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李鸿章为何对军国大事不反应,却对一只鹦鹉惊慌万分?
《走向共和》是一部历史剧,前后几十年,囊括了晚清到民国的一系列大事件。
1840年,西方列强用洋枪大炮,强行打开了腐朽的满清王朝大门,使得东方大国开始真正接触到西方强国。
在经历了以洪秀全为主的太平天国冲击之后,清政府内部汉臣的地位逐步上升,并掌握大权。随后,以这些汉臣为主,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试图“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而这段剧情就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慈禧皇太后要过生日之时……
一、
开篇就是李鸿章在天津的府邸吃清蒸鲈鱼,属下在汇报工作,吃鱼器具相当奢华,也符合李鸿章的身份。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杨角风读书的时候,曾经去过“李鸿章故居”,看起来还是相当气派的。正所谓“宰相合肥天下瘦”,经过李鸿章家族多年的经营,李家大院占据了合肥淮河路中段的半条街,人称“李府半条街”。
这倒让人想起另一位晚清名臣,左宗棠,两次担任军机大臣,历经多次战役,包括战太平天国,平捻军,收新疆,战法国等。他一生清廉,死后的墓地异常凄凉,远没有李鸿章的墓辉煌,不过李鸿章的豪华墓后来被毁了。左宗棠也有故居,是在北京的一个小四合院,而且当年也不过借宿于此,产权不是他的,民国时,只卖了几匹白布。
回到剧情,李鸿章的属下一共汇报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丁汝昌又来催银子了,主要用于给北洋海军几艘军舰购买弹药,更换大炮。
第二件事,日本征讨清国策已经坐实,他们要以朝鲜为跳板,侵略清朝,占领台湾,再占领东南亚。
第三件事,南洋大臣张之洞上了折子,汉阳铁厂已经建好出铁了,以后修铁路,建轮船都可以:
“据闻,朝野喧嚣,说,张香帅此举,到底,压过我北洋一头。”
而这三件事,李鸿章根本不关心,啊、哦的,继续吃自己的清蒸鲈鱼。
二、
但,属下汇报这三件事,并不是随便汇报的,而是另有深意:
首先,丁汝昌又来催银子,证明他早就催过很多次了,对于李鸿章来说,已经司空见惯,反正也没钱,催也白催,干脆不听也不回复。
而第二件事跟第一件事相呼应的,正因为日本人存在侵略的野心,所以,丁汝昌才催银子,不然怎么跟日本作战?
第一件事没有解决,第二件事知道了也没办法,又不能跑日本让他们改政策。实际上,我们称呼甲午中日战争,日本称呼为甲午日清战争,原《走向共和》剧本写的是日本征讨中国策,一字之差,意蕴不同。
第三件事,在剧本中写的是翁同龢和阎敬铭关于“恢复制钱”的争斗,在电视剧中变成了张之洞的南洋跟北洋之争。
这一段显然是剧集处理得更好,毕竟《走向共和》前一段,南洋和北洋就互相争斗,都想压过对方一头。但到了后期两者又联合了起来,李鸿章派人救了汉阳铁厂,张之洞又送钱给了北洋水师,这样处理呼应性更强。
除了这三件事,其实还有一个下属汇报了半件事:
“大人,英国人来电,我北洋水师定制的铁甲舰,几近完工,可这款项……”
这件事也是跟钱有关系,属于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的延伸,这艘战舰在剧中是指吉野号。坊间传说也是讲这艘舰本来是李鸿章订购的,但后来被日本人买走了。
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三、
清政府购买失败的那艘军舰是白朗古‧恩卡拉达号,由智利海军购得,该军舰比吉野号更大,护甲更高,火力更猛。当时甲午中日战争已经开始,外界舆论也讲,谁得到这艘军舰,谁就是最终胜者。
后来智利那边不停涨价,而日本又从中作梗,清政府终于没有购得此军舰。而剧中提到的吉野号,后来在甲午中如海战中重创北洋海军,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前面提到的这几件事,都没让李鸿章停下吃鱼的动作,而随后汇报的一件事却让他惊慌起来,这是什么事呢?
“老爷!老爷!准备进贡给太后的那只鹦鹉,已经一天多不吃不喝了!”
闻听此言,李鸿章陡然就定住了吃喝,不由自主地呼了一声:
“啊?”
随后属下又补上一句:
“拉的粪便的颜色,也有点儿不对呀!”
作为一名封疆大吏,在吃饭的时候,被属下提粪便,换谁也得膈应,但李鸿章却不膈应,却表现出来了惊慌之色,这是为何呢?
其实就是因为这只鹦鹉是要送给慈禧太后的,如果问国家大事跟上级的小事哪个更重要?
虽然说出来比较残忍,但终归来说,国家大事离自己比较远,但顶头上司的小事却近在眼前。这样说可能不合理,但绝对合情,正应了李鸿章后来面见慈禧时讲的:
“太后之事无小事!”
四、
但其实,这只鹦鹉的剧情虽然充满着戏剧冲突性,但在德龄郡主的《御香缥缈录》中记载,是袁世凯送给慈禧的鹦鹉:
“奴才蓄有鹦鹉一对,乃是特地打发人从印度那里觅取来的,为的是要贡献给太后赏玩,以见奴才一片孝心。”
这时候的袁世凯其实已经是直隶总督了,而剧中的袁世凯才刚刚从朝鲜跑回来。
之所以,慈禧皇太后喜欢这对鹦鹉,是因为这对鹦鹉会绝招,会说:
“老佛爷吉祥!”
所以,袁世凯说了谎话,就是自己训练的鹦鹉,根本不是印度来的。其实剧中这一段有点问题,一般送鹦鹉都是送一对儿,哪有送一只的?
那么李鸿章为什么对这只鹦鹉这么关心呢?
很显然啊,他要靠这只鹦鹉讨慈禧皇太后的欢心,同时为自己办事啊,办啥事?
当然是要钱啊,日本已经虎视眈眈,要进攻大清,自己的北洋水师又缺钱严重。但李鸿章显然没有搞清楚自己跟慈禧太后的关系,只有关系亲密到离不开你,才能送鸟。
对于陌生的上下级关系,不如直接送真金白银来得实在,不然你送鸟,人家只给你办鸟事,所以,钱也没有筹成。但剧中李鸿章之所以敢送鸟,也就表明,这一时期他跟慈禧的亲密关系不一般啊。
所以,整段对话,貌似李鸿章不在乎国家大事,却在乎一只小小的鹦鹉。实际上,他明白,要想解决前面的几件大事,那就必须做好身边的这件小事。鹦鹉养好了,太后就高兴了,太后高兴了,银子的事才能有着落啊。
而在关心太后的鹦鹉同时,李鸿章还反问了属下一句:
“袁世凯从朝鲜跑回来,怎么就不见了人影啦?”
虽然李鸿章“悠悠万事,唯太后之事为大”,但他认为第二大的事,却是袁世凯。
由此,整部剧的开篇就开好了,也应了整部剧的封面,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三个男人,分别是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一个女人,就是慈禧。
整部剧也是围绕着这四个人展开的,从慈禧建颐和园起,到孙中山建立民国终,而整部剧就一个主题,那就是为中华儿女寻求一个出路!
我叫杨角风,换种事件看《走向共和》,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走向共和:李鸿章为何对军国大事不反应,却对一只鹦鹉惊慌万分?
在《走向共和》里,李鸿章当然对鹦鹉拉稀惊慌了,因为这只鹦鹉是要“孝敬”给慈禧太后的。这只鹦鹉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会说“太后吉祥!”
李鸿章贵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可以在天津的官邸里悠闲地吃到家乡的臭鳜鱼,其奢侈程度,不一而足。
但是维系这种富足和雍容的,实际上李鸿章在晚清朝局中的微妙格局,他的所有政治资本,在剧中是脱胎于淮军的北洋派,政治背景恰恰是那个紫禁城里的老太婆慈禧。
在剧中,下人汇报了三件事情,这三件事情看起来貌似没有什么太大关联,但是对于李鸿章而言,从他的反应,其实才可以看出李鸿章心中真正的危机是什么?
第一件事,丁汝昌又来催银子了,主要用于给北洋海军几艘军舰购买弹药,更换大炮。
北洋水师号称是当时亚洲第一水师,是李鸿章此阶段最主要的政治资本,也是他能够在朝局中举足轻重,受到慈禧太后重视和支持的原因。
但是北洋水师在瞬息万变的时局下,实际无论是航速,还是火力,都在逐步落后于时代,仅剩下那庞大吨位 ,而这些都是唬人的。涉及到购买弹药、更换大炮的事情,是需要花银子的,银子的事情是需要从长计议的。
朝廷不批,难道真的只是因为翁同龢的那点私怨么?但凡慈禧有任何海防危机意识,翁同龢阻拦得了么?所以责任不在自己,这对李鸿章而言,并非危机。
第二件事,日本征讨清国策已经坐实,他们要以朝鲜为跳板,侵略清朝,占领台湾,再占领东南亚。
这其实可以说是当时清廷面临的最大的危机,有识之士对当时日本的野心非常警惕。而且如此重要的情报,已经呈送到了李鸿章的案头。
李鸿章能得到的消息,整个朝廷其他人都能得到。日本人以全国之力谋一隅,而终究非李鸿章一人能敌。天下也并非李鸿章的天下,那是慈禧的天下。所以这不是自己的危机,而是慈禧的危机。
第三件事,南洋大臣张之洞上了折子,汉阳铁厂已经建好出铁了,以后修铁路,建轮船都可以。
“据闻,朝野喧嚣,说,张香帅此举,到底,压过我北洋一头。”这句才是重点。也才是李鸿章真实担忧的事情。南洋压过北洋,李鸿章受宠的程度必然要打折扣,这才是危机。别看现在自己贵为北洋大臣,慈禧的一句话,自己也可能什么都不是。
但是送给慈禧的鹦鹉若是拉稀了,不能活了。那才是真正的大危机。
只要哄好慈禧开心,上面的所有这些事情都迎刃而解。但是慈禧如果不开心,那就什么事情都可能成为问题。
所以在晚清的朝局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什么是危机?李鸿章的反应给出了答案。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走向共和:李鸿章为何对军国大事不反应,却对一只鹦鹉惊慌万分?
这深刻诠释了什么叫“太后之事无小事”。
先来简单复述一下剧情。
当时李鸿章正在使用他精美的餐具,仔细地品味着一条清蒸鲈鱼。
这时候,有人来跟李鸿章汇报了第一件事,说丁汝昌又来催银子了,北洋水师已经多年没有购买弹药,添置大炮了。
李鸿章说了句知道了,就不再理会了,然后就接着吃他的鱼。
紧接着,又有人跟李鸿章汇报了一件大事,说日本国已制定征讨清国策,要侵略朝鲜,占领台湾,征服清国。
李鸿章依旧说了句知道了,就不再理会了,然后还是继续吃他的鱼。
马上,又有人来跟李鸿章汇报了,说南洋大臣张之洞宣布,汉阳铁厂已经可以出铁了,以后大清国修铁路,建轮船都可用他们汉阳铁厂的铁。据闻说朝野议论,说张香帅此举到底压我北洋一头。
李鸿章还是说了句知道了,不再理会,接着埋头吃鱼。
这几件事都是大事。
第一件事关乎北洋水师的经费。自1888年成军以来,北洋水师未添一舰,未添一炮,几年下来,实力上已经被日本超过。此时如果再没有资金投入,打起仗来,大清国的海防可如何是好?
第二件事正是关乎海防。日本始终以清朝为假想敌,希望能够有朝一日击败大清,进而走向强大。那么,此时的北洋舰队连添置设备的钱都没着落,日本却已经虎视眈眈地制定了征讨策,全国上下一心,购置军舰,形势已经万分紧张,一旦开战,大清朝这个纸老虎就会被彻底戳破。
第三件事涉及南北洋之争,以及李鸿章和张之洞之争。这两个人一个把持北洋,一个把持南洋,又都是靠办洋务上来的。所以,张之洞办汉阳铁厂,企图垄断洋务,扩大自身影响,这是李鸿章及其北洋势力所不能容忍的。
但是,这些大事都没有影响李鸿章吃鱼,他知道,这些事靠他自己根本解决不了。
可随后又有人报来一件事,这件事着实令李鸿章大惊失色,筷子也掉了,鱼也不吃了,再也没有一个封疆大吏的宠辱不惊。
原来是李鸿章准备进贡给慈禧太后的那只鹦鹉生了病,它已经一天多不吃不喝,而且拉的粪便的颜色也不对了。
为什么前三件事都没有影响李鸿章吃鱼,而唯独这最后一件事却让李鸿章如此惊慌?
因为李鸿章明白,前三件事靠他自己,一件都解决不了,想解决的话,只能靠慈禧太后,他李鸿章之所以八面威风,是因为他有权力,而他的权力来自慈禧太后。没有慈禧,他连屁都不是。
如果我们推而广之呢,就连李鸿章都要依附于最高权力才能办事,想必清朝的大小官员也同样如此。
这就叫“太后之事无小事”。
这部剧叫《走向共和》,那么我们中国为什么一定要走向共和,而不是一直活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呢?
可以说,电视剧开篇的这第一幕就间接给出了答案。
走向共和:李鸿章为何对军国大事不反应,却对一只鹦鹉惊慌万分?
一只小小的鹦鹉,看起来影响不大,实际上,关系着李鸿章能不能在朝廷里头更好的混下去。
这是《走向共和》里面的一个小插曲,表面看,这件事只是一个小插曲,但实际上,这件事却显示出了当时清庭官员的统一态度。
在这段剧情中,李鸿章一共收到了四个问题,第一个是北洋海军的丁汝昌又来催钱了,第二件事是日本方面已经确定会侵略大清了,第三件事也是南洋的张之洞把汉阳铁厂给建好了。
三件事,没一个不重要,特别是第二件事,日本方面已经坐实会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了,这就意味着马上就要打仗了,李鸿章对这三件事的态度却是不理不睬,从这里就能看出来,李鸿章要么就是不关心国家大事,要么就是对这几件事无能为力。
从李鸿章的生平来看,李鸿章确实人品不咋地,要不曾国藩都成半个圣人了,李鸿章还是,年少不懂李鸿章,老来才知真中堂呢?
李鸿章一辈子只管贪墨,清朝第一巨贪是和珅,第二巨贪,李鸿章是有这个资格争一争的,恰恰还是靠着影响极其深远的那一场洋务运动,李鸿章赚的盆满钵满,正应了那句话,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鸿章虽然贪墨,但一生做的实事也不少,签了不少卖国条约,还成立了东南互保联盟,保住了东南沿海省份的经济基础,功过也算是相当了。
李鸿章这样的人,贪起来就只管贪,像是李鸿章的老对头,左宗棠,家境都清平到没有多少私人财产的地步了,李鸿章这边却是腰包鼓得很。但李鸿章在正事上又从不耽搁,需要的时候,甚至会自掏腰包,将军备先搞下去,也就是这样的李鸿章,按理说应该是关心国家大事的,为什么却只对一个鹦鹉的近况在乎?
军国大事,能处理好的,那就不用担心了,处理不好的,即使是担心也是没有用的,因此李鸿章对那几件事都不怎么在乎,毕竟在乎了也没用。唯独对第四件事,鹦鹉的事情关心得很。
这只鹦鹉,不过是一天没有吃喝,拉的粪便不太正常而已,看起来只是一直普通的鸟生病了,李鸿章却对此极为关心,之所以会关心,主要是因为这只鸟是送给慈禧的。
若是慈禧喜欢这只鸟,慈禧肯定会再重赏一次左宗棠,前面那几件军国大事也不会有问题,但如果慈禧不喜欢那只鸟,那就很抱歉了,李鸿章的财路说不定就断了,前面那几件军国大事也都没门。
李鸿章的态度,正是晚清政府所有官员的倒影,不管正事做的咋地,只要讨好了慈禧,正事都不是事,都能解决,在这里,这小小的一段剧情,又一次反应了清政府的腐朽和无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