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里面张之洞所讲的中庸之道?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张之洞在剧中出场并不多,但每次出场都有他的意义所在,不激进,不守旧,算是晚清政坛相当稳重的一员重臣。

作为洋务派的一员实力派大臣,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也做出了一番成就。连伟人毛泽东都给予他相当高的评价,把他列为了“有四个人我们万万不能忘记”中的行列。

在《走向共和》中,最有感触的一段话,莫过于他在湖北讲学时提到的中庸之道,那么该如何理解这段话呢?

一、

张之洞,人称张香帅,之所以被冠以了如此高荣誉的称呼,主要是因为人家号起的好,叫“香涛”,又是总督,故称“帅”,人称张香帅。

张之洞是一名能臣,在晚清政坛上是跟李鸿章并肩的人物,人称“南张北李”,足可见分量之重。

他之所以被伟人称赞,主要是张之洞在湖北大力发展重工业,奠定了湖北的工业基础。只不过就像他自己主张的那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以没有学到西学的精髓。没学到精髓,也就不懂管理,拿着儒家的那一套去管理现代的企业。也导致他建立的铁厂、布厂、矿场等往往管理不善,很难造福一方百姓。

但其对中国现代工业的贡献,那自不必说,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大家都看过《亮剑》吧?

在《亮剑》这部电视剧中,独立团的武器,有很多都还举着“汉阳造”呢,对,湖北枪炮厂就是张之洞一手创建的。

在《走向共和》中,把张之洞塑造得相当完美,比如讲学这一段,前一节课他是老师,在给大家讲四书五经。转过来下一节课,他就成了学生,拿着小本本专心听老师讲欧姆定律了。

足可见,为了创办现代企业,作为一名资深的儒家大臣,也在学习西方的科学。

二、

张之洞作为一名资深的儒家学者,尊崇中庸之道,在剧中讲学时,他就发表了一番有关四书五经的言论:

“四书五经开篇便是中庸,何以然呢,因为高明莫过中庸,那是做人做事的根基呀。”

这是张之洞提出的第一点:中庸是做人做事的根基,那么何为中庸之道呢?

关于中庸之道,不学个几十年儒家经典,是参透不了的。按理说这属于“道”的范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所以不能问,也不能答,一问,那就是不知“道”。

不过杨角风是个俗人,还远远达不到“道”的那个境界,后面的解释,也全都是个人意淫,权当抛砖引玉吧。

关于中庸之道的阐述,从孔子、孟子一直到朱熹,其实都在强调一点:

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一不是让你做好好先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谁也不得罪;二不是让你当和事佬,任何事都是从中和稀泥,任何事情都是“折中方案”;三不是让你当墙头草,风往哪边吹,你就往哪边倒。

就像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

“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句话本来是讽刺国人软弱和容易妥协,但人们分析问题根源时,往往就讲这是受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毒,这就是初学者所理解的中庸之道。

三、

实际上,儒家关于中庸之道的解释是这样的,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讲: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这句话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君子在天下行走,并没有规定说必须这样做,或者必须那样做,或者不能这样做,不能那样做,而是不管做什么,符合道义才是关键。

张之洞给大家讲学时,也解释了什么叫中庸之道:

“儒家的精神是入世,要有理想抱负,要进取不懈。”

这句话的解释是这样的:

按照儒家传统的思想,我们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首先就要拥抱这个世界,做有理想有抱负,努力进取的人。总之,这个儒家精神,是教育人们积极进取的,是正面的,有意义的精神。

但一味的进取就中庸了吗,当然不是,还得加入一点点道:

“但儒家之经典中庸,却融入了道家的精神,这又是何以然啊?是因为办事难啊,你光是一个劲的冒进,撞了南墙不回头,这死了也于事无补。”

意思就是说,有了目标,有了实现目标的行动,有了不屈不挠的精神,还需要识时务。就是说,在你积极进取的时候,总是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的,这时候就要迂回了。不能一根筋,不能走死胡同,不能钻牛角尖,要随机应变。

这是张之洞所谓中庸之道的第二个境界!

四、

张之洞关于中庸之道的第三个境界:

“所以还要有点出世的道家精神,所谓,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情。志存高远,却又不拘泥于眼前的小事杂事乱事,这才能以坦荡的胸怀干成大事,这才是中庸。”

这句话比较难解释,道家所谓的出世与入世,其实类似于无为而治,也叫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比如人吃饭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吃就饿死了,这是天道所为,上天给了我们嘴,就是让我们吃饭的。但是吃饭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人为了,你吃山珍海味也是吃,你啃馒头就榨菜也是吃,选择权在人身上。

人长了嘴,肚子会饿,顺应天道,这是无为,人去选择吃什么,这是无不为,放在张之洞这句话上就可以这样理解:

入世,就是世间的外在表现,比如恩怨、情欲、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等,这属于现实。如果入世太深,就会被这些东西所束缚,就没有办法去客观分析问题,也难有大的作为。

而出世,则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把这些当成天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淡定”。

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情,就是告诉年轻人,定了目标就要全力以赴,积极进取。但是不是说你做了,就一定能实现这个目标,有挫折,有失败,当然也有成功,但都要平常心去看待他。

这就是中庸之道!

五、

其实,中庸之道更应该符合人性,是人的性格使然:

《论语》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子路救了一名溺水者,那人获救后感激万分,于是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

本来以为师父孔子会怪罪自己,结果孔子听说后高兴地说:

“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这个故事怎么理解呢?

就是说不救人是恶,救了人不接受牛是善,在善和恶中间还有一条符合人性的做法,那就是救人而收牛。

这才是中庸之道!

既要努力去做事情,又要符合天道,也就是人性,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中庸之道,而非善或者非恶。

比如扶老太太,扶了她,就要接受她的夸奖也罢,奖励也罢,这符合人性。如果扶老太太,不仅没有奖励,反而要承受挨讹的风险,这就不符合中庸之道了,这就偏向了恶。

后来张之洞确实一直贯彻自己的“中庸”之道,努力去改变晚清的现状,平衡顽固派跟改革派之间的矛盾。寻求一条更贴合实际的变法道路,既不能全变,也不能不变,要符合天道,也要符合人性。

不同于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的“全变”思想: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也不同与徐桐等顽固派人士的“不变”思想: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而是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变是一定得变,毕竟要符合天道,但不能全变,也不能违背人性。显然,慈禧太后就没搞明白中庸之道,左右摇摆,一会儿要扶持义和团,一会儿又要剿杀义和团,前脚恨洋人恨得牙痒痒,后脚又上赶着巴结洋人,丢人丢到家啦。

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张之洞已经努力去做了,至于能不能成功,那就看天意了。

就像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费了好大的劲,好不容易把司马懿引进了埋伏圈,正施行火攻了,天却突降大雨,呜呼哀哉。

这恐怕就是张之洞所理解的“高明莫过中庸”吧!

我叫杨角风,我们讲的并非《走向共和》,而是这段沉重的历史,以及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第66期到此结束,下期更精彩,喜欢就请关注吧!

《走向共和》里面张之洞所讲的中庸之道?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德行,千百年来不过廖廖数人可以接近或者达到。但国人平常语境中,似乎“中庸”又成了最易获得的品行,人人具备,以至于还要尽量地避开,何以故?此所谓“中庸”非儒家之“中庸”,实乃一种“折衷主义”罢了,剧中张之洞所讲的中庸也是如此。大致意思是做人做事不能走极端,不能太固执,要懂得变通。不能不做,也不能做得太过。

《走向共和》里面张之洞所讲的中庸之道?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这位朋友你好,很高兴收到邀请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回答一个概念,就是什么是中庸也就是中庸,中庸之道或者说中庸这个含义,这个词的含义,或者说中庸之道的内涵。

那么中庸之道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雍也》里面说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呼。

那么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研究一下,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中,张之洞所讲的中庸之道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他所说的大概的意思

到这里张之洞引出了第1个关键的关键点,他说,做人啊,高明莫过于中庸,就是呢,处事的方法,中庸之道呢,是一个很高明的方法,那么它是什么的,高明呢,就是说他是一个做人做事的一个根基,就是一个根本的一个基础,关键所在。其实他这个观点只是说强调了突出来了一开始,抛砖引玉,他强调了,开门见山的就说中庸是很重要的,那么学会中庸之道,也是做人做事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方式方法论。

然后第2个关键点就是张之洞,他作为一个封疆大吏,他谈了一谈,嗯,他作为他对他本人对这个中庸之道的一个认识,还有理解,还有他这么多年工作经验,社会上摸爬滚打的一个内涵的一个认识。

他认为,儒家的中庸之道就是强调让人入世界,积极的参与社会事务。要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就是4有青年。就是做人做事呢,还有要有目标感,就是你设立目标要不断的进取,不断的进取,不断的进取,就是要有事业心,要积极进取。然后他又总结道,这里所说的中庸之道就是儒家所说的中庸之道呢,是比较经典的中庸之道,就是让人积极向上的中庸之道比较经典的方法。

可是说到这里呢,张大人他又话锋一转,他又突然。提出了道家的中庸之道。那又是怎么回事呢?他说这个儒家的,中庸之道呀,是比较经典的,中庸之道,这个方法呢,是教人不断的进取,不断的积极向上,那么你去积极进取,不断积极向上,你去摸爬滚打进步的时候,是不是需要不同的方式方法呢?所以他又说了,在你做事的时候遇到很多的困难,你就需要融入了一点道家的精神。

所以说到这里,他就补充道了,一个迂回曲折的一个现象,就是你有一个很好的目标感,你要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做一个有文化有道德有目标的青年人。但是你遇到困难了,你要懂得迂回,你要遇到挫折了你要懂得迂回,要有道家的精神,因为你不能就是一根筋,一根筋,一根筋的往前走,走入死胡同,走入黑洞,也不能这样。因为一根筋的人容易就是说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这样其实现代社会信息社会这么发达了,是不见于一根筋的人去,这样就说一直较真到底的钻牛角尖儿。

最重要的也就是第3个关键点,他提到就是,张大人总结道要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情。那么所谓的,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情是怎么理解的,就是你要志存高远,你要有目标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做一个4有青年,就是你有积极向上的一个心态,积极向上的目标,进取不断进取有事业心但是呢,又不能拘泥于眼前的小事,乱事杂事啊,有的时候遇到了这个困难不能一根筋,走到头不能走入死胡同,不能走入黑洞。

所以你总结一下就是你要有目标感,你要有不断进取的心态,要有事业心,但是呢,遇到困难还不能一根筋不能撞了,南墙不回头,要懂得迂回,要慢慢的就是,适可而止。总之就是要你要不断进取,还得适应环境,适应你周围的人。

最后他说了,要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要有目标要不断进取,还要不要拘泥于小事,不要拘泥于杂事乱事,就是自己输掉了大目标,就要为大目标去不断进取,去奋斗,去进取,然后不要拘泥于小事,不要因为小事浪费精力。同时遇到困难要懂得迂回,不要撞了南墙不回头,也不要一根筋,不要跟人较真。要为了你自己的目标,根据你自己的设定的目标不断进取,为你自己的目标而奋斗。最重要的要有一个坦荡的胸怀。以坦荡的胸怀干成大事,这就是张之洞中庸之道

《走向共和》里面张之洞所讲的中庸之道?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我不知道,别问我,拜拜

《走向共和》里面张之洞所讲的中庸之道?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就是,比如。现在“你”在看我的问答。我要是一直这么答下去,而你只管看,想着把我撑得更大一些,满足你一些其他的愿望,而超出了问答的本意。那就是我说多了,没有做到中庸之道。所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悟空问答上也是如此。这就是我理解的中庸之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