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进一生未立寸功,远远不如文聘、田豫、满宠、牵招、臧霸等人,为什么能挤进五子良将?
这问题可就对乐进太不公平了,乐进身为曹操手下五子良将,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可不是一般的人才。
乐进和张辽、张郃等降将不一样,早年就跟随曹操东征西战了,虽然乐进身材比较矮小,但是乐进非常有号召力,每次打仗都身先士卒,很多人都愿意跟随他,当年曹操让乐进去募兵,在一个郡城内,乐进短时间内就召集了千余口士兵。
此后曹操讨伐吕布,乐进带兵攻打吕布手下大将张邈,亲自攻上城楼,带着士兵一起拼杀,短期内打下了城池,此战让乐进名声大震,曹操开始培养他成为独当一面的将领。
乐进一生罕有败绩,所遇对手张超、桥蕤、眭固,皆死于他手,为曹操前期站稳脚跟立下了汉马功劳。攻打刘备小沛也撵着皇叔到处跑,是一个非常勇猛的将领,但是也因为乐进所击杀的将领没那么有名,所以总显得有点成色不足。
建安五年,乐进和同为五子良将的于禁联手阻击袁绍从属,焚烧保聚三十余屯,降伏袁绍手下何茂、王摩等二十多人,官渡之战斩杀淳于琼。
后来追杀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两兄弟,斩严敬,阻击黄巾平定乐安郡,攻南皮城,再次身先士卒,亲自登城破敌,可以说曹操和其谋士制定的战略部署,是乐进一步一步实现的,曹操的崛起绝对离不开这个人。
建安十一年,曹操上书刘协,提拔手下的将领,张辽对乐进口服心服,对曹操极力推举乐进:
“武力强大,计谋周全,品性忠正,操守高洁,每次征战,身先士卒,勇猛顽强,无坚不摧;亲自擂动战鼓,忘了疲倦。他们单独领兵征讨,统率全军,抚慰将士,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临敌决策,没有失误。论功记职,应该给予显要荣宠。”而且大名鼎鼎的关二爷,也在乐进手里吃过苦头,适逢刘备入蜀取川,乐进和文聘决定趁着蜀军重心转移而袭击南郡,正好乐进和关羽在青泥对峙,最后关羽败退而走。
等到了建安十九年,乐进和张辽、李典基本任务就是抵御江东孙权了,也让孙权穷尽一生没有攻克合肥,虽然合肥之战男主角是张辽,但是没有乐进的守城接应,怕是没那么容易大败吴军。
曹操对其评价颇高:
“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这样一个能征善战的悍将,每每立下先登之功,为何说他没有寸功未立呢?可以说凡是乐进参与的战斗,他永远是打入敌人身体的第一颗子弹。
《三国演义》以蜀国的立场所编写,往往会将魏吴的能臣悍将一笔带过,其实只要是能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必然是有他的过人之处的,况且乐进不是降将不是叛臣,能力出众,逝世得谥,从祀曹操庙庭,可以说乐进在魏国是人人敬畏,人人认同的大将,入选五子良将再正常不过了。
张辽、张郃、徐晃皆为降将,于禁虽是近臣却晚年不保,投降关羽,只有乐进从始至终无污无瑕,如果说魏国哪个将领最为骁勇,那就应该是乐进没跑了,可能他不是最能打的,但是他肯定是最敢死的。所以乐进可不是寸功未立,反而是战功名誉兼得的英雄人物,我们可别被影视剧误导了。
乐进一生未立寸功,远远不如文聘、田豫、满宠、牵招、臧霸等人,为什么能挤进五子良将?
无论是史家、小说家,还是后世读者,都更喜欢翔实有趣的事迹和震撼人心的豪言壮语。
但对军人来说,胜利,才是唯一的追求!
在“五子良将”中,乐进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他缺乏令人津津乐道的标志性战役,在《三国志》的传记中也是篇幅最短的一个。
可是,即便在这寥寥的记载中,依然能看出乐进特殊的贡献。
“五子良将”虽是后人称呼,但有来源《三国志》中的《张乐于张徐传》,将五将合传,并说在给曹操打天下的良将中,“五子为先”。后人因此把这五个人称为“五子良将”。有许多朋友说,这就是凑巧罢了。要是有篇幅,多几个人进来,“六子良将”、“七子良将”也不为怪。
史书并传还是很有讲究的。
在用人为贤的曹操阵营,官职基本能反应出将领在当时的贡献和地位。
公元209年,曹军将领中:前将军夏侯惇、左将军于禁、右将军乐进。
曹丕称帝后,前将军张辽、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后将军朱灵。
除了诸曹夏侯,“五子良将”的地位是最高的。如果把官职作为对贡献的评价,“五子良将”也算实至名归了。
那么,乐进为何能列入其中呢?
“原始股东”乐进可以算是曹操集团“原始股东”之一了。
在讨董战争中几乎打了个精光的曹操,为了重新振作,开始招募精兵。
曹操本人,亲自到丹阳招募“丹阳兵”。乐进则会到家乡阳平募兵。汉末时期,募兵的私人属性非常强。基本上谁募的兵,就会一直跟着谁。
尽管乐进所募的不过千余人,但对创业期的曹操来说,也算是弥足珍贵了。曹操带着夏侯惇从扬州,也就只带回来4000多人。乐进的“股本”占到了1/5!
比起战功,军人在军队建设上的贡献常被忽视,但两者却同样重要!
从乐进长期的“陷阵先登”来看,他的军队战斗力并不弱于曹操亲自带来的丹阳精兵。
最关键战役中最关键的战功对曹操来说,一生中最关键的战役,当然是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中的关键点,自然是奇袭乌巢!当时曹操亲率5000精兵攻击万余人把守的乌巢大营,背后是袁绍赶来的援军,当时的情况,可谓十万火急!
正是乐进所部,攻破了淳于琼的司令部,俘虏淳于琼,才使得形势豁然开朗!
乐进擒获淳于琼,才使局势豁然开朗。不过···乌巢之战,值得大书特书的主角当然是领导曹操,乐进的作为也就只能一笔带过了。
乏味却重要的“独当一面”乐进真的无法独当一面吗?
曹操收服荆州后,亲率大军继续推进。
当时,曹操的布局是:自率大军及荆州降军进军赤壁;曹仁在江陵;于禁、张辽、张郃等七将在赵俨的节制下分布在汝、颍等地防御许都;而曹洪、乐进留在襄阳,徐晃在樊城,一起歼灭和收降尚未降服的刘表余部。
赤壁之战后,乐进坐镇襄阳,与关羽周旋。不过,这段周旋,是由一连串小规模战斗组成的。这一段历史,史书一笔带过。
不过,至少在曹操看来,乐进不是一个不能独当一面的人。
相反,从曹操的安排中能看出:乐进当时担负的方面之任与曹仁、夏侯惇等曹家将领类似,可以担任重要的方面之任!
死得早了些这段“无聊”的经历,或许反映出乐进名声稍小的一个原因:死得早了些。
乐进与关羽的角逐之所以记载不详,主要在规模不大。因为那段时间的荆州不是主战场。
曹公是个勤奋的领导,一般大的行动都自己撸起袖子上。若非曹操做了魏王后亲征被劝阻,徐晃也没机会去和关羽叙旧了。
张郃,则更是在曹操死后,才迎来自己的代表作:街亭之战。
乐进活久一些,或许也有机会大打一盘!
但乐进有生之年,还真参加了一场大战,只是,风头被抢了!
合肥之战后封赏最多的人合肥之战,张辽“威震逍遥津”,千古流传。而乐进、李典似乎只是配角。事实上,合肥之战时,张辽、乐进、李典,彼此之间并无统属关系,他们由护军薛悌协调关系(护军,就是曹操委任协调各将关系的)。
尽管张辽在此战中吸粉最多,但在最后的封赏中,曹操却作出了不同的评价。
战后,张辽官升一级,成征东将军,无增邑;乐进官升两级,为左将军,增邑五百户,儿子封侯;李典没有升职,增邑三百户。
其中,乐进的封赏最多!
究竟是曹丞相赏罚不公,还是合肥之战的功劳要重新审视呢?曹丞相是否赏罚不公,不知道。但是,此战中张辽的大出风头和乐进“默然无语”,道出乐进记载很少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狠话不多!
人狠话不多在汉末三国的众多名将中,关于乐进的记载是最“无聊”的。
从攻某某,先登;攻某某,克;官至某某···
通篇都是平铺直叙的“流水帐”,没有故事。乐进说过什么话,怎么办的事,通通没有!
相比之下,其他良将的记载中,陈寿们多少会拿出一两件事迹来绘声绘色的描写。他们的将才韬略,性格特质跃然纸上,令人印象深刻!
对此,陈寿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乐进的事情,真没听说更多的了。也许他的故事有些被遗漏了,所以没有张辽、徐晃那么详细”。
鉴于乐进的后人并没有出现什么政治事故(乐进的儿子还算为国捐躯),因此,乐进的故事流传少,应该不是出于政治原因。
乐进就是一个人狠话不多的人。他就冲上去打,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更没有什么动人故事。所以,实在没有留下什么“佳话”吧。对宣传部门和史家来说,动人的故事和启发性的言语,或许是最令人津津乐道的。
对一个将军来说,胜利,才是唯一的追求!
乐进,当然配得上良将之名!
乐进一生未立寸功,远远不如文聘、田豫、满宠、牵招、臧霸等人,为什么能挤进五子良将?
乐进为何能进五子良将呢?原因有几点。
第一,有资历。
张郃是很早就加入曹操阵营里的,甚至可以说是曹操军队奠基人之一。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无奈兵马太少,于是扬州刺史陈温等助曹操四千丹阳兵。结果根据《三国志》注引《魏书》,丹阳兵兵变了,最后只剩五百人。然后,曹操到达铚县等地,又收兵千余人。乐进差不多就是此时,带着招募来的千人回到曹操身边,此时这些人马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第二,有战功。
乐进基本上参与了曹操开拓时期,大大小小的战役,几乎每战先登,不负陷阵校尉之职。官渡之战,淳于琼就是他斩的。江陵之战时,他驻守襄阳,又打跑了关羽,苏非,为曹仁成功撤退,创造了条件。后来的合肥之战,又和张辽,李典合作,大败孙权。
第三,曹操赏识。
公元206年,曹操专门上表汉献帝,只提到于禁,乐进,张辽三人的功绩:“武力既弘,计略周备......奋强突固,无坚不摧.....”。三人于是并升杂号将军。
第四,五子良将的特性。
五子良将的才能,就不啰嗦了。他们的特性更像是曹操手中五把利刃,属于进攻型的大将,在冷兵器时代,攻比守难度更大。大飞熊认为,文聘固然有功,不过偏防守型大将,臧霸无论资历和功绩比不过乐进。至于满宠,田豫,牵招能力不错,都属于后起之秀或者建功比较晚了,而且也是偏向防守一方的大将。
第五,乐进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
正始四年(243年),曹芳让一批功臣名将配享太庙,其中“五子良将“有四人入选,于禁因为失节自然失去资格。这四位排名如下,车骑将军张郃,左将军徐晃,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如此排名,大飞熊认为,可能和寿命有关。毕竟活得越长,立功机会越多,职位也越高,事迹也比较详细。所以,乐进是最早病亡的,让人们感觉存在感不高,也是情理之中。而朱灵,文聘和臧霸,李典也入选了,只是排名在“四子”和曹洪,夏侯渊之后。至于满宠,田豫,牵招都没有入选太庙。当然,此时田豫还活着,毕竟人家寿命长,活到了八十二岁。
由此可见,说乐进的寸功未立,不值一驳。而乐进能入选五子良将,不是挤的,而是身经百战中中,干出来的。
乐进一生未立寸功,远远不如文聘、田豫、满宠、牵招、臧霸等人,为什么能挤进五子良将?
这绝对是个伪命题,但也是个不错的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真实反映了职场上千古不变的一个规则,那就是有些人貌似功劳并不突出,但却给人的感觉一直混得不错。
存在即为真理,这话不哲学,但在这个问题上却恰恰是很有道理的。
曹操不是傻瓜,不必说是乐进,就算是诸夏侯曹家的子弟兵,哪一个不是脑袋挂在裤腰带上,拼死拼活才打出来的名望和爵位。
乐进如果寸功未立,不等曹操出手,就那些如狼似虎的将领也会把他的皮给扒了。
乐进是有功劳的,但感觉的确不很突出,其中大有原因。
既然提到了文聘、田豫、满宠、牵招、臧霸等人,那就先看一下这些人究竟是个啥情况,然后再比较一下,他们比乐进到底差在哪里吧。
臧霸、文聘臧霸、文聘在《三国志》中与李典、许褚、典韦、庞德等并为一传,可见在陈寿心目中的地位。应该说这个地位还是蛮高的。
臧霸(生卒年不详),又名奴寇,字宣高,泰山郡华县(今山东费县方城镇)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臧霸早期,因为与其父在本郡犯事逃亡东海。黄巾起义爆发后,跟随徐州陶谦征战,拜骑都尉。
曹操讨伐吕布时,臧霸率兵协助吕布对抗曹操。吕布被擒后,臧霸就躲藏起来了。
曹操悬赏找到了臧霸,见面后非常欣赏他,又让他招来了吴敦、尹礼、孙观、孙康等人,分别任命官职,而且划出青、徐二州委托臧霸管理。
从这个情况来看,曹操平定徐州后,由于几次屠城,曹操的人设并不太好,需要一些地头蛇来控制局面。曹操对臧霸等人称赞有加,并委以重任,是局势的需要,并非对于臧霸等人多么信任。
曹操以兖州为大本营时,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叛乱,二人都跟着参与了。曹操平定兖州后,二人亡命投奔了臧霸。
曹操委托刘备给臧霸传话,让臧霸把二人的首级送来。
臧霸却对刘备说:
臧霸传:"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
臧霸的意思就是,我之所以能够在江湖上自立,就是不做这种缺德的事。我虽然受到曹公存命之恩,不敢违背他的命令,但作为王霸之君,是要讲究大义的,不可威逼。希望将军您在曹公跟前美言几句。
我靠,这是啥话啊。
这不是在打曹操的脸,跟曹操叫板吗?你不做这种缺德的事,那曹操岂不是在做缺德的事哦?嘴上说不敢违命,却不听招呼,还为反贼做保护伞。并且威胁曹操,不要逼人太甚,言外之意,否则都很难看。
刘备把臧霸的话说给曹操听,曹操非常感叹,对臧霸说:“这是古人做事仁德的风范,你能这么做,也是我的心愿啊。”
于是,曹操就以徐翕、毛晖为郡守。
我勒个去,曹操也太能装了,简直就是一个老狐狸。
青州、徐州并不稳固,曹操正是用人之际,臧霸这些地头蛇还有利用价值,曹操就给几分面子。
曹操是一代枭雄,其中的猫腻焉能不知,这是在借坡下驴,但心里咋想,可想而知。
之后,曹操专心对付袁绍,臧霸也明白事理,全力驰援曹操。
这种关系,名为臣属,实际上也算是一种合作。曹操不可能对臧霸寄予太大的期望,如此一来,臧霸的地位也就大打折扣。
《魏略》记载:曹操病逝后,臧霸所统领的部众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大都鸣鼓散去。
曹丕继位后,就以征讨孙吴为名,假道伐虢、顺手牵羊,平定了徐州,剥夺了臧霸的兵权。臧霸的爵位虽然得到了提升,但却失去了独霸地方的能力。
曹丕还是在利用臧霸的影响力,来维持局面,并非出于信任。
文聘,生卒年不详,字仲业,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文聘本是荆州牧刘表的大将,刘表死后,刘琮举州投降,想让文聘一起归降。但文聘认为自己身为大将,不能保全州郡,是一大罪过。
这说明文聘是个认死理的人,主子都投降了,你还磨叽个啥呢?
等曹操渡过汉水以后,文聘才来拜见,曹操责问为何迟迟而来?
文聘回答说:
"先日不能辅弼刘荆州以奉国家,荆州虽没,常愿据守汉川,保全土境,生不负於孤弱,死无愧於地下,而计不得已,以至於此。实怀悲惭,无颜早见耳。"
意思就是说,先前不能辅佐刘荆州匡扶国家,现在荆州没了,就期望据守汉川,保全全境。活着不辜负孤弱,死了也无愧于地下。但计不得已,以至于此。实在是惭愧的很,无颜早早见面啊。
文聘为此欷歔流涕,曹操也为之怆然。
文聘这X装得,弄得曹操也跟着一激动一激动的。曹操就是一个老狐狸,临场做戏还是有一套的。
刚刚平定荆州,也需要一些荆州士人及将领维持镇守,自然也就顺水推舟。
曹操认为江夏与孙吴接壤,民心不安,就以文聘为江夏太守,并派遣北方的兵士给文聘率领。
孙盛曰:资父事君,忠孝道一。臧霸少有孝烈之称,文聘著垂泣之诚,是以魏武一面,委之以二方之任,岂直壮武见知於仓卒之间哉!
孙盛认为,臧霸少有孝烈之称,文聘有垂泣之诚,这是曹操委派二人重任的原因,并非是因为看到二人雄壮威猛而仓促之间做出的决定。
但豹眼认为,二人的经历虽然给曹操留下了好感,得以重用,但自始至终没有得到曹操高度信任。
尽管臧霸、文聘屡屡立下战功,也不断得到封赏,但最终不能成为曹操核心团队的成员。
满宠、田豫、牵招满宠、田豫、牵招与郭淮,在《三国志》中并为一传,他们的地位也就与郭淮相当。
满宠(?—242年),字伯宁,山阳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酷吏、将领。
满宠素以酷吏著称,当初曹洪为宗室亲贵,有门客在许县境内多次犯法。许县县令满宠就把他给抓了起来,曹洪求情,满宠不与理睬。
曹洪就把这事告诉了曹操,曹操召见许县办案的官吏。满宠得知曹操要赦免这个罪犯,就立马把他给杀了。
曹操得知后,高兴地说:“处理事情就应该这样啊。”
满宠这个行为,倒是很符合曹操做事的套路,但此一时彼一时,既然曹操过问了,就应该让曹操处置此事。满宠执意独行,就是对曹操的不信任,这给曹操留下一个啥印象哦?!
目无领导,率性而为,看似秉公执法,如果是错了咋办?
满宠的能力和谋略,那是没问题的,但处事的风格有些不和谐哦。满宠很多时候是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或者是清道夫的差事。这就说明,满宠没有得到曹操的充分信任,有点不得已才用他的味道。
田豫(171年-252年),字国让,渔阳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区东北)人。
田豫本是公孙瓒的部属,刘备投奔公孙瓒时,田豫还很年轻,就主动投靠刘备,后以母亲年老为由离开。公孙瓒任命田豫为东州县令,知道他有权谋,但没有重用他。
既然以母亲年老离开了刘备,又接受公孙瓒的任命,这说明田豫缺乏定性,是个投机分子。
本以为刘备能行,就抛弃了公孙瓒投奔他;后来看到刘备不行,就又抛弃了他。尽管临别,刘备哭哭啼啼的挽留,但田豫不为所动。
公孙瓒失败后,鲜于辅被推举为代理太守,很欣赏田豫,任命他为长史。
当时,群雄并起,鲜于辅不知所从,田豫就劝他说:“将来能平定天下的人就是曹操,赶紧投奔他,以避免灾祸。”
联想到田豫抛弃刘备而去,以及贾诩劝张绣归降曹操之事,田豫就类似于贾诩一类的人物。明白大势,但善于投机。
田豫鼓动鲜于辅归顺曹操,与贾诩劝说张绣第一次投降的时间差不多,贾诩不久就鼓动张绣反叛,给了曹操一个教训,但在官渡之战前夕,抓住时机,再次投降曹操。
由于时机掌握得好,贾诩为自己和张绣卖了一个好价钱。
官渡之战时,鲜于辅也向曹操表明坚定支持他的态度,因而得到了曹操封赏,背后也能想象到田豫的影子。
田豫的套路与贾诩如出一辙,但火候掌握的不算太好,看来与贾诩还是有差距的。
牵招(?—231年),字子经,安平郡观津县(今河北省武邑县)人。
牵招曾经是车骑将军何苗幕下长史乐隐的学生,何苗、乐隐被害之后,牵招与乐隐的其他学生冒着风险为乐隐收尸。在送乐隐归家安葬的途中,遇到强盗,其他人都吓跑了,只有牵招苦苦哀求,强盗被感化,就放过了牵招。牵招以此成名。
后牵招追随袁绍,袁绍死后追随袁尚。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围困邺城,牵招去上党督办粮草。袁尚战败,牵招劝说并州刺史、袁绍的外甥高干收留袁尚,但高干没有同意,还想害死牵招。牵招因为袁尚已经投奔辽东,距离太远,就投奔了曹操。
牵招因为久在袁绍幕下,熟悉北部边境的情况,曹操更多的是委托牵招处理边塞之事。
相对而言,曹操在北部边塞用兵较少,而且北部势力相对较弱,牵招没有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陈寿对于牵招、田豫有个评价:
陈寿:牵招威风远振,治边之称,次于田豫,百姓追思之。田豫居身清白,规略明练。牵招秉义壮烈,威绩显著。······而豫位止小州,招终於郡守,未尽其用也。 [
陈寿的意思是,牵招威风远振,田豫清廉,都极具才能,但牵招治理边塞还是次于田豫。最终田豫位居小州,牵招只是个郡守,都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这就是说,曹操没有给与更大的机会。
乐进一开始就是曹操起家的嫡系部队乐进(?-218年),字文谦,阳平郡卫国县(今河南清丰)人。东汉末年名将。
徐晃、于禁、张辽、张郃都是先跟随别人,最后再归属或者投降曹操,只有乐进一开始就追随曹操为账下吏。
在曹操最困难的时候,乐进不离不弃,回到本郡招募一千多人,从此一直跟随曹操征战。
许多人的悲剧在于遇到曹操太晚或者没有机会结识曹操,也有一些人在曹操困难的时候离开,但乐进却能始终如一跟随曹操,这本身就很了不起。
作为老板,曹操是识货的,绝不会看轻乐进,但乐进也的确是有能力的。
乐进传:从击吕布于濮阳,张超于雍丘,桥蕤于苦,皆先登有功,封广昌亭侯。
从征张绣于安众,围吕布于下邳,破别将,击眭固于射犬,攻刘备于沛,皆破之,拜讨寇校尉。渡河攻获嘉,还,从击袁绍于官渡,力战,斩绍将淳于琼。从击谭、尚于黎阳,斩其大将严敬,行游击将军。别击黄巾,破之,定乐安郡。从围邺,邺定,从击袁谭于南皮,先登,入谭东门。谭败,别攻雍奴,破之。
从战吕布、张超、桥蕤,到征张绣,参与官渡之战斩杀淳于琼;从击袁谭、袁尚,斩杀大将严敬,乐进身先士卒,屡立战功。
在曹操创业初期,乐进的表现是非常突出的。
建安十一年,太祖表汉帝,称进及于禁、张辽曰:“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桴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于是禁为虎威;进,折冲;辽,汤寇将军。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专门上表汉献帝,将乐进与于禁、张辽一起表彰,将三人相提并论,足以看出曹操对乐进的信任和肯定。这时候还没徐晃、张郃啥事。
这次表彰是曹操阶段性的工作总结,论功行赏,奠定了“五子良将”的雏形,也奠定了乐进在曹操集团的地位。
评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
陈寿为“五子良将”作传,最后评论道:太祖曹操建立如此功绩,在当时良将中以五子为先。
这有几个看点:
一是,抛开了诸夏侯曹等子弟兵,作为外姓将领,这五子贡献最大;
二是,这五子是曹操时期将领的贡献,曹丕、曹叡时期贡献较大的将领,这时候还不算突出。
三是,乐进以骁勇果断著称,但由于注记有遗漏,许多事迹没有记载,不如张辽、徐晃等人记载详备。
这就是说,就整个汉末三国时期来说,乐进可能进不了五子良将,但截止到曹操时期,乐进的成就还是足以名副其实。但由于史料缺失,给人的感觉似乎乐进差了一些。
还有一点也很关键,那就是乐进的忠诚度很高,自然信任度也高,曹操给与的机会也就多。
总之,乐进的能力和成就并不差,与臧霸、文聘、满宠等人相比,也相差无几,但乐进的优势在于得到了曹操的充分信任。
田豫、牵招的能力也很突出,但没有得到乐进同等的机会,也就不能有突出的成就。这也是一个信任的问题。
得不到老板足够的信任,就不可能得到更多的机会,即便是能力强一些,也不可能有更大的成就。
这是千百年来不变的法则。
但信任也是自己争取来的,不是老板的施舍。像臧霸那样,为了自己的江湖地位,与曹操讨价还价,是无论如何得不到完全信任的。
有用的时候还行,没用的时候就危险了。
很多时候,老板宁愿使用更放心、但能力差一点的人,也不愿使用能力很强但不放心的人。
这是乐进能够进入五子良将的经历,留给后世的经验教训。
乐进一生未立寸功,远远不如文聘、田豫、满宠、牵招、臧霸等人,为什么能挤进五子良将?
谁个黑乐进一生未立寸功?只是乐进活的太短,加上三国演义中对其描述也很少,导致乐进存在感颇低。
乐进的功绩主要体现在早期,曹操起兵时,一个手下没有的时候,乐进就跟随了曹操,可以讲是曹魏集团的元老人物,在曹操初级最困难的时候,乐进独自前往阳平募兵达数千人,就这功劳,已经非比寻常了。
随后乐进随曹操东征西讨,尤其是在征吕布的时候,与原吕布部将臧霸大战不分胜负,并斩杀吕布八将之一成廉,后又勇于同许褚典韦一起大战吕布,乐进总是奋勇当先,身先士卒,深受曹操欣赏。
在官渡之战中,乐进与于禁各自领军,大战袁军(这场战役中,使得乐进于禁坐稳了帅将的位置),尤其是乐进还斩了袁绍大将淳于琼,后在追击袁绍残部的时候,又斩杀袁绍大将严敬,一路攻营拔寨,无往不克,打到南皮雍奴,在曹操所有部队中,没有一路不乐进快的,因此乐进得到一个外号,“先登”。
后来乐进因其才能一直为曹操镇守要地,深的曹操信任,后来在合肥之战前,官至右将军假节,其武将地位仅次于夏侯惇和于禁。(这里解释一下,夏侯惇为前将军排行第一,于禁为左将军,同时期曹仁为征南将军,夏侯渊为征西将军,张辽为征东将军,徐晃张颌为杂牌将军,在东汉末年,四方将军地位权利要大于四征将军,到曹丕称帝后,四方将军名存实亡,四征将军的地位权利才超过四方将军),可见乐进其地位并非是无功受禄,确实名至实归。
蜀汉史书记载,刘备到达涪关时,致书刘璋提到“只说曹操令部将乐进引兵至青泥镇,众将抵敌不住,吾当亲往拒之”,虽让是假消息忽悠刘璋的,但也证明了乐进在当已经是名将了。
而三国中非常著名的合肥之战,使得张辽威震逍遥津,实际上在合肥之战中,乐进才是主帅,是曹操安排到合肥来指挥调解张辽李典的,后来于禁率领七军增援樊城,张辽又转为于禁部署,奉命支援樊城,乐进防守合肥要地,只是后来张辽刚出发,于禁就败了,所以张辽又回到了合肥,在与孙权的战争中,乐进更是想直接斩杀孙权,犹如电光火石一般,出现在孙权面前,若不是孙权侍卫宋谦、贾华拼死守护,估计孙权就凉了,不得不说乐进确实猛,不愧为“先登”称号。
在合肥之战不久后,乐进病逝(演义为乐进中了甘宁冷箭,实际为病逝),后曹操得知甚为难过。在曹魏243年,乐进因其对曹魏贡献和功劳从祀于曹操庙庭。
而文聘、田豫、满宠、牵招、臧霸等人,除了满宠是后起之秀外,其他人不是说其功劳不如乐进大,而是乐进其功绩也非比一般,并且是曹操嫡系,又有帅才,进五子之列,那是必然。
乐进一生未立寸功,远远不如文聘、田豫、满宠、牵招、臧霸等人,为什么能挤进五子良将?
回答之前,首先纠正题主所提问题,乐进一生在历史上并非如同《三国演义》中描述一般,寸功未立。相反,乐进骁勇果断、于禁沉稳凝重、张郃机巧善变,三人才得以与张辽、徐晃合称为“五子良将”。乐进一生立军功无数,就是因功最终做到右将军,死后被追谥“威侯”。
下面,我们来看看乐进一生所立的军功。①乐进很早就追随曹操,为其账下小吏。初平元年(190年),天下诸侯讨伐董卓,曹操亲往扬州募兵,而乐进则回阳平郡募兵;最终为曹操募得千多人,被升任为军假司马、陷阵都尉。
②兴平元年(194年),乐进跟随曹操东征西讨,击吕布于濮阳、张超于雍丘、桥蕤于苦县,每次乐进都陷阵有功,被封为广昌亭侯。
③建安三年、四年(198年、199年),乐进再次跟随曹操出征,击张绣于安众,围吕布于下邳,还击破了吕布一支偏军;又击眭固于射犬,攻刘备于小沛,都以胜告终,被拜为讨寇校尉。
④建安五年(200年),乐进与于禁渡河攻打获嘉城,回来后跟随曹操出击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奋勇力战,斩杀袁绍部将淳于琼。
⑤建安九年(204年),乐进跟随曹操出击袁绍之子袁谭、袁尚兄弟于黎阳,斩其大将严敬,被拜游击将军。领兵攻打黄巾军,大获全胜,平定了乐安郡。再次跟随曹操平定邺县;又随曹操赴南皮攻打袁谭,乐进抢先登城,攻破南皮东门。袁谭败后,乐进单独率兵攻打雍奴城,再破其军。
⑥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上表汉献帝,封于禁为虎威将军、乐进为折冲将军、张辽为荡寇将军。乐进奉命单独率兵征剿高干,高干退守壶关,虽然经过连续作战大量杀伤敌人,但由于高干坚守,未能攻破壶关;直到曹操亲征,壶关才被攻破。曹操征讨管承,驻军在淳于,派乐进和李典进攻,管承被击败逃进海岛,海滨一带得以平安。
⑦建安十三、十四年(208年、209年),乐进被遣屯军于阳翟,防御荆州一带。后来,跟随曹操平定荆州,留在襄阳驻军,同关羽、苏非等人作战取得胜利,南郡诸郡的山谷蛮夷都前往乐进处投降。
⑧建安十八年(213年),乐进与关羽交战于青泥一带,相持不下,直到文聘率领援军赶到,大克关羽,将战线推进到寻口一带。后来,乐进又奉命讨伐刘备治下的临沮县杜普、旌阳县梁大,都大获全胜。
⑨建安十九年(214年),乐进跟随曹操出征孙权,获得假节之权。曹操与孙权相持不下,曹操北还,留下乐进与张辽、李典屯守合肥。乐进增邑五百,加上之前的总共一千二百户。
⑩建安二十年(215 年),孙权趁曹操用兵汉中之际,亲率十万兵马攻向合肥;乐进与张辽、李典人在逍遥津之战紧密配合,大破吴军,几获孙权。
此后,乐进以多次立功,升迁至右将军,特分食邑五百户,封他的一个儿子为列侯;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乐进逝世,谥曰威侯,有儿子乐綝袭爵;正始四年(243年),乐进从祀于曹操庙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