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第一次公举新太子,四阿哥胤禛仍然保举废太子胤礽,是出于真心吗?
康熙帝四十七年,已经做了三十多年太子的胤礽被废,康熙帝对其评价极坏,为:
“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一年后,康熙帝发现太子废除后,其余阿哥争储斗争愈演愈烈,尤其以大阿哥和八阿哥为甚,于是又开始后悔自己的决定。最终以梦到了已故祖母孝庄与胤礽生母仁孝皇后为由,复立了太子胤礽。
而在《雍正王朝》中,则演绎出一场举荐新太子的大戏,精彩剧情的背后,也让我们疑问重重。那就是本已经对太子胤礽不满的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他们为什么要举荐废太子复立呢?
一、历史上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他的性格问题,因为从他记事时起,他就已经是太子了。因为其生母仁孝皇后生他时难产而死,所以,从小康熙帝就对他异常宠爱,王公大臣又都曲意奉承。
时间久了,就使得太子胤礽逐渐养成了为所欲为,恣意妄为的性格,这种情况也被大阿哥看在眼中,并汇报了康熙帝:
“暴戾不仁,恣行捶挞诸王、贝勒、大臣,以至兵丁‘鲜不遭其荼毒’。”
二是康熙帝的疑心病,正所谓三人成虎,背后打太子胤礽报告的人多了,康熙帝也就警觉起来,以至于后面怎么看都觉得太子胤礽不顺眼。
比如,皇十八子病重时,太子胤礽没有表现出忧虑之情,由此康熙帝也联想到了之前自己生病的时候,太子胤礽同样的表情:
“太子侍疾无忧色,上不怿。”
三是索额图的死,索额图是太子胤礽生母的舅舅,也是太子派最坚定的支持者。毕竟康熙帝做皇帝时间太久了,皇位都坐到长蘑菇了,太子胤礽一派自然心急如焚,无法施展抱负。
正赶上康熙帝疑心病犯,认为索额图跟太子图谋篡权,于是以此处死了索额图,并在不久后废掉了太子:
“从前索额图助伊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今胤礽欲为索额图复仇,结成党羽。”
二、而在《雍正王朝》中,康熙帝一废太子胤礽,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对太子胤礽监国能力的质疑,这一点在开篇时就表现出来了,南方受灾出了这么大的事,而太子胤礽却束手无措,还把烂摊子往康熙帝头上推:
“皇阿玛英明睿断,自有主张!”
等到老四胤禛跟老十三胤祥前去赈灾,并初有成效后,太子胤礽又蹦出来争功:
“激烈激诈的手段,并非立身之本,治国之道,要说在这方面,四弟是欠缺了点。”
康熙帝无奈,毕竟三位上书房大臣在场,于是只得以吃沙琪玛为由,岔开了话题。
二是追缴户部欠款,太子胤礽不仅卖官鬻爵,还误解了康熙帝让他劝兄弟的想法,结果跑去制止了老四胤禛,并延缓了欠款,康熙帝无奈感慨:
“这就是我大清将来的皇帝吗?”
等到了刑部冤案,康熙帝已经很恼火了,甚至开始跟上书房大臣张廷玉分享培养儿子的经验,并留下一句:
“你说你的儿子病很难好了,我看是我的儿子他的病也是很难好了!”
最后就到了热河狩猎了,这也是一废太子的导火索,因为康熙帝突然发现,蒙古王公竟然进奉给太子胤礽金如意,这不由得让他产生了他会夺位的怀疑。再加上鹿园奇遇,以及凌普派兵包围八大山庄,康熙帝一怒之下,要废太子。
三、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张廷玉发现了调兵手谕有假,并偷偷告知了康熙帝。
此时的康熙帝就有点骑虎难下了,门口跪着的阿哥们有四个同时封了亲王,太子“调兵谋反”也基本做成了事实,这时候他废也得废,不废也得废,为什么这么说?
他需要查出谁是幕后凶手,如果直接说出调兵手谕为假,那么后果只会打草惊蛇。而且一旦开口要查,就必须给一个交代,到时候,不管查出谁,都无法收场,毕竟是谋反大罪,总不至于杀儿子吧?
在观察了老大、老三等人的表现后,他基本排除了老大、老三陷害太子的可能性,剩下的皇子中,最值得怀疑的
所以,他才想到了一个妙计,那就是举荐新太子,道理很简单,太子胤礽倒下后,对谁最有利,谁就最可能是幕后凶手!
这次热河之行,让康熙帝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的儿子们早已经在下面争得不可开交了。南方赈灾和追缴欠款就不提了,从刑部冤案开始,老八胤禩诬陷太子诱供肖国兴,在热河时,老大、老三互掐,老大魇镇太子,老三举报老大,再加上有人伪造调兵手谕,简直是一塌糊涂。
人都是自私的,康熙帝自然也会对自己位置的稳固不稳固而担忧,而举荐新太子,是最能有效找出谁的势力最大的方式。
其实,他并没有做好废掉太子的准备,也没有做好迎来新太子的准备,举荐新太子不过是一个幌子。
四、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再看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为什么要举荐废太子胤礽?
首先这完全要拜托老四胤禛身边的邬思道,他这些年不研究别的了,光研究康熙帝的吃喝拉撒睡了。甚至连他这些年打猎打了多少只猎物,说过什么话都牢记在心。
由于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名义上都是太子胤礽的人,此时太子胤礽受到重创,他们也是受连累的。不是老四胤禛不想要这个太子位置,而是此时他的实力还远远达不到。
前面他南方赈灾也罢,追缴户部欠款也罢,已经把能得罪的人都得罪了,又加上他号称“冷面王”,跟他相好的大臣几乎没有,他凭什么去拉票?
此时摆在他面前的就这么几个选择:
一是举荐老八胤禩,毕竟按照康熙帝给的举荐新太子标准,确实老八胤禩占优,除非老四胤禛糊涂了,才会去举荐他,他本身就瞧不上老八。
二是举荐其余皇子,比如老三胤祉啊,老十三胤祥啊,老九胤禟啊等等,而这几个皇子,要么德望不够,要么实力不强,而老四胤禛要是举荐他们,等于是自降身价,不符合他“冷面王”的称号。
三是举荐自己,这也不行,一方面自己从属于太子阵营,一旦举荐了自己,会伤害到太子阵营官员的心。其次,就算是自己举荐自己,也无法跟老八胤禩抗衡,反而暴露了自己野心,成为众矢之的。再有就是,不符合康熙帝的预期,也会给康熙帝造成不良影响,自己“孤臣”形象崩盘。
五、而举荐废太子,则会实现以下战略目的:
首先,他们早就获知,这次举荐新太子,老八胤禩得票率最高,可谓是一枝独秀。那么遍观全朝,还有哪位皇子的势力能跟他抗衡呢?
其余皇子没有一个能跟他抗衡的,唯一有点戏的大阿哥,还被永久圈禁了。这种结局显然不是他想看到的,毕竟这之前,先是弘历被赏金如意,再是老十三胤祥的劝说,再加上邬思道的全力辅佐,他其实已经坚定了夺嫡的信心。
要想消耗老八胤禩的力量,还得搬出太子胤礽,不然太子胤礽辛苦几十年的势力将没有依靠点,全盘崩塌,失去对老八胤禩的制衡。
二是,太子胤礽确实对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一直照顾,他们同属一党。举荐废太子胤礽,一方面让太子舒心,更重要的是太子党的成员会更认可老四胤禛。同时,康熙帝也会从心里给他一个大大的赞,毕竟他更希望兄弟之间和睦相处。
毕竟,康熙帝也并不想真的废掉太子,老四胤禛这样做,正好做到了康熙帝的心里,也应了邬思道的那句话:
“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三则是借力打力,太子胤礽的种种表现已经注定了,他还会被废。自己此时不具备夺嫡条件,那就必须借助太子党的势力,此时举荐废太子就是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可。等到太子胤礽真的倒下后,其残余势力也必然会围绕到自己身边,成为第二任重心,届时也就具备了跟老八胤禩抗衡的实力。
当然,更重要的是,会让康熙帝认为,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真的是为朝廷着想,只有太子复立,朝政才能稳定,毕竟此时换太子,会引起朝政震动,不利于国家稳定。
所以回到题目上,老四胤禛举荐废太子胤礽复立,是真心的吗?当然是真心的,他所作的每一个决定都是真心的,不过是为自己上位铺路罢了,不然他何必大老远把邬思道从南方接到家,供着呢?
而在史书上,支持废太子胤礽复立,首功也是老四胤禛,当然也不会白支持。因为太子复立之后没多久,他就被封为了和硕雍亲王,高,实在是高!
《雍正王朝》第一次公举新太子,四阿哥胤禛仍然保举废太子胤礽,是出于真心吗?
重要的事情说三次:肯定不是真心的!肯定不是真心的!肯定不是真心的!
不是真心归不是真心,而我们重点要知道的是为什么四阿哥胤禛不是真心,仍然还是要推荐废太子胤礽呢?
这个就是胤禛的高明之处,争即是不争,不争即是争。
胤礽不到2岁就被立为皇太子,从小身份尊贵,不到10岁就随着康熙四处巡视,完全是按照未来皇帝的标准对他进行培训,可见康熙对 胤礽是寄予厚望啊。
然而胤礽贪财好货,性情暴躁,让康熙深感失望,康熙希望的太子具备三个条件:一忠诚,不结党营私,二为人仁义,将天下百姓放在心上。三孝顺,友爱兄弟。然而以上三点胤礽都不具备。
这才是导致胤礽被废黜的原因。
太子被废黜之后,康熙发现,太子位空悬后,自己的儿子们更是蠢蠢欲动,对太子之位是想尽各种办法争夺,皇子们更是明目张胆拉帮结派。
不久之后,康熙诏命各大臣,表示 自己为了立太子 的事情,深感烦恼,让众大臣举荐太子人选,而此时,老八买通了各大臣,让他们举荐自己。
此时的老四处境却十分尴尬,太子被废,他原是太子党人,而现在也是太子后选人,他深知自己的父皇最恨不仁不义、结党营私的人。此时,如果 他也学老八,买通大臣推荐他自己,一方面他不一定能胜过老八的人气,另一方面,他的父皇也许对认为他在结党营私。
所以,此时他仍然保举废太子胤礽,名义是保谏废太子,其实是在保谏他自己。
一来,向康熙表明自己的忠诚、二来,也让朝中的大臣看到他的仁义。三来,让老八争太子之心更加明显。
康熙再次立了胤礽为太子 ,但是同时也对老八、老九、老十结交朝臣、谋害太子胤礽进行了处理,将这3个儿子都进行了囚禁。
然而皇子之间的相互倾轧和明争暗斗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四年后,太子胤礽再次被废黜。
胤禛争取皇位的方法是很隐蔽的,他三番五次的表明他对皇位不感兴趣,所以不收党羽、不结交大臣,对自己的母家亲戚关系都很平常,和兄弟之间往来也比较稀松。这一切的假象却让康熙对这个才华出众,而不争不抢又孝顺的儿子另眼相看。
所以胤禛并不是不争皇位,而是他争皇位的手段比其他兄弟都更高明,更隐蔽,所以他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雍正王朝》第一次公举新太子,四阿哥胤禛仍然保举废太子胤礽,是出于真心吗?
当然不是出于真心,雍正从一开始请邬思道为幕僚,就知他早有夺嫡之心,那么他为什么还要保举胤礽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当时他和八爷的实力相差太大,保举八爷的人非常多,他保举自己也没用,还容易暴露目标,成为众矢之的。怎么办呢?那就保举胤礽吧,只要八爷不成为太子就行,胤礽嘛,以他的尿性,迟早还会被废掉的,自己只要在此期间干出成绩,就能改变大家对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康熙对自己的看法,将来才有机会成为接班人。
其次,从康熙释放此前释放十三爷此举,雍正就已猜到了康熙的意图,知道康熙为了维护政局的稳定,希望恢复胤礽的太子之位。这时举荐胤礽,不仅不会暴露自己,还可以在康熙心中加分。康熙会觉得他以大局为重,没有私心,这样的人才像接班人。
其三,胤礽是当了38年的太子,背后的势力非常大,这时谁想赶太子下台,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并不划算。而这时举荐胤礽,暂时保下他的太子之位,太子的人必然对自己感恩戴德(最典型的是王剡),一旦太子再次被废,太子一党的人必然会投靠自己,帮自己对抗老八,想想是不是很划算啊。
综上,雍正举荐胤礽,既打击了自己的竞争对手老八,又得到了老爷子康熙的肯定,将来还有机会收编胤礽的人马,真是一箭三雕之举,雍正的权谋是不是太厉害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