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海瑞上治安疏,嘉靖为何破先例让众臣独审他一人?

嘉靖四十五年春,海瑞上了一份著名的《治安疏》,直指嘉靖朝弊端:

“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

盛怒之下的嘉靖帝,指使陈洪彻查此事是否有人指使,底下人一番操作之后,嘉靖帝醒悟过来。面对世子的话语,顺坡下驴,一把火烧掉了众臣辩状和裕王的请罪本章,并说了一句话:

“他想做比干,无奈朕不是纣王,他想青史留名,乱的却是朕的江山,朕也想清楚了,朕不上他的当!”

那么嘉靖帝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一、

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以直谏著称,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死谏君的忠臣,商纣王没有听从建议,执意伐周,结果在牧野大败。而比干由于极力阻止商纣王,又提出固守朝歌,被商纣王以慢军之罪诛杀。

之所以嘉靖帝把海瑞比作比干,就在于海瑞的举动:

“户部那个海瑞在几天前就送走了家人,还买好了棺材,他这是死谏!”

这个情节特别像《雍正王朝》中废太子老师王掞的直谏,他当众提出康熙帝废掉太子就是“不教而诛”。而且他也是买好了棺材,做好了抗旨被杀的准备,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逻辑问题。

如果康熙帝真的杀了王掞,那么他就真成了“不教而诛”,也就表明王掞说的是正确的。而如果不杀王掞,那么他就不能随便废掉太子胤礽,那就得解释为什么。

同样的道理,海瑞在《治安疏》中第一句话就说了:

“海瑞瑾奏,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事。”

他一下子就站到了道德制高点,出发点是正君道、明臣职,那么杀了海瑞,显然就违背了这条前提。失去了这个前提,那么一旦大明朝出现任何问题,都可以归咎到嘉靖帝头上,是他不进谏言导致。

而嘉靖帝就真的成为:

“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天下人早就觉得嘉靖帝你不圣明了,杀了海瑞,就验证了他的不圣明,留下海瑞,那么他就必须得改,这才是逻辑陷阱。

二、

嘉靖帝既然决定不杀海瑞,那么他就必须给出一个理由,那么嘉靖帝是什么心思呢?

首先他得搞明白,海瑞为什么上谏“骂皇上”,是出于私心,还是出于忠君报国?毕竟纵观整个大明朝,为了博出名,骂皇上的大有人在,而海瑞显然是为公,是出于一片赤诚之心,这一点嘉靖帝很清楚。

一方面海瑞的出发点是好的,另一方面海瑞确实不是被有心之人指使的。更重要的是海瑞所说的话句句属实,让嘉靖帝无从辩驳,嘉靖帝霸道归霸道,但并不昏庸,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放过海瑞呢?

其实放不放海瑞对嘉靖帝来讲,无关大碍,但海瑞的这种行为,却挑战了皇权。

不要觉得过去的人都愚昧,要知道愚昧的永远是老百姓,真正当官的人,心中都清楚,什么真命天子这一套,根本忽悠不了他们。更不会相信嘉靖帝是什么仙人下凡,他能当皇帝,全靠老朱打下了天下,跟上天任命不任命,无关。

之所以大家仍然拿上天说事,说到底,就是群臣跟皇上达成的一种默契,你当你的皇帝,我当我的官,大家互相协作,共同管理天下。

但是,一旦其中一个人坏了规矩,跳出了这个平衡点,那么很容易引发“印随效应”。而作为皇上,他必须要维护自己的权威,开篇周云逸的死,就是这个道理。

本身海瑞的上谏是一个孤案,但没想到的是,有人竟然替他求情,这对于嘉靖帝来讲,就无法容忍了。如果是为公,把海瑞骂一顿,关上几天,教训一下,也就罢了。万一海瑞被有心人利用了呢,或者说,海瑞上谏仅仅是一个开始,后面铺天盖地的上谏都来了呢?

三、

这才是嘉靖帝最担心的地方,杀海瑞,是行不通的,放海瑞,同样得谨慎再谨慎。

也就是说,嘉靖帝本来有意退位,却不曾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他必须谨慎处理此事,既能维护自己的圣明形象,又能维护自己的权威,还能镇得住下面的百官,怎么办?

还是那句话,杀人诛心,不仅要诛海瑞的心,还要诛百官的心!

如同嘉靖帝后来说的那段话:

“比方这个海瑞,自以为清流,将君父比喻为山,水却淹没了山头,这便是泛滥。”

泛滥了怎么办?

那就得治,治理的同时,还得预防其他的有可能泛滥的水,这才能达到杀人诛心的效果。所以,他提出让百官同时给海瑞定罪,这在整个大明朝,还是头一次。

之所以嘉靖帝做出如此的判断,就是因为他清楚,百官对这段时间出现的问题很不满。所以人眼睛都盯着看呢,有些人嘴上就表明出挺海瑞,有些人嘴上不说,但心里也是挺海瑞。

比如高拱,就给不给海瑞解镣铐的问题,不惜跟赵贞吉,跟小太监争论不休,最后不惜放下狠话:

“你们既然不按《大明律》办,那我们就退场,叫陈公公来审!”

高拱说的是我们,就等于他的行为举动,并不仅仅代表他自己,他身后还有很多跟他一样心思的人。

四、

整个问罪的过程,其实只有一个赵贞吉挡在了海瑞前面,之所以是他,就是因为内阁成员中,只有他最擅长揣摩圣意,甚至为了圣意,忘记礼义廉耻。

嘉靖帝让大家来审海瑞,其实就已经消除了海瑞是被人指使的嫌疑,但是赵贞吉惜名如命,看到海瑞博得众人的支持,反而嫉妒上头。他以为强势打压海瑞,就能博出名,就能得到嘉靖帝的青睐,实际上没等来嘉靖帝垂爱,先惹得同行的痛恨:

“我现在要问你,这样做,到底是有人在背后指使你,还是你自己丧心病狂以邀直名?”

同样是高拱,头一天还赞赏赵贞吉,此时突然觉得他很恶心,并得出赵贞吉“貌似忠勇,内实奸猾”的结论。

赵贞吉被海瑞怼的毫无脾气,开始耍赖:

“你又要正君道,又要明臣职,君道有何不正,臣职有何不明,你又有什么职权来管?”

这个赵贞吉已经有点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在座的各位内阁官员,心里都清楚,如果君正,臣明,那么何来百官上谏之事,又何来百姓饿死之事?

果然,赵贞吉这句话也激怒了海瑞,索性给他扒了个底朝天,先是重翻当年在浙江的旧案,赵贞吉不顾百姓生死,执意追还款,还要半价买丝:

“卑职抗了赵大人的命,赵大人上疏参劾卑职,那时便曾经说过卑职是为邀直名,收买民心。”

现在赵贞吉又这么说,还不是怕自己被牵连,还不是想在皇上面前邀功?

一番对答,赵贞吉洗脱了指使海瑞的罪名,但是也名声扫地,也宣示着,挡在嘉靖帝面前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被扯开。

随着赵贞吉名声扫地,海瑞已经无人能挡,也预示着,嘉靖帝要亲自出马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1566》,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大明王朝:海瑞上治安疏,嘉靖为何破先例让众臣独审他一人?

嘉靖皇帝是权谋高手,当出现海瑞这种以命相搏的谏官上那样的奏疏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杀了海瑞,也不是急于澄清自己,而是控制百官舆情——不要让海瑞把他们带偏了。

嘉靖四十五年,海瑞上了历史上著名的《治安疏》,具体内容就不说了,总之一句话:天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皇帝你却在修仙问道,大建宫殿,百姓早就不认你是天下人的皇帝了。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不杀头说不过去,嘉靖皇帝不是一般的皇帝,他的权谋、智慧绝对排名明朝十几个皇帝的第一名。嘉靖很生气,但是没杀人。

嘉靖虽然很愤怒,心里却门清儿,海瑞作为吏部一名中低级官员,连个上朝的资格都没有,上的这道奏疏说的基本算是事实。嘉靖皇帝心里是不承认,但是他对整个百官的了解,对天下大小事务的掌握远远比海瑞要清楚明白。

晚年的嘉靖已经把权谋算计修炼到了最高等级,海瑞上此奏疏说白了就是一个普通文官对朝局的议论,甚至可以说是妄议,这一直以来都是明朝文官的传统——骨头硬,敢说话,乱说话,博清名,拉团伙。

嘉靖但了四十几年的皇帝了,满朝百官怎么想的,他会不知道吗,从杨廷和,到夏言,严嵩,徐阶等内阁首辅,哪一位不被他捏在手里玩呢,百官对皇帝的看法很严重,只是由于自保的原因,从没人敢当面向嘉靖皇帝提出来,更没有海瑞这样的二愣子文官一样说的那么直白。

海瑞的奏疏如同一声惊雷,嘉靖皇帝需要做的不是灭火,而是转移矛盾,控制舆情。

《治安疏》能够引起百官的共鸣,甚至到今天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通读全文,有一个重大的特点:只说现象,不说事实。

海瑞也不笨,这么一篇大逆不道的奏疏写得情真意切,把为臣之忠义表达得淋漓尽致,却完全没有实实在在的指出具体哪件事情让天下人都受了苦,就连说的奸臣都只说的是已经倒台的严嵩。海瑞的疏,说白了,就是发牢骚,不伤及朝廷里的任何官员,百官既然是安全的,心里自然就认同这篇骂皇帝的奏疏,百官内心的认同感才是让嘉靖皇帝最担忧的。

杀不得,杀了海瑞就是坐实了那些虚妄之言;放不得,放了他就相当于皇帝认了怂,后面不知道有多少言官要上同样的奏疏博出位。

如同打消百官对海瑞的认同?制造矛盾!如何制造矛盾,百官审海瑞,立场立现!

嘉靖皇帝让赵贞吉领衔百官审海瑞,这一招实在太高,赵贞吉是吏部尚书,除了入阁的几个人,其他官员都归他管。只要赵贞吉的立场与海瑞对立,百官的立场......,懂的。

至于内阁那几个,徐阶、高拱、张居正,那都是人精中的人精,把这件事情看得透彻得很,让海瑞去搅和吧,让赵贞吉去善后吧,既打压了海瑞及百官对明朝权力核心的不满,又打压了赵贞吉急于入阁上位的信心。

嘉靖皇帝这一招让百官审海瑞可谓神来之笔,真正的体现了嘉靖皇帝的帝王之术的精髓,不愧是中国古代皇帝中最善使用权谋的帝王。而海瑞这种人其实根本不适合做官,有些事情能看透,却不能说,有些事情说了,就要有解决方案,一味的抱怨发挥博清名其实毫无用处。很可惜,明朝这样的臣子太多了,高拱对海瑞评价很中肯:实无用处。

大明王朝:海瑞上治安疏,嘉靖为何破先例让众臣独审他一人?

1.嘉靖看到海瑞骂自己的那些话,当然是非常生气的,简直是暴跳如雷,但即便如此,冷静下来好好想想,海瑞这个人,不能杀。海瑞为官清廉,在工资根本不够用的明朝时期,还能有“清廉”的名声,海瑞绝对是清官当中的佼佼者。

2.面对嘉靖皇帝荒废朝政,造成国家的混乱,海瑞实在是看不下去,提笔写了奏疏上交给皇帝,他不是要泄私愤,而是想要点醒皇帝,让他担起君主应有的责任。

3.嘉靖之所以没有杀海瑞,一来是因为有太监黄锦的提醒,人在气头上的时候什么都可能做得出来,但是黄锦的一番话,让嘉靖冷静了下来,海瑞既然敢说这些话,必然是准备好了迎接死亡,就算是家里面的人都跑了,他也不会跑。

4.再结合奏疏当中的话来看,嘉靖也能明白海瑞的一片诚心,更何况海瑞没有把责任都推给嘉靖,而是说其他大臣都没能规劝好皇帝,还对嘉靖抱有很大的期望

大明王朝:海瑞上治安疏,嘉靖为何破先例让众臣独审他一人?

嘉靖觉得这是有预谋的,严重点猜想,是有人想借此鼓动百官,诋毁自己,让自己逊位,让誉王接班。

嘉靖当然大发雷霆,要压住这股风,先震慑住海瑞,逼着赵贞吉出面充当英雄好汉,让英雄去审英雄,把赵贞吉拉上车,替自己出面审问海瑞。

如此,赵贞吉不得不拼上自己的清名,审王用汲时,定他个海瑞朋党之罪,来摆脱嘉靖对自己的怀疑。

嘉靖巧妙的为自己拉来赵贞吉挡枪,而后用百官审海瑞,把同情海瑞的控制住。

如此朝堂上的,都是审判过海瑞的。海瑞一翻案,你们这些骂过他的都没脸。

于是,朝廷上的官员不敢表露支持海瑞,诋毁海瑞,则让自己逊位的危机,就解除了。

危机解除后,嘉靖有时间明白真相,发现海瑞就是一死求名,就是一个比干,杀了也不值当,放了又怕打脸,简单问清楚情况后,就关着。

等自己死了,誉王即位,再放海瑞出来,自己落得个不杀贤人的名声,海瑞落个直言敢谏的名声,儿子落个直臣,一石三鸟,高。

大明王朝:海瑞上治安疏,嘉靖为何破先例让众臣独审他一人?

朱元璋起了个好头,下了不杀言官的旨令。以示对读书人的尊敬。

可事情总是多面的。该旨令发展到明中后期,愈演愈烈。不少言官因此有恃无恐,为在世间留下清明的印象,愈加嚣张,无视皇帝的权威,各种过分的上疏,无君臣之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