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邬思道说接手刑部冤案将不容于天下,为何老八诱骗肖国兴也得到康熙提拔?
这么说吧,邬思道虽说算无遗策,但是推掉刑部冤案一事,确实是他失策了!
在《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始于热河八大山庄被围事件,这其中有八爷党的陷害,也有康熙帝对太子胤礽的失望。
康熙帝在鹿园撞破太子胤礽跟郑春华的风流事之后,太子胤礽一路跌跌撞撞跑至老四胤禛跟老十三胤祥处求救,结果老四胤禛躲着不肯见太子。
而就在这之前,刑部冤案一事中,面对太子胤礽被老八胤禩坑,老四胤禛还跟老十三胤祥抱怨。说当初不该听邬思道的话,应该接下刑部冤案主审,那么老四胤禛这句话,究竟是真后悔,还是假后悔?
一、
热河一行,太子胤礽被剥夺了替皇上招待蒙古王公的权力,而老八胤禩却因刑部冤案审理有功。不仅获封廉郡王,还获得替皇上招待蒙古王公的荣耀,同时也引来了其他阿哥们的眼红。
在此基础上,太子胤礽去找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并通过老十三胤祥给老四胤禛带话:
“你给老四捎个话儿,我这回啊,是栽在老八手里了,你们也得多防着他一点啊,你们斗不过他!”
看到太子胤礽被坑得如此之惨,老十三胤祥也替他报不平,同时也抱怨。如果大清江山交到老八胤禩的手里,我们大家都得玩儿完,语气中有埋怨四哥怎么就病了呢?
老四胤禛这时候也自言自语道:
“我也好后悔啊,后悔自己弄出一场病来,我怎么就言听计从了呢?”
那么老四胤禛是真后悔,还是假后悔,为什么会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呢?
其实,在当时,他是真后悔,因为他此时发现,太子胤礽受打压,真正的受益者是老八胤禩,所以他才跟老十三胤祥讲,无论如何他们俩也得保太子。
但这仅仅是一方面,如果他能预料未来的话,他恐怕会更后悔没有接刑部冤案。他后悔的并非是太子胤礽被老八胤禩陷害,而是自己当初没有猜透康熙帝的心!
可以说推掉“刑部冤案”主审,是老四胤禛夺嫡路上最大的败笔,并因此多走了很多弯路!
二、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从热河狩猎场上说起:
在狩猎场上,康熙帝定下了规矩,哪位阿哥最出色,就能获得象征储君意义的金如意。
显然,评价阿哥出色不出色,并非单纯靠射杀猎物多少,而是由康熙帝自己来定:
“你们说,这件赏物应该赏给谁啊?”
按照当时的狩猎成绩,老十三胤祥射杀了十八只猎物,而老八胤禩活捉了十一只猎物。按理说,康熙帝内心已经有答案了,直接宣布就是了,为什么还要问问大家金如意该赏给谁呢?
显然,他是在等人回话,而这个人并非是蒙古王公们,以及关于他们对老八胤禩的评价:
“上天有好生之德,八阿哥获得了猎物,又不忍杀生,这份仁慈之心实非其他阿哥所能企及!”
而是另一个人,老四胤禛的宝贝儿子弘历,以及他那一段皇爷爷是大清第一巴图鲁,再有就是“天生万物、物竞天择”的评价。
表面上看,弘历的此番言论重点好像是康熙帝是大清第一巴图鲁,其实非也,他此番言论的重点其实是“天生万物、物竞天择”八个字!
再精炼一点的话,那就一个字——“竞”,竞争的“竞”字。
还记得狩猎前,康熙帝面对老四胤禛没有准备,是怎么询问的他吗?
“你为什么不准备啊?”
而老四胤禛是怎么回答的:
“儿臣大病初愈,体弱气短,恕不能涉猎!”
三、
这就奇怪了,康熙帝明明知道老四胤禛大病初愈,当初来热河狩猎,也是他点名让老四胤禛到热河疗养身体的,为什么还这么问呢?
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刺激老四胤禛:
“好,那你别后悔啊!”
咦,这里又提到一次别后悔,康熙帝究竟是提醒老四胤禛后悔没准备射猎,还是提醒老四胤禛后悔不该把自己弄病?
再结合前面老四胤禛后悔自己弄出一场病来,可以得知,康熙帝其实是讽刺老四胤禛,不该把自己弄出一身病来,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刑部冤案之后,众位皇子跟朝廷动向的关系:
老八胤禩不接扬州赈灾,也不接追缴户部欠款之事,偏偏选择了追查刑部冤案,那么为什么康熙帝最终也同意让他来审理了呢?
很简单,康熙帝不想保太子胤礽了,因为不想保,所以他要从其余皇子中另行物色储君。而在这之前,老四胤禛就已经进入他老人家法眼,同时跟他竞争的只有一个,老八胤禩。
选老四还是老八来审理此案,是摆在康熙帝面前的一道选择题,各有利弊。选老八,则可以保证作为太子对立面的他,会想尽办法搜集太子罪证,坐实太子罪名。选老四,则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他会不会追查到底,又会不会包庇太子,都是打个问号的。
但从康熙帝的内心来讲,他其实是偏向于老四胤禛!
四、
扬州赈灾,身为太子党的老四胤禛在前线奋斗,而在后方,太子胤礽却为了一己私欲,背后说老四胤禛坏话。
追缴户部欠款,本来老四胤禛几乎大功告成,仍然是太子胤礽背后下黑手,本来康熙帝是希望他去劝劝其他大臣或者老十等人,结果胤礽一句:
“皇阿玛圣明……要说弄到今儿这个局面,只怪四弟做事太操切了,再加上他举荐的那个田文镜……”
康熙帝顿时不满,回了一句:
“你是太子,底下人做的不对,你说说嘛。”
康熙帝本意是让他去劝劝老十,结果太子胤礽私自替康熙帝做主,推迟了户部欠款的补齐日期。
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帝感慨,大清朝哪能交给这样的太子,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他才会同意佟国维的提议,彻查刑部冤案一事。
康熙帝心中也清楚,彻查刑部冤案,必然会牵扯到太子胤礽,太子党倒了不要紧,关键是会牵扯到老四胤禛。
所以,后面康熙帝所做的一切,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迫使老四胤禛跟太子胤礽割裂,并成为一支独立的夺嫡队伍,参与到夺嫡大战。
所以,狩猎场上,问老四胤禛一句为什么不准备?
绝不是简单的理解成不准备狩猎,而是应该理解成为什么不准备夺嫡,朕连象征储君意义的金如意都拿出来了,你真的不争?
五、
就是为了刺激老四胤禛去争,康熙帝才会在刑部冤案之后,虽然对老八胤禩不满,但仍然封了他为廉郡王,明明不喜欢老八,还让他“代朕赐宴”陪同蒙古王公。
而老四胤禛要想作为独立的夺嫡团队去竞争,第一步就是必须跟太子胤礽割裂,而象征着跟太子胤礽割裂的事件,便是追查刑部冤案。
因为老四胤禛没有当机立断,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即使康熙帝一再刺激他,他还是推掉了该差事。这样的后果便是,太子胤礽被废后,举荐新太子一事上,大臣一边倒地倒向了老八胤禩。
如果举荐新太子一事上,老四胤禛得票数再高一点,太子胤礽根本就不会再次被复立。
既然康熙帝有意让老四胤禛接刑部冤案,为什么邬思道气呼呼地要走呢?
那是因为邬思道清楚,此时的老四胤禛势力还不足以跟太子胤礽割裂,而且跟太子决裂,反而会伤害到太子党成员,会让自己阵营的势力更加分裂。
不说别的,就单说老十三胤祥,他希望老四胤禛接刑部冤案的目的,仍然是保太子胤礽,如果因此扳倒了太子,第一个蹦出来反对的必然也是他。
也正是因此,康熙帝才会在热河时,通过张五哥传话,让老十三远离太子,目的就是把他往老四胤禛身边靠。
分析到这,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假如老四胤禛接了刑部冤案会怎样呢,会不会像邬思道所言,不容于朝廷,不容于天下呢?
答案已经很清楚了,当然不会!
老八胤禩同样是扳倒了太子,最终的结局是什么?是蒙古王公的大肆巴结,是朝廷众臣的竞相举荐,是连老四胤禛都羡慕嫉妒恨的荣耀。
如果是老四胤禛在刑部冤案时就扳倒了太子,毫无疑问,太子党原成员不会投奔到老八胤禩旗下,自然会转而投向老四胤禛。而老四胤禛无疑会在此次事件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毕竟康熙帝自己就说了,办好了,封亲王。
更重要的是,根本就不会出现举荐新太子事件,老四胤禛会顺理成章地成为太子。毕竟谁当太子,谁不当太子,并非臣子说得算,而是皇上说得算!
放心好了,一旦老四胤禛当上了太子,曾经他得罪过的大臣们,也必然会登门谢罪,弃暗投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表达忠心。
如果老四胤禛当上太子,运营多年,也就自然不会出现即位当晚的险象重生。
即使是老十三胤祥,后来不也是劝老四胤禛去争皇位嘛,这件事,他最终会想通的,毕竟老四跟太子比起来,谁更适合当皇上,他最清楚。
直到弘历蹦出来,康熙帝才大喜,原来老四胤禛留有后手啊,而随后给年秋月和年羹尧抬旗,恰恰说明,老四突然想通了,原来自己真的走了弯路。
所以说,逃避主审“刑部冤案”,是老四胤禛夺嫡路上最大的败笔!
《雍正王朝》邬思道说接手刑部冤案将不容于天下,为何老八诱骗肖国兴也得到康熙提拔?
太子胤礽管理的刑部出现了康熙七十年来未见的冤狱案,这在当时,应该是震惊朝野的。
康熙自然也是十分重视的。康熙重视的是:刑部的冤狱案与太子十分有牵连?牵连有多大多深?如果整治刑部冤狱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尽管康熙对太子已经产生嫌隙,但是作为父亲,他又寄希望于挽救太子。康熙考虑的是政治上的影响,而要整治刑部冤案则既要考虑技术上的因素,也要考虑整治上的因素。
邬思道在胤禛提出想要捅一捅刑部这个马蜂窝的时候,进行了劝阻,他分析道:因为刑部是太子管辖,牵涉必将涉及太子,刑部整治的最终结果就是太子被废。如果康熙要包纳太子,可以直接叫太子自己去整饬,为何要派其他人去?这就意味着谁整饬了刑部冤案,谁就是扳倒太子的罪魁祸首,就将不容于百官,不容于朝廷,不容于天下,最终不容于皇上。
胤禛因此以自戕而婉拒了整饬刑部的差使。
与此同时,老八胤禩跑到了佟国维的府上请教,佟国维则和邬思道的分析相反,认为康熙此时正需要有阿哥分担,不怕做错事,就怕不做事,建议老八力担此任。
也许是康熙对老八本身就有所顾忌,于是让十三爷胤详也加入其中,和老八共审刑部冤案。
其实这回所谓的刑部冤案案情十分简单:九爷门人江南巡盐道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奸杀寡妇,犯了死罪要问斩,姑舅子刘八女便找到张五哥的父亲,骗他说让张五哥顶个罪到牢里坐几个月牢狱了事,因为刘八女对张五哥家有恩,就同意了。谁知道任季安犯的是死罪,要问斩,这下张五哥后悔了,刘八女又骗他说如果翻供,就要打他爹,张五哥为了保护他爹,就不敢吭声。这张五哥也是聪明,估计暗中就叫妹妹阿兰跑到京城找到十三爷,于是,这场惊天大案就露出了水面。(但是到今儿我也没有弄明白的是,明明胤禛胤详到江南筹款完后路过江夏镇隐藏了身份,为何这时候阿兰知道那是十三爷,并跑去告状。在哪里交代的?)
如果说要审理刑部的这件冤案,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十分简单。可为什么变得复杂起来了呢?
在刑部大堂,老八和胤详基本对案情已经捋得很清晰了,判决我想也很简单,渎职的,犯罪的,各按条令执行便是。
可是老八胤禩这时候却绕开了十三爷胤详,单独诱骗肖国兴,让他出具了一份直接针对太子的举报信。举报的内容不详,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是绝对能动摇太子地位的有关内容。
单从此次刑部冤狱案看,太子似乎牵扯并不大,无非是管教下属不严,有视察之责。可是老八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无非是想扳倒摇摇欲坠的太子胤礽,为自己夺嫡创造条件。康熙得到老八深夜送来的肖国兴供状奏折,十分郁闷,于是找张廷玉商量。
张廷玉的做法绝了,直接将老八的奏折烧毁了。为什么张廷玉敢烧毁这么重要的证据?我以为主要是从康熙的立场考虑问题:倘若这份奏折属真,作为国本的太子将被置于何地,至少现在他还没有被废啊?倘若属假,身为皇子的老八胤禩又将被置于何地?无论肖国兴所供真假,都扯着康熙的神经,都牵扯这整个朝廷的神经。废黜太子,是废掉国本,太子经营三十年,盘根错节,没有十足的证据的把握,废太子就会引起朝政动荡。康熙焉能不知,肖国兴一言,着实将康熙送入左右难为的境地。
张廷玉的这一做法其实是给康熙一个共同希望的出路,是十分和康熙之意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肖国兴所奏这事。康熙也领会,随即让图里琛将肖国兴流放看管。
如果,老八胤禩堂堂正正的审理刑部冤案,把握此次冤案的分寸,断不会出现这般情形。自此,康熙对于这位八贤王胤禩,估计也是痛彻心头。
那么,这是不是邬思道所说的不容于朝廷,不容于天下,不容于皇上呢?很显然不是,错在胤禩本人暗藏祸心,将康熙推入左右不是的境地。想想,如果老八不去诱骗肖国兴,那岂不是天下太平。
这只能说明一点,就是:老八胤禩为争夺嫡位,时刻无所不用其极,在整个夺嫡之战中,都遵循了一个万无可变的原则,就是一个“乱”字,因为只有乱,他最终才有机会。他知道这份奏折对于康熙的意义,他希望康熙心乱,从一开始就这样。
那么邬思道到底是不是说话过了头呢?也不是,这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胤禛与胤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事基础的不同。老八胤禩处处不得罪人,处处收买人心,朝廷里倒向他的人很多,势力很庞大,所以号称八贤王。而老四胤禛因为追比欠款,得罪了很多人,是个孤臣,人称冷面王,人际关系自然比不上老八,朝廷支持者也少,要不是“寄宿”在太子胤礽名下,他和老十三只怕就是两个光杆儿司令,这样的群众基础,实在是不好办事。
正因为胤禛寄名在太子名下,所以,如果是胤禛去捅一捅刑部,尽管与太子胤礽关系不大,但是毕竟还是涉及到了太子,在外人看来,就是自己敲打自己屋上的瓦,戳自己的“保护伞”,必然会引起太子党的可恶,臭骂他没有良心。别有用心者,如老八集团,还会趁此说他要借机扳倒太子,自己上位,这不正是康熙所忌惮的吗?到那个时候,胤禛就是有嘴也说不清了。我想,这就是邬思道的真实意思。
但是老八就不同了,他是八爷党,有群众基础,基本上是和太子党对着干的。猛戳一下太子的屁股本来就是他一贯的行径作风。朝野上下有多少都是他的人,没有谁敢在背后又对他吐唾沫,太子党本身错漏连连,也就只有闭嘴的份儿,所以胤禩不同于胤禛,他不会出现邬思道所说的情形。
而这些,康熙心里都是清楚的。若是批评了胤禩,胤禩就会因愤可能抖出肖国兴的状词来,那时候,天下只会是一个乱字了得,正和他意。若是不批评不提拔,胤禩刑部冤案处理得当,(只是攥了个自以为是的把柄而已)又说不过去,恐怕以后没人干事了。所以,只有提拔他,以此稳定朝局,避免动荡。
所以说,康熙也是有苦说不出啊。
《雍正王朝》邬思道说接手刑部冤案将不容于天下,为何老八诱骗肖国兴也得到康熙提拔?
邬思道所说的不容于天下,也将最终不容于康熙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这件事情牵连到太子致使太子的倒台。
实际上,康熙这次希望皇子们去清查刑部的冤案,也是“别有用心”的。
一来,康熙没有让太子去自查,而是让其他皇子去查,甚至说出了“不管是鼠是器,都要一查到底”,已经表明了自己的决心,更是表明了对于太子的极大不满,而这也就是在给太子敲响警钟了。
二来,在之前与佟国维等上书房大臣的对话中,康熙已经察觉到了大臣们对于此事的畏缩态度,知道这件事情想要有所结果,只能利用皇子们之间微妙关系才解决,不然这件事情将会造成极大的负面舆论。
二来,康熙已经知道了皇子们不满太子者不在少数,康熙也要借助这样的机会,看看谁是真的有觊觎之心,也是对皇子们的进一步考察。
尽管如此,此时的康熙明知道问题会出在太子身上,但是他依然不想废黜太子,毕竟太子凝结了康熙半生的心血进行培养,更关系到整个国家政局的稳定,如果牵扯到了太子,必然是动摇了国本,产生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这样的用心险恶是置国家的稳定与江山社稷于不顾,必然招置康熙的反感与愤怒。
八阿哥胤禩得到康熙的封赏,是因为八阿哥胤禩这件事情表面上确实办的非常漂亮。首先,八阿哥连同九阿哥上演了一出大义灭亲的戏码。
张五哥是冒名顶罪,真正的罪犯实际上是江南巡盐道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以及任伯安的小舅子,江夏镇的庄主刘八女,而这二人都是九阿哥胤禟的门人,他们更是九阿哥提供了大量财富,堪称是九阿哥的“小金库”。
八阿哥在质问刑部堂官司马尚、黄体仁和肖国兴的同时,让九阿哥将两名真正的人犯押上,并让其认罪,丝毫没有袒护与包容,这一点赢得康熙以及朝臣们的认可。
其次,八阿哥避开十三爷与其他人,单独审讯肖国兴,并且连夜拿给康熙,反而看起来更像是对太子的一种保护。
八阿哥连夜单独审讯肖国兴,拿到供词之后连夜进宫,喊醒了刚刚入睡的康熙,这期间他是一刻也没有耽误,更是没有将肖国兴的供词呈递给任何人看,处于完全保密的状态,进而除了康熙和八阿哥本人,以及最后烧掉供词的张廷玉,任何人都不知道供词的具体内容。
这样可以说是将处置权交还给了康熙,不仅将自己的野心予以了掩藏,更是让康熙觉得自己识大体、顾全大局,更是从侧面帮助太子掩盖了其罪过,这样的处事方式必然是康熙所希望看到的。
再次,此时的康熙,并不知道八阿哥是诱审肖国兴。
八阿哥胤禩假借康熙的名义告诉肖国兴,如果全部招供,就会放过他。
康熙并没有和肖国兴对质,而八阿哥也在同康熙的汇报中并没有将全部细节说出,使得康熙并不知道八阿哥用了什么样的手段和方式得到了肖国兴的供词,因而也就受到了八阿哥胤禩的迷惑。
而在八阿哥看来,康熙看到供词之后,为了保全太子必然会将肖国兴秘密除掉灭口,万没想到康熙会留下肖国兴的性命。
最终,失望的康熙将这份证词拿给了张廷玉看,张廷玉看到之后,马上烧掉了证词,康熙也明白张廷玉的良苦用心,于是并没有处置太子,同时将八阿哥胤禩加封为廉郡王。
当康熙明白了一切之后,对于八阿哥胤禩是深恶痛绝,大骂“其心可诛”。康熙安排图里琛连夜秘密将肖国兴送到了宁古塔,并派人将其严密看管起来。
图里琛回到康熙身边后,向康熙如实汇报了一切,康熙这才知道,八阿哥胤禩为了逼迫肖国兴就范,招供太子的罪证,不惜假借康熙的名义诱审肖国兴,此时的康熙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八阿哥胤禩的险恶用心与阴险的招式,大骂“其心可诛”。
康熙对于八阿哥的厌恶也就此产生,后面更是设计了八阿哥,对其进行了沉重打击,让八阿哥彻底失去了夺嫡的资格。
《雍正王朝》邬思道说接手刑部冤案将不容于天下,为何老八诱骗肖国兴也得到康熙提拔?
堂堂天子辇下,光天化日之下竟然出现买人顶凶的“宰白鸭”事件,由此牵扯出清理刑部冤案一事。老八胤禩首次主动请缨,替朝廷办差,想通过这个机会,表现一下自己的办事才能。老四胤禛本想趁机捅一捅刑部这个马蜂窝,但邬思道却警告说:“无论是谁扳倒了太子,那么他将不容于天下,不容于朝廷,最终也将不容于皇上。”因为刑部一直是由太子胤礽在掌管,那么多的冤案必定跟他脱不了干系。如果认真追查一定会牵涉太子,一旦太子因此事被废,清理冤案之人将难以在朝廷立足。
出人意料的是,老八胤禩并未因此差事受到惩处,反而从贝勒晋封郡王,难道说是邬思道失算了?其实并不是邬思道失算了,而是太子并未因此事而倒台。胤禩假借康熙的名义诱骗肖国兴,让他供述太子在刑部冤案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随即火速将供述内容连夜呈递给康熙。胤禩隐瞒了诱骗肖国兴的过程,站在大局的角度建议老爷子为了朝局的稳定,太子之事千万不可张扬出去。
康熙采纳了胤禩的主张,肯定了他对此事的妥当处置。由于事关太子胤礽,康熙原本想通过清理冤案来整饬吏治的想法宣告失败,只好将几位刑部堂官革职拿问,草草收场。肖国兴则由御前侍卫图里琛亲自押送至宁古塔,交盛京将军严加看管。平心而论,胤禩在清理刑部冤案中,除了诱骗肖国兴之事胆大妄为、居心叵测之外,其它方面确实做得滴水不漏,无可指摘。他不惜血本,让老九胤禟把真凶任季安,刘八女亲自带到刑部,接受审讯;又以玩忽职守、放纵真凶的罪名,把刑部尚书司马尚、侍郎黄体仁、肖国兴革职拿问。
事后,康熙赞誉胤禩“深明事理、用心正大、处事明达”,并特旨加封为廉郡王。胤禩的目的达到了,康熙对太子的期望降至冰点,在热河接见外藩使臣时不让他出席;胤禩的威望得到进一步提高,首次代表皇帝赐宴,而这份差事向来是由太子担任的。俗话说“再狡猾的狐狸也有露尾巴的时候”,图里琛从宁古塔归来,使康熙知晓了胤禩诱骗肖国兴的鬼蜮伎俩。
康熙问图里琛:“这一路上他说了什么?”
图里琛说:“回皇上,一路上肖国兴不断的叫屈。”
康熙不解地问道:“他叫什么屈?”
图里琛说:“他说八爷说过,皇上答应过,他只要说出太子的事就既往不究。”
康熙惊讶地问道:“他真这么说的?”
图里琛说:“他正是这样说的。”
康熙小声骂道:“该死!其心可诛!其心可诛!”
图里琛说:“奴才这就去杀了肖国兴。”
康熙说:“谁让你杀肖国兴。”
很明显,这话意味着使康熙感到恼火的并不是一路上叫屈的肖国兴,而是借康熙之名,行诱骗之实的老八胤禩。无奈,加封郡王的诏书已经布告天下,不可能无缘无故收回。但从此以后,康熙却多留了个心眼,密切关注胤禩的一举一动。在举荐新太子时对他强力打压,搬出胤禩是“辛者库贱妃所出,断不可立为太子”的理由,剥夺了他从正常途径继承皇位的可能,也印证了邬思道当初提到的“不容于天下,不容于朝臣,最终不容于皇上”的箴言。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雍正王朝》邬思道说接手刑部冤案将不容于天下,为何老八诱骗肖国兴也得到康熙提拔?
我认为这就是帝王心术,乌先生分析的不错,恰到好处,正因为有乌先生这样的幕后军师,才有了四阿哥的成功登基,当然了这是电视剧中的演绎,现实中,并没有乌先生这个人,但我相信,在四阿哥身边一定有乌先生这样的人,或者本身,四阿哥也是乌先生的一部分。
康熙皇帝的帝王心术非常深奥
老八之所以诱骗肖国兴,主要是为了快速破案,毕竟是老八接下了这个刑部冤案,如果不破案,他没法交代,对于老八来讲,只要对自己有好处,那就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别说骗肖国兴,就算骗康熙皇帝,他老八也敢干。
老八就是太多小聪明了
康熙在得知了此事的详细内情后,气得说了一句:“其心可诛!”,可见康熙对老八的不满,但康熙依旧提拔了老八,因为康熙深谙帝王之术,知道关键时刻,要难得糊涂,还有不能凭借个人的喜好,来对待臣子,所以康熙纵有千般对老八的失望和不满,也必须要提拔老八,因为表面上,老八破获了刑部冤案,关键时刻,不但接下了这个烫手的山芋,还得到了一个不错的结果,康熙必须要让所有臣子知道,能替他分忧的人,就一定会得到重赏,否则他的威信何在?
老八一直在模仿康熙
说到这里,我们也知道了为什么乌先生,不让老四接下这个案子,因为表面上老八获得了提拔,但实际上,老八已经遭到了康熙的记恨,正如乌先生所说,老八“不容于朝廷,不容于天下,不容于皇上!”,一时的得失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笑到最后,所以老八虽然获得了提拔,但实际上,老八已经被康熙排除在皇位继承人之外。
乌先生“多智近妖”
所以,我认为乌先生分析的非常正确,并且,我也认为,虽然历史上没有乌先生这个人,但历史上,四阿哥身边,一定有一群谋臣,他们的智慧,加上四阿哥自己的思考,一定抵得上乌先生。有人曾评价过乌先生,说乌先生“多智近妖”,我认为之所以这样评价,是因为乌先生代表了一群人的智慧,如果单独一个人,这么厉害,那他太可怕了,但一群人的智慧集合,就是四阿哥夺得皇位的最佳助力!
四阿哥雍正拥有着大智慧
太子从小就被各方势力算计
《雍正王朝》邬思道说接手刑部冤案将不容于天下,为何老八诱骗肖国兴也得到康熙提拔?
邬思道作为整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的顶级智囊,他的分析判断几乎没有失误过。这源自于他对朝局的关心,对于帝王心术的研究,以及自身超强的逻辑思维等。
刑部冤狱一案乃是大清开国七十多年来骇人听闻的第一冤案,康熙震怒,决心一查到底。而对于此案,老四胤禛请教了邬思道,而老八胤禩则请教了佟国维。
邬思道的分析为:谁接手刑部冤狱案,并追查到底,那么谁就将不容于天下,不容于朝廷,最后不容于皇上。因为刑部一直是由太子掌管,但凡追查到底必然矛头将指向太子,那个时候就是太子被废之时。而扳倒太子的那个人将被视作“眼中钉”、“肉中刺”。因此,邬思道不支持老四胤禛接手此案。
相反,佟国维则支持老八胤禩去接手刑部冤狱案。老四胤禛在江南筹款赈灾和追比户部亏空时的表现就是前车之签,得出“不怕做错,就怕不做”的结论。而老八胤禩对于太子之位的觊觎是显而易见的,如此扳倒太子的良机岂肯错失?老八胤禩对于接手此案是热情高涨。
老八胤禩最终得到了审理刑部冤狱案的差事,一同协助办差的还有老十三。但在对于关键证人肖国兴的审理上,老八却故意绕开老十三,偷偷夜审,并且诱骗肖国兴拿到了太子的罪证。于是老八胤禩连夜进宫禀奏康熙,目的就是为了扳倒太子。
康熙看到奏呈时大为震惊,对于太子的失望之情也是溢于言表。按理来说,证据确凿,又有肖国兴这个人证在,太子被废已经走上了“走程序”之路。但最终此案的处理结果却让人大为惊讶,康熙只是处置了刑部和司法衙门的一些官员,而对于太子的过失却丝毫不提。唯一得到好处的就是老八胤禩,他被康熙加封为廉郡王。
乍一看,这件事就这么结束了。而最终的结果与邬思道给老四的分析截然不同,貌似是一次失败的分析。老八不但没有不容于朝廷,反而受到了嘉奖,那么真的是邬思道失策了吗?
非也!之所以出现与邬思道分析预测完全相反的结果,是因为其中有人乘机布了局,造成了一个假象,误导了所有人。从老八胤禩最终的结局来看,这次刑部冤狱案给他带来的并不是利益,而是一个巨大的“坑”。而这个挖坑布局之人就是康熙。
老八胤禩通过不正当手段骗取了肖国兴,从而得到了太子罪证。这是老八急于扳倒太子而走的一步险棋,却恰恰在康熙面前暴露了他夺嫡之心,也引起了康熙的警惕和不快。康熙为了不打草惊蛇,彻底挖出老八集团,表面上嘉奖了老八,实际上内心对于老八是高度戒备的。这件事后,老八在康熙心目中的形象地位也大大下降,基本排除了老八继位的可能。
综上,邬思道的分析并没有失策。老八胤禩之所以没有不容于朝廷,没有不容于皇上只不过是一种假象,是康熙故意布的一个局而已。我是月关略萌,专注历史领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关注我一下,感谢大家的阅读、点赞和评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