王五年幼时并没有丧父,在同治年间的正月十五上元节这一天。王五跟自己的父亲俩人耍狮子助兴,结果不小心触犯到了洋教堂,后来在洋教士指使的黑毛陷害下,王五一家家破人亡。

为了找黑毛报仇,王五拜师学艺,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终于学有所成。后来他一路追黑毛到京师,报了仇,后来他组建了镖局,成了一个镖师。在戊戌变法的时候跟谭嗣同关系好,谭嗣同被抓后,他还曾设法劫法场,设法救光绪帝。再后来他加入了义和团,手持百斤重的青龙偃月刀,既能挡子弹又能砍洋人……

虽说连环画的故事有十分夸张的部分,但大部分内容还算属实,大刀王五并没有得罪洋教堂,家人也没有被迫害。但是他学艺有成后,确实成了一个镖师,后来有了积蓄后,自己成立了“源顺镖局”。

虽说镖局不大,但是王五仗义疏财,喜欢结交江湖义士,在京城也算小有名气,位列京城八大镖局之一。

三、

王五的“源顺镖局”之所以能在京城立足,主要是立下了这么四条规矩:

第一,重要的镖车都是大刀王五亲自押送。

第二,凡是来访的朋友,只要口中提到“大刀王五”这四个字的,都要热情款待,甚至走的时候还送盘缠。

第三,每年的冬夏两季,镖局会给贫苦人家施舍衣物,冬天是棉衣,夏天是单衣。

第四,每年过年的时候,镖局的马车上会装满年货,分发给穷人过年。

正是由于大刀王五行侠仗义、除强扶弱、劫富济贫,从而深受百姓爱戴,以至于给王五送了“尚武”、“济贫”两个匾额。

梁启超也在《饮冰室诗话》中曾赞大刀王五:

“王五生平以除强扶弱为事。 ”

然而,真正让大刀王五名扬天下的事件,并非完全是他的镖局,还有他的一个壮举!

由于甲午战争失败,朝野上下一片哀怨声,这时候有位御史安维峻上疏。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就是李鸿章,力陈议和之弊,反对签订马关条约,要求严惩误国者!

当然,御史弹劾李鸿章,实际上是表达对清廷的不满,毕竟太后和皇上没错,错的都是下面的人。只是慈禧太后不是傻子,自然听出了这御史话中有话,于是把他革职戍边了。

其他人都避之不及,唯独大刀王五义愤填膺,不怕得罪李鸿章,主动提出,自己要护送安维峻一路到达戍边地。

四、

而“大刀王五”真正被人叫开的原因,则在于他弃掉了双刀,改使单刀之后。

在运营镖局的期间,大刀王五觉得使用双刀一直比较虚,于是他又再拜“山西董”为师,改学单刀。

而且他使的那把单刀叫青龙偃月刀,跟关羽使得八十斤重那一把一样,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这一把更重,达到了一百多斤。

在镖局开张一周年的时候,大刀王五结识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谭嗣同。最开始,谭嗣同是拜他为师的,但后来不知道咋的,俩人越聊越投机,也不顾年龄差距,竟然拜了把兄弟。

大刀王五教授谭嗣同单刀和七星剑,谭嗣同则给大刀王五讲变法图强的内容。俩人还在一起经常切磋,两个人的思想也开始互相影响。王五希望能到东北买块地搞养殖,甚至还能自立为山大王,然后继续干事业。谭嗣同则给大刀王五宣传变法的主张,甚至写了一首《赠舞人诗》给王五,让他加入到维新变法中来。

在戊戌变法期间,大刀王五更是成为了谭嗣同的私人保镖,跟随其左右……

可惜,好景不长,戊戌变法很快就失败了,当时大刀王五托关系让谭嗣同快逃,但被谭嗣同一口拒绝。随后,不甘心的王五,又试图买通狱卒,联络江湖好汉,营救谭嗣同,也以失败告终。

再到后来,大刀王五还策划劫法场、救光绪帝,以及试图刺杀荣禄等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大臣,都以失败告终。

五、

谭嗣同在狱中的时候,留下了一首诗,至今被人们传颂: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而这句诗中的两昆仑,一个是指康有为,另外一个就是指大刀王五,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有所解释:

“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 ”

由此可见两个人的感情之深!

有民间传说谭嗣同行刑时,刽子手就是大刀王五,他违抗命令,没有用钝刀砍谭嗣同,而是用的快刀,一刀结果了他性命。

其实并不是,谭嗣同确实是被钝刀砍死的,足足砍了30多刀,临终前也忍受了无比的痛苦。当时大刀王五也组织了人员打算劫法场,怎奈这个法场是慈禧太后亲自指示的,守卫森严,根本毫无胜算。

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好兄弟被钝刀砍死,大刀王五的心情,可想而知。随后,王五又冒着极大的风险为谭嗣同收尸,将尸体入殓以后,王五还在自己的居所密设灵堂,祭奠了七天,并把棺材送往浏阳安葬。

这之后,大刀王五一方面继续联络武林人士,为推动变法继续努力。另一方面,也对清廷倍感失望,有要推翻大清的想法,既然是联络武林人士,自然有很多高手跟他有交流了。

这其中就有一个人跟大刀王五交情很深,他叫霍恩第,霍元甲的父亲,也是一个镖师。

六、就这样,大刀王五经常跟霍恩第切磋武艺,自然跟霍元甲也熟悉了起来,成了一对忘年交!

时间过得很快,谭嗣同被杀后不久,义和团运动兴起了,大师兄张德成久慕王五之为人,由天津赶赴京城,亲临源顺镖局,恳请王五出山。

没曾想到,王五竟然一口答应了……

王五所带领的队伍对纪律要求比较严格,而当时参加义和团的有很多人就是为了乘机抢点钱的,结果被王五整得很惨。后来他带领大刀队,在天津一带阻击八国联军,刀砍洋人,一场战役下来,王五盯着滴血的大刀讲到:

“这把刀,今天才成为真正的刀,因为它开了洋荤,沾了鬼血,我王五也不虚称大刀王五了,对得起这把刀,也对得起祖宗了。 ”

可是,用大刀对枪炮,就算武艺再高,也抵不过子弹啊,很快他的队伍就被打散了,王五也回到了镖局。

毕竟王五也算是义和团的一个小头目,不仅洋人恨他,清廷也变了脸开始围剿义和团残余部众。

随着八国联军进京,很多逃难的百姓也躲在了源顺镖局内,本来王五完全可以逃脱。可惜为了这一百多名无辜百姓,他主动站了出来,承认了自己参加了义和团,还刀劈了洋鬼子。

当时来抓捕他的清军捕头也很感动,叹了一口气,让他放心,绝对不会为难这些百姓的:

“是条汉子,你放心吧!”

就这样,大刀王五被捕了,随后被扭送到了德军那里,在之后,脑袋就被砍了,还被挂到了城墙门上示众。

于是悬挂大刀王五首级的地方,有清军在把守,王五家人根本无法给其收尸。霍元甲闻讯赶来,趁着夜色,摘下了他的头颅,送还了王五家人。

那一夜,霍元甲直直地站在王五南房西侧的一间房子里,彻夜未眠。

大刀王五是晚清十大武林高手中,经历过实战的人物,死在他刀下的洋人有关记载是二十个左右。所以,他的综合实力,也名列晚清武林高手谱的第一名。

他死后,还留下了一柄青龙偃月刀,这把刀一直被王家人保存到1958年,随后被人扔进了炼铁炉,炼成了一坨废渣。

而跟着王五的这把青龙偃月刀一同扔进炼铁炉的,还有一把剑,是谭嗣同的宝剑,也是大刀王五送给谭嗣同的。

至于那把刀究竟有没有100多斤重,这就无从查证了,既然能被人相中炼铁,我想,应该,或许,大概,有吧!

这就是历史上的大刀王五,我的老乡!

历史上真实的大刀王五是一个怎样的人?

大刀王五本名王正谊,字子斌,因他拜李凤岗为师,排行第五,故有王五之称。王五和董海川、黄飞鸿、霍元甲、王子平、杜心五、韩慕侠、燕子李三、孙禄堂、郭云深并称晚清十大高手。

王五祖籍河北沧州。这里是中国有名的武术之乡,其习武之风兴于明、盛于清,至于清末已形成八极、劈挂、六合、燕青(迷踪)、明堂、太祖、功力、螳螂等52种拳法,占中国拳种的40%。

尽管王五诞生在武术之乡,可他家并不是习武之家: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王五生于一户贫寒人家,家里还有一个弟弟。王五三岁时父亲又疾去世,他和弟弟只得与母亲相依为命,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他很小就开始干各类杂活。12岁时王五到烧饼铺当学徒。少年时代的王五只是一个为生计而奔波的穷小子,也许是受沧州民间盛行的习武之风的熏陶,也是为了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那时的王五渴望成为一名镖师。

王五15岁的时候开始到沧州成兴镖局偷艺自学,成兴镖局的掌柜李凤岗是当时武林中赫赫有名的双刀大师,后来李凤岗得知王五在偷学自家武功后见王五精壮有力骨骼宽大,价值练功极为刻苦,觉得王五是个可造之材。然而李凤岗是回民,而王五是汉人,当时回民的功夫都是不传教外之人的,后王五经人说合改为回族并拜李凤岗为师,由于在师兄弟中排行第五,于是师兄弟们称本名王正谊的他为王五。

王五拜在李凤岗门下后屡屡跟随师傅李凤岗出居庸关、越八达岭,足迹遍及热合、张家口、绥远、包头等地,在跟随李凤岗的十几年走镖生涯中王五的武艺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也结识了不少江湖豪杰,形成了一个交际广泛的人脉圈子。王五30岁时前往京师打拼,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绰号山西董的高手并跟随他学习了一套单刀的刀法。由于王五臂力惊人,所以特意命人效法关帝爷的青龙偃月刀打造了一把大刀,据说重达100斤左右,是世间上乘兵器,时人将其誉美为青龙偃月大刀。从此大刀王五的名号不仅享誉京师,也威震塞外。

也是在这一时期王五在京师创办了源顺镖局,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在镖局创办之时他和弟弟王子亮一起拍摄了他生平唯一的一张照片。关于王五走镖的事迹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是这样记载的:“王五为幽燕大侠,以保镖为业,其势力范围,北及山海关,南及清江浦,生平以锄强扶弱为事。”王五不仅是一名武林高手,同时也是源顺镖局的管理者,对他而言:江湖上的人脉圈子和镖局的管理制度同武功一样重要。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他亲自为源顺镖局定下了四条规矩:重要的镖车要亲自押送;凡是来访的朋友只要提到大刀王五都要热情款待,走的时候还要给予盘缠;严冬要为贫困的人施舍寒衣,酷暑则施舍单衣;春节期间镖局的车马装上东西去接济穷人。王五这样做一方面也许是出于自己早年的贫寒经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业界树立良好的口碑、培育人脉。

甲午战败后御史安维峻上书弹劾李鸿章,结果被削职为民发配边关。像安维峻这种贬官很是落魄,行走江湖不免危险——不仅沿途的盗匪可能会对他构成威胁,朝中的政敌也难保不会趁机落井下石。王五得知此事后主动找到找到安维峻,不仅一路护送,还亲自照料安维峻沿途的饮食起居。此事传开后王五又多了一个京师大侠的外号。也是在和安维峻的交流过程中王五从一个为生计奔波的武林高手、镖局管理者向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者转变:回到京城后他就开办了文武义学,免费招有志青年入学。在王五创办的学校中他亲自教授学生们武功,同时特聘专人教授文化课程,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王五创办的学校中学生们学习的文化课程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四书五经,同样也包括当时的新学。

在王五的这些学生中有一个极为特殊的人物——谭嗣同。为什么说他极为特殊呢?因为他随王五学习过单刀和七星剑,二人有师徒之实,但对外不以师徒相称。之所以如此还是由于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结构决定的:谭嗣同是官宦世家出身,相比之下王五是个出身寒微的大老粗,尽管我们今天说英雄不问出处,可身处其中的王五又怎能不顾及到两人巨大的身份落差而以谭嗣同的师傅自居呢?也许谭嗣同一开始向王五学艺的确是出于对武学的兴趣,不过随着他日后维新变法理念的日渐形成之后他和王五之间已不单纯只是武学上的切磋了,说得直白一些:王五走镖需要自己的人脉圈子,而谭嗣同变法也需要自己的团队,而王五正是谭嗣同希望收纳到自己的团队之中的人物。平时二人见面谭嗣同称王五为五爷,这令出身寒微的王五深感知遇,于是年长的王五也投桃报李地尊称谭嗣同为三哥,两人就这样结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变法维新运动进入高潮,谭嗣同应诏入京,任四品军机章京,参预变法。在此期间王五担负起了谭嗣同的衣食住行和保安工作。在变法的紧急关头谭嗣同和王五甚至策划过控制慈禧以瓦解朝中守旧派势力的方案,未及付诸实施慈禧先下手为强发动戊戌政变:光绪皇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位维新志士被押赴菜市口开刀问斩,王五试图组织任命劫法场,监斩官刚毅改变了囚车前往菜市口的预定路线,使王五扑了一个空。王五为给谭嗣同报仇多次犯险只身刺杀监斩谭嗣同的刚毅,由于对方守卫严密而始终未能得手。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意八国组成的联军侵入京津地区,王五带着镖局的弟兄们加入义和团,参与到打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个人武艺终究抵挡不住训练有素、装备先进的正规军,在和洋人的战斗中王五的源顺镖局损失惨重,被迫退回镖局内暂避。由于当时社会秩序混乱,一时间京城百姓蜂拥涌入源顺镖局寻求庇护。王五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和镖局内避难的百姓主动承担了组织义和团杀洋人的事,后来清政府为换取八国联军的撤走就将王五移交给德国军营,德军随即将其枪杀于前门。王五死后其头颅被砍下悬挂于城门示众,无人敢出面收尸,当时身在天津的霍元甲听说后连夜进京将王五的头取下、埋葬。王五死后留下一把一百多斤重的“青龙偃月大刀”,一直保存到1958年,此后在大连钢铁的过程中被投入炼钢炉,一同投入的还有谭嗣同生前用过的剑。

历史上真实的大刀王五是一个怎样的人?

大刀王五是一个真实的人物,此人武艺高超、为人豪侠、善于使刀。在师兄弟中排行第五,相熟的人都叫他“小五子”。他在平日里走镖与行侠,一把大刀从不离手,所以江湖中的人都叫他“大刀王五”。

话说有一年冬天,王五去内蒙走镖,这内蒙在冬季是属于苦寒之地,冬天走镖环境恶劣,又容易遇上马匪。当王五走到一个叫托克托的地方,遇见了几位走镖的同行,只见这几位镖师,蜷缩在冰天雪地之中,镖车翻到在地,一看就是遇见马匪了。王五二话没说,赶忙上前搭救,相问之下,连马匹都被抢走了。

于是王五把自己马车上的套绳解下来,放到了那几位镖师的马车上,在王五的一路照顾下,一行人终于回到了北京。后来被救的几位镖师,给王五送了一块匾额,上面写道“重义解骖”。

王五在当时的北京城也是侠名远播,很有威望。经常调节一些江湖上的纠纷。在京城内的回人与汉人的关系不合。时有械斗之事发生,衙门根本就不管这些社会乱斗,只是出了人命,才会出来抓人。

王五宅心仁厚,经常出来做“和事佬”,避免了许多类似回人与汉人这样的械斗,避免了不必要的伤亡,又在中间调解,感化双方。这一点有点像《史记》中记载的游侠郭解,帮人调解江湖恩怨。

当然,王五最出名的事迹,是想用一把大刀,杀掉所有入侵的洋鬼子。在好友谭嗣同死后,他对清政府更是恨之入骨。而为了杀洋人,他参加义和团,可最后,还是死在了清廷与洋人的合谋之中。

王五一生英雄仁义,是晚清时期最具有侠名之人,他行侠仗义的故事,坊间也是口口相传。在解放之后,王五的老宅曾被占用,改造为公厕,而他那块“重义解骖”的匾额,也被人拿去当了床板。

历史上真实的大刀王五是一个怎样的人?

大刀王五原名王正谊,河北沧州人,沧州是中国武术之乡,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风”之说,八极拳、劈挂拳都起源于沧州。

王五三岁丧父,随母亲生活,日子过的十分艰苦,习武是改变命运的一条捷径,他先是拜肖和成为师,长大后又拜沧州当地名气最大的双刀李凤岗为师,学习刀法,因为在师兄弟中排行第五,所以人称:王五!

王五学艺勤奋,加之天赋高,几年时间武功就已经不在师傅之下,李凤岗又把王五推荐给师兄刘仕龙,王五跟着刘仕龙一边学艺,一边押镖,武艺更进,几年后王五辞别师傅,独自闯荡京城!

1877年王五在北京半壁街(现在的崇文区)自开了一家镖局,也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源顺镖局,由于做人实在,本领高强,源顺镖局办的红红火火,北到山海关,南到江苏上海都有王五的生意。

王五不但是个镖师商人,还非常有侠气,甲午战争失败后,御史安维峻上书议和被朝廷革职戌边,王五古道热肠,主动护送安维峻上路。维新派大臣谭嗣同,更是与王五交情匪浅,两人以兄弟相称,谭嗣同入狱后,王五多方组织营救未果,为了给谭嗣同报仇,王五多次只身刺杀监斩谭嗣同的刚毅。

1900年义和团兴起,对洋人十分憎恨的王五依然加入,却遭到清廷的背叛,为了保护镖局同仁,王五主动自首,被清兵抓获后交给洋人,尔后被八国联军枪杀于前门,死时56岁。

搞笑的是,辛丑事变后八国联军追究义和团责任,点名要刚毅的脑袋!

王五死后,头被砍下悬挂城门示众,无人敢出面收尸,大侠霍元甲听说后,只身从天津赶来,夜里将王五的头取下、埋葬。

王五死后留下一把一百多斤重的“青龙偃月大刀”,一直保存到解放后,58年大炼钢铁,被投入了炼钢炉。。。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历史上真实的大刀王五是一个怎样的人?

谢邀。

历史上的大刀王五,原名王正谊,字子斌。今河北沧州人。河北沧州这个地方本来就是武术之乡,民风彪悍,八极拳、劈挂拳等拳术的发源地。王五自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只是王五的生活并没有这么顺利。

王五幼年丧父,他和弟弟2人全靠母亲给人做针线活来养活。王五自幼学习拳脚功夫,后来拜得名师,学成后做了古代的押运~镖师。王五本来为人就一身侠义心肠,再加上自己武艺高强,逐渐把自己的名声打了出来,也有许多人找王五护镖。后来又结识了霍元甲,并和黄飞鸿、霍元甲等被江湖推崇为晚清十大高手。

清末时期,国家受列强欺辱,清朝内部也是卖国求荣,大好河山被搞得乌烟瘴气乱像丛生。光绪皇帝不堪做亡国之君,秘密接触康有为、谭嗣峒,决定采用变法强国!而王五和身为中国人,对变法十分拥戴,和谭嗣峒还是好朋友!之后戊戌变法失败,谭被杀害,还是王五给谭收的尸。后来王五成为朝廷通缉的要犯,再后来王五就在江湖上销声匿迹了!一说王五死于清政府的折磨,一说王五在和八国联军的作战中牺牲。至此,一代好汉大刀王五在历史上落幕!

王五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看他结交的朋友!谭死后,王五冒着生命危险去帮他收尸!而王五死后,据传尸体被挂在城门示众!是霍元甲帮王五收的尸体!试问有这种以命相交的朋友,那王五的人品不会差。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王五依靠自己的一身本领为国效力,抵抗入侵者!这种爱国情怀也不一般!试问,中国多些这类豪杰,怎么会被列强欺负?

物理吐槽,白话历史,传播文化,欢迎各位点赞评论!

历史上真实的大刀王五是一个怎样的人?

王五,京师武林名侠。本名王正谊,字子斌,祖籍河北沧州,回族人。因他拜李凤岗为师,排行第五,人称“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纯熟,德义高尚,故人人尊称他为“大刀王五”。

王五一生行侠仗义,积极支持维新变法,是一代人人称赞的豪杰勇士。

王五自小丧父,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而孤儿寡母自然生活窘迫,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王五很小就开始干杂活养家糊口,后来有幸拜入肖成和名下当学徒,为后来的学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学习武艺,王五四处拜师学艺,在吃了多次闭门羹之后,沧州当时最有名的武师双刀李凤岗被他的坚韧感动,同意收他为徒,而王五作为一代武林豪杰的一生就此缓缓拉开了帷幕。

勤奋好学的王五没有令李凤岗失望,短短几年,王五的武艺精进,他的功夫甚至已经不在他师傅李凤岗之下。为了让爱徒更加全面的发展,李凤岗将王五推荐给了自己的师兄刘仕龙,让王五跟着刘仕龙一同押镖走江湖。王五后来又告别了师傅,孤身来到天津、北京,想要去闯一片自己的天地。王五经人介绍到了一家镖局担任镖师,后来又在好友的帮助下,开办了属于自己的镖局,这就是源顺镖局。凭借高尚的人品和高强的武艺,他的镖局很快便办得风生水起。

而在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提一提谭嗣同了。在北京时,王五开办了一家学堂街,名为“父武义学”,而王五就在这段时间与谭嗣同相识了。王五侠肝义胆,很快就与谭嗣同以兄弟相称。王五还教授了谭嗣同武艺和刀剑之法,两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在谭嗣同进京参与变法时,陪伴在身边负责谭嗣同衣食住行和安全问题的正是王五。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毅然决然地拒绝了王五等人组织的营救工作,果决地走向断头台,以表示自己对变法事业的忠心和决心。勇士的头颅溅下的鲜血,使麻木的人们逐渐惊醒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王五得知谭嗣同的死讯后悲痛欲绝,为了复仇,王五从此走上了反抗清廷的道路。义和团拳民运动在北方兴起时,王五带领自己的学徒们积极参加,与义和团一众人等并肩作战。在1900年的10月25日,王五等人寡不敌众,被清廷官兵逮捕,最后被八国联军残忍地在前门枪杀,享年56岁。他终于可以与自己的好兄弟谭嗣同在九泉之下把酒言欢了。他心爱的青龙偃月刀也在大跃进时期被重新熔铸,这位英雄一生所爱都湮灭在无情的历史中了。

王五在历史中退场了,可是人们还记得他,记得这位侠肝义胆的英雄。许多描写王五的作品不断地涌现,小说如:平江不肖生(向恺然)的《近代侠义英雄传 (大刀王五·霍元甲)》,王和《大刀王五》,李敖《北京法源寺》。传统说书,于枢海(于德祥)的《大刀王五》. 还有不少连环画。 王五的故事还被编入影片《大刀王五》、电视剧《大刀王五》等。这都是后人们对王五深深的怀念,其中还包含着对他英雄气概的赞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