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雍正王朝》中康熙帝派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王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果然,大家对这件事还是有很大的疑惑,是啊,在夺嫡关键时刻,康熙帝为什么要指派老十四胤禵出任抚远大将军?

毕竟在当时所有人看来,此举就如同把老十四胤禵定为了储君人选,难道康熙帝就不怕给下一任君主留下祸害?

直到康熙帝驾崩之时,他也没有讲出选老十四胤禵出任大将军的原因,但不妨碍我们来推一推他的真实意图!

一、

《雍正王朝》整部剧的主线就是围绕着钱展开的,同时前半部又夹杂着九子夺嫡的剧情。等到了康熙五十七年,整个夺嫡的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谓九子夺嫡,实际上等时间的车轮走到这里的时候,已有三人退出了竞争:

老大胤禔是最早退出的,倒不是说他实力不行,而是智商不足,玩什么魇镇,最终被康熙帝大骂蠢猪,被永久圈禁;老三胤祉是第二个退出的,虽然他也努力地讨好康熙帝,可实力确实较弱,因跟老大胤禔互掐,被康熙帝骂书都读到了狗肚子里去;再就是太子胤礽,本来他安安稳稳地做太子,行光明正大之事便不会出问题,偏偏他也学习其他兄弟争宠,最终两次被废。

剩下的几位皇子,真正能竞争皇位的,只剩下老四胤禛、老八胤禩和老十四胤禵。

实际上在上次复立太子胤礽时,康熙帝就陷入了深思,因为他见识到了老八胤禩裹挟百官的实力。复立了太子胤礽,也仅仅作为挡箭牌使用,也就是这个时候,老十四胤禵发现了机遇,勇于蹦出来跟老十三胤祥干了一架。

关于老十四胤禵蹦出来打架之事,其实他也是出于恐惧,不得不蹦出来破局:

当初为什么要废太子胤礽,导火索就是因为他“发兵”包围了八大山庄,而老十四胤禵心中明白,这份太子手谕是假的。

不仅是假的,他还是模仿的老十三胤祥的笔迹写的,这样就把嫌疑指向了两个人,一个是老十三,一个是太子。可是老十三胤祥被康熙帝以爱自己的孩子为由放了出来,太子胤礽又再次被复立,也就证明,这俩人的嫌疑已经被消除,他俩被消除了,康熙帝又不傻,咋办?

此时的老十四胤禵必须要给自己洗脱嫌疑,而洗脱嫌疑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屎盆子往老八胤禩头上扣,给众人造成一种这都是老八胤禩指使的错觉。

二、

所以,大家看当时整个打架的过程,老十四胤禵是替老八胤禩出头,结果大家都看热闹,只有老八胤禩急着要拉开双方。

更重要的是后面老十四胤禵跟康熙帝的争辩:

“皇阿玛,你当时不是也说过,江湖术士的话,有时候也能代表民意吗?”

康熙帝说这句话的时候,老十四胤禵可不在场哦,那么谁把这话传给他的呢?除了老八胤禩,还能有谁?

这句话,就是把老八胤禩按在火里烤啊,关键是还挑不出什么毛病,面对康熙帝的愤怒,他不惜说出这话:

“家有诤子不败其家,国有诤臣不亡其国。”

当然,他成功地激起了康熙帝的愤怒,最终康熙帝举剑要砍,老四胤禛来了个空手接白刃……

但是,不得不说老十四胤禵走了一步险招,把自己说成了光明正大之人。变成了对某人有意见,或者看不惯某事,会直接说出来,甚至是面对皇帝,也是“诤子”,既然是一个光明磊落,敢作敢为之人,当然不会做出伪造太子手谕之事啊!

不得不说,老十四胤禵能入了康熙帝法眼,跟这件事关系非常之大。事后,康熙帝不仅没有处罚老十四胤禵,还给了他兵部的差事,并把乌雅氏升了皇贵妃。

这也说明,康熙帝已经忌惮八爷党的势力了,而且也发现大家根本不把太子胤礽放在眼里。也就说明,从这时起,康熙帝就开始瓦解八爷党联盟,同时,着手考虑储君人选。

不要觉得,康熙帝就被老十四胤禵给忽悠住了,如果这点小伎俩他都看不出来,他也就妄称康熙大帝了。关于他为什么不处罚老十四胤禵,反而给他升官,我们之前讲过多次,这里略过,回到我们的题目。

三、

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再来看老十四胤禵出任抚远大将军之事:

之所以要选一位皇子出任抚远大将军,就像邬思道分析的那样,传尔丹兵败不是偶然,是必然!一方面供应粮草的户部是老八胤禩管辖,不及时供应粮草。兵部又是老十四胤禵管辖,一个劲地催传尔丹出兵,结果传尔丹孤注一掷,冒进,中了埋伏,全军覆没。

对于康熙帝来讲,他不傻,当然也明白这里面的道道儿,此时的康熙帝身体已经不适,不然的话,说不定他就御驾亲征了。

其实根本不用选,在康熙帝心中只有一个人能胜任,他就是老十四胤禵:

1、能带兵打仗的将领很多,但是在当时兵部和户部被八爷党控制下,谁去都避免不了败仗。如果让八爷党的人去带兵,风险太大,很难保证储君顺利即位。思前考后,皇子中老十三胤祥被圈禁,只剩下老十四胤禵能带兵,毕竟大敌当前,打胜仗最关键。

2、此时的康熙帝年岁已高,在当前的局势下,他已经基本确定了老四胤禛为接班人。如果老十四胤禵仍然在京城,同样风险太大!试想一下,如果老十四胤禵在,刚放出的老十三胤祥真的能顺利接管丰台大营吗?

3、再有便是进一步分化八爷党,实际上从复立太子事件之后,八爷党就已经不稳固了。那次把乌雅氏封为皇贵妃,就等于宣布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夺嫡希望最大。再加上抚远大将军给老十四胤禵,还传播出,谁当大将军谁就是储君的言论。以此成功地转移火力,使得老八和老十四互掐,而老四韬光养晦。

4、当然,此举也是对老四胤禛的考验,让众人举荐大将军,就是看大家有没有大局观。而朝堂之上,老九和老十的吃相相当难看,举荐什么老八胤禩出任大将军,连废太子的老师王琛都看不过去了,举荐废太子来恶心他们。反观老四胤禛,一切为江山社稷着想,不惜举荐八爷党的人为大将军,这才是帝王胸怀。

四、

事实上康熙帝此举非常巧妙,老四胤禛紧随圣意,暗地里安插年羹尧、李卫去遏制老十四胤禵。老八胤禩等人也识破了康熙帝的用意,不仅在老十四胤禵身边安插了奸细,还一个劲地催他别打胜仗。

但是老十四胤禵不这么认为啊,他觉得老八胤禩那是嫉妒他,当初举荐大将军王的时候,他们就没把自己放在眼中。

康熙帝也是故意的,说了这么句话:

“朕决定从皇子中择一贤者代朕出征,封为大将军王。”

看了没,明明知道号称贤王的就是老八胤禩,偏偏讲自己要选一位贤者出任大将军王。这也就有了老八胤禩假惺惺地对老十四胤禵讲,要举荐他当大将军王,实际上这是笑里藏刀,老十四胤禵并没中计:

“八哥,无论年资还是德望,十四弟都不及你一分,你这样说便是怀疑我,我愿歃血为盟以明心志。”

但心里肯定不服啊,为了防止老十四胤禵被人举荐,老九胤禟甚至先人一步堵上老十四胤禵的嘴:

“回皇阿玛,胤禵现管着兵部,儿臣以为应听听他的见解。”

举荐,只能举荐别人,哪有自荐一说,不然,表现地也太过了,只要没有人举荐老十四胤禵,那么老八胤禩就成了唯一人选。可惜康熙帝不傻,一眼就识破了,马上堵上了:

“是呀,胤禵是管兵部,但朕现在想听听你的见解。”

这也等于进一步离间了老十四胤禵跟八爷党的关系!

最终,康熙帝的选择是正确的,老十四胤禵急于表现自己,一上任就连打胜仗。更是在康熙帝寿辰之际送上大获全胜的大礼,暂时解决了边境大患,这也成为了老十四胤禵的鼎盛时刻……

直到雍正帝都即位了,老十四胤禵仍然坚定地认为皇位是自己的,真是被人卖了还傻呵呵地数钱呢,变着法儿坑儿子的,也就康熙帝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你认为《雍正王朝》中康熙帝派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王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康熙五十七年,西北叛乱,传尔丹兵败,六万人马被全歼。康熙震怒,扬言要“御驾亲征”,其实这就是一个姿态,康熙年事已高是不可能再搞什么“御驾亲征”了,但是,西北的平叛也是关系到大清的安危的大事,皇上不能亲证,但必须委派一名皇子“代天子出征”。

康熙给代天子出征的皇子的待遇是相当的高:委任抚远大将军,封大将军王。

究竟要委派哪个皇子去西北“代天子出征”,这个事本来可以是康熙“乾刚独断”就可以决定的,但是康熙没有这么办,他还是演了一把“推荐和自荐”的戏码——究竟派谁去,可以举荐也可以“自告奋勇”。

在诸位皇子们的举荐和自荐的戏码演完了以后,康熙决定委任十四阿哥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封大将军王,代天子出征,赴西北平定叛乱,并且康熙亲自送行,十四阿哥胤禵用天子仪仗,可谓是“威风八面”,十四阿哥胤禵似乎已经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离太子之位越来越近了。

那么,康熙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任命十四阿哥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并封大将军王,并让他掌控西北的二十万兵马呢?他的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还是通过电视剧《雍正王朝》来分析康熙的“帝王心机”和“驭人之术”。

客观的讲,康熙委派十四阿哥胤禵赴西北平叛,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抚远大将军的最佳人选应该是非十四阿哥胤禵莫属,但这个任命仅限于平叛,与皇位继承无关。

在康熙众多的皇子当中,有能力也有资历担任抚远大将军一职的皇子其实不多,细数起来也就是三个人:大阿哥胤褆,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

在这三个人选当中,大阿哥胤褆因为陷害废太子胤礽,以及试图谋杀废太子胤礽,在康熙四十七年就被终身圈禁,说起来已经被圈禁十年了,尽管这位大阿哥曾经跟随康熙亲征葛尔丹,也曾经作为副将辅佐他的皇叔沙场征战,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和带兵能力,但是康熙是不会,也不敢把西北的重兵交到这个“居心叵测”的大阿哥胤褆手里。

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也是皇子中的带兵打仗的出身,也是沙场征战履立战功的阿哥,但是十三阿哥胤祥因为受到废太子的牵连,也已经被圈禁,并且十三阿哥胤祥的生母,是和叛军有血缘关系的柯尔克蒙古的公主,康熙更不放心把西北兵权交给十三阿哥胤祥。

这样一来,主管兵部的十四阿哥胤禵几乎就成了“唯一的人选”,所以在确定十四阿哥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大将军王的问题上,康熙的选择应该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这个选择的本身并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但是康熙选择十四阿哥胤禵的过程却很值得研究,这个过程才是康熙的“帝王心术”和“驭人之术”的体现。

康熙选择抚远大将军的过程和结果,绝对不仅仅是为了确定“西北平叛”的最佳人选这么简单,他是在最后考验他的皇子们,看看究竟哪位皇子是有能力有胸怀有担当的可以继承大统的最佳人选,和这个目的相比较,西北的平叛只能是放在第二位。

这就是康熙为什么不“乾刚独断”而是要征求各位皇子意见的根本原因。他需要看的是围绕这个“大将军王”诱惑,皇子们都是如何表演和表现的。

几乎所有的皇子都认定,谁能当上这个大将军王,谁就可以基本上会是那个继承大位的人选,于是太子之位的争夺,就变成了大将军王的争夺。

其实,这个大将军王只不过是康熙抛下的一个诱饵,但是的确有人上钩了。

第一个上钩的还是那个急切的相当太子更想当皇上八阿哥胤禩。

在大将军王人选的竞争上,八阿哥胤禩是处于劣势的,他既不会带兵更不会打仗,但是这个大将军王的诱惑力太大,直接会左右皇帝大位的传承,所以胤禩必须要争取。

他知道和十四阿哥胤禵相比,他没有什么优势,所以他炮制了一套理论:大将军王其实就是一个坐镇的,并不需要会带兵会打仗,只要会笼络人心就可以,在这方面,八阿哥胤禩很拿手。他的这个理论通过九阿哥胤禟提出来,作为推荐八阿哥胤禩为大将军王的理由。

但是,八阿哥胤禩的这个举动,其实是彻底得罪了那个一直是他的死党的十四阿哥胤禵。在胤禵看来,他的这个八哥在关键时刻还是只想到他自己,完全没有考虑他这个兄弟的利益。

十四阿哥胤禵也很清楚,这是他千载难逢的的好机会,并且是老天赐给他的唯一的一次可以继承大统的机会,八阿哥胤禩的举动,让他彻底的脱离了八爷党,开始自立门户进行夺嫡之争。

这个局面是康熙最满意的,一个大将军王的头衔,就挑起了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的窝里斗,十四阿哥胤禵的自立门户其实就是给八阿哥胤禩又树立了一个敌人和对手,八阿哥胤禩的敌人和对手越多,康熙的位子就越安全,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康熙,最需要的就是安全和稳定。

同时这个诱饵也是对四阿哥胤禛的一个考验,康熙要看看他已经初步认定的这个接班人的智慧和胸怀究竟如何。

四阿哥胤禛其实也差一点就上了钩,但是好在他有一个神一般存在的师爷邬思道。

邬思道告诉胤禛,那个大将军王你不要去争,你也争不上,那个人选康熙心中早有所属,十四阿哥胤禵是唯一的人选。然后邬思道告诉胤禛:西北打仗打的是粮草!

邬思道的分析非常精辟,胤禛也是豁然开朗:既然争不到这个大将军王,那就安排能够控制大将军王的人选。于是他们确定的策略就是:由胤禛推荐十四阿哥胤禵出任这个大将军王,交换的条件就是由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胤禛告诉他的亲弟弟胤禵,我举荐你当这个大将军王,并且会全力支持你在西北打个大胜仗。

胤禛的意思很清楚:亲弟弟,八阿哥胤禩靠不住了,他可是主管户部的,他要是在钱粮上卡你的脖子,你就是当了这个大将军王也不会好过,还是用我的人吧,我不但举荐你,还要派亲信来全力支持你,年羹尧任陕甘总督,粮草军饷的的补给应该可以放心。

十四阿哥胤禵对此感动不已:还是亲哥哥靠谱!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话是真的。

他万万没想到,就是这个年羹尧会在最关键的时候,通过控制大军的粮草牢牢地控制住了他,让他的十几万兵马形同虚设,直到这个时候,十四阿哥胤禵才明白所谓的“大将军王”真的就是一个诱饵,他也上钩了。

按照通常的逻辑,康旭不可能不知道四阿哥胤禛推荐十四阿哥胤禵的真正目的,因为陕甘总督是封疆大吏,年羹尧的任命是一定要得到康熙本人的首肯,康熙对年羹尧的任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说明康熙是看懂了胤禩的心机,而看破不说破,更说明康熙对此是认同的甚至是赞赏的。

这样的安排,让康熙实现了一种相互制约的平衡,一般情况下三角关系比两极关系要平衡的多,康熙通过对十四阿哥胤禵的任命,凭空给八阿哥胤禩制造了一个对手,这样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三位皇子就可以互相牵制互相制约,康熙就有时间和精力安排后事,而四阿哥胤禛的布局,让康熙清楚的认识到这个老四胤禛的水平要比那个号称八贤王的老八靠谱很多,康熙进一步坚定了传位给四阿哥的决心。

事实上经过争夺“大将军王”这件事之后,四阿哥胤禛已经被康熙认可,继承大位已成定局,至于能否顺利继承,康熙能做的就是牢牢控制住“宣旨官”隆科多,其他的就看四阿哥胤禛的本事和胆量了。

这就是康熙的“帝王心术”和“驭人之术”。

你认为《雍正王朝》中康熙帝派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王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雍正王朝》中,康熙派遣十四阿哥胤禵为大将军王,带领十万大军前往西北平定叛乱,可谓是下了一手“一箭三雕”的大棋,体现的是康熙超凡的帝王心术,让人深感佩服。

康熙大限将至,此时此刻,绝不能再出现能够左右朝局和夺嫡形势的重臣。

历史上的康熙就是一个将兵权牢牢控制在爱新觉罗家族手中的皇帝,除了收付台湾时启用施琅外,平定三藩倚重的是自己的两个哥哥,裕亲王福全和康亲王杰书,征讨噶尔丹,不是康熙带兵御驾亲征,就是由福全带兵出征,始终将兵权掌握在皇家手中。《雍正王朝》西北叛乱,康熙指明了要找一名皇子出任大将军王,带领十万大军出征,也是出于这个方面的考虑,军权不能旁落。

而更为重要的是,此时的康熙已经六十多岁,不得不考虑到接班人的问题,这个时候如果安排外臣或者再安排其他的宗室成员带兵,手握重兵,大权在握,必然引得众位皇子的极力争夺,特别是八爷党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拉拢,如果不是八爷党的人,或者不能为八爷党所用,那么结局一定就和传尔丹一样,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这些都是康熙所不希望看到的,特别是信任的大将军成为左右朝局和夺嫡形势的重要力量,那时,整个局面也会使得康熙无法控制。

而在阿哥们当众,能带兵打仗的只有大阿哥胤禔、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这个时候大阿哥和十三阿哥都被圈禁了起来,十四阿哥也就成为了唯一适合的人选。

这也是康熙对于八爷党内部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分化瓦解。

八阿哥胤禩,是何等聪明的人,康熙刚说出自己想要从皇子中择一人带兵出征,立马就想到了谁是大将军王谁就是康熙的继位人,而这一点康熙不可能不想到八阿哥的前面,而康熙这样做了,就是为了从内部瓦解掉八爷党。

八阿哥的皇帝梦虽然受到了康熙无情打压,但是却一直不肯放弃,康熙也就这样欲擒故纵的保留着八阿哥的爵位和差事,同时也在重用十四爷,这次西北战事,启用十四爷出任大将军王,为的也是继续增加八爷党内部的猜忌,从内部将八爷党瓦解,削弱八爷党的力量。从这一点上来说,康熙是成功的,八阿哥让鄂伦岱监视十四阿哥,但是鄂伦岱反被十四阿哥策反,而八阿哥一众又调换十四阿哥的礼物陷害十四阿哥,这都说明了,康熙这样的安排,让八爷党内部出现了矛盾与内耗,也是极大的削弱了八爷党的实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雍正的顺利登基。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康熙让十四阿哥担任大将军王,也是将十四阿哥调离京城,削弱八爷党在京城势力和影响力,特别是对于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把控能力,这样九门提督隆科多的重要地位就能体现出来,康熙控制隆科多相对容易,因而也能更好维持京城的安稳,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当然,康熙也是通过这次推举大将军王,来对雍正进行考察。

康熙临终前对雍正说:“善待你的臣民,善待你的兄弟,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伤害他们。”康熙之所以这样说,正是因为这些都是康熙所担心和顾虑的。

“九子夺嫡”让康熙的儿子们打做一团,关系势同水火,一方上台,其余众人难免会受到清算,这些都是康熙多不愿意看到的,也不想让发生的,他希望的是一个能有包容心的新皇帝上台,这样不仅能让阿哥们人尽其用,有利于朝廷,也不至于兄弟阋墙,骨肉自相残杀。

而雍正在康熙面前举荐了十四爷出任大将军王,不仅赢得了康熙的赞赏,更是赢得了康熙的信任,也让康熙放下心来。推举大将军王,是康熙考察雍正以及其他皇子的最后一道题目,目的就是要看看皇子们有没有人君的气宇,能不能包容兄弟和臣下,而此时的雍正,交给了康熙最为满意的答卷,康熙也就此最终决定将大位传给雍正。

你认为《雍正王朝》中康熙帝派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王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这是康熙下得绝妙好棋,康熙的帝王术运用得炉火纯青,让人叹为观止。康熙的这个用意,以政治目的为主,以军事目的为辅,但无论结果是哪样,康熙永远处于稳赚不赔的地步。老而弥辣,晚年的康熙虽无精力整顿朝局,但却轻松四两拨千斤。

分化八爷党势力

这是康熙首先要到达的目的,此为政治目的。因为此时以八阿哥胤祀为首的“八爷党”,势力包含阿哥、大臣及八旗勋贵,已经让康熙感到心惊,这也是康熙一直打击八阿哥的目的。在八爷党中,胤禵也是希望做皇帝的,和八爷党是貌合神离。

康熙让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将军王,培养他的野心,助长他的势力,而相当于分化了八爷党的实力。原先附庸于八阿哥的大臣,态度也会发生分化,认为康熙有意传位给十四阿哥,不会轻易站队。仅仅通过一个大将军王,康熙就左右了朝局的走向。

尽快平定叛乱

朝廷在西北的六万大军全军覆没,虽然以大清的体量不至于伤筋动骨,但损失也算惨重了。让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将军王,让他借助天子的威严,使得手下将士用命,尽快平定叛乱。因为打仗花的是钱,早一点平定叛乱就能节省大量的赋税。再者,预防其他连锁反应,避免夜长梦多。胤禵是皇子,他的首功肯定是跑不了的,也不会埋没手下将士的功劳,能激发军心士气。

再者,正如胤禛谋士邬思道分析的那样。在所有阿哥中,只有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知兵,并且带过军队,其他皇子能力不如此二人。行军打仗打的是银子,打的是粮草。八爷党此时在朝中势力依旧庞大,只有表面上仍属于八爷党的胤禵出任大将军王,才不会被扯后腿。换做十三阿哥,如果粮草不济,依旧难免败亡的结局。

让胤禵积攒军功

胤禵在康熙晚年的时候,是非常受宠爱的,其府中的供用可以由国家供应,就像当年康熙的二哥福全一样,这是其他康熙的皇子都没有的待遇。而这次让胤禵出任大将军王,最终胜利是肯定的,只是需要的时间问题而已。而通过这个过程,胤禵自然积累了大量的军功,这就是胤禵最大的护身符和资本。如果康熙再多活几年,凭借这些战功,胤禵未必没有机会被立为太子。

确保皇位在自己选定的人手中

在剧中,西北大败的消息传到京城后,康熙只召集了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相商。由此可见,他们亲兄弟两个,此刻是康熙最看好的接班人。除了胤禵被封为大将军王外,我们看看康熙其他的关键性安排还有哪些。

隆科多是九门提督。胤禛小时候被孝懿仁皇后抚养过十几年,孝懿仁皇后是隆科多的姐姐。因为孝懿仁皇后只生过一个女儿还早夭,在这种情况下,四阿哥胤禛就被视作孝懿仁皇后的儿子,是隆科多正儿八经的外甥。内有九门提督隆科多保护,外有亲弟弟胤禵十万大军,胤禛手中可打的牌,便多了起来。

年羹尧被任命为陕甘总督,这又是关键的一步棋。因为陕甘总督负责胤禵十几万大军的粮草,可以说仅仅卡住了胤禵的脖子。而剧中,年羹尧是胤禛的心腹。如果危机时刻,胤禵能为雍正所用,则年羹尧便不会发动。如果胤禵不听指挥,这十几万大军,便会被活活饿死在大漠中,至少不会泛起多大水花。剧中一个细节,年羹尧在大军出发的时候,看了一眼胤禛。而胤禛回到府中之后,就把原来做丫环的年羹尧妹妹拜堂成亲。其中的政治意味,自然是不言而喻。

此时的康熙,已经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预感了。他心中的皇位继承人有两位,首先是胤禛,其次是胤禵,而且他们两人是亲哥俩。所以在胤禵犯了忤逆的罪名时,康熙不仅没有惩罚他,还把他们的母亲晋升为德妃,康熙这就是在为未来打算了。

如果我们再恶意一点的想,如果胤禛顺利登基,年羹尧就把胤禵挡在大漠之外,一纸诏书就能召回胤禵,历史上也确实是这样。如果胤禛被八爷党所制,那么在外的胤禵和年羹尧便可以合流,打着勤王的名义杀回北京。这样,就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皇位只在胤禛、胤禵之间产生,而不会落到八阿哥他们手中。当然,康熙最希望的就是雍正安安稳稳的登基,这样政权就能实现平稳过渡。如果在这些安排下,胤禛还不能顺利登基,那就说明胤禛能力有问题,这个皇帝不当也罢。

(历史上胤禵确实出任过大将军王,但以上的分析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分析,切勿当作正史看待!)

你认为《雍正王朝》中康熙帝派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王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康熙认为老十四去了,即便引兵于外对于政局也掀不起大风浪,朝内有康熙自己,老八,老四,搞政治斗争老十四没戏;粮食在年羹尧手里,也就是在老四和康熙自己手里。但是康熙想测试老四的心胸是不是真正以国家大局为重。而更加搞清了老八的真面目,尤其是死鹰事件。这时,即便康熙死了也瞑目了。

你认为《雍正王朝》中康熙帝派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王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高手下棋,每走一步,都是为后面几步谋篇布局。《雍正王朝》中的康熙,就是一位高明的“棋手”。他晚年最大的心愿是让皇位顺利地传承,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提前步下几颗棋子。

当时,胤禩的“八爷党”已经渗透进朝廷的各个部门,传尔丹兵败就是他们“使绊子”。“八爷党”不仅影响了大清的安危,而且有与皇权分庭抗礼之势。针对这种情况,康熙抛出一颗大将军王的“棋子”,收到“一箭三雕”的效果。

一、成功分化了“八爷党”,让他们内部两大巨头胤禩与胤禵相互不信任

大将军王的职位,经过康熙事先炒作造势,给八爷等人造成一种错觉:谁当上大将军王,谁就是大清未来的皇帝。甚至连自诩精明的胤禛,也一度以为如此。

当皇帝是大多数皇子的追求,只有在实力不济时才会依附别人,胤禵就是如此。看到大将军王这个机会,志在嫡位的皇子们必然跃跃欲试。

胤禩对皇位的热爱,就像老鼠爱大米,毫无疑问,他想“盘”大将军王的职位。胤禵也想大展拳脚,而且他本身有很大优势。他从小就受过军事训练,相当于军校毕业生,还执掌兵部多年,当大将军王可谓专业对口。

两个人争一个位置,必然一山难容二虎,因此,“八爷党”内部开会时就出现不和谐声音。胤禩假仁假义地表演谦让,以此试探胤禵;胤禵不断地表忠心、表决心,希望能够打消胤禩的疑虑,并换取支持。

但是,整个八爷党,除了胤禵冒出来,其他人都支持胤禩。这次不和谐的内部会议,让两人之间的隔阂,仅剩一块台面上的“遮羞布”。

人在孤立无援时,往往会寻求其他援助。胤禵在八爷党被孤立,很自然地会对其有看法,平时当你胤禩的马仔,为你两肋插刀顶撞皇上,为你传递书信扳倒胤礽……到头来居然连投我一票也不愿意,还挤兑我。八爷府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胤禵来到雍王府。

胤禛在邬思道的指点下,本就准备投票胤禵,结果胤禵送上门。兄弟俩经过一番勾兑,最终达成合作协议。朝堂之上,众目睽睽,胤禛举荐胤禵为大将军王。

这时候,八爷等人就免不了有一番疑惑,你胤禵厉害了,看来你羽翼变丰满了,背着我跟胤禛勾搭,还认不认我这个八哥?心里还有没有组织?疑心生暗鬼,只会加深彼此的裂痕。八爷眼看胤禵做大,他也没闲着,派了雅布齐与鄂伦岱去西北监视胤禵。

胤禵到了西北,隔着几千里,还在与胤禩斗法,无间道、天石换死鹰轮番上演。他们不团结,会减少对朝廷的压力;他们斗起来,康熙才能坐山观虎斗。

二、保护胤禛,并考察他是否有大格局

康熙的继承人选是一个烫手山芋,誉满天下,谤满天下。谁坐上或者接近太子之位,谁就要面对明枪暗箭。所以,康熙废了胤礽后,为了保护心里默定的继承人胤禛,始终没有公开。

康熙用大将军王的职位做幌子,挑动胤禵的夺嫡之心,可以做到“祸水东引”。

首先,胤禵暂时不会跟胤禛过不去了;

其次,大家都以为胤禵会成为接班人,注意力都集中到他身上,从而忽略真正的接班人胤禛。这常角逐,如同04年NBA季后赛湖人对阵马刺的最后一次投篮,所有防守球员都以为会将球传给科比,从而对科比重兵布防,却忽略不起眼的费舍尔。结果最后费舍尔杀出重围,成了黑马。如果胤禵是那场比赛的科比,那胤禛就是费舍尔,真正的大赢家。

为君者,必有大格局,大胸怀,这也是康熙对继承人的要求。放出大将军王的信号后,康熙并没马上表态,而是让子弹先飞,观察皇子的动向。好在胤禛顺利通过检测,也更坚定康熙传位的决心。

三、只有胤禵出马,才能打胜仗

打仗,要么不打,打就一定要赢。传尔丹在西北折戟沉沙,表面败给敌人,其实败给了八爷党,康熙对此是洞若观火。想打胜仗,就不能后方受阻,而且将领的军事水准要比较突出,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只有胤禵。

以胤禵的专业以及经验,完全可以升任大将军王,更重要的是,兵部是他的地盘,八爷与他也没有完全撕破脸,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后方阻力。

秋媚说:康熙任命胤禵为大将军王,不仅希望他能打胜仗,更希望他能帮胤禛分担夺嫡的压力。也正因为这张任命状,让胤禵一直以为皇位本该属于他,是胤禛抢了他的皇位,导致兄弟关系彻底决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