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电视剧中,翁同龢不给北洋拨款,却让李光昭骗走了60万两银子,为什么后来却安然无事?

这件事并非历史事迹,而是出自《走向共和》电视剧,我来回答一下:

其实不仅翁同龢安然无恙,收受贿赂的李莲英同样躲过了一劫,这是为什么呢?

在《走向共和》中,因北洋水师阅兵时,李鸿章迷信至阴之人不能登舰,没让李莲英上舰。从而使李莲英怀恨在心,时不时在慈禧太后面前给李鸿章上上眼药水。

为了修颐和园,贪得无厌的庆郡王奕劻,将购买南洋木材的差事交给了李光昭。而李光昭又投翁同龢之所好,整理了一本诗集,赠送翁同龢,并成功地从户部提款60万两。

但很快,东窗事发,李光昭被抓了个正着,但事后,李鸿章放出的消息只牵扯到了翁同龢,为什么放过了李莲英呢?俩人又为何都平安无事呢?

一、

其实一开始,李鸿章跟李莲英的关系还是很好的,毕竟都是太后一边的人,一个是宫里大总管,一个是封疆大吏,本就没有利益冲突。

这也很好理解,李莲英就类似于《大明王朝1566》中的吕芳,这个角色就两点要求,一是左右逢源,平衡朝廷势力,另一点则是只忠于自己的主子。

都说宰相门前七品官,连给宰相看门的都跟朝廷七品官类似,而李莲英可是被慈禧太后封的正二品总管太监,被各种人巴结,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中国人讲究人情世故,这种文化形成了几千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正所谓: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所以,各类官员,求见慈禧太后也好,求李莲英为自己说话也罢,总得意思一下,李莲英就利用这个身份,收受了不少好处费。

而这一点,慈禧太后也很清楚,在庆郡王奕劻向慈禧太后汇报建颐和园进展的时候,慈禧太后就讲过,自己搬进了这个园子,李莲英该不高兴了:

“小李子,这么一来呀,只怕是,你们就少收不少银子咯!”

记住,慈禧这句话是在李光昭案,案发之前讲的,也就是说,修颐和园,慈禧太后很清楚,庆郡王奕劻和大总管李莲英肯定收了好处费。

二、

剧中的李鸿章很世故,也很圆滑,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可谓得心应手。

一开篇的时候,李鸿章进宫见慈禧,他给李莲英带了一小瓶英国产脚气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这瓶水值多少钱,而在于李鸿章会做人。毕竟李莲英只不过提过一次长脚气,李鸿章作为封疆大吏,一品大员,能记住,还能付出行动,难能可贵。

李鸿章惦记李莲英的脚气,李莲英的感受是非常强烈的,因为这很有面子!

就像是我们进了500强企业,几年前跟老总说过一句话,结果几年后,他见到你,突然喊出了你的名字一样,你对老总的好感立马升华。

本来李莲英跟李鸿章的关系非常好,那么为什么后来俩人却闹掰了呢?

这其实是怪李鸿章的,至少在《走向共和》里是怪李鸿章的,正所谓封建主义害死人!

李莲英毕竟是一个太监,受限于身体的缺陷,其心态和人格也有缺陷。作为一名大太监,他最在乎的,就是自己身体的缺陷,跟他打交道,这一点务必注意,千万不要刺激他。

北洋水师阅兵的时候,李莲英毕竟是代表慈禧太后来的,李鸿章却没让他上舰,不管他的理由多么正当,事实就是没让李莲英登舰。

李鸿章能想到至阴之人不能上舰,李莲英会想不到吗?

他当然想得到,自己是太监,没有阳刚之气,而军舰是充满阳刚之气的,不让他登舰,不就是讽刺他是个死太监吗?

就算是后来李鸿章再怎么安排,再怎么热情招待李莲英,都已经无济于事,太监记仇,这不是说着玩的。

三、

李莲英回来后便在慈禧太后耳边说李鸿章坏话,他本以为慈禧太后会收拾李鸿章,没曾想,自己却挨了耳光:

“你少在我面前挑唆!我告诉你,不让你上军舰,是我准了李鸿章的。”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李鸿章知道自己得罪了李莲英,他很可能已经提前给慈禧太后写了折子,陈述了这件事。当然,也不排除两大主角光环,俩人心心相惜,互相理解,慈禧太后给李鸿章打圆场。

慈禧太后撑腰,李莲英就不敢怎么着了吗?

当然不是,他自己扇自己耳光的时候,非但没有反思自己,反而是越发生气,还会把这个被扇之仇,仍然记到李鸿章头上。

如果说在北洋水师李鸿章的地盘,李莲英还不好直接发作的话,等到了李鸿章求见慈禧太后请求通融时,俩人矛盾就几乎公开化了:

“我大清律例,太监过问朝事者,凌迟处死!”

见李莲英如此,李鸿章也明白,光靠那一瓶脚气水是不行了,马上掏出了三千两银票,没想到还是被拒绝:

“不过,你我同朝为臣,别因为这点小事坏了规矩!”

不仅如此,李莲英还嘲讽了李鸿章一顿,送他的脚气水估了个价,送还了10两银子。

这也就说明,李鸿章跟李莲英的交情,就值一瓶脚气水,而且李莲英还给他了,从此一刀两断,互不相欠了。

四、

翁同龢跟李鸿章的关系就不一样了,俩人立场不同,一个是皇上派,一个是太后派,注定俩人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更重要的是,俩人已经拍过好几次桌子了,翁同龢刚当上户部尚书的时候,俩人就吵过,李鸿章气得直喊:

“我要是再找你,我他M……”

结果最后还是得找人家,没曾想,拿着光绪帝的口谕,还是领不了钱,李鸿章临走时可是拍了桌子,十分愤怒: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这句话也有威胁的意味在里面,你跟我玩阴的,不要觉得我拿你没办法,我会反击的!

王阳明讲过: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其实善恶就在一瞬间,正因为有了善,才对应了恶,立场不同,都会把对方说成恶。所以俩人都不会认为自己有错,都认为对方才是恶!

翁同龢之所以敢这么怼李鸿章,也是因为他自认为自己毫无把柄在对方手里。即使李光昭送他诗集,他也是先付钱,李光昭不收,于是他用字抵扣的。

只是他不清楚,他的字哪里值那么多钱?

就像张之洞的墓志铭,值钱的根本不是他的字,而是题字的人,这背后就是一条利益输送链,花钱买名声,买地位嘛。

五、

那么李光昭自己都招了,给了庆郡王奕劻,给了小德张,李莲英,也给了翁同龢一本诗集。按理说前三者更贪,更应该被弹劾,但李鸿章为什么却找了外国记者,讽刺了翁同龢一番呢?

就因为翁同龢爱名!

李鸿章不能直接弹劾,直接弹劾的话,那么翁同龢何罪之有?

找不到具体的罪证,因为他自己也讲了,有庆郡王奕劻的批文,还有内务府的引荐。他没有受贿,是绝对清廉的,即使收了的那本诗集,也是用自己的字换的。

所以,翁同龢名声受阻,光绪帝也没办法治他的罪,只能恨铁不成钢,讽刺了自己的师傅一顿:

“只不过名利,名利,名在利前啊!”

而李鸿章为什么不提李莲英贪污的事呢?

李莲英贪污的事,并非稀奇事,以李鸿章对慈禧太后的理解,她必然清楚这件事,根本不用自己再强调。

事实上,慈禧太后果然清楚,在李莲英给自己梳头时,突然就把报纸摔到了李莲英脸上:

“修园子买木头那个案子,到底都是什么人掺和进去了?”

但慈禧太后不能追究李莲英责任,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因为李鸿章没有提李莲英的名字,也就等于没牵扯到宫里,毕竟李莲英就代表宫里。李莲英才得以下台,但是人情是欠下了,欠下了李鸿章的人情,就等于被人家握住了把柄,李莲英怎么还:

“这人情,我欠的起吗?”

三千两银子,毕竟是钱的事,都是千年的妖精,谁还差这点钱,但是人情债,是最难还的。

李鸿章揪住翁同龢不放,却放过了李莲英,除了这些表面原因以外,还有其他的原因:

那就是站队问题了,在《大明王朝1566》中,为什么郑泌昌和何茂才一个劲地把问题往宫里扯?

就是因为,什么事不能牵扯到宫里,不能牵扯到皇上,放在《走向共和》里,这种事决不能牵扯到慈禧太后。

李鸿章一开始或许没搞明白,但事后他必然会明白,不要真的以为不拨钱给他是翁同龢自己的意思,其实更是慈禧太后的意思。

别忘了李莲英北洋水师阅兵一行,已经探知了北洋水师在洋人银行有存款,虽然明着没说,但心里已经不爽了。

国库还有多少银子,翁师傅拨没给拨款,光绪帝清楚,慈禧也知道,为什么在李光昭案发之前不去干涉,等爆了才想起来指责翁同龢?

还记得李莲英拒绝李鸿章行贿时说的这句话吗?

“中堂大人,要知道,咱家皇上和太后本是一个心思啊!”

如果一开始大家还对这句话有异议,等到慈禧太后对着李莲英狠狠地说了句:

“修园子的木头,还是一根不能少。”

这也就说明,把钱拨给李光昭修园子,本就符合皇上和太后的心思,而且慈禧太后必然跟李莲英强调过木头的事。李鸿章要是以此弹劾李莲英,那岂不是对慈禧太后有意见了?

他还要不要活?

而翁同龢和李莲英都能全身而退,证明了,拨钱给李光昭,符合慈禧太后的预期,或者本就是她指使的,自然无罪了。

事已至此,李鸿章也只能见机行事,识时务者为俊杰,他可是精明得很啊!

《走向共和》电视剧中,翁同龢不给北洋拨款,却让李光昭骗走了60万两银子,为什么后来却安然无事?

提问者对于历史常识一点儿都不具备!翁同龢与李光昭基本交集。这明明是谣言!

提问者三件事儿杂糅在一起,其一,历史影视剧的好与坏;其二,翁同龢不给北洋拨款对不对;其三,李光昭事件与李鸿章关系。同时,还有诸多错误之处。

其一:李光昭事件发生于1874年,北洋海军刚刚开始筹建;

其二:翁同龢1885年禁止全国海军购买“西方武器”并非只针对北洋。

(1)为了洗白而肆意歪曲历史,影视剧的编剧和投资方有创作自由,但不代表有洗白的自由

这个桥段是某部专门为慈禧和李鸿章洗白的电视剧编造的桥段。该剧有诸多编造历史的情节,例如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杀了给自己舔过疮的老下属,实际上那人根本就没被杀。再如李光昭骗翁同龢应该是李光昭骗同治皇帝。

影视剧可以为了情节需要,将不是同一时期的故事串联在一起。也同样可以虚拟故事情节。但对于历史影视剧来说,特别是打着正史、“还原历史真相”旗号的影视剧就不该如此了。因为你至少要名至实归。

该剧在回答为啥从“甲午战争”以前的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开始,该剧的编剧说内容太多太庞杂。但却不厌其烦地或虚拟或嫁接一些细节来描摹“让中国从不弱变弱的慈禧、李鸿章”的不容易,扩大化保守派的无能,弱化改革派中的诸如左宗棠一派对李鸿章一派的批评等,这本身就是希望让“甲午战争”的两个最大责任人慈禧、李鸿章获得洗白。

从李鸿章活着的时候到现在,李鸿章的幕僚、后代、粉丝们就不断地给找他找“替罪羊”:如翁同龢、左宗棠(收复新疆耽误了十多年后的甲午战争、耽误了海防)、丁汝昌(指挥错误)、邓世昌(鲁莽撞船、人性不行)等等。

总之,李鸿章这位甲午战争时期,我方前线总指挥对失败竟然毫不承担责任,而且还是民族英雄。真让人大跌眼镜。

(2)李光昭事件简述

1873年,同治十二年同治两次下诏重修圆明园。次年修复工程开始。木材、茶叶商人,在安徽捐钱买了知府衔的李光昭在1873年下半年来到北京后,通过内务府大臣诚明、堂郎中贵宝、笔贴士成麟等那里探听到了重修圆明园的事情。

李光昭立刻称愿将自己几十年贩运留存下的好木头(价值数十万两)捐给朝廷并且运到通州。其后,李光昭私刻公章(关防)在四川、湖北、广东和香港等地招摇撞骗。从香港法国商人那里买了五万四千余元的洋木,浮报三十多万两向清廷汇报。

因为没有钱付款,他就以木头与商议的材料不符为由拒绝付款。最终,法国在天津的领事照会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同治十三年七月初六,同治命令李鸿章查办。最终,将其判斩监候、秋后处决。

那时的翁同龢任在弘德殿行走,补内阁学士,虽然有权力但主要工作是负责科举问题,对圆明园重修问题既没有发言权,也不掌管户部。基本上与李光昭事件没有交集。翁同龢反对重修圆明园。

结束语

至于翁同龢和北洋黄海海战之间纯属胡言。甲午战争失败主要是光绪抵抗派和慈禧、李鸿章等投降派之间政令不统一,淮军在李鸿章授意下“自保心理”。海战失败也不是因为10年没有买武器,而是因为李鸿章“避战”思想导致。

翁同龢为了救助黄河水灾上奏清廷下令全国除了慈禧和光绪外,皇亲国戚、文武官员、有钱商人进行捐款,要求海军不要再购买西方武器(请注意是西方武器,自造不算)。光绪和慈禧同意,开始施行。之后,再次延长。由此造成中国海军10年未增加这方面开销。但是,却因此挽救了数百万人性命。

因此,翁同龢做得很对。给北洋海军一个“宇宙第一的舰队”在李鸿章率领下,也不会被贪腐腐蚀(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才为了保命把贪腐的北洋800万两白银交了出来),兵无战力、人物斗志!

《走向共和》电视剧中,翁同龢不给北洋拨款,却让李光昭骗走了60万两银子,为什么后来却安然无事?

其实,这只是电视剧里编出来的情节,“李光昭案”发生的时候,翁同龢还没权力拨款。

(翁同龢)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有这么一个情节:光绪年间,修颐和园的时候,需要采购一批南洋木材,但是当时的庆亲王有难处,非常头疼。正在这时候,一个名叫李光昭的商人来了,他送了一套小四合院给小德子,就被引荐给了庆亲王。

李光昭说自己的手里有一大批南洋木材,而且质量很好,可以提供。庆亲王自然很高兴,李光昭这就拿到了批文。然后,他又筹措了10万两银子,直接送给了李莲英。李莲英于是给李光昭出主意,怎么才能拿到户部的钱。

当时管户部的是翁同龢,不会收受李光昭的贿赂。于是,李光昭花了几百两银子,把翁同龢极其父亲的书法作品编成了书送过去,又各种吹捧翁同龢。结果,这种方法正对翁同龢的脾气,本来要拿给北洋水师买炮弹的60万两银子,直接批给了李光昭。

(电视剧里李光昭准备的“书法集”)

结果,李鸿章盯着这事儿呢。他在海关抓住了李光昭,一审就知道了。李光昭买木材报价40万两,实际花了5万两;运费报价12万两,实际花了1万两;海关费用报价8万两,实际支出4万两。

这60万两银子,实际花了10万两。剩下的50万两,庆亲王、小德子、李莲英等等各路管员,李光昭都要花钱打点,结果自己到手的不到10万两。

也难怪李光昭抱怨:那些王爷们,当官的,身不动,膀不摇,50万两的赚头,他们一下子拿走了40万。可这活是小人干的,风险是小人担,还得对他们千恩万谢……

唉,李光昭也委屈啊!

那么,事情真像《走向共和》所说的这样吗?

实际上,编剧是把两个不同的时期的事儿,杂糅到一起编出了这一段内容。李光昭案确实有,但具体的发生时间是同治年间,重修圆明园的时候。

电视剧中说修颐和园,那是后来的事情,和李光昭完全没关系了。

(圆明园复原图)

真实的李光昭案大概是这样的:1874年3月,圆明园重修。当时清廷内忧外患,南边要对付法国人,西边左宗棠还要平叛阿古柏,日本此时也开始侵略台湾……朝廷缺钱。

这时候要重修圆明园,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此时,李光昭粉墨登场了。他原本是个商人,花钱捐了个“候补”官,这时候听说圆明园重修需要木材,觉得是个赚钱的机会。

于是,李光昭买通了内务府人员,说自己的要“报效”价值三十万的木材。拿到批文之后,打着“奉旨采办”的旗号南下做生意了。

李光昭本想利用这身份赚一笔,但是生意做的不太顺利,没赚到钱。要“报效”的木材还是必须拿出来的啊,李光昭直接私刻了“奉旨采运”的印信,还以“圆明园李监督代大清皇帝”的身份,找外国人购买木材。

此时,李光昭没有钱,他签了五万多元木材的合同,就付了一点定金,然后让对方先把货运来,再付钱。此时,李光昭跑到内务府,说自己订购了价值三十万元的木材。之后,他又找理由,说外国人提供的木材尺寸不和,不能提货。

其实,李光昭此时已经穷途末路,之前声称要“报效”木材,只是想利用“奉旨采办”的身份,能赚一笔大钱,然后随便买一点便宜的木材送过去,也就交差了。但是这时候,钱没赚到,还要给内务府送木材,怎么办?狗急跳墙呗。

然后外国人不愿意了,直接要求清政府给个说法。

(李鸿章)

同治帝一听就恼了,让李鸿章严查此事。李鸿章本来就反对修圆明园,趁此机会严查此事,李光昭斩监候,秋后处决。而且,此时引起了朝廷官员对重修圆明园的集体反对,闹得很大。

后续的事情就不细说了,总之,李光昭这个案子是存在的,但是和《走向共和》所演的不一样,更没有翁同龢被骗60万两银子的事情。

李光昭案发生的同治年间,翁同龢还不是户部尚书,根本管不了钱的事情。

当然,此文不是为翁同龢“洗白”,可以很明确的说,北洋舰队在甲午海战中战败,和翁同龢与李鸿章的矛盾有直接关系。翁同龢处处刁难北洋水师的事情,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就事论事,翁同龢被李光昭骗了60万两银子的事情,是假的。

《走向共和》电视剧中,翁同龢不给北洋拨款,却让李光昭骗走了60万两银子,为什么后来却安然无事?

翁同龢作为咸丰六年状元,后最高位居光绪帝师,一生清廉正直,却因奸商李光昭承建颐和园,想要贿赂他,本来直接送银子,招到翁大骂赶出,后了解到翁喜欢书画,文人爱名,故投其所好,被李骗走拨款五十万两。晚年贫困潦倒,靠友人接济度日。晚年其能安然无恙,笔者认为有两点:其一,作为帝师有这份情面在,况翁一生为官为人并无大错;其二,一生积攒的好人缘,乃至犯事,有人为其求情

《走向共和》电视剧中,翁同龢不给北洋拨款,却让李光昭骗走了60万两银子,为什么后来却安然无事?

走向共和,电影……就是歪写历史,胡说八道……不懂历史的观众,往往会信以为真,把错误的历史,记忆在单纯的大脑之中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