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派人上门,携带三样东西,张之洞为何率全体官员门口迎接?

这个题目其实问的是汉阳铁厂危机,张之洞率全体官员,迎接盛宣怀!

而所谓的三样东西,一是伸出来的橄榄枝,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二是带着钱来的,希望盘活汉阳铁厂;三则是提供了新的技术和生产方案,解决了铁厂质量不合格的困境。

实际上,张之洞被骗了:

全亚洲最大的铁厂,汉阳铁厂,由南洋大臣张之洞一手操办,用他自己的话讲,自己的一半白发,全都拜其所赐。

由于张之洞想在武汉总督府看到铁厂冒烟,所以把铁厂选址在了汉阳。又因为其选购的高炉型号不对,选择的铁矿石又含磷量高,导致铁厂生产出的钢铁不合格,难以用于铁轨的铺设。

在这种情况下,汉阳铁厂马上就陷入了困境,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于是张之洞紧急向朝廷求救。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李鸿章主导的海防捐,捐到了张之洞的家门口,屋漏偏风连阴雨,张之洞该如何度过这道难关呢?

一、

整个大清朝都缺银子,这毋庸置疑:

李鸿章虽然自己北洋的小金库是满的,但他要花钱的时候,还是张口管朝廷要银子;张之洞虽然花了那么多银子,还有湖广两省财政撑着,但是汉阳铁厂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张口向朝廷要银子;同样,慈禧太后想开开心心过一个生日,也不会从自己的内库掏银子,仍然是向朝廷要银子。

整个大清朝哪有那么多银子,所以,他们这些人就要各显神通了。

李鸿章弄了个“海防捐”,拉着朝廷垫背,名义上全都用于修颐和园,实际自己抽了一部分中饱私囊,这一点慈禧太后也看出来了。

相对来说,张之洞对钱财是取之有道,这也是他常讲的自己跟李鸿章的区别就是“道术”之别。

张之洞弹劾李鸿章的海防捐,主要出于以下三种情况的考虑:

一是自己作为清流领袖,是当年的一甲第三名,慈禧太后钦点的探花,自然需要维护读书人的权利。

二是,海防捐捐到了自己的地盘,弄了这么一群老态龙钟,不学无术之人当官,会影响到自己的政绩,也无法对这些人进行管理,拉低了官员的综合素质。

三则是出于平衡考虑,一方面南洋跟北洋是竞争关系,另一方面他也思慈禧之所思,想朝廷之所想,海防捐也到了该停止的时候了。

二、

事实上,李鸿章的海防捐最终被叫停之时,盛宣怀还在惋惜,痛斥张之洞,痛斥朝廷朝令夕改,但李鸿章笑笑了事:

“咳,无非是平衡之术罢了!”

李鸿章这里不舒服,张之洞那里同样不舒服,因为他报给朝廷催银子的奏折被打回了,不仅增加不了拨银,连之前许诺的银子也没了:

“不但以前拖欠的银两,朝廷无力补发,就是从今以后也不向汉阳铁厂拨款了。”

这一下子,就把张之洞给打趴下了……

李鸿章得到这个消息相当兴奋:

“来而不往非礼也,他上奏弹劾我的海防捐,我就请朝廷把汉阳铁厂官办变成商办,让朝廷断了他的银子。”

同时,李鸿章派出盛宣怀,一方面去醇亲王那吹风,吹汉阳铁厂官办改成官督商办的好处,另一方面则去轮船招商局筹集资金,要一举拿下汉阳铁厂:

“双管齐下,咱们要给张香帅一个好看!”

其实我们不要被剧中的李鸿章蒙蔽,事实上,这种事他没少干!

当年他的恩师曾国藩剿捻军时,本身就在淮军的地盘打仗,且湘军当时裁撤较多,但淮军按照李鸿章的指使,不听指挥,还差点兵变,逼得曾国藩下课。

后来李鸿章指挥淮军对捻军作战,淮军大将刘铭传未按照指使出兵,结果大败。幸亏是湘军将领鲍超救了刘铭传,事后却被李鸿章反咬一口,说他延误战机,回家种地去了。

三、

不仅对湘军如此,对待左宗棠的军队也是同样排挤:

当时左宗棠在西北围攻河州,急需大炮,但李鸿章却派盛宣怀到上海拦着胡雪岩,不让他给左宗棠买大炮。后来左宗棠十万大军作战最艰难的时候,总共300万军费,李鸿章还派刘铭传的一万人去,张口就要200万两军费。

后来的胡雪岩之死,也多少是因为给左宗棠筹款,最后被李鸿章等人挤兑,憋屈而亡。

剧中提到的轮船招商局,当时也是商定南洋出钱,北洋出人。结果李鸿章也是把轮船招商局商股变官股,官股又变私股,最后成了自己和盛宣怀的私人资产。当然,南洋的钱也再也要不回去了。

不仅如此,北洋还在军费上坑过南洋的钱,本来大清朝是同时建设了两支海军力量。一方面希望两者互相制衡,防止一家做大,另一方面真正实战时,也有所协助,提高战力。

晚清大臣沈葆桢,一手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又创办了南洋海军,他这个人高风亮节。本来朝廷给南洋和北洋每年各拨款200万两,用于海军建设。毕竟海军建设很费钱,沈葆桢就建议集中力量办大事,先把400万两都给北洋,北洋建好之后,再把钱给南洋。

等到北洋海军已经成型,慈禧太后又开始过生日了,于是李鸿章上奏说海军已经建好了。就这样,南洋的200万两银子拿不到了,即使有,也被挪去修园子,最终自己筹了几十万两,勉强成军。

甚至在马尾船厂建好之后,李鸿章就一直上折子,反复强调这个厂建不出来好船,就是怕好船充斥到南洋,影响到北洋海军的地位。实际上,平远号就是出自马尾船厂,后来被从南洋调到了北洋,黄海海战时,战力仅次于北洋海军的定远号和镇远号。

四、

所以,李鸿章派盛宣怀来支援张之洞,明显就是不怀好意的,但此情此景下,张之洞也别无选择,只得接受他的建议。

或许是张之洞太过自信,自以为,以自己的实力,汉阳铁厂还不至于落到盛宣怀的手中,当然这是后话,这里不提。

为了报答李鸿章,张之洞决定给李鸿章筹钱一百万两,当时筹钱就这么几种途径,底下的官员也确实提到了这几种方案:

一是学李鸿章,卖官鬻爵,南洋也搞海防捐,但当场被张之洞否决。他当然得否绝啊,自己前面刚弹劾了北洋,自己就搞这一套,这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而且,张之洞很重视现代教育,在剧中他就带领一群学生学习欧姆定律,他是真正的实业家。卖官得来的官员,一个个迂腐的厉害,期待他们办实业?

更重要的是,朝廷刚刚采纳了他的进谏,停了海防捐,自己再打报告自己搞海防捐,这不是找死吗?

那么,为什么不吸纳民间资金呢?

其实他也考虑到了,一方面他认为民间人士没有这么大的魄力,也拿不出这么多的资金。其次,他的眼光也注定了,瞧不上商人,这是长期的阶级思想,他认为民不可以跟官一起办事,有失体统。

也正是他有这样的顾虑,太过重视身份,也导致了汉阳铁厂最终流入了盛宣怀的怀里。并在以后的日本侵华中,扮演了很重要的地位,甚至于给日本人提供枪炮的生产。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张之洞要报恩,一方面从自己的库银中拿出了70万两,另一方面则通过抓赌场,写墓志铭的方式筹集到了剩余的30万两。

不过这都是一锤子买卖,毕竟抓赌场这种事就像割韭菜,只有养肥了才能割一次。不然全城抓赌,哪还有人去赌,只有让他们放松警惕,才能突然搞这么一次。

五、

至于写墓志铭,辜鸿铭作为文人是有骨气的,不肯写,于是张之洞亲自提笔来写。辜鸿铭都讲了,这个有钱人的父亲可谓是无恶不作,根本找不出优点来,唯一的优点也就是曾经捐了一万两银子。

张之洞马上回答,有这一点就够了,于是80个字的墓志铭就写好了,要价8万两银子,可谓是一字千金!

其实这就是清流跟士绅直接的利益输送,这里讲可能大家听不懂,我们举《雍正王朝》中的一个例子:

清流派领袖李绂为什么执意要弹劾田文镜,其实就是因为田文镜推行的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动了士绅一族的奶酪。李绂进京找三王爷,带了一块鸡血石,他还不无自豪的说,这是从某士绅那得来的。当时他要花钱买,人家不卖,后来让他写一篇墓志铭,给2000两银子,但是李绂只要这块鸡血石,三王爷却说:

“李绂的一篇墓志铭,换他这方鸡血石,他也不亏呀!”

所以,清流并不清,他们替士绅一族提供保护,士绅一族按时给他们上供,这就是清流一派的一条利益链。

同理,张之洞给人家写墓志铭,就等于给人家提供了保护。你想啊,这个人无恶不作的父亲死了,结果却得到了最高父母官的肯定,谁还敢说他父亲的坏话?

与甲午海战时,李鸿章的北洋海军私库还有几千万两银子想比,张之洞却把这些钱拿去办实业了,道术之别,也就一目了然了。

但这也算是五十步笑百步,两人想比,一个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一个稍微有点顾虑,爱惜自己的羽毛,仅此而已!

我叫杨角风,我们讲的并非《走向共和》,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喜欢就请关注吧!

李鸿章派人上门,携带三样东西,张之洞为何率全体官员门口迎接?

看过《走向共和》的朋友应该知道,在电视剧中李鸿章派盛宣怀前往张之洞处,而张之洞大开其门,并且令手底下的官员都前往迎接,场面之隆重,令盛宣怀也颇为感动。

盛宣怀较张之洞,无论是年龄、官职、声望上都不如他,为何张之洞还要大张旗鼓的为其接风洗尘?答案在题中也给了出来,因为盛宣怀给张之洞带来了三样东西,正好能够解张之洞的燃眉之急。

张之洞和李鸿章一样是洋务派,并且张之洞也非常想能够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兴办洋务在当时乃救国之道,所以张之洞便想着办一个铁厂,就是后来著名的汉阳铁厂,一来此举能够直接惠及国家社稷,二来这也可以为自己正名,说明他张之洞不是一个只会之乎者也搞文章的官僚,三来还可以用汉阳铁厂来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就相当于北洋水师之于李鸿章一般,所以汉阳铁厂对张之洞来说是第一要务。

可是,如今就有一个问题摆在张之洞的面前,汉阳铁厂他确实已经建造完成了,可是生产出来的都是一堆废铁,眼看着自己投入大资本搞成的铁厂就要泡汤了,张之洞也是急上心头。这个时候盛宣怀的到来,令张之洞看到了一线生机。

我们先来谈谈盛宣怀,盛宣怀后面站的的不仅仅是李鸿章,而且还有轮船招商局,这个机构在当时就是最潮流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组织。而且,我们要知道,在之前李鸿章搞海防捐的时候,张之洞是持反对态度的,虽然这是政见上的不同吧,但是难免会让双方有一些隔阂,而李鸿章派盛宣怀过来,其中也蕴含着冰释前嫌之意,希望两家能够通力合作,共赢未来。就这一点,张之洞都没有理由去拂李鸿章的面子。这就是李鸿章给张之洞的第一样东西,善意,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两家合作的基础。

李鸿章给张之洞的第二样东西就是能够盘活汉阳铁厂的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金钱自古就是一件好东西,只有有着足够的资金流通运转,汉阳铁厂才能够正常的工作。虽然汉阳铁厂是采用官督商办的模式,但是张之洞深知清朝商人在这件事情上很容易投机倒把,十分的不放心他们,而盛宣怀却极为特殊,他算的上是半官半商,既有钱又有身份,所以让盛宣怀来参与到汉阳铁厂中来是极为适合的。而盛宣怀也没让张之洞失望,很快就凑足了资金,帮助汉阳铁厂度过难关。

第三样东西就是人才与技术,我们知道,在炼钢这方面,清朝确实比不上西方列强,所以张之洞绞尽脑汁都无法找到合适的方法人才去生产出符合要求的钢铁。而盛宣怀就不一样了,他手上掌握着许多的外国人脉,能够引进新的炼钢技术与管理人才,这才是张之洞极为看中的事情。

不仅如此,李鸿章还给了张之洞一个礼物,联名上书请求清朝铁轨都用汉阳铁厂生产出来的钢铁,这就直接的保证了汉阳铁厂钢铁的销路无忧。而张之洞也明白投桃报李的道理,大费周章的凑齐了一百万两捐给了北洋水师,礼尚往来。

李鸿章派人上门,携带三样东西,张之洞为何率全体官员门口迎接?

对不起。确实不知道这个事,所以不能回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